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數位媒介重塑自然景象ㅤ《植生印紀》反映現代多元樣態
藝文
第1813期
數位媒介重塑自然景象ㅤ《植生印紀》反映現代多元樣態
2025-09-26
【記者蔡得曦台北報導】半透明框架營造出若隱若現的邊界,鮮活色彩的花木點綴其間。20日《植生印紀》曾麟媛、江威儒、張驊三人聯展於乙皮畫廊台北展館展出。其中,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創作理論組博士生的張驊,以油彩作品〈盒中景07〉點出在科技時代下,人們透過數位媒介重新建構觀看景象的方式。 在張驊展區中最大幅且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盒中景07〉,描繪由透明玻璃圍合而成的風景,中央鮮紅的團塊與四周藍水、黃花相互映襯,玻璃框架外是高聳並帶有結晶紋理的山景。「〈盒中景07〉是我對當代風景的思考。」張驊說,他認為現代的風景已不再只是戶外的山河或城市,而是更多元的樣態,例如手機裡的旅遊照、社群上的打卡照片,甚至是 AI 生成圖像,這些都成為新時代的「風景」。 〈盒中景07〉雖充滿繁複的物件,卻因部分留白為觀者留下自由想像的空間。張驊說:「〈盒中景07〉是一個可供凝視的框架,也是提供觀眾構築自我風景的開放場域。」而在作品〈室內風景系列03〉中,張驊特意在畫作外圍繪製框架,營造出室內的空間感,視覺中央的礦物結晶與花草則形成不斷形變且破碎的風景,使觀者能自我詮釋出獨特的景象。觀眾潘信華指出,張驊的作品題材雖取自城市窗景,但在畫面中逐漸放掉部分寫實,轉向以模糊曖昧的物件來建構畫面。 談及對於繪畫的看法,張驊表示,人為創作的痕跡,例如手的抖動、線條或色塊的不精準等,都是繪畫最可貴的地方。現在他創作時會刻意保留這些痕跡,「這是人類創作時獨有的印記,也是與AI生成圖像最大的差異之處。」而他選擇油彩作為媒材,是因其具有慢乾的特性,能使創作時間被拉長,從起稿、上色、塗改到最後定型,所有步驟就像是景致逐步成形的過程。 自小在城市長大的張驊,更嚮往純粹的自然景觀。乙皮畫廊執行長陳雅玲表示,本次展覽選擇「植物」為主題,是源於對藝術家近期創作脈絡的觀察。張驊的作品即取材自記憶中的花圃,希望觀者能在畫裡找到熟悉感。在展場中,他的創作與其他藝術家彼此呼應,形塑出自然與數位之間的對話。張驊說:「我希望透過創作回應現代的變動,讓觀眾重新看待新時代的景色。」
【社論】金鐘獎暴露了台灣最__的風景
校園
第1730期
【社論】金鐘獎暴露了台灣最__的風景
2020-10-01
第55屆金鐘獎頒獎典禮上,主持《kakudan時光機》兒童少年節目獲獎的Si Pangoyod(鍾家駿)身穿達悟族傳統服裝上台領獎,如此光榮的一刻,卻遭媒體以「全場最露」、「屁股蛋」等不雅字眼聳動下標,族服的文化意涵被惡意扭曲,引起輿論譁然。除了批評媒體素質,那些直播下方的留言也同步呈現台灣社會如何看待原住民文化。 主持兒童少年節目《kakudan時光機》的Si Pangoyod(鍾家駿)身穿達悟族傳統服裝上台領獎,並以族語發表感言。 圖/取自Youtube典禮當日,Pangoyod身穿無袖無領的短背心,藍白相間的衣飾搭配一條白色兜布上台領獎。他與另一位原住民搭檔在台上即興表演rap,並以族語發表感言。媒體不僅沒提到他們的優秀表現,甚至以充滿歧視的文字下標,而不少民眾因為聽不懂達悟語,紛紛在直播平台炸開批評。究竟是不了解,還是不想知道?被媒體刻意放大的丁字褲,對達悟族男子來說象徵吉祥,也有「穿上它,永遠陪伴著你不離開」的意涵,因此,族人的第一件丁字褲,要特意選擇天晴的日子,面朝日出方向穿戴。若再深入了解達悟族的歷史文化,就會知道,蘭嶼一年中有六個月天氣非常炎熱,族人多以捕魚維生,傳統服裝與海洋捕撈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如此具有歷史脈絡的傳統服飾,媒體忽略不談,仍以往常關注的「巨乳、暴露」等腥羶題材物化之。根據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說明,每當達悟族人出席國際典禮、政府重要場合,都是穿著族服出席,以表達最高敬意。將金鐘獎典禮視為莊重場合的Pangoyod在後台受訪時也提到,他很高興能與另一位原住民主持人一同穿著族服上台領獎。其實,Pangoyod曾出演的電影《只有大海知道》,就是呈現達悟族小孩排斥代表文化的丁字褲,不願穿它上台表演。媒體的標題暴露出對文化的歧視與無知,使得原住民青少年對於傳統文化感到不自在,這樣的傲慢正是元凶。從「一大包」,到「原住民加分」、「就愛亂喊亂叫」,金鐘獎直播平台民眾所留下的歧視性留言,讓台灣社會的偏見無所遁形。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曾於《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一書提及,受到污名的人,是知道觀眾認識到他們是有污名的人,他們的污名是有目共睹的公開知識。套用高夫曼對「污名化」的定義,在台灣,原住民因具有某種狀態,而被社會集體認為他們是不如人的、負面的。每當有原住民爭議事件時,就會看到這些負面標籤再次被提起。原住民被迫接受那些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刻板印象及差別待遇,進入社會框架,當他們出席典禮,穿著傳統服裝出席典禮,卻被不理解文化意涵的媒體與民眾視為過於暴露,不尊重場合。所謂的進步,究竟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在這件事上,我們看到,在不夠了解文化的情況下,我們正高舉「文明」的旗子,企圖消滅他們的文化。台灣人總愛說最美的風景是人,原住民文化在體育音樂文化上有好表現就是台灣之光,但是承認吧,其實台灣人並不真的這樣想,那些新聞下的留言,就是歷史的初稿,見證此時此刻的台灣風景。
旅行經驗成創作養分 《公路旅人》繪出虛實風景
藝文
第1671期
旅行經驗成創作養分 《公路旅人》繪出虛實風景
焦點
2017-12-27
【記者劉蘭辰新北報導】以鉛筆、壓克力與代針筆等形式,描繪人生旅途中的細節和充滿回憶的行旅經驗,《公路旅人雙人展》24日於CC Gallery藝文空間開幕,展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陳鈺霖與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郭人嘉的創作。狹長展間牆面上懸掛著素雅的平面作品,策展人、台藝大工藝設計學系講師吳竟銍指出,郭人嘉透過交通工具把觀者帶到真實旅行空間,精緻的筆觸與簡潔構圖為平凡生活事物增添幾分神秘色彩;陳鈺霖則用植物把觀眾帶到虛擬的場景,作品元素給人多重聯想,每次觀看都富含舊地重遊的新鮮感。而展場中的觀者則彷彿旅人,行駛於多條公路上欣賞風景。 《公路旅人雙人展》以鉛筆、壓克力與代針筆等形式,描繪人生旅途中的細節和充滿回憶的行旅經驗。 圖╱劉蘭辰攝〈花東印象〉是郭人嘉的代針筆素描。「因為朋友都在忙畢製,我只好獨自騎車到花東旅行。」他表示,雖然身為台北小孩,到東華念書後反而愛上花東的生活氛圍。他先拍攝花東沿途風景與自行車,再融合多張攝影於繪畫,傳遞旅行的寧靜心境。〈烤箱〉描繪密閉的夏日公車上,每個拉環都掛了烤雞,郭人嘉想以趣味手法諷喻擁擠的都市生活,「就像個蒸籠。」藝廊成員、台藝大工藝系碩士生施姵伃表示,將人群喻為烤雞十分貼切,讓他想起高中擠末班車時悶熱的車廂與煩躁心情。 〈花東印象〉是郭人嘉的代針筆素描,他表示,雖然身為台北小孩,到東華念書後反而愛上花東的生活氛圍。 圖╱劉蘭辰攝相較郭人嘉的作品,陳鈺霖的繪畫較為抽象,擅長以植物記錄生活心境,「我用鉛筆素描練習造型,並用壓克力來玩色彩。」陳鈺霖出身苗栗農家,自幼母親熱愛植栽,讓他負笈北上後也培養起蒐集植物與種子的興趣,尤其喜歡耐旱植物如仙人掌,並熱衷於刻畫這些生命旅途中的重要物件。〈乾涸的太陽〉以壓克力顏料繪製枯黃的蕨類葉脈,陳鈺霖表示這是他第一次養蕨類,當時驚訝於脆弱與枯萎的生命狀態,所以提筆作畫。 陳鈺霖熱衷於刻畫這些伴隨他生命旅途中重要的植栽,同時反映個人內在情緒。 圖╱劉蘭辰攝鉛筆素描作品〈分生〉為陳鈺霖觀察耐旱植物的變異過程,並融合想像造型繪製。觀眾、台藝大美術系學生朱威龍認為,〈分生〉等鉛筆素描帶有黑暗色彩,呼應他寂寞悲觀的個性,「能讓我與作品產生共鳴。」他很喜歡以真實植物表達內心抽象心境的方法,比起一般具象靜物畫給予觀者更多想像空間。
〈They〉勾勒虛擬世界 絢麗畫出黑暗故事
藝文
第1640期
〈They〉勾勒虛擬世界 絢麗畫出黑暗故事
2016-12-07
【記者吳謙台北報導】由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瑞士當代藝術學院共同主辦,「想像的風景Ⅲ《烏托邦旅程的追尋》國際學生多媒體動畫藝術徵件展」4日揭曉得獎名單,並於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舉行頒獎典禮。其中,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學生邱國維,以作品〈They〉獲得優選獎。〈They〉是邱國維耗時半年,為網路歌手曼德克・拉威爾(Mandark Ravel)量身打造的3D動畫MV。作品捨棄主角和主線劇情,改採非敘事結構,描繪虛構世界中,一股神秘能量慢慢地感染城市內的人們。受感染的人體轉化為電腦螢幕後,有人因無法承受這股能量而選擇死亡,也有人投身其中,成為這股能量的一部分,共同化做一朵高聳入雲的緋紅色花朵,在城市上空灑下片片絢爛花瓣。觀眾、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學生陳彥寬表示,以絢麗的畫風描繪如此負面黑暗的故事,給人帶來強烈的衝突感,讓人印象深刻。歌曲中詩般的歌詞,描述現今社會上,人們深陷龐大的網路集體意識中,不自知也不能自拔地重複同樣的事。邱國維表示,創作初期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視覺化歌詞中的抽象概念。最終他選擇科幻題材,是因科幻雖看似荒誕,但其實都以真實世界為藍本,更能反映現實問題。 邱國維作品〈They〉,通過絢麗的畫面營造科幻感,描繪在網路文字下所彙集出的集體意識,不僅龐大也深具感染力。 圖/邱國維提供有別於〈They〉帶來的科幻,同樣榮獲優選的〈迷失他方 (Lost in Words) 〉則取材自身日常。故事主角孤身在英國留學,前往布里克斯頓(Brixton)途中,克服種種語言障礙,成功買到車票、找到月台,卻還是在慌忙之中,搭上反方向的火車。作品雖以電腦繪圖形式完成,但使用具有手繪感的筆刷,營造出童趣和溫暖的感覺。創作者、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學生陳鈺螢表示,故事靈感來自自身經驗。在英國交換時,雖然日常生活交流並沒有問題,但有時因文化或語言隔閡會產生小誤會。這些誤解或誤會,有時候像是本質上的不同,無法避免也無法消除,形成一種母語與非母語、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對立。但仔細觀察後,也能發現許多相似處,找到之間的共同語言。藉由這個作品,她希望觀眾多觀察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無形交流,異中求同。本次徵件從上百件來自美國、義大利、瑞士及台灣等學生的作品中,選出包括〈They〉與〈迷失他方〉在內的53件入圍作品,並將持續展出至民國106年2月5日。
餐桌變島嶼 繪人生故事
藝文
第1637期
餐桌變島嶼 繪人生故事
2016-11-16
【記者周瑩慈新北報導】餐桌化身島嶼,漫畫搖身成為桌布,承載故事的餐桌在藝廊空間裡漂浮、停駐。《餐桌故事Table Time》宋周妍X盧卡斯雙個展12日至27日在陶華灼藝廊的美術小館舉辦。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韓國學生宋周妍、北藝大美術學系研究所巴西學生盧卡斯,以島嶼狀的餐桌鋪上漫畫裝飾的桌布,象徵餐桌承載的不只是餐具與食物,還有生活中的故事。《餐桌故事》系列作品是宋周妍與盧卡斯的共同創作,以島嶼形狀呈現餐桌,象徵「金銀島」。遠看作品就像三個不同大小、形狀的島嶼靜靜佇立著,宋周妍表示,作品的波浪形態代表流動,「一開始做的餐桌是四四方方的,但餐桌上的故事就像水一樣,流動的、柔軟的。」餐桌上擺滿象徵寶藏的各種水果、餐具、酒瓶,再鋪上用漫畫填滿的布代表生活中的故事。漫畫中「你想死嗎?」、「不是說要認真?」等俏皮對話,以韓、日、中、葡四國語言呈現兩位藝術家討論展覽時,日常相處模式及創作過程。《餐桌故事》為以身體穴位作主題的《體感風景》聯展子展之一,結合令人意想不到的湧泉穴。宋周妍說:「湧泉穴連接人與地,是很重要、力量很大的地方,卻也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將湧泉穴的特點轉換到生活中,就像餐桌上的故事——家人透過餐桌共享食物與生活,是家人難得相聚的空間,卻容易被忽略。漫畫作品《你的身體,你的故事(Your Body, your Story)》系列是盧卡斯針對《體感風景》的創作,以人體作為畫布,畫上模特兒自身的故事。盧卡斯表示,漫畫有許多呈現方式,不只是紙本形式,「希望漫畫在藝術領域裡有自己的位置,而不只是在刊物上的小框框。」觀展人簡士頡表示,原以為作品是盧卡斯創造的故事,後來發現是模特兒的人生經歷,讓作品更有意義。「這次展覽可惜的地方是《餐桌系列》上的漫畫缺乏敘事性。」盧卡斯說道,因為餐桌上擺放食物、酒瓶、餐具,凹凸的表面讓故事無法完整呈現。北藝大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金京柱則表示,有別於其他展覽探討生命意義、心靈等抽象理念,「作品很貼近日常生活,是比較特別的。」  《餐桌故事》系列懸掛藝廊牆上,將餐桌變成島嶼形狀,凹凸起伏的形態象徵生活應像水一般柔軟。 圖╱周瑩慈攝 《Your Body, your Story系列》之二,以人體作畫布,盧卡斯認為漫畫不僅只能呈現在紙本上,還有許多其他表現手法。 圖╱周瑩慈攝 《餐桌故事系列III》是宋周妍與盧卡斯兩人共同作品,將餐桌化作金銀島,漫畫代表餐桌承載的故事。 圖╱周瑩慈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