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西北大學展覽聚焦女性影響力 美大生展開性平對話
國際
第1795期
西北大學展覽聚焦女性影響力 美大生展開性平對話
焦點
2024-10-04
【記者周元曦報導】9月25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布洛克博物館(The Block Museum)在 Instagram 上發布首則宣傳秋季特展《Dissident Sisters: Bev Grant and Feminist Activism, 1968–72》的貼文,這場由布洛克博物館與西北大學圖書館合作推出的新展覽,旨在透過攝影師兼音樂家貝夫・格蘭特(Bev Grant)的鏡頭,具體重現美國1968至1972年的重要歷史、展現女性在社會上不凡的影響力。 展覽中一張張黑白相片,包括格蘭特捕捉到女性參與大規模抗爭,以及出席會議的場景。其中一張拍攝1968年紐約激進女性(New York Radical Woman)(註)成員齊聚一堂的影像,清楚描繪出11位穿著得體的女性開會的一幕,同時存放格蘭特別為女性主義所撰寫的民謠。 註:為存在於1967年至1969年的激進女性主義團體,並在1968年的美國小姐選美比賽現場展開一條寫有「女性解放」(Women's Liberation)字樣的橫幅,引起全美媒體關注。 此外,展覽中展出西北大學圖書館所珍藏的報紙、海報與玻璃瓶瓶蓋,就讀西北大學音樂系的台灣留學生林依綾解釋,瓶蓋是當時人們宣傳女性主義理念的管道,上面刻有女性主義標誌。而展覽也引起學生主動追溯美國女性主義歷史。 「自從1920年女性可以投票後,越來越多女性參與抗爭活動,希望能在社會上擁有與男性一樣的權力。」同樣就讀音樂系的學生奧黛麗(化名)認為,女性主義(Feminism)至今仍有推行的必要。就讀社會政策暨新聞學系的學生卡普萊斯・林賽(Kaprice Lindsey)也強調女性主義(Feminism)須持續推動,否則女性權利會永遠被忽視。「有一次我在班上發言被一名男同學中途打斷,他說我沒有發言的資格,就因為我是女生。」林賽說出自己的遭遇,並表示西北大學男性人數大於女性人數,因此他期望更多人正視性別平等議題。 奧黛麗表示,職場上男性往往能獲得比女性更好的待遇,加上美國至今尚未出現過女性總統,顯示美國在性別平等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次的秋季特展為女性主義發聲,同時將美國歷史具體呈現,期盼學生能與校園產生連結,落實性別平等,並將理念推廣到其餘大學。
吳美華探女性多重身份 水墨作品散發悲傷之美
藝文
第1786期
吳美華探女性多重身份 水墨作品散發悲傷之美
2023-11-22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我長時間處在悲傷的情緒中,所以想要用畫作來舒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班在職碩士學位班的學生吳美華,18日起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德群畫廊,舉辦創作個展《探—心靈意象》,從自身經驗出發,展出13件作品,希望透過畫作抒發身為女性面臨的苦楚,展現內心脆弱的一面。 吳美華舉辦個展《探—心靈意象》,從自身的感受出發,透過畫作抒發自我,並探尋心靈意象空間。 圖/邱昭華攝吳美華使用傳統上半工筆半寫意的水墨技法,但整體作品卻帶有超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跳脫以往國畫框架,「我以前都是畫花、鳥或山水畫居多,這次採用了中西合併的方式呈現內心的女性空間。」另外,吳美華也薄塗與暈染畫作墨線,烘托出沉重的氛圍。為了致敬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吳美華在〈時間旋轉〉中使用大量時鐘和沙漏,象徵時間快速地流逝。畫面中的女性周遭延伸出許多手臂,則發想自吳美華身為妻子、母親、學生、美術老師等多重身份,藉此表達女性在不同社會角色下的辛勞,「職業婦女要同時忙工作,忙家事等等,就像千手觀音一樣。」畫作下方的紅蝴蝶則象徵著生理期,是身為女性美麗與哀愁的結合,吳美華說:「蝴蝶的生命短暫,就像青春一樣,稍縱即逝。」而一旁的眼睛則代表女性常需要背負世人眼光,在社會上步步維艱地生存。 吳美華藉由〈時間旋轉〉呈現女性的辛勞,時鐘與沙漏則表達青春飛逝的傷感。 圖/吳美華提供「我幻想給自己一雙翅膀,飛去任何地方,哪怕只離開現實生活一點點也好,我也想獲得一些自由和喘息空間。」〈悲傷羽翼〉反映了吳美華內心的悲傷和孤獨。短時間內失去父母及弟弟三位至親,吳美華一度陷入人生低潮,再加上充滿壓力的生活,讓他想以創作抒發當下的悲痛。畫中女性的身體蜷曲,披頭散髮地低著臉,背景以水墨的黑色調呈現悲傷憂鬱的氛圍,與潔白豐沛羽翼形成強烈對比。 短時間內三位至親的離開,令吳美華一度陷入人生低潮,〈悲傷羽翼〉中的雙翅是他逃離現實的幻想。 圖/吳美華提供愛好京劇的吳美華,也以知名電影《霸王別姬》作為〈華麗之下〉的靈感來源,並呼應自身境況。他透過作品呈現女性在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時,背後苦楚無從宣洩的情緒,「京劇演員在台上需要扮演好角色,但是台下的心酸卻未必有人知道。」吳美華提到,自己平時並不會輕易表現負面情緒,儘管肩負各種責任,遇到挫折也只能一再忍耐。此外,畫中展翅的貓頭鷹也有另一層意義,吳美華說:「我白天都在忙,到了晚上才會像貓頭鷹,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去思考和整理一些內心的想法。」 〈華麗之下〉除了京劇演員及貓頭鷹外,吳美華也在左下角畫上被囚禁在鳥籠裡的玫瑰,象徵著婚姻的拘束。 圖/吳美華提供曾指導吳美華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陳炳宏,也親自蒞臨現場欣賞作品,他觀察到展品使用許多物件或非人元素,來象徵潛意識的女性自我。而觀眾何淑貞則表示自己身為女性,在觀展後也有所共鳴,「我喜歡創作者從傳統的風格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並把個人內心想法呈現出來。」
公園講唱職場遭遇 我們生活節盼提升性平意識
生活
第1786期
公園講唱職場遭遇 我們生活節盼提升性平意識
焦點
2023-11-22
【記者陳婕柔屏東報導】「近年屏東女性勞力人數提升,且愈能看見跨性別、同性戀青年步入職場,希望能讓大眾更認識他們,減少性別歧視。」 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以下簡稱勞青處)處長李雨蓁說明第一屆「2023屏東我們生活節」活動目的,19日以「講唱會」形式演出,透過故事與音樂的力量,期望提升職場性別平權意識。會場上的投影幕播著四組表演者在職場與社會上遇到的不公平對待,歌手藉講唱會描述個人生命經驗,帶出每首歌曲背後的意涵。李雨蓁表示,以往的講座、音樂會僅能吸引特定群體;而這次邀請青年樂團在「公園」裡開講演唱,較有機會改變年長者的想法,也更能拉近青銀距離。 民眾被曾宇辰的熱情和歌聲感染,隨著音樂一起在會場上搖擺,享受愉快的氛圍。 圖/勞青處提供「我不敢在公司上廁所,還差點被公司辭職,幸好遇見搖滾。」P!SCO樂團團長兼吉他手Rachel(化名)講述著自己變性後的職場遭遇,坦然地向觀眾訴說這些差別待遇。歌曲〈光圈〉末段唱出社會遇到的阻礙,「長大後我學習面對人群/這世界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表達職場性少數角色面對惡意時的無力感,同時希望他們能意識到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在支持著自己。同樣是同志族群的大仁科技大學學生謝文欣感動地說:「雖然自己還沒出社會,但歌詞和我過往的遭遇很像,還好有人願意伸手拉住我。」 Rachel提及,以前表演只希望觀眾開心,但傾向用講唱會呈現是受到一名結束自我生命的憂鬱症粉絲影響。 圖/勞青處提供「以前投宴會打工履歷都沒問題,但到現場老闆卻叫我去洗碗,後來才知道是怕我的長相嚇到顧客。」歌手曾宇辰表示,因為是女人而曾被認為做不起苦力,加上自己患有先天性唇顎裂,交疊的身份讓他在職場受到更多歧視。曾宇辰靠著宏亮的嗓音吸引許多散步路過的民眾,紛紛佇足聆聽他在低潮期譜出的〈光〉。歌詞裡提到,「我從來不曾遺忘/不在溫室裡隱藏/堅強地聲張」,他希望用最引以為傲的歌聲,為正處黑暗的觀眾帶來一絲微光。「很佩服曾宇辰能用歌聲摘掉自己身上的標籤。」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邱宜娟也補充,自己是個沒自信的人,講唱會後希望能用自己的優勢面對恐懼。 曾宇辰希望藉由歌聲與故事,傳遞正能量給每位觀眾,告訴他們沒有事情是我們做不到的。 圖/勞青處提供「我們透過講唱會的舞台螢幕,呈現出職場不同的性別標籤。」李雨蓁表示,希望民眾能反思自己是否無意識間對這些族群產生性別偏見。除了辦理軟性活動帶出職場性別議題外,勞青處為了有效提升職場性別平權,在今年成立第一屆「屏東縣青年事務諮詢委員會」,規定參與公共事務的人數一定要達標,鼓勵多元性別青年族群參與,捍衛自己權利。 講唱會上,有許多年長者帶著孫子坐在大草坪上,靜靜地觀賞每組青年歌手的演出。 圖/勞青處提供
實驗影像映女性故事 《莎芙群像》盼掙脫社會束縛
藝文
第1783期
實驗影像映女性故事 《莎芙群像》盼掙脫社會束縛
2023-10-26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大膽地共同創作激發我們的組織、創意的潛能。」哥倫比亞籍實驗電影導演畢七月(J Triangular)說。《莎芙群像:女性實驗影像創作基地》由畢七月及裝置藝術家陳安安擔任導師,帶領20多名女性學員,在六堂影像工作坊課程後,策畫成果並發表實驗影像作品。展覽以不同形狀的螢幕、人體翻印模型等媒介投影創作,讓成員自由發揮創意,傳達女性不受框架限制的理想。展覽22日在微風影城展出。 畢七月(前排左)、陳安安(前排中)與工作坊學員們的合照。這次工作坊從八月中旬開始,22日於微風影城發表成果。 圖/廖芷筠提供「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女性社群,並在電影中建構嶄新的前衛女性主義。」畢七月作為女性主義者,期盼透過影像將更多女性故事呈現在螢幕上。此外,工作坊以集體創作的形式,也呼應今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中「集體即力量」的理念。陳安安認為,無論是女性或性少數社群,都在父權社會下遭到噤聲,因此身為女性更應該練習為自身相關的社群倡議。他也觀察到,當學員們討論時,對彼此故事和受壓迫的經驗也能有所共鳴。在工作坊前期,成員們以「夢境」、「情慾」等關鍵字作為主題,互相分享經驗與想法,在認識彼此的同時慢慢打開自我,最後各自進行拍攝。到了創作後期,學員再重新擬訂新題目,並運用先前的影像素材,剪輯成實驗影像作品,透過不同學員拍攝的畫面,交織出各種創作的可能。「最重要的是拋開既有的想法。」陳安安解釋,或許素材拍攝者當下並未賦予畫面意義,但經過其他成員拼湊後,不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能引起學員間的共感。作品〈沈默 Silence〉以面具作為影像的重要元素,像是劇中人物手拿面具遮住臉部,和牆壁上的手影互動,身體不時扭曲伸縮,或是戴著面具站在路上凝視前方。除了面具之外,影片中也呈現一位被粉色紗布罩住身體的女性,正試圖用手掙脫束縛。「面具和粉色紗布就像是社會給女性的拘束。」創作者之一的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學生廖芷筠表示,現今仍有許多國家的女性受到不公平待遇,這樣的框架籠罩女性多年,讓女性成為沈默的群體。 〈沈默 Silence〉中,一位女性跪在地上,在粉色紗布裡扭曲掙扎著,象徵社會給女性的框架。 圖/廖芷筠提供而另一件作品〈Flowing〉使用流動、重複的元素設計畫面,以分割畫面的手法,並讓四個一樣的影像同時放映,或是將泡泡飄上天空的影像疊合在一起。談及當初以泡泡作為主題的原因,影像創作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的李怡嫻說:「我不喜歡穿泳衣,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好看,透過泡泡去看身體,它會扭曲變形,感覺就像是自己與身體抽離。」身為女性的李怡嫻,認為社會經常灌輸「女生就是要瘦」的觀念,進而產生對身體的自我懷疑。 圖為〈Flowing〉在展場中的呈現,三個電視螢幕疊加在一起並同時播放,電視機上還有塑膠泡泡呼應主題。 圖/邱昭華攝圖為〈Flowing〉在展場中的呈現,三個電視螢幕疊加在一起並同時播放,電視機上還有塑膠泡泡呼應主題。 圖/邱昭華攝觀眾曾偉婷在觀賞完〈沈默 Silence〉後說道:「當中有一段粉紅色紗布蓋在女生身上,就好像一個束縛。」他認為這個畫面如同自身會遇到的狀況,一方面被社會價值觀綁住,一方面又想做自己。觀眾邱郁婷則說:「這些作品讓我想到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裡提到的『男人觀看、女人表現』,而展覽裡的作品都在努力地突破這個框架。」
傳統技法揉合現代元素 吳宥萱描繪女性所思所想
藝文
第1782期
傳統技法揉合現代元素 吳宥萱描繪女性所思所想
2023-10-19
【記者黎昕俞台北報導】「我藉由我作品裡的女性去說我想說的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吳宥萱舉辦個展《她說——來自女性靈魂的話語》,結合水墨和膠彩的繪畫手法,呈現出女性「自由與堅毅」的樣貌。展覽於7日起在金車文藝中心臺北南京館展出。吳宥萱擅長以工筆人物技法,細膩地描述人物的外觀,並搭配膠彩畫礦物原料,在畫面中進行多次的薄塗和疊加色彩,使畫作呈現出輕柔的氛圍。吳宥萱畫筆下女性人物的堅毅感則是來自細部的描繪,他說:「我其實會專注在畫人物的表情,因為我覺得表現人物內在情緒是我創作的一大主軸。」此外,吳宥萱也嘗試在畫作裡納入當代元素,讓人物的衣著或姿勢跳脫傳統畫中女性既有印象,藉此回應展覽中他認為的女性自由。 〈羈絆〉為吳宥萱首次嘗試畫出背景的作品,描述一對姐妹互動的過程。 圖/王仲平攝以往習慣以單一顏色渲染畫作背景的吳宥萱,首次在作品〈羈絆〉嘗試畫出實景。畫作背景取材自吳宥萱日式建築風格的老家,並描繪出一對姐妹坐在和室前,姊姊細心幫妹妹綁髮的互動過程。此外,吳宥萱也首次在畫中結合植物的意象,他補充道:「以前的水墨畫作品的植物有其意涵,蘭花原代表兄弟之情,但是我在這幅畫裡把它解釋成是姐妹情誼。」 本身對歷史跟建築文化有興趣的吳宥萱,進一步在作品〈波瀾〉和〈寧和之下〉更加雕琢背景的描繪。作為同時創作的對話系列作品,〈波瀾〉描繪在疫情之下人們無法自由出入的限制,原本用來防禦小偷的鐵窗花,在畫中被吳宥萱轉譯為拘束人們自由的象徵,他說:「在疫情時期來看,它好像變成把我們困住的牢籠。」〈寧和之下〉的背景則是取自基隆老宅,門上顛倒的福字代表「福到」,吳宥萱也進一步思考鐵窗和屋內人們心境的關係,他說:「你可以從外面的鐵窗花了解屋子裡面的人的心境,以及他們的心願。」 〈蜜糖毒藥〉背景的窗紋由吳宥萱自行設計,以四葉草為主角,象徵健康和幸福的四葉草作為窗戶花紋的圖樣。 圖/朱淇宏攝作品〈蜜糖毒藥〉是吳宥萱首次嘗試使用絹作為媒材,因為絹的特性,讓作品的顏色更飽和輪廓也更為立體。同時,他也第一次嘗試自行設計背景,以象徵健康和幸福的四葉草作為窗戶花紋的圖樣。前景則呈現出現代社會依賴保健食品的現象,女子將各類藥品放進糖果罐裡,和背景的意象形成對比。而吳宥萱對於生死的看法,也體現在作品〈輪迴:Rebirth〉中,他將蛾的生命歷程融入至背景的窗紋,並讓畫中的女人倒臥在地上旁觀。他補充說明:「我沒有讓裡面的女人干預,是因為他干預也沒有用,生命還是會死亡。」 吳宥萱將〈輪迴:Rebirth〉蛾的生命歷程融入至背景的窗紋,並讓畫中的女人倒臥在地上旁觀,呈現人類無法干預死亡的隱喻。 圖/朱淇宏攝觀眾紀少淵認為,吳宥萱使用水墨及膠彩,精準描繪出女性脆弱和纖細的一面,也透過描繪女性的形象去訴說生死、家人等議題。觀眾朱小姐(化名)則表示吳宥萱納入老舊建築元素的作品,令自己想起小時候的回憶,讓他相當有共鳴。
奧克蘭大學辦女性選舉週 多元活動推動性別教育
國際
第1781期
奧克蘭大學辦女性選舉週 多元活動推動性別教育
2023-09-27
【記者丁盈瑄綜合報導】奧克蘭大學學生會(Students' Associ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USA)於18日至22日與校内學生社團及學院聯辦女性選舉週(Women’s Suffrage Week),紀念紐西蘭賦予婦女投票權的歷史性成就。 奧克蘭大學學生會推動女性權益,紀念紐西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婦女擁有投票權的國家。 圖/截自奧克蘭學生會Instagram。學生會透過多元的活動形式,例如早餐會、辯論比賽、電影之夜等,讓學生進一步關注性別教育與女性議題。其中,「彩虹科學」(Rainbow Science)、「黑衣星期四」(Thursdays in Black UoA)、「科學女性」(Women in Science)等學生社團一同舉辦的性測驗(Sex101 Quiz),邀請學生參與性愛知識的問答比賽。「學生在問答比賽展現熱情,所有參與隊伍都答對一半以上的問題。」彩虹科學社長瑪姬・吉普森(Maggie Gibson)說明,足以看出奧克蘭大學「性積極運動(Sex-positive Movement)」的普及(註)。註:性積極運動旨在改變社會對「性」的態度,強調「性」是自然和健康的一部分,鼓勵個人的自主、安全性行為和性愉悅,包括性認同、性取向、身體關係和生殖權利等各個面向。  多個學生社團一同舉辦問答比賽,期盼讓奧克蘭大學的學生擁有正確的觀念與知識。 圖/截自彩虹科學Instagram。 學生積極組隊參與性愛知識問答比賽,熱烈參與性別議題的討論。 圖/截自彩虹科學Instagram。「學生會以開放與包容的方式,鼓勵學生組織來提案。」奧克蘭大學學生會長艾倫・夏克(Alan Shaker)指出,學生會通過與多個學生組織合作,讓學生更了解女性在不同領域,例如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法律專業等所遇到的難處。他補充,學生會也通過提供資金,補助學生組織舉辦活動。「這些活動提供一個中立的平台,讓大學生深入探討女性議題,我認為這非常有益。」奧克蘭大學學生泰莎・巴克(Tessa Barker)興奮地說。在投稿活動中,他提交一首關於身為女性及表達情感的自創詩,並將在學生會的年度女權主義雜誌《凱特》(Kate)上發表。 泰莎・巴克結合對詩及女性主義議題的熱愛,投稿一首關於身為女性及母親的詩。 圖/泰莎・巴克提供學生會長夏克分享,學校裡不少女學生,尤其身為有色人種的女學生們都曾因現實中常被歧視的經驗感到沮喪。他感到欣慰,女性選舉周不僅鼓勵女性學生勇敢發聲,也讓他們透過自己的影響力,在校園裡實現性別平等。
「慰安婦」工作坊以影音述歷史傷痛 為人權教育在地紮根
生活
第1775期
「慰安婦」工作坊以影音述歷史傷痛 為人權教育在地紮根
2022-12-13
【記者程心台北報導】紙蝴蝶散布於展場紀念牆上,象徵「慰安婦」阿嬤們堅毅不拔的精神。台灣首座慰安婦實體博物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以下簡稱阿嬤家)於10日舉辦「開箱阿嬤家─慰安婦迷你策展教育箱教育推廣工作坊」,邀請台灣人權促進會的秘書長施逸翔,以人權角度講述「慰安婦」歷史,並透過互動教育箱,引導民眾表達自己對「慰安婦」、性別以及人權議題的觀點。投影幕播放「慰安婦」沈中阿嬤的證詞,內容提到當時台灣女性如何遭日本政府誘騙赴日,再受日軍集體強暴。參與者輪流唸出證言,聽見阿嬤心聲,也穿越時空看見當時台灣女性受虐情況。「慰安婦」已正名為戰時軍事性奴隸,聯合國也於1996年將「慰安婦」議題視為戰爭下的集體性暴力,因此施逸翔從人權的角度切入,將阿嬤們形容為「#MeToo運動的先行者」(註一),並帶領大眾理解這段過去。註一: 性犯罪受害人在社群網站上發布貼文,揭露自己的受害情況,並加上「#MeToo」這個標籤,是一種受害人發聲的方式。 C區展間「我們就是他們」呈現阿嬤們是遭受到的性暴力與歧視對待的生命故事,透過策展延續他們的信念。 圖/程心攝「慰安婦」史料未被納入108課綱,婦女救援基金會為補足缺漏,選出33件阿嬤家展品,研發《「慰安婦」迷你策展教具箱》,包含歷史證據、倡議行動、療傷復原三大主題,期待國高中生能深入了解「慰安婦」議題。為了讓不同族群及年齡層的民眾了解台灣女性受日軍強暴的歷史,原在各大校園推廣性別人權議題的施逸翔,此次回到阿嬤家舉行工作坊,除了解釋教具箱使用方式,也將歷史事件與自身經驗結合,邀請大家思考被強迫時的複雜情緒,並透過圖像描繪感受。 婦女救援基金會創作「慰安婦」迷你教具箱,扎根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 圖/程心攝阿嬤家專員徐琬婷在會後導覽時解釋,根據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人數推估,台灣有將近2000名台灣女性在當時遭受性侵害,赴日的台籍女性大多以為工作性質為護士、廚師等,卻成為戰爭下的性暴力受害者。「這些女性每天至少要『服務』30位日軍,當軍人們不按規定帶保險套,阿嬤們就只能使用消毒水清洗下體。」徐琬婷嘆道。 D區展間「面對歧視的韌性」展出阿嬤們即使處在困境中,仍以不同的形式為女性人權發聲。 圖/程心攝  展間除了展出阿嬤們的生命故事,特展中也記錄了受害「慰安婦」的統計數據,以及近年台灣受性侵害的統計。 圖/程心攝在眾多軍事性奴隸中,最後願意出面指證的僅59位,目前只剩一位在世。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龔泉源認為人們容易淡忘歷史,「雖然我們可以不斷強調歷史事實,或讓下一代經過體驗,瞭解過去傷痛,但真正共感還是比較困難。」他語重心長地說道。在活動中,施逸翔不只進行歷史教育,也融入當代數位性暴力、性騷擾等人權議題,撫平歷史傷痕,實踐性別平權。 此為59位阿嬤的紀念牆,蝴蝶象徵阿嬤們穿越傷痛,用盡生命的能量在蘆葦花中自由、和平的飛舞。 圖/程心攝
還原未被定義的「她」 盧芛反思藝術中的女性自主權
藝文
第1771期
還原未被定義的「她」 盧芛反思藝術中的女性自主權
2022-11-16
【記者古宇恩高雄報導】以不同紙質展現肌膚質地,透過水墨勾勒女性容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盧芛,入選本屆高雄漾藝術博覽會藝術新銳區,展出一系列以傳統水墨結合剪影、絹印(註)等技法的作品,探討女性在藝術中的主體性。展覽於11至13日在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區B4倉庫展出。註:絹印是一種孔版印刷,藉由印製壓力讓墨穿過孔洞所呈現的平面印刷技法。 〈聖母花園〉結合中西方母神形象,並將背後的花紋透過日常植物代換,傳達女性最原始的樣態。 圖/古宇恩攝聖母矗立畫面中央,植物剪影四圍環繞。〈聖母花園〉參照中世紀以聖母和獨角獸為主軸的掛毯畫作,原作中花園象徵母神所處的精神世界。盧芛將掛毯畫中的千花紋抽換成台灣常見的植物,他認為這些花草雖遍布在生活中,卻難以被人記憶。藝術家將對植物的觀察延伸到家中女性長輩,「好像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但沒有人記得他們。」他說。盧芛透過剪影的手法讓植物的圖像留白,給予觀者自行思考其背後樣貌的空間。中央的母神則融合西方基督宗教藝術中的聖母及東方漢代繪畫中宇宙女神西王母的形象,以暈染手法抹除主體與背景間的隔閡,來降低女神的神格,表現原始女性尚未被加諸任何定義的狀態。 〈牽著她的獨角獸〉將獨角獸的角淡化,抹去陽性特徵,強調母神與獨角獸的互動性。 圖/古宇恩攝展場左側的〈牽著她的獨角獸〉與〈聖母花園〉取材自相同的文本,並以聖母與獨角獸為主角。盧芛表示獨角獸在藝術中有陽性的意涵,此作中他將獸角淡化,轉移觀者在世俗定義下的目光焦點,試圖去除兩者被普世價值定義的角色。〈花紋空間的獨角獸〉將獸角和獸身分開,前者融入絹印的光環塑造成如套圈遊戲的畫面,母神雖未呈現在作品中,卻彷彿遊戲中的玩家,展現女性的主動性。在獸身部分,盧芛則以傳統水墨中獸馬的形象為基底,加入許多女性化的裝飾,如耳環、項鍊等,翻轉觀者對事物的刻板印象。觀展民眾高耀宏認同經驗會左右人對於事物的界定,「藝術家的作品讓觀者可以滲透其中,去想像經驗外的可能性。」他說。 〈聖母花園〉結合中西方母神形象,並將背後的花紋透過日常植物代換,傳達女性最原始的樣態。 圖/古宇恩攝盧芛表示,這系列創作的契機主要是因為過去在研讀藝術史時,發現極少有女性藝術家的名字被留存,特別在中國水墨藝術史中,女性藝術家會以男性附屬品或無名氏的名義被記錄,即便留下名字,也大多是因為其名妓的身份。「在畫水墨時會有點焦慮,我不知道怎麼去理解我自己的角色。」盧芛說,因此,他想要透過創作來找回女性在藝術中的主體性。尤其懷孕進而成為母親的經驗,更驅使他重新思考女性對創作、自身的意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盧芛,透過水墨的性質結合自身經驗及對於藝術史的觀察,反思女性在藝術中的主體性。 圖/古宇恩攝銷售經理陳佳佩表示,盧芛是個很用功的藝術家,他不僅會研究傳統歷史,也會將不同文化下的藝術進行對照,「畫的雖然是最傳統的水墨,卻將世界和自身經歷融入,讓畫作多了屬於盧芛的印記。」
還我受教權! 阿富汗女性上街控塔利班種族迫害
國際
第1770期
還我受教權! 阿富汗女性上街控塔利班種族迫害
2022-11-03
【記者程心綜合報導】「抗議屠殺!我們絕不能原諒塔利班政權!」數以千計的阿富汗女性佔據街頭、遊行示威,抗議塔利班政權(Taliban)(註一)的種種迫害。這場遊行起因於9月30日喀布爾卡伊教育中心(Kaaj Education Centre)的恐怖攻擊,造成53名學生當場喪命,超過110人受傷,且受害者多半是哈札拉族(Hazaras)(註二)的年輕女性。10月26日,阿富汗女性上街抗議,譴責塔利班政權對女性和少數族裔的迫害,塔利班政權則以暴力回應,不但毆打抗議者,還向他們鳴槍示警。註一:塔利班是遜尼派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組織,目前二次以武力接管阿富汗。組織部分成員因涉嫌支持恐怖主義被聯合國制裁。註二:哈扎拉族擁有突厥蒙古人血統,是阿富汗人口第三多的民族,塔利班政權將其視為異端。 孩子們舉著阿富汗國旗,為遭屠殺死亡的阿富汗哈扎拉族婦女哀悼。 圖/阿巴斯・戈爾巴尼(Abbas Ghorbani)提供塔利班政權武力接管阿富汗後,宣稱會保障一切女性應有的權利。然而,他們的實際行動卻與聲明相左。今年3月,塔利班政權限制女性接受中學以上的教育,目的是希望阿富汗女性能過著更有尊嚴、更安全的生活。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碩士生恩尼斯・雷扎(Anis Rezae)認為,這些規定不僅無法律依據,甚至剝奪了女性的基本人權。「塔利班政權將哈札拉族視為異教徒,而哈扎拉女性追求的自由與進步,也直接威脅到塔利班政權保守的宗教意識形態。」世界哈扎拉理事會(World Hazara Council, WHC)發言人西塔拉・穆罕默德(Sitarah Mohammadi)解釋,首當其衝的哈札拉女性發起多場和平集會,抗議塔利班政權對於女性、教育、種族的剝奪與攻擊。 全球各地皆有示威者聲援阿富汗者走上街頭,抗議哈扎拉種族滅絕事件。 圖/阿巴斯・戈爾巴尼(Abbas Ghorbani)提供至今,阿富汗女性持續為人權而戰,「除了受教權,也要確保教育機構能滿足就學需求。」非營利媒體組織霍馬(Huma Media)聯合創始人佐哈爾・阿茲拉(Zohal Azra)補充。23歲攝影師阿巴斯・戈爾巴尼(Abbas Ghorbani)指出,在 1996 到 2001 年執政期間,塔利班政權也曾禁止女性接受教育、規定女性若沒有男性親屬陪同,便不得離家等。為避免舊事重演,戈爾巴尼說:「不只是阿富汗女性要長期抗戰,我們阿富汗男性也要支持這些勇敢的女性。」 全球各地女性走上街頭,聲援阿富汗女性爭取工作權、受教權與自主權。 圖/阿巴斯・戈爾巴尼(Abbas Ghorbani)提供戈爾巴尼樂觀地表示,抗議與社會運動已經引起世界,特別是西方國家的關注。阿茲拉則嘆道,塔利班政權仍未給予阿富汗女性正向回應。基於人道主義,以及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的《防止及懲治危害種族罪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of Genocide),阿茲拉呼籲,國際社會應提供保護給哈扎拉族人,避免人道災難一再發生。 斯德哥爾摩示威者走上街頭聲援阿富汗,抗議哈扎拉族遭攻擊事件。 圖/阿巴斯・戈爾巴尼提供
墨西哥學生罷課守校門 籲校方正視校園性暴力防治
國際
第1769期
墨西哥學生罷課守校門 籲校方正視校園性暴力防治
2022-10-26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我們活在將暴力視為正常的時代,這場抗議點燃長期存在的性別暴力問題。」墨西哥克雷塔羅自治大學(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Querétaro, UAQ)的學生哈尼亞・阿雷東多(Hannia Arredondo)說道。自9月30日起,來自克雷塔羅自治大學的學生以罷課方式逼迫校方面對300多起性暴力事件,校園已被迫停課至今,影響近三萬名學生。 墨西哥克雷塔羅自治大學自9月30日起被迫停校至今,盼望校方積極處理長期存在的性別暴力問題。 圖/哈尼亞・阿雷東多提供九月初,該校心理系學生殺害女同學的事件已造成校園氛圍緊張,而緊接著,校園內另一名女學生遭前任以槍枝威脅。然而,校方僅將該名男同學以換班方式處理,使該名女學生只能以遠距上課的方式確保自身安全。校方的消極處置引爆全校學生的不滿,8日他們公開了請願書,要求校方將處理性別暴力單位(Unidad de Atención de Violencia de Género, UAVIG)改制,並將過去四名涉嫌性侵害、性騷擾的教職員辭退,目標是營造更安全的校園環境。 成群的學生走上街頭,以布條和紙板呼籲校方針對數起性暴力事件,提供更完善的解方。 圖/哈尼亞・阿雷東多提供據美國季刊(Americas Quarterly , AQ)報導,墨西哥每天有10名女性遭殺害,且近八成的女性表示在自己的家鄉感到危險。克雷塔羅自治大學的男性學生阿隆索・羅梅羅(Alonso Romero)沉痛地說:「我們生活在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大男人主義』文化中,也生活在販毒集團使用暴力奪取權力的環境中。」他認為,此抗議事件絕對與女性殺害(Femicide)(註)有關,但以「漠視性別暴力」來形容會更為精確。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性和生殖健康研究(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Research),女性殺害(Femicide)是一種針對女性性別所施加的暴力,包含從言語暴力到任何形式的霸凌,甚至是妨害性自主、殺害女性的犯罪行為。 學生在校園內每個入口日夜守候,旨在不讓非學生的民眾進入校園,以確保校園內的安全。 圖/阿隆索・羅梅羅提供參與抗議的哈尼亞分享道:「一定存在男性的倖存者,但毫無疑問,女性更有可能遭受暴力。」來自克雷塔羅自治大學的學生費爾南達・莫雷諾(Fernanda Moreno)雖然同意這場抗議是必要的爭取手段,卻無法苟同他們要求教職員辭職一事。她認為,因未經法律認定的控告被迫辭職是不公平的,這將毀滅性地影響他們的工作與人際關係。她也補充,這會造成另類的恐懼:「我們會恐懼說出任何與這場抗議不同的聲音,也恐懼任何形式的關係,因為不知道這是否構成騷擾。」 墨西哥克雷塔羅自治大學自9月30日起被迫停校至今,盼望校方積極處理長期存在的性別暴力問題。 圖/哈尼亞・阿雷東多提供目前學生與校方的談判仍在協議中,校園內部分教師支持這場抗議,以傳送訊息、補給食物的方式支援學生。克雷塔羅自治大學校長承認處理性別暴力事件的流程應更加完善,然而辭職四名教職員不符合法律規範。27日校長辦公室將召開公共論壇,以更新針對校園內性別暴力的協議,期盼維持校園安全與教師權益的平衡。 學生在校園內的學院文字雕像塗鴉,表達他們對於這場抗議的憤慨。 圖/阿隆索・羅梅羅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