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775期
監控系統結合視聽技術 遠端通報強化居家安全
2022-12-14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電競數位遊戲與動畫設計系學生遊三明、楊千鋒、昌家銳在指導老師蔡慧貞和陳建宏的帶領下,以「I CARE U 居家安全警示系統」參加第十三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榮獲銀牌。 圖/蔡慧貞提供【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目前台灣市面上大多數的安全防護監測系統需要長時間的人力監測,一旦有人為疏忽便無法即時給予使用者協助。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電競數位遊戲與動畫設計系師生團隊研發「I CARE U 居家安全警示系統」,利用AI人工智慧技術,透過影像、語音辨識等功能,讓被動監視化為主動預防,給予使用者即時的應對處理。此系統榮獲第十三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銀牌。「假設今天有人從床上跌下來,那監看的人他去上個廁所回來,畫面根本沒有什麼變化,很難發現到有人跌到床下。」團隊指導老師蔡慧貞指出,一般的安全警示系統,常因人為疏忽而有漏看畫面的狀況發生,且若只裝設一台監視器,也會有視覺死角的問題。因此,團隊以AI取代人為監管畫面,透過影像辨識,將意外事件區分為輕、中、重等程度,並根據不同狀況做出個別的應對措施,團隊學生楊千鋒補充,「像是比較重度的事件,它就會主動去撥打119並馬上用簡訊通知意外發生者的家屬。」 「I CARE U 居家安全警示系統」以AI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為核心框架,透過影像識別、語音辨識,一旦偵測到意外事件的發生,便會即時發出訊號並通知親屬,化被動監視為主動預防。 圖/團隊成員提供此系統也利用語音辨識的功能,將人在發生意外所發出的聲音,納入區分事件輕重程度的考量,蔡慧貞說明,「人跌倒時有時會用喊的,不然就是發出『啊』等慘叫聲、跟我們正常講話是不一樣的。」另外,系統也配備手環等穿戴裝置感測人的體溫及震度,並將手環感應出的數據與系統傳回的聲音波紋做比對,媒合多重條件區分事件程度,藉此減少誤判的機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健康促進與銀髮保健系主任任曉晶建議,此系統若能在傳送警示通知時配有提醒音效,將可避免畫面雖出現警示通知卻仍有錯過的狀況發生。同時,他也肯定此系統能依照不同事件給予適當的主動警示功能,「不會只要有發生問題時就發警示,造成最後都不知道警示是真的還是假的。」 「I CARE U 居家安全警示系統」以AI人工智慧技術取代人為的方式監管畫面,透過影像辨識的功能,將意外事件區分為輕、中、重等程度,並能根據不同的狀況做出個別的應對措施。 圖/團隊成員提供考慮到室內沒有開燈的狀況,蔡慧貞希望未來能在系統監視鏡頭上裝置紅外線(註),讓系統即使在沒有光源的條件下,也能夠去辨識事件狀況。團隊指導老師陳建宏則期望,系統不只能提供給家中有年長者、孩童的人使用,也能裝設在健身房、飯店等公共場域,讓人們在安全上有更多保障,「在人很多的地方,可能無法注意到每一個安全細節,這項系統自動提醒的功能,將會是一個很好的發展。」註:紅外線肉眼不可見光的特性,適合在黑夜或是暗處為監視攝影機提供輔助照明,搭配監視攝影機其影像感測器對紅外線的感光能力,在缺乏可見光的情況下亦能獲取清晰明亮的圖像。
生活
第1730期
阿給、輕軌穿上身 淡水創意踩街雨中鬥艷
2020-10-01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讓我們歡迎淡水的吉祥物,阿給先生!」熱鬧的遊行樂聲蓋過雨聲,僅管精心製作的服裝罩上雨衣,許多細節無法展示,妝容也因雨水掉色,踩街隊伍仍舊賣力演出,熱舞、踩高蹺或吹奏銅管鑼鼓。「藝術踩街」是淡水環境藝術節的重頭戲,於9月27日正式開跑,吸引滿滿人潮圍觀。 淡水吉祥物「阿給先生」乘著小舟帶領遊行隊伍,拉開淡水環境藝術踩街序幕。 圖/吳季柔攝淡水區公所為推廣當地特有的人文風情,舉辦環境藝術節,是淡水秋季的盛大活動,至今已邁入第12周年。其中藝術踩街最具代表性,由當地藝術家指導遊行隊伍,利用環保材料製作道具與服裝。報名隊伍原有45支,表演者將淡水特色穿戴上身,包括在地美食阿給、淡海輕軌,有些更融入異國文化,如泰國、巴西的音樂與舞蹈。無奈大雨滂沱,部分隊伍考量到安全未出演,但多數團體無懼風雨,展現苦練許久的演出。踩街隊伍浩浩蕩蕩從淡水老街出發,一路熱情地向圍觀群眾揮手,並於定點唱跳表演。其中淡水高蹺隊以「自由的心」為意象,戴上鳥類頭套,褲管黏貼純白羽毛,踩上高蹺,並將雨傘融入舞蹈,博得全場喝采。因應疫情,主辦單位發送口罩,鼓勵參與隊伍發揮創意,將口罩融入服裝設計。部分隊伍用顏料彩繪口罩,搭配多色彩帶與鮮豔服飾,向防疫團隊致敬。 參加隊伍帶上自製的彩繪藝術口罩,穿上雨衣賣力演出。 圖/吳季柔攝台北海洋科技大學今年派出兩支遊行隊伍。表演藝術學系學生裝扮成海王子與人魚公主,頭上配戴藍色、粉色的貝殼王冠,身穿水藍長袖短版上衣,雙手黏上細長的指甲貼片,佐以鱗片與亮粉裝飾。團隊指導老師邱筱婷表示,參與藝術踩街是表藝系傳統,老師們指導方向,學長姐協助服裝設計與舞蹈編排,再由大一新生完成演出。她說明,表演者的妝容都是使用酒精性顏料,避免碰到汗水、雨水而溶妝。此外,她運用環保素材製作服裝,減少環境破壞,「譬如說我們使用的再生絲襪、玻璃纖維,都是二次再生的。」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表演藝術學系「海行俠」隊伍中,人魚公主精緻的指甲造型。 圖/吳季柔攝北海科大表藝系林晏銀從暑假就開始協助服裝設計,她覺得運用翻模技巧製做貝殼王冠特別有趣。首先以水調和石膏粉與印模粉,塑出貝殼形狀,模型冷卻後再灌入石膏水等待成型。林晏銀說:「翻模整體看起來很難,但其實很簡單。」不過她坦白表示,和去年相比今年踩街不如預期,「很冷,而且雨下得很大。」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表演藝術學系林晏銀協助貝殼翻模,製作人魚公主的王冠。 圖/吳季柔攝台北海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與淡水原住民族發展協進會合作組成另一支隊伍,原住民學生穿上各族傳統服飾,展現「族群共榮」的造型理念。指導老師達佶祐・卡造表示,同學們害怕家傳的族服會因雨受損,只好簡單著裝,省去繁複配件。他也笑說:「原本有用紙板製作一艘拼板舟,想要向防疫團隊表達謝意,因為淋到雨溶掉了!」 台北海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隊伍,穿戴傳統服飾參與踩街。 圖/吳季柔攝
體育
第1717期
大專賽首納中國摔角 魏金麟輕取對手奪冠
2019-12-11
【記者王品淇苗栗報導】緊抓袖口,右腳勾住對方小腿,讓對手失去平衡並懸空雙腳,一鼓作氣將其壓制在地面上。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08學年度國術錦標賽5至7日在育達科技大學舉辦,中國摔角60公斤級個人賽男生組由中央警察大學魏金麟,以三次過肩摔連拿9分,一舉摘下金牌。 中華民國摔角協會目前推動中國摔角主要是從國中小開始,由於新北市的組織較完善,故推廣程度最完整的縣市也是新北市。 圖/王品淇攝本屆國術錦標賽首次在大專校院級賽事納入「中國摔角」項目,其比賽方式為由裁判判斷被摔者落地時接觸的身體部位給分,例如頭部、胸部、背部、腹部還有軀幹體側落地,即獲得3分。若四肢觸地,或是大腿外側著地,則判斷為1分。此外,獲勝方式分為兩種,一為「優勢勝」,雙方比數落差達8分即獲勝,二為當回合結束時,若雙方比數持平,勝方則為取得前1分的選手獲勝(註)。本次參加中國摔角的參賽選手大多來自警大摔角隊,在男生組的冠亞軍賽中,更是經常出現「同隊內戰」的情形。註:紅方分數為4分,藍方分數為5分,紅方在回合結束前撂倒藍方,分數達到5:5,即紅方獲勝。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08學年度國術錦標賽,中國摔角60公斤級個人賽男生組中央警察大學學生魏金麟(圖右),面對同學毫不留情,連拿三次3分獲勝。 圖/王品淇攝「昨天在校內有參加校長盃,整個身體狀況不是很好,比較累。」預賽中與摔角隊學長徐誠凱一較高下的魏金麟,在賽後訪問中提到自己與學長皆是屬於防禦型選手,較不會主動攻擊,故在預賽中僵持許久。然而在決賽中他重整姿態,連三次將對手過肩摔擊倒在地,獲得冠軍,魏金麟靦腆地說:「就是鬆一口氣,剛好在決賽遇到的是同學。」而70公斤級個人賽男生組冠軍、警大摔角隊隊長單柏洋表示雖然較為緊張,但十分慶幸能參與,「平常比較不會有機會這麼認真在互相比賽,對練都會比較輕鬆,避免對方受傷。」本次賽事中也有非專職訓練中國摔角的選手,如56公斤級個人賽女生組冠軍、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藍予君,原為柔道選手,在教練、同時為本屆賽事主辦方的邀請下參與比賽。藍予君賽後回應道:「面對對手時容易不知所措,所以只好當成柔道摔。」談到練習柔道對於本次賽事的幫助,她進一步解釋,柔道選手更加擅長抓對手的空隙,摔的時機掌握度較佳。 目前針對大專校院方面推廣中國摔角,以軍校及警校為主。在軍校中,摔角為必修課,而在警校中則是柔道為主,摔角為輔。 圖/王品淇攝裁判張尊皓表示,為將中國摔角納入大專校院級賽事,中華武術摔跤協會在民國106年頒布新的《中國式摔跤競賽規則》,並重新培訓裁判人員,籌備了將近兩年以上。中華民國摔角協會執行副秘書長陳俊卿希望將中國摔角再次納入全民運動會中。他解釋道:「過去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中曾經有中國摔角項目,但前幾年停辦後沒落,看到關注度上升後覺得有機會藉此推動這個賽事。」
生活
第1717期
新意茶韻並重 調茶賽創手搖飲新風味
2019-12-11
【記者方小瑀台北報導】陣陣濃郁茶香縈繞賽場,選手將基底茶和副材料倒入「雪克杯(Shaker)」中大力搖晃,使茶味均勻混合。由台灣飲料調製協會主辦的「2019我是調茶師技能大賽」於7日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首度舉行。比賽吸引各大專院校學生及飲料業者、調飲愛好者互相切磋與觀摩,藉此促進台灣手搖茶飲發展。 「2019我是調茶師技能大賽」參賽選手須具備臨場反應能力,在現場現有的物料中取材,為調飲作品增添風味。 圖/方小瑀攝比賽分為三階段,分別以紅茶或綠茶、水果茶及奶茶為評比項目。由評審隨機抽籤,參賽選手須臨場反應,運用不同物料及配方調製具個人特色的茶飲。待哨聲一響,參賽者紛紛將基本茶湯及其他材料倒入特殊銀製量杯(Jigger),仔細斟酌各物料用量,再將其與適量冰塊盛入雪克杯中並扣緊杯緣。「喀隆、喀隆」,伴隨響亮的冰塊撞擊聲,選手將茶飲內容物充分混合並降溫,每位調茶師搖杯的姿勢與速度皆不同,認真神情卻表露無遺。參賽者俐落地製作數杯茶飲後,便舉手示意評審上前評分。 「2019我是調茶師技能大賽」的評審老師正如火如荼地討論選手的調飲作品,以茶飲的口感、辨識度和衛生等條件為評比標準。 圖/方小瑀攝黎明技術學院觀光休閒系學生張紓瑜打敗業界調飲師,榮獲比賽冠軍。他分享第一階段作品〈細水長流〉創作理念:為了讓味道長存口中,他選擇混合氣味特殊的原料,如咖啡液、黑糖薑母茶、葡萄柚和肉桂粉等。對於拿下本次冠軍,他驚喜表示本以為贏不了專業調茶師,「沒想到竟然是我!」他謙虛地解釋自己在調飲方面仍有許多須突破的空間,將持續精進。 黎明技術學院觀光休閒系學生張紓瑜將過濾後的茶飲緩慢傾倒至杯中,動作流暢穩健。 圖/方小瑀攝以作品〈海洋之心〉榮獲佳作的北海科大餐飲管理系學生廖紫彤從小在親戚經營的餐廳接觸調茶,調飲經驗已十餘年。他提到作品以布袋戲角色為靈感,為營造出縷縷迷煙的神祕感並增添蔚藍海洋意象,故將藍柑橘糖漿、糖果混入基底茶綠茶中,再加入棉花糖和鮮奶油,製造天藍色和湖水綠分層的效果。他坦言,自己參加比賽容易感到慌張,「藉這次比賽多賺點經驗,以後才比較不會緊張。」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廖紫彤完成調飲作品,向各評委說明飲品中添加物及創作理念。 圖/方小瑀攝「台灣的學生不容小覷!」評審、台灣飲料調製協會理事長李月琴讚許對調飲有熱忱的學生。但他也提醒,調茶師首重茶湯的茶感,「學生對自己要求太高了!把配方弄得很複雜。」他解釋,在茶飲中加入豐富物料並非壞事,適度可凸顯茶底韻味,過量反倒無法襯托茶湯品質。台灣飲料調製協會秘書長陳忠良則提到,許多聞名國際的茶飲都以台灣為發源地,卻主要由中國發揚,「希望能多舉辦比賽讓有熱忱學生在調飲業深植,發揚台灣本土風格。」
校園
第1712期
技術學院拚改名科大 盼解決招生難題
2019-11-06
【記者黃宥綺綜合報導】近年來部分技術學院因少子化面臨招生困難,盼透過改名為科技大學的方式,吸引學生就讀。據《聯合報》於10月26日報導,今年共有兩所學校申請改名科大但未通過,而過去曾因校地問題未通過的亞東技術學院,則規劃明年再次申請。據教育部統計,每年約有三間技術學院申請改名,目前全台僅剩十間技術學院。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門委員柯今尉表示,近五年來總共有14間技術學院申請改名科大,其中有六所成功改名。柯今尉強調,技術學院申請改名科大並非升格,僅更動校名,且技術學院與科大學生皆以學士學位身分畢業,實質上兩者相同。雖學歷相同,但大眾對於技術學院仍有普遍學歷迷思。亞東學生會會長、電子工程系學生吳永清認為,學校改名為科大,對學校招生及學生未來就業有所幫助,「學生對於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著。」吳永清表示,校內大多數人想要拿科大的文憑,在畢業後進相關企業工作。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運動休閒系學生章智翔也表認同,他坦言,科大比技術學院更具吸引力。亞東技院主任秘書郭鴻熹表示,校方因少子化面臨招生困難,校友會、董事會盼改名科大,吸引學生就讀。宏國德霖科技大學公關室主任蔡顯榮也提到,校方民國106年申請改名是基於校友的期望,他表示學校改名後,整體註冊率下降的幅度較小。依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資料統計,德霖科大從106年,由技術學院改名為科大後,107學年註冊率提升13.11%。雖部分技術學院祭出改名科大來吸引學生就讀,但並非所有學生都買單。依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統計,東方設計大學在105年至107學年度註冊率下降10.81%,顯示就算改為大學後,註冊率仍不如預期成長。而過去由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的南榮科技大學,雖在102年申請改名成功,近期卻因校務營運問題,遭教育部勒令108學年第二學期全面停辦。部分技術學院盼利用改名解決招生難題,但並非所有更名學校的招生成果皆有所提升。北海科大海洋運動休閒系學生Eggsy(化名)認為改名後校內資源差距不大,學生仍須主動爭取相關資源及協助。部分學生也認為,學校與其用改名吸引學生就讀,應更加將資源投入於教學場域,讓學生實質上得到更多幫助。
體育
第1685期
力克強敵逆轉勝 北海科大踢出藤球冠軍
2018-10-24
【記者呂立竹屏東報導】球員自地面躍起,在空中側身伸長腿,快速翻轉一圈,一記「倒掛金鉤」將球踢向對手界內,落地得分。「107學年度總統盃全國藤球錦標賽」大專男子三人組冠軍戰,21日在屏東縣立體育館舉行,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憑著絕佳默契,不畏嘉南藥理大學的進攻,登上冠軍寶座。中華民國藤球協會期望藉這場賽事推廣藤球,以參與2022年杭州亞運為目標,積極以縣市為基礎,在各級學校推行藤球。 107學年度總統盃全國藤球錦標賽10/19至10/21於屏東縣立體育館舉行,大專男子三人組決賽由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對上嘉南藥理大學。雙方激烈廝殺,經過三局比賽,最終由海洋科大獲得冠軍。 圖/呂立竹攝經過20日的預賽,大專男子三人組共七支隊伍一路競爭,決賽由北海科大對上嘉藥。第一局以21:10作收,第二局嘉藥全力進攻,搶下一勝,雙方一比一進入第三局。最後北海科大以21:15收獲第二場勝利,擊敗嘉藥奪得冠軍。 殺球手在球網前躍起,發揮平日訓練累積的能力,為賽事增添可看性。 圖/呂立竹攝北海科大隊的發球手、現就讀台北市立大學學生李裕智指出,這場比賽超乎自己想像,由於賽前狀況不佳,但上場時盡力突破自己,協助隊伍獲勝。面對場上的強敵,北海科大殺球手蔡政翰表示,因為嘉藥做球手接觸藤球時間尚短,比賽時嘉藥幾乎是以兩位球員對上自身的三人隊伍,這種狀況下仍能逆勢扳回一局,足以證明嘉藥實力堅強。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奪得最終勝利,選手在場上充分展現合作精神,賽前也不忘為彼此打氣。 圖/呂立竹攝做球手、北海科大學生石浩天表示,能獲得冠軍,「平日練習是致勝關鍵」。賽制中有不同的位置,分別是發球手、做球手與殺球手,三人會針對自身的專項進行訓練,再組合起來練習接球。 今年雅加達亞運藤球項目,因教育部體育署認為藤球未經長期組訓,沒有派隊參與。今年四月上任的中華民國藤球協會理事長蔡鴻鵬,針對台灣發展藤球提出四項目標,包括成立各縣市藤球委員會、藤球之友會、每年舉辦國際邀請賽與推動各級學校設立藤球隊。 蔡鴻鵬指出,縣市藤球委員會預計明年年底前設立完成,各級學校成立藤球隊的計畫也持續進行中,目前正與台北市立大學合作,希望北市大在體育相關學系開設獨招名額,讓選手能發揮專長入學就讀。蔡鴻鵬也談到,台灣目前發展藤球的瓶頸在於教練人數不足,但一至兩年內,現任選手將陸續畢業,若能投入各縣市委員會,將對其設立有很大的幫助。 蔡鴻鵬提到,今年總統盃報名人數突破以往,共有115隊報名參加。目前台灣全國性藤球比賽僅有總統盃與會長盃,未來將推動排名賽、團體賽與青少年盃,平均每兩個月就可以看到藤球協會的比賽,提供選手發揮舞台。藤球協會同時推行甲組球員制度,第一批甲組球員預計今年年底產生,球員都必須參加過國外大型賽事才能加入。 藤球協會的終極目標為參加下一屆亞運,四年內需在縣市與學校逐步扎根,也要做好區域平衡,過去藤球發展偏重北部與南部學校,明年發展重心將轉移到中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