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當追星成為金錢的較量  偶像產業如何驅動消費
專題
第1809期
當追星成為金錢的較量  偶像產業如何驅動消費
焦點
2025-05-02
【專題記者張博媛、王保伶、周元曦、林以晴報導】經常看演唱會的 Jennie(化名),在2024年參與了偶像美國巡迴演唱會所有場次中的三分之二以上,也看了很多拼盤演唱會,總花費加起來將近新台幣100萬元。他會為了坐到較好的位置拉高預算,也會為了提高拍攝偶像的照片品質而升級攝影器材。 喜歡參與簽售會的Aerin(化名)在近期的回歸上花了近新台幣200萬元,其中與偶像的單獨合照花到13萬元,兩次回歸花了近400萬元。比起購買周邊商品,他更喜歡和偶像一對一互動,目前參加簽售會的次數已經多到跟偶像如朋友般自然。 粉絲邱比(化名)在追星時期最大宗的支出是買偶像小卡,每天下課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臉書,反覆查詢小卡價格、刷新貼文、跟單、找代購,少則一、兩個小時,多的時候甚至會花上三個小時,希望自己能「集齊全套」或是搶到一張要價新台幣上千元的稀有卡。 上述這些龐大開銷,都來自年僅二十出頭歲的年輕人。為了更接近偶像或表達對偶像的支持,許多粉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隨著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成功,各大娛樂公司也順勢推出許多服務和產品,試圖吸引粉絲持續投入,儘管滿足粉絲的情感需求,卻也在無形中「綁架」了他們。 「從首爾回美國待不到兩天又飛首爾,連續兩次。一年飛了七十多個航班,雖然很累,但見到我喜歡的偶像就感到很幸福,他知道我為了追他很累,所以(偶像)也會加倍關心我。」粉絲Abby(化名)幸福地說道。像Abby這樣願意投入大量金錢追星的粉絲並不少見,在本次的訪問中,粉絲的追星花費從新台幣一、兩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為了能與偶像近距離接觸甚至互動,他們甘願付出龐大金額。對粉絲而言,投入的從來不只是金錢,更是情感的投注與對偶像回應的渴望。對此,諮商心理師李家雯表示,人們會想找尋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投入一些金錢在周邊商品,就好像跟偶像可以同在,或者是有連結感。」他說道。 另一位粉絲 Sun (化名)也詳細地向我們介紹自己與偶像認識的過程,「剛開始他還是一名需要粉絲的練習生,而我給了他所需要的支持、他給予我對生活的滿滿動力。」他說道。對於 Sun 來說,花錢與偶像見面是各取所需的公平交易,正因為他曾被偶像閃閃發光的模樣所照耀,所以認為花一點錢在偶像身上也無傷大雅,「透過他的眼裡,我看見了豐富多采的世界,看見他次次逆境中開出燦爛的花,如果他幸福的話我會比他先流淚,這樣愛一個人的情緒我想只有追星可以帶給我。」他感性地說道。 「在消費的過程當中,粉絲們能夠得到一種正向的情緒補償,或者是正向的情感連結。」李家雯補充,粉絲之所以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背後原因雖多,但核心不外乎是將自身的情感與感受投射在偶像身上,進而驅使持續性行動——越追越多,最終演變為一種循環。 當代偶像產業的商業模式不再單純依賴音樂作品本身,而是結合許多精密設計的消費機制,將粉絲的愛「商品化」。從專輯附贈的隨機款式小卡、特典與簽售抽選,到私訊應用程式「泡泡」等,皆為娛樂公司經過層層設計創造出的情感交換關係——購買越多,參與越深,與偶像間的關係就更加緊密。這些機制為偶像產業製造稀缺性與不確定性。然而,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就能突破門檻,這樣的稀缺性對多數人而言是限制,卻同時為少數人打開以金錢換取「被看見」機會的捷徑。粉絲購買的不僅是作品本身,更是展現投入程度的象徵性資本。 代購Kpop.fashion.tw說明,過去粉絲會購買偶像推出的一般專輯,有些人甚至會一次性蒐集官方發行的所有版本。然而如今,除了專輯內固定附贈的小卡外,還出現來自不同通路的特典小卡,導致大量購買特典專輯的風潮日益明顯。「因為小卡是官方隨機給,他(粉絲)可能會為了拿到比較想要的款式,一次買個十本、二十本,甚至有可能買到一百本,就是為了那張特典小卡。」Kpop.fashion.tw補充道。此外,Kpop.fashion.tw也提及,有些粉絲願意花費新台幣四、五萬元購買簽售專輯,為的是增加中籤機率,以獲得跟偶像面對面交談的機會。 「因為愛是很虛無的,要怎麼展現你真的很愛他呢?一部分是透過掌握具體的物質,就是你可以展現給別人看的東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王淑美說道。除了購買商品支持偶像外,另一項要價不菲的追星途徑為「追線下」——即粉絲親自參與線下活動。王淑美表示,歌曲、影像皆可以複製,但實體演出卻無法複製,粉絲能實際見到偶像的時間極其有限,娛樂公司正是利用這點,透過見面會、演唱會,製造出獨一無二的時刻,吸引粉絲投入大筆金額,只為爭取來自偶像的稀缺注意。 正在研究粉絲與偶像親密關係的政大傳播碩士學位學程三年級學生王孟肜解釋,現今的消費模式反映出一種娛樂公司將偶像作為情感商品,並大量被販賣的現象。粉絲透過消費獲得「類戀愛」的情感體驗,讓投入金錢成為他們換取情感的一種方式,「粉絲經常會說:『我之所以花錢,都是因為我愛你們啊。』」王孟肜笑著說道。 「娛樂公司在宣傳偶像時,也會為粉絲跟偶像的連結下定義,如果你(粉絲)愛我(偶像),你就要做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粉絲社群的潛規則。」王淑美也指出,由於粉絲都聚集在一起,社群凝視的力量強大,迫使粉絲在不知不覺中去滿足娛樂公司的消費要求。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柯裕棻補充,社群媒體也容易讓粉絲之間的比較與炫耀被放大,「比如一場演唱會的參與者大概幾萬人,可是一旦放到網路上不斷傳播,馬上就被全世界的粉絲看到了,最後就會變成一個很大的(事件)。」正因如此,在這樣的情感消費模式下,粉絲們有時也會感到負擔與壓力。 在商業化的偶像產業中,粉絲因深厚情感而投入大量金錢與心力,以換取與偶像更深的連結。想到可能連續三個月見不到偶像,Jennie感到近乎窒息。為了緩解與偶像分離引發的不安,他毅然決定前往美國,跟著偶像一起巡演。這樣的舉動在外人眼中或許瘋狂,但對Jennie來說,這段旅程成為他人生中難得又珍貴的回憶,「我從不後悔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坦言。 對於Sun而言,追隨尚未正式出道的練習生,也是一場漫長等待。他為了幫助偶像提升銷量,經常會大量購買各種周邊商品。「每次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購買,但從下單到真正拿到商品,需要經歷近四個月的等待,而真正感到開心的,只有拆開包裹的那一刻。」他也在採訪中坦承,大量的周邊堆積在家,不僅佔據空間,更時常讓他感到苦惱。 Abby也表示自己有時會因為飯圈文化而有壓力,「因為想成為最愛他的人,所以一直不停的去(參與)活動。」他補充,自己在社群上經營粉絲帳號,記錄參加過的活動點滴,不料卻因此引來網友造謠他「為了追星不念書」,甚至遭受無理謾罵,使他感到困擾和委屈。粉絲ww(化名)則坦言,偶爾會羨慕分享很多稀有收藏或中籤高額簽售的粉絲,「但我通常會轉念思考自己有沒有其他參與或支持的方式,而不是讓自己陷入比較的情緒中。」他說道。 「粉絲們會用這種消費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情感的本真性,就是用買很多,或者是對他的事情瞭若指掌,來證明我對他的愛是真的。」柯裕棻解釋道。他提及不管是情感勒索,或是某一種競爭比較,都是在區隔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李家雯則說明,人類習慣用量化來看待自己的價值,而花錢是最容易量化的方式。他認為,每個人的資產和消費觀皆不同,花費金額多寡不能完全代表愛的程度,因此用量化來比較「愛」是沒有意義的。 談到粉絲即使面對壓力仍甘願為偶像付出的心態,王孟肜認為,娛樂公司大多以異性戀視角進行企劃和設定,因此常出現將偶像想像為男友的「女友粉」,或視偶像為兒子的「媽粉」,「粉絲會被困在這種關係裡面,會一直認為自己是像女友、像媽媽的關心,所以就要更加付出或是犧牲。」他說道。 各娛樂公司為了盈利不斷包裝藝人、推出多樣周邊商品與服務,粉絲則為了量化自己對偶像的愛、拉近與偶像之間的距離等原因而願意消費。當花錢支持成為習慣,也讓這種以消費為驅動的追星文化,難以被撼動或中止。邱比以粉絲的角度期望道:「希望整個的產業能夠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娛樂公司不要再單純把偶像商品化,而是願意傾聽粉絲的聲音。」ww也補充,希望產業整體的節奏可以慢一點,不用總是趕著參與每一件事,或害怕錯過什麼。 現今也有越來越多粉絲呼籲大眾健康、理性的追星,李家雯表示,健康的追星應該要在過程當中感覺到被滋養、有量能,且不取代真實的生活,追星可以帶來快樂,但它不該成為唯一的快樂來源。Sun便是這樣的例子,他認為自己是理性的追星,「我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是我的人生目標鑲嵌著有關他的一切,以前考大學的時候因為偶像很優秀所以一直把他當目標前進,得到了滿滿的動力也沒有荒廢人生,最後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同樣身為粉絲的李家雯也分享幾個健康追星的方法,首先要保持自主意志——購買周邊、參加活動應該出於真心喜歡,而不是因為大家都在做。另外,除了演唱會、看相關影片等較單一的追星活動,李家雯也建議粉絲可以拓展追星行為,「比如偶像喜歡爬山,我也跟著去爬山,這過程當中好像在跟他做一樣的事情。」 最後李家雯提醒,追星可能不是一時,而是追一輩子的長久連結,因此更需要練習適時地「登出」。當偶像暫時沒有消息的時候,或許他正在為工作而努力,粉絲也該把握這段時間,專注在自己的生活與成長。行動上的抽離,不代表心理不愛了。唯有在愛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才能讓追星成為一種持續而健康的陪伴。
【社論】台灣新生代偶像窘境:如何打破曇花一現的魔咒?
校園
第1787期
【社論】台灣新生代偶像窘境:如何打破曇花一現的魔咒?
2023-11-30
日本偶像圈的盛事TOKYO IDOL FESTIVAL,近十年來每年都有過百個大小偶像團體參加。近日,台灣亦有舉辦大型偶像音樂祭—《T-KI 無限∞偶像祭》。原本備受期待其能成為第一個大型的本土偶像音樂祭,卻在活動前一個多星期臨時以票房不佳為由取消,讓粉絲不免感嘆台灣的偶像市場還是太小。但歸根到底是喜歡偶像的人太少,還是喜歡「台灣偶像」的人太少?實際上,在台灣喜歡偶像的人絕對不少,今年3月韓國女團BLACKPINK在高雄國家體育場開唱,該場地座位最多可達55000席,他們亦是首個疫情後在此演出的海外偶像團體。今年五月天在同樣場地開唱,最高票價為台幣3880元,而BLACKPINK的卻是要價台幣8800元。即便如此,兩日共計9萬張門票從一開賣就秒殺,即使黃牛票炒高三至四倍的價格,仍是供不應求。由此可見,在台灣瘋偶像的人並不少,海外偶像也看準台灣市場,不少KPOP偶像亞洲巡演都會選擇來台。偶像作為各國文化輸出的重要一環,跨越國家和語言地追星,早已成Z世代年輕人的日常。他們正在看的,是有受過專業訓練包裝的KPOP偶像,是多元強調個人特色的JPOP偶像,或是語言相通的中國偶像,但彷彿台灣偶像從來都不是他們的選項。台灣偶像曾經有一段漫長的空白期,不過隨著選秀節目《原子少年》爆紅,話題不斷,讓台灣迎來一波偶像熱。當時碰上疫情,加上中國、韓國選秀節目空白期,《原子少年》成為亞洲的男團選秀「獨苗」,順利吸引不少原本海外偶像粉絲的關注。抱著同樣的期望,今年同樣推出《未來少女》,希望再帶起女團的風潮。然而根據統計,缺少像前作一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未來少女》,網絡聲量還不及《原子少年》的一半,讓人不禁懷疑這波偶像熱是否只是曇花一現。再回來看《T-KI 無限∞偶像祭》票房不佳而取消活動的事件,彷彿驗證了此想法,本土偶像客群不足以支撐舉辦大型音樂祭。這是因為台灣偶像不夠優秀,留不住粉絲所造成的嗎?那要先了解一個偶像怎樣誕生。以席捲全球的KPOP偶像為例,有為人熟知的練習生制度,除了基本的唱歌和舞蹈訓練,也包括饒舌、詞曲創作、樂器等訓練,而且為了進軍海外市場,還會要求上各種外語課。甚至細微到時尚品味、體態、禮儀等都一一受過訓練,連性格是否適合團隊合作都會被列入考量。由練習生到出道,短則一至兩年,長則達十年。我們所看到在台上閃閃發亮的偶像,其實可謂是十年磨一劍。當韓國的練習生制度已經發展了快30年,而在台灣則在近幾年才開始跟進,像是華研國際舉辦的ZZ世代選拔已經進行三年,當中亦有練習生參加《未來少女》組團出道,他們推出的〈Hellokittybalahcurrihellokitty美味しい〉曾達KKBOX即時榜第4名,並在抖音上短時間內累積超過8000萬的觀看次數。除了傳統的娛樂公司,也有今年才成立,完全套用韓國製作模式的天空娛樂,而他們推出的女團--幻藍小熊,在《未來少女》中屬人氣前段班。可見,引入專業全面的訓練模式後,台灣偶像也得開始擺脫曾經過時俗氣的印象。只是台灣偶像再優秀,但關注度都只能停留在選秀節目播出期間,結束後就缺乏舞台讓他們發光發熱,彷彿注定他們只能如曇花一現,走不進大眾視線中。偶像不同於普通歌手,對歌手而言,一把吉他就能讓其在路邊完好傳達作品的魅力。但偶像大多以唱跳為主,換言之,還需要燈光、伴舞、舞台設計配合,才算完整的表演。在韓國一星期有六天都有音樂節目放送,偶像可以透過打歌節目宣傳作品,而經紀公司更特別設計舞台佈置、燈光等,配上電視台專業的攝影,並且在結束後在網絡上傳花絮、直拍等影片,能讓粉絲輕輕鬆鬆就能全面感受偶像的魅力。但當台灣偶像的粉絲就沒那麼幸福了,台灣沒有像韓國的打歌節目讓偶像的作品曝光,偶像就只能以線下活動為主。以《原子少年》、《未來少女》為例,節目中的團體出道後,大部分只能是一些商演、校唱、廟會表演以維持曝光度,但難免犧牲了舞台設計、伴舞等元素,讓偶像魅力大打折扣,亦不利於網絡傳播。試問這樣的舞台,如何吸引早已習慣華麗偶像的Z世代呢?原本這次音樂祭的執行單位--必應創造,是承辦了很多大型演唱會的演唱會製作公司,讓粉絲不禁期待偶像能否帶來更精彩的表演效果。而且,這次舞台是很多團體第一次登上的大型舞台,甚至準備了表演新曲,可惜最後活動無法舉辦,讓偶像和粉絲空歡喜一場。從大舞台走小舞台,我們總不能讓粉絲無條件包容和等待。所以台灣偶像該如何走出這個困局?在發展成熟的KPOP也許有例子參考,小公司女團FIFTY FIFTY靠著投入大量資源在海外TikTok宣傳而獲得成功,更能紅回韓國。最近,《未來少女》出身的女團HUR+進行亞洲出道計劃,打著「讓世界知道台灣,也能做出跨越文化、直擊人心的舞台」的口號,藉著節目剛結束的熱度,向粉絲進行募資計劃,希望讓團體到韓國打歌,或許改變台灣偶像在本土缺舞台的狀況,說不定還真能實現「反攻」本地市場。政府注意到偶像產業的潛力和影響性,去年去年文策院為支持台灣演藝人才國際競爭力,與時尚娛樂經紀公司凱渥合作,成立「TDI台灣夢幻學院」投入資金共新台幣2.16億元,希望建立台灣的練習生制度。又與民間公司共同投資開始的踢帕娛樂,以年輕世代為市場定位,目標製作出精緻、具國際競爭力的娛樂影音作品,也簽下兩團《原子少年》出身的男團,並在今年製作了《未來少女》。接下來,文化部推出四年100億元、2024年30億元的「黑潮計畫」,以台灣文化內容為核心,涵括影視音文化國際台流、文化外交國家軟實力等文化藝術等6大面向,目前以台劇先行,至於偶像產業能否分一杯羹,從中獲益,仍有待觀察。目前投入的資源仍集中在表演人才的培訓,而韓國政府早已向全球招募故事創作、科技技術等幕後人才,並在2019年時的文化產業預算已達1800億台幣。經濟規模較韓國小的台灣,更應精準分配資金,惟現時黑潮計劃的面向廣泛,恐有僧多粥少的問題。之前歌手陶晶瑩在受訪時提及政府讓企業補助音樂活動時全額免稅,音樂節、音樂祭才能邁向國際舞台,也有望可為偶像提供更多持續的表演機會,讓台灣偶像被世界看見。
【社論】《原子少年》再創娛樂巔峰 台灣如何打造國際級偶像?
校園
第1775期
【社論】《原子少年》再創娛樂巔峰 台灣如何打造國際級偶像?
2022-12-16
橘藍燈光交叉環繞照舞台,少年們抓住音樂卡點,動作流暢俐落。台下應援手燈與手幅浩蕩如海,粉絲熱情不斷湧動,「我愛你!」、「加油!」聲嘶力竭迴盪場館。成為偶像,站上舞台,為許多少男少女的夢想,台灣該如何打造偶像,而且是放眼國際的偶像?從過去選秀節目《星光大道》、《超級偶像》,到近幾年《聲林之王》、《 菱格世代DD52 》,甚至是風靡全台的《原子少年》,台灣選秀節目受日本、韓國偶像風潮影響,改變製作與行銷方式,力圖培育出屬於台灣的偶像。以《原子少年》為例,製作方不僅邀請曾替韓國偶像團體GOT7與TWICE編舞的團隊編舞,更與關注K-POP文化的KOL(Key Opinion Leader)寶賤、阿心合作,透過社群增加節目影響力。選秀節目為偶像誕生的平台,然而曝光於螢光幕上之前,多數人還需走過練習生之路。十年前,台灣偶像旋風尚未捲起,懷抱明星夢的年輕人選擇到韓國參與徵選,如周子瑜為一例。而後中國也製作男團與女團真人秀,身為台灣人的林彥俊便以香蕉娛樂練習生身分,藉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真人秀《偶像練習生》開啟演藝事業。近幾年,台灣經紀公司也開始徵選練習生,企圖將明日之星留在台灣。台灣第一個女團選秀節目《菱格世代DD52》為本土偶像產業試水溫,某部分對偶像抱持憧憬的新生代轉而選擇在台發展,如華研國際音樂舉辦「練習生徵選計畫ZZ世代」,在第三期招募中,新生代上傳IG Reels便能參與海選,若通過第二輪面試便有機會獲得專業培訓與簽約機會。除了民間經紀公司瞄準偶像經濟而展開練習生計畫,文化內容策進院也與凱渥集團聯合成立「台灣夢幻學院」,懷有明星夢的人通過海選後,完成培訓課程便能出道,並擁有專屬出道作品。若非透過徵選與參與培訓,新生代也能於社群平台發布跳舞與歌唱等影片,累積粉絲,吸引經紀公司與選秀節目製作團隊前來挖角,藉此擁有出道機會。台灣民間與官方為偶像產業投資越來越多心力,然而與韓國相比,仍有極大差距。韓國練習生大多須從小培養唱跳實力,並集體生活於經紀公司宿舍,然而台灣選秀節目選手不僅年齡差距大,有些選手須顧及個人學業、工作,無法全心投入節目。即使選手由節目出道成偶像,之後並不確定能擁有節目、宣傳平台等資源繼續發展演藝事業,台灣偶像產業鏈仍處於起步階段,對於撐起眾多新生代偶像夢想,還有許多進步空間。韓國女團BLACKPINK紅遍全球,並奪下美國告示牌世界單曲榜冠軍。台灣欲打造同樣國際化的偶像,除了需建立完善的偶像培訓系統,從徵選、培訓到出道皆嚴格審核,更應發掘個人特質,尋找無可取代的偶像定位,並在他們成為偶像後給予曝光平台,如推出偶像綜藝節目,延續偶像討論熱度。高品質作品也為偶像維持知名度重要因素之一,詞曲製作與編舞團隊都應思考如何製作出擁有台灣特色,並像病毒般快速擴散至全球的作品。另外,台灣偶像能多與國外知名藝人合作,激起創作火花,也能吸引他國粉絲,增加知名度。連續推出《 菱格世代DD52 》與《原子少年》的電視節目製作人詹仁雄受GQ雜誌專訪時曾說,「台灣娛樂產業竟然還是有希望的,只要願意投入,這件事開的花比你想像得還大。」台灣偶像產業為一座藏著寶藏的孤島,受大量船隻圍繞,台灣已擁有借鑑日韓的藏寶圖,如何因地制宜,繪製立足於台灣的藏寶圖,還須投入許多資源與努力。
選秀節目再創娛樂巔峰 台灣如何打造國際級偶像?
第1775期
選秀節目再創娛樂巔峰 台灣如何打造國際級偶像?
2022-12-16
橘藍燈光交叉環繞照舞台,少年們抓住音樂卡點,動作流暢俐落。台下應援手燈與手幅浩蕩如海,粉絲熱情不斷湧動,「我愛你!」、「加油!」聲嘶力竭迴盪場館。成為偶像,站上舞台,為許多少男少女的夢想,台灣該如何打造偶像,而且是放眼國際的偶像?從過去選秀節目《星光大道》、《超級偶像》,到近幾年《聲林之王》、《 菱格世代DD52 》,甚至是風靡全台的《原子少年》,台灣選秀節目受日本、韓國偶像風潮影響,改變製作與行銷方式,力圖培育出屬於台灣的偶像。以《原子少年》為例,製作方不僅邀請曾替韓國偶像團體GOT7與TWICE編舞的團隊編舞,更與關注K-POP文化的KOL(Key Opinion Leader)寶賤、阿心合作,透過社群增加節目影響力。選秀節目為偶像誕生的平台,然而曝光於螢光幕上之前,多數人還需走過練習生之路。十年前,台灣偶像旋風尚未捲起,懷抱明星夢的年輕人選擇到韓國參與徵選,如周子瑜為一例。而後中國也製作男團與女團真人秀,身為台灣人的林彥俊便以香蕉娛樂練習生身分,藉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真人秀《偶像練習生》開啟演藝事業。近幾年,台灣經紀公司也開始徵選練習生,企圖將明日之星留在台灣。台灣第一個女團選秀節目《菱格世代DD52》為本土偶像產業試水溫,某部分對偶像抱持憧憬的新生代轉而選擇在台發展,如華研國際音樂舉辦「練習生徵選計畫ZZ世代」,在第三期招募中,新生代上傳IG Reels便能參與海選,若通過第二輪面試便有機會獲得專業培訓與簽約機會。除了民間經紀公司瞄準偶像經濟而展開練習生計畫,文化內容策進院也與凱渥集團聯合成立「台灣夢幻學院」,懷有明星夢的人通過海選後,完成培訓課程便能出道,並擁有專屬出道作品。若非透過徵選與參與培訓,新生代也能於社群平台發布跳舞與歌唱等影片,累積粉絲,吸引經紀公司與選秀節目製作團隊前來挖角,藉此擁有出道機會。台灣民間與官方為偶像產業投資越來越多心力,然而與韓國相比,仍有極大差距。韓國練習生大多須從小培養唱跳實力,並集體生活於經紀公司宿舍,然而台灣選秀節目選手不僅年齡差距大,有些選手須顧及個人學業、工作,無法全心投入節目。即使選手由節目出道成偶像,之後並不確定能擁有節目、宣傳平台等資源繼續發展演藝事業,台灣偶像產業鏈仍處於起步階段,對於撐起眾多新生代偶像夢想,還有許多進步空間。韓國女團BLACKPINK紅遍全球,並奪下美國告示牌世界單曲榜冠軍。台灣欲打造同樣國際化的偶像,除了需建立完善的偶像培訓系統,從徵選、培訓到出道皆嚴格審核,更應發掘個人特質,尋找無可取代的偶像定位,並在他們成為偶像後給予曝光平台,如推出偶像綜藝節目,延續偶像討論熱度。高品質作品也為偶像維持知名度重要因素之一,詞曲製作與編舞團隊都應思考如何製作出擁有台灣特色,並像病毒般快速擴散至全球的作品。另外,台灣偶像能多與國外知名藝人合作,激起創作火花,也能吸引他國粉絲,增加知名度。連續推出《 菱格世代DD52 》與《原子少年》的電視節目製作人詹仁雄受GQ雜誌專訪時曾說,「台灣娛樂產業竟然還是有希望的,只要願意投入,這件事開的花比你想像得還大。」台灣偶像產業為一座藏著寶藏的孤島,受大量船隻圍繞,台灣已擁有借鑑日韓的藏寶圖,如何因地制宜,繪製立足於台灣的藏寶圖,還須投入許多資源與努力。
視姐為偶像 葉俐萱成跆拳道常勝軍
體育
第1639期
視姐為偶像 葉俐萱成跆拳道常勝軍
2016-12-01
【記者楊進傑台北報導】2月剛拿下跆拳道「美國公開賽」亞軍、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葉俐萱是我國跆拳道常勝軍。葉俐萱從國小四年級開始練跆拳道,這一路上有個人影響她非常深,也被她視為偶像,這個人正是她的姐姐葉玟君。 葉俐萱(左)今年6月於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進行奧運培訓。圖/葉俐萱提供「我會練跆拳道是因為姐姐。」葉俐萱小時候看著姐姐練習,覺得動作很帥也想嘗試看看,便跟著一起練。起初沒想過要成為選手,但之後看到姐姐努力升上黑帶,就想跟隨她的腳步往選手之路邁進。葉俐萱表示,姐姐以前成績比較好,自己會把姐姐當作目標,希望能夠追上她,也成為她不斷成長的動力。對於妹妹把自己當成偶像,葉玟君表示,雖然有一點壓力,但是很開心,「我希望自己能變更好,也希望她能比我更好。」姐妹兩人相差四歲,但感情相當好,國小、國中會一起去道館練習。儘管妹妹上高中之後相隔兩地,但只要兩人都有比賽,就會相約切磋,比賽時也會幫對方熱身、加油打氣。葉俐萱表示因為自己很愛吃,姐姐有時會請她吃大餐當作獎勵激勵她,期許她拿出更好的表現。而葉玟君想到過去也提起妹妹高中時突然抽高的往事,她笑說:「以前都低頭看她,後來都要抬頭看她。」不同量級的兩人,因為報名的疏失曾有機會在民國103年「台北城市盃跆拳道邀請賽」上對打。葉俐萱想起這段往事坦言,以前覺得姐姐很厲害一直把她當作偶像,難得有機會能在場上和她比劃,可惜最後沒有遇上。「有機會的話,滿想和姐姐打打看的。」 葉俐萱(左)與葉玟君(右)於民國103年「台北城市盃跆拳道邀請賽」得獎的賽後合影。圖/葉俐萱提供另外,葉俐萱對於近年來成績無法突破的問題,表示非常困擾。自我期許相當高的她一直希望能選上國手,但無奈成績總是止步於亞軍,加上當選手的辛苦,讓她一度有了引退的想法。本來不知情的葉玟君聽到這件事後,果斷地說:「希望你繼續踢,因為你的身材真的很好。」葉玟君表示希望妹妹堅持到底,明年的「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對她很有信心。葉俐萱則說:「還是希望能成為國手再退休,比較沒遺憾。」除此之外,葉俐萱也擔心未來退休後會有就業上的困難。她坦承自己雖然在跆拳道上有些成績,但對於教學方面卻不太擅長。而現在為跆拳道教練的姐姐安慰並鼓勵她:「先拚成績,不要想太多,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姐姐葉玟君現為跆拳道教練,教導對象以國小生和幼幼班學生為主。圖/葉俐萱提供
融合中西色彩 數媒生打造新一代偶像
生活
第1593期
融合中西色彩 數媒生打造新一代偶像
2015-04-16
「棠雙采」身穿紅色套裝, 搭配自創MV,在舞台上演唱《綠旋風》,逗趣的表演加上穩定的台風,成功引起台下共鳴。圖/郭于珂攝【記者郭于珂雲林報導】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學生9日在雲科大活動中心表演廳舉辦「第三屆跨媒體偶像塑型計畫」演唱會,推出三組由學生組成的「MIXIN」、「棠雙采」和「無色症候群Uncolors」偶像團體。學生結合系上專業,從形象包裝、網路宣傳、代言廣告、專輯製作到演唱會籌劃都一手包辦,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官饗宴。 超模團體MIXIN大量運用投影、燈光和魔術,將成員事先拍攝的「流浪漢」特輯影像個別投射在四間白布圍起的更衣間上,成員輪流從裡面走出,以快速換衣模式結合舞蹈進行時裝走秀。最後,MIXIN回到更衣間裡,並巧妙地運用魔術手法消失在舞台上。以犯罪為宣傳噱頭的MIXIN還自製報紙刊登其吸毒醜聞和解散消息,成員數媒系學生林兆穎笑說:「我們是行為脫軌的偶像,所以才會用『吸毒醜聞』,營造出可能不會出現在演唱會的感覺。」主持人說明,「MIXIN」有迷失和混合的意思;而「XIN」則為「SIN」的諧音,意即「原罪」,四位成員分別代表貪婪、色慾、悲嘆與傲慢。當電吉他遇上二胡,會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以「唐三彩」為諧音的中國電音超模團體棠雙采,成員「靚陽」和「月染」兩位青梅竹馬以一襲紅色鞭炮裝驚艷全場,隨後更演唱改編自「鳳凰傳奇」的《綠旋風》,引起全場尖叫。棠雙采創意總監、數媒系學生徐立桀說:「市面上很少有中國電音團體,所以我們想嘗試中西合併,打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作品。」偶像計畫原是一堂數媒系的整合行銷課程,後演變成系上例行活動。他們從去年11月開始籌劃,大三生還特地開辦軟體課,教導大一大二如何拍攝與後製等。學生不但發揮所長,更跨校合作。其中,棠雙采的四套展演服裝便是與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學生聯合製作。活動總召、數媒系學生沈奇弘表示,雖然這個活動不計學分,但計畫與課程相輔相成,因此大家都願意藉此機會應用畢生所學,發揚數媒系。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