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美大生遭控種族歧視 校方處分掀論戰
國際
第1771期
美大生遭控種族歧視 校方處分掀論戰
2022-11-16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美國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 UK )學生蘇菲雅・羅辛(Sophia Rosing)6日疑似因酒醉,反覆以種族歧視的侮辱字眼霸凌並肢體攻擊校內兩名黑人學生,進而面臨中斷學業的處境。9日校方發布聲明承諾不再讓該名學生重新申請入學,並永遠禁止他進入校園。 影片詳細紀錄蘇菲雅・羅辛以言語和肢體暴力攻擊校園內兩名黑人學生,對方冷靜的處理方式贏得許多讚賞。 圖/截自安潔・瓊斯(Angel Jones)Twitter6日凌晨,該暴力事件影片在社群迅速流傳,其中一名黑人受害者凱拉・史賓(Kylah Spring)決定以社群力量引起民眾關注。7日晚上的集會中,在眾人的鼓勵下,史賓帶著眼淚說:「這是美國學校不斷發生的議題。我的精神不會被你(羅辛)擊垮,你需要為你的行為負責。」 7日晚上,凱拉・史賓以動人的演講再次訴說他所遭遇到的傷害,並且感謝群眾給予的支持。 圖/截自學生媒體肯塔基核心Twitter面臨排山倒海的社群聲量,校方雖在事發幾小時內宣佈羅辛暫時禁止入校,並在事發三天後聲明羅辛不再是肯塔基大學學生,承諾會持續調查;然而貼文下方卻充滿質疑校方處理方式的留言,許多學生不滿於校方沒有做出退學的處分。肯塔基大學學生梅根・泰瑞爾(Megan Tyrrell)生氣地說:「即便擁有證據,羅辛遭到起訴的罪行卻跟種族歧視無關。校方也沒有為受害者史賓給予任何支持或補償。」 在反種族主義的集會中,凱拉・史賓與他的其他黑人女性親友共同呼籲「保護黑人女性」。 圖/截自凱拉・史賓Instagram長期關注種族議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廖元豪說:「在美國的文化下,若攻擊帶有種族歧視的動機,就會變得非常嚴重,在法律上也會重罰。」然而公立大學受到憲法直接約束,進行嚴重的懲處需要經過正當程序,因此廖元豪認為校方的處置是合理的。另一方面,美國的法律重視言論自由,雖然此一事件牽涉到種族歧視的字眼,但單純不雅的話語在刑法上卻無須承擔責任。「校規可以說歧視言論傷害其他學生並且作出處分,但到法律的層次未必構成犯罪。」廖元豪表示。肯塔基大學明確將種族歧視列入違反校規的行爲,反觀台灣的校規,卻鮮少針對種族的議題做規範。廖元豪認為,即便種族衝突未必如美國嚴重,法律的規範還是存在宣導作用,台灣也需要重視文化敏感度的教育。「其實很多原住民的學生在校園裡對於其他人的批評是非常受傷,你們覺得沒什麼的話對他們來說是很傷害的。」廖元豪說道。 肯塔基大學在粉專上更新校園針對種族歧視事件的後續處理,留言仍充滿學生的不滿。 圖/截自肯塔基大學Instagram羅辛接下來要面對因酒醉而擾亂秩序、襲擊警察的審判,也需要接受校方針對種族歧視而做出的調查。泰瑞爾說:「種族歧視在肯塔基校園內是非常普遍的,許多關於不同色種學生的故事因為史賓而浮出檯面,嘗試發聲。」學生盼望校方能更加重視族群平等,給予受害者應有的補償。
【社論】迷因,厭世代的新語言
生活
第1755期
【社論】迷因,厭世代的新語言
2021-10-28
大眾對迷因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年輕人無聊時隨手一做的梗圖,常將其歸類於網路次文化。殊不知近年以迷因作為資訊形式的例子愈來愈多,大眾接受度也逐漸提高。政府機關製作梗圖宣導政令、企業利用迷因推播商品,台大學生會甚至舉辦迷因創作大賽。當創作形式被大量使用、甚至成為競賽類別時,迷因早已脫離小眾市場,成為網路流行的新興文體。迷因是什麼?最常受到關注的迷因類型是梗圖,然而,圖片、影像、聲音都可以製作成迷因,只要創作者褪去素材原先的脈絡語意,將想諷刺的理念以簡短文字表達,兩者合成的再創作品就可稱為迷因。台灣最早的迷因可以追溯至2014年出現的黑人問號梗圖,以NBA球星歷克.楊格(Nick Young)疑惑的表情作為迷因雛形。不過,當時並未在台灣引爆風潮,而是在Instagram、臉書等社交媒體使用者大幅增加後相輔相長,2017年時逐漸掀起創作文化。 在Youtube體壇明星紀錄片系列中,NBA球星歷克.楊格的媽媽爆料兒子的兒時趣事,楊格在一旁露出傻眼表情,成為經典梗圖。 圖/截自梗圖產生器為何迷因會在社群媒體上大放異彩?尤其好發於以圖為主的Instagram呢?原因在於迷因著重視覺。相較於以文字為主要敘事工具,迷因的圖片、影像肩負敘事重任。以梗圖來說,創作者下的圖片註解是畫龍點睛,而圖片才是重點。在極度重視圖片的狀況下,迷因在Instagram使用者介面上較易發酵,也便於觀者分享。迷因──以圖為本的創作方法迷因乘軟體發展之勢來到高峰,閱聽人心態轉變也是促成迷因文化成熟的原因。活在資訊爆炸時代,人們的注意力愈來愈分散,找到方法吸引閱聽人目光,成為資訊傳遞的關鍵,而迷因正是為注意力短缺的現代人量身打造的傳播方法。 9月推出的影集《魷魚遊戲》在全球引起觀看熱潮,迷因創作者迅速跟上話題,以劇中截圖創作迷因。 圖/記者迷因提供你是否看過影集《魷魚遊戲》裡,老爺爺蜷曲角落的截圖?圖片下方一段簡短的文字寫道:「分組沒朋友的我QQ」?因為文字內容精簡,這則迷因讓觀者瞬間意會到創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而文字尚未完整表達的語境則交給圖片,像是老爺爺失魂的表情充分表述邊緣無助之感,創作者不需要打出:「我好邊緣、不知道該怎麼辦」等文字,資訊便可透由迷因成功傳遞。厭世代的精神糧食眾多迷因帳號中,有不少以「身分類別」為特色的迷因帳號,舉凡記者迷因、研究生迷因、英文系迷因、社畜迷因。像是一名男性探出窗戶手舉「快逃」字樣的圖片,就曾被應用於研究生身分,哀怨論文寫不出來,表達:「這裡很苦,不要加入我們!」的共感。 同一素材可以被應用於不同語境、不同身分,讓同溫層閱聽人會心一笑。 圖/記者迷因提供此類迷因之所以蔚為潮流,主要是因為經營者同時為該領域內的專業工作者,可精準道出該產業的無奈與工作眉角,引發同溫層閱聽人共鳴。共感效應在純文字中難以發揮最大效果,因為很多情緒難以精鍊文字表述,但人們對於面孔的情緒辨識十分敏銳,一個表情就可以詮釋你口中那個難以言喻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很多表情梗圖能夠成為經典。創作迷因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同樣以圖文創作的「長輩圖」也和梗圖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在手機就可圖文編輯的時代,迷因熱潮即便逐漸退去,也將持續以「重圖片、文精煉」的形式融入你我的日常生活。
失靈的種族正義--佈倫納泰勒案判決引美大生抗議
國際
第1730期
失靈的種族正義--佈倫納泰勒案判決引美大生抗議
2020-10-01
【記者駱芷萱綜合報導】「說出她的名字!佈倫納・泰勒(Breonna Taylor)!」美國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 DU)及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Penn)學生示威者呼喊著口號。他們自9月24日起連續三天在路易斯維爾大學城市場街遊行抗議,對佈倫納殺害事件不公的陪審團判決,表達強烈不滿。 賓夕法尼亞大學反種族主義團體的學生堵住了市場街33號,對不公不義的法庭判決進行示威。 圖/賓夕法尼亞大學反種族主義團體提供26歲的佈倫納・泰勒今年3月13日被路易斯維爾警察局三名警官喬納森・馬丁利(Jonathan Mattingly)、布雷特・漢基森(Brett Hankison)和邁爾斯・科斯格羅夫(Myles Cosgrove)擊中八槍後死亡。9月23日,肯塔基州檢察部門公佈偵查結果表示,兩名涉事警察有正當開槍理由,不予起訴。漢基森則面臨三項危害他人安全罪的控告,其中並無任何一項起訴是有關佈倫納的謀殺。卓克索、賓夕法尼亞兩所大學的反種族主義團體(註)因此走上街頭,訴求改善種族歧視的社區氛圍。註:卓克索大學反種族主義團體(Drexel Community for Justice, DCJ),賓夕法尼亞大學反種族主義團體(Penn Community for Justice, PCJ)。PCJ成員、賓夕法尼亞教職員艾米莉亞・卡特(Amelia Carter)說明,不斷擴大的警察勢力試圖將西費城改造成一個「中產階級城市」,警察因而頻繁地對他們認為屬於較低社會階層的黑人平民展開種族暴力。在校園內舉辦這個活動,是為了呼應PCJ在前幾週同樣為受害黑人雅克佈・布萊克(Jacob Blake)所辦的示威。卡特強調,「白人至上」與種族暴力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白人警察殺害黑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這事情就會不斷惡性循環。」「這個判決我並不意外,畢竟這是一個以白人為主的體制。」就讀卓克索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羅曼・納爾遜(Roman Nelson)解釋,現存的警察體制並不利於有色種族,更無法保護黑人女性。他因此上街抗議,履行社會責任,希望實現黑人平等及結束警察暴力。留美經濟系台籍學生陳昱朋也透露,因為疫情關係不會選擇參與示威活動,但仍然會在社群媒體上轉傳分享,「增加這件事情曝光率,讓更多人知道世界在發生這種事情。」 學生上街舉牌示威,希望廢除導致佈倫納.泰勒無辜被殺害的警察體制。 圖/賓夕法尼亞大學反種族主義團體提供26日於卓克索公園進行的公開演說中,一名講者克里斯丁・克洛斯(Christian Cross)說道,「我為泰勒的家人、為黑人、為黑人女性感到心碎,更為194天白白地等待感到憤怒!」她感嘆這是一個不重視黑人生命的世界。據《費城公共媒體機構(Wider Horizons for You and Yours, WHYY)》報導,當日傍晚大約300名示威者聚集在公園為泰勒默哀一分鐘,並在她的紀念碑上獻花。卡特表示,示威者在臨時通知內播空參與令她感到很欣慰,「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袖手旁觀的我們應遭受譴責。」並積極呼籲大眾成為關注黑人人權議題的一份子。 示威者們在卓克索公園進行演說,表達對「白人至上」的社會種族歧視的不滿。 圖/賓夕法尼亞大學反種族主義團體提供 
波士頓學院現反黑人塗鴉 學生盼規範種族歧視
國際
第1693期
波士頓學院現反黑人塗鴉 學生盼規範種族歧視
2018-12-21
【記者林奕辰綜合報導】美國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 BC)學生邁克爾・索金(Michael Sorkin)8日在校內宿舍留下種族主義的塗鴉,被校園警察逮捕並處以停學,校方也針對其不當的行為提起告訴。對此,校內「黑人學生論壇(Black Student Forum, BSF)」於11日發起連署活動,期望校方改善校園的種族歧視現象。 索金在校園宿舍寫上「Fuck niggers(他媽的黑鬼)」等種族主義文字,遭校園警察逮補。 圖/黑人學生論壇提供索金在宿舍家具、百葉窗、牆壁、白板和浴室鏡子上寫了具種族歧視的文字。據《波士頓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Boston, CBS Boston)》報導,索金被以「惡意破壞財產罪」及「毆打警察罪」移送法辦,並被停學直到判決結果公布。由於波士頓學院長期存在種族歧視現象,學生對塗鴉事件並不感到訝異,波士頓學院學生塞繆爾・喬治(Samuel George)指出,除了學生,連部分教授都是種族主義者,「校方從未有效解決校內的種族歧視問題。」對此,校內黑人學生論壇表示,校方可以採取更多措施來解決校園內的反黑情緒,因此於11日發起連署活動,要求校方針對校內的種族歧視問題訂定嚴格規範,截至14日已累積2000名學生簽名連署。 索金以惡意破壞財產及毆打警察罪移送法辦,並被停學直到判決結果公布。 圖/黑人學生論壇提供黑人學生論壇專頁分享的校方信件指出,波士頓學院校方表示將強烈地譴責種族主義行為,並承諾向受影響的學生提供援助。波士頓學院學生佐伊・丁(Zoe Ting)則提到,校內的白人學生佔多數,校方應當更重視這些種族主義事件,若校方沒有以規範保障少數族群,「身為亞裔,我們永遠無法在這裡感受到完全的融入。」
控損黑人投票權 普大生抗議
國際
第1688期
控損黑人投票權 普大生抗議
2018-11-15
【記者張庭瑀綜合報導】「No vote, no hope!(沒有投票就沒有希望!)」號角聲響起,學生高喊口號捍衛自身權益。美國期中選舉於6日登場,普雷里維尤農工大學(Prairie View A&M University, PVAMU)學生走出教室,遊行至投票所投票,抗議沃勒縣壓迫黑人學生的投票權。 法律辯護及教育基金管理機構(Legal Defense and Educational Fund, LDF)也代表五名學生向該縣提起訴訟,因為選務機關選舉第一週未於校園附近設立投票所,導致他們無法進行「提前投票(early voting)」(註1),而該校約九成學生是黑人,顯示出黑人公民權嚴重受損。(註1)提前投票(early voting):允許選舉人於投票日前數日(一般約在選前4至15天)先行親自投票。投票日期及地點由選務機關安排,並由選務人員管理及監督。 普雷里維尤農工大學學生走出教室,遊行至投票所投票,抗議沃勒縣壓迫黑人學生投票權。 圖/PVAMU提供訴訟案原告之一、PVAMU學生杰拉・艾倫(Jayla Allen)表示,「沃勒縣侵害PVAMU學生的投票權歷時已久,過去幾十年來都有許多學生站出來抗議。」同樣也是訴訟案原告的PVAMU學生戴蒙・約翰遜(Damon Johnson)則認為縣政府分配給黑人學生的投票所,多設置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沒有開車的人根本難以到達,他們就是不希望我們投票。」他憤慨地說道。普雷里維尤農工大學是一所傳統黑人大學(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 and University, HBCUs),即美國1964年前專為黑人而設的高等教育機構。美國大部分的投票所開放時間為兩週,該校附近的投票所僅開放三天,兩相比較,差距甚大。該校參與遊行的黑人學生艾莉瑟絲・布朗(Alexus Brown)認為縣政府不斷阻撓黑人學生行使投票權,「我申請了兩次才有選票,想投票簡直困難重重。」 美國期中選舉6日登場,哈佛政治研究所調查結果顯示美國18至29歲的青年人口,今年高達40%受訪者計劃投票,可望創下期中選舉32年來青年投票率的新高。 圖/喬伊斯・柯(Joyce Koh)提供美國自2010年起,嚴格限制投票資格,逐漸減少、取消提前投票,根據《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報導指出,有許多選民因為繁複的投票審核程序,導致投票延遲或無法投票,像是喬治亞州就有約七成的非裔選民遇到這個問題。PVAMU的訴訟案也是活生生的例子,艾倫認為訴訟案不僅僅是PVAMU的事情,也關乎到整個沃勒縣的投票權利。此次遊行有不少校園組織、社區領導者及參議員參與,「我們的目標一致,就是希望能每位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投票權。」艾倫說。對此,布朗認為,「我們站出來發聲是必要且重要的,年輕世代的我們對國家的影響力很大。」《聯合報》報導指出,哈佛政治研究所(Harvard Kennedy School Institute of Politics, IOP)調查結果顯示,美國18至29歲的青年人口,今年高達40%的受訪者計劃投票,可望創下期中選舉32年來青年投票率的新高。艾倫說:「投票旨在選出民意代表來為民發聲,這份權利極其重要,我們絕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爭取平等的機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