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陶瓷喻花與病床意象 李家儀表達臨終情感
藝文
第1803期
陶瓷喻花與病床意象 李家儀表達臨終情感
2024-12-13
【記者姚孟汝台北報導】「我以陶瓷作品表達自己在意的情感,也藉由創作將過去未完結的事整理清楚。」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生李家儀舉辦個展《曬著月亮種花》,展出以不同手法窯製的陶瓷作品與器具,傳達人生不同的故事與理念,即日起在臺藝大北側藝術聚落展場展出。 談及個展名稱由來,李家儀說:「我大多在晚上甚至半夜、清晨的時候創作,所以這些作品都是在月光照耀下製作出來的。」他認為陶瓷與花朵都源於土壤,在捏塑、窯製到等待成品出爐的過程中,彷彿在細心照顧花朵。在作品《花神絮語》中,李家儀將瓷器擺放成神明壇的形式,展現他對寺廟的喜愛。「但我沒有很強烈的宗教信仰,便摒棄神明這個角色,改放被賦予美好和祝福意象的花卉。」李家儀補充道。 展覽二樓的空間被李家儀打造成一個病房場景,展出一系列與醫院相關的陶瓷創作,以第三人稱視角記錄生命衰敗的過程。提及創作動機,李家儀說:「前幾年我有一個很重要的家人離開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面臨到這麼接近自己的死亡 。」他認為死亡的殘酷在於,輝煌的過去和美好記憶會隨著肉體消亡而消散。為此,他在作品〈夢幻泡影〉中,選用易碎的陶瓷,製成大小、色彩不一的圓球散落於病床上,嘗試把生命美好但易逝的片段以泡泡的形式記錄下來。 此系列最後一件作品,描述人在生命最後一刻,逐漸步入死亡的過程。〈美好的結束與開始〉為一扇木製窗戶,窗外是李家儀繪製的風景,靜置於病床旁的牆壁上。「我覺得很遺憾沒有辦法見到家人最後一面。」李家儀說道,他因此希望所有已故之人,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與自己最在意的人見面,或者至少轉頭凝望窗外時,能看見這世上最美好的風景。李家儀以燒製完成的瓷板為底,使用釉上彩繪製窗外景色,畫面中盛開的彼岸花象徵離去之人的道路上花朵綻放,也是李家儀對故人的祝福。觀眾楊貴棻說:「象徵死亡的彼岸花在唯美色調的畫面裡讓我感覺生命走到盡頭不是一件負面悲傷的事情,也讓人期待下一次的開始。」 「我的老師曾經跟我說過,唯有真實傳達自己的想法 ,作品才會有感動別人的力量。」李家儀說道。陶瓷是李家儀對生活感念的抒發,也是他真實面對觀眾,傳達人生不同感觸的媒介。參展民眾李定遠分享觀展心得時說道:「這是我第一次來看李家儀的個展,覺得藝術家能夠在大眾面前,赤裸裸地表達他最深層情緒的能力,是很難能可貴的。」觀眾楊舜智則說:「除了讚嘆藝術家精巧細緻的工藝以外,創作時的耐心與耗費的時間、精力更是讓我折服。」
四年三起死亡車禍 東華欲推區段測速惹議
校園
第1772期
四年三起死亡車禍 東華欲推區段測速惹議
2022-11-24
【記者林婕宇綜合報導】國立東華大學校內10日發生一起死亡車禍,一名學生騎機車不慎自摔,頭部遭撞擊後送醫不治。這是東華四年來,第三起校園車禍死亡事件。針對校園交通規劃,校方希望推行區段測速以降低學生車速,進而降低車禍率。對此,學生會則強烈反彈,認為校方應以設計以人為本的道路為重。 國立東華大學110年交通事故總計發生 110件,其中共有兩起屬A1事件。東華交通事故中八成以上為機車事故。圖為示意圖。 圖/林婕宇攝根據東華學生事務處發布的交通事故統計與分析,東外環道(註1)上的四大彎道較容易發生外拋自摔事件,近三年的三起A1(註2)車禍即是在彎道或過彎後發生。交通安全暨車輛管理委員會學生委員戴奕昕表示,事故地點是由緩彎接急彎,道路上並無任何視覺上的提醒,造成駕駛難以預先減速,導致過彎時速度過快,引發直線駛離道路的風險。針對改善彎道設計,校方雖認為實有必要,卻也坦言道路線型重劃和車道路線更動等工程措施較為複雜,尚須長期的研擬規劃才能實際執行。至於短期的改善措施,校方已同意學生會訴求,將​​在彎道邊架設防撞護欄,以防摔車後再次遭撞擊的二次傷害。註1:內環道為校內教學區,允許腳踏車、汽車通行;外環道為非教學區,供機車通行。註2:A1指造成人員當場或 24 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針對本次死亡事故,東華副校長徐輝明表示,未來將實施區段測速以降低車速,並在事故發生地點多設一支測速器。不過,不少學生抨擊此方法治標不治本。「短期來看也許對那個路段有效,因為在限速的地段大家都會遵守,但校內的路段這麼多,總不可能每個地方都設測速。」戴奕昕認為長期而言,學生可能會改變行駛路徑,避開設置測速照相的地方,轉而違規使用內環道路或是使用校外道路,進而增加車禍風險。東華光電工程學系碩士班的張詠翔則指出,未來機車可能為了躲避測速拍照,騎至對向車道形成逆向行駛,造成更大的安全疑慮。 國立東華大學校內速限規定為每小時30公里,但時速逾50公里為舉發違規標準。有學生認為校內道路較寬大,很容易就會騎超過每小時30公里的速限。圖為一名學生之行車記錄器畫面。 圖/戴奕昕提供同樣是為了降低車速,學生會則主張設計以人為本的交通道路代替測速照相。東華學生會會長陳彥伶表示,學生會多次向校方爭取在彎道路段繪製類似閃電狀的標線,形成車道狹窄和車速快的錯覺以促使駕駛減速。陳彥伶也提出,應在路緣設施增設反光片和護欄,協助駕駛在夜間仍能辨識道路線形,並使車禍意外發生時,免於其衝撞到路圍鈍物,降低可能傷害。 根據國立東華大學交通事故統計與分析,校內彎道最易發生事故,學生會希望能透過繪製楔形標線方式,讓駕駛在直覺上能減速,另外也規劃在路側裝設防撞護欄,以防止二次傷害。 圖/張詠翔提供對於此次交通意外,部分同學認為駕駛人本身仍須負最大責任。在校內騎車多年的張詠翔認為,校園中的騎車族數量本就不少,難免會耳聞意外事故。比起裝設測速照相,他認為校方更應辦理相關交通講座,教育學生具備優良的駕駛觀念,才能因應校內外的道路環境。陳彥伶認為,唯有落實「交通3E」,即工程、教育和執法三管齊下,才能真正實現車輛動線改善及速度管理,進而達到保護行人和單車等弱勢族群的目標,實現人本交通的要求。 國立東華大學校地面積廣,建築與建築之間都有一定的距離,機車成為許多學生在校內的主要交通工具。 圖/戴奕昕提供
牛津大學發起道路安全活動 盼交通事故零死亡
國際
第1769期
牛津大學發起道路安全活動 盼交通事故零死亡
2022-10-26
【記者陳孟樺綜合報導】行人站在汽機車呼嘯而過的街道,左看右看後快步穿越馬路,踩上安全島,看準車流空檔小跑步到對面街道,這是台灣的日常街景。反觀歐洲,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於19日響應地區的「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計畫,舉辦道路安全活動,期盼能提升用路人的安全意識,並邁進零死亡的終極目標。 牛津地區有許多徒步區,為行人與自行車族群提供安全的交通環境。 圖/王逸峰提供「零死亡願景」是歐洲自1990年代開啟的計畫,核心理念為消弭任何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現在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低於30人,我覺得降低到10人以內都是辦得到的。」牛津大學學生王逸峰樂觀地表達對該地區跟進全球實施零死亡願景的看法。由於牛津地區徒步區數量多,面積甚至涵蓋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周遭,學生幾乎人手一台腳踏車代步。因此,道路安全活動當日有許多自行車攤商,他們宣導自行車用路安全,同時教授簡單的自行車修理方法,供民眾安全上路。主辦方也請來大卡車,讓民眾自由攀爬上車,了解司機的死角與盲區,避免與其發生意外。牛津大學學生涂星月認同這項計畫,並補充該活動可以提升不同用路族群的道路安全意識,例如大車盲區多,自行車族群應該多加注意。 英國道路上常見公車行駛,不過由於公車盲區多,行人時常險與公車發生交通意外。 圖/王逸峰提供談及牛津地區的交通事故,涂星月氣憤嘆道:「我常常遇到汽車沒有禮讓行人,人流最大的路段也很少紅綠燈,導致行人總是在汽車快速行駛的情況下穿越馬路。」英國道路已逐漸重新規劃,卻仍出現用路人的不便,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表示,在牛津求學期間了解到英國市區的道路設計最高目標是「讓行人在任何他想穿越的地方都可以安全行走。」針對牛津大學主動響應交通安全而舉辦活動,趙家麟坦言:「台灣學生對宣導很無感,不過零死亡願景連宣導影片都拍得很有感覺,宣傳效度比台灣強很多。」台灣的前十大死因中,交通事故死亡一直榜上有名,趙家麟更點出,近年台灣一直在談道路設計,而道路設計要怎麼引導出新的道路文化,只能一步步慢慢來。而國立政治大學交通運輸研究社孫光偉也特別強調,近年其實交通部有嘗試讓公車進入校園,進行實際操作的安全宣導,期盼能將交通教育與道路規劃並進。 各國實施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的主要手段包含拓寬人行道,試圖以行人用路為核心來設計。 圖/王逸峰提供
影像輔樂音 溫晉豪包裝死亡感知
藝文
第1742期
影像輔樂音 溫晉豪包裝死亡感知
焦點
2020-12-30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數字從43,251倒數至0,螢幕上快速流動的血紅圖像映照在舞台區的觀眾與樂手身上。英國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UAL)切爾西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溫晉豪創作影像音樂作品《43251》,呈現人類與死亡相互注視的衝突感,於民國109年12月20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樂團展演,將持續展至明年2月。 藝術家溫晉豪堆疊10萬多個圖層,並以電影運鏡方式讓靜態影像轉換成動畫。 圖/溫晉豪提供三面螢幕以半弧形並排陳列,伴隨緊湊、流動的旋律,幾何影像變幻成千萬型態,底下的字幕則冷靜地敘述瀕死經驗,塑造轟炸五觀的感受。溫晉豪結合文字、音樂與動畫,試圖和觀者討論「死亡」感受,並回頭檢視媒體在娛樂導向下,包裝死亡訊息的矛盾。作品的發想源自疫情爆發時,溫晉豪在英國的體悟,「那時串流媒體播報各國的染疫與死亡人數,但搭配citypop音樂襯底,我竟不由自主地跟著旋律搖擺。」他認為,觀看死亡資訊時情緒是緊繃的,但音樂卻讓身體產生不同反應,故希望也以音樂和動畫的娛樂性包裝死亡。 藝術家溫晉豪在英國求學時期接觸電吉他,偶爾會到當地酒吧發表自創作品,此次也與樂手共同演奏自編曲。 圖/溫晉豪提供作品名稱「43251」代表西元2019年台北市總死亡人數,溫晉豪以每人的死亡間隔時間12分18秒作為編曲長度,試圖提醒觀眾,當我們看似平凡無奇地欣賞完一首樂曲時,有一人正在經歷死亡。動畫中死亡人數隨著旋律跳動,反覆暗示死亡的無可避免與無常。「沒有邊緣和界線,沒有秩序和規律,沒有草原和墓碑。」為了增加無歌詞音樂的記憶點,溫晉豪在影像中加入文字,呈現人體在死亡各階段的變化,從感知降低、呼吸紊亂到心跳終止,讓觀眾目視一個生命走向衰亡。溫晉豪的友人劉昕宜談起影像內容,他說:「有點像(溫晉豪)把過去的繪畫作品切片放置在剪輯軌道上,觀看時似乎在看一幅幅畫作。」 藝術家溫晉豪安排樂團至《43251》展演現場,試圖拋出問題給樂手們:「當生命在你眼前逝去時,你要怎麼演奏?」 圖/溫晉豪提供樂手阿廣(化名)說:「我想過死後會是什麼樣子,但從未思考死亡的過程,這首曲子是契機。」溫晉豪笑著談到作品的神奇力量,「有觀眾告訴我,他們不敢聽第二次,怕會再次陷入(死亡)。」音樂作品分為六個階段,逐步堆疊人類經歷死亡的生理與心理變化。以單音彈奏C調拉開序幕,前奏緊湊的連音迴響,營造時間流逝的感受。蟲鳴鳥叫、車水馬龍、時鐘滴答聲,模擬生命彌留於死亡邊界,仍能感知外界變化的狀態。此外,他將藍調音階融入副歌,循環同一旋律,相較前奏更加豐富厚實,再於曲末加入疫情、死亡等新聞的播報聲。 藝術家溫晉豪在影像中使用大量紅色,營造血肉、生理的視覺效果。 圖/溫晉豪提供現場演奏時,樂手面對螢幕,接收影像的「死亡」訊息,再以音樂即興反饋給現場觀眾,溫晉豪也是其中一位演奏者,他坦言:「我也不知道怎麼解讀死亡,但這個過程成為我解讀死亡的方式,就像一場音樂會。」作品亦打破既定的展演形式,溫晉豪將觀眾席設置於舞台上,營造觀眾也被影像觀看的錯覺,他說:「你以為你在看影片,但其實死亡在凝視你。」
中研院研究紋藤壺 首證微塑膠增後代死亡率
新知
第1740期
中研院研究紋藤壺 首證微塑膠增後代死亡率
焦點
2020-12-16
【記者陳嘉怡綜合報導】流入海中的塑膠微粒易被海洋生物誤食,成為扼殺生態的罪魁禍首。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生余倖霈及其指導教授、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代理主任陳國勤以潮間帶生物「紋藤壺」為研究對象,首度證實塑膠微粒會讓海洋生物後代的死亡率增加三倍,盼大眾重視塑膠微粒造成的生態浩劫。該研究論文已於12月刊登在國際期刊「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過去,國際上針對塑膠微粒的海洋研究,主要著重於生命週期短、生活史簡單的橈足類浮游生物。本次研究則是首次針對擁有複雜生活史的海洋生物進行探討。余倖霈說明,紋藤壺的幼體為浮游動物,長大後成為附著在船底或石頭底下的成體,「因為需要經過變態的過程,所以研究時間及複雜程度都比較高。」他進一步表示,因紋藤壺分布廣、適應力強,為潮間帶主要生物,「牠的地位有點像是海洋界的小白鼠,適合作為海洋生物研究的觀察對象。」 生活在潮間帶的紋藤壺具適應力強、容易飼養等特性,因此研究團隊以紋藤壺為海洋生物的研究對象。 圖/陳國勤提供因此,余倖霈從紋藤壺幼生開始飼養到成體,並餵食不同大小及濃度的微塑膠(註)、使其交配產生下一代,以探究微塑膠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研究發現,長期食入微塑膠對於紋藤壺個體雖未產生明顯影響,但其子代的死亡率卻較對照組增加三倍,此外,親代紋藤壺食入的微塑膠愈小、毒性愈強,子代幼生的死亡率也愈高。陳國勤指出,此研究明確證實微塑膠會對海洋生物產生跨世代的影響。註:微塑膠被廣泛稱為塑膠微粒,指直徑或長度小於五毫米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其來源可細分為塑膠原料、人造纖維,與大型塑膠製品分解後的小分子。 研究從紋藤壺的幼生開始飼養到成體,餵食不同大小及濃度的聚苯乙烯微塑膠,並讓其交配生產下一代。 圖/陳國勤提供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UNEP)統計,全球每年高達約800萬噸的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這些塑膠垃圾在海中受到陽光照射與海浪衝擊,分解成細小的微塑膠,容易被浮游動物等初級消費者誤食。余倖霈提及,微塑膠會沿著食物鏈傳遞,將毒素累積至中高階的攝食者。大量的塑膠微粒流入海裡,首當其衝的便是紋藤壺等過濾海水維生的生物。陳國勤指出,海洋的塑膠垃圾約99%屬於微塑膠,塑膠在海上的浮力和耐受度,可使其漂流幾十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温珮珍指出,從一次性塑膠用品被吹進海中、未妥善掩埋的垃圾,到船上掉落的廢棄物等,林林總總的污染最終都會流進海洋。他認為,解決海洋塑膠問題的根本之道是落實生活減塑,「如果我們對於塑膠垃圾的控管沒有改變,到了2050 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總量可能會比魚類還多。」  隨著海洋汙染物越來越多,由塑膠製品裂解成的塑膠微粒,已經進入食物鏈,成為扼殺海洋生態的兇手。 圖/吳冠伶提供
ISIL血洗喀布爾大學釀22死 師生哀慟高呼復仇
國際
第1735期
ISIL血洗喀布爾大學釀22死 師生哀慟高呼復仇
2020-11-05
【記者江俊緯、邱海鳴、林琮恩綜合報導】「學校充斥爆炸轟隆巨響與噠噠槍聲,身邊的所有人都在哭泣與尖叫。」2日三名伊斯蘭教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槍手進入阿富汗第一學府喀布爾大學(Kabul University, KU),大肆屠殺並挾持大學生作為人質。寧靜的學術殿堂頓時走了樣,教室滿佈彈孔、血跡斑斑,造成22死24傷的慘劇。 位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喀布爾大學於2日遭到伊斯蘭國攻擊,共造成22人死亡。 圖/截自GOOGLE地圖《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operation, BBC)》報導,伊斯蘭國案發後於通訊軟體Telegram上承認犯行。伊斯蘭國指出,這次攻擊鎖定當時正在喀布爾大學舉行的阿富汗司法官及檢察官就職典禮。他們直指阿富汗政府是「背棄信仰的政府」,以此為由發動此次攻擊。然而據《路透社(Reuters)》的資訊顯示,被殺者大都是學生,並無傳出就職法官、檢察官遭到殺害的消息。喀布爾理工大學(Kabul Polytechnic University, KPU)學生埃姆蘭・納齊米(Emran Nazimi)的親戚當時就在攻擊現場。他轉述,槍手先是射擊奔跑中的學生,接著便進入法學院,射殺滯留其中的學生。納齊米難掩心痛地說:「每個阿富汗人的雙眼都淌著淚,悲痛而無法自已。」親身經歷槍擊現場的喀布爾大學學生薩利哈.尼亞茲(Saleha Niazi)則說道:「我只擔心自己沒辦法活著離開校園。」「對大學的美好想像永遠消失了。」喀布爾大學學生內姆土拉・諾哉(Nematullah Noorzai)同樣目睹恐怖襲擊的發生,以及被子彈射傷的學生在生死間徘徊。精神崩潰的諾哉,除了流淚外無能為力。諾哉表示,自己只希望儘速回學校學習,「以便我們能夠與恐怖組織戰鬥,我想為我的同儕報仇。」 阿富汗總統阿什拉夫・甘尼・艾哈邁德扎伊在推特發布影片,誓言要為無辜的受害者復仇。 圖/截自阿富汗總統府官方網站曾任喀布爾大學校長的阿富汗總統阿什拉夫・甘尼・艾哈邁德扎伊(Ashraf Ghani Ahmadzai)事發隔日於總統府網站及推特(Twitter)帳號發佈影片談話,他說道:「很不幸的,與進步價值和知識為敵的恐怖份子,持續威脅我們的人民,並在喀布爾大學犯下了這次犯行。」他誓言將採取行動對付恐怖組織,「為無辜學生滴下的每滴鮮血復仇。」阿富汗政府宣布週二為國殤日,全國降半旗對逝去的學生表達哀悼。然而納齊米感嘆,阿富汗人民已對無法保護他們的政府與總統失去信任。 阿富汗政府宣布週二全國進入國殤日,包括阿富汗總統府「阿格(Arg)」在內,全國公家機關皆須降半旗致意。 圖/截自阿富汗總統府推特喀布爾大學遭到恐怖攻擊,也影響阿富汗政府與阿富汗塔利班(Taliban)的和談。喀布爾大學恐攻案發當下,阿富汗塔利班即宣稱與其無關,但阿富汗政府因雙方高度敵對,以及塔利班多次實施類似校園恐攻手法,並不採信塔利班的說法。阿富汗副總統阿姆魯拉.薩利赫(Amrullah Saleh)更在推特上寫道:「塔利班無恥地宣稱與喀布爾大學大屠殺無關,他們及其支持者應當付出代價。」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從9月開始,針對減少暴力,以及政治權力分享協議進行談判,但雙方衝突並沒有因此減緩,戰火以及自殺攻擊仍層出不窮,也因此和談進度裹足不前。據《德國之聲(The Voice of Germany, DW)》報導,這次攻擊發生時,塔利班正和阿富汗政府代表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和談會議。
定期偵測文蛤養殖池 智慧裝置降死亡率
新知
第1714期
定期偵測文蛤養殖池 智慧裝置降死亡率
2019-11-20
【記者黃雪瀅綜合報導】雲彰地區為台灣文蛤養殖重鎮,近年來人工養殖文蛤大量死亡的頻率越來越高,導致業者損失慘重。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廖益德、楊庚憲和賴正安,研發「文蛤哈哈哈—智慧文蛤養殖」,減去繁複的人工檢測,能夠自動測量養殖池中水質與泥土狀況,並透過該裝置數據庫搜集的水池狀況資料進行分析,為往後文蛤養殖提供可靠數據。沉澱於文蛤養殖池底泥土中的殘餌及排泄物,會使文蛤缺氧及產生有毒物質如氨、硫化氫等,影響其成長及存活率。因此,養殖池工人需對水質與底土進行檢測,以即時作出應對,廖益德說明,傳統方式中,業者在檢測時需要親自進入養殖池中使用相關儀器檢測。然而養殖池寬大,需於池內多處取得數據,再計算出其平均值,方能獲得整個池水的水質狀況。廖益德說:「這樣的平均值無法提供確切的水質狀況。」 廖益德正往養殖池架設檢測儀,他補充,業者在檢測時需要進入養殖池中使用儀器檢測,加上養殖池寬大,一般需分好幾次測量,再取平均值。 圖/廖益德提供此智慧養殖裝置將檢測儀器平均分布於水池多處,能夠定時檢測池水的水溫、酸鹼值與養殖池泥土的含氧量,而偵測的數據再透過新型傳輸媒介「NB-IoT」(註1)上傳至雲端資料庫。廖益德補充,數據透過雲端資料庫收集後,便可進行分析,最後採用即時緊急訊號通知系統,「當數據異常時,可即時傳送警訊至手機常用通訊軟體通知使用者。」廖益德提到。註1:窄頻物聯網(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具強連結、高覆蓋、低功耗和低成本的優勢。現下魚蝦養殖的傳輸方式大多採用Wi-Fi、第三代行動通訊技術(3rd-Generation, 3G)等目前常見的傳輸媒介,廖益德說:「此裝置採用的通訊技術NB-IoT,為低耗能方案。」此裝置除定時偵測也能達到省電的效果。而養殖區一般靠海岸線,該通訊技術也更適用於露天或偏僻山區的養殖,此外,楊庚憲表示,手機端的App除能顯示最新數據外,也提供先前數據變化的圖表,方便養殖池業者查詢。 廖益德說明,此智慧養殖裝置將檢測儀器平均分布於水池多處,能夠定時檢測池水的水溫、酸鹼值與養殖池泥土的含氧量。 圖/廖益德提供此智慧養殖裝置免去人工檢查的步驟,但廖益德指出,目前僅對數據進行分析,當數據異常時裝置無法直接判斷該採取何種應對方式。廖益德說:「使用者仍須針對分析結果結合養殖經驗,以解決異常狀況。」他認為,須再將此智慧養殖提升為全自動智慧養殖,才能提高養殖池業者的使用意願。 養殖池的數據透過雲端資料庫收集後,再利用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當數據異常時,可即時傳送警訊至手機APP程序通知使用者。 圖/廖益德提供文蛤養殖池業者許練昆表示,現下僅對養殖池的鹽度進行檢測,通常測得的數據誤差不大,但過程繁複。而此裝置提供檢測池水的pH值,許練昆指出,工人不必進入水池使用試紙檢測養殖池的酸鹼度,他說:「可減少工人的工作量。」
欲探討死亡議題 荷大學推墳墓體驗
國際
第1711期
欲探討死亡議題 荷大學推墳墓體驗
2019-10-30
【記者呂心喻綜合報導】「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最貼近死亡的一刻。」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 RU)在校園內建造「墳墓」,提供學生空間思考死亡議題,學生可以透過線上預約,擁有個人體驗墳墓的時間。純淨墳墓(Purification Grave)最開始於2009年臨時設置在學生教堂後方,但三年後校方決定將該處改建為池塘,於是活動暫時停止。2017年開始,學校針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調查,發現有56%校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承受過多壓力,於是今年9月底,學生教會決定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墳墓,墳墓旁的海報上寫著拉丁語「Memento Mori」,它的含義是「記住你會死」,意在提醒學生正視死亡議題,這座墳墓於10月23日迎來新一批的體驗學生。 墳墓旁邊掛著海報,上面寫著拉丁語「記住你會死」的字樣,提醒學生此設施的意義。 圖/約翰・哈金提供學生教會在學生教堂後花園的角落挖出一個洞,空間可以剛好容納一人,體驗者躺在墳墓中能看到的景色,只有像從窗戶看出去的天空。學生教會提供墊子和枕頭,讓躺在裡面的同學有舒適的環境,想像自己死後的棲身之處。墳墓體驗的唯一規定,是禁止使用手機和看書,前學生教會秘書伊爾絲・胡伯斯(Ilse Hubers)向體驗者雷因・維林加(Rein Wieringa)解釋,希望學生在參與體驗時,將一切回歸本質——只有體驗者與自己獨處。挖掘墳墓的學生教會牧師約翰・哈金(John Hacking)說:「人生最重要的是『你接受自己的樣子』。」他坦言,希望學生透過認識死亡更加珍惜生命,「死亡可能很痛苦,但死亡代表新生。」因此純淨墳墓的寓意在於重新認識自己。 由墳墓外觀可見,墳墓內部只有一個挖鑿的洞,裡面附有枕頭和墊子,並無過多裝飾。 圖/約翰・哈金提供拉德堡德大學商業經濟學系學生阿努克・波爾曼(Anouk Boerman)透露,去年接近期末考時,學生教會推出「哭泣室(Crying Room)」,供學生在獨立空間中發洩情緒。他表示,學生教會在關心學生身心健康上不遺餘力,且時常提出創新的方式讓他們紓解壓力,「我對純淨墳墓很有興趣,因為學生壓力實在太大。」荷蘭在數年前取消學生獎學金制度,使許多學生必須背負助學貸款,加深了學習壓力。 從墳墓中往正上方看墳墓外的風景,僅一片天空和少許樹枝,視線和墳墓同寬。 圖/雷因・維林加提供拉德堡德大學人工智能學系學生尼爾斯・沃爾特斯(Niels Wolters)則認為,學生教會設置墳墓的目的帶有宗教意味,「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計畫時,簡直覺得駭人聽聞,抒發壓力可以去跑步、運動。」但他也表示,如果有人需要冥想或是一個不受打擾的空間,那這個墳墓對他們來說會是很棒的地方。 墳墓僅能容納一人,墳墓內翻身空間不多,圖為體驗者雷因・維林加在墳墓中的視角。 圖/雷因・維林加提供維林加體驗過後表示,剛踏進墳墓區域時感到十分恐懼,除了旁邊放著聖經,所有布置也都營造出幽閉感。然而,實際躺下後,他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恐怖,「我在裡面沒有真的思考生死問題,我覺得跟躺在草地上很像,只是視線變狹窄了。」他說明,因為人們賦予墳墓生死的概念,才使一個簡單的洞有不同價值、發人深省,「但它其實就只是個洞而已。」雖然對維林加而言,體驗似乎不符期待,但是墳墓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不同,有些人可以從中獲得救贖。過去,「死亡」在荷蘭是十分忌諱的議題,隨著時間演變,大眾對死亡的接受度提升,也不再排斥這樣的議題。波爾曼不認為死亡是可怕的事情,他說:「死亡遲早會到,我要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 學校牧師約翰・哈金為挖鑿此墳墓的發起者,他親自躺進墳墓示範在墳墓中冥想的情境。 圖/約翰・哈金提供 
【專欄】曹馭博以死亡為題 詩作圍繞生命經驗
藝文
第1671期
【專欄】曹馭博以死亡為題 詩作圍繞生命經驗
2017-12-27
【記者薛惟中花蓮報導】咖啡廳厚重的木門被推開,清脆的鈴鐺聲劃破寧靜,店內每個人都抬頭望向門外,唯獨一人穿著一身黑,全神貫注地低頭讀著封面泛黃的楊牧散文集。那是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碩士班創作組的曹馭博,他以新詩探討死亡的永恆性。曹馭博今年以〈與蒂蒂復健一日〉(全詩見附錄)一詩拿下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成為歷屆最年輕的新詩首獎得獎者。困頓的生活影響曹馭博的創作,他曾同時面臨爺爺重病、親人自殘、朋友躁鬱及自己的失業。「這些事情的下個階段就是死亡,我很恐慌。」曹馭博說,他因此開始以死亡為主題寫作,並檢視人與社會間的連結。他說:「所謂死亡,就是好好過完一生,再告別人生。」「與其說我在追求死亡,不如說在追求一瞬。」曹馭博補充,生活困苦時,一旦有機會,他即便吃到嘔吐也強迫自己繼續進食,「因為我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他對於作嘔與吞嚥相撞的一瞬印象深刻,進而聯想到死亡。他認為死亡是一瞬的,且隨時接近著萬物,他說明:「因為萬物無法預知下一刻死亡會不會到來。」曹馭博的詩風格變化劇烈,初期因受楊牧影響,多以迴還複沓的形式抒發情感,但他自嘲,「我不像詩人,因為我很寡情。」他調整寫作風格,參考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以自省為主軸的作品,將詩中的連接詞、形容詞去除,保留單純的意象以及強烈的象徵性,以此傳達自己觀看事物的方法。事實上,高中時的曹馭博對文學毫無興趣,且十分看不起新詩。「班上有個女孩讀瘂弦的詩,我當時還笑她白痴。」他笑說,當初覺得新詩是看不懂的東西。直到就讀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時,參與楊牧的座談,第一次被文學的力量打動。「我邊聽他朗誦邊覺得,這就是詩人!」這股感動促使他開始寫作,也在女友建議下開始廣泛閱讀,為寫作能力打下基礎。後來他更接下詩社的社長,日日讀詩、日日寫詩。 楊牧是引領曹馭博踏入詩壇的重要人物,曹馭博許多寫作觀念至今仍深受其影響。 圖/薛惟中攝曹馭博表示,最自豪的詩作並非得獎的詩,而是刊登於自由時報副刊的〈我害怕屋瓦〉(全詩見附錄)。他以屋瓦象徵避風港,但以「害怕屋瓦」傳達害怕失去生活庇蔭的矛盾。當時他得照顧病重的姊姊,卻因經濟困窘而無法滿足姊姊飲食的需求。「我狠不下心拒絕姊姊。」曹馭博眼眶泛紅,語帶哽咽地強調自己當時沒有落淚。他看著熟睡的姊姊,邊試著求援邊寫下這首詩。創作生涯中,曹馭博最為感謝幫助自己渡過財務危機的詩人許赫,以及時常提醒自己寫作準則的詩人廖啟余。「老一輩只會叫你多讀多寫,但廖啟余會逐字逐句地給你建議。」曹馭博亦受廖啟余「節制」的創作觀念影響,在寫作時並不濫情。曹馭博說:「天使在緊縛中最美,詩在蜷縮中最真誠。」曹馭博坦言,自己因為學識不足,無法以寫實為題材創作,才轉而書寫情感的一瞬,「但作品往往會變得太艱澀以及自溺。」他期許自己精進外語,以向更多國外的創作者學習,他說:「我不能只靠譯本去了解一個詩人。」此外,曹馭博透露,明年將出版個人首本詩集,目前仍在規劃第二本作品。「我還是會繼續寫詩,但我不會這麼執著去當一個詩人。」曹馭博表示,目前規劃畢業後先工作,再考慮繼續進修。從鄙視文學的莽撞少年到摘下桂冠的詩人,曹馭博的言談中,對詩的喜愛展露無遺,他露出微笑,肯定地說:「詩是永恆的,會讓情感永遠流傳。」 附錄:〈我害怕屋瓦〉◎曹馭博我向屋瓦禱告因為我害怕屋瓦.害怕飢餓害怕睡前的黑暗會吃了我但我無法吃下黑暗.害怕米飯是礦石鹽巴是血害怕牆上的壁虎吞下碎屑玻璃.害怕襯衫聚成一團領子變縐脖子也開始萎縮.害怕雨會變大太陽變老害怕詩會說謊或者什麼也不說.我害怕今天的害怕會繼續腫脹.我想逃跑──但我害怕逃跑倘若離開了屋瓦我會餓,衣服會縐雨不會離開詩會死.我不能逃跑因為我害怕屋瓦 〈與蒂蒂復健一日- 給罹患失語症的姊姊〉◎曹馭博復健室的人問我,是妳的誰?我是蒂蒂的弟弟什麼都沒關係了,什麼都霉──我只能以最少的利器保護蒂蒂.(我努力把妳的話從唇齒削下)醫生說,得用腹部嘻嘻吐一口氣。會不會痛?──人都走了,等候我簡短的說假如妳顛四倒三過目忘忘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構築妳的居所藥是沒用,陪伴一定是藥.(妳把想說的話語藏進喉嚨)「嘗嗎?」我拒絕藥水拒絕半流質的食物。施予每個人都會醫生會,媽媽會,寫詩的人也會「我正嗎?」我說,施予者不屬於時間「正常嗎?」失語者的眼睛是雪是第一人稱的雪「我正常嗎?」人生正長,失語正常我還在躲藏,並天天構思該如何找到一個詞做為妳篇章的開頭.(妳把世界的錯亂抖出舌頭)醫院總有屬不輕的死亡反正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能苟同的姊弟記得小時候騎腳踏車跑進無輪的田裡。稻子來不及收割,爸媽向農夫對不起妳擋在我面前,說一切都是姊姊的錯姊姊得錯,得錯…….「──是失語症的錯」.從來就不是蒂蒂的錯。那晚,妳在房間角落堆起睡意又兀自打散上帝輕摳妳的後腦勺,失序的紅血球打翻了妳的刷版鉛字是紅,人生是紅妳再也無法成篇.(我將妳的話拼貼成形)復健室的燈就要襲蔑了明天,我還會再來「你還會載來明天?」當太陽升起時,我會載來明天,我會再來。要記得醫生說的,嘻嘻,吐一口氣記得妳,記得我,記得媽媽爸爸記得我是蒂蒂的弟弟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構築妳的居所.鎖上病房的門時,我依稀聽見:「我是弟弟的蒂蒂……」 
兄弟會釀死亡悲劇 德州大禁Greek Life活動
國際
第1666期
兄弟會釀死亡悲劇 德州大禁Greek Life活動
2017-11-22
【記者謝羽蓁綜合報導】 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Texas State University)14日發表聲明,將禁止校內兄弟會及姊妹會舉行招新、慈善及聯誼等社交活動,起因為一名德州大學生出席兄弟會活動後死亡。兄弟會和姐妹會常以希臘字母命名,通稱為希臘社團(Greek Organization)或希臘生活(Greek Life),普遍存在於美國的大學,像德州大就有32個類似組織。兄弟會於學期初招生,而入會考驗則由正式會員決定。為了凸顯自己更有資格成為會員,有些人會透過酒量來展現自己,便容易有危險性。德州大學生泰瑪斯由(Timothy You)說:「我知道有很多學生的死亡案件是因為在兄弟會過度飲酒,所以我不反對校方暫停兄弟會的活動。」德州大學生葛雷森•史密斯(Grayson Smith)則透露當兄弟會有重大疏失,像是被舉發有性行為不檢的事件,學校即有權禁止活動,但大部分學校沒有嚴加管理,兄弟會主要還是由各自總部來管理。多數兄弟會以社交性質為主,常舉辦各式派對團結成員,但在學習方面也扮演督促角色,像是要求會員每週花固定時間在課業上。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台灣學生吳承翰舉自己參加的兄弟會為例,每一學期他需繳交500美金(約新台幣15000元),對他而言是不小的數字,但成為會員卻能擁有豐富的人脈資源。除了德州大,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近期都因為有學生參加類似聚會後死亡,而被校方暫停此類組織所舉辦的社交活動。史密斯表示針對學生的死亡事件,校方應該對兄弟會有更嚴格的規則。德州大校方也在聲明中建議恢復兄弟會和姐妹會的章程,並希望能建立高度重視學生安全的文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