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8期
2025-11-14

【記者王翊丞報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碩士生葉安芸,偕同拍攝團隊〈Cikasuan!〉,以紀錄片《織加歌》,榮獲第12屆MATA獎紀錄片與青春還鄉-地方創生微電影競賽兩項首獎。透過鏡頭,呈現阿美族青年在傳統與現代間尋求平衡,探索文化延續的可能。

〈Cikasuan!〉集結同為研究生的夥伴李泓一、謝宗哲、陳昱綺,共同譜出當地的《織加歌》文化。 圖/葉安芸提供

〈Cikasuan!〉集結同為研究生的夥伴李泓一、謝宗哲、陳昱綺,共同譜出當地的《織加歌》文化。 圖/葉安芸提供

葉安芸以阿美青年林詩涵(Latang Putal)返鄉的經歷為題材,他說:「藉著鏡頭記錄的同時,我也跟著林詩涵一起進到部落尋找族裡的記憶。」對葉安芸而言,在陪伴者與紀錄者間的身分轉換,不只是透過影片探索林詩涵與伴侶在原住民文化中的歸屬,同時也讓他尋找到自身創作的靈感與養分。林詩涵說:「Cikasuan對我來說是象徵傳承的一種精神。」而葉安芸組建的〈Cikasuan!〉,代表著團隊與林詩涵深入花蓮七腳川溪口部落的意涵,也呼應著他擁有一群共同冒險的夥伴,才能將紀錄片完整的呈現。

從拍攝到製作耗時長達半年,將林詩涵透過織布與歌謠文化認識自己族群的過程呈現給觀眾。 圖/葉安芸提供

從拍攝到製作耗時長達半年,將林詩涵透過織布與歌謠文化認識自己族群的過程呈現給觀眾。 圖/葉安芸提供

在拍攝前期的討論中,葉安芸進一步了解到,林詩涵與伴侶雖希望傳承當地歌謠與苧麻織布,卻因缺乏勇氣而難以實踐。「織布從採集開始,再到草木染與編織,最後變成布匹;歌謠也是先採集長輩的聲音,經過編曲後,才完整呈現。」兩者製作手法相似,因此,葉安芸將織布與歌謠文化連結起來,呈現林詩涵透過接觸傳統文化逐步融入自身部落的過程。對此,林詩涵說:「我有跟導演說過阿美族其實沒有織布相關的歌謠。」他表示,起初對拍攝抱持疑惑,但逐漸發現自己在製作生活歌謠,而織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兩者因此產生關聯。

葉安芸召集當地耆老一同以獨特嗓音唱出傳統歌謠,並製作成歌曲MV讓更多人看見。 圖/葉安芸提供

葉安芸召集當地耆老一同以獨特嗓音唱出傳統歌謠,並製作成歌曲MV讓更多人看見。 圖/葉安芸提供

攝影機開拍,林詩涵隻身踏上花蓮的返鄉之旅。採集歌謠的田野調查中,一句句的族語拉近了他與部落耆老間的距離;工作坊中,一縷縷的編織則建構了歷史文化的脈絡。葉安芸透過畫面堆疊兩項不同的技藝,引領林詩涵逐漸走進部落,交織出一人回歸群體的氛圍。然而,葉安芸補充,礙於拍攝時間的壓力,「再加上我不像原住民或學者一樣,知道很多原住民文化及歷史脈絡。」讓團隊在陪伴林詩涵從事田野工作時,較難產生了解與共鳴,僅能憑藉現場感受與多方詢問不斷去摸索,在後期處理上也遭遇翻譯、傳遞原住民歷史的難處。

「這些聲音、這些記憶的支線會陪著我一起走下去。」林詩涵持續在傳承文化記憶的道路中前行。 圖/葉安芸提供

「這些聲音、這些記憶的支線會陪著我一起走下去。」林詩涵持續在傳承文化記憶的道路中前行。 圖/葉安芸提供

有別於其他參賽紀錄片著重在描繪地方創生的成果,葉安芸反倒將林詩涵情感層面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觀眾lulu(化名)說:「雖然織布與歌謠不足以讓阿美青年的迷失感消散,但我相信他會在尋根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獨特。」對於葉安芸來說,林詩涵從失落到重新振作的狀態,是他透過影像拋出的反思,讓觀眾體會到面臨困境時找回方向的力量。「《織加歌》雖然以原住民題材做發想,但林詩涵其實跟大家一樣,都有迷茫、找不到歸屬的人生課題,那該如何去面對。」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