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林品杉、林雨潔姐妹交鋒 雙奪擊劍亞運代表資格
體育
第1799期
林品杉、林雨潔姐妹交鋒 雙奪擊劍亞運代表資格
2024-11-15
【記者吳妤潔新北報導】2025年科威特亞洲青年暨青少年擊劍錦標賽青年組選拔(註一)10日在新北市天主教恆毅高級中學進行,各劍種(註二)將選出四位選手代表中華隊出國征戰。在男子銳劍項目中,來自國立體育大學的邱聖軒以首輪單敗淘汰賽(註三)第二之姿順利入選;女子銳劍則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林品杉和妹妹林雨潔在次輪單敗淘汰賽保住代表隊席位。 註一:比賽分為青年組(西元2005年至2012年間出生)和青少年組(西元2008年至2012年間出生) 註二:擊劍分成銳劍、鈍劍和軍刀三個劍種 註三:選手先進行初賽5點全循環比賽,依全循環成績取八前進行首輪單敗淘汰賽,前兩名選手入選代表隊,且仍分出冠亞;其餘未入選的選手,依初賽排名結果進行次輪單敗淘汰賽,爭取剩餘兩名代表隊資格。 銳劍是唯一不須考慮攻擊權,只要刺中對手即可得分的劍種,更考驗選手對戰術的掌握,猶如心理戰。在次輪四強賽時,林雨潔碰上首輪排名第三的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陳韵菲。林雨潔積極進攻,比數一路領先,最後成功拿下代表隊資格,晉級次輪冠亞賽並對上姊姊林品杉,但因國手資格皆已到手,兩人更享受在對打的過程,林雨潔笑道:「沒有那麼緊張,也比較沒有管成績會怎樣。」 另一場的男子銳劍組戰況更加激烈,因世界青年排名17的李讓直接獲得代表隊資格,七名選手將爭奪剩餘的三個名額。邱聖軒在首輪冠亞賽對上世界青年排名35的林哲群,最後以亞軍的成績入選代表隊。面對高強度的對手,邱聖軒表示自己多使用引誘策略,藉對手的反應時間趁機發動攻擊。 談到擊劍項目在國內的發展,中華民國擊劍協會國際長兼選訓委員會召集人林文鴻說明,在協會的推廣之下,近年逐漸看到成績,但仍面臨挑戰,他說:「在各國的態勢發展中,我們怎樣增強國內選手的實力進入到國際舞台,藉由風潮的帶動,讓這個運動不斷擴展?」貝思擊劍俱樂部教練王淳叡認為,協會可以多加舉辦比賽,並以不擾亂國內排名的方式讓外隊參加,藉此提升選手的國際競爭力。 對於即將出戰亞青賽的選手,林文鴻表示期待,「過去我們青少年組都有不錯的表現,像女子鈍劍的張黃美子和男子銳劍的李讓都有得到金牌,希望選手延續青少年的成績,提升到青年組的時候能更上一層樓。」臺北市體育總會擊劍協會的洪莉翔甫奪下2024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女子銳劍冠軍,在首輪單敗淘汰賽就拿到代表隊資格,面對下屆亞青賽,他說:「之前亞青打得都不太好,希望這次可以站上頒獎台。」洪莉翔期許自己能夠突破過往的成績,而李讓則把目標設在第一,極力爭取獎牌。
賽事遇雨不減選手熱情 網球排名賽盼扎根基層
體育
第1795期
賽事遇雨不減選手熱情 網球排名賽盼扎根基層
2024-10-04
【記者李昱靜花蓮報導】Victor.ly國際網球排名賽花蓮站於9月28日至29日在花蓮縣網球場開打,29日現場因雨勢過大,主辦方決定取消剩下的賽事並延期舉行令不少選手感到遺憾。此次比賽劃分為UTR等級U3~U7.5(註一),賽事階級廣泛,無論是專業選手還是業餘愛好者都能參加,因此可以看到許多入門的新手與專業人士一同共襄盛舉。 註一:UTR是基於對一名球員12個月內最近30場比賽的數據進行綜合考量的算法,評級從1.00(初學者)到16.50(最高級別)。 在「Victor.ly」團隊創辦人中,有一部分曾是網球選手,因此他們致力推廣網球,希望為網球運動員提供更多比賽、交流平台。Victor.ly賽事經理Marcelo(化名)說:「我和另一位創辦人希望可以讓台灣網球選手有更多平台可以發揮,不管是想要繼續練球、打球或是教球。」團隊透過每月至少兩場比賽來推廣網球,另外則是成立球隊,希望把以前的經驗傳遞給新一代球員。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徐晨揚為此次比賽最高級的U7.5選手,他說:「比賽剛開始,Yonex(註二)的球相對比較難控制,所以打得相對保守一點,以球質和球的深度為主,不是以角度為優先。」南臺科技大學學生唐群揚也表示球很硬,讓他的手感受到不小影響,甚至略感生疏。透過昨天的比賽,讓他認識到在發球方面有不足的地方,未來會持續加強訓練。 註二:Yonex為知名網球品牌。 選手們也分享了對未來的生涯規劃。唐群揚表示,他未來會直接工作,不會打球。慈濟大學學生賴冠廷說:「網球是我的興趣,退役後有機會就打,開心享受比賽。」目前還是大一的徐晨揚則將網球視為自己的職業,未來計畫去歐洲留學,退役後可能會先當網球教練作為過渡期,執教期間再更深入思考自己的未來。 雖然因天氣原因,部分賽事被迫延期,選手們依然從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和自我反思的機會。Marcelo表示,透過頻繁舉辦比賽,為網球運動員提供週末的競技平台,不僅讓他們在訓練後能夠展現實力,還能激發選手的競技熱情與成長潛力。
仿雨傘設計可攜式風電機 南臺科大讓綠能走進日常
新知
第1786期
仿雨傘設計可攜式風電機 南臺科大讓綠能走進日常
2023-11-22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為了實現2050淨零排放,政府部門開始慢慢制定相關政策,希望將再生能源逐漸取代一部分化石能源。南臺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團隊設計「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讓一般民眾能利用綠色能源發電,享受其經濟效益以及帶來之便利性。此作品亦在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主辦之「2023智慧科技應用創意競賽」,榮獲創新實作組銀獎的佳績。目前市售的居家風力發電機往往又大又重,並只能定點發電,且一般家庭很少會使用。因此,團隊希望設計出能隨身攜帶、隨時運作的風力發電機,讓民眾輕鬆享受綠能之便。「我們的風電機不受場地限制,架設的步驟簡單,重量也較輕。」南臺科大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陳宥任表示,這件作品不只能放在自家陽台,還適用露營等戶外活動發電。 「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的零件可以拆卸,組裝後還能用手提,讓使用者方便移動其位置。 圖/許子羿提供為了讓風力發電機更便捷,團隊參考了雨傘的傘架結構,使葉片能夠輕鬆收起、攜帶。此外,團隊特別設計可拆式的主機盒,方便使用者收納。材質部分則以碳纖棒作為葉片支架,並使用傘布取代傳統的硬式葉片,整體結構更輕盈。製作上也兼顧安全性,南臺科大機械工程系學生許子羿補充道:「若是硬式葉片在旋轉過程碰觸到它會很危險,但是雨傘布材質相對軟,造成的傷害相對少。」團隊更納入物聯網智慧化設計,將風量監測資料傳遞到顯示板,使用者能立即了解發電狀況。 此圖為團隊利用電風扇的風對「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進行實測,此風力發電機以碳纖棒作為葉片支架,韌度高且更具安全性。 圖/許子羿提供然而,機盒雖然是利用方便、簡易的3D列印技術製成,但是過程中需不斷調整參數,以提高結構的穩定度。提及現有的困境,許子羿說:「畢竟我們是用雨傘布,所以發電的效率比市面上的風力發電機來得低。」他表示雖然傘布軟、具安全性,但受風後會凹陷,不比硬式葉片有效,所以只能供應承載大約五伏特的電器,例如手機、小型燈具、掌上型風扇等。 此圖為「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的主機盒,全部以3D列印製成。中間藍色螢幕則是顯示板,使用者可以透過它去監測發電狀況。 圖/許子羿提供具野營經驗的民眾彭開辰則提出疑慮:「發電功效應該滿有限,台灣大部分的山區野營沒有太多風,無法掌控風源,電源就不穩定。」他建議可以應用在海邊野營,風相對穩定一些。 談及未來改善的方向,許子羿認為可以再調整葉片角度與材質,提高發電效能,並將物聯網的功能擴大,做出一款應用程式,只要打開手機就能監測發電狀況。
聽見詩中日常 《綿綿》詩曲共譜生命感受
藝文
第1782期
聽見詩中日常 《綿綿》詩曲共譜生命感受
2023-10-19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牆上掛著印有詩詞作品的透明壓克力板,一旁桌子則放著耳機,輪流播放著以詩詞作品延伸而成的音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在學生李宸佑、畢業生張倚瑄7日至28日在cafe BOMBOM舉辦《綿綿 詩與音樂展》。兩人使用各自擅長的創作媒材,展出七件融合詩詞與音樂的作品。展覽透過李宸佑的詩詞創作,再由張倚瑄產出相對應的歌曲,圍繞主題「綿綿細雨」中連續不斷、難以察覺的意象,呈現兩人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情緒。 《綿綿—詩與音樂展》在cafe BOMBOM展出至28日,由策展人李宸佑和張倚瑄、視覺設計蔡宗霖以及空間設計紀柔安共同製作。圖/黎昕俞攝面對即將畢業而伴隨的焦慮,李宸佑表示自己正對於學習七年的戲劇感到迷惘,「不太確定所有年華耗在同件事身上是不是正確的。」因此,本次展覽以他的第二愛好——詩作為主角,讓他能暫時抽離戲劇創作。而他們決定以詩詞結合音樂創作的靈感,則源於李宸佑先前所導的舞台劇中,張倚瑄為其所配樂的〈古掰買樂(Goodbye, My Love)〉一曲。兩人在聊天時,偶然發現此首曲子與李宸佑的詩詞作品〈都去哪啦?〉不謀而合。張倚瑄表示,此次創作有別於過去進行劇場配樂時,能以畫面想像音樂的旋律,「必須先理解李宸佑的文字內涵,才能透過音樂去表達感受,所以也比較有挑戰性。」 展場旁桌子放著張倚瑄的音樂專輯與李宸佑的詩集,觀眾可以戴上耳機,在閱讀詩集的同時一邊感受音樂。圖/黎昕俞攝作品〈它們〉為兩人決定展覽主題後,李宸佑的第一首詩詞創作,描繪出他對孤單情緒的想法。他將房內物品擬人化,並試著與它們對話,「我覺得我房間裡的東西都在幫助維持我的生活。」李宸佑也認為孤單的感受隨時都在發生,如同細雨般連綿不斷。而詩詞所搭配的歌曲作品〈ROOM〉,則是張倚瑄回應李宸佑的詩詞概念,他補充這首歌像是夏季的午後雷陣雨,加入了雷聲及咳嗽聲,試圖描繪一個人待在房間裡專心獨處的意象。 此次展覽現場擺放了由張倚瑄製作的歌曲CD,以及收錄李宸佑35首詩詞的詩集,供民眾觀賞或購買。圖/黎昕俞攝詩詞與歌曲同名的作品〈人生清單〉,兩人各自回應對世俗既定印象的人生公式。李宸佑以頭尾循環的寫法,列出社會期待下的人生清單,「但我覺得好像最糟糕的人生就是這樣走。」張倚瑄則將外婆對自己叮嚀的口白納入歌曲中,藉由未能受教育的外婆說出自己理想的人生清單,希望讓觀眾明白不需在乎外界框架,只需看見事物根本的道理。張倚瑄補充,相比起李宸佑詩詞中的冰冷和暴力,這樣的歌曲編排反而讓聽者有很柔軟的感受。 展區內以壓克力板印製李宸佑的七首詩詞作品,燈光穿過投射在木頭背景,會呈現一種模糊的感受,以呼應主題。圖/黎昕俞攝提及兩人對綿綿細雨的感受,張倚瑄說:「其實我是討厭下雨的,因為容易讓我產生負面情緒。」但李宸佑卻認為下雨或許是另種起點,如同焦慮帶給他的感受,「即使當下的過程很痛苦,但其實它也是推進我往前的動力。」兩人雖對主題有著不同的理解,也體現在各自的作品上,但是想法卻相輔相成。李宸佑補充:「我們從一開始就很接受彼此的不同。」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的李先生(化名)認為李宸佑明確地把社會賦予的期望,寫入詩詞〈人生清單〉之中,加上張倚瑄外婆在歌曲裡所建議的人生目標,讓他也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有相似的人生經歷。觀眾栗子(化名)則認為以詩結合音樂的展覽很親民,會讓更多人願意去了解其中內涵。談及未來發展,李宸佑則表示若有機會,會想繼續朝舞台劇延伸,或是將此次展覽擴大至更完整的規模。
亞東科大創防淹水溝蓋 自動清掃改善積水問題
新知
第1774期
亞東科大創防淹水溝蓋 自動清掃改善積水問題
2022-12-07
台灣常年下雨,垃圾和泥沙堆積所帶來的淹水、積水問題相當常見。對此,亞東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學生高紫渝和吳承恩設計「防淹水水溝蓋」,盼能幫助改善問題。 圖/團隊成員提供【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台灣常年四季多雨,加上垃圾和泥沙堆積造成排水孔堵塞,導致淹水成為常見的民生問題。亞東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學生吳承恩和高紫渝設計「防淹水水溝蓋」,望能透過裝置自動清除堵塞垃圾,幫助改善積水現況。此項設計也在2022台北設計獎中獲得廠商贊助獎。團隊成員高紫渝說:「在梅雨季和颱風季的時候很常會看到淹水的新聞,而且我們自己也體會過淹水帶來的麻煩。」當垃圾通過一般的水溝蓋掉進水溝裡,若無雨水將垃圾沖走,就會造成垃圾長期累積,進而引發積水問題。高紫渝強調,「如果排水溝沒有定期加以清掃,那即便一個城市擁有再大的集水區也不會有什麼幫助。」因此,團隊以解決淹水問題為主軸,設計出防淹水水溝蓋。 當垃圾透過水溝蓋掉落到斜面時,可透過水往低處流或地心引力的原理帶動垃圾落入垃圾收集盒內。 圖/團隊成員提供防淹水水溝蓋的內部構造為一斜面,團隊更選用光滑的材質以期減少垃圾和接觸面的摩擦力。團隊成員吳承恩說明,「雨水經過斜面的時候,可以直接把垃圾帶到垃圾收集盒,而沒有水的時候也可以藉由地心引力的原理讓垃圾自己滾入收集盒裡面。」當垃圾都集中到收集盒後,只需再由人工定時取出和清理垃圾收集盒,就能使水溝保持無垃圾堵塞的狀態,緩解淹水問題。考慮到需要時常清理水溝裡的垃圾,團隊在內部結構上裝設自動化刮板,可定時清掃未滾落進收集盒的垃圾,高紫渝解釋,「除了可以避免掉堵塞而造成的淹水或積水,也可以減少一些惡臭或蚊蟲滋生的問題。」他進一步補充,裝置也預計會透過感應器偵測的方式,以顯示器的顏色變化向清潔員反應垃圾收集的狀況,讓清潔員可以及時清理垃圾,避免垃圾繼續堆積在水溝內。「塑料袋遮住洞口導致無法排水的問題很常見,這個設計似乎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助理教授黃振家認為,此項設計尚有改善空間。不過,他也肯定裝置確實可以有效解決長年累積在下水道的垃圾。除了淹水問題,團隊也注意到清潔水溝的申請作業繁瑣,盼能藉由裝置的自動清掃功能,使未來的水溝清潔作業無需經過申請手續,更及時地解決水溝堵塞的問題。 亞東科技大學學生團隊設計「防淹水水溝蓋」,望能夠透過自動化清掃的功能,幫助改善積水的狀況。 圖/團隊成員提供
螢光物質擬數位屏幕 《自然序列》喻虛實距離
藝文
第1762期
螢光物質擬數位屏幕 《自然序列》喻虛實距離
2021-12-29
【記者羅子恆台北報導】雨水滴答聲充斥於漆黑的展間,觀眾身上的衣物隨螢光海呈現截然不同的色彩。今年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畢業的謝佑承舉辦《自然序列─謝佑承個展》,以螢光材料創作反思現實與虛擬的矛盾議題,作品於25日起在「YIRI ARTS 伊日藝術計劃」展出,展期至民國111年1月23日。 在陰暗的環境中,透過紫光燈的照耀,呈現螢光的各種樣態,牆面上還同時撥放者雨水的投影。 圖/羅子恆攝展間右側牆面上投影著水滴緩慢滑落的影像,謝佑承以投影作為展覽的引言,藉由雨水放大螢幕上的顏色及格點,呈現數位影像的真實樣態。他也將空間中央向前延伸的平台打造成碼頭,他說:「我認為地面上的螢光點更像水平面的狀態,所以做一個碼頭,讓人能更在空間當中。」觀展民眾王小姐說:「之前看就是一整個畫面,是有一個介面的距離,但這次我能走進去,就好像可以沉溺於其中,這個空間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 透過雨水的投影,呈現數位螢幕中的各項組成元素,讓觀眾能了解數位影像的真實樣態。 圖/羅子恆攝紫光燈向下映照於展場中,地面上整齊劃一的螢光點映入眼簾,呈現出彷彿被序列安排後的圖像。謝佑承表示,打光看會發現螢光點由串珠材料、塑膠碎片及具螢光反應的廢棄塑膠組成。他解釋道:「我就去模擬單點小顏色的方式,在地面上呈現電視的視覺空間,希望觀眾能有一種熟悉的科技視覺,但又是以物質方式達成。」觀展民眾周曼農說:「一方面是物質的,但那種隨機偶然排列又很呼應數位的某種想法。」 趴下地面觀察,一大片螢光海隨之映入眼簾,彷彿按照著某種規律在排列,但同時又具有隨機的感覺。 圖/羅子恆攝謝佑承透過實際物質產生的螢光模擬數位螢幕,反思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距離,謝佑承說:「主題會叫自然序列,是因為我都在用類比的方式處理數位的視覺,而數位視覺不是直接投影,而是透過數字去組成眼前所看到的圖像。」 以各種具螢光反應的材質整齊劃一的排列於地面,隨著紫光燈的的映照似乎呈現著某種圖像,又或是某些序列的組合。 圖/羅子恆攝 打光看會發現地面上的螢光亮點,全都是由串珠材料、塑膠碎片及具螢光反應的廢棄塑膠料組成。 圖/羅子恆攝謝佑承表示,展間地板上的顆粒皆由人力完成,因此耗時許久,但也呈現出數位影像世界的時間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謝佑承說:「我就是很刻意地用人為的方式,去凸顯數位快速的時間,從以前的作品到現在,我都會刻意用很多人力或是勞動的方式,去做到一個超常見的畫面。」周曼農說:「這裡面有很強的手工感,身體一定要介入,這個作品才能被完成,這就能探討到數位到底是如何與身體這個概念在一起的事情。」 白色牆壁上的雨水投影,與底下螢光交相輝映,創作者謝佑承透過光的作品反思實體與虛擬、真實與數位的矛盾關係。 圖/羅子恆攝「光」一直是謝佑承重要的創作來源,他認為,螢光材質其實距離人們生活很近,希望能透過螢光元素來重現人們與螢幕的距離。他也進一步表示,未來可能會藉螢光的特性,去發想一些生活的狀態及議題的關聯。
整個城市都是你的植物園 中科大創智能生態缸
新知
第1757期
整個城市都是你的植物園 中科大創智能生態缸
2021-11-17
【記者吳姿芳綜合報導】室內景觀結合科技是人類養殖動植物的新趨勢,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智慧生產工程系團隊研發智能生態缸,利用「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AIoT)」設備即時監控環境,榮獲2021 iENA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智慧生產工程系團隊發明智能生態缸,榮獲2021 iENA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競賽金牌。 圖/研究團隊提供智能生態缸的外型起源於迷宮球(註),可分為本體和外圍。球狀本體內為熱帶雨林生態景觀,包含蕨類、青蛙和甲蟲等動植物。外圍則具有管狀水族管,能在其中養殖小魚、蝦類和水草,且內外部可以透過智能控液閥相通。此外,球狀本體也置入智能LED照明、智能溫濕度感測器等設備,能隨時隨地監控數據。註 : 迷宮球為內部含球與迷宮的裝置,能培養孩童從平面空間轉為立體空間的感知能力。 智能生態缸由球狀本體、外圈的管狀水族管和音箱空間組成,並在水族管與生態缸的連接處設計「智能控液閥」,使水族管內的生物糞便能利用智能設備送入生態缸。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指導老師、中科大智慧生產工程系教授張源修過去曾研發人工浮島,此次智能生態缸也運用類似的原理。他利用智能LED照明及智能溫溼度感測器幫助植物行光合作用,同時將環境調整為適合動植物的狀態。此裝置也搭配專屬APP,每十分鐘傳送最新數值至手機,讓團隊不僅能隨時監控和調整設定,也會被即時通知缸內的異常狀況。 使用者透過手機即能連線AIoT設備,如智能控液閥、智能LED照明、智能溫濕度感測器、智能土壤感測器、智能音響等設備。  圖/研究團隊提供此外,水族管與生態缸的連接處設有「智能控液閥」,可利用傾斜式的水族管,讓魚蝦的糞便沉積於底層,再使用魚菜共生的環保循環技術,透過閥門將糞便與水提供給雨林生態的動植物。另外,團隊在智能生態缸底部設計音箱空間,可以置入小型的藍芽音響。團隊成員中科大商業經營系學生陳炫如說 :「音樂讓人放鬆,而音箱空間可以使音樂產生共鳴,音質也會更清晰。」 都會人生活於狹窄的空間,無法隨時欣賞自然景觀,因此團隊研發智能生態缸,療癒人心。  圖/研究團隊提供近年來越來越多室內景觀產品結合科技,團隊成員中科大商業經營系學生吳哲典解釋,「我認為生態缸會很有賣點,因為現在都市人生活緊湊,生態缸能療癒身心。」樂坊水族店長陳鐸仁也提出生態缸使用方面的疑惑,他說:「如果智能生態缸的清潔不方便維護,像雨林植物會因為生態變化而變髒,可能會不被大眾接受,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 智能生態缸的半徑大約為20公分,能擺設於辦公桌上,讓上班族在工作之餘也可以觀賞動植物,放鬆疲憊的身心。  圖/研究團隊提供陳炫如說明,智能生態缸尚處初期研發階段,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像是生態缸內的物種該如何共同存活,以及魚類糞便該如何經過發酵處理,都還需團隊進一步優化。未來團隊希望將智能生態缸商品化,讓辦公族群也能在狹小的室內觀賞大自然。他們也計畫將智能生態缸加大,可以設置於老人日照中心,供長輩養殖動植物、調劑身心。
多元族群齊聚棒球場 出口盃雨中熱血完賽
體育
第1755期
多元族群齊聚棒球場 出口盃雨中熱血完賽
2021-10-27
【記者張博涵台北報導】「棒球比賽,兩出局後才開始!」五局下半,雲豹聽障騎士隊代打游松霖扛住壓力,敲出一支一壘安打,將兩名隊友送回本壘,追平比數,兩出局時以4:4與戰神身障棒球黑隊戰成平手。隨後雲豹又藉對手守備失誤,跑回再見分,場邊隊友隨即衝上前相擁,並激動地用手語表達喜悅,於24日在新生公園棒球場笑納隊史第一座出口盃多元族群棒球賽冠軍。 五局下,雲豹聽障騎士隊代打游松霖敲出適時安打追平比數。隨後雲豹又藉對手守備失誤,跑回再見分,場邊隊友隨即衝上前相擁,並激動地用手語表達喜悅,笑納隊史第一座出口盃多元族群棒球賽冠軍。 圖/張博涵攝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障棒壘球協會主辦之第八屆出口盃棒球賽在雨中熱血開打,此賽事主張「運動平權」,參賽隊伍包含身障、女子、聽障及高齡棒球隊。出口盃創辦人、戰神隊捕手潘瑋杰說:「希望這樣的比賽能讓大家被看見,被看見後才會有更多尊重和理解。」此外,為讓各族群能公平、安全地在球場上競逐,出口盃建立了特殊的競賽規定,如比賽時間採五局制、行動不便者可指定代跑、擊球員不得短打、無不死三振(註)等。註:在棒球比賽中,捕手未能確實接捕投手所投出的第三個好球時,擊球員可試圖往一壘跑,若能在捕手傳球至一壘前安全上壘,則雖記錄上仍計一次三振,但擊球員上壘且不計出局,此情形稱為不死三振。而在身障棒球中,捕手可能為下肢障礙者,因此無不死三振情況。出口盃冠軍戰出現戲劇性逆轉,雲豹聽障騎士隊原先以1:4落後戰神,隨後吹起反攻號角。雲豹先發投手高瑞祥除投出完投勝,更在五局下敲出帶一分打點的深遠長打,開啟雲豹逆轉攻勢,最終也獲選為單場MVP。高瑞祥為棒球科班出身,球齡27年,投打俱佳的他平時也將自身經驗傳授給隊友,盼能與大家共同進步。此外,雲豹教練陳智杰亦對球員表現讚譽有加,「我們平常就很會打逆風球,球員到最後一刻都不放棄,這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 雲豹聽障騎士隊先發投手高瑞祥為棒球科班出身,球齡27年,還曾打過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二軍。此役高瑞祥除投出完投勝,更在五局下敲出帶一分打點的深遠長打,開啟雲豹逆轉攻勢,最終獲選為單場MVP。 圖/張博涵攝季軍戰則上演「女力對決」,由日漾SUNDAY女子棒球隊對上由國立臺灣大學學生組成的椰林Warriors女子棒球隊。日漾固若金湯的守備加上投手陳頎棻速球連發,成功封鎖椰林打線。三局上,椰林遭遇亂流,頻頻出現守備失誤,日漾則乘勝追擊,單局狂攻11分,終場以14:0擊敗椰林,首次參賽便奪下季軍。 第八屆出口盃多元族群棒球賽在雨中熱血開打,季軍戰上演「女力對決」,由日漾SUNDAY女子棒球隊對上椰林Warriors女子棒球隊。椰林捕手韋雨羲於三局下敲出二壘安打,可惜隊友打線無法串連,最終遭日漾先發投手陳頎棻完封,以0:14敗下陣來。 圖/張博涵攝目前台灣校園棒球體系內,競技端無女子棒球隊,因此女性球員即使在少棒表現優異,青棒階段仍需加入以男性為主的校隊,才能續圓棒球夢,有些球員亦只能選擇轉打壘球。對此,社團法人台灣女子棒球運動推廣協會副理事長柯亮群表示,傳統社會氛圍中,常認為棒球不是屬於女生的運動,因此台灣缺乏從小培訓球員的基層女棒隊,而目前女棒的發展主要由愛好者自行組隊、交流,不像男棒從學校體系出發,並從基層開始做起。椰林季軍戰先發投手、就讀臺大的林庭瑋亦指出,因參與女棒的人數少,雖近年來各級學生女棒聯賽紛紛設立,參賽隊伍數仍不多,目前全國大專院校棒球運動聯賽女子組亦只有四隊參賽。日漾成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生游雅喬認為,現階段或許能透過在校園內集結女棒愛好者,建立社團改善現況,「因為社會風氣,沒人帶我來棒球隊的話我也不太敢來,可能需要有熱忱的人主動號召其他有興趣的學生,才能增加女棒參與人數。」 日漾SUNDAY女子棒球隊梁逸姗現為青棒隊總教練,她鼓勵想打棒球的女生勇敢追夢,「一切都不嫌晚,非科班的球員加入,只要多努力也不見得比別人差。」 圖/張博涵攝出口盃未來期望再廣納更多元的族群,創辦人潘瑋杰原先想於本屆納入盲人棒球,可惜規則差異太大,無法順利執行,因此,他將在今年12月舉行盲人出口盃,願能為視障族群提供一個平等的棒球舞台。 戰神身障棒球黑隊徐耀郡曾於學生時期加入棒球隊,但因實習意外失去了左前臂。投球時,徐耀郡就像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獨臂傳奇」吉姆.亞伯特(Jim Abbott),先用非慣用手夾住手套,球投出後再立刻戴上手套守備。 圖/張博涵攝 本屆為竹東海盜不老棒球隊首度參與出口盃多元族群棒球賽,陣中球員平均年齡69歲,多為少棒時期隊友。圖為竹東海盜24日先發投手陳裕昌。圖/張博涵攝
《雨傘法》取消大學補助 印度生上街爆發衝突
國際
第1742期
《雨傘法》取消大學補助 印度生上街爆發衝突
2020-12-30
【記者張華真綜合報導】「反對取消補助金!」12月23日上百名大學生和教職員在印度北阿坎德邦州首府德拉敦區政府(District Administration Dehradun)前廣場高舉字牌抗議,反對近期政府針對北阿坎德邦州高等教育機構頒布的《傘法(Umbrella Act)》,該法取消提供州內18所大學補助金。學生與警察在行動過程中爆發衝突,部分抗議者遭警方起訴。 印度全國學生會(National Students' Union of India, NSUI)發起抗議,呼籲政府撤銷針對北阿坎德邦的高等教育機構頒布的《傘法(Umbrella Act)》。 圖/普里雅・迪牙妮提供西元2019年8月,北阿坎德邦州政府高等教育處(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ment Of Uttarakhand)為解決州內大學各自訂定教育法規的亂象,提出將29所公私立大學納入保護傘體系的構想,並於2020年9月提出《傘法》,12月正式通過。《傘法》除明定校長、副校長甄選辦法、大學組織運作規則及大學資金使用規範外,也取消提供州內18所大學補助金,此舉卻引起大批師生不滿上街抗議。依據舊法《1973年北方邦大學法(Uttar Pradesh University Act, 1973)》規定,州政府每年有責提供補助金給州內18所私立大學,補助金通常用於支付教職人員薪水與修繕軟硬體設備。修法後,政府停止提供補助,教職人員薪資將不受保障,連帶影響學生受教權。馬哈德維懇雅巴夏拉研究所(Mahadevi Kanya Pathshala  (P.G)  College DehraDun, M.K.P )學生普里雅・迪牙妮(Priyal Dhyani)提到,沒有補助金,學校為維持運作只能提高學費,超過半數學生將無法負擔高昂的費用,「目前我每年的學費是1400印度盧比(約新台幣536元),新法上路後大約會變成1萬到2萬印度盧比(約新台幣3831元到7663元)。」 學生高舉「反對取消補助金」和「北阿坎德邦之恥」的字牌,抗議政府取消給予州內18所私立大學的補助金。 圖/普里雅・迪牙妮提供政府並非全然取消補助,修法後北阿坎德邦州政府高等教育處會改以輔助性資金援助(註),更有效地監督各大學財務開支狀況,以回應民眾對大學濫用經費投訴。《傘法》中規定政府有權決定輔助性資金援助金額,意味修法後政府得以掌控各校財務。庫馬恩大學(Kumaun University, KU)學生戈帕爾・巴特(Gopal Bhatt)指出,政府表面上談論統一大學法規,實則將摩爪伸入大學校園,「你完全可以想像修法後發生的事,政府會完全掌控大學運作。」註:政府會依各校運營情況,分配補助金額度,輔助性資金援助金額將因此波動,和原先提供固定補助金不同。受補助金取消影響的達揚和盎格魯吠陀研究所(Dayanand Anglo Vedic Post Graduate College Dehradun, D.A.V.)副教授甘德拉・巴・當(Gurendra Pal Dang)不諱言:「政府就是想掌控所有的學校,不准學校教導不利執政黨的思想。」抗議者指控北阿坎德邦州立法議會(Uttarakhand Legislative Assembly)擬定《傘法》時,未和校方進行討論,他們呼籲政府撤銷法案,若政府未回應訴求,將發起連署,透過法律途徑廢除《傘法》。
水下栽培雨來菇 解套低產控品質
新知
第1739期
水下栽培雨來菇 解套低產控品質
2020-12-09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野生雨來菇大多出現在雨後的路邊沙石地,因此有產量不穩、容易泡爛等問題。有鑑於此,慈濟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副教授耿念慈、慈科大護理系研究生張景惠等人研發出「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的應用」,將雨來菇移至水槽下養殖,以達人工控管品質。此發明於1日獲得國家新創獎。 慈濟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副教授耿念慈、助理教授劉威忠、研究助理柯雅淳和護理系研究生張景惠等人,研究「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的應用」獲國家新創獎。 圖/耿念慈提供野生雨來菇是一種陸生藻類,具有生物醫療、食用等價值,如可提供素食者容易缺乏的維生素B,或提煉出可抗氧化、修復細胞的藻膠和藻膽蛋白。但在地面生長的雨來菇像木耳一樣,只能形成片狀,且混有雜質、產量有限。故張景惠表示,團隊將雨來菇馴化至水下養殖,以排除雜草、沙石等雜質,並增加其成長空間。而團隊也利用立體養殖方式,將雨來菇整齊、垂直排列於圓筒狀的水槽內,節省農場空間,以提高單位產量,目前實驗室已培育出約200萬顆藻苗。沁園雨來菇生態農場創辦人丁采綸表示,他也曾做過類似實驗,但礙於雨來菇的生命週期,藻苗在水下成長約一週後,就會破裂汙染水質。耿念慈則說,團隊會將破裂的雨來菇撿出水槽,而餘下的雨來菇含有較多的藻膠,可產生較大張力,避免遇水則破的問題,甚至可持續增長至5公分。 球形雨來菇的剖面具有豐厚藻膠,為雨來菇在水下生存的防護罩。 圖/耿念慈提供除了產量提高,耿念慈表示,由於水中的環境可排除陸面雜質,並防止雨來菇被動物踩踏,使其能從片狀改變為球狀,變得更加美觀。耿念慈解釋,團隊也將雨來菇內的藻膠蛋白拉取至表面,製作成吸睛的彩色珍珠,又天然的雨來菇較為養生、健康,將有機會取代粉圓,進軍手搖飲店。他補充,由於雨來菇沒有味道,只要經過廚師調味,就能加入各式料理,甚至能作為魚子醬的替代品,加入高級法式料理,造福素食者。耿念慈表示,培育圓形雨來菇時,可依據廠家的使用目的調整大小,而大型的雨來菇較容易萃取出工業和生醫所需的原料。如雨來菇的藻膠蛋白可作為工業材料,加入小夜燈增添色彩。但耿念慈說:「藻膠蛋白用在生醫產品,產值會比較高。」未來團隊規劃先將雨來菇應用於醫療領域,希望能增加獲利。 雨來菇內的藻膽蛋白被激發後,會散發出紫色的光暈,使美感價值提升、運用範圍增加。 圖/耿念慈提供此外,團隊也希望將藻苗提供給採集雨來菇的部落農民,使其不必再靠天吃飯,維持穩定的生產流程和總量,盼能保障農民的基本收入。丁采綸則表示,已被馴化為水生的雨來菇有可能無法種回地面,且雨來菇會依據緯度、風向,演化出不同的外貌和習性,因此團隊在實驗室內的成果要能應用到各地的雨來菇農場,還有待觀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