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34期
肩扛七爺八爺 體驗營力促神將文化延續
2020-10-29
【記者邱海鳴綜合報導】「咚咚才!咚咚才!」北管鑼、鼓、鈸喧囂中,國立宜蘭大學學生們撐起大仙尪仔(註1),在廟口前腳踩七星步,演繹出七爺、八爺的「信義」情誼,以及千里眼、順風耳的神將威嚴。突然間傳統樂器聲被重新混音,另一群大學生踩著街舞舞步進入,傳統融合創新的風格展現「神將體驗營」的表演特色,也為「2020蘭陽媽祖文化節」增添了年青文化色彩。 2020蘭陽媽祖文化節。宜蘭縣縣長林姿妙參與繞境,帶頭扛起羅東震安宮主神轎。 圖/邱海鳴攝註1:大仙尪仔是約有成人的兩倍高巨大神祇,內部中空,由一人躲在裡面以肩扛抬,在傳統廟會慶典中增添莊嚴熱鬧的景象。民國108年北台灣媽祖文化節帶起宜蘭的宗教熱潮,同時帶動商機與人潮,因此宜蘭縣政府於23日至25日舉辦蘭陽媽祖文化節。除了有傳統的躦轎底、陣頭表演,也可以搭乘媽祖主題彩繪列車繞境。此外,宜蘭縣政府也與宜蘭東嶽廟合作,將東嶽廟長期舉辦的神將體驗營加入文化節。 疫情當前,2020蘭陽媽祖文化節也請到五行火神陣在前開道,為宜蘭除疫保平安。 圖/邱海鳴攝神將體驗營的表演中,以童趣舞與當地廟宇結合,演出「迎媽祖」儀式;表演也融合現代街舞中「尬舞」的演繹方式,展現神將間的兄弟情誼,平時看來莊嚴肅穆的神將祭祀儀式,更加活潑地呈現眼前。營隊成員、宜大電子工程學系學生謝孟哲說:「打鼓的節奏有點難抓,七爺的衣服也很重,抬轎的話肩膀會很痛。」他覺得他在體驗營中體驗到傳統民俗的特色,也認識抬轎人的辛苦。 神將彼此之間也有許多故事,表演者須以默劇方式演繹出神將情誼與威嚴。 圖/邱海鳴攝參與神將體驗營的學員中,有來自宜蘭縣宜蘭市宜蘭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學童,也有數十名國立宜蘭大學的學生,學員年齡差距大。一星期的訓練中,學員親身體驗演奏「鑼鼓陣」、抬轎,以及學習操作部將(註2)人偶的技巧與步法。宜蘭東嶽文化促進協會總幹事葉精福表示,體驗營的學員,大多是曾經對陣頭、神將文化有興趣,但沒有管道參與,「所以來這裡找一個緣分。」帶領宜大學生參與的宜大電子工程學系講師李棟村表示,在體驗營中學習的每一項神將歷史及表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難以接觸到,對學生而言是最有吸引力的亮點。 神將體驗營的學員中也包括來自宜蘭縣宜蘭市宜蘭國小學生,在繞境中體驗扮演神祉。 圖/邱海鳴攝註2:神明所統帥的武將,出巡時通常負責在轎前護駕。「不要讓別人覺得陣頭只有『8+9(八家將)』。」宜大學生謝宜臻認為,透過學習神將表演,能夠讓年輕世代認識媽祖信仰,也使神將文化延續。宜大學生葉宇芹也表示,許多在都市成長的年輕人對神將文化不了解,更覺得陣頭是「壞小孩」才加入的,但他認為神將信仰是台灣的文化遺產,所以應該被保留下來。葉精福表示,近年來由於社會菁英多不再參與本土民俗文化,神將文化常帶給民眾不良印象,東嶽廟為了展現真正的神將文化,才舉辦神將體驗營讓民眾參加。葉精福也表示,神將體驗營會持續舉辦,對神將文化有興趣的民眾或團體,都可以來參加,一起正確地認識百年歷史的神將文化,一代接一代延續下去。
專題
第1700期
撒網之後 海洋保育中的海鮮文化
2019-05-01
【專題記者林莉庭、徐卉馨、吳佩容、范莛威綜合報導】2019年3月,宜蘭南方澳的漁民捕獲一隻大白鯊,並經解剖發現其身懷十五隻幼鯊。消息一出,大部分民眾將砲口指向漁民,批評漁民不應捕撈大白鯊,發現鯊魚懷孕應立即放生,認為將鯊魚帶回漁港不合情理。然而,此事看在漁民眼裡,卻有說不盡的無奈與苦衷。搞不懂混獲 漁民與環團的對立大白鯊一事引發社會抨擊聲浪,其中常見的批評如「漁民愛捕、故意捕大白鯊」、「為什麼不放生」,類似言論可能源於未充分理解漁民捕撈行為。海洋漁業的運作過程無法隨意放生,漁民最常使用的漁法為延繩釣,在浮球中串起多個釣鉤,待魚鉤沉入海中數小時,再拉起繩索查看上鉤的魚類,若意外捕起非目標魚種,便是「混獲」。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莊守正表示,延繩釣漁法經常導致混獲,「延繩釣的主漁獲是鮪魚,但經常會混獲海洋哺乳動物,如海龜、海鳥、鯊魚等。」大白鯊事件中對漁民的質疑,亦不乏環保團體(後簡稱環團)的聲音。社團法人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祕書許馨庭說:「當下就會有很多人都覺得是漁民的錯,因為你那樣弄,所以牠(大白鯊)就掛了。」許馨庭解釋,許多人認為漁民是故意捕撈,環團也誤解漁民貪圖魚翅,但其實漁民並無違法,亦非有意捕撈大白鯊,而因誤會而生,都將加深彼此的對立。「漁民跟環保團體產生對立,是因為彼此沒有互相理解或良好溝通。」許馨庭表示,如同此次的大白鯊誤捕事件,部分環團在推廣保育時,會運用許多管道和政府溝通或陳情,相較之下卻與漁民實際接觸較少,因此有時會對漁民實際捕撈的規定和作業方式不太清楚。 南方澳漁港停泊著大小不一的漁船,出海距離和目標魚種皆不同。 圖/林莉庭攝政策複雜多變 盼能落實宣導漁民出海捕撈,偶爾會混雜預料外的魚種在網中,若其中有保育類魚種,多數船家因經濟價值低,並不會帶回港口,從事魩鱙漁業的漁民周采蘋說:「捕到反而是一種困擾,隨便帶回來還可能被罰錢。」台灣政府列入保育類的魚種數十種,但此清單幾乎每年都會因環境調查、國際法規等多種因素產生變動,因此,漁民能否即時得知並更新保育魚種的資訊,也是一大難題。 周采蘋與林濬淯為捕撈魩鱙魚的漁民,在休漁期時則以經營飲料店作為副業,維持生活開銷。 圖/ 吳佩容攝針對漁業署實施的限漁措施,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邵廣昭說:「針對不同的漁法、漁具、魚種、漁期、漁區的管制,或總量管制,限捕也是限漁的一種。」漁業署目前公告二十種禁捕的鯊魚及魟類物種,在細部管制方面,漁法、漁具規範易導致混獲的刺網和拖網,並對不同種類的漁業,訂出各自特定的漁期、漁區。以魩鱙漁業為例,管制內容包括:總容許漁獲量、作業漁場至少要距岸500公尺、每年5月1日至9月15日選定連續3個月為禁漁期。在捕撈過程中,漁業署亦規範特定漁業需填報漁撈日誌,並安排海巡及漁政機關人員登船檢查,或指派觀察員隨船。根據《沿近海漁船卸魚聲明書申報管理規定》,漁船回港後,也需將漁貨過磅登記,以利掌握總漁撈數量。即便漁業署有公告許多規範,但周采蘋說:「其實很多老一輩的都不認識字。」因此當政府有新的清單或政策公布,若只貼在漁會的布告欄,絕大多數漁民不會想到去看,一定比例的漁民因不識字,甚至連看懂都有困難,且漁會辦公和漁民回港時間常會錯開,許多漁民清晨出海,直至凌晨方才回港,根本無法進入漁會查看布告欄的內容。長期從事漁人紀實攝影的南方澳當地居民黃致鈞則認為,或許政府政策應再多加強宣導,而非只採用紙本,否則容易流於形式。 從事漁人攝影的黃致鈞,相當關注漁業議題,同時也在南方澳經營家中的雜貨店。 圖/ 范莛威攝法規與實務落差 學者、政府、漁民三方溝通在維持生計和海洋保育之間,漁民難以取得平衡。周采蘋表示,他們一年中有兩次休漁期,分別是五至八月和十一至隔年一月,捕撈小卷與透抽的漁民楊美玉點出休漁的主因:「因為東北季風增強不能出海作業。」黃致鈞補充:「我休漁了三個月,那我三個月的那些支出、我的收入怎麼辦?」政府於休漁期間會提供補助,但並不一定足夠。楊美玉說明,因聘請領月薪的外籍移工,無論有無出海,船員一個月的薪水加起來共需支付高達二十幾萬元。據《自願性休漁實施作業要點》規定,國內港口休漁日數若在一百二十日以上,而船的噸位數越高,則休漁的獎勵金額也愈高。然而,請領休漁補助三個月僅共四萬塊,在仍須負擔人事、器具維修等費用的情況下,明顯不敷成本。 整理著冷凍好的漁獲,楊玉美專門捕撈小捲和透抽,一趟出海可能就要二十幾天。 圖/吳佩容攝漁民自身其實會察覺每年漁獲量的改變,進而及時調整捕撈方式,然而有時政府當下無法掌握這些細微的變化,楊玉美說:「他們(政府)只知道訂法,不知道漁民實際操作,這很嚴重的。」因此,政府需透過專業學者制定相關政策,而學者多透過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但周采蘋也說:「學者10個裡面可能只有1個上過船,但他也不是一直在船上,有時候並不是學者講的都是對的。」 對於漁民反應政府法規不符合漁港實際的工作情況,邵廣昭表示,一旦頒布法令,各地區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需藉由研究各地漁業資源變動的情況,或找出統計資料有誤之處,以點出政府與漁民對海洋保育認知的差異。他也認為,漁業資源變化不定,政策難以短時間做出相應修改,「有時候資源的變動,我們沒有辦法掌控的。」一味責怪政府法規訂定不完全,或質疑漁民是否有海洋保育的觀念,對現況沒有幫助。許馨庭認為,「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要永續你必須先給他(漁民)一個可以永續的環境,你要給他好的產業。」政府需真正了解漁民的需求,而漁民和大眾也需吸收更多的保育觀念,如此才能達成良善的保育循環。與漁民建立關係 將環保扎根於無形實際漁業捕撈情形的數據分析,是政府規劃魚類資源管理的根基。目前研究人員收集保育魚類的資料,尚有賴漁民在捕撈當下、回港卸魚時據實回報的數據。然而莊守正表示,目前收到的通報仍為少數,他更進一步點出,漁民常因政府規定的罰則而心生戒備,傾向隱匿不報,保育法規反而成為獲取數據的阻礙。對於研究團隊實地訪查的作法,莊守正解釋,團隊內有三到四位成員,一個月至少走訪漁港兩次,並配合漁船進港卸貨的時間,也與當地漁民熟識。團隊查看過磅後被拍賣的漁貨,並試圖與買家協商,留下魚骨以利後續分析。經此所得的數據,提供預測未來魚類資源的豐缺情形。為增進漁民對海洋生態保育的理解,漁業署也會定期舉辦推廣或研習活動,並邀請研究海洋生態的教授演講、宣導保育觀念。莊守正分享演講時漁民的反應,他認為必須傳達出對漁民生計的重視,「你要先讓漁民感受到你的關心,我今天來是為了你們的未來著想的。」試著站在漁民的角度思考保育的重要性,不僅能提升宣導的效果,也能促成學術研究人員與在第一線工作的漁民相互了解。邵廣昭則認為,漁民會向漁業署反應意見,但時常以漁獲量為考量,缺乏重視漁業資源越來越少的問題,「漁民站在他的觀點,不是保育觀點,想爭取漁權抓最多的魚,抓最大的魚去賺錢,這跟保育就是不同方向。」對此,他認為需要再教育漁民以增進保育意識,他也建議政府應落實管理職責、輔導漁民轉業。至於對保育相關法規反彈的部分漁民,莊守正回應,當初訂定法規便經過政府、學者與漁民等各方充分溝通、協商,經過審慎評估的法條不應任意修改,他也指出,台灣現行法規並非僅以《華盛頓公約》為準去訂定,還會考量環境實際的情況因地制宜。因此,不該由於少部分漁民的反彈,便修改法規,仍應致力讓漁民遵守已整合各方意見的規定。註:《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簡稱:CITES),為1963年簽訂的公約,確保各國動植物的交易行為不影響到物種的延續,將物種以危急程度分為三等級的附錄,而因簽署地點在華盛頓,故又被稱為《華盛頓公約》。 漁船上掛著集魚燈,是漁民夜晚出海的捕魚工具,使用高亮度吸引如小卷、透抽等魚種聚集。 圖/ 林莉庭攝永續再教育 沒有人是局外人 莊守正也解釋,許多人認為漁民不能捕撈保育類魚種,進而誤會漁民不遵守法條、為自身利益濫捕。「一般人覺得保育類動物不能抓,實際上這是嚴重的誤解。」他分析當前法規,並非所有保育類魚種皆不得捕撈,漁民根據法規行事,卻常因大眾不夠了解更細緻的規章,而徒然背負罵名,他嘆道:「我覺得現在整個社會的氛圍,對漁民是有一點敵意的。」消費者的保育意識漸增,但若不理解漁民使用漁類資源的方式,易造成雙方對立,且難以真正對保護漁類資源產生助益。長期關注漁業現況的漁鋪當家劉祖源強調,教育消費者很重要,他會向顧客說明漁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我會跟客人說這怎麼抓的。」邵廣昭已推行十年的《海鮮指南》,也自需求端著手,提供民眾選購海鮮並兼顧資源永續的原則。劉祖源指出,有些人去到漁港,看到有鯊魚就拍照上網撻伐,類似的資訊隨時間愈發堆積,最後造成訊息片面化,使得更多人對於漁業產生負面觀感。他說:「整個社會的觀感經過報導之後,好像漁民就貪得無厭,非常慘,那我覺得這對漁民是不公平的。」莊守正觀察到許多漁民受到報導影響,只要看見有人拍照便非常緊張,甚至產生反感,深怕再度引起一片罵聲,「每次這個新聞一po的時候,漁民就好像胸口被射了一支箭一樣。」未經全面了解各方難處便妄下定論的資訊,積累成漁民身上難以撕除的標籤,也加深漁民與大眾的隔閡。「我一直認為保育跟漁業,是可以同時存在的。」莊守正建議,作出評論前也應不忘站在漁民的立場思考、聆聽漁民的想法,唯有多方包容才能減輕衝突對立,也才得以立基在保育的共識之上,使漁業資源能永續發展,並確保漁民生計無虞。
校園
影音
第1663期
岡山媽祖領coser踩街 打造東方萬聖派對
2017-11-02
【記者毛凱恩、李昶毅高雄採訪報導】coser踩街,媽祖繞境。2017岡山媽祖螺藝文化節10月28日在岡山壽天宮盛大開幕,除了搭配動漫元素,更融入萬聖節氣氛,打造「東方萬聖」的熱鬧場景方萬聖節,然後犬夜叉是日本的妖怪。義守大學學生林慈恩表示,今天扮演的是彈丸論破的江之島盾子。「就是因為萬聖節的活動,所以頭上有特別帶了南瓜造型。」大葉大學學生許芷葳表示,這次是扮演犬夜叉這個角色。因為這次是萬聖節活動,東岡山螺絲產業發達,壽天宮與岡山地區出名的螺絲工業合作,打造「螺絲媽祖」,更與遠道而來的各種cosplay角色齊聚一堂,浩浩蕩蕩的在岡山市區遊行,廣大的隊伍吸引沿途民眾目光。岡山壽天宮主委表示,今年最大的特色和主題是cosplay PK大賽,「我們的內容可以說是非常的豐富和多元化,希望在這個活動可以來提升咱大岡山地區的文化藝術的氣息,並且可以來帶動到岡山地區的觀光,以及經濟的效益。」除了踩街遊行,現場還有結合媽祖傳說和在地歷史的闖關活動,以及各種祈福儀式,讓民眾更了解在地的媽祖文化。攤販林淑芬表示,很多元化,各個團體都很用心,每一年的話造型都不一樣。https://youtu.be/IYGT7iF_ae8今年的岡山媽祖螺藝文化節,除了新增cosplay大賽,更結合西方的萬聖節,打造廟會新亮點,讓民眾更重視地方產業,並提升在地文化認同。
生活
第1663期
生螺萬象 創傳產新風貌
2017-11-01
【記者柯宜妤高雄報導】高雄岡山壽天宮「媽祖螺藝文化節」於10月28、29日熱鬧登場,全球獨一無二的「螺絲媽祖」出巡,吸引許多觀光客到場。壽天宮主任委員戴清福表示,希望宣揚媽祖慈愛精神的同時,也讓大眾認識岡山的特產螺絲。 螺絲媽祖的靈感來自當地產業——螺絲,廟方希望宣揚媽祖慈愛精神的同時,也能讓人們更認識在地的螺絲產業。 圖/柯宜妤攝高雄岡山是台灣螺絲重鎮,全國七成的螺絲業匯集於此,產量佔全球16%,岡山也因此有「螺絲王國」的美譽。為推廣螺絲產業,今年壽天宮舉辦「生螺萬象」螺絲工藝設計競賽,邀請全國大專院校設計科系學生參加,期望年輕人能發揮創意,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生命力。金牌得主、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學生鄭采湘表示,參賽後才了解螺絲有各種材質、樣式,也實際應用課堂所學的工藝技巧。她還提到,作品能發揚在地產業,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這樣的創作別具意義,將來如果還有類似活動,我會想再參加。」同樣就讀屏大視藝系、獲得佳作的張登科則談到,為了作品而花了不少時間研究螺絲的差異,需依照用途選擇不同的直徑、螺旋數。「原以為只是簡單廉價的小零件,現在才知道螺絲規格多樣,製作費工又費時。」屏大視藝系學生朱馨儒也補充,現在的學生幾乎都購買現成產品,不清楚原料的細節,身為外地人從頭認識一個產業,再做發想與創作,是很新鮮的體驗。她也分享作品「龍馬精神」的靈感,是來自許多正向的成語都含有「馬」字,如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等,藉此為廟方的節慶增添喜氣。 「生螺萬象」螺絲工藝設計競賽邀請全國大專院校設計科系學生參加,期望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生命力。 圖/柯宜妤攝現場除了學生充滿創意的作品,最受矚目的便是廟方展出的螺絲媽祖。以5萬顆螺絲組成、高達200公分的螺絲媽祖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李億勳、林維俞聯手設計,亮相後一炮而紅,還加碼打造了「螺絲千里眼」、「螺絲順風耳」護駕。螺絲神像不僅在國際間打出知名度,更被認為是宗教、在地產業及藝術結合的創新示範。今年廟方也配合萬聖節,邀請民眾一同踩街,打造具台灣特色的萬聖節派對。遊行由螺絲媽祖打頭陣,帶領50支隊伍、超過3000人共襄盛舉,參與者個個精心打扮。不少民眾設計東方風格的角色扮演(Cosplay),讓歷史悠久的節慶有了新風貌,也令更多人看見不一樣的岡山。 不少參與者以東方風格設計妝扮,打造具台灣特色的萬聖節派對,為歷史悠久的節慶增添新風貌。 圖/柯宜妤攝
生活
第1659期
傳承在地民俗信仰 明道首創媽祖文化學院
2017-10-04
【記者謝佩如綜合報導】世界第一座「媽祖文化學院」9月27日於明道大學正式成立,成為國際第一所研究與推廣媽祖文化的大學。明道自西元2009年起加入「大甲媽祖國際文化節」的協辦單位,成為大甲媽祖繞境行程中唯一駐駕的大學,今年三月明道學生扮演九天玄女迎接媽祖,並紛紛鑽轎底慶祝繞境活動。 明道大學校方與媽祖聯合會理事,一同參與媽祖文化學院揭碑典禮。圖/明道大學秘書處提供。媽祖文化學院將開設十幾門課程,主要包含文化採訪報導、文化創意開發及企劃管理三大軸向,學生可依照興趣自由選修,修足規定的21學分即可得到媽祖文化學位認證。明道中國文學系教授、媽祖文化學院主任謝瑞隆說:「希望透過媽祖學院的設置,讓媽祖文化推廣更活潑年輕化。」同時,學院整合台灣學術文化力量,可望成為國際媽祖文化交流平台。 媽祖文化學院擺放一尊來自北斗奠安宮的軟身媽祖於系辦公室,為辦公室代表文物。圖/劉柏宏提供「台灣廟宇文化」為媽祖文化學位學程必修課,謝瑞隆表示,學生可透過台灣民間信仰及廟宇認識生活周遭的民俗文化,並了解神明典故與祭拜儀式。曾修習此課的中文系學生劉得權說:「老師以參加一場廟宇盛會為作業內容,能親自體驗台灣信仰文化,十分新鮮有趣。」而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劉柏宏對於生活中的祭典儀式充滿好奇,想透過課程探究其意義,也怕以後家中長輩不在,便無人接手祭拜事宜。此外,下學期將開設另一門必修課「跟著媽祖遊台灣」,透過全台各大媽祖廟認識當地歷史。賴威翔為明道餐旅管理學系學生,他認為透過學院開設相關課程,並由專業人士解說,可以更有效率地了解媽祖。他說:「隨著時間流逝,很多年輕人都漸漸不接觸媽祖文化了,說不定這會是不錯的傳承。」劉柏宏則表示台灣也有基督及天主學校,是對國外人文信仰的認同,所以媽祖學院也正是對台灣民間信仰的肯定,十分特別。然而,有學生對媽祖文化應為獨立領域或歸為民間文學抱持疑慮,並擔心實用性質不大,可能難以吸引學生。另外,學院也將籌辦媽祖動畫設計競賽、媽祖寒暑體驗營及發行媽祖學刊等,完成媽祖學位者會優先安排到台灣媽祖聯誼會宮廟,參與寒暑假實習服務,並提供實習費用或獎學金。
藝文
第1642期
劇現媽祖信仰 續民俗技藝香火
2016-12-21
【記者薛若儀台南報導】橘黃燈光亮起,舞者們雙手合十面向舞台中央。在神將伴隨下,一名女子手捧媽祖神像緩緩走出,舞者在兩旁跪下誠心祈拜。「藝姿舞集」17日演出年度舞作《默娘》,講述台灣人的媽祖信仰,並展現各式民俗藝陣的內涵。 在〈天聽路〉段落中,舞者不斷重複跌倒、爬起,帶出人生的壓抑、鬱悶。圖/薛若儀攝「為什麼會有信仰就是這樣,當沒有外界幫助,你會想到神明。」編舞者陳品伽分享舞蹈設計概念,透過獨舞者重複跌倒、爬起的動作,傳達人在社會壓力下,陷入孤立無援的掙扎。當獨舞者蜷曲著爬向舞台後側,〈遶境行〉段落也隨之展開,隱喻此時信仰成為最大的寄託。其餘舞者手執蔭福旗穿梭在觀眾席間,舞台上龍獅陣等民俗藝陣輪番上演。「和廟會廣場表演最大的不同,就是演出前必須要不斷的彩排走位,表演更精緻。」國立台南大學民俗體育隊副隊長林郁祥表示,民俗藝陣透過劇場以不同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我們想把所學跟喜歡的東西,包括龍獅搬到舞台上面,讓更多人去觀看這種快要失傳的東西。」下半場〈遶境行〉段落加入高東天后宮娘傘團、城武武學等團體,在舞台上重現不同的民俗活動。「像很多人不重視娘傘,也不懂娘傘由來,因為無知才會無視。」高東娘傘團團長呂柏達解釋,不停轉動的娘傘走在前方,是象徵神祇威儀的重要器物。現今許多民俗團體致力於保存台灣無形的文化資產,現代人卻鮮少了解其文化意涵,「這些都有一定的禮節,中國文化以禮自居,更需要這些元素傳承下去,只是很可惜現在會斷掉。」呂柏達認為舞台合作是好的開始,盼更多民俗藝陣能被重視。 《默娘》團隊邀請高東娘傘團為媽祖執娘傘,執娘傘的師傅腳踩七星步,代表娘傘的威信,以及神尊的威儀。圖/薛若儀攝隨著〈遶境行〉段落進入尾聲,一名男子手執娘傘、踩著七星步走出,其身後佇立手捧媽祖神像的女子,舞台兩側的演員則雙手合十,迎接舞作的主角——媽祖。兩名舞者接過媽祖神像,在觀眾席間「遶境」。一位年長的女性觀眾看到神像後,急忙在旁人攙扶下,上前跪在媽祖神像下方。「我沒想過會請到媽祖的神像,這讓我很感動。」觀眾莊世雄表示,整齣舞作直到媽祖神像出現,結尾傳達出希望。 《默娘》團隊將媽祖神像請上舞台,共同完成〈遶境行〉段落。圖/薛若儀攝「我們一直不重視它,但是事實上這才是最珍貴的。」藝姿舞集團長郭玲娟說道,台灣傳統信仰文化透過祭拜、民俗藝陣等儀式,幫助人們從信仰中尋求慰藉。就如同舞作的最後一幕,舞者將一盞盞祈願燈放置於舞台上,代表著人民對於神祇的尊敬以及感謝。
體育
第1633期
扣球致勝 遠東科大「排」名第二
2016-10-20
【記者龐家姍雲林報導】「第六屆北港媽祖盃排球錦標賽」15至17日盛大開打。經過三天廝殺,遠東科技大學在等級最高的社會男子甲組中,贏得亞軍,是唯一角逐前三的大專隊伍。16日賽程上演的是四強賽中的大專隊伍對決,由遠東科大對上大仁科技大學。儘管大仁科大開局氣勢旺盛,但被遠東科大幾次攔網防守成功後,首局吞下敗仗。銳氣大減的大仁科大,最終被遠東科大以2:0帶走勝利。 坐穩四強的遠東科大與大仁科大開打,雙方首局難分高下,遠東科大續航力極佳,最終以2:0戰勝大仁科大。圖/龐家姍攝因本賽採積分制,企業隊伍長力男子排球隊已確定坐擁冠軍。17日的亞季軍之爭,遠東科大遇上由社會人士組成的蔡氏體育。遠東科大錯失第一局後,第二局開始急起直追,快攻手連浚幃一記扣球殺的對方措手不及,主攻手林佑韋也使出妙招,先作勢殺球,待對手跳起防守後,一個輕拍讓對手防不勝防,兩隊1:1戰成平手。決勝在即雙方情緒緊繃,球員救球、防守樣樣到位。遠東科大隊長陳嘉榆多次扣球得手,振奮全隊氣勢,此時比數13:10。遠東科大勝券在握,對手仍緊咬比數不放,此時遠東科大球員故技重施,兩次高跳輕打、蔡氏再度上當。在觀眾驚呼聲中遠東科大順利巧取亞軍。僅成立四年的遠東科大排球隊,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103學年度排球運動聯賽」拿下男子排球二、三級公開組冠軍,是支年輕的黑馬球隊。今年是遠東科大第四度參與北港媽祖盃,多名球員從大一打大專組,到去年拿下社會甲組第五名,今年更躍升亞軍。「別人休息我們練球,別人在玩我們也在練球。」目前大四的隊長陳嘉榆開心表示,這幾年打下來,看到大家的成長很感動。連浚幃則認為「團隊默契」是本次比賽的致勝關鍵,但除了團隊也必須增強個人技術,戰績才能達到一定的穩定度。教練林政達指出,球隊能快速進步的原因有三點:校方支持、教練用心以及球員的熱情。此次盃賽社會甲組前六名的選手可以報考國家培訓,林政達表示,希望能夠幫球隊裡即將畢業的選手爭取機會。 遠東科大打敗大仁科大與蔡氏體育,順利抱回亞軍獎盃,球員期許球隊明年能打進大專聯賽一級四強。圖/龐家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