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796期
2024-10-18

【記者姚孟汝新北報導】「光代表我們追尋希望和探索自我的過程。」就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的三位學生王慈優、張訓安和吳姿穎,即日起至18號的週間時段,於華梵霓虹5樓的藝術中心舉辦《跟著光的軌跡走》,三人以「光」的意象為題,用畫作各自展現探索希望的過程。

吳姿穎特意不描繪〈紅色人魚〉的臉部細節,以表達對自身的陌生感,並希望透過創作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圖/姚孟汝攝

吳姿穎特意不描繪〈紅色人魚〉的臉部細節,以表達對自身的陌生感,並希望透過創作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圖/姚孟汝攝

進入展場,率先映入眼簾為系列作品《擁抱》。王慈優透過一系列畫作敘述一顆曾為宇宙中最閃亮的星星,在墜落後失去光芒,儘管有旁人協助,卻難再恢復閃耀的故事。王慈優以水彩和色鉛筆,勾勒角色緊緊擁抱著星星的畫面,為此他補充:「擁抱的溫暖可以勝過千言萬語。」他希望藉由這件作品,讓人們在缺乏自信時,能夠想到身邊的人。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學生廖柏愉認為:「作品讓我體會到知心人之間陪伴所帶來的溫暖,溫柔而堅定的支持讓人心安。」

繪本作品《擁抱》描述星星在墜落後失去光芒,且難以在旁人的治療下恢復過往的閃亮。 圖/姚孟汝攝

繪本作品《擁抱》描述星星在墜落後失去光芒,且難以在旁人的治療下恢復過往的閃亮。 圖/姚孟汝攝

走入轉角,張訓安以多幅不同形狀的纏繞畫作品《足跡》,穿插代表光芒的金色點點,為觀者排列出一條流線型的軌跡,引領觀眾的觀看視線。張訓安創作纏繞畫的動機源自於母親,在她的建議下到社區大學跟年紀稍長的阿姨們一起學畫畫,這段時期因為阿姨們的鼓勵,對於張訓安建立繪畫自信是一段很重要的回憶。《足跡》使用不同類型的筆創作,並以牛奶筆點上白色光點。「我很喜歡光點, 因為會讓我覺得很有希望。」張訓安補充道。

纏繞畫是張訓安選擇美術系的契機,畫上的白色光點代表他對希望的想像。  圖/姚孟汝攝

纏繞畫是張訓安選擇美術系的契機,畫上的白色光點代表他對希望的想像。 圖/姚孟汝攝

展場最後,則是吳姿穎以人魚與兔子做為自我投射的作品。畫作〈紅色人魚〉以暗紅色作為背景,與畫中高明度的美人魚呈現出對比,象徵美人魚本身便是光芒的存在,然而這道光相比於希望,更帶有質疑的特質。吳姿穎說:「我在不斷地自我質疑中,逐漸形成的畫面會讓我對當下的自己產生更多了解,甚至發現平時忽略的需求或矛盾。」作品〈逆光〉則詮釋出吳姿穎對光的兩面性思考,他刻意隱藏畫中兔子的表情,「因為我不想讓觀眾直接從視覺上預設兔子是面對或背對著它後面的光。」他補充道。對吳姿穎而言,光除了可以象徵希望,也可以解讀為通往毀滅的指引。

作品〈逆光〉吳姿穎交由觀者自行解讀光所代表的涵意。 圖/姚孟汝攝

作品〈逆光〉吳姿穎交由觀者自行解讀光所代表的涵意。 圖/姚孟汝攝

「光」這個主題,在三人的詮釋下雖看似有著不同的意義,但其所展現的皆是他們透過光對希望的追尋和探索自我的過程。王慈優道:「本次展覽中,光象徵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跟希望。」觀眾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三年級學生莫曉彤認為,最吸引他的作品是〈紅色人魚〉,他表示,進入展覽會場後會特別被畫布抓住視線,加上顏色跟白色牆面對比強烈,十分引人注目。

標籤: , 希望 , , 自我認知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