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淳云台北報導】隨著觀展者進出,布料打造的柿子空間上下起伏,在日光和鼓風機的催化下,模擬柿果逐漸風乾成柿餅的過程,這是台北當代客家徵件展──《秋陽,風起,凝結的糖》的展覽現場。此展覽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羅婉云策展,與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合作,邀請兩位藝術家進行創作,於9月12日至10月4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

 策展人羅婉云過去多以食物為媒材進行創作,這次與在場內與觀展民眾分享柿子做成的「飴」。 圖/羅婉云提供

 藝術家黃子儇打造的柿子空間,讓觀展者身歷其境,配合展場空間的自然光照射,詮釋柿餅日曬過程。 圖/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提供
陽光透過剝皮寮穀倉原有的天窗,均勻地灑落在布料上,羅婉云表示,這正好表現客家柿餅製程中的必要元素──風吹與日曬。黃子儇還特別選用閃耀銀白光澤的橘紅布料,以呈現柿子表皮逐漸凝結出糖霜的模樣。
走進黃子儇搭建的柿子空間,映入眼簾的是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學生黃馨的創作。第一層的熟成柿子佈滿象徵風神、太陽神的壓克力插畫;第二層擺放多個軟雕塑,以布料搭配紙板縫製,呈現充滿童趣的未熟成狀態。羅婉云觀察,黃馨抽象繽紛的插畫風格能充分詮釋《秋陽,風起,凝結的糖》的概念,「我想給的感覺都是一種黏稠的、正在轉變的、模糊的。」正如柿子轉變成柿餅的狀態,也象徵著客家族群面貌的更迭。

 藝術家黃馨正在展場微調作品,以極富童趣的插畫與軟雕塑擺設呈現柿果的兒時形象。 圖/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提供

 展期中有三場「品嚐活動」,羅婉云用柿子製成甜點,希望藉由味覺帶給觀展人更多想像。 圖/羅婉云提供
                            
                                標籤:北藝大 , 客家文化 , 柿餅 , 參與式藝術 , 《秋陽 , 風起 , 凝結的糖》 , 黃馨 , 黃子儇 , 羅婉云 ,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