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4期
2025-10-03

【記者邱柏翔高雄報導】伴隨著音樂節奏,刮板在畫布上留下或快或慢的痕跡。目前就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陳品慈,9月27日於 N°0|GALLERY 零號藝術舉辦首次個展《無聲穿過》,將他創作當下的聽覺經驗封存於畫作中。

陳品慈不直接描繪實物,而是將腦中儲存的節奏與抽象感受,轉化為眼前的視覺畫面。 圖/邱柏翔攝

陳品慈不直接描繪實物,而是將腦中儲存的節奏與抽象感受,轉化為眼前的視覺畫面。 圖/邱柏翔攝

展覽以作品〈A Silent Tree〉為起點,用淡雅的藍綠色調繪製而成。畫作中,一棵孤樹立於中央,「當我畫完那棵樹的時候,它給我一種很安靜的感覺。」陳品慈表示,最初曾考慮以具象的植物或風景為展覽主題,但在完成〈A Silent Tree〉後改變了想法,開始探索聲音轉譯成畫面的可能性。他透露,就讀碩班期間,原先計畫創作聲音與影像的系列作品,包含收錄環境音並製作紀錄片。然而,他認為當時尚未具備進行影像創作的程度,因此決定先從實體繪畫開始。而〈A Silent Tree〉上下方的深色方塊,則是體現其電影專業背景、借鑒電影元素的手法。

〈A Silent Tree〉上下的色塊設計,借鑒電影畫面上下的黑條,形塑別具壓縮感的視野。 圖/邱柏翔攝

〈A Silent Tree〉上下的色塊設計,借鑒電影畫面上下的黑條,形塑別具壓縮感的視野。 圖/邱柏翔攝

開啟對聲音的探索後,陳品慈創作《聲音記錄》系列,以水性漆為基底,呈現深邃的藍色,並用大型鋼刷刮擦作品表面,製造出強勁的垂直與斜向刮痕。陳品慈表示:「我想表達的不是單一、絕對的平靜,而是帶著張力的狀態。」他認為,聲音既能令人安定,也可能成為干擾,因此《聲音記錄》呈現介於邊緣的平靜,讓觀者感受聲音如何在矛盾中仍保有平穩的力量。N°0|GALLERY 主人Brook(化名)說:「此系列的藍更深、更沉穩,彷彿有重量,讓人聯想到低音的頻率,或是夜裡靜謐卻厚實的氛圍。」而陳品慈表示,創作《聲音記錄》的過程會產生刺耳的噪音,他說:「那個聲音很像是刮黑板的聲音,最終以另一種無聲的方式讓聲音留存於畫面中。」

 《聲音記錄》系列使用水泥漆創作,其慢乾的特性,讓陳品慈能在多層顏料上刮擦,顯露獨特的色彩與肌理。 圖/邱柏翔攝

《聲音記錄》系列使用水泥漆創作,其慢乾的特性,讓陳品慈能在多層顏料上刮擦,顯露獨特的色彩與肌理。 圖/邱柏翔攝

此外,陳品慈的創作也受到電影製作經歷的影響,他曾有處理電影音訊素材的經驗,因此更加注重音波的大小、長短、斷點所呈現出的節奏。在《The Traces》系列作品裡,由密集的色塊和細膩的線條構成,將音波的起伏與斷點具象化。觀眾王子洋認為,《The Traces》呈現化繁為簡的感覺,「我在作品上看到非常強烈的節奏感,很像譜出了一首詩或一個樂曲的感覺。」陳品慈在創作時也習慣搭配音樂創作,並將當下的聽覺感受轉換為畫作的節奏,「那些聲音影響著我要如何下筆。」他說。

《The Traces》系列的水墨質地,是陳品慈將壓克力、Gesso打底劑與水混合的特殊調配。 圖/邱柏翔攝

《The Traces》系列的水墨質地,是陳品慈將壓克力、Gesso打底劑與水混合的特殊調配。 圖/邱柏翔攝

陳品慈表示,聲音能喚醒他的感官敏銳度,讓他察覺平時容易忽略的細節。他也指出,聲音不像影像有明確的形體,而是處於游移、不確定的狀態。「有些人可能一下就看懂作品,有的人看不懂所以在畫廊待很久。對我來說,他們的經過跟停留都是融入展場的效果。」陳品慈並不預設觀眾必須帶走特定的想法,反而期待透過開放的抽象作品,聽見觀眾的不同解讀。

陳品慈會記下觀眾的多元解讀作為創作養分,為他下一階段的作品帶來靈感。 圖/N°0|GALLERY 零號藝術提供

陳品慈會記下觀眾的多元解讀作為創作養分,為他下一階段的作品帶來靈感。 圖/N°0|GALLERY 零號藝術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