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795期
2024-10-04

【記者邱雅郁台北報導】 「對我而言,『家』承載著表達自我、保存記憶及提供庇護的功能。」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謝志康,今年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9月28日起於金車文藝中心台灣南京館舉辦個展《家-物》。謝志康過往以社會寫實風格為主題,疫情後使他開始思考「家」的意義,藉由展現自己、空間與物件三者的關係,勾勒出他的生活碎片。

藝術家謝志康從大學時到台灣來學習繪畫,開啟了他「遊牧式生活」直至今日。 圖/黃穎良提供

藝術家謝志康從大學時到台灣來學習繪畫,開啟了他「遊牧式生活」直至今日。 圖/黃穎良提供

謝志康兒時家人工作忙碌,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很少,而在離開家後,獨自居住的生活,讓他感覺更像是自己與空間相處。因此他的作品多以對「空間」的描繪作為創作主題。與展覽同名的作品〈家-物〉是謝志康首次採用現成物創作,以母親從馬來西亞寄來台灣的感冒藥為媒材,在等比例放大的藥盒平面圖上繪出印象中馬來西亞的家中格局。疫情至今,未曾回家的謝志康以象徵母親關愛的藥盒,呈現他與家人之間的聯繫。

〈家-物〉作品與現成物共同展出,謝志康在畫作旁邊陳列著媽媽寄來的藥品盒,使觀眾可以對照兩者。 圖/黃穎良提供

〈家-物〉作品與現成物共同展出,謝志康在畫作旁邊陳列著媽媽寄來的藥品盒,使觀眾可以對照兩者。 圖/黃穎良提供

身為留學生,在外租屋使謝志康經常需要搬家,「遊牧式生活」是他在台灣留學的寫照。疫情這段時期凸顯空間與他的連結,促使他重新思考「家」的定義。他說:「只要有我存在的地方,那裡就是家。」在作品〈家與家〉中,畫面左右兩方分別代表馬來西亞的家與台灣的家,左方拼貼畫布,將地板延伸出畫框外凸顯家的碩大,缺少生活物件的空間代表在家中的壓抑。位於中間、佈滿各式家具的窄小房間則是謝志康在台灣的家。他回憶起小時候,父母親很嚴格也相當忙碌,家人希望他讀書而他卻只想要畫畫,使他感受到在馬來西亞無法創作的不自由。作品利用空間大小、陳設多寡的對比,傳達出儘管馬來西亞的家再大,他卻是受約束的,而台灣的家雖小,他卻在其中感到自由與愉悅。同樣在外租屋的觀眾綠豆(化名)說:「遊牧式生活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

作品〈家與家〉為謝志康「家」系列早期作品,以感性的拼貼凸顯兩個家的差異。 圖/邱雅郁攝

作品〈家與家〉為謝志康「家」系列早期作品,以感性的拼貼凸顯兩個家的差異。 圖/邱雅郁攝

對謝志康而言,所有物件都是富生命力的,超現實的強烈色彩是他表現鮮活物件的方式。雖然謝志康的畫作缺乏人物,但他認為透過物件便足以描述所有者的特質與生活痕跡,使觀者能感受到人的存在。作品〈那時候〉便以12張圖代表一年12個月,重覆著同樣的空間,卻包裹上不同鮮豔色彩。謝志康回憶起,畫中吧台是小時候因成績不好被爸爸訓斥的地方,吧台上頭的書籍,則象徵爸爸與學業。右下角不同顏色的色鉛筆隱喻著想畫畫的他。他試著透過繽紛的色彩將回憶包裹起來,以保鮮膜拓印降低深色吧台在畫中的存在度,卻沒想到在完成後代表著童年陰影的吧台卻仍突出,彷彿回憶永遠是他的一部分。

謝志康的作品〈那時候〉受藝術家鹽田千春的啟發,以鮮豔的色彩包裹住象徵過往回憶的吧台。 圖/邱雅郁攝

謝志康的作品〈那時候〉受藝術家鹽田千春的啟發,以鮮豔的色彩包裹住象徵過往回憶的吧台。 圖/邱雅郁攝

從學生時期到進社會工作,隨著心境的轉變,謝志康表示,未來將會繼續以「家」為主題,「前期作品較注重感性,現在的我會先揉合理性去構圖後才創作。」金車文藝中心策展企劃李思廷說:「謝志康的觀察敏銳、心思細膩,透過不同階段的融合與轉換,期待看到他以後的作品。」謝志康更提到未來將嘗試申請駐村計畫,體驗不同形式的「家」。

謝志康利用複合媒材製作〈家家酒〉,他表示未來將創作更多。 圖/黃穎良提供

謝志康利用複合媒材製作〈家家酒〉,他表示未來將創作更多。 圖/黃穎良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