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記者鄭順祥、吳旻蓁、顏麗家、薛若儀、龐家姍、江殷年綜合報導】
「我是丁聖祐,我要科學化訓練!」
 臉書粉絲專頁「Fair Game!TAIWAN!體育改革聯會」4月11日轉貼一段由游泳國手--丁聖祐拍攝的影片。目前就讀國立台灣大學的她,有台大泳后的美名,她在出國比賽時,看到外國選手用先進、科學化的方式訓練,反觀自己,由於訓練資源的缺乏,即便認真練習,進步幅度仍有限。丁聖祐口中的「科學化訓練」對大眾而言是個陌生名詞,究竟它的內容是什麼?又能如何幫助運動員呢?
對症下藥 科學化訓練成效可觀
 「科學化訓練是指用運動科學原理進行訓練,專注提高訓練的成效。」目前擔任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科學小組總召集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表示,為了提升運動員表現,教練會用不同的方式訓練,所謂科學化訓練不同於以往的土法煉鋼,是透過數據客觀地指出選手的優缺點,讓教練看到訓練成效並針對弱點加強。
 科學化訓練大致可分為運動生理、運動心理、生理生化、運動營養、運動力學、醫學防護及情報搜集等七個項目。針對選手的狀況及需求安排項目,例如:生理生化是檢測選手的疲勞指數、運動營養是為了增加肌肉量或控制體重。不同的運動,所倚重的項目也不同,射箭需要運動心理、韻律體操則需要運動營養。但是否採用科學化訓練、採用哪個項目,主要仍取決於教練。
 科學化訓練以運動科學理論(以下簡稱運科)為知識基礎,國立體育大學則是國內運科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學校,校內的運動隊教練得以將研究實際應用在選手的訓練中。「訓練成功的關鍵在於團隊合作,除了教練本身,再來就是運科這塊。」舉重隊教練陳淑枝表示,隊上的科學化訓練與一般訓練比重是100比100,兩者都需要兼顧。

 國體舉重隊員劉藍尹進行日常「挺舉」訓練。 圖╱顏麗家攝

 國體舉重練場的白版寫著當日課表,依狀況溝通調整。 圖╱顏麗家攝

 國內外運動員與運動團隊關係示意圖。製圖╱江殷年

 北市大高速攝影機,拍攝球員動作,分析能力與表現。圖╱薛若儀攝

 北市大多軸向平衡訓練儀,與動作分析軟體搭配使用。 圖╱薛若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