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無家者領遊漂泊足跡 藉角落無常翻轉負面印象
生活
第1753期
無家者領遊漂泊足跡 藉角落無常翻轉負面印象
2021-10-06
【記者李謙謙台北報導】「今天要介紹我以前在台北火車站,如何吃啊、睡啊的生活!」賈西亞熱情的吆喝著。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以下稱芒草心)2日在台北車站舉辦「北車迷城生存指南—賈西亞」街遊活動,由曾經的無家者賈西亞導覽,帶領參與活動的民眾走訪他漂泊過的足跡,一探不同人生經歷。 台北車站對於一般人而言,或許只是交通樞紐,對無家者而言,卻是生活的地方。 圖/李謙謙攝街遊出自芒草心的無家者自立方案(註),團隊培訓曾有流浪經驗的無家者帶領參與者遊歷街頭,並介紹自己的生命故事,而芒草心稱參與此段生命旅程的民眾為「遊客」。街遊除了為無家、貧困者提供工作外,更可以讓外界理解他們的生活樣貌,芒草心街遊專案執行廖冠樺希望藉此翻轉社會對無家者、貧困者的負面印象,「遊客在街遊裡不只是關注無家者群體,而是更關注這個社會為什麼有無家者。」註:無家者自立方案希望培力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遊客專心聆聽芒草心街遊導覽員賈西亞講述當時的流浪日誌,實地走訪更貼近無家者生活。 圖/李謙謙攝曾經是水手的賈西亞某次出港時,不幸感染日本腦膜炎,使右手右腳無法施力,不能負荷船上粗活,只好轉行,但求職過程又因身體狀況頻頻受挫,才輾轉流浪到台北謀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生Rina(化名)表示,身邊的人大部分都是小康家庭,讓他曾對無家者抱持「沒有家是他們活該」等負面迷思,但在街遊活動後他體認人生無常,誰都有可能面臨身不由己的情況。 芒草心街遊導覽員賈西亞身上掛著「大抄」,因為腦膜炎使得記憶力受損,所以將導覽內容掛在身上,讓活動進行更為順暢。 圖/李謙謙攝街遊導覽路線從台北車站的後站到前站,遊客穿梭在商圈內,聆聽賈西亞分享20年前的流浪蹤跡,例如:鋪一個紙板就睡在停車場、緊緊握住寫著工作機會號碼的紙條尋找公共電話、販賣大誌雜誌,四處尋覓銷量最好的地點。儘管日子辛勞,賈西亞仍俏皮地透露,「無家者也和一般人一樣,喜歡看電影、唱歌。」偶爾和販賣雜誌認識的朋友相約在網咖看電影、唱投幣式的卡拉OK,就是他的休閒娛樂。Rina參與街遊後分享道,「原來無家者跟我們一樣,不是被區隔開來的。」 黃色突起的人行道為當時無家者會選擇歇息的地方,通常會在晚上9時後休息,早上6時左右就必須離開。 圖/李謙謙攝廖冠樺表示街遊的導覽路線都是和賈西亞實地勘察好幾次,反覆研討而成。他說明,無家者至少培訓十個月才能成為導覽員,團隊從協助無家者整理人生經歷到實地執行導覽,付出大量的時間、心力,就是希望導覽路線能滿足大眾對無家者生活型態的好奇。「我原本很自卑」,賈西亞坦言以前流浪時,互動的人數寥寥無幾,「現在我有了這個勇氣去面對大家,我可以暢所欲言,跳出侷限的框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學生曾宣儒表示,對貧窮和社會救助議題有興趣的自己,在街遊後對無家者的認識變得立體。 徒步導覽的過程中,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工作人員不時替芒草心街遊導覽員賈西亞捶捶手臂、提醒他有哪些內容遺漏等,細心地陪伴在旁。 圖/李謙謙攝
藥草入手抄紙 《野草綱目》以福壽螺卵喻街友處境
藝文
第1732期
藥草入手抄紙 《野草綱目》以福壽螺卵喻街友處境
2020-10-14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暗沉的臉上,密集佈滿粉色的福壽螺卵。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水墨創作理論組的黃昱斌於10日起在展覽空間「瞧夫龍山」舉辦個展《似非者》,其中系列作品《野草綱目》透過刻印與拼貼作品,呈現街友的處境。 《似非者》的展間第一區的右邊是〈野草綱目〉,左邊是〈城市寄居〉,主要在講述街友族群,裡面則是另一系列作品《十八羅漢》。 圖/石學儒攝展名《似非者》取自日本文學經典《枕草子》,意指身份低微或性格乖僻的人,黃昱斌指出,他希望藉以呼應「野草綱目」所欲呈現的街友族群。他表示,創作靈感來自在萬華社區大學進修時的社區踏查,他想將與街友互動後得到的感悟,透過創作呈現他所看到的街友族群。《野草綱目》分為兩個分支,一是〈野草綱目〉,另一個是〈城市寄居〉。黃昱斌將艋舺青草街的藥草加入製作手抄紙的原料當中,並在紙面印上他所創作的圖像。他在作品〈野草綱目〉刻上藥草療效對應的器官和一些詼諧文字,趣味性十足。他認為,一般民眾多以同情的心態看待街友族群,他說:「我想用這樣的方式提醒大家用一種較為平淡一點的態度去關注比較難受的人事物。」觀展民眾牟永平也提到,作者用藥草香味來刺激另一個感官,而作品上的味道來自於我們身邊常見的植物,「如同日常生活常見到的街友一樣平常。」 黃昱斌利用常見的藥草做成手抄紙,再印上圖文,讓觀展者除了視覺體驗,也能刺激嗅覺。 圖/石學儒攝 觀展者與《野草綱目》系列的互動,不僅能聞到手抄紙的味道,也能自己蓋圖文在宣紙上。 圖/石學儒攝無數紅點覆蓋在畫中席地而坐的人們身上,黃昱斌說明,在〈城市寄居〉中大量出現的紅點是福壽螺卵,對農民來說是害蟲,就如大眾看待街友的方式,是「刺目」且想清除的。他說:「街友對我來講是有一個聚落的,就好像福壽螺的卵固定黏在這裡。」同時,他也採用許多舊物品如信紙、符咒等拼貼成作品,藉以呈現街友殘破的生活。 畫中出現大量的福壽螺卵,這樣的元素象徵礙眼與有害,創作者以此喻社會眼光。 圖/石學儒攝 黃昱斌在〈城市寄居〉中,除了其本身擅長的水墨畫,還加入了拼接元素,將大量舊事物拼接在一起,營造舊的感覺。 圖/石學儒攝福壽螺卵與野草皆象徵不被重視與輕蔑,但某些野草卻也同時具醫療功用。黃昱斌回憶,在與街友聊天時,他發現很多街友過去都在家族或其他領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他透過野草與藥草的對比,呈現街友在社會某些角落的狀態,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角。觀眾江佩怡說:「他們像是路邊的雜草,我們不會覺得有用處,就像我們還不了解街友的時候,會好奇他們為什麼不去工作,但就是因為不了解才會有偏見。」黃昱斌過去的作品,都是以自身經驗為出發的情慾、同志題材,他提到,畢業後進入社區大學上課,讓他有機會能夠深入了解其他弱勢族群,並以此作為創作主題。他的創作歷程由自我認同到關懷其他弱勢族群,心境上的轉變也是此次展覽想呈現的元素之一。
大誌勞雇關係惹議 專家籲反思企業定位
校園
影音
第1694期
大誌勞雇關係惹議 專家籲反思企業定位
2018-12-27
【記者何家璇、劉雨婷、高海葳綜合採訪報導】在各個大學、捷運出口、書局,常常可以看見穿著背心的銷售員,一本一百地叫賣著大誌雜誌。大智文創公司透過街友販售《大誌》,不僅增加消費者購買意願,此舉也幫助街友改善生活。《大誌》販售員高淑梅表示,自己販賣《大誌》六年,經濟狀況因此變穩定,並自信地說:「(我)也比較有尊嚴啦。」然而,大智文創雖提供街友增加收入的管道,卻未完善保障街友的勞動權益。作家徐沛然在《社企是門好生意?》一書中提出質疑,認為大智公司對街友設有販售與懲處等規則,實質上已構成勞雇關係。高淑梅透露,大智文創規定販售員在販賣時,需穿著背心、攜帶識別證,並設有地點限制,如違反公司規定,將無法繼續販賣。此外,《大誌》販售員蔡金坤也提到,若因為在街頭販賣雜誌而被警察開罰,則罰單需自行負擔。但《大誌》創辦人李取中曾表示,公司是把街友當成獨立販賣員,彼此間僅為批發關係。在法律實案中,勞動部主要根據是否具備從屬性來判斷勞雇關係。從屬性分為經濟、組織、人格三方面,其中人格從屬性是構成勞雇關係的重要指標,以公司能否對個人行使指揮命令權為判斷依據。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專任教授劉梅君認為,大智文創對販售員設有衣著、地點等規範,可由此判斷公司理應掌握了部分管理權,無法完全否認彼此間有勞雇關係。劉梅君也提到,若街友與老闆正式成立勞雇關係,可提高街友社會安全的保障。在正式勞雇關係下,街友可享有勞健保中的老年、傷病與失業給付。但也有民眾擔心,在保障勞動權利的同時,可能使企業成本提高,造成被雇用人數減少,反倒危害弱勢族群就業機會。《社企是門好生意?》作者徐沛然對此回應,工資的提升將增加領基本薪資的勞工收入,進而刺激他們消費,促進經濟成長,「這樣又會有新的工作崗位被創造出來(尤其弱勢群體)失業率並不會增加。」企業賺取營利的同時幫助弱勢,本是雙贏的策略,但需進一步思考自身企業的定位,避免游走在營利企業與社會企業之間,才不至於忽略了弱勢族群其他權益,使原先美意蒙上陰影。https://youtu.be/h2CFia9-dGU
都柏林生露宿募款 助街友過冬
國際
第1668期
都柏林生露宿募款 助街友過冬
2017-12-06
【記者謝佩如綜合報導】與家人團聚的聖誕節將至,歐美街頭充滿濃厚的過節氣息,但在愛爾蘭有約8500名街友無家可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學生舉辦露宿24小時活動,號召校內學生一同體驗遊民生活,並呼籲政府正視遊民安居問題。 50幾位都柏林大學學生齊聚一堂,於寒流侵襲的夜晚露宿街頭,並放置募款箱,希望透過民眾的熱心能幫助街友度過寒冬。圖/SVP提供。露宿24小時活動(24 -hour Sleep-Out)由校內關懷貧窮的學生組織—聖文森特德保羅(Society of St. Vincent de Paul,SVP),於11月28日在校內大樓前舉行。活動過程中,露宿者只能攜帶睡袋,其餘民生用品與食品仰賴路人捐贈,同時也放置募款箱,為露宿於寒冬的遊民募款。而每過一小時,學生便會在貼於牆上、標示1至24的紙上打叉,為寒流侵襲的夜晚倒數,也彼此勉勵。活動參與者、SVP成員埃文‧庫登(Evan Cudden)說:「寒冷的天氣是最大的敵人,大部分的人皆冷到無法入睡。」但他慶幸有不少熱心民眾送上熱飲為他們打氣,他才有動力完成活動。 每過一小時,學生便會在紙上畫叉,為露宿街頭活動倒數,也紀念他們又成功熬過一小時。圖/SVP提供。在眾人的熱心幫助下,露宿活動募得3500歐元(約新台幣12萬5000元),SVP表示將和先前公益活動的募款合併,捐出1萬歐元(約新台幣35萬元)給都柏林遊民中心採買食品及衣物。校內學生依佛‧圖依(Aoife Tuohy)敬佩露宿活動參與者的毅力與同情心,認為此舉的確提升學生對街友的關注,「讓我停下腳步思考『我能為街友做些什麼?』」 體驗遊民生活的學生獲得路人捐贈的食物,過程中除了睡袋以外,其他物資全必須靠路人捐贈才能夠使用。圖/SVP提供。雖然有學生認為街友遊手好閒,酗酒、吸毒習慣常危害治安,不應被援助,但校內學生凱特‧道林(Kate Dowling)表示不應以偏概全,成為街友不能全歸咎於個人因素,高失業率及高房價皆為可能原因,「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提供協助。」愛爾蘭房屋署(Department of Housing, Planning and Local Government)公布,首都都柏林今年11月有184名街友露宿街頭,較去年增長30%,而美國環境系統研究所公司(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報告指出愛爾蘭房價在西元2020年可能上漲高達25%,此預測對遊民安居問題更是雪上加霜。隨著第一波寒流爆發,都柏林地區無家可歸者行政部(Dublin Region Homeless Executive)於11月22日頒布「2017年寒冷氣候策略(Cold Weather Strategy 2017)」將擴建洗澡設備、安排臨時旅店以滿足其緊急住宿需求。愛爾蘭當局也在去年推出「重建愛爾蘭(Rebuilding Ireland)」政策,旨在增加該國的住宅供應,提供街友安全的居住地。
加大生聖誕遞暖 火雞餐分送弱勢
國際
第1643期
加大生聖誕遞暖 火雞餐分送弱勢
2016-12-29
【記者張寬逸綜合報導】當你在家裡享受一頓聖誕節大餐時,有人還在沒有下一餐的著落,然而現在有組織專門為弱勢民眾準備聖誕晚餐。24日在加拿大渥太華地區舉辦一年一度的「大火雞計畫」(Operation Big Turkey),由亞崗昆學院(Algonquin College)和其他在地企業一同為在地的街友及低收入戶提供充滿佳節氣氛的餐點。組織發言人大衛・探普林(David Templin)表示,大火雞計畫的靈感來自好友克里斯(Chris)。克里斯認為當人長大後,聖誕節開始變成一種負擔,對經濟拮据的人來說,準備禮物和晚餐更需要龐大的花費,因此克里斯突發奇想,決定和朋友一起幫助別人度過平安夜。探普林也說到:「正因為聖誕節的溫馨,反而使沒能力過節的人更加難受。」這成為他們的動力,致力於讓每個人有一頓溫飽。大火雞計畫今年聚集了約200名志工,負責備料、運送和現場的餐點提供。而餐點的烹飪則是由亞崗昆飯店與旅遊學院(Algonquin College’s Schoo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的學生和老師負責,提供加拿大傳統的聖誕餐,包括烤火雞、馬鈴薯泥、素食千層麵和蛋糕,讓街友都能享受聖誕節的溫暖。由於每年都有將近400公斤的火雞肉要處理,因此計畫才取名為大火雞。所有的食物、運輸都是透過在地企業的贊助,志工可以使用免費的貨車將食物分派至渥太華的五個社區中心,讓超過2000人能夠吃到平安夜晚餐。探普林提到:「當我們需要東西時,向人求助,每次都會對贊助商的慷慨感到驚喜。」 學生正準備將烤好的火雞推向廚房做下一步的準備。 圖╱「大火雞計畫」提供「看到被我們幫助的人臉上露出的笑容,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探普林說道。大火雞計畫受惠的不只是接受食物的人,參與其中的志工也因為幫助他人而得到滿足。耶穌曾說過:「施比受更有福。」與他人分享食物是件好事,但能夠做到的人並不多,而大火雞計畫就是個分享的平台,讓志工與民眾建立互助的連結。大火雞計畫並不尋求任何回饋,也不在意接受食物的人身份。探普林表示:「目前還是有很多人會以有色眼光接受食物的人。」因此他們不詢問受惠者任何問題,只為提供一個不用在意外界評論的場所是大火雞計畫不成文的信條,並希望任何人在享用完餐點後能夠重新出發,脫離現在的困境。
百頂帳篷入駐校園 供街友度寒冬
國際
第1643期
百頂帳篷入駐校園 供街友度寒冬
2016-12-28
【記者張寧心綜合報導】結束聖誕假期回到學校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的學生將會發現校園中多出近百頂帳篷。這是華大與組織「集體帳篷城市」(Tent City Collective, TC3)的合作,邀請遊民住進校園停車場直到明年3月中旬,讓他們能有固定住所度過寒冬。根據「西雅圖金郡遊民聯盟」(Seattle/King County Coalition on Homelessness)統計,截至今年年初,金郡無家可歸者已經超過4500人,更有超過7000人分別住在組合屋及收容所裡,西雅圖市長愛德華.默里(Edward Murray)甚至公開聲明,該市正面臨「遊民危機」(Homeless Crisis)。華大的加入,除了幫助遊民問題,也希望能消除學生普遍對遊民的刻板印象。就讀華大資訊工程學系的學生何欣芮(Ariel Ho)談到,曾經跟朋友走在路上被一群流浪漢惡作劇,因此對遊民的印象不太好,大量的遊民搬進校園不免讓她有些擔心。但大學本來就是開放的空間,再加上冬季的西雅圖相當寒冷。她認為,該計畫能夠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很有意義。在TC3組織服務的奧莉維亞.曼斯克斯托克(Olivia Mansker-Stoker)表示,組織對於搬進校園的遊民家庭有嚴格的申請限制,需要認證他們沒有暴力行為、酗酒及吸食毒品的習慣,也與校園警察建立完善的危機處理程序,以確保對校園的安全。華大學生藉由參與組織,還能夠學習到如何向校方提案、建立網站、開會溝通等使計畫順利運行。華大地區及社區關係處(Office of Regional & Community Relations)主任薩莉·克拉克(Sally Clark)認為,應該將華大定位為計畫的「主辦方」之一,而不是單純開放校地的「付出方」。計畫能夠連結華大與社區的關係,並且「華大學生也能藉此學到教室裡學不到的一課。」對雙方都有極大的好處。另外,校內許多課程也與計畫合作,為遊民家庭提供醫療照護及環境衛生的指導。然而也有學生對此抱持反對意見,就讀華大商學院學生戴立(Dai Els)表示,華大有許多國際學生,而不同國家的學生對遊民的既定印象都不同,像他本身就認為流浪漢大多具危險性。戴立建議,若學校想要幫助遊民家庭,應該從社團做起,或者提供免費的餐食等等。何欣芮也說:「更重要的應該是讓他們脫離遊民的狀態。」認為學校及社區除了提供他們幫助外,更應該給予工作輔導或專業技能的教學。
拒砍弱勢補助 美大生裝死抗議
國際
第1642期
拒砍弱勢補助 美大生裝死抗議
2016-12-21
學生與醫生躺在護理大廳,用「裝死」抗議州長不公義的預算刪減。圖/伯恩翰提供【記者曾智怡綜合報導】16日美國麻州學生、醫生在議會大廈進行「裝死」抗議,一齊躺在護理大廳,說著「He says cut back, we say fight back」(他砍預算,我們對抗他),抗議州長查理.貝克(Charlie Baker)刪減住屋、庇護所、藥物治療補助等預算。主辦人安東尼.伯恩翰(Anthony Burnham)表示,此抗議目的在表達對州長減少西元2017年度預算一事的不滿,「我們希望州長不再忽視低社經地位的市民。」社會上有一群人正處於飢餓、受凍,如今貝克卻要減少對他們的補助預算,導致其權利受損,於是透過「裝死」行動來諷刺此狀況,也在抗議尾聲用「搬棺材」象徵生活將因預算刪減而面臨死亡悲劇。除了對街友的影響,藥物治療預算的減少也將使吸毒者更難走出藥物成癮的陰霾。 抗議者將棺材抬出場外,以示補助減少將釀死亡悲劇。圖/伯恩翰提供抗議活動特別選在冬天最冷的幾天進行,以示街友可能會死於惡劣天氣的悲哀。「波士頓無家團結委員會」(Boston Homeless Solidarity Committee)表示,波士頓房屋近年激增,但以高價房屋為大宗,低收入戶者依舊無法負擔,即便有庇護所供暫時居住,許多人仍因擔心雇主眼光而寧願露宿街頭。而由於學校未提供足夠宿舍,市面上的雅房、套房租金更居高不下,近兩萬名學生無家可歸,波士頓地區的大學生也面臨住屋危況。波士頓無家團結委員會也提到,藥物濫用情況在街友身上尤其嚴重,吸食鴉片者會因無法工作而負擔不了房屋租金,或因此與家人關係決裂而被迫離家。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生物學系學生荷諾.密西(Hano Mcse)表示,刪減預算將對無家可歸的藥物成癮者影響甚巨,尤其當他們本身即患有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更可能提高整個社會感染愛滋病的風險。而對於抗議行動,她認為有達到媒體關注的效果,也期許大眾能繼續對抗不公義的政策。曾經海洛因成癮的伯恩翰透過 「麻醉藥品濫用者互助協會」(Narcotics Anonymous)的輔導計畫,成功戒除毒品。他認為,幫助吸毒者最好的辦法便是不要指責、侮辱他們,「吸毒者並沒有不如一般人。」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幫助吸毒者,社會更應抱持接納的態度,讓吸毒者不會因世俗眼光而不敢向外尋求援助。
【專欄】朱威融號召學生 募物資關懷街友
生活
第1598期
【專欄】朱威融號召學生 募物資關懷街友
2015-05-21
朱威融(左)與同學利用募集來的土司及即期水果製作手工三明治,計畫發送給街友。圖/吳柏毅提供 【記者陳詠俞台北報導】「當我們去認識街友、走進他們的世界,能真實感受到社會中容易被忽略的聲音。」政治大學地政系學生朱威融從去年12月起,召集友人發起「Share 5街友計畫」,舉行募集物資、手作三明治及街友演講等活動,盼讓更多人理解街友議題。 曾參與「城市浪人」的朱威融,贊同活動期望大學生走出舒適圈,體會「流浪」的概念。而流浪的主旨讓他想到街友,因而想了解他們的世界,並開始募集物資給予協助。朱威融認為,大學除了學習專業,也應關懷社會,而Share 5街友計畫便就此開始。 過程中,一位花蓮阿伯曾帶給他極大震撼。花蓮阿伯因糖尿病而不良於行,但只要身體還行,他就會去工作。此外,他也關注社會議題,例如,他曾聲援318學運,甚至為學生擋下水柱沖擊。聽聞這些事,帶給朱威融很大的衝擊,「一個人面臨那麼多困難,還能保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堅持。」也更堅定他關懷街友的信念。 一開始,朱威融除了發送物資,也藉記錄街友故事讓大眾認識不同的聲音。朱威融回憶,和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老師徐敏雄交流後,才知道記錄故事可能對街友造成困擾。他解釋,雖然出於善意,但當街友重回社會時,這些故事可能反而使他們被標籤化。 此外,朱威融發現街友最需要的並非物資,而是與社會接軌的機會,如穩定的工作。但因他們畏懼接觸人群,因此朱威融轉變方向,與長期耕耘街友議題的團體合作,先從了解開始,並期望將計畫推展成長期性關懷街友組織。 Share 5街友計畫成員皆為學生,他們希望先從校園開始,讓學生了解街友議題。並預計於明年成立校內社團,盼讓更多人能夠深入關心社會中被忽略的族群。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