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東海推動地方創生 大肚山嘉年華再現社區魅力
生活
第1803期
東海推動地方創生 大肚山嘉年華再現社區魅力
2024-12-13
【記者鄭孟佳台中報導】東海大學「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團隊,7日在台中大肚區瑞井里舉辦大肚山社區嘉年華「紅飛沙來了」。透過職人市集、手作體驗、解謎闖關、踩街遊行、趣味童樂與風土輕旅等活動,攜手東海學生及在地居民打造地方創生,讓更多人看見這個位於大肚山頭的特色社區。 位於大肚山頭的瑞井里擁有豐碩的人文地景資產,除了大片罕見的土角厝聚落、多口清朝留下的古井、古道,更有當地糖業發展的豐富歷史與生機勃勃的自然生態環境。然而昔日的繁華如今卻隨都市發展與年輕人口外流逐漸衰頹。同樣位在大肚山的東海大學,自2018年起成立「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團隊,攜手校園周遭的多所國小設計創新課程,共同提升教育品質,並在東海首次開設相關課程,讓大學生一同挖掘周遭社區特色,期盼發展互利共榮的社區環境。 本次嘉年華首次融合學生創意,由東海學生實地走訪大肚山並進行田野調查後,結合當地歷史與自然環境,設計多項闖關遊戲,讓來訪民眾藉活潑的方式了解大肚山的故事。負責設計自然生態關卡的東海學生李昕樺表示,來訪民眾的參與度比想像中高出許多,「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跟我們做互動。」他說。而從大肚山糖業歷史著手設計遊戲的東海學生陳苡寧表示,活動當天不少長輩對糖業相關的歷史名詞產生共鳴,讓他深刻感受到小組所設計的成品原來真的傳承了在地歷史。 除了闖關遊戲,嘉年華也設置市集,邀請當地居民出門擺攤。市集散佈在村落各處,讓來訪的民眾可以一邊漫步,一邊欣賞古色古香的景色。充滿人潮的巷弄,讓平日幾乎沒有人煙的社區,在人聲鼎沸中活絡了起來。已經在嘉年華擔任三屆風土輕旅導覽員的蘇黃錫表示,起初嘉年華幾乎都是本地人參與,而現在人潮一屆比一屆多,更有許多外地民眾前來。舉辦如此大型的活動,需要社區的共識。大肚區瑞峰國小的教務主任張雅茱也帶著學生前來共襄盛舉。他認為,居民願意被魚貫而入的人潮打擾很不可思議,「這代表居民他們也認同這樣的活動,然後也願意看到村莊活絡起來。」他說。 蘇黃錫認為,地方創生必須找到地方真正的特色和精神,才能明白什麼能吸引外地人,或讓本地人願意留下耕耘。而在教育現場工作的張雅茱也強調,社區再次活絡起來,才能彰顯地方價值,讓在地青年看到家鄉的特別與意義,阻止人口持續外流。大肚山社區嘉年華讓在地文化重新活現,為大肚山頭的瑞井里帶來了對抗地方消滅(註)的力量。「我們試著用這裡的光,去照它的影,讓它的影不存在,這是我們想要做的事。」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團隊成員李俐慧說。期盼這股團結的力量能照亮大肚山,讓山頭的美麗景色持續閃耀。 註:泛指一地因高齡化、少子化、青年外流等,面臨村落消亡的危機。源自2014年日本政治家增田寬也所出版的書籍《地方消滅》。
東海牛奶節推廣畜牧文化 學生攜民眾認識食科知識
生活
第1802期
東海牛奶節推廣畜牧文化 學生攜民眾認識食科知識
2024-12-06
【記者鄭孟佳台中報導】手裡舉著麥克風,學生講師神采奕奕的講解麵包製作流程;圓潤筋道的麵團,在手中隨著揉捏逐漸變得光滑細緻。東海大學學生發展暨領袖培育中心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舉辦2024第二屆東海牛奶節,本次特別新增由學生籌辦的系列工作坊,結合東海在畜牧及食品科學領域的專業,讓學生化身為講師,帶領民眾體驗手作麵包、畜產知識導覽和闖關活動,以及體驗各式馬術技巧的牛馬教育課程。 擔任本次麵包工作坊學生講師之一的陳姿吟來自東海食品科學系。他回憶,剛開始因為擔心教學現場的未知狀況,因此猶豫是否要接下講師的責任。「我覺得我不足的地方還蠻多的,站在這個位置很需要理論跟實作的技術。」他說道。但他思索後發現自己享受帶領他人的感覺,也期盼藉工作坊與更多人交流,所以接下講師的工作,期望透過擔任講師的經驗,訓練自身領導和烘焙能力。本次活動不單有麵包工作坊,還由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生學生負責舉辦牧場導覽與畜產小知識的闖關活動。來自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的學生林妍希表示,若講課時缺乏自信,容易讓參與者對內容的正確性產生質疑,「我覺得要放得開、有自信,把內容講出來讓人家能相信。」他說。 除了舉行導覽和闖關活動,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會學會也在牛奶節市集設攤,販售奶酪、優格和蛋塔等產品。林姸希指出,不少人誤以為畜產只需親近動物,然而畜產是從飼養、管理到產製一貫的產業,因此希望藉由擺攤販售產品運用所學,把畜產專業的特色介紹給來訪的民眾。「讓大家看得到畜產,讓畜產不僅限於上課學到的東西,也能運用在實際層面上、真的做出來給大家看。」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生蘇源興說。麵包工作坊的學生講師高宥鎧補充,備課過程需要整合食品科學系的大一到大三所學,並將之消化、吸收,再分享給參與課程的每位學員。不僅希望讓參加者帶走親手製作的麵包,更能認識與食品科學相關的有趣知識。 學生學習擔任講師的過程,能獲得許多不同於平常上課的體驗。高宥鎧認為,擔任學生講師與學生身分最大的不同,就是更能理解老師的辛苦。「坐在台下的時候看著老師講,會覺得這件事情好像沒什麼。」他說。高宥鎧分享,真正擔任講師後才明白,作為老師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在牛馬教育課程擔任教練的陳怡慈也說道:「一本書的文字量可能就兩萬到三萬,但兩萬到三萬字真的能完全了解到現實當中你遇到的情況嗎?」他指出,工作坊的經驗能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與臨機應變能力,更能進一步用感官認識這些動物,讓平面的知識運用在現實生活當中。
打線強力串聯擊潰成大 東海男壘成功衛冕
體育
第1787期
打線強力串聯擊潰成大 東海男壘成功衛冕
2023-11-29
【記者胡王子行台中報導】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2學年度壘球錦標賽男子快速壘球冠軍戰11月24日於東海大學棒球場舉行,由成功大學碰上挑戰二連霸的地主隊東海大學。最終東海靠著穩健守備與打線串連,以19:5力克成大,成功衛冕。甫開局,東海靠著接連安打,加上成大防守端瑕疵不斷,一局上便取得9:0大幅領先。成大立即調整狀態,同樣以連續安打回敬東海,討回四分。二局上,成大先發投手林淳蔚也投出三上三下,令東海無功而返,接著成大在二局下再添一分,將比分追至9:5。 成大在前兩局仍能有效製造攻勢,但在第三、四局卻陷入貧打,無法招架東海的大肆進攻。 圖/胡王子行攝不過東海打線在三、四兩局再度甦醒,尤其三局上靠著保送以及第四棒楊耀閎的兩分砲,一舉灌進六分。四局上東海再進帳四分,並靠著潘俊霖與吳博淞兩位投手強力壓制,以19:5提前結束比賽,奪下二連霸。 抓下最後一個出局數後,球員一湧而上灑水慶祝,歡慶在自家主場達成二連霸。 圖/胡王子行攝「我們的守備比較好,目標就是將分數拉開,交由守備將局面守住。」東海總教練王士豪分析球隊優勢在於守備穩定度,吳博淞進一步提到球隊在訓練防守下了許多功夫:「我們會把握沒課的時候加強守備,每週二、四也都從下午3點練到晚上10點。」除了防守,承擔敗投的林淳蔚也對東海的強力打線印象深刻,「他們對自己的擊球能力很有把握,選球也有耐心,不知不覺用球數就會增加,投出的球品質也會下滑。」壘球分為快壘與慢壘,王士豪解釋道:「慢壘較簡單,投手將球拋高即可,但快壘採『風車式』出手,球速較快,因此更要求投手的協調與肌力。」由於投球姿勢難上手,因此推展快壘的難處便是在投手的訓練。東海大學隊長魏翊倫進一步分析壘球與棒球的差異,他提到棒球投手多以上肩出手,壘球則自下方投出,且壘球的投手丘與本壘間的距離較棒球短,雖無法投出棒球那樣的速球,但打擊體感仍不遜於面對棒球投手。而許多球員的啟蒙也都是棒球,後續才轉而從事快速壘球。 有別於多數棒球投手的上肩投球,快壘投手在投球前會做出如同風車般的繞臂,跨步後將球從腰部以下快速甩出。 圖/胡王子行攝「以前棒球路不順遂,在老師的建議下才改打快壘,獲得不少成就感。」潘俊霖回憶與快壘的緣分。台灣從事壘球運動的男子運動員多以慢壘為主,較少選手專職快壘。東海大部分的球員們便是身兼棒球隊身份。「男子快壘較不被重視,近十年才慢慢有復興的想法。」吳博淞點出,男子快壘對投手的培育較不足,跟自小訓練的他國運動員自然無法比較。對此,同時擔任中華民國壘球協會理事的王士豪表示,近年男子快壘漸有起色,除舉行賽事外,協會也舉辦投手訓練營以及教練講習,希望能讓更多人關注男子快壘,並培養更多優秀選手。
東海校巴罷工 校方應對不足引學生不滿
校園
第1783期
東海校巴罷工 校方應對不足引學生不滿
焦點
2023-10-25
【記者張愷文綜合報導】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方電巴)於16日無預警宣布罷工,連帶影響該公司承攬的東海大學校園接駁車業務。校園接駁車為東海學生往返兩校區的首要交通工具,罷工消息一出引起學生在Dcard廣泛討論。 東海大學校園接駁車為學生往返兩校區的主要交通工具,因受四方電巴司機罷工影響,班次減少,影響學生的日常上課作息。 圖/東海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平舘櫻子提供東海大學校地面積大,分為第一校區和第二校區,往返需約30分鐘,因此接駁車班次減少將造成部分學生通學不便。16日晚上學生會於Instagram發布限時動態通知學生,此外宿舍棟長也向住宿生傳達資訊,17日早上總務處則於校內各公車站牌張貼告示。儘管如此,由於缺乏統一管道告知學生,仍有學生反應沒有收到消息。東海大學會計學系學生諶奕軒認為,校方應直接以全校寄信方式傳遞資訊,否則學生將陷入白跑一趟的窘境。 東海大學校地面積廣大,分為第一校區和第二校區,校園接駁車班次減少引起學生不滿。 圖/東海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平舘櫻子提供 由於校方應對措施的不足,前來支援的公車和遊覽車發生誤點,導致學生上課遲到。 圖/東海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平舘櫻子提供東海大學總務處事務組緊急在17日上午7時調配兩小時的校車協助運行,並與四方電巴協商,請一輛公車駛入校園支援。此外,上午9時校方安排一輛遊覽車到校支援。總務處事務組長張靜華表示,公車將依據原有的時刻表行駛。然而,仍有學生反應公車誤點,導致上課遲到。諶奕軒說:「原以為會按時刻表發車,實際上卻等了15至20分鐘。」他建議校方應根據前來支援的車數安排新的時刻表,才不會影響學生上課作息。 東海大學校園公車班次減少,學生認為校方應根據目前車數安排新的時刻表,整頓公車秩序。 圖/東海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平舘櫻子提供除了安排支援的公車,東海大學總務處也在事發後呼籲學生多使用校內的YouBike微笑單車(以下簡稱YouBike)以及oloo電動滑板車(以下簡稱oloo)。但因設置站點並不普遍,便利性較低。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學生林家禾指出:「我們沒辦法用oloo騎到第一校區比較上面的社會科學院,那邊沒有歸還站,希望校方多設站點。」此外,由於東海大學校園位處山區,坡度陡峭,騎行YouBike和oloo除費力外,還有安全隱患。東海大學學生會長羅啟源坦言,校內曾多次發生學生因坡度自摔事故,加上校內汽車繁多也為學生帶來危險。 oloo為校園內設置的電動滑板車,但是由於校園坡度陡峭,學生騎行有一定的危險性,且站點不多,學生表示騎到站點後還需要走一段路才能抵達目的地,因此使用率不高。 圖/羅啟源提供對於這次四方電巴發生勞資爭議,羅啟源表示,雖校方無法介入勞資糾紛,但能多關注校園司機的狀況,以建立良好的溝通。張靜華則說明校方與四方電巴的合約將在2024年8月到期,學校會重新招標財務穩定之新業者,並全力把關以保障學生的權益。 
負面情緒入畫 《隱形的滿溢》以水墨映内心感受
藝文
第1774期
負面情緒入畫 《隱形的滿溢》以水墨映内心感受
2022-12-07
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林芷儀舉辦展覽《隱形的滿溢》,該展展出多幅水墨畫作。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台中報導】「在畫布上一層一層刷上水墨顏料的過程,就像層層拆解自己的情緒一般。」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林芷儀於11月28日到12月2日在東海大學A+藝術空間舉辦展覽《隱形的滿溢》,展出以「情緒」為主軸的水墨畫作品,並分為人物、動物以及植物三個系列,表達自我面對情緒時的抒發與處理。「當負面情緒幾乎要崩潰,我還是努力不要去影響他人。」林芷儀認為,唯有自己才能處理自身的情緒,當他在情緒滿溢時,他以作畫的方式抒發當下的感受,並試圖在他人面前隱藏起來,因此他將展覽命名為《隱形的滿溢》。而林芷儀之所以採用水墨的手法完成作品是因為水墨的顏色需經由層層堆疊才能達到飽和,這個過程能讓他分析當下的情緒,他解釋,「看著顏色越來越深,情緒慢慢達到滿溢的狀態,我覺得很舒服。」 〈依靠〉裡的兩個人物皆為同一人,他們冷淡戒備的眼神仿若在自身與他人之間畫出一條界線,意圖呈現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最終能夠解決的只有自己。 圖/林玟君攝林芷儀的原生家庭並不和睦,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促使他畫下〈關·聯〉。他說明,「如果你真的要切割,你只能把你身上所有的血抽乾,可是你也沒辦法這樣對吧?」因為無法在現實中與家人斷絕血緣關係,所以他試圖作畫來抒發內心的想法。觀眾何先生說:「在互相糾纏且雜亂的血管裡,他可能有很多的負面想法想抒發,但看完這幅畫內心又有一種莫名的壓抑。」 〈血緣關係〉將畫作中人物的血管抽離,人臉低飽和度的水墨色彩,表現出切割血緣關係當下面部的蒼白與無力感。 圖/林玟君攝林芷儀也在《恐懼與慾望之物》系列作品中結合具有侵略性的動植物如捕蠅草、虎頭蜂、螃蟹等來表達自身情緒。其中一幅無題作品將人的身軀以扭曲的姿態被食肉植物吞食,模擬自身被負面情緒吞噬的狀態,「我覺得我很像呼吸不過來,就只能被那種情緒牽著鼻子走。」他說。 《恐懼與慾望之物》系列作品中,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林芷儀結合具備侵略性的食肉植物完成創作。左圖中的植物為豬籠草,藉由人物糾纏扭曲的身體,表現被情緒吞噬當下的無奈與不情願。 圖/林玟君攝「當他(情緒)很滿的時候,你會覺得這身體不是自己的,靈魂跟身體好像是抽離開的。」另一幅無題作品將虎頭蜂的頭與翅膀分離,表現情緒滿溢時的身心狀態,但他將虎頭蜂腳的末端改畫成一雙食指互相勾住的手,表示自己意圖保留一絲理性,他補充,「我想努力保持清醒,即使可能成效不大,我還是盡些微的努力。」觀眾何先生說:「過去想表達我的情緒時,我會很有條理地講出來,但是今天看到他(林芷儀)的作品,我會想試著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消化情緒的方式。」在細緻堆疊出的水墨深淺紋路中,林芷儀透過作品,重新去梳理自我的思緒,並嘗試去調整自己面對負面情緒時的狀態。林芷儀友人謝綺文分享,「她用身體的語言與動植物的結合,傳達出對生命的渴望和無助等情緒感受,回歸自然視角重新觀看自己。」
東海餐車進駐引食安爭議 學生籲校方重視餐飲規劃
校園
第1768期
東海餐車進駐引食安爭議 學生籲校方重視餐飲規劃
2022-10-19
【記者吳冠緯綜合報導】9月起,東海大學於第二校區設置行動餐車,引起學生在Dcard上的正反討論,部分貼文針對餐車的衛生食安提出質疑。目前東海學生會已與校方共擬《東海大學餐飲衛生安全管理辦法》草案,將對於校內餐飲場所之權責、招標、管理及食安等問題進行規範,以維護校內的飲食環境。 行動餐車於9月起停駐在東海大學第二校區省政行政大樓前,提供學生餐食上的多元選擇,然不少學生認為價格普遍較高。 圖/李書嫻提供餐車的進駐雖帶來便利性,但也衍生衛生與食安問題。就讀東海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的謝逸璇指出,目前停駐餐車的場地過小,導致餐車間距離過近,排隊動線不清,造成學生購買上的不便。此外,他認為餐車於室外烹煮,衛生標準仍有待釐清,因此,他建議校方應不定時抽查衛生環境,並給予合格標記,規範業者於販售處公告供學生檢視。東海財務金融學系小軍(化名)則補充,餐車多為夜市攤販,缺乏專門的料理與清潔區,衛生上有所疑慮。他認為,以目前衛生條件而言,若將嚴格的食安管理辦法導入並檢視,未能有任何店家達標。即使餐車進駐的審核程序備受質疑,致使部分學生認為校方對此須更加嚴謹,但仍有學生擔憂校方作法過猶不及。東海政治學系李書嫺提及,過去校方和學生餐廳內的廠商簽約時,曾因合約內容過於嚴格,導致最終廠商選擇撤離。針對食安的把關標準,李書嫻認為,若校方以預防食安問題為重,將致使商家退出,屆時學生用餐的便利性將再度受影響。前東海學生會新聞部部長駱肇樑則指出,校方長期在第二校區學生餐廳招標不力,「學校對於招標校外廠商進駐學生餐廳,並設法讓業者營利,和讓學生在金錢上能夠負擔,以及餐點可以衛生等面向上的兼顧完全不及格。」 東海大學過去在第一校區與學生餐廳廠商簽訂合約時,被廠商認為內容有不合理之處,進而選擇退出,導致學生用餐選擇減少。 圖/曾文妍提供長年以來,東海第二校區學生餐食選擇匱乏,相較於第一校區,學生在用餐上十分不便。因此,部分學生對於餐車進駐抱持正面看法,認為該措施能改善現況。駱肇樑表示,第二校區長年僅有一家學生餐廳和便利商店,且餐飲品質不高,使學生在課間購買正餐的便利性極低。小軍(化名)提到,由於第二校區餐食選擇少,課後需要至附近商場或返家用餐,時間與金錢成本較高。謝逸璇則補充,第二校區學生餐廳較第一校區性價比低,且具有販售時間的限制,供應量亦有不足的情況。 東海大學近日於第二校區新設行動餐車,然衛生與食安問題引發學生在Dcard討論,東海大學學生會目前正與校方共擬《東海大學餐飲衛生安全管理辦法》草案。 圖/曾文妍提供因應本次餐車進駐問題,東海學生會已與校方共同研擬《東海大學餐飲衛生安全管理辦法》草案。對此,李書嫻期待學生會能以學生立場出發,與校方規劃合宜的招商契約。小軍(化名)則認為,學生會應爭取將校內食安審查流程透明化,並擬定合適的廠商進退場機制。駱肇樑表示,餐車進駐對學生用餐選擇的便利性有所提升,但對於餐車的衛生安全,校方勢必要承擔一定的把關責任。
【大學事】二手煙瀰漫,需求卻難止:校園吸菸管理遇兩難
校園
第1758期
【大學事】二手煙瀰漫,需求卻難止:校園吸菸管理遇兩難
2021-12-01
【記者張博涵綜合報導】根據《菸害防制法》規定,大專院校除室外吸菸區外全面禁菸,而吸菸區應有明顯標示,且不得設置於行人必經之處。即便如此,現今仍有多所大學將吸菸區設置在學生常經過的地點,無法確實阻隔二手菸。且為配合教育部無菸校園政策,許多大學近年紛紛移除吸菸區,卻可能使吸菸者在校園角落違規吸菸,反而增加外部成本。 為配合教育部無菸校園政策,全台已有半數大學全面禁菸,卻可能因此使吸菸者在校園死角違規吸菸,反而增加外部成本。圖為示意圖。 圖/張博涵攝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國健署)於民國103年發布之「大專校院學生吸菸行為調查」,有6.8%大學生為吸菸者,且校園二手菸暴露率(註)達48.4%。對此,各大學擬定了不同的吸菸管制措施,目前約有半數大學設有吸菸區,以便集中管理。然而卻有許多學生認為所屬大學之吸菸區規劃不完善,影響校內吸菸者及非吸菸者的權益。註:「校園二手菸暴露」指在過去七天內,在學校中見到有人在面前吸菸之情況 根據《菸害防制法》規定,大專院校若設有吸菸區,應明顯標示,且不得設置於行人必經之處。此外,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詹勳澔認為,完善的吸菸區需具備垃圾桶、菸灰缸等設備,以減少菸蒂垃圾。圖為政大憩賢亭吸菸區。 圖/張博涵攝舉例而言,中國文化大學吸菸區無遮雨措施,導致天候不佳時有吸菸者到周邊屋簷下違規吸菸;東吳大學城中校區設有三處吸菸區,皆位於教學大樓周圍及校園走道,使校內非吸菸者受二手菸所擾。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沈冠均表示,城中校區校地較小,吸菸區又設置在校園正中央,在校內移動時常常聞到來自吸菸區的二手菸,「我在五樓上課,都聞得到樓下吸菸區飄上來的菸味。」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詹勳澔補充,若校地太小或教學大樓密集,校方可考慮將吸菸區設置在頂樓,再透過抽風系統排除菸味。 東吳大學城中校區設有三處吸菸區,皆位於教學大樓周圍及校園走道,無法確實阻隔菸味。圖中黃線內為城中校區鑄秋大樓北面廣場吸菸區。 圖/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沈冠均提供除設備層面,吸菸者也常因不了解校內規範而違規。修平科技大學近期因配合防疫政策,暫時停用吸菸區,卻有多名學生於Dcard修平科大版反映自己不清楚校方規範,到校內吸菸區吸菸,遭校方登記並要求參與戒菸講座,感到相當錯愕。對此,修平科大軍訓室主任高呈龍回應,該校宣導期間僅規勸不處分,而後違規者須接受行政處分、戒菸講座或醫師戒菸諮詢等其中一項輔導措施。近年國健署與教育部共同推動無菸校園政策,期望大專院校自主減少吸菸區。即便全台已有半數大學為無菸校園,卻仍可在這些學校中觀察到菸品的蹤跡。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學生李立丞表示,北大校地雖廣,卻無吸菸區,以致許多吸菸者會聚集在校內頂樓吸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亦明定全面禁菸,但就讀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的賴奕泓坦言,校方措施無法根除校內吸菸現象,「大家都在系辦後面的校園死角抽菸,地上也都是菸蒂。」此外,他也對無菸校園政策提出質疑,「就是因為吸菸會造成菸害,我們才需要設吸菸區來讓不想聞菸味的人能避開二手菸,也讓想抽菸的人有休息的地方。」他強調,吸菸行為是吸菸者在成長過程中接觸的習慣,這些立場和觀點不該隨政策被移除。「全面禁菸的國、高中都有人偷偷在廁所吸菸了,我覺得大學更難做到這件事情。」身為非吸菸者,沈冠均認為無菸校園政策難以落實,且吸菸區有其必要性,但需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做好規劃,「雖然我不太喜歡吸菸行為,但既然大學生已過法定吸菸年齡,吸菸也是他們的權利。」另外,東海大學於105年正式成為無菸校園後,學生會為解決違規吸菸者造成的影響,在行政會議屢屢訴求重新設置吸菸區,卻數度遭到否決。東海大學菸害防制承辦人黃雅足對此說明,無菸環境是國際趨勢,校方會持續為此努力,「不能因為有人違規,(無菸理念)就被推翻掉。」她進一步指出,推動無菸校園後,校內違規吸菸案及菸蒂數量逐年遞減,校方亦建立菸害管制相關配套措施,盼未來能落實無菸校園目標。 全台已有半數大學為無菸校園,卻仍可在這些校園角落觀察到菸品的蹤跡。 圖/張博涵攝在反對大學設置吸菸區的聲浪中,許多民眾認為大學設置吸菸區形同變相鼓勵學生抽菸。但詹勳澔認為,吸菸與否是學生自己的決定,不應歸咎於校方政策,「大家既然都成年了,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算學校設了吸菸區,抽不抽菸還是每個人的選擇。」致力推動菸害防治的董氏基金會亦強烈反對校園吸菸區。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指出,建立無菸環境及菸品加稅是對降低吸菸率最有效的措施。「大學是進入職場前最後一個規律學習的階段,應讓學生養成自律、愛惜環境等觀念。」她認為大學需鼓勵學生遠離菸品,同時運用國內各戒菸管道,積極輔導吸菸者戒菸。自《菸害防制法》實行以來,菸害管理成各大學的輔導重點。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葉錦瑩建議,各校管理措施應因地制宜,根據校內教職員生吸菸率、校地大小,決議是否設置吸菸區。此外,她認為無菸校園執行困難之處為吸菸者的戒斷症狀,「戒斷症狀真的很難過,所以管理者需要循序漸進,並給予鼓勵,這也是對吸菸者的尊重。」
髮絲於絹本遊走 《線引》映三年思緒交織
藝文
第1757期
髮絲於絹本遊走 《線引》映三年思緒交織
2021-11-17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頭髮與空間交織,而髮絲在空間中變化,展現出時間的流動。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舉辦個展《線引》,以變換的「髮絲」樣態作為主題,傳達他自身思緒的轉化歷程。展覽於15日起在東海大學A+藝術空間展出。 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舉辦個展《線引》,以髮絲作為主題,傳達他自身思緒的轉化歷程。 圖/單師樵攝在膠彩作品〈浴室與泳池〉中,女人的長髮延伸至地面,髮尾化作青綠的山石,而流動的水結合頭髮隨時間生長的特性,呈現不斷變化的情緒。他說明,因為他很常在浴室裡思考,浴室空間承載許多他的情緒。觀眾黃上育說:「浴室是一個極度私密的空間,是不能被侵擾的存在,畫面中的主角似乎在眺望、等待。」 在〈浴室與泳池〉中,長髮延伸至地面,髮尾化作青綠山石,流動的水結合頭髮生長的時間性,呈現像水一樣不斷變化的情緒。 圖/單師樵攝另一件作品〈椅子〉中的人物坐在以頭髮打造的椅子上,謝綺文說明,延伸的頭髮象徵支撐人的不是椅子,而是人的主觀意識與靈魂。黃上育認為,畫中主角正在遭受某種迫害,「是對於周遭狀態的掙扎,這些跡象被赤裸裸的攤在觀者的面前,時間的流逝令頭髮生長地越來越長。」謝綺文補充,畫中摻入的銀箔與洋箔,會隨時間氧化而呈現不同的樣貌,藉此表達時間的流動。 作品〈椅子〉中的人物,坐在以頭髮打造的椅子上,象徵支撐人的不是椅子,而是人的主觀意識與靈魂。 圖/單師樵攝謝綺文說:「『面』對於人來說太過於廣大而無限,人們用『線』來限制範圍,整理人類理性思緒。」他把面與線作為人們看待世界並表達的方式,因此他使用會隨時間改變樣態的髮絲作為符號,就像他的情緒變化。觀眾丁玉娟說:「長長的線條,有點像髮絲,又有一點像流水,讓我心裡想著一些糾結的事,同時也想要讓這些事情順暢。」 《線引》展出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三年來的創作,且作品多以絹本作為基底材。 圖/單師樵攝展覽展出謝綺文三年來的創作,作品多以柔軟的絹本作為基底材,絹本被拉扯在木框上,既緊繃又鬆軟,如同思緒的交織。他說明,一開始他使用水墨,認為水墨能表現的線條相當有變化性,但後來決定改用膠彩,他說:「膠彩在絹本上更好渲染,也更能展現頭髮層次、柔軟度,呈現更多變化性。」他補充,使用膠彩所構置的空間,能與髮絲相互碰撞、融合。 初期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使用水墨創作,因他認為水墨表現的線條相當有變化性。 圖/單師樵攝謝綺文透露,未來還想嘗試將想法應用於裝置藝術,把頭髮抽離「線」的範疇,重新界定人們所認知的線。他說:「世界上沒有線,頭髮再怎麼放大都是一個面。」他補充,他目前也試著使用立體物品重新定義「線」,用線纏繞該物,改變人們認知的邊角概念,重新創造「線」的概念。
岩彩結合水墨工筆 層層揭開人心的《覓秘》
藝文
第1753期
岩彩結合水墨工筆 層層揭開人心的《覓秘》
2021-10-06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水墨、金屬箔、礦石一層層交替覆蓋,堆疊出富有立體感的花卉。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生張若琳於9月29日起,在台中的晴鴻藝術空間舉辦岩彩(註一)創作展《覓秘》,透過特殊的媒材及創作手法,試圖剝開人們光彩奪目的外表,尋覓心中的祕密。註一:岩彩是使用天然礦石粉末、並以動物膠作為素材媒介的一種繪畫方式,因此又稱為「膠彩」,將礦石粉末加水調和,呈現出不同的色調。作品〈霓裳麗影〉以紅藍兩色作為主體,顏料如同在紙上流動做出線條感,就像是被風吹拂一般。張若琳挪用牡丹及荷花象徵人色彩奪目的外表,跳脫了一般繪畫的切入點,不是讓整幅畫充滿花,而是有做留白及延伸。且不同於傳統的岩彩,他結合水墨工筆技法,讓線條柔和而不生硬,「好像那個葉子在漂泊的感覺。」前任文化局局長林輝堂形容說。 作品〈霓裳麗影〉顏料如同在紙上流動,線條柔和而不生硬,就像是被風吹拂一般。 圖/晴鴻藝術空間提供張若琳認為,人往往只會呈現出自己美好的那面,但內心的世界可能因為人生中種種挫敗與坎坷,而產生一些陰暗、不欲人知的祕密。因此他先是以大量的墨作為底層,再運用岩礦層層堆疊,做出凹凸不平的紋理,再使用金屬箔,重複這些動作三到四次,讓花卉極具厚度感,也暗指了人的內在是經過覆蓋,一層層的剝開才能看見潛在的意義,試圖探討外表與內在的對比。也因極其繁複的創作過程,讓他耗時約一年才完成10幅作品。 小小的展間展示了10幅畫作,卻因極其繁複的創作過程,耗費了張若琳一年的時間。 圖/顏婕儒攝「展間中的每一件作品的表現手法都有些許不同。」張若琳說明,其中兩件就是先畫完50%以後,用金屬箔將整幅畫貼掉,接著以漂洗的方式洗去一部分的箔,再覆蓋上色。經過不斷貼箔、洗掉、上色,完成後便能從表層隱約看見藏在其中的紋理,比喻無論怎麼隱藏,還是無法完全地掩蓋真實的個性。觀展民眾顏妤儒也認同地說:「你想看起來怎麼樣,就應該要從內在去改變,而不是一味的只追求光鮮亮麗的外表。」 張若琳向觀展民眾講解《覓秘》的動機與理念,期待能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岩彩。 圖/顏婕儒攝張若琳說明,膠彩不像一般壓克力或油畫的管狀顏料方便使用,是必須按一定比例的膠,依個人經驗手工調配,如果水分沒有控制好,可能會造成浮動的現象。他也表示,因為在製作上較為複雜,所以目前在台灣創作膠彩的人算是小眾。晴鴻藝術空間老闆蕭勝鴻形容這次的作品充滿當代感、而非曲高和寡的。張若琳也補充,其實早在唐朝就已經大量使用石青以及石綠等礦物作畫,至今卻鮮少使用,令他感到惋惜,也期待能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岩彩。
董事會干預校長遴選 東海師生控侵犯大學自治
校園
第1742期
董事會干預校長遴選 東海師生控侵犯大學自治
2020-12-31
【記者陳宥菘綜合報導】財團法人東海大學董事會於民國109年12月22日校務會議中,欲剔除《東海大學組織規程》內,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教師代表人數不得少於總數二分之一」之保障門檻,遭東海學生會與東海教師會強烈反對。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甚至在會場外舉牌,抗議董事會已嚴重干擾大學自治。校務會議當天,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成員身穿黑衣,手拿校長的黑白照片,象徵大學自治與校長權力已逝,並聚集會場外高舉「大學自治名存實亡、董事權力無限上綱」等標語表達抗議,盼與會教師、學生代表能一同抵抗董事會對校園自治的干涉。學生會於校務會議前更已寄發校內信件給校務會議與會委員及代表,期望喚起眾人的關注與表態。 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於第二二五次校務會議當天,身穿黑衣、手舉標語,在會場外抗議董事會干擾大學自治。 圖/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提供東海學生會會長李佾信指出,校長遴選委員會中尚無學生代表席次,因此教師代表是學生向校長、董事會表達意見的管道。東海學生會學生權益部部長李佳穎表示,「教師無人事調動或行政實務的壓力,也通常是站在第一線關注學生的人。」他點出校園的主體為學生,目標是能在委員會中納入學生意見,因此更要捍衛教師代表保障門檻。東海教師會理事長郭應哲亦認同道,校長遴選關乎學校利益,教師作為學校最主要勞動力,「應有更多意思表示的空間。」此次事件最後雖以「收回議案」作結,然相較於「撤案」,董事會未來仍有再次提案的可能性。而會議最終通過教師會之臨時動議,將學生會聲明與教師公開信納入會議記錄之中,同時要求行文董事會,以反映教師與學生之意見。  全校教師藉公開信表達校務會議作為學校最高決策單位的立場,公開信共同連署人包括兩位副校長、教務長、學務長、總務長、研發長,以及各學院院長。 圖/郭應哲提供面對此次董事會之行事,學生自治組織、學生社團與教師皆高度關注並同聲表達反對。李佳穎點出對董事會的疑慮:「董事會干預學校行政,不只侵害校園自治,往後推動議題、或行政單位在進行決議的時候,董事會都能夠直接插手。」郭應哲亦説道:「大學自治已脫韁成董事會專權。」大學內最高決策中心應為校務會議,然而董事會欲干預校長遴選,「挑著校長的脖子,用以控制整個學校的行政。」事實上,這並非東海董事會首次干預學校行政。103年,時任東海校長湯銘哲向教育部舉發董事會成員疑似介入校內工程,董事會隨即召開臨時會議,並通過決議解聘湯銘哲,當時便遭批介入校園自治。之後董事會與湯銘哲進入官司訴訟,最終,108年最高法院判決湯銘哲勝訴,東海須賠償湯銘哲遭違法解聘期間之薪水及訴訟費,然而其資金卻來自學生繳納之學費,再引爭議。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社長劉品佑表示,未來將持續關注董事會動態,並透過街頭短講、投稿、抑或組織社團,讓更多學生接觸「陌生的」董事會。他期盼發揮更多人的力量監督董事會,避免校園自治再受侵犯。 財團法人東海大學董事會長年遭學生與教師批評過於專權、跋扈,學生團體與教師會皆表示,未來將強力監督董事會的所作所為。 圖/劉品佑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