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分數膨脹難鑑別 臺大擬增PR值降不良競爭
校園
第1818期
分數膨脹難鑑別 臺大擬增PR值降不良競爭
2025-11-14
【記者林庭如報導】國立臺灣大學為因應越趨嚴重的分數膨脹問題,於113年第二次教務會議報告七項措施與長期目標,並於114學年度上學期逐步落實。然而現今不只臺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學校亦皆面臨相同處境,各校曾多次開會,探討A+標準及相關配套措施,以期成績問題得到解決。 根據臺大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和數位學習中心(以下簡稱教發中心,數位中心)資料顯示,分數膨脹是指最高成績等第的比例過高,導致成績失去鑑別度。另外學生可能為了維持在一定水準,或是未來公司錄取實習生門檻提高,使學生需投入更多心力而增加壓力,加劇學生間的不良競爭。臺大教發中心規劃研究組經理李冠穎指出,臺大近13年的課程平均成績,A+比例由20%上升至31%,相當於每年成長比例皆上升約1%,說明解決分數膨脹議題刻不容緩。 為解決成績膨脹,臺大研議於明年新增PR值成績單,鼓勵學生透過相對位置及比例的方式,了解自己在哪個成績段落區間,學生能於學期末自由選擇是否要在成績單上顯示PR值。若假設某生在100人的課堂,考試中獲得96分的高分,以等第制角度,某生為A+群體,但以PR值來看,課堂中可能有99人和某生分數相同,相對而言,某生便不算高分。 不過未來若在成績單上顯示PR值,學生間的競爭壓力可能更大。臺大政治學系三年級學生S(化名)認為,現行制度下成績差一分就可能掉到下一階的等第制很不公平,臺師大學生會長黃莨騰則表示,就算用PR值作為成績判斷標準,還是無法避免學生比較成績。李冠穎則認同制度的改變,他說明,臺大各課程難度差異大,表現優秀的學生未必能取得A+,「對於較難且評分嚴謹的課程,PR值可以幫助彰顯優秀學生的表現,避免只用等第高低判斷。」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處註冊組長王揚忠指出,授課老師對於課程的評分方式最熟悉,要改善A+人數比例,先瞭解老師評量成績的標準開始,「其實他們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先從老師端改善。」因為沒有打分標準,黃莨騰認為,有些老師不太會判斷分數,應該先從這些極端值開始,「我們可以先協助那些評量基準不清楚的老師,再來討論全校性的問題。」清大教務長巫勇賢表示,過去曾限制各門課程可以給予A+的比例,以抑制「甜課」,他進一步說明:「不過此作法涉及對老師評分權與學術自由的干預。」清大曾在107學年度推出具PR值的相對成績系統,若某班60人中有50人皆為A+,這50位學生的排名仍顯示為1/60,因成績高低無關乎排名,對抑制學生修習甜課沒有太大影響,因此限制老師給予A+比例的效益不大。 針對臺大新增PR值指標的作法,王揚忠表示政大校方觀望中,但預計於今年底,在教授的成績資訊系統新增過去課程的分數資訊,老師可以在系統中查詢最近兩個學期,它的平均給分約是落在哪個成績範圍內。透過這樣的方式協助老師適當評分。面對分數膨脹議題,臺大除了將PR值顯示於成績系統上之外,114學年度已正式逐步施行其他措施,分別為成績評量、討論機制、資源分配與教學評鑑,臺大教務處將會協助各學系檢視制度施行成效,期望未來建立對於A+等第合理範圍的共識與落實機制,而針對PR值成績單未來成效,李冠穎表示,待正式施行後,將會從學校、雇主與研究所各方收集意見,以評估改進之處。
計分新制度惹議引暴動 卡大重啟協商緩衝突
國際
第1817期
計分新制度惹議引暴動 卡大重啟協商緩衝突
2025-11-07
【記者鄭丞傑報導】尚比亞卡帕薩馬卡薩大學(Kapasa Makasa University)(以下簡稱卡大)於10月27日爆發學生抗議事件,起因為校方宣布引入新GPA(成績平均績點)制度作為評分依據,卻未與學生充分討論,也缺乏配套措施。抗議最終演變為暴動,警方以「有可能破壞社會安寧的行為」之罪名拘留了74名學生。 「我們不是反對新GPA制度,但校方選在錯的時間實施,才讓學生決定抗議。」卡大學生菲佛(Favor)(化名)說道。他指出,抗議是不滿校方推行的方式,並非針對制度本身。卡大學生史瓦娜(Ms. Swana)則表示,他雖然不完全認同抗議行為,但在學生會長表達反對意見後,校方仍堅持執行,「許多學生感到被忽視與不滿。」他說道。另一名卡大學生詹加茲亞.喬伊拉德(Jangazya Joylad)認為,學生的訴求是希望校方在決策時,能參考並納入學生的意見。此次抗議行動警方以影響到交通安全與校園秩序為由,逮捕46名男性與28名女性學生。警方表示,學生有表達訴求的權利,但必須在合法範圍內進行。 卡大過去採用與銅帶大學(Copperbelt University)類似的計分制度,「這個制度是從三年級才開始計算GPA。」菲佛說道,然而新GPA制度的計算是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並溯及既往,在校學生過去的成績都將列入計算。除了新GPA制度,平時成績的計算也將受到影響。喬伊拉德指出,依照新規定,如果學生的平時成績低於20分,將會自動喪失考試資格,但現今已有部分學生完成考試,這些已經考過的科目可能會被取消或視為無效。不過喬伊拉德認為,新制度也具有正面意義,但希望能有更長的過渡期,「這項制度能激勵學生,從學期開始就保持努力。」他說道。 抗議事件過後,校方與學生代表建立了協商管道。史瓦娜表示,目前校方決定將新GPA制度延至下一學年,並只適用於新生。此項決議讓校內氣氛逐漸緩和,校方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有所改善。喬伊拉德也希望學校未來能建立更有效的溝通管道,例如成立學生諮詢委員會,讓學生代表可以在會中表達同儕的意見,使決策的過程更具參與性與透明度。
【大學事】各校英文畢業門檻不一 制度存廢問題引討論
校園
第1816期
【大學事】各校英文畢業門檻不一 制度存廢問題引討論
焦點
2025-10-31
【記者熊子萱報導】依據各校最新填報之112學年度資料,共有97所大專校院日間制學士班訂有英文畢業門檻。此門檻為各校所訂定的英文檢定分數,而近年部分國立大學陸續改制,廢除英文畢業門檻,卻也引發學者和學生擔憂,未來畢業生將失去求職競爭力。 自2004年教育部「未來四年施政主軸行動方案」首度宣布,將大學英語畢業檢定的通過成效納入評鑑指標項目。因此,各大學紛紛設立英文畢業門檻,以全民英檢GEPT、多益TOEIC等不同的英文檢定測驗(註一),訂定相近水平的分數作為畢業條件之一。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解釋英文畢業門檻設立原因是希望培養大學生的英文基礎能力,他說明:「教育部希望各校學生有基礎能力,所謂基礎能力,包括像中文的閱讀能力、英文的這些能力。」教育部推動英文畢業門檻的初衷。是藉由設立標準以因應未來的職場需求。 註一:各校參採的英文檢定測驗包含全民英檢GEPT、多益TOEIC、托福TOEFL的紙筆型態ITP和網路型態iBT、雅思IELTS、劍橋大學英語文能力認證(Cambridge Main Suite)、劍橋領思英語檢測(Linguaskill)、培力英語能力檢定測驗BESTEP、多鄰國考試DUOLINGO。 2018年,當時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的賴怡伶,不滿校方將英文畢業門檻考核外包,而提起行政訴訟,最後法院判定「先檢定,後教學」的順序違反大學自治。就讀中原應用外國語文學系大三的劉同學(化名)分享:「我有個朋友要去考第三次英檢,聽到的時候就覺得很不可思議,同時又覺得很花錢」,大部分英文檢定會需要一千至八千元不等的報名費(如雅思IELTS報名費為8,300元),他覺得程度不好的學生可能為了達到畢業門檻而考不只一次,累積起來的費用十分可觀。而至於英文檢定外包的疑問,部分檢定機構不予回應。 英文畢業門檻的存廢在校方和學生間引起討論,政大教務處註冊組一級行政專員黃婉綝說道:「國內大學其實陸續有在講畢業門檻,那時候學生之間也有在討論,他們覺得說沒有必要存在」,因此在107年校務會議上,決議廢止本校外語畢業標準檢定辦法,讓政大成為第一波廢除英文畢業門檻的學校。就讀政大企業管理學系大三的鐘文廷支持畢業門檻的廢除,「感覺這還是一種壓力,學生可能會為了通過英檢花更多時間跟金錢。」他也認為,英文能力是自主學習的一部份,不應該只用考試跟分數衡量學生的英文能力。 雖然陸續有大學廢除英文畢業門檻,但保留此門檻的學校仍佔多數,一般大學佔42所、技專校院也有55所,如中原大學將英文畢業門檻定為多益550分,皮世明表示中原大學是理工學校,很多畢業生未來選擇擔任工程師,因此需要基本的英文能力,他解釋:「像目前職場上,工程師需要大概多益550的水準,我想最主要是因為希望學生可以有具備職場需求的技能。」而劉同學(化名)表示應用外國語文學系有很多全英文授課或是中英混合的課程,「世界越來越國際化,英文是很重要的技能,對於出社會也有幫助。」他覺得英文畢業門檻不應該被廢除,甚至可以提高分數,並根據各科系設立不同標準,以因應未來就業趨勢。 將英文檢定成績列為畢業門檻,目的是希望學生能自主提升英語能力,教育部新聞工作小組公關王裕賢表示:「學校需要搭配開設相應英語課程與輔導措施,而不是單純要求學生通過檢定。」而皮世明身為教務長,對英文畢業門檻抱持開放態度,「我不覺得英文能力是唯一的,不希望用單一的標準讓學生被卡在那裡,應該說我們能不能用更多的資源跟彈性,讓他們去得到完整的教育。」雖然各校對於英文畢業門檻有不同的規範,但不變的是希望學生能在畢業前擁有基礎的英文能力,以因應未來的職場需求。
跨國青年共商選舉制度 撰民主宣言望提升公民意識 
國際
第1815期
跨國青年共商選舉制度 撰民主宣言望提升公民意識 
2025-10-23
【記者李若水報導】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國際交換學生於13日至19日聚集於德國圖林根州艾森納赫市議會會議廳(City Council Chamber of Eisenach, Thuringia, Germany),以「選舉誠信」為主題展開一整周的工作坊、專案與密集討論,在專家指導下共同撰寫一份關於加強選舉誠信的民主宣言。 本次論壇由未來民主學生網絡聯盟(Student Network on Future Democracy)及民主文化協會(Gesellschaft für demokratische Kultur)共同舉辦。今年特別關注東歐的政治局勢以及社群媒體對於選舉的影響,包括烏克蘭因軍事管制而暫停選舉、限制媒體等問題。今年畢業於塞拉耶佛國際大學法律學系(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Sarajevo)的法特瑪.努爾.艾克梅克奇(Fatma Nur Ekmekci)表示,來自亞洲與東歐的學生分享了政治干預、媒體操控的情形,其他學生則以同理與尊重的態度,探討如何在不同局勢下,以自身能力推動選舉誠信。來自巴基斯坦,目前在法蘭克福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y of Frankfurt)攻讀比較民主學的梅哈爾瑪爾.澤布.塔諾利(Meharmar Zeb Tanoli)分享道,各國學生因選舉制度不同,對「選舉誠信」的看法也各異。塔諾利繼續說道:「有些人關注電子投票與金錢舞弊,有些人則關注制度不平等與公民參與。」但學生們有一個共同信念——選舉應真實反映人民的聲音。 歷經一周的討論、學習後,學生們於19日順利地發布了一份「跨越國界」的民主宣言初稿,既指出不同國家共有的挑戰,也提出普世可行的建議。最終稿將於2026年由未來民主學生網絡在社群媒體以及即將上線的官方網站上發布。艾克梅克奇說:「論壇啟發我們了解各國的選舉制度與問題,並從中學習如何尋找共同解方。」他計畫在回國後重建青年民主組織,並舉辦工作坊與活動,延續選舉誠信的倡議。「在論壇中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如此熱情地投入民主討論,讓我相信改變可以從對話開始。」塔諾利分享道,他計畫回國後持續撰寫民主與青年參與的專題文章,並可能發起線上倡議活動,以提升青年公民意識。 在「選舉誠信」民主宣言初稿的公開發表中,學生們獲得了當地市長的支持。市長克里斯多夫.伊赫林(Christoph Ihling)表示:「論壇有效地突顯了全球民主所面臨的問題,而這場為民主奮鬥的戰役同樣存在於德國本地。」伊赫林認為,捍衛民主並非一個無能為力的問題,而是一項擺在所有人面前、必須肩負的責任。未來民主學生網絡聯盟的總負責人維利–瓦爾特里.雷托寧(Veli-Valtteri Lehtonen)表示,除了持續舉辦年度論壇外,組織也藉由在不同國家推動民主教育、青年培訓與協助設計學校課程等活動,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彼此交流、合作,達成結合民主教育和公共行政的理念。
政大教授疑生理假遭濫用 專家盼修正制度護學權
校園
第1814期
政大教授疑生理假遭濫用 專家盼修正制度護學權
2025-10-03
【記者王翊丞報導】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兼任教師9月25日於臉書發表對於生理期濫用的看法,貼文提及「用生理假來蒙混」的不適當用詞。並強調有女同學一學期請八次生理假質疑請假遭濫用,引起學生強烈反彈,也讓生理假制度問題引發討論。 為促進性別平等各校皆設有生理假的制度保障同學權益。國立政治大學秘書處主任秘書曾守正說明:「《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請假規則》明確規範生理假是正式承認的假別。不需要附上醫療證明文件,每次以一日為限。」因為生理期的不適,難以用制式的文件證明。但僅限制天數的請假模式,有部分人士擔憂會遭濫用。在照顧學生身心靈需求的同時,請假是否受生理期影響卻難以制度化評斷。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生Nicole(化名)表示:「生理假就跟心理假一樣,有需要他的人就一定會有濫用他的人,因為請這個假本身不需要有證明的門檻限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小晴(化名)也認為,生理假制度的使用雖然是各憑人心,但仍要為那些需要的人而存在。 依照目前制度,生理假為教育部函釋(註一)規範各校,並未納入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儘管各大專院校皆設有生理假的假別,實務上存在落差。根據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指出有學生反映生理假會被視作病假,請假可能會被扣分或影響成績。針對是否需明訂每月能請多少次生理假。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成員邵思宇回應:「我覺得最主要的是他不會有統一的規範,而且一個月只能請一天這樣的情況會很難涵蓋到實際上符合生理期需求的時間,所以我們希望可以把它調整成時數。」以課堂節數的標準為主,每學期的總生理假時數也能設定一定上限,希望制度能考慮學生們的需求做彈性調整。 註一:為協助下級機關執行法律,用公函的方式提出處理事務的依據,本身並無絕對強制力。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社群倡議專案經理劉信秀認為,生理假與病假接納程度仍存在差異,他說「每個人月經經驗差異是非常多樣的,可是當我們對於月經的理解很少,就會有人從淺薄的既定印象出發,產生生理假是否有其必要的想法。」他補充人們若無法同理生理期的狀態,就容易出現生理假是走後門和鑽漏洞的想法。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黃韻如也認為,這樣的偏見存在許多人心中,只是沒有像該名教授一樣表達出來。劉信秀表示目前的社會環境還存有月經迷思,間接造成請生理假需要勇氣,甚至讓女生覺得身體狀況不被認可。 「很多人認為請了生理假之後,就可以不用上這堂課,可是實際上,當你因為生理不適而必須要請假的時候,其實也犧牲了自身的受教權。」邵思宇說明,期望能透過學習單與補課的措施去補足課堂內容,也要依照學科的性質來去調整。在不影響受教權益同時,也可以減少生理假是為了逃避上課、濫用的汙名。此外將生理假正式納入性別平等教育法中也是重要的一環。他認為立法以建立各校一致規範,避免學生在請生理假時得考量教授眼光、同儕看法。
【社論】體育班尋求健全制度 突破迷思展現多元價值
校園
第1813期
【社論】體育班尋求健全制度 突破迷思展現多元價值
2025-09-26
運動部成立後,「體育班存廢問題」再次引發討論。1968 年,當時政府頒布〈發展全民體育、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實施方案〉,推廣體育運動,並培養優秀體育人才,因此成立「體育實驗班」,是為體育班的雛形。然而,半個世紀過去,體育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現在體育班面臨的困境又為何?問題主要集中在課業、心理與生涯規劃三個層面,且體育班制度的問題不在於「是否廢除」,也不應廢除,而是尋找更多配套措施。 首先,在課業方面,媒體報導指出體育班一學期平均有一個月都是比賽時間,且不包括日常訓練與交通時間。 國中體育生多數時間被訓練及比賽佔據,早晨便開始訓練,回到課堂後,體力與專注力下降,學習效率自然受到影響。根據平面報導,尤其有些學校會設計與考前複習題目高度重疊或較簡單的試題,讓體育生較易通過考試。這樣的做法雖能讓成績及格,但這樣的「練習」真的有效嗎?是否影響長期學習狀況?但是實際大考成績卻不盡理想,2022年會考生中有18%體育生取得五科待加強(C)的成績,與全國學生相比多上三成。 其次,華人社會長久以來相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將學業成績與考試視為升學關鍵,而因體育生以比賽等為重心,導致體育生被貼上「不會讀書」、「不愛唸書」的標籤,削弱體育生的學習動機與信心。也間接影響,體育生常對自己學業的表現感到焦慮,進而失去對課業的興趣與信心,產生自我價值認同的負面影響。 此外,由於競技體育的淘汰機制,層級越高對能力的要求也越嚴苛,淘汰能力不足的學生,因此並非所有體育生都能走向職業道路。故體育班如何保障學生有順利進入職業的能力?反之,若學生未能如願進入職業,那麼體育班應給予哪些幫助?對於體育生未來的職涯發展,體育班應有更多配套措施,保障學生未來出路。 而在大學端,若學校招收體育班學生,應該幫助學生串連課程,校方可整合教授、教練與學校資源,讓體育生在課業上有更好的銜接,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學校資源,並透過自主學習、同儕與學長姐的互助更快找回學習興趣與自信。 另外,大學校方也可提供跨領域學習與產業連結的機會,開設「運動攝影」、「運動心理學」或「運動行銷」等相關體育課程,培養體育生建立更多元的能力,也透過跨領域學習找到新方向。 對於體育生升上大學後,學習接納多元事物,強化自我學業、體育能力,提升自我價值,擁抱未來的模糊性,從失敗中學習,建立創意思考的自信,詢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勇於嘗試挑戰,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體育班從來不是單純的「存」與「廢」,而是背後亞洲傳統教育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固化思想與配套措施的缺失。體育也兼顧人格、毅力、團隊合作與尊重對手等核心教育價值,若能有更多完善的配套措施,體育班將更完整地發揮教育價值,展現體育班不僅限於培養選手,「為國爭光」,更是教育多元化的實踐,以及社會重新認識體育價值的重要象徵。
入學不公備忘錄用字惹議 馬大新青年致歉判理性討論
國際
第1813期
入學不公備忘錄用字惹議 馬大新青年致歉判理性討論
2025-09-26
【記者顏貝恩報導】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y of Malaya)(以下簡稱馬大)學生自治組織馬大新青年(University of Malaya Association of New Youth, UMANY)於12日赴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以下簡稱高教部)提交針對大專入學不公的備忘錄,建議廢除大學預科班(Matrikulasi)(註一)制度。然而,「廢除」一詞引發社會爭議與誤解,16日更驚動警方介入調查。 註一:大學預科班是由馬來西亞國立大學設立,唯有修習5年中學課程,參與大馬教育文憑,考獲一定成績,畢業生才可以申請該大學特定的學士課程。 大學預科班在馬來西亞的大學錄取制度中,成績相對其他入學制度標準較低,因此當大學錄取名額公布後,大批學生反應遭遇不公的現象。12日,馬大新青年向高教部遞交「廢除預科班」的提案,掀起社會爭議。隨後,馬大新青年在社群平台Instagram發文澄清用詞不當,並向民眾致歉。針對制度改革建議,馬大新青年主席鄧詒澤呼籲社會應理性討論,他說明:「若制度欠缺透明,優秀學生即使成績優異,仍無法進入理想的大學與科系,恐會轉向私立大學或海外升學。」鄧詒澤認為,社會不應該被忽視學生對公平入學的聲音,否則國家未來發展將受到影響。 基於成績、科系錄取標準的綜合考量,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學生呂姿萱因此選擇就讀私立大學,他指出:「馬大新青年提倡公平教育制度本無不妥,但若廢除大學預科班,將可能剝奪許多學生的入學途徑,因此引發社會反彈。」呂姿萱認為,預科班雖有爭議,但其存在仍具必要性,不能輕率否定。曾女士(化名)表示,他透過預科班制度使子女得以進入大學。「在預科班的寄宿課程中,除了兼顧課業與課外活動,還需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曾女士說道,學生在預科班的訓練裡有所成長,但在申請大學的過程中仍遇到困境,擔心無法憑實力順利進入理想學府。 制度層面,曾女士呼籲大學錄取制度應該透明化,清楚公開規章,使真正優秀的學生能被發掘,而非引來外界質疑。對此,教育執行委員會委員江先生(化名)表示:「教育制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順應時代與社會的需求不斷檢討與調整。」江先生認為,唯有從多重背景出發,在各族群對話中尋求平衡,兼顧與保障各族群權益,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才能朝向更公正、包容的未來發展。
東華實施校門管制 機車證申請制度惹議
校園
第1813期
東華實施校門管制 機車證申請制度惹議
2025-09-26
【記者王翊丞報導】國立東華大學於3日起實施校園車輛管制政策,校方規定學生即便已取得駕照,仍須通過「交通安全宣講活動」與校內「道路安駕實作課程」兩項認證。政策施行後,車輛管制與領照制度間卻有空窗期,引起學生不滿。 針對機車證的雙重認證,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石忠山表示,因應2024年發生的新生重大車禍事故,本學期增加道路安全駕駛實作,藉此加強校園交通安全。國立東華大學化學系前學生曾國勛認為此政策過於複雜:「不能因為幾次交通事故,全部人就不能輕易取得機車證。」此外認證之一的宣導講座16日才開放報名,車輛管制卻早已實施,導致學生在取得車證前皆無法騎車自由進出。僅管校方陸續追加場次的開放,國立東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小柚(化名)仍說,政策可能不夠完善,以資訊工程學系新生為例,一個場次的名額可能就被佔滿。從名額到時程安排都不符合學生的需求,他認為校方的政策安排還是要以學生角度出發。 除了講座量能不足,學生會認為過往與校方協調的車輛管制緩衝期遭取消,提前嚴格執行,機車出入受阻。石忠山則表示雙方資訊上有落差,「主要是去年開學初,校門口車輛管制設備維修後尚未驗收,讓學生誤以為設有緩衝期。」國立東華大學學生自治會長邱泓維對車輛管制產生的問題說明,影響的不只是新生,連初次領取機車證的大二、大三生也被車輛管制影響基本生活需求,像是打工與住宿。他認為車輛管制沒有辦法讓學生依照學校規則調整。 校方先前為因應學生出入,所提供的腳踏車與公眾運輸配套措施,邱泓維解釋,接駁車只有新生入住期間,腳踏車從借用制度到放置地點也沒有明確公告,衍生更多疑慮,對於空窗期的解決方案很不完善,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對此石忠山說明,校方並未袖手旁觀,考量新生均有新生活動,因應迫切需要車輛進出校園之新生,均有派遣駐衛警,協助開啟門禁。3日起,也另於每日尖峰時段開啟汽機車管制柵欄,方便新生自由出入校園,不受影響。 針對機車證制度的合理性,臺灣警察專科學校交通管理科教授王銘亨認為,「其實是有必要的,因為地區的特性,國立東華大學要限制學生使用機車較為困難,但可以藉由宣教和安駕實作課程,教導新生熟悉學校週邊環境,進一步培養正確的安全駕駛技能。」至於車輛管制的疑慮,石忠山表示,後續將研擬改善措施並依學校行政作業流程提報車輛管理委員會審議,讓制度更完善。邱泓維說:「希望從法條上面來做到更完善的規劃,讓未來的東華新生甚至是一般同學不會受到這樣子的困擾。」學生會未來將提出門禁修正的草案,與校方有更實務的討論,避免車輛管制與領照制度間的空窗,再次成為爭議。
熱舞預賽新制度上路 大專選手迎多樣挑戰
體育
第1800期
熱舞預賽新制度上路 大專選手迎多樣挑戰
2024-11-22
【記者張傳儀新北報導】 音樂一下,場上選手自信出招,場邊選手熱情歡呼,113年全國大專校院熱舞大賽16日在輔仁大學中美堂舉行預賽,比賽分為排舞組、霹靂舞1對1男、女生組以及All style 3on3 battle 組,三個項目中各錄取八支隊伍晉級於23日舉行的決賽。 今年的預賽是首次進行實體比賽,以往都是以繳交影片的方式決定進入決賽名單,參與過三次競賽,來自醒吾科技大學表演藝術學系的沈承逸表示,今年看到大家能力都有所提升,「看的出來跳舞的人真的是越來越多了,跟之前比起來的話很欣慰,要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此次比賽也新增All style 3on3 battle組,由雙方隊伍各上場一分鐘,憑藉團隊默契並配合隨機出現的音樂,由評審決定表現較佳的隊伍優勝,最終進入決賽,來自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的賴秉閎表示,平常與隊友謝皓恩、巫宗諺三人的舞風接近,過去常一同參與比賽,因為對彼此熟悉,在排練上可以更明確知道對方所想要的編排方式。對於這次比賽,他們覺得臨場感很重要,加上場地不小,所以很考驗選手的整齊度和力度的展現。 去年曾在排舞組拿下第二名,今年也晉級決賽的隊伍「你的初戀」是由來自崇右影藝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同學組成 ,團員蘇葳葳表示,此次比賽雖然是利用同樣的團名,但因為經歷過團員畢業而離開,所以對於團隊的組成感到徬徨,他說道:「以往都會是團長副團長一起去比賽,但是他們基本上是畢業的狀態,所以會由我們自己出來,我們有點不習慣,就是沒有帶頭的那個人。」另外因為排練的時間難配合,加上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對於強調整齊的排舞來說,要讓大家動作一致很困難。對於首次的實體預賽,他也發現比賽中更多的競爭對手,「自己心裡其實壓力蠻大的,因為他們畢竟更專業更厲害,然後就一直在想說怎樣才可以讓我們達到最好。」他也期許在一週後的決賽可以打破上次的名次,奪得冠軍的頭銜。 針對此次活動的安排及大專熱舞的推廣,大專體育總會副秘書長王建畯說明,今年霹靂舞也進入巴黎奧運的比賽項目,所以期望提供大專生舞台表現,也希望可以提升自我展現的機會,談及今年的比賽的特色,他表示今年也開放跨校組隊,可以增加校際間的交流,希望透過實體比賽及跨校組隊的方式可以讓大專生展現出不同的變化性,讓學生從比賽中吸收不同的經驗,啟發對熱舞不同的想法,也期許讓大專校院能夠多支持與推廣熱舞運動,並建構、啟發大眾對於熱舞的認同。
美擬廢大學「傳承偏好」弭平階級 學生疑政策作秀
國際
第1785期
美擬廢大學「傳承偏好」弭平階級 學生疑政策作秀
2023-11-15
【記者陳婕柔綜合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蒂姆.凱恩(Tim Kaine)與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參議員托德.楊(Todd Young)於7日發起廢除《高等教育法》的大學「傳承偏好」(legacy preference)招生制度,禁止大學招生時,將申請學生與校友或捐款人的關係納入考量,擠壓其他優秀青年入學的機會。 由於美國很多私立貴族學校需要外界捐款,故優先錄取子女成校方與校友建立關係的重要因素。 圖/依萬提供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介紹,「傳承偏好」招收制度在大學中已有近百年歷史,演變至今,政策已成為貴族學校招生的一項要素。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補充,在美國最高法院裁定禁止依據種族制度招生後,廢除「傳承偏好」制度也引發民眾爭議,政府便聽取民眾意見,推動終止「傳承偏好」招收制度的法案。托德在提案中指出,傳統招生限制其他背景且具有才華的學生入學,期望法案給予美國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 《富比士》雜誌指出,「傳承偏好」招收制度最早是由於擔心猶太人和亞洲學生數量佔據白人新教徒名額。 圖/取自Pexels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學生茱莉亞.歐(Julia OU)認同大學實行「傳承偏好」招收制度,並表示「如果未來有錢我也會捐贈給學校以保障自己小孩就讀的機會。」他說明,由於美國教育階級差異很大,權貴家庭孩子從小就獲得許多學習資源,相比之下出身於中低收入戶且難以取得較好學習環境的學生本就會於大學招生時處於劣勢。哥倫比亞大學學生依萬.曾(Ivan Tseng)認為,儘管政府廢除「傳承偏好」招收制度,仍無法避免校方採取不透明的規定來招生,「政策是否廢除只是政府在作秀,因為學校還是可以在個人經歷、性格上等無法客觀評量的地方選擇性地為學生加分。」他也提出,因政府其實無法完整得知各校招生入學的運作方式,制度廢除還是無法保證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廖元豪解釋,在美國大學自治體制下,錄取學生標準是大學的權利,政府若禁止「傳承偏好」招收制度,恐有過度干預大學之嫌。他也強調,政府應把重點放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上,平衡各族群的教育機會、讓所有人在同個起跑線出發,才是真正為弱勢家庭學生考慮。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