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得曦、林庭如、黃律齊採訪報導】面對即將於本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十組環保團體於1日號召各領域組織,在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發起「為氣候而走」遊行。環團呼籲政府兌現淨零排放的承諾,積極以碳費制度推動產業低碳轉型。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忻儀表示,雖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但在極端氣候之下有強烈的調適應對需求。「我們希望集合百工百業不同的團體,向政府、向這個世界宣示說,我們需要更多的準備。」
日本、新加坡等鄰近國家皆已執行碳定價制度,而我國則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制定「碳費制度三項配套子法」。環境部於今年年初公告一般費率為每公噸300元,並宣布針對各行業試行碳費徵收,規劃於2026年起正式實施。政大種子社長林尚杰認為,政府給予企業高於淨零轉型所需要花費的補貼,但很多公司不一定真的做到淨零轉型。
碳費制度的上路也象徵臺灣走向碳定價時代。有別於國際間常用的碳稅,碳費由環境部管理並採專款專用,意味著多數款項將用於溫室氣體減量的業務。至於採行碳稅的國家,則是由財政部門主管稅款,並由中央統籌分配。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認為碳費只是開始,應該要逐步引進到碳稅,並且點明用途,也就是將部分碳稅用於除碳的基金當中。
我國目前透過優惠費率鼓勵產業實質減碳,並根據轉嫁碳排至國外的難易度,分有高碳洩漏風險事業與非高碳洩漏風險事業。若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即可適用優惠費率,經計算後最多可減少大約九成碳費,引發大眾對於碳價過低的討論。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雨璇說明,臺灣已不再是發展中國家,應對齊已開發國家的碳價。「會希望臺灣在2030年的碳價上面會更有企圖心。」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則解釋,碳費的目標就是希望做減量,「現在的做法就是透過優惠費率,還有高碳洩漏風險指標促進低碳轉型。」
在「2050淨零排放」的限期下,環團希望透過遊行提醒政府加強減碳力道,針對能源、工業等關鍵部門訂定明確減量策略。而碳費制度能否協助我國達成減碳目標,仍有待各界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