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暐喬新竹報導】2025萬聖互動詭鬼節,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研究中心聯手小叮噹科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策劃,至2日於小叮噹科學主題樂園舉辦,結合科技、藝術與節慶文化,期盼打造出一個「簡單玩」的互動體驗萬聖節。
「2025萬聖互動詭鬼節」開幕式邀請國小生穿上「LED火柴人」服裝一同玩樂。 圖/許素朱提供
「本次活動首創科技藝術萬聖節,展現新竹科技與人文藝術共榮的特色。」策展人兼清大藝術學院長許素朱說道。活動以跨學科合作與互動裝置為核心,結合校方與企業的力量,期望透過創意體驗將歡樂帶給孩童,實踐大學回饋社會、推廣教育的責任。小叮噹企劃課專員陳紹安說:「我們的主題樂園原本就是讓小朋友透過遊戲學習科學原理,這次清華大學的加入讓活動層次再提升,增添更多創新與跨領域的元素。」
〈光的低語〉中,觀眾尖叫或吹氣即可觸發感應,並點亮內部的燈條,變成如河水般流動的光。 圖/黃暐喬攝
現場展出五組公共藝術作品與十件互動裝置。走進《互動詭鬼》展區,遊戲〈AIoT擬人小怪物〉中,民眾將手伸入「掌心怪獸生成盒」便會隨機誕生出一隻屬於自己的怪獸,藏匿於投影牆中,尋獲後就能將怪物的照片收藏於手機相簿中。清大科技創新應用組長劉士達分享道:「我們運用AI與物聯網技術,讓互動裝置更親民,小朋友都說這很像在玩寶可夢。」遊戲〈語林〉中,參與者若同時觸碰兩道石墨線條,便會響起驚悚的音效,執行策展人蔡遵弘解釋,〈語林〉運用人體導電特性讓電阻產生變化,進而控制程式發出聲響。另一展區《光詭喚醒》系列則運用微波偵測技術控制燈光亮度與閃爍節奏,以忽明忽暗的光線模擬生物呼吸和驚嚇的頻率。策展人許素朱表示,希望透過這些展品取代真人扮演,展現萬聖節多層次的感官體驗。
〈AIoT擬人小怪物〉中,結合AI和物聯網技術,讓每個參與者都能「撈」回屬於自己的小怪獸。 圖/黃暐喬攝
活動除邀集教授與藝術家,許多清大同學也參與其中展現創意。清大電資學院學生梅可親的作品〈女巫與蜘蛛傘怪〉為行動裝置藝術,運用Arduino電路板做出感測系統,偵測觀眾距離,靠近傘怪時便會閃爍發亮。梅可親說:「我發現自己喜歡嘗試用手上的技能去表達與創作,這也讓我更清楚未來想走的方向。」展品〈南瓜先生的魔法掃帚〉則以聲音感應為核心,當現場出現聲響時,掃帚會自動滑行、旋轉。參與作品策劃的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學生陳妤蓁說道:「過去多以扮裝參與萬聖節,透過這次籌備,從單純的參與者轉化為創作者,體驗了不同以往的萬聖節。」
〈女巫與蜘蛛傘怪〉藉由感測觀眾距離發出光亮或叫聲。 圖/黃暐喬攝
談及活動初衷,許素朱表示,過去在柏克萊生活時,深受當地萬聖節氛圍啟發。居民用心布置裝飾與互動裝置,只為讓孩子開心並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他希望將這份精神帶回台灣,讓孩童在遊戲中體驗創意的價值。家長黃小姐(化名)則認為,此活動兼具教育與娛樂,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觀察與思考。觀展的清大學生Agatha(化名)則說:「比起單純的扮裝,萬聖互動詭鬼節帶給我們更多想像力與創作空間。」
民眾爭相排隊挑戰遊戲〈詭吼鬼叫〉,達到一定聲量值即可獲得彩蛋。 圖/蔡遵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