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5期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報導】深淺不一的墨色在宣紙上暈染,畫中少女的姿態如臥床般隨意。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部三年級的朱瀠綺,於11日在臺藝大北側藝術聚落29.04.05展間舉辦首次個展《ELSEWHERE》,以夢境與現實的交疊為核心,描繪易被人們遺忘的感受並重現於觀眾眼前。

〈困厄的三月適合什麼?〉呈現朱瀠綺在房間內的兩種私密型態,與當下複雜的精神狀況。 圖/蔡得曦攝

〈困厄的三月適合什麼?〉呈現朱瀠綺在房間內的兩種私密型態,與當下複雜的精神狀況。 圖/蔡得曦攝

對朱瀠綺而言,夢境是最親密的創作素材。「我能記得每一個夢,但我只會取當下生活經驗中具有寓意的物件來記錄。」朱瀠綺說明,展場中最大幅的作品〈困厄的三月適合什麼?〉是他大學後的第一件作品。作品中兩位顏色相異的少女以慵懶卧姿各據一方,背景的墨色從深至淺,自在流淌於宣紙之上。出身台南的朱瀠綺獨自北上求學,藉此作將初來乍到時混亂且多夢的日子記錄下來。「我覺得把自己私密的生活經驗給大家看,是只有〈困厄的三月適合什麼?〉能做到的。」他也認為這件作品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這件作品之後,我能更勇敢去做其他我想做的作品。」

朱瀠綺說明,〈翻身〉透過刻意留白與抹除人物存在,形塑觀眾自由代入想法的空間。 圖/蔡得曦攝

朱瀠綺說明,〈翻身〉透過刻意留白與抹除人物存在,形塑觀眾自由代入想法的空間。 圖/蔡得曦攝

在展場一隅,〈翻身〉則是讓許多觀眾能輕鬆領略其意義的作品。〈翻身〉以眾人熟悉的「數綿羊」為發想,透過一張整齊的床鋪與旋轉樓梯來營造不自然感,讓觀眾難以辨識畫中空間的所在。而作品中數隻綿羊在床上奔走的畫面,象徵人們失眠卻無法控制的瞬間,朱瀠綺說:「我覺得很少人會記得生活中這件有點煩躁、微小的事情,這應該是最能帶給觀者共鳴的作品。」

除了夢境,朱瀠綺的創作與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有關。朱瀠綺表示,「此在」意指,只有與其他物件產生互動,存在才得以彰顯。他的創作媒材即呼應了此概念,眾多作品中所採用的岩彩,其顆粒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堆疊,由於單層的岩彩不會顯色,所以上色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顏料,這樣的互動便體現了存在性,「岩彩在我的作品中能成為情緒與時間的載體,將石頭一層一層固定於畫布上,比起純粹的顏料更讓我感受到真實。」

朱瀠綺鼓勵觀眾以手電筒光線觀賞〈我們是太陽的女兒〉,透過光線反射強化視覺效果。 圖/蔡得曦攝

朱瀠綺鼓勵觀眾以手電筒光線觀賞〈我們是太陽的女兒〉,透過光線反射強化視覺效果。 圖/蔡得曦攝

此外,展區內的〈我們是太陽的女兒〉不同於朱瀠綺以往源自生活習慣的作品,而是一件有社會性的創作。作品以四位女性與銀箔構成的太陽為主體,「過去容易將女性與月亮作連結,但月亮卻需要依靠太陽的光,我覺得女性本就完整,不需要依靠外物。」因此,作品選用銀箔來顛覆金色太陽的既定印象。觀眾S(化名)認為,〈我們是太陽的女兒〉是一件非常有存在感、難以忽視的作品,「畫面的肌理顯現了作品的浮雕感,窗外斜射的光線則讓畫作上的銀箔越發閃亮。」

朱瀠綺的作品中常出現植物元素,他表示,希望植物在作品中能成為比人物更具生命力的存在。 圖/蔡得曦攝

朱瀠綺的作品中常出現植物元素,他表示,希望植物在作品中能成為比人物更具生命力的存在。 圖/蔡得曦攝

談及個展名稱《ELSEWHERE》,朱瀠綺認為,生活中容易被眾人遺忘的瞬間都在展間中,「把這些瞬間收集起來存放在這裡,對我而言,展間就是他方。」觀眾nabi(化名)表示,從展覽中能感受到朱瀠綺將對夢和女性的堅定意志付諸於作品中。朱瀠綺分享道:「我希望觀者來到這個空間能開始思考生活中微小或想要逃避的瞬間,並且抱有勇氣去面對。」

標籤:夢境 , 存在 , 岩彩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