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虹、方凱琪、陳筱雯採訪報導】為了改善空汙問題,全球吹起電動車風潮,台灣也訂下2040年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不過,根據交通部公路局的統計,電動機車的買氣其實逐年走下坡,以新掛牌數量來看,從2019年超過15萬輛的高峰,連年下滑,2024年已經跌破八萬輛,只佔整體市場的百分之十。嘉能事業有限公司銷售顧問高嘉隆說:「現在台灣整個目前的電動車一年可能是六、七萬台,那一百個客人裡面大概是五個、六個買電車。」
而民眾在考慮油車和電車時,兩大關鍵考量,仍是「車價」與「政府補助」。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民調就顯示,在具體政策上,超過八成的民眾,希望環境部能恢復新購補助。此外,也有七成民眾支持,將購車支出列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的特別扣除額。同時,高達八成的民眾贊成應該規範車廠提高電動機車的銷售比例。騎電動機車的民眾周鉦元表示,補助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價格變低及電費補助都是不錯的方法。
除了補助之外,相關單位在源頭管理上,也有法源依據可以制定規範。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主管機關可以針對車廠銷售的車輛訂定「效能標準」,藉此強制業者加速發展電動運具。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明,「效能標準就是車輛行駛一公里,它的排放量不能夠超過多少。」但是,氣候法實施兩年半以來,交通部始終沒有提出任何可行且有效的規定,他也指出,交通部作為一個運具電動化重要的主管機關,並沒有在機車這個議題上做一些更積極的政策討論。
運具電動化已經是國際趨勢,在推廣電動機車上,除了實質補助,也有立委建議從教育面著手,舉辦宣導體驗活動吸引民眾。此外,面對終極的減碳目標,妥善進行大眾運輸的規劃,多項並行才是最有效的轉型路徑。立法委員陳培瑜則表示,六都積極的在鋪設捷運和增加友善的公車、人行道路,都是希望透過改善用路的環境或交通運輸工具的方便性,達到減碳的目的。
運具電動化作爲2050淨零排放的關鍵一環,面對電動機車市場買氣趨緩的挑戰,政府如何推出有效對策,讓減碳不淪為口號,將是主管機關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