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校園
第1799期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記者王立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總務處5日公告,未來將考慮天氣狀況,將共乘計程車候車地點由停車場邊的空地移至大典館內,避免候車的教職員在風雨中等待。對此,部分學生贊同此政策,卻也擔心校方的臨時公告不夠明確,導致學生未能即時接收訊息。 文大目前調整候車地點的通知分別公布在總務處與Dcard,文大法律學系學生王若瑀表示,自己平時不會特地關注這些網站,因此不易接收訊息,且臨時調整造成的資訊落差可能導致學生在錯誤地點候車。文大心理輔導學系學生官柏佑則建議校方,以傳送全校郵件、在現場立告示牌等方式直接通知,比起目前作法更加明確。此外,他認為天氣好壞的判斷標準不易拿捏,「畢竟陽明山天氣常常很糟,不確定差到什麼程度才會改地點,大家可能要再花一段時間適應。」同時也擔心放學期間大量的等車人潮,可能導致大典館內學生進出不便。 針對臨時公告造成資訊難以接收的擔憂,文大總務處事務組長林磊鑫說:「會以大氣系提供的氣象站資訊提早做出判斷,儘量在放學前公告,避免太臨時的改動影響學生。」並表示學校會積極與計程車隊聯繫,透過車隊人員協助引導現場排隊人流。談到大典館進出不便的情形,林磊鑫則指出,校方討論後認為影響不大,「通過那個出口的學生通常是為了搭共乘計程車,與學生安全的權衡下,安全還是第一優先。」校方目前正在衡量於冬季期間將候車地點皆移至大典館,一次性讓多數學生了解政策,藉此降低過渡期的適應不良。 對於天氣判斷標準,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說明:「如今氣象預測的誤差與儀器準確度無關,主要來自觀測地點和搭車地點的差異性。」考量到文大有氣象站,他認為不會有太大的誤判,但目前天氣與人體舒適度之間的研究非常罕見,學界也沒有一致的認定,仍需由校方與學生溝通,達成共識。臺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游政谷則肯定文大為學生著想,同時也提出疑慮,「文大位於山區,風雨變化大,預報的不確定性也會比較大。」若每天都必須做出決策,容易對行政單位造成長期壓力,他建議將候車地點統一移至室內,減輕行政單位誤判及決策的壓力。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生活
第1798期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2024-11-08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鼓樂齊鳴,花車與表演隊伍繽紛穿梭,隨著遊行隊伍將歡樂的氛圍帶入街道,為鬧熱關渡節揭開序幕。2024鬧熱關渡節(以下簡稱關渡節)在10月26日以踩街遊行作為開場,踩街團隊由關渡國小管樂隊、關渡宮、跆拳道館等組成,從關渡知行路行至活動主場地關渡棧橋水岸公園,活動現場更有森林市集、社區匯演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陣表演,透過在地團隊的演出,增進和關渡地區的連結,展現當地人文特色及樣貌。 今年的關渡節以「食歲」為題,除了用諧音來表達活動十周年外,「食」也傳達「民以食為天」的理念。關渡節策展人,現就讀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的方怡婷表示,圍繞「食」的概念,本屆首次舉辦「關渡宴體驗餐桌」,與15間在地店家合作,藉由藝術呈現關渡的飲食特色,藝術家發揮美學擺盤各類美食,說書人則娓娓道來在地美食故事,為關渡人打造一場視覺、味覺與聽覺的饗宴。 除了體驗餐桌活動外,北藝大藝陣是校內多年的傳統文化,對關渡地區而言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表演。藝陣表演以舞蹈、戲劇、音樂等多樣形式進行演出,並融合系所特色,讓觀眾感受到學生對於藝術的熱愛。北藝大課外活動指導組長王玉玲分享,今年為北藝大創校42年,以42的諧音「舍」表達宿舍的概念,以學校是學生們第二個家為題發揮創意,「同學們藉由藝陣設計發揮創造力之外,更能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王玉玲補充道。 藝陣表演由動畫學系與美術學系學生進行演出。動畫學系以廣受大眾喜愛的動畫片為主題,利用道具生動呈現城堡與公主的形象,搭配戲劇表演和最後的合舞,將觀眾帶入童話般的夢幻世界。「結合『舍』的概念與系上特色,呈現大家熟悉的動畫片,一同回到童年時光。」參與本次演出的北藝大動畫學系盈承(化名)分享道。美術學系的藝陣表演則以戲劇形式呈現,劇中加入蒙古包、東方部落元素與北藝大校牛等特色,並靈活運用美術學系的專業設計能力,為全場帶來驚豔的視覺享受。北藝大美術學系黃翊婷談及發想過程,說道:「我們融合多位同學的理念,最後再進行統整。」將每個人獨特的想法融入到表演之中,才得以呈現具層次感的演出。 「希望藉由北藝大的藝陣演出將藝術的能量帶給關渡社區,打造出藝術小鎮的概念。」方怡婷說道。透過打造藝術村,吸引更多人了解這塊土地的人文風貌。談到關渡節與在地活動的未來規劃,他提到,「關渡宴體驗餐桌」首次舉辦便收到相當好的迴響,因此期許未來每個月都至少舉辦一場辦桌活動,不只讓在地民眾藉由「吃」來認識關渡,更能利用美食與藝術的特點,以關渡節作為起點,透過多元活動吸引外地人前來觀光,讓更多人了解到關渡的文化。
輪椅旅遊困境 無障礙景點如何落實無障礙?
專題
第1792期
輪椅旅遊困境 無障礙景點如何落實無障礙?
2024-04-13
【專題記者王華琳、黎昕俞、張雅媜、邱昭華、李雨羲綜合報導】光影飛馳,景色斑駁,患有小兒麻痺的銘哥(化名),駕著他的電動輪椅搭上開往台北的火車,準備到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一覽遠近馳名的文物。走進故宮,工作人員一看到坐著輪椅的銘哥,便立刻指引他到電梯口。儘管院內總共有三座電梯供需要的人使用,電梯內狹小的空間卻非常考驗銘哥駕駛電動輪椅的技術,幾經嘗試後,才好不容易算準角度成功進入,然而輪椅前方的腳踏板也只能勉強抵在電梯門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夾傷腳指頭,陪同者若要一同進入也十分困難。故宮在不同的展區間大多以坡道連接,這樣的設計讓銘哥在用輪椅移動的過程中非常順利。但當他想進一步往前查看文物的說明牌時,輪椅卻會被下方的架子卡住而只能維持一定距離。即使將輪椅側過身,銘哥也需要吃力伸長脖子才能閱讀,甚至有的展品因為角度關係,使得他只能高舉相機,以拍照的方式透過螢幕觀看。同時,銘哥在館中發現幾處提供給視障人士的點字導覽手冊,手冊下的架子有簍空設計,讓輪椅使用者可以湊近閱讀,但銘哥真正需要的一般導覽手冊卻沒有這樣的設計,讓他十分困擾。參觀後,本報嘗試與故宮聯繫,希望針對上述問題有所回應,但至截稿前尚未取得故宮的回覆。 許多博物館的文物雖然已經降低擺放位置及設置傾斜面板,然而輪椅族卻時常因為前方腳踏板會碰撞到展示架,而必須側身觀看。  圖/邱昭華攝景點交通設施不符需求 輪椅使用者旅遊受阻除了故宮,台灣許多景點都有無障礙設施或服務,但輪椅使用者仍會碰到阻礙。社團法人台灣八福福祉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輪椅導遊的翁玉鈴說:「我記得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以前的步道為了排水,鋪面磚之間的縫隙都很大,輪椅很難移動,現在就好走很多。」雖然步道的磚石少了坑洞變得平順,對輪椅使用者來說仍有不便之處,園區服務中心內有提供輪椅租借服務,但開幕至今,都沒有設立斜坡讓輪椅使用者得以進出服務中心,令翁玉鈴感到可惜。在園區外,翁玉鈴也觀察到難以行動的地方,例如金華街和金山南路二段交叉口的人行道斜坡高低差太大,再加上顏色差異不明顯,若沒有仔細看,就容易發生意外。翁玉鈴表示自己就曾坐著輪椅差點在此斜坡摔倒過。輪椅使用者不只在景點受阻礙,前往景點的過程也有困難。翁玉鈴提到,不是每個輪椅使用者都能在淡水坐船到八里,「因為岸邊到船上需要經過一個斜坡板,電動輪椅重量可能有80至100公斤,是很難上去斜坡板的。」而台江國家公園也有輪椅使用者難以搭乘船隻的狀況,翁玉鈴說:「因為那邊的船屬於小船,如果輪椅使用者要上船的話,會需要有人背他上去,電動輪椅甚至沒辦法登船。」不只船隻,就連公車也有不友善的狀況。身為輪椅使用者的趙哥(化名)談及,基隆市原本有低地板公車可供他前往潮境公園,且來回的班次皆有許多。但因近期政策改變,回程的低地板公車班次減少,改為多數輪椅上不去的一般遊覽車,讓前往公園休憩的輪椅使用者,因班次搭配不上,返回時會面臨候車時間過長的狀況。趙哥也舉例:「例如R66路線,原本有無障礙低底盤客運,現在改為遊覽車載客,輪椅族又少一條路線可搭乘。」此外,台灣各處常見的路阻也是輪椅使用者的一大阻礙。輪椅使用者親友袁彬(化名)表示,路阻設立目的是為了防止摩托車進入人行道,卻帶來另一個麻煩,「現在有些路阻是按照人形去設計,讓行人和輪椅可以通行,但萬一遇到尺寸較大的輪椅怎麼辦?它一樣會卡住啊!」趙哥也分享,「碧砂漁港碼頭前面也有設路阻,它上面還標示行動不便專用道,但我坐電動輪椅根本沒辦法通過。」旅館無障礙設施不完善 難滿足身障人士需求輪椅使用者吳富美三月中旬與友人前往高雄旅遊,預訂駁二特區附近一間旅館的無障礙房型,但抵達後卻發現門口的斜坡陡峭,坡道與玻璃自動門之間也沒有足夠的緩衝空間,「我們都用電動輪椅,原來想直接衝上去,但怕來不及煞車會撞上玻璃門。」她與四名友人皆須輪椅助行,當下僅能麻煩周遭其他旅客協助控制感應門,一行人才能順利進入旅館。而進入房間後,吳富美也發現房內的空間,不完全符合輪椅的使用需求。他描述:「房間除了浴室門口有斜坡、馬桶有扶手,其他設施都和一般房間一樣。」《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規定淋浴間應設扶手與座椅,使輪椅使用者可在相關設施輔助下自行盥洗,不過旅館卻無這些設施,於是吳富美與同行友人只能臨時退房,另尋他處。1988 年,交通部《觀光旅館業管理規則》第 7 次修訂時,即將「殘障客房」訂入規則之附表,並於2012年修訂《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將無障礙客房規範獨立成章,為相關設施建立更詳盡的規定。儘管法規逐年完善,但各旅館未能完整落實,輪椅使用者想在外留宿仍困難重重。無障礙廁所存在設計缺陷 輪椅使用者如廁不便出遊時,輪椅使用者會優先選擇設有無障礙廁所的景點,但有些景點的無障礙廁所卻因格局設計無法使用。趙庭毅表示,曾經在基隆塔遊玩時,欲進入一樓的無障礙廁所如廁,卻因為廁所設置在建築物斜角,門又安裝在狹窄處,輪椅想進入時,腳踏板就會抵到牆邊而無法進入。銘哥也表示參觀故宮時想使用院內廁所,卻發現廁所內部空間過於狹窄,輪椅進入後無法轉身,而難以坐上馬桶。 有些無障礙廁所並未從輪椅使用者角度出發設計,導致出現衛生紙放置位置過高以及錯誤的倒L型扶手設計,不方便輪椅使用者如廁。 圖/王華琳攝許多無障礙廁所在擺設如廁用品時,也忽略了輪椅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如烏來情人步道的無障礙廁所將衛生紙置於須站立才能觸及的高處,遊客中心的垃圾桶則需要用腳踩踏才能打開。脊髓損傷患者富0(化名)乘坐輪椅出遊時也常遇到類似狀況,他說:「垃圾桶種類很多,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還是很多無障礙廁所要放那種用腳踩的。很多身障朋友都有反應過這個問題,遇到這個問題就要自己要用手把垃圾桶打開。」他也表示,有些無障礙廁所的木門很重、很難拉,對身體狀態較差的輪椅使用者來說很不方便。無障礙設施勘檢標準不一 輪椅使用者盼輔導與抽查依照《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規定,應該設立供行動不便者可獨立到達使用的設備或設施,並逐步按照法律要求進行改善。對於原先領有建築執照的舊有建築物也必須增設相關設備。當新建建築物興建完成要申請執照時,應由勘檢小組針對無障礙設施勘驗合格後,始發給執照。 而現今正常規範會先組成無障礙勘檢委員會,但因為地方自治的問題,各地目前的會議流程不一。曾為委員之一的翁玉鈴則舉例:「勘檢會議有時會因為委員的標準不一,通過的標準也不同。」雖然勘檢人員都會上過政府開的課程,因此具有專業知識,但卻不一定能同理身障者的真正需求。 此外,當建築物通過審核後,也可能出現將無障礙設施擱置不用的狀況,輪椅使用者劉宏彬提及:「我就曾聽說有人會在勘檢小組檢測過後,就把無障礙設施封起來不給我們用。」且現今政府採用事先告知勘檢日期的方式,導致許多業者會提前做好準備,但卻在勘驗過後將設施挪為他用。翁玉鈴則補充:「之前在勘驗時就曾碰見青年旅館在勘檢過後,將無障礙房收起來不給訂。」對於有業者因為不熟悉接待輪椅使用者而拒絕接待的狀況。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認為政府應適當輔導,「讓業者不要認為這樣是一種負擔,我們就是缺少這方面的宣傳。」像基隆市政府就曾舉辦店家輔導活動,教導業者如何建立友善環境,也帶領他們認識並學會接待輪椅使用者。為此,同為輪椅使用者的椅人(化名)則提倡政府可以實施不定期抽查,「這樣可以避免為了符合法規而設置無障礙設施,落實無障礙設施的功能。」翁玉鈴也補充:「如此一來可以讓業者或是館方不會有僥倖的心態。」無障礙設施未到位 盼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台灣目前對無障礙設施的規範與定義多著重於建築物範疇,觀光景點則沒有明定的準則。這使得許多輪椅使用者在出遊前,除了要仔細搜尋相關資訊外,也因為無障礙設施定義模糊的問題,時常發生來到現場,卻面臨設施或配備與想像有落差,甚至根本無法使用。輪椅導遊黃欣儀進一步說明,目前交通部觀光署以及各政府單位所提供的無障礙旅遊資訊並不完善,部分無障礙設施的資訊更是未經實地勘查。此外,許朝富表示,無障礙不僅包含斜坡等設施,也包含動線設計與各類標示,「以現在台灣來講,特別是軟體服務或資訊,其實相對是應該要再加強的。」袁彬則坦言,希望政府可以將無障礙資訊整合進各平台,標註不同景點無障礙設施的狀況與程度,讓使用者可以依照需求安排景點。「當資訊完整之後,外籍使用者也可以從觀光局的資料明確得知每個景點的無障礙程度。」不僅無須再花費大量時間四處搜尋資料,讓無障礙資訊能普及於一般資訊當中,也可提高觀光品質。 雖然現在許多景點皆設置電梯,卻時常因空間過小,導致輪椅進入後,陪伴者無法一同搭乘。  圖/邱昭華攝翁玉鈴認為,台灣目前的無障礙設施不是不存在,甚至是做得很好,可是在設計、規劃與管理上不一定做到位,也並未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使得無障礙設施即使存在卻並未達到真正的無障礙,還可能如同虛設。「現在的規範並沒有考慮到真實的需求和細節。」翁玉鈴說,現今法規雖有訂定各項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標準,但仍需考量現場環境所導致的各項侷限,因地制宜調整設計規劃,使無障礙設施能符合使用者實際需求。對此,他舉例,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中的無障礙廁所雖面臨空間不足、門寬不夠讓輪椅進出等問題,但在推拉門的設計上加裝摺頁,使得設施在克服場地限制的情況下,更加符合需求。而在落實無障礙設施的過程中,部分景點也必須同時顧及古蹟樣貌維護問題。負責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社會公益活動與歷史導覽財團法人臺北市昇德基金會秘書長胡毓雯回應:「目前團隊在園區內多處加裝服務鈴、求救鈴,並定期在員工培訓中要求主動協助行動不便人士等方式,完善無障礙設施的不足。」未來也期望能邀請來自更多方的產官學合作者協作各障別的導覽建置。除了改善既有設施外,椅人也提出不同的建議──通用設計的概念。他說:「通用設計是讓身障者與直立人最平等的方式,因為無障礙設施只有身障者使用,但通用設計不是設計給特定族群使用。」通用設計是指產品與環境的設計都應該盡量考慮到所有使用者,不需要透過修改或特殊設計,讓更多族群,無論男女老幼、身障人士都能夠使用的設計。在無障礙設施中導入通用設計的概念,可以讓無障礙設施更美觀、舒適,並考量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甚至讓有類似需求的非障礙者也能使用。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余虹儀說明:「通用設計考量身障者與一般民眾的共同需求,能讓使用者不會覺得被特殊對待,每個人都能自主運用。」<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菲大學爆炸案釀4死 學生點燃燭光捻熄恐怖主義
國際
第1788期
菲大學爆炸案釀4死 學生點燃燭光捻熄恐怖主義
2023-12-06
學生獻上鮮花,並在小卡上寫著「Peace MSU」等祝福,冀望燭火能照亮被恐怖主義氛圍籠罩的校園。 圖/彭達頓提供【記者蔡愷恆綜合報導】「這就像是正常的一天,直到體育館爆炸的照片在我們的社群裡面散佈開來⋯⋯」民答那峨州立大學學生亞莉安娜.H.亞辛公主(Princess Alyanna H. Yassin)悲痛地說。菲律賓馬拉威市的民答那峨州立大學(Mindanao State University of Marawi, MSU-Marawi)於3日舉行天主教主日彌撒時發生爆炸,至截稿為止,共造成4人死亡,至少50人受傷。過去曾佔領該地區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已於4日承認犯下罪行。 民答那峨州立大學為天主教學校,周日會固定舉辦彌撒。爆炸當下,部分學生仍在室外,準備進入體育館參與集會。 圖/取自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Lanao Del Sur Facebook炸彈引爆後的民答那峨州立大學體育館裡,原先排列整齊的白色椅子散裂成雪花般的碎片,火藥替紅棕色木紋地板留下墨黑焦痕。儘管地上的血跡已經抹除乾淨,學生心中的陰影依然無法消散。亞辛公主的摯友全程目睹爆炸現場,所幸身體並無受傷,不過他的心靈受到嚴重創傷。亞辛公主形容收到的現場照片時說:「他們發送了傷者的照片,以及他們渾身是血並哭泣的影片,其中一些人甚至無法被辨認。」他坦言,「我想我永遠不會從悲傷中恢復。」 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不畏風雨,上街舉著「恐怖主義沒有信仰」的標語,重申爆炸事件並非因宗教因素引起。 圖/彭達頓提供民答那峨州立大學校友克特諾(化名)強調,雖然爆炸案發生在該國最大的穆斯林區域,但爆炸案並不是因宗教衝突引起,「無論是當地的穆斯林或是天主教徒,皆十分尊重彼此的信仰。」民答那峨州立大學學生艾斯.彭達頓(Ace Pendatun)也指明,沒有宗教該為這起事件負責,「爆炸案的肇事者自稱穆斯林,但他們不屬於這個倡議和平的宗教。」 遊行學生希望政府與校方皆能重視校園安全問題,避免恐怖主義組織再度奪走更多生命。 圖/彭達頓提供民答那峨州立大學於爆炸案發生當下即宣佈停課一周。大學在菲律賓各地分校也舉辦燭光守夜,獻花並唱著大學的讚美詞〈Dakilang Pamantasan〉以悼念往生者。民答那峨州立大學主校區於5日舉行「為團結而走(Solidarity Walk)」活動,除了哀悼已逝的同學,更要表明大學反抗暴力的信念,期望能建構一個對不同宗教與種族有更大包容性的未來。在活動中擔任攝影師的彭達頓分享他的觀察時指出,「ONE MSU」是學生們的口號,傳達民答那峨州立大學團結一致的信念,「儘管學生們的文化與信仰不同,他們依然一起哭泣、一起度過創傷。」 民答那峨州立大學校內舉行悼念活動,師生點燃蠟燭一起為3日爆炸案的逝者禱告,並祈求校園和平。 圖/取自Mindanao State University - General Santos Facebook爆炸事件發生後,校方與警方合作加強保全系統,成立特別調查工作小組,追蹤並逮捕嫌疑犯。校方也承諾,他們將會提供心理諮商給需要的學生。亞辛公主期望,校方與政府可以透過校內外的嚴格監控與管制,避免不人道的事件再度發生。彭達頓建議,政府也應該加強國內的安全設施,並在各地舉辦更多關於和平與團結的研討會。
演算法計算最佳下針點 助醫護新手注射練習
新知
第1782期
演算法計算最佳下針點 助醫護新手注射練習
2023-10-19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靜脈注射在教學上通常使用模型訓練,新進醫護人員若實際進入職場,可能因不熟悉真人操作而導致注射失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和長庚科技大學師生共同組成研發團隊,以作品「靜脈注射標記系統」提供護理、醫學等相關科系的學生另一種教學工具,並於「2023第47屆INOVA克羅埃西亞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牌。當靜脈注射失敗,可能會造成靜脈炎等併發症狀。團隊學生、雲科大電機工程研究所的蔡孟修說:「對醫護學生來說,在現在的課程安排之下,能夠實際進行真人注射、抽血的機會比較少。」為此,團隊開發靜脈注射標記系統,讓新進人員在注射時能參考患者手背上的雷射點。蔡孟修補充道:「我們希望產品可以輔助護理師、醫檢師和急救人員,讓他們在技術尚未純熟時練習使用。」團隊利用血液中的紅血球會吸收紅外線的特性,並將其照射在患者的手背皮膚上。又因靜脈較薄可被紅外線穿透,透過鏡頭模組去擷取其成像,被偵測到的靜脈會在電子螢幕上呈現成白色片段。當系統計算出最佳下針點時,會再透過雷射光照在患者手背上,提供使用者作為參考。 團隊利用插銷和內建彈簧讓設備可以收合,讓收納更方便。同時下凹處理讓使用者可以更直覺明白使用方式。圖/張子楹提供蔡孟修提及演算法的開發是主要重點,「要一直不斷去測試、修改、調整參數等,才能盡量適用於所有使用的對象。」團隊利用電腦重複運算每幀擷取到的靜脈成像,選擇靜脈的寬度、面積等所需特徵,撇除彎曲、橫向的位置,讓系統自動偵測適合的入針點。經過團隊測試,若要判斷下針點是否錯誤的話,只需要判斷電子螢幕上的紅點是否有在靜脈的線段上即可。 團隊歷經三次改良,最終版本結合實用性及便利性,包含可調節高度及可收納的優點。圖/張子楹提供團隊在設計產品時除提高準確率之外,更希望設備做成可收合的設計。團隊學生、雲科大工業設計系范瑋宸說:「我們在柱子底下多增加旋鈕,讓它可以轉下平放,方便攜帶到不同的場域。」同時,為了讓紅外線可以完整照射到不同大小的手背,可透過在架設鏡頭的柱子內部中,利用彈簧和插銷的方式,讓設備可調節高度。雲科大工業設計系張子楹表示設計時在設備中將患者放手的地方做下凹的處理,「這樣設計可以讓患者更直覺性明白使用方式。」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與長庚科技大學跨校合作研發「靜脈注射標記系統」,並獲得克羅埃西亞國際發明展金牌。圖/蔡孟修提供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的小木(化名)表示,此系統對於新學習注射、抽血技術的同學來說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因為靜脈的深度或是抽血時需要抓入針的距離等因素,此項產品偵測出的下針點僅可以列入參考,實際操作時仍需要同學自行體會、練習。」團隊也表示,未來若有機會繼續發展,將會持續改良並讓產品可以使用在更多場合。
攜手居民參與建築設計  〈泉源小徑〉串連社區生活節點
藝文
第1781期
攜手居民參與建築設計  〈泉源小徑〉串連社區生活節點
2023-09-28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山林蓊鬱、流水潺潺,潔白的廊道劃過斑斕繁雜的建築,在梯田中建起一道明亮的線條。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團隊於17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的2023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成果展,發表其建築設計計畫《洄到泉源(一):農村地景空間再造與藝術創生行動》(以下簡稱《洄到泉源》)。在計畫中,團隊重整社區空間,將自身的設計理念融合居民的想法,共同在社區幹道上搭起作品〈泉源小徑〉。 泉源小徑串連公車站、居民住宅、活動中心,建造於馬路旁的梯田與民宅之間,行人行經轉頭即可看見。 圖/張雅媜攝《洄到泉源》以「參與式設計」為核心理念,作品融入農村常見的棚架元素,以木材製成欄架造型。團隊從最初的討論設計,到建造與粉刷建築,皆邀請居民一同參與。團隊隊長王凱強說:「讓居民一起參與,除了能更明確的瞭解他們的需求,居民也會對成果更有認同感。」 小徑隨原先地景、建築改變設計,側面以大、小比例不同的方框排列,製造出活潑的變化。 圖/張雅媜攝計畫的主要建築作品〈泉源小徑〉,主體由大小不同的方框構成,垂直交錯的支架發想自傳統建築木構,建構出如同隧道般的空間。王凱強說明,團隊會根據當地住宅的窗框、陽台或門架形狀,來改變〈泉源小徑〉的木框比例。而團隊也在植栽及住戶門前,減少木條的分布密度,讓住戶走出家門,便能一覽山村景致。王凱強認為,建築作品應該像是自然生長於這片土地,以彰顯村落曾經的輝煌,「我們當然也可以在這裡蓋一棟101,但那就不屬於這裡,是殖民、侵入的。」 住家門前以窗戶的概念設計較大的白框,居民從中望去能直接看到山頭上的中國文化大學。 圖/張雅媜攝談及選擇以白色作為建築設計主調,王凱強表示,純淨的白色可以和紅磚、水泥、鐵皮等雜亂的背景,形成對比,「白色沒有強烈的情緒,能平靜的配合、襯托出田園本身的美。」他們也以長型木條,打造出不同比例、排列的白色方框,期盼能跳脫既定框架,增添「人」的氣息。除了美感設計,團隊也參考居民的意見,加入建築的功能性考量。水平橫條的設計,讓居民能晾曬衣物,邊界加寬的平台則供居民乘坐,讓〈泉源小徑〉成為居民停留、凝聚的空間。他們也考量行人的身高比例來設計廊道尺度,而頂端設計的空氣夾層,使整體視覺保持穩定而輕盈。王凱強強調,建築還是要以人為本,了解人對空間的感受,才能建造出宜人的空間。 建築設計團隊隊長王凱強乘坐於側邊平台,說明小徑各處的功能性設計。 圖/張雅媜攝〈泉源小徑〉的廊道連接公車亭、浣衣池、頂湖活動中心等地方,串連起泉源里許多重要的生活節點,整合社區的公共空間。王凱強說:「這些節點都有屬於他的歷史記憶,公車亭旁的舊建築曾是蔣公的警衛室,而浣衣池是舊時居民洗衣之處,它們都還完整地保存在這裡。」構築泉源小徑就像是建立起一個故事線,讓行人走入小徑,可以依序閱讀各節點的歷史故事,也讓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居民,重新凝聚在同一個空間裡。小徑不但連結泉源里的公共空間,也聯繫起建築設計團隊與當地居民的情誼。作品於5日正式完工後,吸引居民駐足攝影。泉源里居民張小姐(化名)提出建議:「如果上面有做綠化,應該會更漂亮。」計畫指導老師、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教授劉惠芳則認為,〈泉源小徑〉外表看似平實,但已成為泉源里的新地標,「實體的構件只是一個媒介,其中有更深層的社會意義。」
《About Me》回溯藝術家成長軌跡 多元手法呈現真實自我
藝文
第1773期
《About Me》回溯藝術家成長軌跡 多元手法呈現真實自我
2022-12-01
【記者古宇恩台中報導】掛著古典油畫的兩面牆左右相對,實驗性質的作品貫穿其間。東海大學美術系進修學士班學生吳昌濬舉辦個人評鑑展《About Me》,展出以古典油畫、立體裝置、拼貼及攝影等多種形式創作的作品,探討不同時期、情緒下的自我。展覽於11月22至27日在東海43號創藝實習中心展出。《About Me》以吳昌濬創作的時間軸進行布置,展場最左側是藝術家大一時完成的油畫作品,象徵大學藝術學習的開端。中段布滿不同形式的作品,展現學習過程中對疫情、社會議題及情緒等面向的反思。展場的右端為近期的油畫作品,表現出自己在歷經種種際遇後對藝術的理解及詮釋。 《About Me》以創作的時間軸進行布置,以兩幅不同創作時期的油畫串起四年來思考和技法上的成長。 圖/古宇恩攝走入展場,左側牆面上的〈油畫靜物〉是油畫中的經典題材,著重傳統技法上的練習。吳昌濬表示,現在回頭檢視這幅作品,感覺當初在用色上相當直覺,像在亮度的提高上,會下意識使用冷色系的鉛白,但畫面整體色溫偏暖,也導致光線與物品間產生衝突感,「創作完後才領悟到每個色相都有明度差異。」他說。 〈油畫靜物〉是東海大學美術系進修學士班學生吳昌濬大一時期作品,藝術家將這件作品置於展場最左側,傳達大學藝術學習的開端。 圖/古宇恩攝置放於展場中間牆面上的〈過程〉是吳昌濬心理世界的投射,創作時他將衛生紙反覆地撕扯、拼貼及染色,藉此與無法突破創作瓶頸的自己進行對話。「一開始我很排斥沒有完整架構的作品,對我而言很不真誠。」吳昌濬坦言過去創作時總是依循既定的框架,但媒材的限制促使自己不得不開始思考藝術的可能性,最終他決定直面內心的情緒,因此〈過程〉並不是創作前就已經構思好的作品,而是直覺性的情感抒發。吳昌濬友人李易庭說:「作品色調較為黯沉,可以體現出他的內斂,但在整體呈現上又可以看出他內心有很多被壓抑的想法。」 〈過程〉以衛生紙作為媒材,透過重複撕扯、拼貼,最後進行染色,來表達創作遇到瓶頸時慌亂的思緒。 圖/古宇恩攝展場右側牆面上是臨摹自法國油畫作家Joseph-Désiré Court的作品〈Rigolette keeping herself busy while Germain is away〉,吳昌濬說:「在這幅畫中,我刻意去省略很多的技法,去篩選什麼是自己想要的藝術。」他表示雖然這幅作品不完全是自己的創作,但卻最實在地展現自己在四年學習中對於藝術的體悟。 〈臨摹Rigolette Seeks To Distract Herself During The Absence Of Germain〉雖是臨摹作品,卻是東海大學美術系進修學士班學生吳昌濬四年藝術學習的精華。 圖/古宇恩攝吳昌濬說明此展以自我為主軸的契機,他認為自己並不是情緒外顯的人,因此想要透過展覽,讓想更了解他的觀眾從多元的作品發現不同面向的吳昌濬。在同個展場辦展的藝術家蕭灑說:「展覽有很多拼組性很強的作品,可以看出藝術家試圖將藏在作品中的靈魂碎片拼貼成完整的他。」
燭光點亮自由廣場 民眾自發聲援中國抗議行動
校園
第1773期
燭光點亮自由廣場 民眾自發聲援中國抗議行動
2022-11-28
【記者蔡文馨台北報導】「不要以為一切會回來,不要迷信曾經的熱愛,在如夢初醒的今天,我們是最後一代⋯⋯」民眾伴隨著吉他聲高唱,一同聲援中國各地近日爆發的抗議行動。昨(27)日晚間,台灣民眾自發性在自由廣場前舉行聲援中國行動,並進行哀悼紀念。參與民眾期盼透過海外聲援,將中國境內的聲音擴散到各地,成為中國人民海外的力量與後盾。 看板中的文字出自26日,在中國西北政法大學的核酸檢測現場,一名學生於背後紙板上寫下的文字,該名學生在檢測完畢後,便被校方帶走並被記嚴重警告處分六個月。 圖/蔡文馨攝近期中國新疆烏魯木齊發生一場大火,疑因封控過度釀成十死九傷的悲劇。26日起,中國多處陸續發起哀悼,隨後演變為反「清零政策」的抗議行動,至今持續在境內擴大蔓延。民眾舉起白紙、手持燭光,聲援中國各地掀起的「白紙革命」抗議浪潮。活動中民眾自發性接力發言,闡述過去人民抗爭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並表達對於中國人民的祝福及支持。許多民眾透過網路訊息得知聲援活動,包括多所大學異議性社團及人權團體前來聲援。26日,台灣甫結束地方大選,許多到場學生也剛返鄉投票,便趕赴現場參與聲援。來自無力者組織的學生蕭祐認為,政治參與不僅限於投票,也包含用行動去為世界盡微薄之力。他對中國人民信心喊話:「不要輕言放棄爭取自己的自由!」期望他們知道台灣人會與其站在一起,務必堅持下去。 有民眾自行製作看板到現場進行聲援,呼籲中國人民對於違反人權的政策,「不要沈默、不要麻木」。 圖/蔡文馨攝 在自由廣場的碑門下,擺放著由民眾寫下的聲援「不要核酸要自由」、「不再給公權力口交」以及「我們是最後一代」等布條及看板。 圖/蔡文馨攝除了到場參與的學生外,曾任六四天安門事件領袖、中國民運人士王丹也至自由廣場親自聲援。「運動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即便如此,他仍認為民主運動是一條漫長的路,藉由自身經歷,他希望鼓勵中國覺醒的年輕人,即使遭遇挫折,也要堅持理想走下去。 曾任六四天安門事件領袖、中國民運人士王丹高舉「中國人的命也是命」的白紙,手持燭火共同響應。 圖/蔡文馨攝活動尾聲,民眾一一唱名中國境內出現抗議聚集的大學名單,每唸一所大學名稱便有民眾隨後呼喊「加油」,期望藉由此起彼落的加油聲,在異地透過網路將支持者的聲音傳播出去,並為中國人民打氣。活動參與者安安(化名)希望台灣人能跨越族群的隔閡,共同關注中國的現況,讓為了民主自由抗爭的人,不再只是孤身一人的奮鬥。 參與活動的民眾高舉「不自由毋寧死」、「東亞人救東亞人」等布條及看板進行聲援,在場也有民眾紛紛舉起白紙,白紙據稱代表無法自由表達言論的憤怒。 圖/蔡文馨攝 透過「不自由毋寧死」、「中國人要自由」等看板,聲援中國人民的抗議行動,並期望在異地與受壓迫的中國人民站在一起。 圖/蔡文馨攝
慈科大改良輸液管 預防氣體栓塞降低醫療風險
新知
第1772期
慈科大改良輸液管 預防氣體栓塞降低醫療風險
2022-11-23
【記者張倩怡綜合報導】當住院病人打點滴而輸液管被血液污染時,需要重新更換針頭,不論對病人或護理師都會產生困擾。對此,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團隊改良輸液管結構,避免氣體栓塞意外及血液回流污染輸液管,保障病人安全同時減輕護理師的工作負擔。此發明亦榮獲第74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iENA)金牌。 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團隊改良輸液管結構,榮獲第74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金牌。 圖/研究團隊提供病人在打點滴時,藥物及營養液是透過輸液管上的加藥閥加入後注射至靜脈中。而傳統的輸液管,需要護理師時刻監看藥品的加藥速度,且在使用加藥閥時內部容易儲存氣體,需以徒手敲打排氣。團隊成員張雯婷表示,這是可致命的問題,「如果有空氣沒有排乾淨的話,進入到病人體內,就有可能造成氣體栓塞。」此外,當病人舉起手也會因壓力導致血液回流,若輸液管阻塞則需整套更換。 慈濟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於德國紐倫堡發明展中向評審說明發明的結構和操作方式。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成員林書瑜說明,該輸液管上裝設有兩個輪軸,能讓護理師快速調整加藥速度,「傳統的都是單向的控制法,我們改良成雙向就能更精準控制滴速。」團隊更將輸液管和加藥閥改成180度的直立裝置,讓加藥閥內部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我們空針加下去時,就會像有一個閘門打開,藥物透過細管就會進入輸液管。」張雯婷補充說明,當空針拔出時,閘門會隨即關閉以隔絕空氣。 慈濟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現有輸液管改良三部分,分別為雙叉止逆裝置(左)、加藥閥(中)及調整流速裝置(右)。 圖/研究團隊提供為避免因血液阻塞而棄置整套輸液管,造成醫材浪費,團隊也在輸液管的前端加上Y型雙叉的止逆裝置。張雯婷形容,「就像雨傘擋雨,血液在兩旁流下而不會回流身體。」另外,他也補充,若靜脈留置針(註)不在血管上,會造成紅腫和發炎,因此裝置除有阻止血液回流的功能外,更可以檢查靜脈留置針的位置,以此保障病患的安全。註:靜脈留置針為在打點滴時使用的針具,治療期間可以留置在患者靜脈內,而避免短時間內反覆穿刺血管造成的損傷。亞東科技大學護理系學生張祐寧則認為,雖然加藥閥在臨床上遇到的問題並不多,但經常發生血液逆流,除會增加感染風險和更換新管路的醫療成本負擔外,更會造成病人不適,「尤其如果在兒科,處理起來會更棘手,變得要讓兒童重複上針,會更抗拒。」因此他也相當認同止逆裝置的實用性。不過,他也提出,輸液管長度可再進行改善,減少病人因管線太長而拉扯致血液回流的問題。
亞洲唯一聲援據點   政大師生挺阿桑奇倡新聞自由
校園
第1768期
亞洲唯一聲援據點 政大師生挺阿桑奇倡新聞自由
2022-10-19
【記者梁家柔台北報導】「新聞自由無罪!力挺阿桑奇!」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偕同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15日在政大校內舉辦「全球力挺阿桑奇24小時馬拉松活動」,透過倡議來傳遞「釋放阿桑奇」的訴求。此活動是由義大利《Pressenza國際新聞通訊社》發起,全球有超過50個據點共同聲援,而由政大師生組成的台北響應小組,是本次活動唯一的亞洲據點。 「全球力挺阿桑奇24小時馬拉松」活動的台北響應小組,是由國立政治大學師生所籌辦。而在全球有超過50個據點也在當天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來對阿桑奇表示支持。 圖/梁家柔攝活動救援的對象阿桑奇(Julian Assange)是「維基解密」的創辦人,2010年,他因大量曝光美國機密文件,在2019年遭美國以《間諜法》起訴,並在英國被監禁滿三年。6月中,英國當局批准引渡阿桑奇至美國受審,引發各界團體持續抗議至今。根據《自由時報》報導,11日,數千名民眾在倫敦國會大廈前示威,要求英國當局終止引渡阿桑奇到美國,並釋放在監獄中的阿桑奇。「今天在這裡的訴求有兩個,第一個是要求美國撤銷對阿桑奇的指控,第二個是,請英國拒絕美國引渡阿桑奇的要求。」台北響應小組召集人、同時也是政大傳播研究所的學生葛家瑜說明,除了透過活動宣傳訴求,首要是讓更多人認識阿桑奇,以及他遭受的迫害。馮建三也補充,此次參與聲援阿桑奇的目的,正是要提醒美國勿濫用強權國家的威權,而若大眾持續忽視國家對新聞自由的迫害,國際記者將可能面臨揭露事實後被起訴的風險,引發後續記者的寒蟬效應,使真相無法被公開。 倡議過程會錄製成影片傳給義大利主辦方,讓全世界知道台灣也很關心新聞自由議題。 圖/梁家柔攝活動現場除了宣講訴求外,也延伸探討新聞自由。對此,就讀政大廣告學系的陳盈淳分享,在擔任學生記者時,觸及到政治議題仍會有所顧忌,「大環境還是沒辦法讓我們完全地感受到新聞自由。」而來自馬來西亞,目前就讀政大傳播研究所的林源庭則表示,觀看馬來西亞的中文媒體時,時常感受到報導的新聞自由界線相當模糊,令他反思其中的意義,「我認為新聞自由不是愛講什麼就講什麼,應該是能否讓觀眾或是世界知道真相,或是否為了公共利益出發。」 活動邀請到資深媒體人,同時也是Podcast節目《民主有事嗎?》主持人的羅苑韶,他在活動中憤慨地說道:「新聞自由並不是一旦得到了,就不會失去的,新聞自由是我們必須去捍衛、爭取的。」 圖/梁家柔攝談及學生身體力行參與公共議題,就讀政大全球傳播與創新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的劉益強表示,因為在課堂上學到新聞自由的概念,所以決定在生活上也要貫徹這個理念。對此,馮建三抱持正面看法,「因為學生透過參與公共議題,能增加學習動機,並在過程中學習反思。」但是,他也感嘆目前學生對公共議題的倡議行動仍相當稀少。因此,他鼓勵學生多參與這類活動,才能對社會議題產生好奇,進而和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理論結合,找到自己的新觀點。 阿桑奇案已持續多年,但多數台灣人並不太知道事件始末。因此,學生也在倡議現場拉起布條,盼能引起路過的行人注意。 圖/梁家柔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