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盼在地擁抱多元 學生主辦首屆雲林彩虹遊行
校園
第1741期
盼在地擁抱多元 學生主辦首屆雲林彩虹遊行
焦點
2020-12-24
【記者徐宇昕綜合報導】數百位民眾揮舞彩虹旗,齊聲高喊「性別平等,在雲林!」第一屆雲林彩虹遊行19日在雲林縣斗六人文公園登場,吸引約600人走上街頭。活動規模雖遠不及今年台北13萬人、高雄4萬人參加的同志遊行,但它僅由四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一年級學生主辦,並為雲林立下推廣性別議題的新里程碑。 彩虹遊行首度在雲林舉辦,吸引數百人走上街頭,揮舞相關標語和旗幟響應。 圖/徐宇昕攝「來到雲林以後,覺得好像都沒有相關的議題,所以想說來試一次。」遊行總召、雲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高仲寧指出,截至9月30日,全國有4725對同志情侶登記結婚,而雲林縣僅47對,只佔約1%,顯示同志文化在雲林較不盛行,權益也易受忽視,「我們就在這裡辦遊行,讓雲林人看到雲林也有這些團體(LGBTQ+)。」他表示。遊行主辦團隊由四位修習「政治哲學與實踐」通識課程的學生組成,籌備時間不到兩個月。高仲寧談到,儘管招募志工,人力仍相當不足,且為了申請路權,他曾多次往返警察局。遊行路線全長約五公里,雖曾遭質疑路線過長,然而為觸及更多雲林民眾,高仲寧仍堅持遊行路線需延伸至雲林市區。 雲林彩虹遊行有18個團體報名參與,遊行行列走上斗六市區,讓更多市民看見,增加影響力。 圖/徐宇昕攝課程教授簡端良分享,遊行原為課堂分組作業,他提議於校內舉行,但學生卻希望擴大規模,在市區舉行讓更多人參與,「他們覺得如果要做就把他做好、做大,讓大家都看到。」簡端良強調,遊行皆為學生主導籌備,他僅幫忙找尋資源並提供諮詢。 雲林彩虹遊行以斗六人文公園為起點和終點,民眾攜帶彩虹旗在公園集合等待出發。 圖/徐宇昕攝參與民眾、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學生呂志航喜悅地說:「雲林是第一屆遊行,在地學生一定要來支持一下!」然而,此次遊行雖有18組團體報名、其中共有四組學生組織,卻沒有任何雲林的大專院校學生組織參與。甚至當遊行消息發佈,在大學生匿名社群網站狄卡(Dcard)的虎尾科大校板中更出現歧視言論。對此,呂志航表示,虎尾科大校風較保守,而同校電機工程系學生郭奕辰進一步補充,校內男女比例懸殊,在大多為異性戀男性的環境中,性別議題少被討論,同志也難在生活中找到同溫層,更遑論出櫃。郭奕辰認為,性別社團有助於推廣性別平權議題,但他也坦言,他並不希望學校成立同志相關社團,「因為我認為以我校的水準,同志社團很容易成為攻擊、霸凌的對象,這是我們不樂見的。」 遊行從下午兩點於斗六人文公園出發,結束後民眾回到公園參加閉幕式。 圖/徐宇昕攝對於性別議題在雲林各大學推動的困境,參與民眾、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學生林右崇則認為遊行能成為轉捩點,「這個地方如果沒有人點燃火種,也不會有後續的推波助瀾。」他談到,遊行可提升學生團體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度,進而在學校舉辦活動、推廣性別平等,甚至成立相關社團。簡端良也肯定,由學生自發性推廣,更能在校園中獲得回響。雲林首屆彩虹遊行被視作一大突破,主辦團隊盼未來能接續舉辦。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當天也到場支持,他認為,雲林彩虹遊行打破城鄉差異的籓籬,象徵台灣的同志人權倡議不再滯留於大都會區域,「年輕學生勇於站出來主導舉辦,更能突顯性平教育向下紮根的成就,未來的世代本將會由年輕人帶領發展。」 台灣同志平權推動者祁家威也到場支持第一屆雲林彩虹遊行,全程攜帶彩虹旗。 圖/徐宇昕攝 
屢遭校方漠視 北大翻牆社升彩虹旗傳訴求
校園
第1712期
屢遭校方漠視 北大翻牆社升彩虹旗傳訴求
2019-11-07
【記者陳子瑜綜合報導】刺耳喇叭聲交錯響徹,原是校慶開幕儀式的場合忽然被打斷,一群學生已從人群中衝向升旗台,將國旗降下,以彩虹旗取而代之。10月26日國立臺北大學校慶當天,發生學生為控訴校方規範校慶必須點名,降國旗、升彩虹旗的事件,引起廣大輿論。 10月26日國立臺北大學校慶當天,北大翻牆社成員在開幕儀式中突然衝向升旗台,撤下國旗並升上彩虹旗。 圖/北大翻牆社提供發起行動的北大翻牆社事後發文聲明,兩年前北大校方將校慶當週體育課全數調課到校慶當天,並強制要求點名,翻牆社已透過體制內手段爭取改革,卻遭校方漠視,故採取行動。翻牆社坦言,本次行動的主要目的就是激起輿論,讓過去較不關心公共議題的學生,開始關心校慶點名問題。升上彩虹旗則因當天正值同志大遊行,希望借用彩虹旗象徵多元的意象,表示學生應自行決定認同的價值觀。「已經走過蠻多方式。」翻牆社表示,兩年內他們曾與校方軟性溝通、試圖將意見推進校務會議,也曾與北大學務長張玉山對話,鼓勵校方以邀請明星、舉辦晚會等方式吸引學生參與。但張玉山表示,學生應為學校的集體榮譽出席,拒絕翻牆社的提議。而主管校慶出席一事的體育室,也從未真正將該案納入校務會議的議程中。北大秘書室主任秘書呂育誠反駁,體育課本為選修課程,且在選課前,各體育課的教學大綱中就已告知校慶當週將會調課、體育室網站也有公告,若不願意配合,可以選擇上其他學期的體育課,因此沒有必要排入校務會議討論。呂育誠表示,近幾年學生主動參與校慶的意願降低,才決定藉由調體育課吸引學生參與,但他補充,「如果學生校慶當天真的有事,也可以請假。」翻牆社也回應,在北大,體育課缺課不能超過三次,且請假視同缺課,學生幾乎沒有選擇。民國107年的校慶中,曾有部分學生發起行動,在貴賓席上舉標語、校慶進場時喊口號,以抗議校慶點名,但校方對此仍無回應。翻牆社表示,因校內各式行動都沒有得到回覆,才決定用較引人注目的方式,引起學生對事件的關注。 國立臺北大學翻牆社採取行動,升上旗幟。因校慶當天正值同志大遊行,掛上的是彩虹旗以及「北大翻牆社撐同志」旗。 圖/北大翻牆社提供部分輿論反彈本次行動。北大經濟學系學生羅若芳表示,行動除引起大眾對同志族群觀感不佳外,降下國旗也過於激進,「既然是對學校不滿,跟國旗應該沒有關係啊。」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學生、學生議員王家緯則認為,行動牽涉到中華民國國旗,事後多樣議題跟著發酵,模糊翻牆社行動焦點。而翻牆社未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導致群眾討論無法聚焦。此外,王家緯也補充,翻牆社部分成員身兼學生議員身份,他認為翻牆社成員行動時,也應考量多重身分對學生、校方的看法與影響。羅若芳也直言,訴求若沒有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認同,就是不理性的行為,而非爭取權利。北大歷史學系學生林冠旻表示支持行動,他認為翻牆社已窮盡體制內抗爭手段,「顯然學生的聲音並不會在體制內受到重視,更遑論參與決策。」王家緯了解訴求後也肯定翻牆社行動,「翻牆社讓長期受學生忽視的學權議題搬上檯面,使眾人開始願意思考、討論。」本次事件引起校內多方討論,翻牆社再次強調,「真正的爭議應回歸到,校方是否有權由上而下、強硬地決定學生應當接受何種集體認同感。」但翻牆社也表示,針對事件願意接受任何意見與指教,只盼促進校園對於議題的和平交流。
首屆彩虹親子嘉年華寓教於樂 盼普及孩童性平教育
生活
影音
第1711期
首屆彩虹親子嘉年華寓教於樂 盼普及孩童性平教育
2019-11-01
【記者黃雪瀅、朱姰霖台北採訪報導】小朋友舉起彩虹棒,激動得跳起來搶答問題。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為配合每年10月底的同志遊行,於10月26日舉辦第一屆彩虹親子嘉年華,鼓勵父母帶孩子上街,以親身參與遊行的方式,教育孩童性別平等知識。參與活動的民眾阮財陽表示,活動讓孩子知道社會上有不同性向及性別角色,讓孩子學習尊重彼此。另外,活動邀請來賓說故事,以台灣第一本描寫熟人性侵的兒童繪本《蝴蝶朵朵》為題材,警示孩子在遇到危險時應向父母求助,教育孩子自我保護的重要性。「教育其實是要經年累月,不可能我講了一個故事就知道。」表演來賓水晶麻將認為認為,性平教育的傳遞並不是通過一次活動就能成功。此次遊行是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後首次舉辦,使活動意義格外重大。然而,同志家庭收養子女的法律尚未完善,目前僅限單身者收養,且無法進行人工生殖。因此現場也提供人工生殖中心諮詢和法律顧問服務,由專家協助未來欲組織家庭的同性伴侶。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洪于珊觀察,台灣擁有好的醫療資源,人工生殖技術也相當進步,但僅提供給不孕的異性戀夫妻。因此,洪于珊希望人工生殖可以開放給單身的女性或者同志家庭。儘管同性婚姻專法已通過,同志族群在生活中仍處於相對弱勢。活動除了為同志家庭發聲,也示範如何透過親子活動傳遞性平教育,期盼同志家庭的養育權利能獲保障的同時,家長也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性平教育。https://youtu.be/PB1gYG1LRhY
為同志發「聲」 彩虹管樂團傳遞平等價值
藝文
第1711期
為同志發「聲」 彩虹管樂團傳遞平等價值
焦點
2019-10-31
【記者阮珮慈台北報導】10月26日同志大遊行這天,彩虹旗幟伴隨著宛轉樂聲飄揚,身著黑色翅膀,腳踩高跟鞋的指揮,帶領百人樂隊參與遊行。演奏音樂的是「彩虹城市管樂團」,他們致力成為一個為LGBTQ+族群發聲的樂隊,成立至今不曾缺席每年的同志大遊行,期望透過音樂散播人人平等、不應區分你我的價值觀。  彩虹城市管樂團在遊行當天早上抓緊時間集合練習,團員練習效率極高,超乎團長劉晏呈意料。 圖/阮珮慈攝 今年因應《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又稱《同婚專法》)三讀通過,彩虹城市管樂團特別邀請百位來自四面八方的樂手加入遊行,期望藉此提升大眾對於LGBTQ+族群相關議題的關注。原本互不認識的團員,在兩次團練中迅速搭起友誼的橋樑,團長劉晏呈笑著說:「一切都比我想像的好太多了!他們的加入也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聲音。」他也非常歡迎初次參與管樂團遊行的成員加入,共同凝聚更大的力量。  彩虹城市管樂團因應《同婚專法》通過,今年擴大號召百人一同踩街演奏,期望提升LGBTQ+族群相關議題關注。 圖/阮珮慈攝。 行進隊伍中,隨著小號的樂聲劃破天際,耳邊傳來〈Summon the Heroes〉氣勢萬鈞的聲音,為管樂團踩街拉開序幕,這是美國作曲家約翰.威廉(John Williams)1996年為第26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亞特蘭大奧運會」)所做的曲目。接續在後的則是《大娛樂家》主題曲〈This is me〉,劉晏呈分享,該曲前段歌詞提到「我總是一個人孤單的在黑暗裡」,就像在訴說深櫃中同志不敢誠實面對自我的心聲。歌曲最後以鼓聲作結,象徵LGBTQ+族群不再畏懼世人眼光的決心。第三首是許多LGBTQ+族群心目中的指標性歌曲——凱蒂・佩芮(Katy Perry)的〈Firework〉,歌詞中提到「你不需要認為自己是多餘的,你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表達LGBTQ+族群勇敢忠於自我的精神。最後一首是《動物方城市》主題曲〈Try Everything〉,歌詞「我絕不屈服,直到我抵達終點,然後再次展開冒險」則呼應《同婚專法》的通過對LGBTQ+族群而言還不是終點。對此,樂團首席蔡宗旻說:「在法律通過的同時,並不會改變這個社會對LGBTQ+的歧見。」他希望藉由這些歌曲傳達人人生而平等,須彼此尊重的精神。  除了參與遊行,彩虹城市管樂團也在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駐點演奏,吸引許多民眾圍觀。 圖/阮珮慈攝 負責吹奏短笛的南華大學民族音樂所學生劉仁照期待能藉由音樂,鼓勵同志勇敢大步向前,不用害怕被歧視或霸凌。樂團成員、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學生王偉鑫進一步強調,音樂是沒有隔閡的語言,他相信透過音樂更能向大眾傳遞他們對於落實真平等的理想。在遊行隊伍中的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邱勻芊認為,音樂能輕易帶動現場氣氛,讓參與者情不自禁地搖擺身體,因此他相當喜歡彩虹城市管樂團的表演。  除了參與遊行,彩虹城市管樂團也在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駐點演奏,吸引許多民眾圍觀,現場氣氛相當熱鬧。 圖/阮珮慈攝 
走進彩繪巷弄──你的旅途,我的生活
專題
第1699期
走進彩繪巷弄──你的旅途,我的生活
2019-04-18
【專題記者林宛賢、林子淇、劉苑杉、郭又華綜合報導】走進老舊村落,一幅幅色彩鮮豔的畫作映入眼簾,三三兩兩的人們隨意在村莊內走動、參觀,這或許是許多人對於彩繪村的印象。繼台中的彩虹眷村爆紅後,台灣各地村落紛紛模仿,並增至80座以上。遊客或許只將這些彩繪村當成一個拍照打卡的景點,但對於居民而言,彩繪已漸漸滲入生活,帶來影響。<b>遍地開花的彩繪村台中彩虹眷村掀起全台各地彩繪風潮,完全是個意外。2008年退伍軍人黃永阜得知自身所居住的村落面臨拆遷命運,突發奇想開始在村內揮起畫筆。彩繪畫作曝光後,引起附近嶺東科技大學和弘光科技大學師生們的注意。經過他們多方奔走,部分彩虹眷村順利保存。彩虹眷村現已晉升為人氣觀光景點,目前也有文創公司進駐,販賣文創周邊商品,並將部份收益轉為營運彩虹眷村的資金。 台中的彩虹眷村為彩繪村的發跡地,至今仍有許多遊客慕名而來觀賞黃永阜的畫作。 圖/林宛賢攝負責台中彩虹眷村營運、彩虹文創公司設計師林揚凱表示,在黃永阜的彩繪畫作曝光後,許多村落里長曾向黃永阜取經,「他們希望能以彩繪的方式,讓村子活絡起來。」爾後,許多村落紛紛模仿其彩繪形式,全台大大小小的彩繪村也如雨後春筍般先後增至80座以上。對於彩繪村遍地開花的現象,交通部觀光局技術組科長王智益認為,許多彩繪村落汲取台中彩虹眷村的成功案例,以當地特色為作畫內容,少部分則以卡通人物為特色。他也補充,觀光局並未主動編列預算或推動彩虹眷村相關項目,但若地方政府申請,觀光局則會在審查後決定是否核准。雖彩繪村成功帶動人潮及觀光收益,但由於過於氾濫,觀光局近年來明文規定,不再受理彩繪村的補助。<b>彩繪牆內的百樣情從大眾的角度看來,彩繪村數量過多,社區彼此差異性不高,但對當地居民而言,當初繪製村落的動機未必出自觀光商業考量。繽紛的顏料讓社區變得更美觀,也為居民的生活增添不一樣的色彩。最初受到台中彩虹眷村的啟發,新竹縣軟橋彩繪村的創作者吳尊賢從2010年開始作畫,「希望給村裡帶來一些遊客,陪陪老人家說話。」他補充,由於近年來軟橋人口嚴重流失,村裡僅剩長者,加上軟橋是通往張學良故居和山上露營區的必經道路之一,因此他期望能藉由彩繪的形式,為老舊村莊添加色彩,吸引觀光人潮駐足。吳尊賢的畫作中,融合許多客家特色文化,包含客家俗諺以及客家人農耕過程,「希望能以不那麼嚴肅的方式,教導遊客一些客家文化。」 受到台中彩虹眷村啟發的吳尊賢,將軟橋在地的客家特色會至於牆上,供遊客欣賞、拍照。 圖/林宛賢攝位在高雄後安社區的彩繪村,起初不是為觀光而規劃。社區整體彩繪可大致分為兩部分,除了公共區域結合社區意象的圖案外,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李文星也將私人巷子旁的圍牆漆上各種卡通人物。李文星提及社區位處工業區,週末了無人煙,因此以彩繪來美化社區,增添生命力。他解釋:「建立彩繪巷是因為姪子姪女愛看卡通人物,不是為推動觀光,爆紅完全是無心插柳。」<b>敞開大門 遊客為社區添新色彩繪社區的居民多為年長者,社區老舊房子伴著繽紛彩繪,與都市的繁忙氛圍大不相同,遊客願意為此停留、拍照與朋友分享。在彩繪社區裡,許多居民時而散步、整理花草,時而和鄰居閒話家常、做社區服務,偶爾他們也會與遊客相互交流。「我們很歡迎遊客來呀!都把他們當家人!」軟橋彩繪村當地居民許興爐表示,因為觀光人潮眾多,所以選擇在軟橋彩繪村開設手工披薩店,接待前來休息的旅客。他更解釋,以往遊客目的地都是上游的露營區或張學良故居,但自從村莊披上彩繪新衣後,許多遊客便將軟橋彩繪村當作旅途中繼站,停車駐足小歇片刻。「我可以從遊客口中知道外地的事,也喜歡別人來跟我聊天。」居住在台南市銀同彩繪社區的莊千惠表示,彩繪之後很多遊客會打擾他們的生活,民宿附近偶有機車油門製造低頻噪音和廢氣,大人小孩也常在當地熱門景點「貓咪高地」駐留,小巷子只要三五人交談便會非常吵雜,里長更因此貼出「請勿喧嘩」標語。整體而言,遊客大多守規矩,居民也希望社區能更熱鬧,因此很歡迎遊客來到社區。住在後安社區彩繪巷附近的廟公柯結在表示,「很多遊客稱讚畫作很好看、與原作相似。」他也認為繽紛彩繪可讓社區變得更有活力,居民也不必大費周章跑到其他地方,便能一睹彩繪村模樣。起初彩繪牆走紅時,後安社區每日會有幾十輛遊覽車到訪,廟裡的廁所也因遊客的使用變得髒亂。雖然人潮帶來不便,他仍然希望外地人的到來增加社區的熱鬧度。 台南銀同社區的景點旁是狹小街道,三五人聊天音量就會很大,因此里長貼出公告提醒遊客。 圖/林子淇攝雲林虎尾頂溪社區是曾受到國內外媒體關注的彩繪社區。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副教授、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地方創生委員梁大慶與其學生,是此社區的彩繪內容規劃者。梁大慶表示,許多初期規畫以翻新社區窳陋空間及修復危牆為目的,並非想要帶動觀光人潮。翻新過程中,他與當時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蘇坤福探討社區營造的可能性,後將社區景點及農產特色融入設計中,化為社區中隨處可見的彩繪及裝置藝術。「當時我們在一位阿嬤的牆壁上畫了天使,她很生氣的抗議:這不是要我趕緊升天嗎?」梁大慶回憶,在工程進行時,儘管大部分居民支持此項工程,但依然有少數居民反對,需持續進行溝通。經過師生們不斷與社區發展委員會及居民多方討論,了解他們的喜好與需求後,梁大慶表示「阿嬤高興得要我們在另一道牆也畫畫!」「像有位賣蒜頭的阿嬤,最高紀錄在一天就賣了一萬元的蒜頭給觀光客!」頂溪社區在觀光上的成功出乎梁大慶的預料,後續他也帶著數屆的學生回到社區,加強行銷企劃與修復彩繪牆,為居民帶來了微型經濟的可能。當地農民蘇江漢也因觀光客的湧入,在家門口賣起自耕的番茄,與觀光客互動的同時也推廣了社區的農產品。 頂溪社區在最初進行社區營造時,是以整理窳陋空間為目的進行設計的。圖中壁畫本為危牆,在翻新過程中也成為了村內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圖/梁大慶提供<b>彩繪村與居民的距離 觀光客湧入彩繪村,進而影響當地產業與居民生活並非常態。梁大慶也提到,虎尾科大也有許多師生在其他社區嘗試以彩繪形式進行社區營造,然而這些嘗試並未如頂溪社區一樣吸引到源源不絕的遊客。許多彩繪村居民未能感受到彩繪前後的明顯變化。他評論,許多彩繪村缺乏創作主軸,且未與當地文化或農產品特色結合,「不是底蘊的文化,所以就沒什麼人願意去。」雲林二崙湳仔彩繪村居民王安全表示,村子成為觀光景點後並沒有為生活帶來太多變化。「沒有人做觀光客生意,就沒有影響啊!」與其他雲林的彩繪村情況類似,北溪剪紙彩繪村、虎尾堀頭彩繪村、斗南石龜社區等彩繪村,都沒有以觀光客為服務對象的商店。究其原因,除了村中居民大多年事已高,恐怕也因為觀光人流過少,不足以支持任何型態的商業活動。除了上述的彩繪題材問題,台北淡水老街附近的福佑宮,於2016年進行彩繪改造,但精緻的彩繪卻不被社區認同。由於彩繪圍牆已有近300年歷史,居民普遍的反對聲浪較大。當地居民林加豐表示,因為淡水老街本身人潮熱絡,因此彩繪的出現並未對生活造成太大影響。 淡水福佑宮的歷史將近300年,廟方耗資上百萬元彩繪斑駁圍牆,但外界批評此舉是「破壞古蹟」。 圖/劉苑杉攝<b>居民決定彩繪村價值對於彩繪村的價值,遊客持有不同意見。造訪台南市銀同社區的遊客高于捷認為,當地彩繪適合有孩童家庭,或是想體驗獨自旅行的遊客。他表示,遊客來到彩繪村,除了拍照,無法在當地獲得其他體驗。他坦言結果與預期有些許落差,「展示面積應擴大,若能多點變化,前來參觀的遊客在視覺感受上也會比較豐富。」對於部分人批評彩繪村不該畫卡通圖案,高于捷不以為然表示,若要吸引不同年齡層的遊客,彩繪不一定要以在地建築、生活型態來展現,對遊客而言彩繪的豐富度才是關鍵。對此,造訪桃園蘆竹區坑口村的蕭安智認為,雖然各地彩繪村的差異性不大,村子牆面上的故事同樣都描繪早期農業時代的圖像,如水牛、打穀機、農田等,但正因為這些圖能展現居民生活,所以讓人放鬆心情。全台灣的彩繪村都有些共通點,他們的前身多半為工業區、老舊社區或是人口流失嚴重的村莊,大多景色單調、了無生機,因此居民們希望能在牆面漆上繽紛圖案,增加視覺上的豐富度,遊客進而可能造訪社區,和當地居民交流,帶動當地生氣。比起彩繪村能為居民帶來多少觀光收入,他們更重視社區是否更加活潑,希望遊客的拜訪能為現有的日常注入活力。
【社論】被戳破的彩虹泡泡——認知謬誤與社群同溫層的障蔽
校園
第1690期
【社論】被戳破的彩虹泡泡——認知謬誤與社群同溫層的障蔽
2018-11-28
這個世界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圖/資料照片當挺同婚成為媒體上的主流論述,巨大的網路聲量、社群媒體同溫層蒙蔽了許多人的雙眼與感官認知。直到公投結果揭曉才發現,原來自己是社會上的少數。2018同婚公投結果與其選前的網路聲浪落差極大,讓網路上許多人錯愕不已。儘管公投前已有些民調顯示,反同婚支持者是挺同婚的兩倍,但為什麼許多人似乎對此視而不見,直至公投結果出來,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情緒崩潰、移民言論湧現,甚至浮現選後憂鬱的情況?<b>你掉入認知謬誤的陷阱了嗎?針對此現象,有兩種容易影響個人思考與判斷的認知謬誤,分別是「樂觀偏誤」與「確認偏誤」。1. 樂觀偏誤:自認為高人一等、比別人聰明、比別人懂得更多。基於樂觀偏誤,人們習慣把不同意見的人當成異類,甚至會高估和自己意見相同者的人數。從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脫歐,到這次台灣挺同婚公投的失利,皆可看到一項共同點——進步主義者的挫敗。當人類自詡進步價值時,往往傾向把保守思想視為民粹、民智未開,然而,不夠瞭解反同婚的支持者、不願面對台灣的真實聲音,就不可能改變台灣。2. 確認偏誤:按照自己的成見、自己相信的方式處理資訊。人在接觸與自身信念相反的事實時,基於確認偏誤、價值觀備感威脅,會更傾向堅守原本的信念,甚至強化、鞏固原有的價值觀。因此,當挺同方認為反同方傳播錯誤的資訊,並加以批判、攻擊其行為與言論時,反而容易引發「逆火效應」,使反同方更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且在年紀越大的人身上,逆火效應的作用越強大,於是挺同方想做出滅火行為,卻反而助長了火勢。(此情形也可以代換為反同方攻擊挺同方)<b><b>社群媒體同溫層的障蔽 圖/資料照片挺同方網路聲量高、彩虹遊行等同志族群活動的高曝光、大法官釋憲宣布違憲後彷彿普天同慶……社群網路媒體呈現的內容,讓年輕世代與學生族群誤以為挺同婚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見。尤其,近年崛起的網路新聞媒體有許多都支持婚姻平權,包括《報導者》、《關鍵評論網》、《沃草》等,而其閱聽眾多半是較熟悉網路操作的年輕世代。因此,挺同者所暴露的媒體是挺同同溫層,包括他們選擇消費的主流媒體,和他們的社群媒體內容。最終同婚公投落敗,使他們產生巨大的認知失調,反同婚公投的票數如針一般,戳破社群媒體同溫層與彩虹泡泡幻想。<b>理解之難與理解之必要「每個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是目盲得無法視物。」——《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天下獨立評論》於20日刊出的【投書】:「愛同不挺同」──一個家長的心聲,儘管作者引用的資料有些事實不真之處,但透過此篇文章,得以一窺家長面對同婚議題的心聲,以及其認為性別教育有所爭議之處。面對不同立場的聲音,攻擊與批判只會使言論激化、烈火反噬……那,我們能做什麼?唯有回歸溝通。承認自己知道的很少,才有可能去吸收其他東西。我們能做的絕對不只是諷刺嘲笑、憎恨謾罵,而是相信這個人、這個社會有一天可以改變,重新把對方當作可接觸的人、當作朋友,開啟溫柔對話的可能。否則,處在不同文化脈絡下的雙方終將漸行漸遠、相互陌異,欠缺相互理解台灣社會必然產生世代隔閡、鴻溝與斷裂。為了瞭解彼此,必須搭建溝通、對話的橋樑,然後牽著我們所愛的人,往值得捍衛的價值路上前進。不管挺同還是反同,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船上的每一個人決定它行駛的方向。
上萬彩虹旗飄凱道 「兩好三壞」挺同婚
校園
第1686期
上萬彩虹旗飄凱道 「兩好三壞」挺同婚
2018-11-01
【記者高海葳台北報導】「性平攻略由你說.人人 18 投彩虹」,第十六屆台灣同志大遊行10月27日登場。近14萬人在凱達格蘭大道高舉彩虹旗,為多元性別權益發聲。主辦單位更在遊行中呼籲民眾,針對年底與同志相關議題公投票,投下「兩好三壞」,爭取婚姻平權。 外國人在2018同志大遊行中跟著車隊,隨音樂起舞,表情誇張、盡情搖擺著身體。 圖/高海葳攝24日年底大選共納入十大公投案,其中五項攸關同志議題,三項由反同團體提出。公投主文內容針對「《民法》婚姻規定是否應限定在一男一女的結合」及「是否以《民法》婚姻章保障同性別二人建立婚姻關係」等爭議進行投票。為使挺同民眾能支持自身立場,主辦單位推出「兩好三壞」口號,呼籲民眾針對第十、十一、十二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票,第十四、十五案則投下同意票。 人群隨著前頭的車隊沿著凱達格蘭大道行走,爭取婚姻平權,表達自我理念。 圖/高海葳攝國立師範大學性壇社社長林勃嚴表示,台灣對多元性別婚姻的肯定唯有《民法》才能保障,且不因性別氣質、性傾向或自我認同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淡江大學同進社社員林容璿則認為,同志婚姻本質上如同「一男一女」婚姻,不需特立專法隔離。輔仁大學性別研究社社長簡伯融進一步指出,立專法常用於保障特別權益,畫分不同族群,然結婚為基本權,不應因生理或心理性別,而有分別。為增加學生參政機會,本次大選根據《公民投票法》之修正內容,公民參與公投投票年齡由20歲下修至18歲,估計首投族高達60萬人。林勃嚴表示,他們(師大性壇社)對公投年齡下修政策表達肯定,甚至贊同將投票年齡降低到15歲,讓更多學生意見能被政府看見。臺北科技大學學生李晨寧也指出,下修公投年齡政策對同志議題相當有益,透過挺同團體網路宣傳,能爭取更多年輕人支持挺同族群。 在2018同志大遊行中,人們跟著車隊吶喊,神情激昂,為自身爭取權益。 圖/高海葳攝本次公投結果通過與否,雖不能決定同性婚姻之相關法律制定與修改,但林勃嚴認為,公投結果代表人民聲音,勢必造成政府壓力。他期許政府能加速行政效率,盡快賦予同性婚姻自由及平等權的保障。
教「慾」爭議 輔大拒借活動場地
校園
第1684期
教「慾」爭議 輔大拒借活動場地
2018-10-18
【記者何家璇綜合報導】輔仁大學校友、輔大彩虹週第一屆總召詹庭琪11日於臉書(Facebook)發文指出,輔仁大學課外活動指導組(簡稱課指組)以第三屆彩虹週活動主題「給我性教慾」太具爭議,後又以活動只邀請挺同團體演講,立場過於偏頗,拒絕活動場地及設備申請。雖活動仍順利舉行,卻引起學生對校園性別平權的討論。輔大學生、輔大彩虹週第三屆總召王玟婷表示,舉辦彩虹週是為突破同溫層,推廣婚姻平權議題。本屆活動以「給我性教慾」命名,王玟婷認為,談論情感時不能忽略對「性慾」的認識。對於學校認為使用「慾」字作為主題過於敏感要求更改,王玟婷談到,她能理解輔大是相對保守的天主教學校,因此選擇以折衷方式,將校內海報名稱改為「給我性教育」。校外海報、網路宣傳則保留原本的題目。課指組助教高聖達回應,建議學生變更海報題目,主要是希望不要引起社會負面觀感。他說明,學生以「給我性教慾」作為活動主題,強調人的慾望是可以誠實、坦然面對,應在「慾望」上加以闡述,或以副標「誠實面對自己的願望」解釋,避免他人引申解讀,模糊活動的教育意義。針對彩虹週場地借用爭議,王玟婷認為,彩虹週舉辦目的是要推廣性別平權,學校要求演講應有正反意見平衡,並不合理。她強調,舉辦活動不是為了要和學校對立,而是希望透過溝通,進而尊重彼此立場。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呂欣潔也表示,校園自發性活動,應該有選擇議題立場的自由和權利,輔大「假中立、真歧視」的態度,更凸顯性別平等教育的急迫性。她說:「會陪輔仁大學的同學一起面對校方的壓迫」。課指組組長王翠蘭解釋,課指組沒有拒絕彩虹週申請活動場地,由於借用場地是由場地組管理,作為課指組組長沒有權力拒絕,僅是輔導和建議彩虹週更換場地舉辦。王翠蘭表示,本次活動向學校申請場地的性別研究社是學術性社團,而年底就要舉行「愛家公投」、「婚姻平權公投」兩案,基於學術中立立場,學校希望兩方意見應要平衡陳述。事實上,第一屆彩虹週總召詹庭琪指出,輔大在2014年也曾發生學校干涉學生性別活動的事件。當時詹庭琪以同志社團社長身份,舉辦「我的出櫃宣言」性平活動,卻發生校方撕下宣傳海報事件。詹庭琪認為,校方一再干涉性別活動,反而給欲推動性別平權的學生更多動力,想藉更多活動改變學校看法,傳遞性平理念。她指出學生辦活動,若不妨礙他人權益,都應享有大學生自治權利,她也呼籲校方應尊重學生辦活動的自由權。 第三屆輔大彩虹週網路海報。以「給我性教慾」為題,舉辦街頭講座、戶外市集。 圖/王玟婷提供 輔大彩虹週舉辦講座,以情感為主軸,推廣性別平權議題。 圖/王玟婷提供&nbsp;
12萬人破紀錄 彩虹旗飄揚凱道
校園
第1663期
12萬人破紀錄 彩虹旗飄揚凱道
2017-11-01
【記者劉穎為台北報導】第15屆台灣同志大遊行10月28日於凱達格蘭大道舉行,本屆為同婚釋憲後首次遊行,吸引20多國共襄盛舉,並有大專院校、民間團體等150多支隊伍報名參與,總人數超過12萬人打破歷年紀錄。本次主題「澀澀性平打開開,多元教慾跟上來」,主張性別平等教育應推行至社會大眾,促進不同個體間相互理解、尊重。 遊行開幕式以彩虹旗圍繞台灣島的意象,傳達希望台灣社會能走向多元尊重。 圖/劉穎為攝遊行總召小白表示,相較同婚法一刀劃下制度上的保障,性平教育更能深入影響社會大眾對性少數族群的理解。他認為,性平教育會隨著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後,成為大眾的價值觀,因此性平教育才是塑造社會對性少數族群態度的根本。 17個性別友善學生社團組成「北台灣學生性別社團聯盟」。 圖/劉穎為攝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李承浩表示支持性平教育列入課綱,讓任何性別氣質的人都能被溫柔地對待,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面對以保護孩子為由而反對性平教育的人,台大女性研究社社長、歷史學系學生陳奕豪表示,這種作法犧牲了不符合性別模板的孩子的權益,使他們在為自己性別認同或性傾向困惑徬徨時,得不到適當的教育與幫助。他認為:「性平教育不是要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教孩子懂得尊重差異。」陳奕豪也表示,有些教授或老師常不自覺做出帶有性別歧視或性別刻板印象的言論,希望性別平等的意識能不論師生地進駐到所有課堂上。 學生舉著對性平教育的訴求參加遊行。 圖/劉穎為攝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生陳思頻舉著一張畫有女性裸體的看板參加遊行,傳達人人需要正視情慾需求,鼓勵大眾不必因為教育體制避談「性」而壓抑自己的慾望。對於目前課綱缺少性教育的問題,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學生朱芩希認為學校性教育只侷限於生理層面,欠缺情愛關係、性慾處理的正確知識,導致許多因為無知而產生的有色眼光與歧視。陳奕豪則表示避談情慾話題反而會放任孩子去吸收網路上流傳的色情資訊,更容易得到錯誤觀念,希望能有具性平意識的老師授予知識,讓孩子用多元的眼光看待情感與慾望。「性解放」也是本屆遊行焦點之一,長久以來性解放被冠以色情的汙名,然而其原意是指「對抗與性和情慾相關議題的壓迫,並去除標籤的行為」。政大陸仁賈同志文化研究社社長、地政學系學生謝家宇以因蓄髮而被懲處的警員為例,認為「國家不能因為性別刻板印象限制個人留長髮的權力。」他提到,多數人對性解放的印象是充滿色慾與荒唐的,但他表示性解放是將對性別不平等的規定與習俗剔除,解放被壓迫的個體使每個人真正擁有自由平等的權利。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