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熊子萱台北報導】「會問出今天到底星期幾的人,是不是才是真的病了?」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的柯幸均舉辦個展《文明病》,於8日起在S7美術館4樓展出,他將日常物件轉化為創作媒材,呈現都市環境帶給他的感受。
柯幸均舉辦個展《文明病》,作品〈迷糊〉以多重指針的時鐘,呈現自身作息混亂造成的「時間模糊」病徵。 圖/熊子萱攝
文明病,又稱都市病,是一群疾病的通稱,當國家變得更工業化、人類更長壽時,文明病便容易產生。「我借用文明病這個詞彙,詮釋都市社會中的人事物,並幻想成各種症狀。」柯幸均將「文明病」一詞從生理延伸至心理及精神層面,結合自身經驗和體會,用日常物件具象化呈現病徵。例如作品〈迷糊〉中,純白色時鐘掛在牆面上,數根粗細不等的指針指向不同時間,並依各自的速度運轉著。〈迷糊〉被賦予成一個「不盡忠職守」的時鐘,已失去報時的功能,「他的時間是混亂的,跟我自己的作息有關。」柯幸均分享,他常常在下午四點才起床吃早餐,生活作息十分紊亂。因此,當生理時鐘和標準時間產生差異時,他就會感受到身為文明病之一的「時間模糊」。
作品〈大型社區基礎設備〉內為軟骨頭填充物,可供觀眾稍作休息,感受跟浪費物質的相處。 圖/熊子萱攝
展場的角落,數個大型粉色垃圾袋倚牆堆疊,作品〈大型社區基礎設備〉來自柯幸均的個人經驗。「我家附近的社區會堆超大型垃圾在外面,看到當下覺得很震撼,我們浪費的物資跟消耗都在這裡。」因此,柯幸均在作品中使用新北市大型垃圾袋,並在內部放入軟骨頭填充物,將具有髒亂印象的垃圾扭轉為舒適的沙發,具體呈現過度消費導致的浪費問題。柯幸均補充:「觀眾可以躺在〈大型社區基礎設備〉上面滑手機或是睡覺,感受跟浪費物質的相處。」
作品〈焦慮的手〉以日常找捲筒衛生紙開頭紙的煩躁感為核心,呈現瑣事帶來的微小負面情緒,跟現代化社會的連結。 圖/熊子萱攝
另一件作品〈焦慮的手〉呈現出心理層面的文明病。柯幸均在捲筒衛生紙盒內裝上馬達,使衛生紙時而轉動、時而停下,模擬日常使用捲筒衛生紙時,總是找不到開頭紙的狀態,「我們常只看到撥動衛生紙的動態,聽到衛生紙被轉動的聲音,卻沒有看到身為情緒主體的手。」柯幸均認為,情緒雖然無形,卻充斥在生活之中,尤其在現代繁忙的步調下,人們更容易因瑣事而引發焦慮。觀眾林郁庭分享,他每天都有找不到衛生紙頭的經驗,並常因此感到煩躁,「藝術家透過直觀有趣的方式,讓我重新思考習以為常的事物和微小的負面情緒,跟現代化社會之間的連結。」
柯幸均在展場內部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讓自己也成為展覽的一部份。 圖/熊子萱攝
觀眾姚仲鈞分享:「藝術家用詼諧的方式重構文明的現象,揭露出很多現實的規則都是有破綻的。」柯幸均以苦中作樂的心態看待負面病徵,「我假裝那個垃圾很好躺,假裝貨架後面有一個舒適的空間,而不是冷冰冰的過量生產狀態。」他認為他就像阿Q使用精神勝利法,運用幽默的方式在都市環境下找到舒適的縫隙喘息,傳遞出他體會到的文明病。
柯幸均將作品清單做成美式賣場的價格標示,觀眾可以預購撤展後的物件。 圖/熊子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