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身心俱疲卻無處可躲 身心假如何回應學生心理需求?
專題
第1791期
身心俱疲卻無處可躲 身心假如何回應學生心理需求?
2024-03-14
【專題記者胡王子行、杜以璇、葉蓁芸、張愷文、陳婕柔綜合報導】「那個晚上,我吞了很多藥,掛在窗邊打電話給朋友說我想跳樓,是大家幫我聯絡老師跟家長,我爸才進我的房間把我拉回來。」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的FY(化名)回想自小時候,家庭中就充斥著打罵以及言語侮辱,各種與家人的衝突造成的陰影在高二時爆發,讓他一度想放棄生命。 自小與家人的矛盾累積成疾,使FY無法感受家庭的溫暖,從高中到大學,FY嘗試若干次自傷、自殺行為,身心靈皆傷痕累累。(圖中非當事人) 圖/胡王子行攝「家」在常人眼裡代表的是安全與保護,但在FY的眼裡卻不盡然,父母長期情緒勒索、辱罵、發生爭執時的肢體衝突,再加上課業與社交壓力,導致自己情緒起伏不定,對家感到恐懼,因而有了病識感,在高二時確診憂鬱症。從高中至今,FY都需要透過服藥來控制病情,校內外的各種諮商也一直列在行事曆,他覺得一切彷彿沒有盡頭。家庭、課業、同儕相處,從四面八方侵襲身心的負面情緒,讓FY對校園生活感到畏懼,甚至不想踏出房門,卻又開不了口,也無正當理由請假。剛從高中畢業,因為國中同儕言語傷害而飽受憂鬱症所苦的小芹(化名)表示,「當時同學們會散佈我的不實謠言,或者對我有很不友善的揣測,也因為大家都住在附近,有時候走在路上還是會遇到那群人,會讓我感到害怕。」過往的經驗讓小芹對社交愈發惶恐,升上高中後開始抗拒與人相處,逐漸累積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在高三確診心理疾病。小芹分享,發病的當下只能找些藉口,或者硬想出一些理由請病假或者事假來避免上學,幸運的是,確診後父母對於心理治療以及身心層面的不適都能表示理解與支持,但某些患有同樣病症的同學卻因為已超出校方允許的請假範圍,只能選擇不斷曠課。有別於小芹家中的包容態度,FY的父母因為恪守宗教價值,無法理解心理疾病可能來源於腦內分泌的失調,只認為FY容易想太多,時常以「不知足」責罵他,甚至覺得帶著FY一同從事宗教活動能夠使情況好轉。因此,FY在求醫與諮商的過程中只能自己找尋資源,不僅耗費了大量時間,也增加他的經濟負擔。提到超量的請假需求,以及每次發病都要找出理由來搪塞假單,FY說道:「我狀況不好,沒辦法去學校的時候,有時候甚至會直接被記曠課。」對於高中職試辦的身心調適假,FY認為要是高中時就有此一措施,或許能夠派上用場,不必在發病的水深火熱中還得想出理由應付請假流程。<b>高中生面臨多方壓力 學業、自我期許成主因臺灣青年民主協會(以下簡稱青民協)在2023年進行「 臺灣青年身心狀況普查暨心理健康假政策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約 618 位)的國高中學生對「擔心將來無法進入好學校」有極度沉重的壓力。高中就讀明星學校的FY,因繁重的課業壓力和對自我的高期許,曾數度產生「不管怎麼讀都考不上臺大的話,那我怎麼不去死?」的念頭,他說:「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感覺考得好才有辦法證明自己的價值。」 據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於「2023年青年身心狀況普查暨心理健康假政策調查量表」分析,「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帶來的壓力程度最高,為青年主要身心問題來源。在青民協發布的問卷中,除了「學業」與「未來生涯規劃」,「自我效能感低落」於表單中呈現的壓力程度平均偏高,顯示出學生對於「害怕失敗」、「自己比不上別人」有著極大的壓力。過去就讀社區型學校的小橘(化名)面對高中陌生的環境及繁重的課業壓力,逐漸產生焦慮症的病徵,「每次上學前都很焦慮,會緊張到手抖甚至是心悸。」雖小橘從高中便開始就醫服藥,現在症狀也穩定許多,但因焦慮所產生的生理反應仍如不定時炸彈般打亂他的生活。高中生與父母間因為價值觀念有所落差而導致的家庭衝突,亦是許多高中生的壓力來源之一。曾擔任學校輔導老師,同時也是點亮心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說明,「高中生跟家長對於志願、生涯甚至是社團花費的時間多寡都會有不同想法,進而產生摩擦。」台中市立文華高級中學輔導主任何宜璟也提到,校內有心理狀況的學生中,有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成因是來自於學生和父母間的互動問題。除了課業和家庭,高中生面臨的人際關係也比過往的求學階段複雜。「高中階段還是在認識自己的時候,逐漸了解自己的情緒、人際界線,以及究竟能承載多少壓力。」林上能解釋。他提到,很多學生在國小、國中曾經歷過的人際關係破裂,可能在高中才一併爆發出來。青民協理事長張育萌說明,「每個人的焦慮或壓力來源不一定是單一的,我們認為這些多重的心理壓力來源是需要受到重視的。」他認為學生在面對如此多樣的壓力來源時,也應該要有多管齊下的方式來緩解他們的身心壓力。 高中生的心理壓力可能來自於家庭、人際關係以及課業壓力等因素,逐漸累積的壓力導致他們身心狀態不佳,狀況頻出。 圖/張愷文攝學生需求與心輔資源的落差:人手不足及隱私顧慮為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部於三月起開放高中職試辦身心調適假,將身心調適列為正當請假理由,提供學生覺察自我身心狀況的空間。教育部過去將學生輔導工作立法,期望解決教育現場的學生心輔問題。根據《學生輔導法》第六條規定,高中職學校應視學生狀況及需求,提供三個不同級別的輔導措施。第一級發展性輔導針對全校學生,以實施生活、學習、生涯輔導為主;二級的介入性輔導對於適應欠佳或具重大創傷經驗之學生,提供個別輔導方案及諮商,並配合評估轉介機制進行個案管理;第三級處遇性輔導則適用於嚴重適應困難、行為偏差的學生,結合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輔導等專業服務。 教育部將輔導分為三級制,第一級主責人員為全校老師,針對全校學生進行基本的學習與生涯輔導;第二級則由校內輔導老師,對經歷重大創傷的個案進行個別關懷;第三級須交給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等專業輔導人員,配合學生特殊需求,給予心理治療、法律協助等專業服務。「當時有心理師介入,(我)透過跟心理師對談來幫助我解決身心上的困擾。」FY說。他説明,他在高中時期因曾有自傷、自殺的行為被轉介至第三級輔導,由校方申請校外心理師協助,且對談次數也提高;小芹類屬第二級輔導,與學校輔導室的實習心理師個別諮商,他說:「當時的狀況只是聽我講述我的經歷,但心理師不會給我具體的建議或應對方法。」他認為諮商次數過少又效果不佳,因此未能緩解病況。「我覺得從我們教育的層面去觀察協助,在他們(學生)有些輕微症狀時,就能早一點發現、早一點去關心。」何宜璟說,從初級導師、學務人員,到中級的輔導老師,甚至是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提供心理問題程度不同的學生一個抒發管道。何宜璟點出問題時指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強度逐年增高,但礙於輔導老師人手不足,且除輔導工作外,仍有授課、行政等職責,導致能協助的學生人數受限。「關係的建立很重要,一旦有好的關係,孩子們會更願意主動求助。」彰化縣私立文興高級中學輔導主任黃玉湘補充,輔導老師因授課而能與學生增加互動,學生願意主動尋求幫助的意願因此提高。然而,授課時數增加相對壓縮了個別諮商的空間與時間,輔導老師無法把心力全部提供給有需求的學生。除輔導資源不足的狀況外,學生對於使用校內心輔資源仍帶有疑慮與擔憂。「高中是一個很注重同儕眼光的年紀,有些人會害怕麻煩別人,或是不知道怎麼向別人坦承自己的需求。」FY說。他提及,多數學生會因為在乎他人眼光而不敢主動求助,同時也擔心學校與家長聯繫,造成更多心理壓力。「80%的學生願意來輔導室尋求幫助,但我相信冰山下一定還有人,可是我很難跟你說冰山下有多大一塊。」何宜璟坦言,學生對於使用校內心輔資源的顧慮來自個人隱私,因輔導老師比諮商師多了一層教師的身分,在平衡諮商保密與是否通報家長之間,形成極大的矛盾與難處。身心假供學生喘息空間 盼培養學生自我覺察能力在現有的校內心輔資源之外,教育部自2022年7月開始研議高中職學校身心調適假,並聯合多個關注青少年的組織和代表討論身心調適假的可行性和相關措施與規定。青民協也於2月14日在Facebook推動連署「國高中心理健康假盡快上路」,希望能透過連署提醒教育部盡快公布高中職學生之身心健康假事宜。隨後,教育部也於2月17日公告將在3月開始於高中職學校試辦身心調適假,每次請假以半日或一日為單位,1學期以3天為限。「有了身心調適假,可以解決學生緊急的心理需求。」FY支持身心調適假的設立時説道。「狀況很不好、需要休息的時候不知道請什麼假,請假也可能不被通過。」在此假別還未成立時,小芹面臨在狀態不佳時沒有假別申請的情況,而身心調適假提供心理輕微不適的學生透過請假休息來緩解心理壓力。「(身心假)提醒學生時刻覺察自己身心狀況,或自己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張育萌説道。他認為身心調適假除了提供學生選擇新假別的權利,也培養學生自我覺察的能力。林上能也認為身心調適假的推行存有教育意義,希望學生學會辨識自我的情緒,在有需要時請求協助。林上能認為目前台灣仍有很多人對心理健康概念了解不深,他舉例說:「就好像請假就是有病,但應該要知道的是就算身心健康有問題那又怎樣?誰的人生當中不會遇到低谷?」他希望能透過身心調適假的增設,讓師長或學生都對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概念,同時讓家長和老師更關心學生身心狀況,適時給學生關切。林上能提議可以從課程設計開始,讓學生認識心理健康,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他也期待未來無論是課綱、教育宣導和心輔資源都能多管齊下,「可以試著推行多元選修課,跨科、跨班,甚至跨年齡層。」他提出可以讓老師或家長一同參與課程,類似於開放教室,透過教育將心理健康觀念普及化。「我申請了身心調適假,然後呢?」林上能說道。目前由於身心調適假仍處於試辦階段,不論成效或結果未有定論,林上能認為學校應討論校內共識,根據學生的請假次數或狀況來判斷是否需要啟動心輔機制,或學生每請一次身心調適假要採取的措施,同時也提供請假規定上彈性調整的空間。「現在的時代跟以前不一樣,有時候也不是完全是他們(父母)想的那樣,我不會怪他們,但還是會希望他們能夠試著用我的方式去理解我在想什麼。」FY說。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受到重視,身心調適假也從大學走入高中校園,而其設立並非單純提供學生新假別,有機會喘息,更是點出學生在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時,學生身邊相關人員該如何適時接住他們。「社會對學生身心健康有更多理解與包容,才能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林上能期許著。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受大眾重視,身心調適假提供學生覺察與喘息的空間,調整自我情緒問題。 圖/胡王子行攝
本土語傳承保衛戰:現行教師與學生間的多重混亂
專題
第1778期
本土語傳承保衛戰:現行教師與學生間的多重混亂
2023-04-06
【專題記者吳冠緯、戴婧雯、彭嘉輝、李念庭、廖嘉嘉綜合報導】「我欲叫斑芝花,毋叫『木棉花』」教室裡,老師帶領學生朗讀著臺灣台語課文(註一)。從去年9月開始,根據文化部推動的《國家語言發展法》,本土語成為高中生的必修課之一。課程包含臺灣台語、臺灣客語、臺灣原住民族語等(以下簡稱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但隨著政策的實施,許多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像是匱乏的師資導致客語、原住民族語課程無法正式開課,選擇這些語言的學生被迫跟著學習台語課程。或是不夠生活化的教材導致學生們難以快速上手等。剛上路的政策在進入校園後所遇到的困境有哪些?本土語課程必修化是否真的能達到初衷,保存各式母語文化呢?註一:臺灣台語為現行訂定之官方說法,然多數學校的臺灣台語課程仍以閩南語稱之。 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本土語課堂中,台語因為是多數人選擇的本土語,由教師實際入班授課,其他本土語修習者以跑班形式學習。黃振彬於內湖高中教授台語,為了豐富課程,將台語廣告短片融入課堂,並以不同速度播放,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盡量理解內容。 圖/吳冠緯攝<b>本土語政策倉促上路 全體動員投入教育仍難達預期面對首次加入必修的本土語課程,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的指引下,大部分高中都配合政策配合規劃課程,盡力安排師資或遠距課程,以期達成政策「傳承和保護本土語文化」的目的。但本土語文課程綱要修訂小組委員朱清義分析本土語教育,認為「目前要真的履行(本土語教育)課綱,還有很大一段差距。」實際在落實的過程中,校方的確面臨了政策進程緊促之下所帶來的窘況。「去年暑假,全國的教學組長、教務主任,只能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在找老師。」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教學組長張馨云無奈表示。對於本土語教育的推行,儘管他認同是一個很好的理念,但他也覺得政策推行面還是過於急促。而雲林縣立麥寮高級中學教學組長郭智威也認為,目前環境和師資等配套尚未到位。而除師資問題外,政策實施後也有其他的狀況出現。像是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教學組長陳承遠分享近半年來的觀察,注意到學生和家長會疑惑為何要修習課程,而老師們也未必能夠了解這門的課程內容。為了實現落實文化平權、保護語言文化的理想,政府決定將本土語教育透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正式納入國民基本教育的各個階段。「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是國家的重要資源。」朱清義強調初衷,表示本土語的維護和發展是必需的。然而就目前校內的狀況來看,政府的期許似乎正逐步落空,趕鴨子上架的推動方式,不免令人擔憂本土語教育是否真的能夠達到預期效果。<b>教學現場問題一籮筐  學生反應成效不彰落實高中本土語教育的第二學期,目前的教師資源仍然匱乏,因此多數學校皆採取實體遠距並行的上課方式,然而遠距教學的授課模式,卻使學生產生對自身學習效果的疑慮。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黃同學反應,「老師在隔壁班實體教,我們班開Google Meet 聽,大多數同學都沒在聽,把這節本土語課當成自習課。」他認為在此情況下,本土語學習成效幾乎等於零。新北市立林口高級中學戴承睿也表示,自己原先不會說台語,以遠距的方式上課更無法集中精神,難以聽懂或跟上老師的教學內容,「班上同學大多都在滑手機,因此沒有太多收穫,不理解本土語上課用意何在。」對於遠距上課的學習成效,桃園市立羅浮高級中學教務主任詹坤達則認為取決於學生人數,他指出:「當學生數在五人以下時,老師有辦法與每個學生互動,因此遠距上課的成效不錯,但當學生數較多時,學習的成效就略顯不彰。」然而,內湖高中陳同學提到,即便只有自己與教師一對一上閩東語線上課程,有時會遇到網路連線品質不佳,聽不清楚老師的上課內容,因此遠距教學的成效仍存在爭議。不同於多數學校線上線下並行,臺南女中111學年度採全面實體的方式進行本土語教學。「我們覺得實體授課對學生比較好,因為有互動、有看到臉,學習成效也會比較好。」張馨云進一步解釋,校方透過多元排課方式,讓十九個班級的學生無論選擇何種語言,都能實體到班上本土語,並聘用全國唯一的台語代理教師吳嫣珉,擔任校內唯一的台語本土語教師,確保每個學生的學習資源相同。但張馨云也點出此做法無法作為全國統一準則,「臺南女中這種方式有幾個學校做得到?我們班級數夠多,才可以聘用吳嫣珉老師。」由於聘用代理教師須達16堂課才得以開缺,然而小學校班級數少,校方只能聘請教學支援工作人員(以下簡稱教支人員)(註二)或鼓勵校內教師考照兼任,但目前教支人員供不應求、校內教師負擔重,仍無法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註二:具有特定科目、領域之專長,以部分時間擔任教學支援工作者。依各校實際授課時數核給鐘點費,每週時數不超過20節。本土語教支人員需取得中高級以上之能力證明及高中教支人員合格證書,才得以在高中任教。除了本土語課程上課方式的問題,還有部分學校出現學生無法修習所選本土語的情況。像是麥寮高中原先有部分學生選擇阿美族語、泰雅語和客語,卻因未尋得教支人員,最後只能讓學生去上台語課。郭智威無奈表示:「雖然主管機關有提供名單,但名單上的老師不想來、沒意願教,變成要靠人脈才有機會找到老師替學生線上上課。」當學生無法依其志願學習本土語時,似乎與原先「傳承各項本土語文化」的政策理念背道而馳。此外,課程內容與實際成效也是待解的問題。就讀臺北市私立東山高級中學李同學透露,由於上本土語(台語)的老師即為班上國文老師,真正上本土語的課堂大概只有兩節,其餘時間皆被拿去填補國文正課。「詞的部分雖有略懂一些,但口說的部分完全沒提升,特殊單字大概考完就忘得差不多了。」他認為,學校對於本土語並不重視,考試也只需要背題庫就能拿到滿分,因此自己高一上結束後本土語幾乎沒有進步。「本土語應該著重在『講』的部分,但我們只從紙本題庫中學到一些完全沒看過的詞語,平常生活中根本不常用到。」東山高中羅同學補充,本土語教學在教材方面也有明顯的不足,學校沒有提供任何課本或講義,老師發下的題庫內容也過於艱澀。臺北市立和平高級中學李同學有類似經驗,他表示雖然有本土語課本,但平常課堂上都在念課文,只能接觸到平時用不到的專有名詞,因此他認為學習效果不佳,期待未來本土語教材能更貼近生活。 高中本土語課程以台語為例,希望學生具備日常較欠缺的書寫能力,課堂間教師從課文延伸至句型,透過造樣造句讓學生熟悉台語文句型。 圖/吳冠緯攝<b>本土語危在旦夕 校園急救效果有限不僅學生對教材抱持困惑,在教學現場的老師也困擾於本土語的教材內容,「原本的教材太難了,編得不好,幾乎幫助不大。」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生物兼台語科教師游雲霞說道。他認為現有的台語課本參雜太多中文語法,這樣的台語並不「純」。他認為課本中應以生活化的對話取代難懂的文章,才更有利學生學習。內湖高中台語教支人員蘇世雄也評價:「這本課本(奇異果文創出版)幾乎沒有老師會選,不是不好,是因為太深了。」他認為該出版社的課本中選用許多台灣文學的文章,對學生的學習負擔大,僅適合作為課堂中的補充教材。實際上,本土語首度出現在高中課表,面對過去從未有人教過的課程,第一批任教的授課教師遇到的教學問題不只是教材。「這不是我的本科,又是第一年教授,對於教法甚至是學科內容都不見得熟悉。」郭智威分享,為了面對非自己的原授課科目,郭智威是自願額外參與本土語研習,以期增進教學能力。即便解決教師專業性的疑慮,課堂中學生的台語能力仍是第一線教師的困擾。以景美女中為例,游雲霞發現學生台語程度差異大。「當一門課中,學生程度差異太大時,老師(的熱忱)會被耗損掉,進而導致政策走向死路一條。」因此他認為學校未來可建立分級制度,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課堂有所收穫。「現在這一屆高一,在國中時完全沒有接觸本土語,程度比小學生還差。」蘇世雄評價,並進一步點出此狀況難以改善的窘境。「高中階段升學壓力較大,本土語若不納入升學考試,難以引起學生注意。」同為內湖高中的台語教支人員黃振彬則持正向態度,他希望孩子們不要討厭本土語就好,課程中不給學生太多壓力,再慢慢帶起學生興趣。作為一堂高中必修課程,學生本土語程度參差不齊,程度低落者也不一定有心提升。各本土語的發展亦有不同課題須面對,以現階段而言,台語作為資源相對豐富的語言,仍然會出現不少問題,其他語言在教學上更是舉步維艱。黃振彬形容目前本土語的處境,指出現今華語作為強勢語言的社會下,台語是需送進急診室的語言,客語已到加護病房,而原住民族語更要戴上氧氣罩了。客語教支人員的黃脩雅即分享,目前任教於臺北市私立大誠高級中學的他,全高一僅一位學生選擇客語。「相較台語班上人比較多,成效上一定不同。」他說。由於只有一人上課,且課程地點被安排在圖書館,無論在設備、課程互動上都因此受限,許多課程設計在較少人選擇的語種皆難以實踐。<b>師資缺口成最大困難 多元任教管道填補仍未果目前擔任本土語課程的師資來源複雜,主要以在職教師兼任、教支人員與教師直播共學三種構成。無論是教支人員或在職教師,都需要取得本土語檢定才可任教。儘管因應本土語教育政策,部分師培大學已設立各本土語的師培課程,期待培育專業性高的本土語的專任教師。然而,由於較晚設立,且學校多優先將教師的聘用額度用於升學科目,難留額度給本土語師資,所以很少開缺。因此以實體授課而言,仍然多以在職教師兼任與教支人員為主。以游雲霞為例,他屬於自願兼任台語科的在職教師,在政府鼓勵在職教師考取檢定前,他基於對台語的興趣,就先行報名並順利取得中高級的可任教標準。然而,並非所有老師都有此熱忱承擔,本土語教育上路後,在麥寮高中擔任教學組長的郭智威,正因找尋師資未果,只能自己額外負擔校內台語課程,「起初有鼓勵校內老師考檢定,無奈參與狀況不佳,只能自己跳下去做了。」他苦笑著說。除了在職教師外,作為補足師資缺口的教支人員也在新政上路後遇到過去未曾遇過的難題。按照原本師資招聘規則,教支人員需通過「高級中等學校閩客語文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認證考試」才能在高中任教。但因為通過人數太少,各校行政人員找尋合格教支人員難度過高,國教署逐步放寬標準。蘇世雄分享,不少像他一樣過去在小學擔任教支人員的老師,在調整招聘規則後紛紛加入高中本土語師資的行列。然而,面對不熟悉的教學對象,許多教支人員需要調適不一樣的師生互動。「高中生是半個大人了,不能再用對待小學生的方法上課。」黃振彬評論。陳承遠也表示,不少教支人員向他反映在教學上挫折感很大。不僅是台語,各語言皆面臨數度放寬招聘教師標準的狀況。「這個政策超級髮夾彎。」張馨云直率說道。他分享,原本政府對師資要求高,但後來尤其在原民族語的部分,由於真的找不到授課教師,因此認定只要是「耆老」即可,但法規上對於耆老的定義模糊,根本無法可管。 黃振彬是少數通過「高級中等學校閩客語文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認證考試」的教學支援人員,對台語教學充滿熱忱的他,分享台語是擁有八個聲調的語言,是具有音樂性的語言,有別於台灣語言系統中的其他語言。 圖/吳冠緯攝<b>文化保存有賴制度完備 盼正式師培解師資問題如同多數科目,本土語同樣設有師培管道。然而,現行環境卻無法提供師培生一展長才。像是校方幾乎沒有開設客語專任教師的缺額,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邱祥祐表示,「羨慕其他同學,其他科目不怕沒課教。」作為一名客語師培生,除了完成自身學業,考取檢定外,還須經過實習才能進入教學現場,將所學傳承。但他點出現況,提供客語實習的學校非常稀少,學校開辦專任教師的職缺幾乎為零。從長遠來看,為了彌補本土語教學人力空缺,大學端透過師培管道與增設在職進修第二專長學分班(以下簡稱二專班),試圖培養未來本土語專業師資。師培生和二專班不僅需要學習語言,課程中更包含文化、文學,相較參與36小時培訓的教支人員,師培生與二專班學習更為廣泛。但由於現行本土語政策每週僅一堂課,有限的授課時間難以突顯師培生所學習的專業。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呈現,多數同學反而認為教支人員教學專業且有趣,新北市私立辭修高級中學汪同學表示,「校外的感覺會比較專業一點,畢竟只專門教本土語。」顯示校方目前仍然缺少聘請師培生的動機。協助客語中高級檢定培訓研習課程的邱祥祐則是表達,對於僅透過考取檢定,在學校有其他專業科目的老師,擔任本土語教師有矛盾感,「我們(師培生)修完這麼多客語的課程,客語的語法教學、教學導論、教案撰寫,好像我們存在就沒有那麼有意義了。」邱祥祐期盼教支人員僅是暫時措施,並提供師培生更多的教學機會。擔任台語二專班的指導老師陳彥君回應,針對教支人員、考取中高級檢定的專任教師,目前教育部有祭出「六年條款」,希望在六年內培養足夠專業師資,並讓救急的教學支援人員順勢退場。不過實際上師資人力缺乏是否能夠藉由師培生與二專班補齊仍有疑慮。陳彥君表示,「儘管每間大學每年培養75到100名教師,由於本土語實施包含國中端,會瓜分高中段端的教師名額,恐怕未來師資仍然缺乏。」目前礙於政令實施過於倉促,儘管已有多間大學致力培養人才,仍然無法立即填補現場的師資缺口,導致許多學校在111學年度開學後,仍須招募本土語教師填補缺額。「若要等待老師培養完善,在培養期間內,已經獲取資格的老師要做什麼?他們同樣需要工作,所以師資問題,在推動語言時,是一定會遇到的。」針對政令實施急促的疑慮,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林佳怡回應,在二十年前推廣國小本土語教育時,也面臨相同問題,然而等到一切就緒再推動是不可能的。回頭看國小本土語政策,經過培育現今體系已經非常成熟,林佳怡認為現行高中本土語政策會如同當時國小的本土語政策逐漸完善。儘管本土語政策實施在師資缺乏、上課方法迥異的情況下,是否能達到增進學生本土語能力的目的仍有疑慮,不過目前師培生作為解方,希望能夠藉由完善教學體制,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已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黃振彬強調,期盼由年輕人接手傳承本土語的精神,「我認為要讓年輕人進來,我們這個世代要慢慢淡出。既然他們去念台文所,都有教師證,他們是專業的。」語言的功能不僅是作為溝通的媒介,背後所乘載的文化也同樣需要記住。期盼未來健全本土語教育,將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手語妥善保存與復興。
爭冠路曲折 南投代表斷北市大曲棍球21連霸
體育
第1775期
爭冠路曲折 南投代表斷北市大曲棍球21連霸
2022-12-14
【記者梁家柔南投報導】選手突破重重防守,再傳球至射門弧區內的隊友,最後「哐啷!」一聲成功得分。中華民國111學年度全國中正盃曲棍球錦標賽於6日至11日在國立竹山高級中學盛大登場,社會男子組冠軍賽最終由「南投縣臺灣黑熊」以2:1擊敗蟬聯冠軍長達21年的臺北市立大學,得到隊史首冠。 在社會男子組四強賽中,南投縣臺灣黑熊對上台中市代表隊,最後由南投縣臺灣黑熊以6:2的成績拿下晉級冠軍賽的門票。 圖/梁家柔攝第一節戰況相當膠著,南投縣臺灣黑熊與北市大遲遲未能突破對方防守,計分板未有任何變動。第二節,兩隊都因對手在射門區犯規而獲得短角球機會,且彼此皆把握機會,成功射門得分,讓比數來到1:1。平手的態勢一直維持到第四節,南投縣臺灣黑熊中鋒蔡長佑抓緊時機射門,為隊伍搶下關鍵一分,取得領先。而後,北市大雖持續猛攻,仍無法攻破南投縣臺灣黑熊的球門,最終由南投縣臺灣黑熊拿下冠軍。 在曲棍球賽中,短角球是一種罰球方式。攻方除了發球員之外,其他球員需在射門弧區外;而防守方則需5名球員站在球門內,待球發出後雙方才能進入射門弧區搶球。 圖/梁家柔攝今年甫從北市大畢業的蔡長佑,於本次中正盃代表南投縣臺灣黑熊和母校爭奪冠軍。蔡長佑在賽後表示,由於隊友間的默契以及比賽經驗都相當豐富,所以能打破北市大的曲棍球王朝,「雖然這次是我們第一次組隊參加比賽,但隊友間經常一起打球切磋球技,對於默契的提升幫助很大。」他也補充,球隊在這次比賽的防守方面表現相當出色,未來則會著重加強傳球和進攻。 「南投縣臺灣黑熊」此次首度組隊參賽即打敗常勝軍臺北市立大學,且其中有許多成員正是畢業於臺北市立大學的校友。 圖/梁家柔攝對於冠軍賽以一分差錯失金牌,北市大隊長陳筑彥認為雙方在球技上差距並不大,但隊員的心態不夠積極且體能不足,使實力無法完全發揮,成為未能奪冠的主因,副隊長湯佳祥也坦言:「因為我們不習慣應對落後狀況,所以心態上比較懶散一點。」談及日後調整,陳筑彥表示會多練習隊員間的傳球配合,減少單打獨鬥的狀況。北市大教練蔡一鳴則認為,曲棍球比賽時間長,賽場也非常廣闊,是個極需要爆發力以及耐力的運動,「日後訓練要回到基本功,把體能顧好就是絕招。」 臺北市立大學此次衛冕冠軍失敗,北市大副隊長湯佳祥認為在經驗上較對方不足,因此會記取這次的教訓繼續努力練習。 圖/梁家柔攝近年來,台灣曲棍球好手在國際賽事表現優異,曾在今年的第6屆亞洲盃室內曲棍球錦標賽中拿下男子組第六名、女子組銀牌,蔡一鳴卻點出了亮眼成績背後的困境。蔡一鳴提到,大部分國家皆由職業隊出戰國際賽,但台灣卻因缺乏職業隊,因此多由學生球隊參加,「除了在實力經驗上有差距,學生球隊的財力也無法相比擬。」除了上述問題,中華民國曲棍球協會秘書長吳志朋也進一步指出,由於經費有限,台灣曲棍球代表隊只能選擇有積分的亞洲盃室內曲棍球錦標賽或亞洲運動會參加,因此失去許多參與國外邀請賽的機會。不過,湯佳祥也觀察到台灣曲棍球的正向發展,表示近年國內曲棍球聯賽參賽隊伍有增加的趨勢,「我覺得這是件好事,也希望能增設更多曲棍球聯賽,以鼓勵球員精進自己並維持訓練的動力。」 談及訓練上的困難,臺北市立大學隊長陳筑彥認為場地不足是一大問題,「臺北沒有像竹山高中有這麼大的場地,只能使用溜冰場訓練,所以做大型的組織訓練比較困難。」 圖/梁家柔攝談及未來展望,蔡長佑將目光放在明年的中正盃錦標賽,希望能挑戰衛冕;陳筑彥則希望畢業後加入家鄉的城市隊,並為其爭取全運會參賽資格,兩人也期望日後還有參加國際賽事的機會,除了和外國選手切磋較勁,也盼能為台灣拿下更好的成績。
學習歷程檔案寫滿首屆學生焦慮 未竟的108課綱理想藍圖
專題
第1764期
學習歷程檔案寫滿首屆學生焦慮 未竟的108課綱理想藍圖
2022-04-07
【專題記者張珈爾、李謙謙、王嘉瑜、黃亭茹綜合報導】「我覺得我們已經焦慮很久了。」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丘婉盈不禁嘆道,作為108課綱的首屆學生,從民國103年發布課綱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擔心著不確定的未來。依據108課綱資訊網,教育部自信宣示:「我們準備好了!」然而,臺北市立松山高級中學三年級的高婕恩認為,雖然新課綱為了學生做出改變,卻沒有人願意傾聽高中生的想法。「教育部認為我們理所當然要經歷這個實驗性的階段,而我們也只能接受。」事實上,學生才是教育方針要重視的主體。上路三年的新課綱,真的準備好了嗎? 一名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在上課期間背著書包獨自走過走廊。每個高三班級的門口,皆高掛著象徵「包中」的粽子許願吊飾。 圖/王嘉瑜攝新課綱趕鴨子上架 申請將近才釋出製作指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稱108課綱),以「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希望翻轉傳統升學主義的考試制度,著重學生在高中教育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色與能力發展。因此,自111年起,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的第二階段首度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實行20年的備審資料,讓高中生​​彙整三年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資料以申請大學。根據教育部說法,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初衷,除了補足考試無法呈現的成果、減輕高三學生製作備審資料的負擔外,更期盼學生定期紀錄自己的學習表現,從中探索個人興趣與志向,進而將學習歷程檔案作為生涯定向的參考。然而,過往教育改革都經過試辦,或進行部分實驗,但108課綱的前導計畫中,並未包含學習歷程檔案的試行。新課綱實施的理想與美好憧憬之下,埋藏著學生對於未來的茫然與忐忑。多位學生指出,即使新課綱籌劃了10年,學習歷程檔案也沒有在第一時間清楚說明並給予指引。像是直到課綱發佈後,教育部才於109年底調增了學習歷程檔案上傳的限制;甚至到111年3月,具公信力的指引(註一)才初次透過「作伙學」發布,但直到申請前夕仍不停修正,讓學生無所適從。註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作伙學」團隊協助教育部,在110年7月至10月,於全國各縣市舉辦五十場審議論壇,邀請大學教授、高中老師、學生、家長,討論學習歷程檔案要如何呈現、如何審查。並於111年3月彙整成「作伙做學檔—課程學習成果呈現建議」手冊。滾動修正的新制度 高三生淪學習歷程檔案白老鼠「教育部直接將學習歷程放上檯面,它就只好邊錯邊改,那我們就很可憐。」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蔡定燁肯定學習歷程檔案的良善立意,但是教育部「邊試邊改」的做法,讓校方及學生沒有可以依循的固定架構。「我不喜歡學習歷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是第一屆,老師、學生、校方都很茫然。」​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詹苡柔指出,大多數人高一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都很空洞。彰化女中三年級的蘇姿榕則提到,學習歷程檔案不一定能幫助高中生申請大學,「很少有人能夠在一年級時就確定志向且沒有更改,很容易對最終要申請的校系一點幫助都沒有。」針對諸多高中生的徬徨無助,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綜合業務組組長王友聖回應,108課綱目前才實施到第三年,學生和校方都還在摸索和學習。教育部跟招聯會持續推動相關的計畫,協助高中老師在課程教學上、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都能有更清楚的指引。然而學習歷程檔案還未走到個人申請階段,問題卻逐漸浮現。像是「81所學校學習歷程檔案遺失」、「上傳檔案格式反覆修改」、「大學申請仍可參採備審資料」,凸顯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不完備。為了上傳而寫,還是為了自己而寫? 記錄恐減少探索機會多元探索是108課綱的主要理念之一,而學習歷程檔案是搭配108課綱的精神所推動的政策。可是要求學生記錄學習軌跡,與期許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真的存在直接相關性嗎?三年的時間,究竟該拿去「記錄」,還是「探索」?「高中生需要更多時間去摸索、去生活,給予我們『課堂外』的時間實際探索,才有可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今年17歲的自學生巫瑀涵說道。巫瑀涵坦言,學生必須在兼顧大量課業的情形下,擠出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如今再加上撰寫學習歷程檔案的負擔,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可以投入,導致多元探索更為困難。即使巫瑀涵早在國中便發覺對語言的興趣,也無法深入了解自己熱衷的領域,最終是自己決定跳脫傳統體制,才得以擁有更多彈性時間探索語言領域。「我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的目標是好的,可以透過記錄,釐清參與活動的省思、成長。」巫瑀涵肯定地表示,同時強調教育者應該要真正信任學生,而不是規定學生該做什麼。因為他投入任何活動的出發點都是「自己想要」,並非受到學習歷程檔案的驅使,但身旁許多傳統教育體制內的朋友會將重點放在「寫」學習歷程檔案上,巫瑀涵因而希望上位者在更動教育方針時,應思考如何改善困境並確實達成目標。桃園市立桃園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王柏翰也認同學習歷程完全「搞錯重點」,他覺得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並不會讓學生開竅、了解自我、懂得反思或多元探索,高中階段的教育應該導入更多培養學生技能的課程,「如果制度面上,課程並沒有相應的優化及精進,那學習歷程檔案帶來的預期效益並不會比備審高多少。」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徐建國心疼表示,學校會請大學教授來高中分享經驗,不過連大學教授都不太清楚學習歷程檔案的完整內容,學生們也很茫然。圖為建中學生在上課途中穿過操場。 圖/王嘉瑜攝個人時間遭壓縮 「記錄學習」更費時耗力除了探索時間的壓縮外,製作時長也是一大問題。「我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去做學習歷程檔案,紀錄我學習過程的失敗,跟我怎麼克服。我想花更多時間探索、更多元的學習。」國立中興高級中學三年級的李瑞霖鬱悶地表示。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專任老師陳禹仁提及,很多制訂108課綱的教授、老師認為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但他不同意,「拍『一部電影』,和拍『我的電影如何被產出』所需耗費的時間,後者遠遠超出。」陳禹仁分享一位學生的公民科學習歷程檔案,不僅內容符合官方要求的課程摘要、課程目標、反思心得、能力增值、學習過程等詳盡記錄,就連版面設計、表格製作也全不馬虎,精美程度甚至超過一般大學生所繳交的書面報告。他心疼地表示,該位學生從開始撰寫到上傳,加上來回尋求意見指導、修改的時間,一份共43頁的學習歷程檔案,需耗費整整兩個月才完成,「而這樣的成果,我的學生一學期通常會上傳到六份。」彰化女中的詹苡柔同樣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感到疲憊,「等於多了一個很麻煩的作業,必須犧牲我的假日時間來製作。寒暑假的時候,因為怕做不完,有些營隊或是社團活動就無法參加。」 製作學習歷程檔案需要高中生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學生們參與社團活動、多元探索的時間因而縮減。 圖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們在體育課上認真暖身。 圖/王嘉瑜攝大學端仍重核心競爭力 多元學習不應淪為多「錢」學習「學習歷程檔案做得這麼辛苦,希望教授真的會認真看。」臺北市私立再興高級中學三年級的張至瑩因為校方規定,必須在三年間不斷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努力達到18件的系統上限(註二)。然而,學習歷程檔案洋洋灑灑數十頁的文字與簡報內容,大學教授是否同樣重視?而大學端究竟期待看到學生呈現什麼樣的內容?註二:學習歷程檔案中的「課程學習成果」項目由學生「每學期」進行上傳,包括修課紀錄及學分數之課程作業、作品及其他學習成果。而「每學年」由學生勾選至多六件,經由學校人員提交至中央資料庫。然而最終學生自中央資料庫勾選提交至大學招生單位之件數上限,大學至多三件,技專院校至多九件。「說實話,這些教育政策的改變並不是大學端要求的,從來沒有一個教授說他想看那麼多資料。」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陳明賢直言,100個學生的資料,教授即使一份只看三分鐘,也需要五個小時才能看完,根本不可能細細閱讀學生上傳的大量檔案。作為臺大資深教授,陳明賢擁有多年面試新生及豐富升學計畫演講經驗,他坦白說到,自己並不會因為新課綱改變評審方法,「我只想看到核心競爭力。」他深入指出,核心競爭力即知識、能力以及態度。知識包含高中科目知識、大學科系所學的基礎概念;能力分為個別科系需要具備的「硬實力」,和大學部通用的溝通、合作、領導能力等「軟實力」;最後,因為招進來的學生代表未來十年要跟自己在相同領域一起學習,因此負責任、正直等特質,都是教授會重視的態度。陳明賢堅定表示,臺大每位老師都希望找到最適合的學生,也希望透過公平的程序挖掘不同類型學生。「但絕對不是現在制度設計出來的樣子,讓學生把所有時間都拿來寫成果報告、編輯多元表現,他還有時間去探索嗎?」他不解為何要學生準備如此複雜的申請手續,認為當今的制度剝奪了學生思考、探索心之所向的機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主任吳瑞裕同樣表示,其實學習歷程檔案中所上傳的檔案只是附件,「重要的是百字簡述怎麼吸引大學端注意,並利用一至兩頁的簡報呈現內容的重點。」他期望打破迷思,讓學生不再一股腦地上傳大量的檔案,忽略整合與思辨的重要性。「這同時衍生出很多問題,我們都稱多元學習為多『錢』學習。」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陳鐵虎長久質疑教育部的方針,往往使資源較多的學生擁有更多升學管道和機會。學習歷程檔案在二階高達50%的佔比,使學生和家長拚命找尋各式資源,包括花費大量金錢請補教業幫忙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等,確保孩子能在申請大學時展現最好的一面,因此產生當今社會嘲諷的「軍備競賽」現象。中部某名校校長也指出,還曾看到學生花上萬元找補習班諮詢學習歷程檔案的內容,把升學視為一場無法回頭的豪賭,已與108課綱的立意背道而馳。​​然而, 108課綱為削弱「成績至上」的社會風氣,在多元課程設計和學習歷程檔案上付出的努力,至今仍是蚍蜉撼樹。若要改善台灣教育長久以來存在的爭議,仍須改變以成績作為進入大學殿堂首要門檻的固有思維。新課綱與考招制度接合後 接踵而至的問題「如果要推學習歷程檔案,學測篩選的倍率應該放寬,或是通過第一階段的名額變多。」松山高中三年級的張寬平說道。他期望看到學習歷程檔案賦予他們更多升學的機會,才不會顯得三年來的努力徒勞無功。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廖宥甯也補充,目前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的篩選倍率看重學測成績,多數落榜的學生因為一兩級分的差距,辛苦耕耘的成果淪為廢紙。因此,他認為第一階段篩選應加入學習歷程檔案,讓成績不再優先於他們課程學習以及多元探索的成果。然而,專家卻抱持不同意見。眼見持續存在的階級複製現象,陳鐵虎希望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的面試和學習歷程檔案占比降低,僅作為輔佐的參考,仍以成績為依歸。108課綱的制度變革引發了許多問題,但學習歷程檔案只是滄海中的一粟,真正的關鍵仍在於課綱與考招制度的掛鉤,使得108課綱的原意遭抹滅。但學習歷程檔案仍須和考招制度並行,由升學來推動學生紀錄自身的學習軌跡,這項新制度才不會形同虛設。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徐建國直指,許多人對課綱和考招制度有所混淆,誤會了108課綱原先的立意。新課綱的設計本身有值得讚許的部分,包括新增多元課程、彈性自主學習等。然而,課綱和考招制度掛鉤後,卻使得學生的學習不完整;朝令夕改的制度也讓教育現場混亂,師生及校方無所適從。 放榜的日子所剩無幾,高三學生們懷著緊張的心情,準備將三年心血呈現至大學教授眼前。 圖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在下課時間向老師請教課業問題。 圖/王嘉瑜攝教育朝課綱目標持續推動 各界望打破升學主義綜觀來說,目前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實行邁入第三年,最受肯定的是其良善的立意,透過學習軌跡的紀錄確實有機會讓學生對於學習狀態更有把握,進而使他們思辨與整合。因此,雖然存在許多反對、質疑的聲浪,各界仍無法全盤否定其制度本身。然而陳鐵虎指出,學習歷程檔案是學習國外的制度。由於國情上的不同,社會風氣也不一樣,不少台灣家長鼓勵孩子選科系,都希望孩子選擇對將來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學習歷程檔案推廣生涯探索的初衷,在台灣社會重視升學主義的價值觀面前,無可奈何地成為空談。「我覺得如果教育做得好的話,思想就可能改變,思想改的話台灣就能變得更好。」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張奕琳說道,眼神裡散發著光。他認為新制度上路一定會存在很多不夠完善的部分,但台灣讀書和升學的風氣勢必要改變。他補充,困難的不是教育不願變動,而是家長跟學生太注重成績。因此,他期盼著未來台灣教育能夠成為他理想中的樣態,注重每個人的特長,不再只是表面的數字和排名。接合高中、大學與教育端 攜手促成108課綱理想「希望之後會有更多可以相互對話的機會,讓高中端的師生知道未來的走向,以及大學端期待孩子在高中培養什麼能力?」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教師李啟嘉期許道。各界引頸期盼教育部、大學端以及高中端能更努力建立溝通的橋樑,讓大學端選材和高中端育才整合,達成一致性的目標。並由教育部訂定完整的制度與統一的評分標準,讓在新制度中迷失方向的學生,能更自由地自我探索,找到未來的志趣與方向。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黃耀南另提出,教育現場存在很大的M型化現象,資質比較好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也高,展現出來的成果就比較多元;反觀學習主動性比較弱的學生,甚至沒有上傳檔案的動力。無論是教育部抑或是主事者,都是在理想的狀態中推動制度,卻與實際在教育現場的第一線師生產生斷裂。他心灰意冷地說道:「對於上位者訂定政策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也沒有考慮到基層學校學生和家長面對新制度的困難,我覺得這是很令人痛心的。」大學個人申請第一階段通過結果於3月31日出爐,第一屆實行108課綱的高三學生正處於極為焦慮不安的情緒中。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他們沒有過去的成品得以參考,當前的每一個選擇都像是場賭注,賭上了自己的未來。任何制度上的改革都難以立竿見影,教育也是同理。各界期待教育部能從制度不夠完善的部分汲取經驗,在108課綱良善的立意奠基下,建立一個健全的教育環境。然而,我們都在觀望,上位者何時能從理想的象牙塔中探出頭來,看見第一線師生以及大學端懇切的呼籲?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高三學生們,在印著「心想事成」、「第一志願」、「金榜題名」的許願牌上,各自寫下對於大學的想像與期待。 圖/王嘉瑜攝
美高中舞會涉種族歧視 學生「跪地」嘲諷少數族裔
國際
第1754期
美高中舞會涉種族歧視 學生「跪地」嘲諷少數族裔
2021-10-20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當我得知這個事件,我為我的學校感到羞恥。」芝加哥馬里斯特天主教高中(Marist high school)學生麥克斯.加德雷薩.賽蒙(Max Jardeleza Sombong)說道。8日馬里斯特高中返校舞會中,數位白人學生們在DJ播放一首西班牙歌曲時,嬉鬧地在舞池中單膝跪地(註),以此動作嘲諷拉丁裔、非裔等社會中較為弱勢的族群。高三學生伊莉莎白.帕切科(Elizabeth pacheco)錄下影片發佈至Instagram,至今已累積35.1萬觀看次數,掀起美國社會對種族歧視的另一波討論。註:單膝跪地在美國社會的脈絡中,是一種反對種族主義的象徵性姿態,源自於2016年的美國國歌抗議活動。 伊莉莎白.帕切科上傳舞會中學生「跪地」的舉動到instagram,觀看次數達到35.1萬,被許多人轉發至各大社群媒體。 圖/截自伊莉莎白.帕切科Instagram為了表達對舞會事件的不滿,帕切科於12日發起和平抗議集會,多名馬里斯特高中生和學生家屬也到場聲援。賽蒙斬釘截鐵的說:「如果保持沈默,就如同做出那些行為的人一樣不應該。」他希望藉由抗議要求學校改善校內種族歧視風氣,使校園成為真正接納多元族群的友善空間。參與集會的西班牙裔學生​​薇薇安·聖地亞哥(Vivian Santiago)表示學校應對那些學生進行實質的懲罰,為他們不尊重的行為負責。舞會爭議後,校方發出道歉聲明,承認校園中種族歧視行為屢見不鮮,並承諾會展開一系列調查和做出改變。 12日的集會遊行中,馬里斯特高中的學生們舉著「停止種族歧視」的看板,表達不滿情緒。 圖/麥克斯.加德雷薩.賽蒙提供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劉曉鵬教授解釋,白人學生「跪地」行為之所以引發眾怒,主要是因為「單膝跪地」象徵著弱勢族群對於種族歧視行為的不滿。「跪地」最早由美國足球員科林·蘭德·卡佩尼克(Colin Rand Kaepernick)發起。在2016年的一場足球賽中,科林於唱國歌時單膝跪地,抗議社會中的種族歧視行為以及警察暴行。從此,「跪地」成為類似倡議活動的象徵。曾在芝加哥居住過5年的劉曉鵬指出,馬里斯特高中因地理位置靠近非裔族群較多的南芝加哥,種族問題引起的暴力行為在此區並不少見,故相較於此,學生們的「跪地」嘲諷較不嚴重。劉曉鵬認為,種族歧視行為必須被譴責,不過學生們有時因思慮不周而做出的行為可以被諒解。 在12日的集會遊行中,部分學生們舉著墨西哥國旗的旗幟,以象徵對於屬於拉丁文化一份子的驕傲。 圖/麥克斯.加德雷薩.賽蒙提供
「有病怎麼教學生?」 堅強外表下,求助心輔無門的迷航教師
專題
第1751期
「有病怎麼教學生?」 堅強外表下,求助心輔無門的迷航教師
2021-06-09
【專題記者陳品融、張華真、李加祈、廖澄妤綜合報導】 「噔!」重擊聲響清晰地迴盪在寂靜的教室中。國中英語教師郁琪(化名)走近學生座位,試圖拿走學生手中的聯絡簿,突然間,學生一腳踹過來,速度快得他無法招架。帶著滿腹委屈的郁琪,走回辦公室,電話鈴聲響起,他還來不及調適挫敗心情,又要接著處理家長的投訴電話。郁琪每天穿梭在教室與辦公室間,還要處理突發事件,沒有絲毫喘息的時間與空間。工作壓力使他長期深陷憂鬱之中,郁琪常責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這樣子?為什麼讓自己壓力很大?」校園隱密的角落是他唯一的容身之處,只有在那裏可以不必顧忌旁人眼光,盡情地宣洩積累已久的情緒。「不只是我,我聽過有老師偷偷在沒人的角落哭,一大堆啦。」郁琪並非是唯一面對情緒問題的教師,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強調:「教師也是人,是人都會有心理相關的問題。」教師在承擔工作壓力與情緒問題的同時,也背負著家長對為人師表的期待,「家長會覺得:『老師怎麼可以有負面情緒,這樣怎麼教小孩?』」郁琪無奈地談到多數家長對教師心理素質的嚴苛要求。「我自己都還是得仰賴外面的身心科診所幫忙,學校是不太可能啦。」郁琪提及校園缺乏教師的心理諮商資源,而不完善的教師心輔系統不只不利於老師的身心健康,更可能損及教學與班級經營的品質。「情緒議題帶來的影響是很全面的,教師的授課品質會有影響。」陳品皓補充,若教師同時擔任班導師,還會影響到師生關係與親師關係等。根據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近十年的統計分析報告,「高中以下教職員自殺、自傷」數在民國99年為四件,但近年已攀升至每年超過20件,逐漸提高的案件數凸顯出教師心輔支持系統的重要。教育部教師諮商輔導支持中心的諮商心理師王心怡提到:「(教師自殺自傷事件)實際嚴重程度與數量比教育部登記的來得高。」背負龐大壓力的教師迫切需要心輔資源的介入與協助。《大學報》關心您,再給生命一次機會。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全年24小時無休)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b><b>為人師表的既定印象下 教師不敢尋求心輔協助當壓力席捲而來,被逼得喘不過氣的教師們,仍得在眾人面前戴好面具,佯裝一切如常。「多數老師遇到壓力或教學問題,都先質疑自己『會不會是我不夠好?』」高中教師欣穎(化名)時常為了設計多元課程,忙得焦頭爛額,「大家不敢去找人幫忙解決,找人幫忙就好像自己很無能。」欣穎回憶過往參與校內輔導室舉辦的紓壓研習課程,當他以畫筆描繪內心的負面情緒,並傾訴種種壓力後,卻反被同事們的驚訝表情震懾住,「大家好像都想營造自己是正向陽光的人,可是我們不是要來抒發負面情緒的嗎?」他說,「之後我就不敢參加,怕別的老師覺得我有病。」就連參與諮商研習都得小心翼翼,更遑論直接求助。患憂鬱症的郁琪長年於身心科診所看病,但即使出了校外,也難保不被異樣眼光纏身。「如果在診所遇到家長,又被到處傳的話,學校、家長就會自己腦補:『啊那個老師有憂鬱症!』、『那個老師會不會對我的小孩情緒失控?』」郁琪嘆道,即便在心理疾病普遍存在的現代,多數家長加諸在老師身上的道德標準,仍使他們難以脫身,些微的失序,都免不了被否定與指責。除了畏懼異樣眼光,教師們還常因工作彈性小,連尋求協助的時間都沒有。「我們不是想求助就能求助,如果我狀況很不好,學校有辦法找人幫我代課嗎?」任教於技術型高中的馮靖(化名)說。他說明,自108課綱上路後,多數教師都承擔更重的教學壓力,若擔任導師,又必須隨時處理學生與家長的狀況。教師時常要忙到晚間七、八點才能下班,身心俱疲下,他們很難撥空尋求心輔資源。而代理、代課老師礙於薪水與未來發展,更不可能請假調養。「正式老師還能請病假或留職停薪,代理老師有考教甄的壓力,代課更慘,請假薪水就沒啦。」身為代理老師的郁琪嘆道。在忙碌的日常中,教師的情緒沒有出口,當壓力累積至臨界點,他們通常會先向學校輔導室求助。過去在高中擔任實習教師的鴨子(化名)曾因壓力大而踏入輔導室,卻收到「輔導室主要只針對學生服務」的回應,那時,因為專業諮商費用過高,他只好選擇找朋友聊聊,「校外的輔導是算時薪,以實習老師來講,沒有支薪,比較不容易使用校外資源。」在目前校園心輔資源專屬於學生的情況下,郁琪也直言:「學校內給老師的支持系統一定要夠,支持系統崩壞的時候真的會逼死一個人。」 部分教師面對極大的工作及私人壓力,卻因心輔資源不足、或礙於異樣眼光而難以求助,只能獨自承受負面情緒。(圖為示意照,非當事人) 圖/陳品融攝<b>同事察覺異狀卻難開口 協助無病識感教師困難重重「有些老師在心理上、精神上就呈現出有問題,但是學校要輔導他去看醫生,他覺得自己沒有問題,他不想面對,這種比較嚴重的情形不是一件兩件。」前台中市政府教育局督學室主任劉朝芳談起校園內的心輔困境,娓娓說道。他提到,學校裡除了存在心輔資源不足的問題,部分教師因擔憂自己會成為不適任教師,而拒絕正視自身心理問題,因此,要協助這些未有病識感的教師更是困難重重。「有次我去上課,學生突然就跟我説他們數學老師怪怪的,他整節課就開著麥克風,然後一直拍(麥克風)。」高中退休教師舒慧(化名)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如此說道。經過多方確認後,舒慧發覺該位老師精神已失常,然而當時,身旁同事礙於彼此間不熟悉、或擔憂傷及對方尊嚴,往往難主動伸出援手。台中市立四箴國民中學校長林瓊惠則補充,校方觀察到教師有心輔需求時,雖也會提供校外諮商訊息,卻無法進一步介入,「你只能提供資源,也不知道他要不要去,都成年人了沒辦法強迫他就醫。」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林上能也提到,他過去在學校擔任輔導組長時,校方曾請他與一位老師聊聊,讓對方理解自己需要心理協助,「大家都覺得輔導老師比較會講話,但在學校我們都是同事,其實很難去提點老師說:『你要不要先想想你現在為什麼這麼焦慮?』這應該會吵翻吧?」此外,輔導室平日以輔導學生為主,若同時又擔任老師的諮詢者,難免出現角色重疊的問題,「那我要站在誰的立場跟他談呢?所以我覺得這件事由輔導室來做滿怪的。」在身旁同事幫助有限的情況下,這些無病識感的老師難以面對自身問題,更遑論透過諮商排解情緒。舒慧口中精神失常的數學老師,直到家人強制帶他就醫,才請長假休養,最終主動離職。在那之前,校方、學生也僅能默默旁觀。林上能也點出,心理諮商仰賴當事人主動求助,在校內建立起關懷機制雖是很好的觀念,老師卻未必領情,甚至會質疑個資遭外洩,「如果諮商支持系統在學校發生事情時主動去關心老師,校方、心理師絕對會被罵爆,反而應該先讓他們理解在面對困難與壓力時,本來就可以使用這樣的資源。」<b>當崩潰教師進入課堂:失當言行恐成學生長久陰影梳理不開的情緒並不會因無視、逃避、擱置而消失,感受到無力和疲憊的郁琪,仍舊拖著未消化完的情緒走進教室,「他們(學生)一定會感受到『我的老師不開心』。」現於實驗中學任教的Lemon(化名)在實習期間,曾目睹老師瀕臨崩潰時學生的反應,「在一個發瘋老師的課堂中,小孩子就會變成同樣脾氣暴躁、更暴走、更想反抗老師跟權威。」當教師情緒難以排解、壓力又不斷累積,排山倒海的負能量最終灌入課堂,波及教學品質和師生關係。「我有看過老師自己情緒來了,就叫學生跪在地板上,或是在上課的時間,把學生叫來罵20分鐘,不讓他去上他自己的課。」Lemon難以相信這個情景會在學校上演,他覺得教師對學生發洩情緒會讓孩子感到困惑與自責。林上能提起臨床上的觀察,當心思較敏感的孩子遇到教師失控時,易冒出「老師會這樣罵我,是不是我不好?我是不是很差勁?」的想法。林上能就曾碰過一名憂鬱症學生,因服用藥物而導致嗜睡,一開始導師十分理解並給予尊重,但在數月未見好轉後,各科老師與家長開始向導師抱怨:「你們班上有同學整天趴睡,影響孩子學習或老師教學。」導師的壓力漸大,收斂不住脾氣,直接叫學生到教室後面罰站。原本情緒就不穩定的孩子開始責怪自己,自責漸漸轉變成對導師的敵意,最後拒絕上學。師生衝突或化成傷疤、或埋沒心中跟著孩子長大,林上能指出:「很多成人的個案,回頭都會談到他們當年跟老師的衝突,他們不敢當下跟老師反應,到成年之後都還受到影響。」他提到曾經有一個無法抑制自己責罵、嘲諷下屬的小主管,在諮商的過程中才發現這些行為起於他學生時期與老師的衝突,「這就是當年最受不了老師對待他的方式,現在卻用這種方式在對待自己的屬下、家人。」 教師心理狀態一旦未受支持,可能會將情緒發洩在學生身上,造成嚴重的師生衝突,甚至影響學生日後的人格發展。(圖為示意照,非當事人) 圖/陳品融攝在長期缺乏心理支持下,有些老師因心理狀況嚴重影響教學品質,被扣上不適任教師的帽子,進入校內教師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教評會)(註一)審查。 舒慧過去曾是教評會的一員,然而他談到,教評會常因不願得罪人,往往不忍心直接將有心理狀況的教師解聘,「誰都不想當壞人,因為你解僱一個老師,可能背後就是整個家庭、他的名聲、自尊,他的疾病甚至會更加嚴重。」舒慧認為,走到這一步之前,若有足夠的關懷機制及輔導資源協助老師抒發心情,或許便能預防情況越演越烈。也正如林上能所說:「我覺得這些老師不一定就是不適任,有時候只是他的情緒或是心理狀況需要被照顧,他安頓以後,一樣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老師。」註一:教評會依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設立,置委員5至19人,負責處理教師初聘、續聘、解聘、停聘等審議。 <b>建專屬支持系統、營造友善氛圍 盼讓教師安心求助為促進教師心理健康,108年立法院通過《教師法》修法,規定高中以下學校各主管機關應建立教師諮商輔導支持體系。依此,教育部109年成立教師諮商輔導支持中心(以下簡稱教支中心),協助老師處理工作、人際、情緒管理等方面的困擾。由於才剛上路,教支中心目前僅推出諮詢專線與團體工作坊,預計未來會再提供個人諮商。林上能肯定教支中心獨立於學校之外,可避免心理師同時輔導學生及老師,又與當事人為同事關係。不過,他也提出執行上的疑慮:「 我今天想去做教師諮詢,可以請假嗎?要請什麼假?如果我請假,是不是人事室、全校都知道我去諮詢?」林上能提醒,教支中心應提供完善的保密機制,讓使用者安心。與教支中心合作的諮商心理師王心怡則表示,請假的問題需要校方配合,如果能嚴格要求人事室不洩漏教師請假之因,可以增加他們求助的意願。教支中心隸屬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服務對象僅限國立學校的老師。至於縣市立與私立學校,部分地方政府也正籌備教師輔諮系統,台南市即率先於今年5月通過相關辦法。不過,林上能指出,在某些縣市的規劃中,教師支持系統歸學生輔諮中心管轄,仍有心理師同時輔導師生的疑慮。他建議參考桃園市政府的員工協助方案,政府與市內幾間專業諮商機構簽約,凡是市政府與所屬各機關學校的員工,皆可在保密原則下申請特約機構的服務。每人每年有固定次數的諮商機會,費用全由政府負責。除了校外資源,校內的支持體系也不容忽視。有些學校會舉辦團體諮商,雖然較難讓教師傾訴極私人的心事,但可以共同討論教學上遇到的困難,並交流解決方式。Lemon即在團體諮商中受益良多,「我覺得這種共享自己作法的方式很有用,畢竟一個人單打獨鬥滿孤單的。」舒慧則認為,透過定期的團體諮商、課程,一方面老師能彼此學習,另一方面,輔導室也能達成固定關懷的效果。在諮商室外,教師平時若能互相幫助,共創良好的職場環境,同樣有助於心理健康,如同馮靖所說:「廣義的心輔體系,是你周遭的同事、工作partner。」郁琪也分享,某次課堂上他被學生欺負到哭,本來下一節還得狼狽地趕去上課,但教務處的長官見他狀況不佳,便好心安慰、讓他先在辦公室整理心情,由有空的同仁暫時幫忙顧班。憶起同事的友善,郁琪至今仍十分感激,「職場環境很重要,畢竟每天都要生活在那裡,生活8個小時啊!」建置了完善的支持系統後,終究還是要教師願意使用,這些資源與關懷才能真正發揮功能。「諮商是一種主動求助的服務形式,應該要讓老師們去認識、了解、接受心理諮商。」林上能表示,可以先加強落實既有的學生三級輔導體制(註二),從學生開始營造友善心輔的環境,進而讓老師們認同,尋求心輔資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註二:根據《學生輔導法》,學校應視學生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三個層級的輔導服務。第一級為班上導師,第二級為校內輔導室,第三級為校外的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社會福利中心、醫療院所等。「問題通常不是資源,而是環境是否承認心理健康也是教師工作很重要的一環。」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同樣指出,營造重視心理健康的氛圍十分重要。如今教育部帶頭採取行動,成立了教支中心,正有助於塑造友善的環境,「這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好事情,代表教師心理層面的需要被重視。」對許多老師而言,教育不僅是事業,更是長遠的志業。「我們到學校教書,有理想抱負想達成,但現實上一定會碰壁,或遇到需要妥協的地方。如果沒有專職的機構或誰能陪你聊聊,也許十年後就職業倦怠了。」馮靖說道。當教師因心理上的困難而影響到教學時,他們需要的並非懲戒與責怪,如同林上能所說:「教育體系知道如何善待老師,老師才會知道如何善待學生。」而這些暫時迷航的教師也期待著,總有一天能帶著滿滿的支持與能量,重返教室,在莘莘學子面前拾起熟悉的粉筆。 對於身負重擔的教師們而言,唯有獲得足夠的心理支持,才能更加堅定地走在教育眾多學子的道路上。(圖為示意照) 圖/陳品融攝
校牆外的天空 被遺忘的中離生何去何從
專題
第1744期
校牆外的天空 被遺忘的中離生何去何從
焦點
2021-03-24
【專題記者林子頊、吳季柔、徐宇昕、王崴漢綜合報導】23歲的芋頭(化名),從小對英文感興趣,國小就報名美語補習班,相較班上同儕,芋頭的英文成績優異,甚至在月考拿過滿分。然而,升上國中,芋頭因曠課和記過太多,僅拿到肄業證書。此外,他更涉及毒品買賣,還差點背上妨害自由的罪名。不喜歡上學的他,高中就讀私立高職夜間部,不僅曠課連連,還接觸非法博弈業。芋頭平日白天睡覺,傍晚上課,下課後擔任博弈場控到隔天清晨,維持這樣的生活近一年,他無法從校園生活找到樂趣,「那時候覺得讀書賺不到什麼錢,而且好累,曠課又一大堆。」 芋頭高中時期無心向學,曾是校園的問題人物,抽煙、喝酒、翹課、飆車樣樣都來。  圖/王崴漢攝於是,不顧班級導師和媽媽苦口婆心規勸,芋頭的休學心意已決,草草跑了幾間處室辦手續,成為法律定義的中離生。在他休學之前,芋頭班上30多位學生中,已經有四、五位學生退學或休學。「中離生」泛指高中職中途離開學校的學生,高中職生只要連續曠課達三日以上即成為中離生。與國中小失學的「中輟生」不同,中離生不受台灣義務教育規範,校方無法強迫學生復學。根據教育部公開資料顯示,107學年度的中離生逾1萬6000名,而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以下簡稱台少盟)指出,其中約有6成的中離生未就學也未就業。他們中離後的道路是好是壞,難以預測。<b>離校背後看不見的中離百態 「每個中離生的故事都不同,離開學校的原因及人生經歷也都不盡相同。」台北市教會聯合會乘風少年學園資深專員林哲寧說道。中離生小議(化名)從國中開始就在後段班,對基本學科毫無興趣。選擇就讀高職的他喜歡焊接、零件組裝等實作課程,也成功考取證照。但就算就讀高職,小議仍難以擺脫得不到成就感的國英數基本學科,他抱怨道:「我國中都讀不好了,高中幹嘛要再學一遍。」小議的學習熱情在一次又一次罰抄下消磨殆盡,他厭倦老師以懲處代替關懷,每天依舊早起出門,但目的地從學校變成網咖,或是偷偷溜回家。高二他開始在便利商店兼職打工,一週只去學校一兩天。班級導師曾打來關心,但小議多以「不愛去學校」搪塞,漸漸地學校也收起對小議的關懷。而家人則認為不想念書就去工作,於是小議在高二休學。同樣不喜歡學科的芋頭,高中就讀觀光科。在實際接觸後,發現觀光並不如他所想像般有趣。然而,談到學校的實作課程,原先少話的他主動分享課程內容,比如調酒技能等。但學校一週卻只安排一堂實習課,芋頭說道:「如果學校增加實作互動課程的話,我應該會每天去吧。」芋頭接著分享,其實班上同學大多偏好實務訓練,常曠課的學生遇到實習課幾乎也不曾缺席。事實上,他們曾向班級導師反應,希望調高實習課占比,但這些聲音似乎未被校方採納。詢問他希望在離開學校時從校方獲得什麼幫助,他只無奈地回應:「沒什麼幫助吧,(我)不太需要他們。」學習態度叛逆、外表也具個人特色的可樂(化名),理著平頭、雙手與後頸刺滿刺青。剛服滿三年刑期的他,從國中就開始翹課,應著家人的期許唸高職資訊科,但他不愛去學校,不到半年便選擇休學。可樂沒想過未來要做什麼,也沒有可作為職業發展的興趣,休學後就去工地打工,「通常輟學一開始都先選工地,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對學習沒興趣」一直是高中生中離的主要原因,學生無法從正規課堂中得到成就感,更遑論確立生涯目標。無心向學的同時,有人面對經濟壓力,有人面對賺錢的誘惑,最後往往讓這些學生導向相同的結果:離開學校成為中離生。然而,現行的中離生輔導條例中,仍以「復學」為重。對欲中離的學生來說,與其以復學將他們挽留於校內,就業輔導能否為他們另闢新徑? 可樂現年24歲,從事非法行業多年,不了解自己的志趣,難以找到人生目標。 圖/王崴漢攝<b>政策表現停滯不前 就業資源乏人問津 十二年國民教育廣開高中職教育大門,卻使學生中離的後門難以闔上。近年中離生統計人數因少子化有所下降,但中離生佔整體比例仍維持2%,顯示中離問題未見改善。近年來教育部提高中離意識,於民國109年修定《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實施要點》,要求校方落實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事項,同時提供就業輔導資源。攤開台少盟製作的「中途離校學生資源地圖」,可看見中離生若有就業需求,能藉由兩種管道,分別為勞動部搭建的台灣就業通網站,以及各縣市的公立就業服務站。然而,教育部仍以學生復學為目標,未將足夠就業資源深入校園環境。台少盟副秘書長劉志洋透漏,這些政府資源實質上被使用的比例過低,例如使用就業服務站的中離生僅佔整體2%。他直指,學生難以碰觸資源,而資源實質上也不適用於青少年。劉志洋說明,政府資源的申請程序過於繁瑣,中離生在兩到三個月的職訓期間無法賺錢,與其參與職訓,直接就業反而更符合他們需求,何況中離生早已對課堂失去興趣,「中離生為什麼要去?他們就不喜歡上課了。」劉志洋進一步質疑,各縣市公立就業服務站雖開辦青年專區提供輔導資源,但當前就業輔導人員也未受過青年培力課程,不具備完善的輔導意識,「政策本身就不是為青少年設計,都沒有人說要怎麼跟青少年溝通。」<b>民間援手難伸 資源入校困難重重 除了政府資源,民間也注入輔導能量。針對中離生問題,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期望民間團體發展多元彈性課程,以協助中離生復學或是輔助就業。例如乘風少年學園與勞動部合作辦理「青少年職涯準備計畫」,提供多元職業探索及工作體驗。而台少盟也接觸過各樣態的中離生,劉志洋指出台灣關注青少年就業的服務單位非常多,政府應該更加重視這群孩子並與民間攜手合作。他坦言民間團體有能量,但是資源曝光度不高,況且中離生不會主動向民間團體尋求協助。劉志洋解釋,許多民間團體發起的協助計畫,基於個資保護,民間無法直接取得中離生名單,需透過政府與教師轉介,將資源傳遞給中離生。然而,由於教師擔憂輔導就業計畫恐導致學生輕易決定離校,大多不會主動提供民間輔導管道,民間資源因此難以及時進入校園。 民間團體長期關懷中離學生,結合多元職業探索課程,幫助少年了解職種、認識自我,進而發展職業興趣。 圖/王崴漢攝民間團體缺乏接觸中離生的管道,也欠缺足夠資源協助輔導。林哲寧分析民間團體的定位,他提到社工體系的民間團體主要也依靠政府補助,才能擴大輔導不同樣態的中離生,而近年補助金額因少子化問題不斷縮水,徒增民間團體的無力感。劉志洋期許政府訂立個人化政策,同時擴編預算,提供民間更多發揮機會,「政府在開這些委託案、合作案時,要給民間團體更大的空間跟尊重,民間團體畢竟才是第一線跟這些青少年接觸的。」<b>中離破網如何補 政府重視成關鍵 中離問題究竟如何解?如果說民間團體扮演的角色,是在後端試圖接起被遺忘的中離生,那政府更應該在前端架設完善且暢通的軌道,讓青少年不會因為中離學校而與社會脫軌。行動源自訂立的計畫,政府應籌畫更完善的輔導機制以減少中離問題。立法院法制局副研究員趙俊祥提出,目前該實施要點缺乏明確授權依據,他建議提高法規層級,將要點改為「辦法」、「標準」或「準則」,讓校方更嚴謹地回報及追蹤中離生問題。林哲寧強調,政府應透過教師通報了解中離生的真實需要,身處第一線的班級導師只需辨識學生的中離狀況及背後原因,再搭配輔導專員或是民間資源,讓學生透過職業試探訂立未來方向,進一步決定是否繼續留在學校完成學業。 林哲寧呼籲政府應重視城鄉差距問題,除了資源不均外,都市和鄉下的中離原因也不盡相同。  圖/王崴漢攝劉志洋也同意政府應更重視中離問題,他強調,中離生就業經驗不足、學歷及專業技術也不及他人,「出了台北,工作機會將更稀少,究竟這群中離生要去哪找工作?」<b>脫下校服後 中離生未來藍圖從何畫起 一年前,芋頭因為資金周轉不靈而離開博弈圈,目前正在工廠上班,他戒菸、戒酒,也不再飆車,談到過去的生活,芋頭平靜地說:「會後悔欸,不會搞這些的,我應該從國中就開始認真讀了吧!」他分享,如果有機會,他想回到高中完成學業,「還是要高中畢業的吧!不然我國中也沒畢業,這樣找工作很難看。」小議休學後嘗試多種工作,包括超商店員、餐飲業與工地。他目前從事水電相關工作,也終於從中找到工作的樂趣。在職涯規劃上,若有機會小議希望進修專業技能,考取水電執照,成為正港水電工。可樂後來在朋友牽線下,進入經營博弈的非法組織,賺起快錢卻也染上毒癮,現在身上背著槍砲與毒品的罪名。他剛服完三年的槍砲刑期,還在等待執行一年多的毒品刑期,「快的話今年年底入獄。」中離生的面貌百百種,如果在當初血氣方剛的年歲,有一雙手可以承接住他們的無所適從,也許可樂不會多次出入監獄,芋頭可以完成學業,而小議的水電之路可以走得更加順遂。中離之後,不再曲折。 小議中離後生活穩定,賺錢補貼家用,然而並非每位中離生都能與他有相同境遇。 圖/王崴漢攝
「曲」敵人、守球門 北市大曲棍球延長戰奪冠
體育
第1740期
「曲」敵人、守球門 北市大曲棍球延長戰奪冠
焦點
2020-12-16
【記者徐宇昕南投報導】選手熟練地控球閃避對手的攔阻,揮桿將球傳給射門弧區內的隊友,成功得分。中華民國 109 學年度全國中正盃曲棍球錦標賽社會組於9日至13日於國立竹山高級中學登場。其中社會男子組冠軍戰由臺北市立大學對上南投縣,兩隊鏖戰至25碼射門延長賽,最終北市大守門員潘柏文替球員守下勝利。 臺北市立大學和南投縣球員積極在場上爭球。北市大設有曲棍球的專業培訓隊,而南投縣則由曲棍球強校國立竹山高中學生及其畢業生組成,兩隊常在各競賽冠軍賽中碰頭。 圖/徐宇昕攝曲棍球球員手持長度約1公尺的球棍控球,競賽方式與足球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選手必須在射門弧區內射門才算得分。曲棍球揮桿、傳球時球速極快,考驗選手的反應和控球能力,球員間激烈爭球、射門成賽事一大看點。此次賽會採11人制,比賽分為四節,每節12分鐘,若在決賽階段最終比分平手,則進入25碼射門延長賽。 曲棍球比賽規定若球碰到球員的足部即屬於犯規,球權將交給對手,因此在比賽中常看見球員跳躍閃球的畫面。 圖/徐宇昕攝社會男子組冠軍賽中,開賽不到一分鐘南投縣便先馳得點,隨後北市大快速反攻搶分,再加上末段北市大前鋒李冠毅抓準時機射門,北市大以2:1暫時領先,不料南投縣馬上強勁回擊,追平比分。第二、三節北市大的攻勢頻頻受阻,而南投縣雖運用長傳球調開北市大防守球員,試圖利用空門機會搶攻,卻無功而返。末節,南投縣在防守區內犯規,使北市大獲得短角球,發動進攻破網,但南投縣不甘示弱再下一城,雙方戰成平手。戰局進入延長賽,北市大連續四人成功射門,且守門員潘柏文順利阻擋南投縣攻勢,最終由北市大奪得冠軍。 若防守球員在射門區內犯規,攻擊方則獲得短角球,為得分的絕佳時機。照片發球者為目前社會聯賽得分排行冠軍的李冠毅。 圖/徐宇昕攝「25碼球是我的強項,我給自己蠻大的信心要把球守下,抱著冠軍回家。」北市大守門員、同時也是隊長的潘柏文說道,不過他坦言,此役自己失誤多,無法在正規賽就拿下勝利,因此在延長賽時,他更須穩住陣腳。北市大教練蔡一鳴則表示,球員們常在得分後心態鬆懈,且此役選手失誤過多,將透過加強基本功解決此問題。北市大球員李冠毅期許自己和球隊未來表現能更穩定,「其實我們的隊伍都很有實力,面對比較強、經驗比較豐富的隊伍,大家要一步一步來,更不能急。」 曲棍球守門員出賽時必須穿戴面具、手套、護胸和護腿,且護胸須穿著在守門員球衣內,以保護球員安全。 圖/徐宇昕攝曲棍球年度全國賽事有協會盃、總統盃,以及中正盃,今年受疫情影響使得國際賽事全數取消,為增加球員參賽機會,中華民國曲棍球協會首度舉辦社會組假日聯賽(以下簡稱聯賽)。曲棍球協會秘書長吳志朋說明,「曲棍球是高技術的項目,一定要透過以賽代訓的方式讓社會組選手磨練球技,進而可以準備未來的國際賽。」因應假日聯賽,蔡一鳴提及,北市大特別加強體能訓練,讓選手能應付各場比賽,他也分享聯賽使選手有更多機會訓練團隊默契,「我們的選手高中來自各縣市,所以他們很多經驗、配合需要大家共同磨合,很多默契磨合就需要靠比賽。」本屆中正盃奪冠的北市大為國內少數設有曲棍球專長的大專院校,常為曲棍球國家隊固定班底,蔡一鳴提到目前將備戰明年的亞洲盃曲棍球賽,期許選手能為國爭光。吳志朋也表示若能在賽事中取得前六名,便有機會獲得西元2022年杭州亞洲運動會的參賽資格。 中華民國 109 學年度全國中正盃曲棍球錦標賽社會女子組僅四隊參賽,採循環預賽,依積分排名。 圖/徐宇昕攝
東海團隊籌科學任務賽 領高中生火星漫遊
生活
第1736期
東海團隊籌科學任務賽 領高中生火星漫遊
焦點
2020-11-19
【記者林子頊台中報導】「你們準備好了嗎?數三二一皮卡丘隊原地降落!」火星車搭乘無人機,於距地面20公尺處被拋下,車上的降落傘華麗綻放,火星車徐徐降下且完美落地。第五屆「火星任務競賽」14、15日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東海大學跨系團隊帶領高中生開啟一趟火星探險旅程。透過舉辦趣味的科學競賽,大學生跨出實驗室且打破領域限制,展現科學知識的全新面貌。 第五屆「火星任務競賽」除了「火星科學展覽競賽」、「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以外,還包含東海大學師生團隊科展,交流科學研究。 圖/林子頊攝火星任務競賽活動包含「火星科學展覽競賽」、「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為響應「火星年(註)」,此次還加入固態小火箭發射活動。今年火星任務競賽由50位東海學生籌劃,從事前規劃到現場的人力配置都由學生一手包辦,傳承歷年「活用科學知識」的精神。總召、東海生命科學系學生辜慧敏說道:「跨領域團隊讓大學生從活動中習得團隊組織能力,且需注意許多細節的安排,透過活動也建立了更深刻的友誼。」註:火星年當中會有一天「火星衝日」,當天火星、地球和太陽所處的軌道位置將形成一條直線,是火星和地球距離最近的時候。 「火星車降落賽」今年以無人機搭載火星車於距地面20公尺處放下火星車,為活動亮點。 圖/林子頊攝即便「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已辦理多年,團隊設計活動時仍需克服許多困境。辜慧敏為生科系學生,為製作火星示範車,他跨領域學習程式編碼,使火星車能避開障礙物順利抵達終點。此外,避障賽場地不斷受車輪磨損,現場突發狀況層出不窮,團隊多次即時搶救。計畫主持人、東海生命科學系專任副教授趙偉廷期盼大學生能多嘗試舉辦大型活動,學習解決問題和分工合作,累積經驗及能力利於進入社會。 「火星車避障賽」學生發揮創意組裝避障車,今年難度增加需具備艱鉅的程式編碼能力非常具挑戰性。 圖/林子頊攝「火星任務競賽」原為東海「創意科學實作專題」課程的成果展,至今擴展為全國大賽,參賽者包含來自各地的高中及大學生。辜慧敏期望參賽者能參與不同課外活動,找尋自我方向,也能嘗試更多元的科學活動,將生硬的知識內容應用於生活當中。台中市私立弘文高級中學學生林豈崋分享,透過科學展覽交流,能讓高中生從大學生身上學習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方式。 高中生裝置降落傘於火星車上展現不同風格,其製作過程繁瑣需搜集許多資料。 圖/林子頊攝主辦團隊設計活動時跨越重重困難,參賽學生也在參賽過程中突破許多困境。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以下簡稱臺中一中)學生陳柏亦說:「製作降落車的過程很繁複,需要查詢很多相關資料跟論文。」團隊透過不斷學習和修正,火星車最終降落在100分的靶心。臺中一中學生陳傳仁則表示,現今科學界都在研究火星議題,團隊藉由比賽機會對火星有進一步的認識,更加了解科學家的研究內容。趙偉廷說道:「希望參賽學生能活化書本的知識內容,發掘玩科學的樂趣。」期盼藉由有趣的火星任務賽,高中生及大學生能重視火星議題,從探索科學理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皮卡丘」團隊由台中市私立弘文高級中學高一學生所組成,透過團隊合作與互相學習才完成此作品。 圖/林子頊攝
測驗實用效益較低 學測英聽考試引廢存爭議
校園
影音
第1717期
測驗實用效益較低 學測英聽考試引廢存爭議
2019-12-13
【記者林琮恩、李權洲綜合採訪報導】109學年度第二次高中英聽測驗將在14日舉行,然而每到測驗期間,國內總會出現對英聽測驗實質功效的質疑聲浪。部分學生及教授認為英聽測驗對入學甄選影響不大,且測驗內容無法測出學生真正的英文實力。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學生許皓棠表示,考試內容相當簡單,實際上感覺不到測驗的鑑別度在哪裡;輔大生命科學系學生谷雨晨則認為,不會因參加英聽測驗而得到任何優勢。本學年度兩千多個系組中,僅有57個系組於第一階段篩選設立英聽門檻,較去年少了5個系組,約佔今年開放個人申請入學系組的2.8%,。而眾多校系不採計英聽測驗成績,也可能造成無法精準篩選學生的疑慮。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前主任黎建球表示,大考中心的英聽測驗已是能與國際接軌的水準,「只是大學,要不要接受,要不要讓自己的學校國際化的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蒨如則表示,篩選學生時若增加此參考內容,對其系所而言有利而無害。然而,部分校系則認為,即便英聽成績不納入一階篩選標準,學生仍會在二階備審資料中附上其他英文檢定成績,使高中英聽測驗的參考價值顯得相對薄弱。政大英國語文學系教授賴惠玲透露,許多學生會在二階資料中附上全民英檢、多益,甚至托福等檢定證明,「他(學生)可以提供更多英語能力考試的證明的話,那英聽無論採不採計,變成其重要性會被稀釋掉。」大考中心舉辦英聽測驗的初衷,是為反映當時社會對於英文測驗實用化的訴求。然而現今,英聽測驗的實際效用不高,大考中心應與大學端進行更多溝通,修正未來英聽考試的內容及方向,使英聽測驗為校系篩選人才,同時也能增進學生的英文能力。https://youtu.be/sKRTYHyj1vU&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