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3期
2025-09-26
藝文
焦點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我們總以為,牠們能自己閃避車輪。但每一條路,其實都是我們畫下的刀痕。」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生黃沛森,13日於1839當代藝廊舉辦個展《台灣微急》。他翻轉以人為主的觀點,讓動物成為主角,將目光聚焦在路殺動物的無助。

黃沛森翻轉固有視角,用攝影手法讓動物成為主角,試圖喚起觀眾對路殺動物的關注。 圖/王翊丞攝

黃沛森翻轉固有視角,用攝影手法讓動物成為主角,試圖喚起觀眾對路殺動物的關注。 圖/王翊丞攝

黃沛森在作品〈亞洲輝椋鳥亞成鳥〉中,以成鳥遭遇路殺意外的道路為背景,並用微觀角度拍攝成鳥和爬上屍體的螞蟻,對比渺小的人物模型,營造強烈視覺反差。這種對路殺現象的敏銳觀察,來自黃沛森七年的外送資歷,他說:「跑外送時看見的不只是風景,還有動物的屍體。其實它(路殺)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日常發生的現象。」黃沛森記錄下外送途中與路殺動物的巧遇,透過畫面的放大,讓觀眾直觀注視到平常被忽視的微小物種。

〈亞洲輝椋鳥亞成鳥〉為黃沛森的第一幅攝影作品,拍攝當下正好見到螞蟻從成鳥口中竄出的珍貴畫面。 圖/王翊丞攝

〈亞洲輝椋鳥亞成鳥〉為黃沛森的第一幅攝影作品,拍攝當下正好見到螞蟻從成鳥口中竄出的珍貴畫面。 圖/王翊丞攝

黃沛森以模型融入攝影的多媒材搭配,是受到日本微型藝術家田中達也以迷你模型為拍攝主題的啟發。黃沛森透過《台灣微急》出現的人物與汽車模型,象徵他與觀眾一同發揮博愛之心,嘗試為路殺動物盡一份心力。在〈溝鼠〉中,溝鼠的屍體被三角錐環繞,警察與醫護人員正嘗試釐清現場情況,期望能為死亡的溝鼠做最後搶救。「當下看到這些路殺動物的時候,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幫他們做急救,但是我又做不到,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他以人物模型搶救路殺動物的象徵意涵,反映出目睹路殺事故當下的無力感與失落感。

《台灣微急》展覽現場,融合三角錐與反光背心、手套等拍攝道具,將路殺議題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現。 圖/王翊丞攝

《台灣微急》展覽現場,融合三角錐與反光背心、手套等拍攝道具,將路殺議題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現。 圖/王翊丞攝

另一個作品〈非洲大蝸牛〉是延續黃沛森過往不忍蝸牛被壓扁的心境,「我看到太多牠(蝸牛)的同伴被壓扁,所以騎車碰到的時候,我會先停車,把蝸牛搬到路邊,協助牠安全過馬路。」藉著展覽進一步表達路殺不僅是意外,更是人為活動破壞了與自然間的共處。除了情感的投射,黃沛森也以攝影當作動物與人類溝通的橋樑,試圖替動物發聲並喚起人們心中深刻的反思。因此在作品〈野鴿〉中,他特別拍攝野鴿的面部神情,刻意呈現眼睛周圍的血痕與傷口細節,「牠好像在流血淚,好像在對人類路殺的行為做一個無言的控訴。」

〈野鴿〉將攝影焦點置於鴿子屍體的頭部,凸顯受損部位與眼角周圍血跡,猶如表達對路殺的抗議。 圖/王翊丞攝

〈野鴿〉將攝影焦點置於鴿子屍體的頭部,凸顯受損部位與眼角周圍血跡,猶如表達對路殺的抗議。 圖/王翊丞攝

「這些老鼠、蟲,甚至是蛇的路殺狀況,應該跟貓狗是一樣頻繁。可是我們只看得到貓狗,很少關注到其他動物。」觀眾Aurora(化名)認為,作品引導觀眾以一個新奇且趣味的觀點關注路殺生命。黃沛森經由鏡頭下的動物視角,提出對路殺的疑問,期盼觀眾能重新意識路殺議題、思考該如何行動。觀眾馬立群說:「黃沛森透過影像提醒我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犧牲,映照出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而這正是值得我們認真面對的課題。」

黃沛森用人物模型建構出救助動物的場景,傳達他對改變路殺事故的無力感。 圖/王翊丞攝

黃沛森用人物模型建構出救助動物的場景,傳達他對改變路殺事故的無力感。 圖/王翊丞攝

標籤:攝影展 , 路殺 , 模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