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融光學雷達與iPhone 智能測距APP護視障者行動
【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走在人行道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導盲磚上停放著機車,或眾多雜物堆放在上面,對仰賴導盲杖的視障者造成不便。有鑑於此,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黃子騰、余睿霖及温子瑩組成團隊,以iPhone偵測物體距離的lidar技術發明「觸幕可見」手機APP,該發明榮獲「2021 APP移動應用創新賽」二獎。 由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黃子騰、余睿霖及温子瑩組成團隊參賽「2021 APP移動應用創新賽」。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觸幕可見」是一款用來協助視障者行走的APP,不只能偵測物體與使用者的距離,更能辨識各種交通號誌,研發團隊希望除導盲杖外,能有另一種方式讓視障者生活更便利。研發團隊隊長黃子騰說:「盲人只能依靠導盲杖或導盲犬行走,所以我們希望能應用iPhone的lidar,提供他們其他獲得資訊與距離的方式。」黃子騰還補充,過去研究發現iPhone系統對視障者較友善,因此視障者有較高比例是iPhone手機的用戶。 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沒有這一隊」於「2021 APP移動應用創新賽」中獲得二獎的殊榮。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該發明主要結合三種技術:lidar、Core ML及反饋系統。首先,lidar會以立體感知功能計算物體與使用者的實際距離。接著,機器學習系統Core ML會分析物體影像,之後拍到具高度相似的物體,系統就能直接判別,「此項技術主要告知視障者前方看到什麼東西。」團隊指導老師、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許芳榮解釋。最後,反饋系統會以震動及語音方式提醒視障者,黃子騰補充,系統偵測到物體就會以不同頻率的震動即時提示,語音系統也會同時告知前方物體的名字。 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沒有這一隊」在學習各項技術,並討論如何應用於手機應用程式內。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觀測的距離」是此次發明與導盲杖最大的差異,黃子騰說明,正常人的視野距離很遠,但導盲杖為便於攜帶,無法做太長,導致盲人只能知道自身範圍內的事物,他強調,「我們希望利用lidar去測定距離,並告知盲人5公尺內有什麼東西。」他更舉例說明,過去依靠紅外線或雷達的智慧導盲杖本身還是需敲擊,但導盲杖的震動提示將造成盲人辨識的困難。而針對其他穿戴式裝置,他解釋,對一般人來說價格過於昂貴,可能無法負擔。然而使用者體驗卻是該發明的最大困境,黃子騰說道:「一手拿手機,一手拿導盲杖,其實無法讓盲人很方便地使用。」許芳榮則提出可能解方,將該發明與手錶結合,使視障者能以配戴方式感測,再加上手錶本身即具震動功能,就能使視障者更方便使用。而視障者郭亦倫則認為,是否有幫助還必須看實際使用效果,「太慢或太頻繁的提醒都等於沒用。」他表示,要取代導盲杖可能還需一段時間使視障者習慣新的用路方式。 逢甲大學研發團隊與視障者進行相關溝通,進而研究出更貼近視障者生活的發明。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未來研究團隊希望結合物聯網及各種資料庫,來完善盲人生活,黃子騰期許道,透過物聯網的幫助,能讓盲人在更遙遠的地方收到通知,進而幫助盲人定位自己的位置。但結合物聯網還需大量的資料庫,許芳榮說:「要建立這些訊息,成本就會很高,所以未來比較大型的公司跨入該技術的市場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