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歸國學子分享留學經驗 「菁培二十」培育本土藝設人才
生活
第1798期
歸國學子分享留學經驗 「菁培二十」培育本土藝設人才
2024-11-08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教育部主辦的2024菁培返國學員年度成果展,於10月23日至27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隆重展出。今年的主題為「菁培二十首部曲 造浪者」,寄望所有參與計畫的學子能為業界注入活力、激盪出新意。「希望學生把最新的學習經驗帶回台灣,就像一滴水滴引到一個水面,就會變成海浪,可能會造成更多影響。」計畫負責人之一的林友淳說。 一進入展覽,繽紛的色彩映入眼簾,許多前衛的藝術作品整齊擺放於展區的小攤位。這次的展覽共有五大設計展區,分別為數位動畫組、視覺傳達設計組、產品設計組、建築與景觀設計組以及時尚設計組。其中,曾到美國創意設計學院交換的國立成功大學學生吳宣宜,透過3D列印白色小圓形,並細心將圓點圍繞黏貼到自製的水藍色高跟鞋上。她用工藝技術結合成的鞋履,吸引了不少民眾停下腳步觀賞。 「希望可以刺激學生,將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學子帶到國際交流。」林友淳提到計畫的目的時分享。這項計畫由教育部全額資助,讓學生到海外培訓一年,以培育設計產業的人才,並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成果展邀請了這群歸國學子分享經驗,其中「從臺灣出發 航向異國的設計之路」主題講座,講述他們到異鄉學習的體驗,吸引眾多民眾參與。吳宣宜在講座中坦言,比起作品,留學更多的是心態上的轉換。他分享留學前的自己,常會陷入只適合設計的框架,但現在他不會為此而設限。 活動吸引了設計領域的同儕和業界人士聞名而來。來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學生張宥羚表示,展覽讓她了解海外大學的教學方式,也更加堅定參與下次計畫的決心。這次的展覽不僅有學生,設計師也同樣前來觀展,其中一個作品重新設計韓國報復電影片頭,讓菁培計畫的評審、平面設計師何庭安印象深刻。「這個作品在保留原本亞洲風格的同時,又融入了歐美的美學」他說到。 「在美國,教授採用鼓勵式教育,這讓學生發現自身亮點,從而知道自身的優勢。」曾到美國南加州大學留學的陳幸慧分享。這群海歸學生對於能到外國留學,體驗不一樣的環境,得到更廣闊的心境。曾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留學的建築組學生吳紀東說:「外國教授和學生的觀念會更開放、更能接納意見,所以我覺得這其實算是一個小衝擊,也是我感到與台灣較大的區別。」他期許這次的計畫能讓更多與他一樣的學弟妹,參與體驗教學上的文化差異。
療癒之歌悠揚書房 吟遊樂人唱出美洲原住民文化
生活
第1769期
療癒之歌悠揚書房 吟遊樂人唱出美洲原住民文化
2022-10-27
【記者程心桃園報導】推開小門,走進獨立書屋,植滿綠意的空間映入眼簾。吟遊樂人許漪帶來的《災荒裡重生,人禍中見心。美洲祭行第二場-歌與故事分享會》(以下簡稱分享會),21日於桃園自心書房舉行,結合薩滿鼓、故事以及古調傳唱,帶領八位與會者感受原民故事裡的感動。 自心書房除了書本之外,店裡店外陳設的植物及擺設都各自成一格。 圖//程心攝許漪敲擊薩滿鼓作為開場儀式,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Jessica(化名)說道:「薩滿鼓的頻率每出來一次,我就會被擊到。」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薩滿鼓,鼓聲餘音震盪搭配悠悠吟唱,令他印象深刻。與會者圍成圓圈,隨著鼓聲震盪的頻率,有的緩緩地舞動身軀加入吟唱,有的靜靜閉眼聆聽。 活動開場,吟遊樂人許漪一邊吟唱一邊敲擊薩滿鼓,樂聲與人聲合而為一。 圖/程心攝本次分享會打破觀眾與講者之間的界線,透過自由吟唱與故事分享,重新反思現代文明的生活步伐。許漪引述他近日喜愛的書籍《帕帕拉吉!劃破天空的文明人:南太平洋酋長眼中荒謬的現代文明》來說明,文明人稀鬆平常的生活,在原住民眼裡卻是多此一舉,甚至成為枷鎖。他舉例,在美洲原住民的送禮文化中,給出禮物代表著對方「值得」,因此道謝對他們來說是多餘的。分享會中,許漪講述他行旅七年所看見的古老文化,他提到美洲原住民的和平煙斗儀式:「這是一項化解爭執的儀式,(煙斗儀式)其實是讓我們有一個理由找到異己,那顆願意和好的心,讓大家覺得可以不計前嫌。」美洲原住民認為,一個真誠的儀式或擁抱將勝過千言萬語。 現場與會者專心感受樂曲頻率,個個沈醉於吟遊樂人許漪的演奏中。 圖/程心攝許漪走訪美洲原住民部落,巡禮的過程中,他更感受到古謠的力量。「南美洲有一個講法叫做療癒之歌(Medicine Song),所以他們認為,當你能夠持續地歌唱,就能夠被治癒。」許漪相信歌曲有治癒人心的能力。自心書店老闆小海(本名曹乃云)笑著說,從他演奏古調的歌聲裡,可以感受到曲調的生命力,以及古謠療癒的力量,帶領與會者,聽見古老、悠遠的世界。
Podcast節目《世代登出》關注情緒議題 主持群以彈唱分享會伴青年
生活
第1768期
Podcast節目《世代登出》關注情緒議題 主持群以彈唱分享會伴青年
2022-10-19
【記者程心綜合報導】大學時光悲欣交集,各種躊躇或堅定的情緒使大學生身心負擔隨之累加,因此Podcast節目《世代登出》於15日舉辦《世代登出》季末之夜不ㄐemo,由導演徐嘉凱與內容工作者高可芯主持這場活動,與聽友一同理解不同情緒、實踐自我價值。 主持人徐嘉凱與高可芯在台上進行問答環節,增加與觀眾的互動。 圖/Self Pick提供季末之夜藉由吉他彈唱以及問答互動來拉近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並反思情緒議題。現場徐嘉凱分享創業的心路歷程,過去他認為,立下目標和夢想後,便能無往不利,「但其實達成目標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合。」徐嘉凱不諱言地說,他經歷一些失敗後,每天靜心寫作,「鍛鍊是從內部好好地成就自己。」他開始懂得探索內心世界,進而提供多元觀點,更溫柔地陪伴聽友打破情緒框架。 活動開場,主持人徐嘉凱分享自己如何「登出」目標導向的世界。圖/程心攝「這三年我都一直從自己身上,或從世界找素材,然後練習(在Podcast上)公眾的表達。」對高可芯來說,每一集的Podcast都在對過去的自己提問,以此面對情緒困擾。他接著彈唱歌曲,台下觀眾有的閉眼聆聽,有些跟著哼唱,現場氣氛沈靜卻不失溫馨。彈唱環節的開場歌曲為〈禮物〉,高可芯希望每位聽眾相信人生中所有的際遇,最後都能成為生命中的養分。 彈唱分享會中,主持人高可芯彈著吉他,編排了一組送給聽眾的祝福。圖/Self Pick提供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李柏毅看見徐嘉凱在觀眾面前揭開自身的失敗經歷後,開始嘗試接納自己的不足。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陳品文則回應:「資訊洪流為職涯帶來各式各樣的選擇,卻讓我看不清自身定位。」他藉由《世代登出》的Podcast〈寂寞與孤獨,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我剖析,從而關注年輕世代的獨處需求,並創辦了《own 一個人生活》雜誌,聚焦討論獨處議題。現場聽友回應,節目中有關情緒的話題讓他感到被同理,也逐漸走出低潮。《世代登出》將暫停更新,徐嘉凱與高可芯解釋,兩人即將踏入不同的領域,期盼未來回歸時,能為聽眾帶來更精彩豐富的內容。季末之夜不僅為這個世代提供安放的場域,也為《世代登出》劃下圓滿的休止符。 活動結束後,世代登出團隊與所以聽眾在現場大合照,記錄下魔幻時刻。圖/Self Pick提供
相信你的「職掘」 跨域職人分享盼學生適性發展
生活
第1757期
相信你的「職掘」 跨域職人分享盼學生適性發展
2021-11-17
【記者李謙謙綜合報導】教育新創團隊「直覺職掘」於13日舉辦「尋訪百工,學校沒教的人生探索課」線上講座,邀請四個迥異領域的職人,分享自我探索的歷程,期望對談間開闊聽眾視野,使其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思考更多可能性。 直覺職掘團隊特地挑選不同領域的職人,希望講座能夠跨越聽眾日常的視野,除聆聽自己有興趣的職業,也一起認識更多元的領域。 圖/直覺職掘提供直覺職掘團隊認為,多元試探能夠幫助沒有特定喜好的學童,挖掘潛能和興趣,所以講座設定尋訪「百」工,和大多聚焦在單一領域的坊間營隊做出區別。本場次分別有土木工程師、機器人設計師、健身教練及諮商心理師前來分享,不只介紹職業內容,更聚焦在如何找到喜歡的領域。直覺職掘活動總監蔡毓珊點出,迷茫是普遍青少年的困擾,也是主要壓力來源,「但當職人分享探索過程,也是在和孩子共感迷茫。」他強調職人並非專業講師,因此故事所提出的探索方向,會更貼近現實。 直覺職掘團隊由大學畢業未滿一年的新鮮人組成,覺察到學生對生涯探索需求,因此將大學時的社團企劃發展成職業。 圖/直覺職掘提供「我也不是從小立志要做這行,我跟大家一樣迷惘。」曾在移動機器人大賽中獲得優勝的職人劉育運,現職為軟體工程師,但國中時期的他,找不到學習的理由,課表形同虛設,直到導師鼓勵他參與機器人技能競賽,才讓他研讀相關專業科目,因此劉育運鼓勵現場聽眾勇於嘗試,找到生活重心後全心投入,為自己的學習賦予意義。 講座途中,有聽眾即時回應:「原來職人的過往和自己這麼相近。」直覺職掘共同創辦人賴予亭認為,這代表講座某種程度給予了聽眾支持。 圖/直覺職掘提供直覺職掘共同創辦人賴予亭從教學現場觀察到,大量在校課業,讓學生不願耗費課後時間主動探索新知,因為不清楚興趣何在,造成孩子的學習動機低落,更有部分學生在升學過程因和家長持不同想法,產生衝突,使發展受限。「我希望青少年有能力可以做出選擇,但選擇之前要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賴予亭表示,參與講座不一定能馬上確定自己的志向,但願意開始試探,就是前進一大步。 直覺職掘共同創辦人賴予亭希望陪伴學生探索的過程,可以鼓勵他們擁抱所有新鮮事,也提供機會,讓孩子內心的聲音被大人聽見。 圖/直覺職掘提供「現在我想花時間沈澱下來,問自己想要什麼,邊探索邊學習,接觸更多領域。」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學生曾麒峰提及,自己是一個各方面發展很平均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專長,因此落於分數決定志願的圈套,他認為很多成年人同樣不清楚所選職業欲追求的目標。賴予亭盼望講座內的故事,可以給予學生支持和慰藉,讓他們了解,生命不需要由別人指揮,鼓勵孩子掌握自己的選擇,終有一日,感受為目標努力帶來的快樂,而蔡毓珊希望未來社會不再單以成績評判個人,「我想要以行動改變現況,讓孩子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價值可以很多元。」 「尋訪百工,學校沒教的人生探索課」講座不只開放給國、高中生,現場也有家長帶領孩子一同參與,更歡迎任何正在迷茫的人前來探索。 圖/直覺職掘提供
美研究慷慨童成因 生理與成長環境為關鍵
新知
第1739期
美研究慷慨童成因 生理與成長環境為關鍵
焦點
2020-12-09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但你知道,被視為美德的「分享」行為與人體的副交感神經有關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心理學系博士喬納斯.強薩股.米勒(Jonas Gensaku Miller)在學時期研究兒童利社會行為(註1),發現兒童的慷慨程度受到生理差異及親子互動影響,為生物心理社會研究領域提出新穎觀點。此研究於11月發表於《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註1:利社會行為指對他人有利,但不求回饋的社會行為。幼兒階段具較高可塑性,為培養利社會行為的黃金時期。 主要研究者米勒分析受試幼童母親同理心與孩童分享行為的關聯,發現副交感神經較敏感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母親行為影響。 圖/取自Pexel圖庫為了解兒童與同儕分享(利社會行為)時的生理變化,研究團隊邀請74名四歲孩童參與實驗,並在受試者身上連接磁振造影檢查儀,以蒐集其呼吸竇性心律不整(註2)數據,藉此觀察兒童的副交感神經變化。研究團隊首先發給兒童20枚代幣,並說明代幣可以兌換成獎品,同時也虛構出一群無法參與實驗的生病孩童,告訴受試兒童可以分享代幣給他們。接著在決策階段,團隊讓受試兒童自由選擇是否在捐贈箱中放入代幣,以及放入多少代幣。過程中,研究人員並不會對兒童的捐贈行為與數量表達任何鼓勵或指責。註2:呼吸竇性心律不整(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RSA)為一種生理現象,與副交感神經的彈性有關。吸氣時,呼吸調節控制中樞對副交感神經產生抑制作用,導致心跳加速,吐氣時則造成心跳減慢。實驗顯示,愈慷慨的受試兒童在分享決策階段,會產生較強的RSA抑制,也就是出現大幅的副交感神經變化。研究團隊認為個體不同的副交感神經變異度,是影響兒童慷慨程度的重要關鍵,文中也強調,具有高副交感神經變異度的兒童較能共感他人情緒。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吳卓鍇闡述,呼吸竇性心律不整通常發生於年輕族群或是個體處於高壓狀態時,「對(受試)兒童來說,分享可能是重大決策,如果對外界刺激較敏感,就會影響神經變化,並反映在心跳上。」 研究團隊發現,兒童的利社會行為,可能受副交感神經、親子互動等關鍵影響。 圖/取自Pexel圖庫然而,除了生理機制會影響幼童慷慨程度,社會環境也是關鍵。研究團隊於兩年後,再度邀請54位原受試者(現已六歲)進行相同實驗,同時透過問卷量表分析受試幼童母親的同理心程度及親子互動狀態,藉此評估兒童利社會行為發展的社會影響與穩定性。量表中以多個陳述句,讓受試母親評估自身符合程度,如:「比起從事對我有幫助的行動,我更願意從事對孩子有幫助的行動。」研究指出,高副交感神經變異度孩童的捐贈行為與母親同理心程度呈正相關,意即母親愈具同理心,孩子的表現愈慷慨。而此現象並未出現在低副交感神經變異度的孩童身上。米勒解釋說:「高副交感神經變異度的孩子對母親同理心的感受程度高,所以可以敏銳地接收其行為,作為親社會的初步學習。」同時團隊也發現,四歲時樂於捐贈的孩童,在六歲時也會表現相同傾向,顯示其利社會行為具穩定性。 過去相關研究曾指出,利社會行為對個體具有穩定情緒的正面作用,此現象與研究團隊的實驗結果相符。 圖/取自Pexel圖庫資深幼教老師、洛津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施美代認為,分享是重要的兒童品格教育,「孩子願意分享可以增加同儕對他的認同,帶來的成就會讓他們更樂意這麼做。」米勒也指出,相較於同儕,樂於分享的孩童在實驗結束後表現得更為平靜、穩定,他說明:「這與過去的研究相符,顯示利社會行為對個體帶來的正面生理影響。」
加國Fix the 6ix助遊民 分享故事破偏見
國際
第1636期
加國Fix the 6ix助遊民 分享故事破偏見
2016-11-09
【記者黃昰熏綜合報導】「Fix the 6ix」是加拿大多倫多的濟貧團隊,由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學生迪安娜・列汀尼(Deanna Lentini)集結身邊同學創立,旨在幫助需要協助的遊民族群,讓城市更加美好。 約克大學學生列汀尼號召同學成立濟貧團隊「Fix the 6ix」,為遊民議題盡一份心力。圖/列汀尼提供「一切始於我對多倫多的熱情。」談起動機,列汀尼表示童年時期跟隨母親上街購物時看見的光景讓她開始關注遊民議題,「城市裡有這麼多無家可歸的人,這景象刺痛了我。」大學三年級時,她以學校競賽獎金為資本,號召身邊同學成立濟貧團隊「Fix the 6ix」,實施「禮卷回收計畫」(The ReGiftcard Program)。助理總幹事艾芙・迪里耶(Awo Dirie)指出,禮卷回收計畫是整個團隊的結晶。不同於其他公益團體,Fix the 6ix拒絕接受捐款及其他物資,單純以募集到的商家禮卷捐贈個體遊民或是庇護所。迪里耶說明,這是為了賦予遊民「選擇的權力」,而不是讓他們被動接受援助。團隊的努力並非僅止於物質層面,成員會將受贈者的生命故事分享於社群網站。這捍衛在廣大城市中被忽略的遊民身為人的尊嚴,列汀尼強調,「遊民也是人,他們有感情和思想,不該像流浪動物般被對待。」瑞雷(Riley)是受贈禮卷的遊民之一,他認為Fix the 6ix很特別,「這群學生嘗試改變其他人對我們這類人的看法,而不是用錢和其他東西打發我們。」受到鼓舞的他因此為自己訂下目標:「每天至少一次,我希望能讓身邊的人因我露出微笑。」 贈送禮卷時,團隊成員會紀錄下遊民的生命故事,並分享於臉書(Facebook)等社群平台。圖/列汀尼提供
電影刻劃社會現實 爾冬陞分享編導經驗
藝文
第1635期
電影刻劃社會現實 爾冬陞分享編導經驗
2016-11-03
【記者翁芊儒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1日舉辦《從癲佬到三少爺》編劇講座,邀請香港導演爾冬陞與政大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傅秀玲對談,分享編導電影經驗。「在創作之餘,若你對社會沒有觀察的話,是很難生存的。」爾冬陞提到,拍攝好電影首先要關心社會議題。編劇前他必定先蒐集與題材相關的資料,甚至親身走訪調查被攝角色的故事。《旺角黑夜》其中一幕警察徹夜追緝歹徒的片段,便改編自真實故事。傅秀玲表示,平時學生的「生活觀察」作業,便希望給予學生靈感與啟發。政大廣電系學生陳俐安表示,對導演在電影融入社會現實的做法十分贊同,「我今天坐下來要寫一個故事,其實都是有生活的觸碰點才去延伸。」曾任編劇一職、政大校友黃詩婷也表示,爾冬陞貼近觀察、寫實呈現被攝主體讓她看到另一種編劇方式,因為她創作劇本有時是透過想像,並不會做如此多田野調查。「其實電影改變不了這個世界。」爾冬陞認為,儘管某些社會現實無法改變,一部好電影仍能找出問題、讓特定議題發酵並引起社會重視。「這就是好電影的價值。」「你們必須要拍你們自己的戲嘛!」爾冬陞提到,隨著環境轉變,不同世代會發展不同社會認同和戲劇情節。「像我拍的很多合拍片香港年輕人都不看了。」因應時代潮流,許多年輕人轉往觀賞韓國、日本的電影,但爾冬陞仍期待台灣年輕學生能拍攝屬於自己的電影。「你們肯定要先得到自己觀眾喜歡才可以。」
女孩發聲 以故事易物
生活
第1632期
女孩發聲 以故事易物
2016-10-10
【記者劉俊華高雄報導】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8日舉行「2016國際女孩日在高雄」,邀請女孩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現場也設有交換分享市集,藉以故事換故事的理念,顛覆傳統買賣關係,讓人與人的互動更有溫度。 「2016國際女孩日在高雄」8日於社會局婦女館舉行,表揚和鼓勵女性勇敢發聲。圖/劉俊華攝為呼應今年主題「高雄女孩,勇敢發聲」,活動邀請女孩分享生命故事。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系學生陳依靖回憶於在印度當志工的經歷,因為印度常有外國女性遭強姦的消息,家人因安全問題極力反對,但在努力抗爭後,最終說服家人。陳依靖表示,現今印度社會仍認為婦女是男人的財產,甚至連警察也抱著這種想法,令她覺得不可思議。此外,在父權主義的包裝下,「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許多男孩都被迫成為童工,且受到種種不平等的待遇。這些經歷使她開始關注性別議題,後來更加入婦權基金會實習,決心捍衛女性權益。 「高雄女孩」輔大德文系陳依靖回憶在印度當志工的經歷,更使她關注性別議題。圖/劉俊華攝除了女孩們的故事分享,現場也設置「Mixing/覓思」一卡皮箱分享市集,參與者不用金錢買賣,只要分享自己的故事便能換到文創商品和它背後故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學生楊曉涵、戴怡平、陳亦安組成「ㄓˇ賣ㄓˇ」攤位,她們推出內含各種紙質的小體驗包,發想起源自她們發現客人總是找不到合適的紙質,於是讓顧客先試再買。另外,三位高應大文創系的「神奇女孩」曾鈺卿、蔡宛耘、徐羽柔為解決農民大量的廚餘,因此與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合作,回收果皮廢物再利用,製作出有天然果香的回收紙「台農紙」,上月更遠赴中國參賽並獲獎。 「ㄓˇ賣ㄓˇ」的陳亦安、戴怡平、楊曉涵,以再生資源造出文創書籤和與各種紙的體驗包。圖/劉俊華攝女人空間負責人、高應大文創系助理教授楊雅玲表示,以往國際女孩日皆是舉辦宣導、講座等活動,今年她打破傳統方式,把由文創系所經營女人空間佈置成交換市集,以創意活動跟大眾互動,讓年輕的女孩分享成長的故事,還有令女孩與參與者之間有更多互動。參與者高應大文創系學生陳亭妤認為一卡皮箱市集以故事易物十分特別,能用與平常截然不同的方式與人交流。
街頭設糧倉 「人生百味」籲打破分享門檻
生活
第1611期
街頭設糧倉 「人生百味」籲打破分享門檻
焦點
2015-12-07
民眾將多餘食材放入共享糧倉「菜櫥仔」,讓所有人免費拿取,傳達「分享沒有門檻」的概念。 圖/張方慈攝【記者張方慈台北報導】「如果城市的各個角落都有一個糧倉,人們可以自由交換食物,只有分享,執行金錢交易外的其他可能,你想不想試試看?」「人生百味」團隊與「哪有即興」劇團合作,11月28日於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舉辦「百味即興:帶著食物來看戲」,民眾攜帶一份家裡多餘的食材即可入場。欣賞劇團之餘,分享食物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並將多餘食材放入設置在萬華心願景工作坊二樓的共享糧倉「菜櫥仔」,傳達「分享沒有門檻」的理念。「人生百味」由三位青年在西元2014年成立,發起每月一次的石頭湯計畫,借群眾力量募集食材及志工,製作料理帶到街頭與街友分享,計畫持續超過一年半。近期團隊發起「點亮街頭的一百個糧倉」,計畫於全台100個地點設置糧倉,供民眾皆自由放置或拿取食材,不限定經濟弱勢者,降低分享門檻。「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朱冠蓁回憶,三一八學運時,朋友目睹街友向物資站拿取食物被拒。她感覺到,社運場域中物資充足,過剩的食物卻無法流動到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何況是整個社會?三位朋友決定從自己開始做點什麼,打破資源不流動的狀態。過去石頭湯計畫主要以街友或鄰里為對象,這次活動則是強調不限特定族群,所有人皆可參與。朱冠蓁表示,日前麥當勞曾舉辦「國際早餐日」,每間店提供100份免費早餐,台灣有人發起「不拿早餐,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當時的她身為剛上台北打拼的22k魯蛇,感覺到自己是需要的,但卻因為怕被別人認為沒有愛心而不敢拿取。她也有朋友家裡擁有清寒證明,可以拿著證明到學生餐廳免費用餐,但朋友卻覺得這樣的證明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她認為,分享與拿取應該要不設門檻,鼓勵大家不只不要害怕給予,也不要害怕拿取。朱冠蓁也提到,現代生活強調大量購買,不僅造成過剩及浪費的問題,一般單身者在這樣的觀念下是被霸凌的,如果只想購買小量,則必須付出高額的代價。當日參與活動的民眾Ora Gao表示,他身為一位母親,平常煮菜、買東西經常有剩餘、丟棄食物的狀況,透過分享食物活動,能讓食物在腐敗前給有需要的人。她表示,糧倉計畫與德國「街頭公共冰箱」概念相似,但許多人卻認為實驗放在台灣不會成功,因為台灣人往往喜歡貪小便宜,她好奇主辦單位在執行計畫時是否會面臨類似狀況。對此,朱冠蓁回應,團隊設置免費糧倉的目的,便是希望藉此證明工業化後的生產量是非常充足的,人不需要靠不斷囤積才能確保自己的生存。朱冠蓁表示,未來團隊希望能有一個實體空間,成立開放式廚房、共食餐桌,甚至能分享圖書。 「哪有即興」劇團合作邀請觀眾參與戲劇演出,現場氣氛熱絡。 圖/張方慈攝
【專欄】朱威融號召學生 募物資關懷街友
生活
第1598期
【專欄】朱威融號召學生 募物資關懷街友
2015-05-21
朱威融(左)與同學利用募集來的土司及即期水果製作手工三明治,計畫發送給街友。圖/吳柏毅提供 【記者陳詠俞台北報導】「當我們去認識街友、走進他們的世界,能真實感受到社會中容易被忽略的聲音。」政治大學地政系學生朱威融從去年12月起,召集友人發起「Share 5街友計畫」,舉行募集物資、手作三明治及街友演講等活動,盼讓更多人理解街友議題。 曾參與「城市浪人」的朱威融,贊同活動期望大學生走出舒適圈,體會「流浪」的概念。而流浪的主旨讓他想到街友,因而想了解他們的世界,並開始募集物資給予協助。朱威融認為,大學除了學習專業,也應關懷社會,而Share 5街友計畫便就此開始。 過程中,一位花蓮阿伯曾帶給他極大震撼。花蓮阿伯因糖尿病而不良於行,但只要身體還行,他就會去工作。此外,他也關注社會議題,例如,他曾聲援318學運,甚至為學生擋下水柱沖擊。聽聞這些事,帶給朱威融很大的衝擊,「一個人面臨那麼多困難,還能保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堅持。」也更堅定他關懷街友的信念。 一開始,朱威融除了發送物資,也藉記錄街友故事讓大眾認識不同的聲音。朱威融回憶,和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老師徐敏雄交流後,才知道記錄故事可能對街友造成困擾。他解釋,雖然出於善意,但當街友重回社會時,這些故事可能反而使他們被標籤化。 此外,朱威融發現街友最需要的並非物資,而是與社會接軌的機會,如穩定的工作。但因他們畏懼接觸人群,因此朱威融轉變方向,與長期耕耘街友議題的團體合作,先從了解開始,並期望將計畫推展成長期性關懷街友組織。 Share 5街友計畫成員皆為學生,他們希望先從校園開始,讓學生了解街友議題。並預計於明年成立校內社團,盼讓更多人能夠深入關心社會中被忽略的族群。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