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該引進印度移工嗎?借鏡過去談多元文化學習
校園
第1790期
【社論】該引進印度移工嗎?借鏡過去談多元文化學習
2024-03-13
台灣計劃與印度簽署勞務合作備忘錄(MOU),勞動部長許銘春也於11月13日核實,消息一出即在國內引起爭論,更有「反對增加新移工國」團體於凱達格蘭大道發起遊行。處於大缺工時代的台灣,真的非得透過引進印度移工才能解決此問題嗎?倘若未來印度移工真的來台,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強調多元的台灣社會,能否藉此近一步實踐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3日「反對增加新移工國」團體於遊行提出四項訴求:一、暫緩新增移工來源國;二、增設人民發聲平台;三、增訂移工管理辦法,解決失聯移工問題;四、改善台灣勞動環境,根本解決缺工問題。他們雖再三聲明活動絕無帶有種族歧視,僅盼政府重視此議題,且從四項訴求觀之也的確偏向中性。但實際從現場民眾的論述,仍可看到不少對印度移工乃至不分國籍移工的偏見。例如,在第三點訴求中,遊行群眾即指出若解決失聯移工問題,回流到勞動市場的移工可補足部分勞動缺口,仔細觀察,現場民眾的用詞卻有「失聯」與「逃逸」移工之分。所以,究竟是失聯移工還是逃逸移工?儘管遊行主辦方多以失聯移工稱之,但在不少新聞片段中仍可聽到民眾以「逃逸」一詞說明移工的失聯情況。事實上,過去移民署就曾公開呼籲,移工失聯的原因百百種,有時也並非勞方個人因素而「逃逸」,可能是在勞資不平等下,因資方的不合理對待而採取的最後手段。 「反對增加新移工國」團體12月3日於凱達格蘭大道遊行,抗議引進印度移工來台一事。 圖/胡王子行攝此外,針對遊行團體提到,解決失聯移工即可解決一部分缺工需求也可能並非絕對。誠如上述所言,在台移工與資方關係常處不對等。移工儘管失聯,但大多留在台灣形成地下勞動市場。許多雇主也會聘用這些俗稱的「黑工」,這是屢見不鮮的現象。根據移民署統計,截至今年10月失聯移工人數已超過8萬5000人,約佔在台移工人數11%。因此,失聯移工雖未算入勞動力,但實際上仍補足不少台灣的缺工問題。現實來看,政府的確需解決失聯移工問題,但解決失聯移工後,回流的勞動力能否抵銷對印度移工的需求,此因果關係有待更精準地計算才能得知。回歸問題本身,我們真的需要印度移工嗎?根據勞動部今年公布的第四次人力需求調查,比較民國113年1月底與112年10月底人力需求增減,其中製造業與營建工程業的人力需求最大。而這正好也是外籍移工來台,排名第二與第三的職業類別。此外,移工來台從事最多的職業為家事移工(看護工),然對比外籍看護工與本國看護工,後者受《勞基法》保障,雇主的聘用成本落差可想而知。因此,從台灣的缺工需求與來台移工的職業推論,我們對移工的需求應該是存在的。然而,印度文化與我們同樣大不同,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再來則是伊斯蘭教。前者視牛為聖獸而不吃牛,後者視豬為污穢的牲畜而不能吃。兩項肉類在台灣家戶或日常餐廳都是常見的肉類之一,未來若印度家事移工進入家中,雇主對移工的文化敏感度顯得更重要。但進一步了解目前勞動部施行的「雇主聘前講習」,僅透過網路觀看影片即可完成。但文化的了解是需日積月累學習的,一小時的講習顯得非常流於形式。倘若真如政府所規劃引進印度移工,那我們又該注意什麼?也許可以試著回溯印尼移工來台的經驗。民國78年台灣開放印尼移工來台,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兩國間有很大的文化差異。但我們可以看到,從過去人們覺得穆斯林開齋節「佔據」台北車站,到現今台鐵會為開齋節慶典事先預備,以利活動與乘客雙方的順利進行,可見移工帶來的文化,能讓整體社會形成一個大型教室,同在其中的台灣民眾皆有機會一同在此實踐多元文化教育。因此,在真有引進印度移工需求的前提下,不妨將印度移工的引進視為我們學習多元文化的機會。現今台灣,不同族群間的互動愈趨和諧。以新住民為例,過去常稱他們為外籍新娘,如今以新住民稱之,除不以「外籍」稱之,更期待新住民的來到能將其母國特色注入台灣。儘管接觸多元文化的過程中難免有摩擦,或出現過於本位主義的評論,但若沒有人與人的交流、文化之間碰撞,是無法建立民眾的多元文化意識。且在文化教育學中,「體驗」(erleben)即一項很重要的概念,對於一個文化的學習,不能單靠書本了解,而需藉由實際接觸,才能達到下一個「了解」(verstehen)的層次。台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我們重視多數,但也要保護少數;我們維護自身文化,同時更要嘗試擁抱多元文化,方能有更寬闊的眼界領略世界。而在現今的缺工浪潮下,倘若印度移工真能為我們補足勞力缺口,同時也還有機會讓我們實踐多元文化教育的真諦,那引進印度移工一事似乎是可期待的。
印度移工擬來台 民團抗議倉促決策
校園
影音
第1788期
印度移工擬來台 民團抗議倉促決策
2023-12-06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林詩祐、胡王子行台北採訪報導】「我們不是種族歧視,我們只要政府做事。」身穿黑衣,手拿黑色抗議海報的民眾,喊出對於政府將引進新移工的不滿。「反對增加新移工國」團體3日在凱達格蘭大道發起遊行,抗議政府在規劃不周,且未與人民充分討論下,便臨時宣布將與印度簽署《移工合作協議MOU》。協議期望透過引進印度移工,解決目前台灣缺工問題。「我們其實一開始是沒有想要用遊行的方式,我們想要去透過公共政策網路平台,這個政府給人民的發聲平台去做提議附議功能。」反對增加新移工國總召Yuna表示,走上街頭遊行前,團體曾寫信給勞動部,也於勞動部臉書下留言,卻未得到政府積極回覆。隨後,「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又因大選而關閉,讓反對民眾無從發聲。因此,反對增加新移工國提出四大訴求,包含全面暫緩新移工來源國,並要求政府提供有效的人民發聲平台。同時增訂與移工相關的管理辦法,以及改善台灣勞動環境,從根本解決缺工問題。Yuna說明,「政府應該要先去做教導人民,或是給人民一些緩衝,去認識其他國家的時間,而不是冒然很倉促的引進,甚至大多數民眾都不知道。」除了移工與本土文化層面的差異外,移工失聯的問題也層出不窮。根據移民署統計,截至今年10月,台灣逃失聯工人數高達8.5萬人,平均100名移工就有11人失聯。參與遊行民眾Min(化名)談到,「現在政府沒有政策或者是一些法規能夠去處理這個失聯移工的問題。如果今天勞力的缺口,是可以由失聯的移工來補上的話,那今天還有需要去引進這些新的移工國嗎?」除了失聯移工的問題之外,不少民眾也擔心,印度移工在文化脈絡下的性別觀念,將造成台灣更多社會治安問題。「在於女性安全上,如果事情發生了再來講就有點太晚了,所以你不如最一開始就謹慎的處理這一塊。」參與遊行民眾Tommy(化名)表示。數十年前,台灣也以引進東南亞移工作為缺工的解方,當時同樣掀起民眾對於治安的疑慮。如今面對類似事件,政府已有國內的經驗參考,如何制訂相關配套措施,成為政策通過後,須優先考慮的議題。對此,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魏玫娟提出建議,「這種東西都是在他們進來之前,可能就要透過相關單位的一種教育跟訓練的一個課程,或者是已經確保可能要到臺灣來工作的印度的勞工朋友要有一定的了解。」移工議題不只關乎文化與安全問題,更影響國內勞動環境整體結構的轉變,也使本國勞工市場面臨更大的衝擊,政府未來制訂移工的政策與配套措施,仍須與勞雇雙方有更多的討論。
褻瀆伊斯蘭風波掀校園抗議潮 印度大學停課引學生怨言
國際
第1788期
褻瀆伊斯蘭風波掀校園抗議潮 印度大學停課引學生怨言
2023-12-06
【記者劉芯妤綜合報導】11月28日,印度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rinagar, NITSRI)發生學生抗議,起因為校內有位非穆斯林學生在社群媒體轉發一部批評伊斯蘭教的影片,內容包含譴責先知穆罕默德的行為。1日,校方為避免對立氣氛持續蔓延於校園,選擇關閉校園,提前10天讓學生放寒假。抗議當日,多名穆斯林學生高舉標語,「Pakistan zindabad(巴基斯坦勝利)」、「sar tan se juda(把發布貼文學生頭腳分離)」,於校園內表達不滿。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學生福利部主任阿卜杜勒.利曼(Abdul Liman)隨即宣布停課,並要求所有學生搬離宿舍返家,未完成的期末考試也會在寒假結束後進行。 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穆斯林學生在夜晚中抗議,大批人群擠滿校園道路。 圖/Instagram:halal._.muslim提供針對學校關閉,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學生Rahul(化名)說道:「關閉是件好事,因為不管是校內或校外都有大批學生在抗議。」他提及,他並不認為有其他做法能讓學生冷靜,因此他支持學校作法。雖然贊同學校關閉,Rahul卻坦言,校方要求學生在兩天內離開學校宿舍,對他們來說十分不易。他表示,由於時間緊迫,許多學生被迫以高昂的價格乘坐飛機返家,承受許多原先不必要的負擔。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學生Bariq(化名)認為學校不應該被關閉,「閉校除影響學生繼續接受教育外,也阻礙與同儕學習交流的機會。」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學生Arnav(化名)也無奈地說:「我有很多學習計畫,幾乎都需要在學校進行。」他也指出,除他以外,許多學生也需要老師指導完成學術項目,但因閉校的緣故,所有計畫都無法如期實踐。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校友Amen(化名)批評,雖然學校停止紛爭蔓延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應該只讓發布該貼文的學生停課,不應該強制全校學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離開校園。 Bariq認為校方應著手改變校園風氣,消除不友善的偏見。 圖/取自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官網針對伊斯蘭教與印度的宗教爭議,Amen解釋道:「其實所有印度人本質都是善良、愛好和平的,但牽扯伊斯蘭教的敏感話題時往往引起衝突。」他補充,10月時就有學生在2023男子板球世界盃中因使用反印度口號,並為巴基斯坦加油而被其他印度學生舉報逮捕。雖然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因閉校而回歸平靜,但印度喀什米爾地區的其他學校,例如喀什米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Kashmir, UoK)的抗議仍在延燒,造成校園中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同學對立越來越嚴重。 喀什米爾省多所大學抗議學生對穆斯林的不禮貌行為,引起學生關注,紛紛拿起手機紀錄。 圖/阿米塔巴.喬杜里(Amitabah Chaudhary)提供
宗教玩笑掀文化爭議 印度學生籲校方遏止歧視
國際
第1774期
宗教玩笑掀文化爭議 印度學生籲校方遏止歧視
2022-12-08
【記者程心綜合報導】2008年11月26日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中,恐怖分子穆罕默德・阿杰馬爾・卡薩布(Muhammed Ajmal Kasab)遭到逮補。日前,印度瑪尼帕爾理工學院(Manip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教授日前在課堂上將穆斯林學生Hamza(化名)的名字與卡薩布相提並論。「教授在11月26日開玩笑,與恐攻日期同天,我認為絕對不是巧合。」印度班加羅爾公民卡姆蘭・沙希德(Kamran Shahid)嚴肅地說道。瑪尼帕爾理工學院應屆畢業生尼哈・夏瑪( Neehal Sharrma)表示,這是校園內第一次有人開恐怖主義的玩笑。「在印度,恐怖主義是非常敏感的話題,除了政客與媒體的意識形態,人民對宗教政治的不信任,更加深了社會緊張的氛圍。」夏瑪嚴肅地說道。不過他也說明,目前是大學考試期間,因此多數人選擇在網路上議論,而非出面發聲。  穆斯林學生Hamza聲明稿內容,雙方已達成共識,該事件也順利落幕。 圖/尼哈・夏瑪提供 「在網路上客觀表達意見當然是最好的,但現在的討論已經演變為激進團體相互比較誰的處境更值得同情。」夏瑪嘆道。他也進一步指出,媒體大肆宣傳「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散播對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的偏見,藉此增加收視率。然而,校方只是取消教授的教學資格,後續仍靜待調查,並非媒體所報導的「直接解僱」。獨立媒體《真相印度》(The Truth India)創始人阿布約布・布延(Aboyob Bhuyan)則擔憂地表示,校方雖對此事進行調查, 但宗教歧視造成年輕一代嚴重的威脅,如何遏制伊斯蘭恐懼症在校園內持續惡化,是教育機構需要思考的議題。事件延燒至今,雙方當事人已順利和解,Hamza在信件聲明中澄清:「你們一定都看過那段瘋傳的影片,種族主義的言論並不好笑,但老師的道歉也是真心的,我願意相信他並非有意。」瑪尼帕爾理工學院於11月28日聲明,校方將確保校園中的多元價值,不論種姓、宗教與性別皆一視同仁。夏瑪有感而發地說:「這樣的事件顯示,人們必須更有清楚地拿捏宗教議題的界限,討論恐怖主義時也應該更有意識,即使是『黑色笑話』也一樣。」 瑪尼帕爾理工學院校方11月28日發布聲明稿,提倡校園應容納多元價值。 圖/截自瑪尼帕爾理工學院Twitter
《雨傘法》取消大學補助 印度生上街爆發衝突
國際
第1742期
《雨傘法》取消大學補助 印度生上街爆發衝突
2020-12-30
【記者張華真綜合報導】「反對取消補助金!」12月23日上百名大學生和教職員在印度北阿坎德邦州首府德拉敦區政府(District Administration Dehradun)前廣場高舉字牌抗議,反對近期政府針對北阿坎德邦州高等教育機構頒布的《傘法(Umbrella Act)》,該法取消提供州內18所大學補助金。學生與警察在行動過程中爆發衝突,部分抗議者遭警方起訴。 印度全國學生會(National Students' Union of India, NSUI)發起抗議,呼籲政府撤銷針對北阿坎德邦的高等教育機構頒布的《傘法(Umbrella Act)》。 圖/普里雅・迪牙妮提供西元2019年8月,北阿坎德邦州政府高等教育處(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ment Of Uttarakhand)為解決州內大學各自訂定教育法規的亂象,提出將29所公私立大學納入保護傘體系的構想,並於2020年9月提出《傘法》,12月正式通過。《傘法》除明定校長、副校長甄選辦法、大學組織運作規則及大學資金使用規範外,也取消提供州內18所大學補助金,此舉卻引起大批師生不滿上街抗議。依據舊法《1973年北方邦大學法(Uttar Pradesh University Act, 1973)》規定,州政府每年有責提供補助金給州內18所私立大學,補助金通常用於支付教職人員薪水與修繕軟硬體設備。修法後,政府停止提供補助,教職人員薪資將不受保障,連帶影響學生受教權。馬哈德維懇雅巴夏拉研究所(Mahadevi Kanya Pathshala  (P.G)  College DehraDun, M.K.P )學生普里雅・迪牙妮(Priyal Dhyani)提到,沒有補助金,學校為維持運作只能提高學費,超過半數學生將無法負擔高昂的費用,「目前我每年的學費是1400印度盧比(約新台幣536元),新法上路後大約會變成1萬到2萬印度盧比(約新台幣3831元到7663元)。」 學生高舉「反對取消補助金」和「北阿坎德邦之恥」的字牌,抗議政府取消給予州內18所私立大學的補助金。 圖/普里雅・迪牙妮提供政府並非全然取消補助,修法後北阿坎德邦州政府高等教育處會改以輔助性資金援助(註),更有效地監督各大學財務開支狀況,以回應民眾對大學濫用經費投訴。《傘法》中規定政府有權決定輔助性資金援助金額,意味修法後政府得以掌控各校財務。庫馬恩大學(Kumaun University, KU)學生戈帕爾・巴特(Gopal Bhatt)指出,政府表面上談論統一大學法規,實則將摩爪伸入大學校園,「你完全可以想像修法後發生的事,政府會完全掌控大學運作。」註:政府會依各校運營情況,分配補助金額度,輔助性資金援助金額將因此波動,和原先提供固定補助金不同。受補助金取消影響的達揚和盎格魯吠陀研究所(Dayanand Anglo Vedic Post Graduate College Dehradun, D.A.V.)副教授甘德拉・巴・當(Gurendra Pal Dang)不諱言:「政府就是想掌控所有的學校,不准學校教導不利執政黨的思想。」抗議者指控北阿坎德邦州立法議會(Uttarakhand Legislative Assembly)擬定《傘法》時,未和校方進行討論,他們呼籲政府撤銷法案,若政府未回應訴求,將發起連署,透過法律途徑廢除《傘法》。
反建設入保護區 印度生控再開發危生態多樣
國際
第1741期
反建設入保護區 印度生控再開發危生態多樣
2020-12-24
【記者周佩怡綜合報導】部分印度大學生質疑政府將於果阿邦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家公園進行的開發案將造成環境浩劫。抗議學生藉19日總統拉姆.納特.柯文德 (Ram Nath Kovind)發表「果阿解放紀念日演說」的機會,向其抗議並遞交請願書,表達對開發案的擔憂。然而,數名青年卻於過程中遭警方無故逮捕。 抗議民眾手持看板,以危及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為由,堅決反對即將進行的開發案。 圖/米西拉・帕博乎迪賽提供開發案的爭議源自印度政府計畫於果阿邦莫林國家公園(Mollem National Park)與巴萬・馬哈韋野生動物保護區(Bhagwan Mahavir Wildlife Sanctuary)內,延伸西南鐵路、擴大國道,同時修建電力傳輸線。政府宣稱,開發案擴大貨物和旅客列車運行,將滿足果阿邦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並提供國家急需的電力。然而《投資印度(Invest India)》數據顯示,果阿邦是印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Per Capita Gross National Product, Per Capita G‧N‧P)(註)最高的邦之一,經濟發展良好。其境內國家公園、保護區內的西高止山脈是世界上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西元2012年更被宣告為世界自然遺產。如今政府卻要再開發此地,因而引發爭議。註: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商品和勞動總值的按人口平均值。 大眾原先在網路上發聲抗議,自11月起轉為在不同地點舉行和平聚會,以表反對開發案之意。 圖/米西拉・帕博乎迪賽提供開發案的威脅可分成三個層面:在生態環境方面,開發案將破壞動物棲息地,動物會闖入人類居住環境,加劇人類、動物間的衝突,增加人畜疾病的傳染機會;經濟方面,旅遊業是果阿邦主要經濟來源,旅遊業者擔心遊客對受損的景觀失去興趣,衝擊當地觀光;在居住權部分,居民深怕家園開發後會被迫撤離。大學生米西拉・帕博乎迪賽(Mithila Prabhudesai)憤慨道:「果阿邦期望自我改造成一個更加步調緩慢、綠色的旅遊景點。但這些項目沒有實現這一目標,還阻礙了發展。」反對開發者認為開發案對果阿邦毫無幫助,僅使煤礦產業相關者受益。抗議民眾雪莉・費爾南德斯(Sherry Fernandes)指出,進口的煤炭屆時將透過延伸的鐵路、擴大的國道,運往相鄰的卡納塔克邦鋼鐵廠,增加企業家的收益。他認為修建電力傳輸線的意義不明,「總理、電力部長對這些項目將如何造福人民,都沒有答案,平民百姓沒有被考慮在內。」政府4月宣布計畫案後,大眾5月開始寫信抗議,但政府卻否認收到信件,因此大眾開始線上發聲,11月起果阿邦民眾陸續在西南鐵路線的軌道附近抗議,吸引數千人點燭、呼喊口號守夜。抗議者也善用社交軟體,以「守護莫林」、「使莫林的未來自由」等標籤串連示威者,傳播該區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百位研究人員和學者更因此組成抗議小組,致信印度野生動物研究所(Wildlife Institute of India),呼籲他們審慎評估環境。示威者預計在社群軟體上發起挑戰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開發案的威脅、加入抗議,帕博乎迪賽説:「我們可能會很累,但我們不會放棄,會繼續前進,繼續發聲。」根據《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果阿前進黨主席維傑・薩爾德斯(Vijai Sardesai)譴責政府拘留學生的舉動,認為政府試圖壓制異議人士的行為與葡萄牙殖民者無異。此外,民眾也轉發被捕者直播的影片,撻伐警察執法無據。馬尼帕爾理工學院(Manip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學生吉爾伯特・索欲思(Gilbert Soyus)認為沒有證據能證明青年威脅到國家或任何人,「警察的行動十分輕率、不公平,基本上根本莫名其妙。」 
阿育吠陀醫將執刀 印醫罷工控訴冒犯專業
國際
第1740期
阿育吠陀醫將執刀 印醫罷工控訴冒犯專業
2020-12-17
【記者張華真綜合報導】「我花了10年培訓才成為外科醫生,只學過五年傳統醫學的人竟然可以幫病人動手術?」11日印度醫學協會(In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IMA)號召超過40萬名醫生發起聯合罷工,抗議政府允許學習傳統阿育吠陀(Ayurveda)(註1)醫生進行外科手術。除罷工外,印度醫學協會更呼籲全國醫生抵制教授非修習現代醫學的學生。註1:印度教與佛教的傳統醫學。阿育吠陀醫學認為人體是由土、水、火、氣和空間(大氣)五種基本元素組成,通常以食療、藥草、推拿、冥想及瑜珈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11日印度超過40萬名醫生發起聯合罷工,暫停所有非必要的醫藥諮詢與手術,抗議政府允許學習傳統阿育吠陀(Ayurveda)醫生進行外科手術。 圖/印度醫學協會提供印度政府於11月19日修訂《阿育吠陀研究生教育規則(Post Graduate Ayurveda Education Regulations)》,允許阿育吠陀部分學派研究生在接受培訓後,可進行包括骨科、眼科、耳鼻喉科及牙科的診療與手術。政府盼藉此解決醫療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根據《 印度2019-20年經濟調查(Economic Survey of India 2019-20)》印度的醫生人口比為1:1456,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建議的 1:1000。 印度政府於11月19日修訂《阿育吠陀研究生教育規則(Post Graduate Ayurveda Education Regulations)》,允許阿育吠陀(Ayurveda)部分學派研究生在接受培訓後,可進行包括骨科、眼科與牙科等19項手術。 圖/截自印度醫學中央委員會官網此舉引起現代醫學界強烈不滿,他們認為阿育吠陀醫生缺乏為病人動手術的能力。阿育吠陀在本質上就與現代醫學不同,課程內容與學制差異更大。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 AIIMS)學生曼薩・巴辛達(Mansa Bathinda)指出現代醫學生在完成五年半基礎醫學課程後,需參加錄取率極低的研究生考試,才可以進入研究所學習專業科目,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學生達摩拉吉・威瑪(Dharmraj Verma)氣憤地說:「如今阿育吠陀研究生連試都不用考,也太諷刺了!」成為外科醫生前,學生除需學習扎實的理論課程,實作經驗也相當重要。現代醫學研究生通常會到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註2),實際了解手術運作。但目前大部分阿育吠陀醫院並沒有外科部門,阿育吠陀研究生的實作經驗將十分有限,阿薩姆邦醫學院(Assam Medical College & Hospital, AMCH)學生斯凱・巴杜魯斯・多扎(SK Baduruj Doza)因此質疑阿育吠陀醫生的手術能力,「我猜那些修改法規的官員,自己也不敢給阿育吠陀醫生進行手術。」註2:醫學系畢業生需至醫院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 PGY),學習診療技術、熟悉門診和診斷患者等。 現代醫學醫生除發起罷工,也以標籤「#SayNoToMixopathy 」進行網路串連,反對政府整合各個醫學流派 圖/印度醫學協會提供對此,阿育吠陀醫生則認為抗議者並不認識阿育吠陀,古吉拉特邦阿育吠陀大學(Gujarat Ayurved University, GAU)前校長黑特須・將(Hitesh Jani)在報導中反駁道,「我們已經進行阿育吠陀手術教學超過35年,現代醫學醫生根本不知道!」該校學生亞甚・塔卡(Yash Thakar)表示認同,他提到依規定阿育吠陀研究生也需經過課程訓練與實作認證才得操作手術,「既然如此,為什麼一名阿育吠陀醫生不能進行手術?」除了質疑阿育吠陀醫生能力,民眾也猜測政府修訂規則的動機並不單純。多扎認為這是執政黨累積政績的手段,「他們只是想在下一次選舉時告訴選民,執政期間增加的醫生數是70年來前所未有的!」
印度新法忽視農民權益 學生示威籲撤回
國際
第1739期
印度新法忽視農民權益 學生示威籲撤回
2020-12-10
【記者駱芷萱綜合報導】「印度是個尊重農夫的國家,Jai Jawan Jai Kisan!(向軍人致敬,向農夫致敬!)」印度聯邦院9月通過三項「新農民法案」,農民擔心其中放寬農產品最低價格管制的條款,會使他們遭受大型農業公司壓榨。11月起,數萬名來自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的農民湧入首度新德里抗議,印度各所大學與學生協會亦鼎力支持農民示威。 數萬名來自旁澤普邦和哈利亞納邦的農民湧入新德里抗議,印度學生協會鼎立支持農民示威。 圖/維德諾・吉爾提供三項新法案包括《2020農產品和貿易法案》、《2020農民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及《2020基本商品法案》。有別於以往需經過中間商轉賣的程序,法案允許小農直接將農產品銷售給大企業。政府說明,此政策將使農民擁有自定農產品價格、儲藏地點及簽訂買賣契約的權利,並可直接與買家接洽,且無論收割量多寡產品價格都會受到保障。看似「友善農民」的法案卻受到農民們極力反對,因新法案同時限制印度農產品市場委員會(Agricultural Produce Market Committee, APMC)為農民提供的「最低支持價格(Minimum Support Price, MSP)」保障。這使他們曝露在受大企業壓榨與剝削的風險中,甚至淪為他們的奴隸。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報導,印度68%農民擁有的土地小於1公頃,屬於小農經濟。農民擔心若沒有足夠的議價權,他們將無法取得合理的售價,甚至難以營生。科澤科德全國理工學院(Government Engineering College, Kozhikode)學生穆罕默德・穆赫辛・S(Muhammed Muhsin S)解釋,小農常於交易中受到大企業擺佈,「若大企業違反契約上的條款,農民根本無法為自己討回公道。」此外,多數抗議的農民生活於交通不便的旁遮普邦和哈利亞納邦,法案使他們失去原本協助運輸農產品的中間商。礙於經濟壓力,無法自行至城市銷售農產品的農民,營銷難上加難。印度學生協會(Student Federation of India, SFI)會長維德諾・吉爾(Vinod Gill)透露,他與協會多數成員皆來自哈利亞納的農民家庭,他說:「農夫們也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有義務與他們肩並肩抗戰。」學生協會成員為抗議的農民們準備食物、設立醫療站,也捐錢讓農民購買床鋪,協助他們渡過難關。 印度學生協會在示威現場為農民提供食物也給與捐款,協助他們渡過難關。 圖/維德諾・吉爾提供農民已持續示威超過十天,與政府三次談判卻尚無定論。印度農民工會主席巴爾比爾・辛格(Balbir Singh)於《新德里電視台(New Delhi Television Limited, NDTV)》受訪時表示,他們在逐條與政府討論法案之後,更加確認該法律是違憲的,「政府實施法令是讓貿易商受益,而不是農夫們。」辛格也闡述,政府已準備修改法案,但並無意將其廢除。拉吉・里希・巴爾特里哈里・瑪夏大學(Raj Rishi Bhartrihari Matsya University, RRBMU)學生阿扎德・汗(Azad Khan)來自農民家庭,他透露道:「若政府沒有撤回法案,這個行動將會持續。」 印度學生協會也設立醫療站,他們表示會做任何事情來支持農民。 圖/維德諾・吉爾提供根據印度學術網站《商業頭腦(Trade Brains)》,新政策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是因為政府於新農民法案立法過程中並未聽取反對派與農民的聲音,導致政府與農民對法案的認知產生極大落差。穆赫辛也表示,農夫是國家的脊梁,「我們會做任何事情來支持農民。」他認為,農民若因新法案受影響,國家經濟必定遭到拖累,屆時學生將是主要受害者之一。 
印尼新就業法藐勞權 工運遍地開花
國際
第1732期
印尼新就業法藐勞權 工運遍地開花
焦點
2020-10-15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政府以改善疫情重創的經濟條件為由,通過《創造就業綜合法(Omnibus Law on Job Creation)》,卻遭「印尼工會聯盟(Indonesian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 KSPI)」等工會組織質疑為吸引外資而縮減勞工權益。工會組織自6日始在各大城市進行為期四天的罷工行動,約有200萬名勞工響應。首都雅加達的大學生也在「印尼全國大學生執行委員會(Indonesian Student Executive Board Alliance, BEM SI)」的號召下加入抗爭。各地衝突逐漸升溫,民眾投擲石塊、縱火,而警方也以催淚瓦斯鎮壓,罷工逐漸演變成全國暴動。 印度尼西亞議會通過《創造就業綜合法(Omnibus Law on Job Creation)》後,全國各地的工人於6日至8日舉行罷工,成千上萬的學生也上街抗議表達支持,與警方爆發衝突。8日,在一場雅加達舉行的抗議集會上,學生們警告同伴防暴警察與他們發生衝突。 圖/馬斯特・伊爾漢姆提供《創造就業綜合法》共修改79條舊法,大幅修改勞動條件,如降縮資遣費、放寬加班工時、廢除縣市級別最低工資。資方也可以長期雇用契約勞工,降低解僱門檻。此外,環保團體不滿勞動新法鬆綁環保法規,為保護印尼雨林生態加入抗議行列,要求重新修法。印尼全國大學生執行委員會則發表聲明,指出政府強行通過勞動新法有違印尼憲法,侵害憲法保障的人民發言權、生命權與環境權,嚴厲譴責政府與人民代表違背全民的信任。 7日,印度尼西亞丹格朗市,一名勞動示威者舉起拳頭抗議《創造就業綜合法(Omnibus Law on Job Creation)》。在首都雅加達有3000多人抗議,其他城市示威規模較小。 圖/迪塔・阿朗卡拉提供安達拉斯大學(Andalas University, Unand)學生伊克山・古恰諾・祖爾菲卡爾(Iqshan Guciano Zulfikar)擔任印尼全國大學生執行委員會印尼北蘇門答臘地區的協調員。他指出,大約有1萬名大學生因為對政府感到失望而走上街頭,「政府沒有聽取改變工作機會與勞動綜合新法等人們的願望。」他也表示,學生們尤其不滿政府迎合外資的行為。他認為《創造就業綜合法》降低外商人事成本,將使印尼學生面臨不利的工作處境,「我們拒絕印尼受到外國人的控制。」面對印尼低薪的就業環境,祖爾菲卡爾感到憂心。穆拉瓦曼大學(Mulawarman University, Unmul)學生穆罕默德・阿克巴爾(Muhammad Akbar)指出印尼年輕人的就業問題,「工作數量少於高中或同等水平,以及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的數量,導致年輕人失業。」印尼全國大學生執行委員會主席雷米・哈斯蒂安(Remy Hastian)表示,《創造就業綜合法》會大幅加劇印尼年輕人的就業困境。 雅加達約有1萬名大學生響應印尼全國大學生執行委員會(Indonesian Student Executive Board Alliance, BEM SI)的號召,於7日走上街頭,爭取勞動權。 圖/伊克山・古恰諾・祖爾菲卡爾提供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主導《創造就業綜合法》修法,透過鬆綁勞動與環保法規,吸引外資進入印尼市場。據《中央社》報導,他否認新法廢除最低工資與環境影響評估,並認為抗議行動是因為人民不了解新法內容,受到社群媒體的假訊息誤導。他呼籲對新法不滿的民眾可以向憲法法庭要求審視這部法律。
無法卸下的種姓枷鎖 印度生盼查明輪暴案真相
國際
第1731期
無法卸下的種姓枷鎖 印度生盼查明輪暴案真相
2020-10-08
【記者廖澄妤綜合報導】印度北方邦一名19歲少女遭輪暴、毆打,送醫搶救仍於9月29日傷重身亡。事後警方不僅聲稱無證據顯示少女遭性侵,更不顧家屬反對,強行帶走遺體,於深夜火化。少女為種姓制度最底層的賤民,四名男性嫌犯則隸屬較高種姓階級。警方辦案手法遭懷疑消滅證據、袒護加害者,點燃全國怒火,各地皆出現示威浪潮。據《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家屬希望能見被害人最後一面,並以印度教儀式火葬。政府卻不顧這些請求,甚至軟禁、監控家屬,且毆打少女父親致傷。各大學學生為此走上街頭,高舉「賤民的命也是命」、「停止暴力對待女性」等標語,並焚燒北方邦首長約基・阿蒂提亞納特(Yogi Adityanath)的塑像、畫像,要求他引咎辭職,部分學生更遭警方違法拘留。 什里婭・卡普爾(右一)參與全印學生協會(All India Students Association, AISA)發起的抗爭。他曾因此被帶至警局,且被拘留超過法定時間。 圖/什里婭・卡普爾提供賈達夫普爾大學(Jadavpur University, JU)學生阿卡什・吉普塔(Akash Gupta)認為,警方處理遺體的方式根本稱不上「火葬」,而是「焚燒」。現場沒有喪葬儀式,家屬也不在一旁,警方直接將汽油倒在木頭上,燒掉遺體。德里大學(Delhi University, DU)學生什里婭・卡普爾(Shreya Kapoor)則表示,阿蒂提亞納特無法保障北方邦婦女的安危,又袒護強暴犯,使被害少女與其家屬受辱。他說:「很明顯,政府燒掉遺體是為了掩藏證據以幫助強暴犯,因為他們(強暴犯)來自高種姓階級。」德里大學學生庫納爾・杜特(Kunal Dutt)指出,超過半數的印度官員隸屬高種姓階級,賤民少有機會進入政府部門。他期望官方公正公平地調查輪暴案。且因種姓觀念根深蒂固,為避免吃案,他呼籲調查此案件的官員必須來自賤民階級。印度獨立後已修法廢除種姓制度,然而卡普爾認為,該制度仍無處不在。杜特更提到,若政府希望提升賤民的社會地位,必須讓他們大量進入政治與司法體系。除了賤民權利問題,輪暴案再次反應印度婦女困境。卡普爾表示,相較德里公車輪姦案發生之時,當今的印度社會並無明顯改善,「孩童和婦女的強暴案仍像過去一樣常見。」此案發生後,死刑與化學閹割的呼聲升高,然而卡普爾對以牙還牙的重刑提出質疑,「我們這難道不是造成無盡的暴力循環?」他指出,應從根本破除父權結構。杜特則認為,政府必須實施義務性別教育,並成立委員會保障女性。該委員會應由不同種姓、宗教的女性組成,且運作不受政府影響。 庫納爾・杜特參加了幾場位於北方邦的抗爭,他手持「停止強暴與虐待婦女」標語。 圖/庫納爾・杜特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