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學生自發安置校園浪貓 中國貓屋集中管理成挑戰
國際
第1802期
學生自發安置校園浪貓 中國貓屋集中管理成挑戰
2024-12-06
【記者黃伊晨報導】中國崑山杜克大學的學生因天氣轉冷,日益關注校內流浪貓的處境。為此,學生自發購買貓屋,在校園各處為貓咪提供庇護。然而,隨著貓屋數量增多,散落的貓屋逐漸引發管理問題。近期,學生組織DKU Animal Protection Academy (以下簡稱APA)與學校合作,將貓屋集中安置,並於學校社群發布貼文,希望學生協助在8日前將貓屋遷移至他們和學校討論出的集中地。 崑山杜克大學學生孫雅雯指出,部分校內學生熱衷於跟貓咪互動,並自發餵食貓咪,許多宿舍或大樓門口都會放置貓屋和貓糧,確保校內流浪貓不愁吃喝。然而,APA成員張童童表示,崑山氣候多雨,下完雨後的貓屋容易潮濕,也會滋生細菌。而大家放置的貓屋品質不一,散落在校園各處容易導致校園環境雜亂。貓屋放置在宿舍門口,也使不願意和貓互動的人被迫近距離接觸牠們。 面對貓屋散落的問題,APA開始與學校溝通,在該校其中一棟大樓邊找到一處遠離人群的安靜區域,此處不但有屋頂遮蓋防止貓屋淋雨潮濕,地勢較高也能防止積水損壞貓窩。APA成員弗拉基米爾・普列斯諾夫(Vladimir Presnov)則表示,團隊成員本來就會餵食和定時登陸流浪貓資訊,這次將貓屋集中,往後APA管理照顧校園流浪貓行動能更順暢。「貓窩集中放置也讓同學們更熟悉小貓的棲息場域,在想提供微薄之力的時候,能夠知道小貓的聚集地,更方便實施幫助。」孫雅雯道,這次的貓屋集中計畫也讓關心流浪貓的同學方便找到牠們。 APA於近日在社群上發布公告,呼籲大家協助移動貓屋。不過張童童提到,貼文發出後近一週都沒有學生主動遷移貓屋,組織在社群上的呼籲由於缺乏強制性,可能較難促使組織外的學生主動提供支持。弗拉基米爾・普列斯諾夫也提到,大多數的校內學生跟流浪貓的互動大多僅止於和貓咪遊戲,無法解決流浪貓健康問題,甚至會餵流浪貓一些不適合的食物,加重校內流浪貓的健康負擔。為了更有效地保護校內流浪動物,崑山杜克大學學生去年秋天學期開始籌備APA,希望能藉由學生組織的力量,將保護行動系統化。 APA的保護行動包括自發性的流浪貓照顧和管理,進行絕育手術、緊急醫療、教育活動,並建立貓咪資料庫等。張童童指出,學校部門在校內流浪動物管理上較為被動,往往不願投入額外資源處理,這次遷移貓屋行動也僅是同意APA提出的貓屋集中地點,並沒有提供其他的輔助。「這非常令人氣餒,畢竟這類型的學生社團在沒有足夠的經費或政策支持下,是很難運營的。」張童童說道。APA希望校方可以積極與學生團隊合作,促進全校師生關注流浪動物議題。
流浪狗化身心輔犬 助弱勢發展人際關係
生活
影音
第1789期
流浪狗化身心輔犬 助弱勢發展人際關係
2023-12-14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邱昭華、張雅媜宜蘭採訪報導】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9日在「青年公益實踐計畫成果發表會」中,帶著自家心輔犬「戚風」,來到現場與民眾近距離互動,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心輔犬的前身其實是流浪狗。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執行長陳奕君說明:「臺灣現在流浪犬是一個嚴重的議題,我們希望讓大家翻轉對流浪犬的負面印象,因為流浪犬其實是, 很棒的、很聰明的。」要培育一隻心輔犬,首先會在動物之家挑選適合的流浪狗,經過6至12個月的訓練,慢慢讓狗熟悉口號與指令,最後再依照各別犬隻的特性,去發展專業技能。受訓完的心輔犬主要服務兩大族群,一個是身障人士或銀髮族等行動不便者,另一個則是具過動、自閉、躁鬱等症狀的精神疾病患者。陳奕君表示,特殊族群的孩子很難想像別人感受跟想法,進而傷害到其他人,透過與心輔犬的互動,可以學習如何控制動作,「如果小朋友做的舉動是不對的、太粗魯了,心輔犬會吠叫或閃避,去提醒小朋友不可以這樣子。」除了肢體上的學習外,心輔犬也能提升患者的學習動機,礁溪國小特教班老師李子平說:「心輔犬團隊一踏進教室的時候,小朋友神情樣態就改變了很多。 」他發現,原本小朋友沒有辦法安坐在位置上,經過每一堂課與心輔犬互動學習後,他們學會等待並坐好,令他感到欣慰。團隊透過培訓心輔犬來幫助弱勢族群,提供流浪狗不同的出路,但要讓牠們走入人類社會 ,改變大眾對牠們具有野性、危險的既定印象,是面臨的一大挑戰。狗場負責人卓媽媽認為:「不能承受任何一次失敗,萬一這隻狗反撲、咬人,那這個計畫可能就很難。」除了要使犬隻穩定且溫和地與人互動,訓練團隊想將心輔犬推廣出去,仍要克服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陳奕君說明:「因為我們都是在做第一線的服務,包含訓練心輔犬和教學課程,是需要花很多時間。」他表示,由於訓練師與心輔犬的數量有限,為了將效益擴大以及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團隊推出「心輔犬互動教育人才培育計畫」,期望訓練出能同時駕馭心輔犬和服務弱勢族群的專業人員。心輔犬培訓提供流浪犬新的發展可能,但想要普遍被民眾接納,仍需依賴機構與人民溝通,才能讓牠們在社會的每一處發光。
屏科大流浪犬影響校安 校方:管理規章研擬中
校園
第1785期
屏科大流浪犬影響校安 校方:管理規章研擬中
2023-11-15
【記者杜以璇綜合報導】3日有網友在臉書發文指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退休教師飬養在校內的犬隻遭校方驅離,此文一出使屏科大校內的流浪犬隻議題再度受到討論。Dcard屏科大看板也有學生反應校內流浪狗長期對學生及校園造成負面影響,如使騎車學生摔車、咬死校內其他動物等。屏科大學生事務處學務長王仕圖表示,目前正與學生會研擬「校園犬貓管理規章」,希望提供學生更明確的參照依據。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內流浪犬隻數量眾多,甚至有犬隻會進入大樓教室跟學生一起上課。 圖/屏科大環境工程與科學系蘇同學提供屏科大校園佔地約300公頃,使得校內犬隻管理不易,而多數犬隻多集中於學生餐廳周遭,因學生及附近居民的餵食及垃圾桶的設置多位於此。屏科大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游同學(化名),曾在暑假時因學生餐廳周圍的流浪犬隻攻擊而受傷,他說:「校園內的流浪狗只要處在飢餓狀態就會變得很有攻擊性,在寒暑假沒有學生餵食、學生餐廳也沒有營業時,這種狀況特別明顯。」他也談到,事後雖至生輔組反應,但教官僅要求留下事發地及犬隻外觀等資料,後續難以確認校方是否繼續處理,醫藥費也需自行負擔。 因學生及附近居民餵食及垃圾桶的設置,校園內犬隻多集中於學生餐廳周遭。 圖/屏科大環境工程與科學系蘇同學(化名)提供除了影響學生日常生活外,校園流浪犬隻產生的破壞也造成學習上的不便,如因課程而飼養的動物遭到犬隻咬死。屏科大農業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楊策分享:「我們系上實習農場的作物也曾被校內的流浪狗踩踏、挖取,造成實習農產品大量受損。」他也表示,因無法辨別確切造成破壞的犬隻,也不知道該向什麼處室反應,事件最終便不了了之。 校園犬隻經常穿梭於教學大樓內,對於學生學習及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 圖/屏科大環境工程與科學系蘇同學(化名)提供王仕圖坦言,根據《動物保護法》第6條,校方沒有逕自抓捕校內流浪犬隻的權力,因此當學生遭受攻擊時,校方僅能盡可能記錄下犬隻的外觀,並通報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動物保護及保育科處理。「我們目前是著重宣導師生及民眾不要在校內餵食流浪動物,以柔性勸導為主,沒有強硬的罰則。」至於學生反應不知道確切的通報流程,王仕圖表示,未來會公告詳盡的流程圖在學務處網頁上,讓學生有明確的參考依據。對於校園流浪動物的管理議題,國內部分學校設有「校園犬貓管理要點」如國立臺灣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朝陽科技大學等。以台大為例,當校內流浪犬貓具潛在攻擊性或發生傷人事件等狀況,將由總務處事務組採取適當隔離措施,或通報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處理。屏科大學生會長林繪忻說,學生會目前正積極與學務處研擬校園犬貓管理規章,也參考他校辦法,盼藉此維護校內師生安全。王仕圖則補充:「校方有和學生會提出舉辦校內公聽會的想法,未來也希望和校內的動物關心社合作,以此獲取學生的建議並予以改進。」
【專欄】浪浪專屬醫療室:收容所醫療的一線生機
生活
第1718期
【專欄】浪浪專屬醫療室:收容所醫療的一線生機
2019-12-18
【記者李芸綜合報導】獸醫師熟練地操弄手術用剪刀和鐵夾,快速將流浪狗身上傷口縫合、止血,再將昏睡的動物送回鐵籠,結束一台手術。獨立機構「浪浪樂活醫療室」位於國立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內,為收容中心的流浪動物提供醫療服務,而診療、操刀人員則多為興大獸醫學研究所學生。浪浪樂活醫療室於今年5月啟用,為興大獸醫學系副教授林荀龍因應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提出之「浪浪樂活——流浪動物減量與福祉實踐」計畫其中一環。醫療室為全台唯一大學設立的流浪動物專屬醫護中心,提供低價醫療給動物收容所、台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等機構中的流浪動物。計畫也包含偏鄉絕育,林荀龍一個月兩次帶領學生前往中部偏遠地區,免費為當地居民寵物結紮,避免牠們在外繁衍下一代,希望由源頭減少台灣流浪動物數量。 中興大學浪浪樂活醫療室專門為流浪動物提供完善醫療照護,其運作、診療作業都由研究生和助理負責。 圖/李芸攝身為動物愛好者,林荀龍自大學便開始參與動保團體主辦的服務行動。他回憶,當時飼育環境和收容團體的醫療知識都不比現在,常有收容所因未妥善隔離生病犬隻,而導致集體感染。他也發現收容中心常面臨經費短缺問題,僅能提供動物基本溫飽,難以負擔昂貴的醫療照護。林荀龍因而開始利用週末,帶著學生到第一線為動物診治,更於民國106年經由教育部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取得經費,成立流浪動物專屬醫療室。 醫療室雖空間不大,卻有完善的手術設備,流浪動物能在此接受較複雜的手術治療。 圖/李芸攝除了幫助動物之外,醫療室同時給予獸醫系學生磨練機會。興大獸醫學研究所學生吳怡珣說:「大學獸醫系讀完五年後,理論可能很充足,但是實作方面非常缺乏。」由於獸醫系學生大都於畢業後才考取獸醫師執照,因此在學期間所受的臨床技術訓練十分有限。目前醫療室平時運作為林荀龍聘請獸醫師助理和研究生一同負責,研究生須實際執行流浪動物身體檢查、病情診斷和手術,並由獸醫師助理在旁協助指導。 獸醫系研究生在醫療室當中須獨當一面診斷病情、給予適當治療,幫助動物的同時也受到扎實的獸醫訓練。 圖/李芸攝學生經驗不及專業獸醫師,他們常需邊翻閱醫學書籍邊評估病情。提及印象深刻的病例,吳怡珣描述曾有一隻小貓和野貓打架,眼部被抓傷且嚴重感染,卻因年紀小無法麻醉接受手術。在團隊想方設法照護之下,小貓自行吸收壞死細胞,傷口逐漸復原,「看到牠的狀況越來越好,我們都蠻感動的。」然而,除了醫療室值班,這些學生仍須兼顧研究所課業,並要花時間在醫院中協助教授問診。「有一次做較麻煩的骨科手術,那天又比較晚開始,結束時已經2、3點,然後我們隔天一早還要跟老師的診。」興大獸醫學研究所的黃少鏞苦笑地說。即便辛苦,他表示這還是十分難得的學習機會,「肯定會比一般研究生有多一點概念,因為這個環境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流浪動物常因打架受傷造成嚴重感染。每隻流浪動物都有詳細的病情註記,以利醫療室工作交接或是輪班人員施打藥物。 圖/李芸攝林荀龍說明,醫療室提供價格極低的醫療照護,希望減輕收容機構負擔,並未對私人飼主開放。他說明,自106年「動物零撲殺」政策上路以來,法規給予流浪動物生存權,然而許多動物滯留收容所,出現老化、疾病感染等問題。收容機構中的獸醫師則受繁雜行政工作和設備不足限制,無法妥當治療動物。他也希望藉此訓練學生獨立判斷能力,並在過程中啟發學生關注台灣流浪動物的處境。 醫療室提供收容機構完善且便宜的治療場所,希望減輕收容所負擔,同時啟發研究生關注流浪動物處境。 圖/李芸攝浪浪樂活計畫讓學生踏出實踐社會責任的第一步,目前醫療室規模雖不大,但營運狀況穩定,盡力提供動物最好的治療。團隊盼望未來能獲得更多資源,完善醫療室設備以幫助更多流浪動物。林荀龍則期待學生以專業回饋社會,「希望他們不是畢業後就開診所,想到的只是賺錢,而是職業中有一些可以幫忙社會的東西。」
【社論】校園流浪犬惹爭議 找尋校安與動物權益間的平衡點
校園
第1711期
【社論】校園流浪犬惹爭議 找尋校安與動物權益間的平衡點
2019-11-01
流浪犬隻傷人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國立政治大學校內熱門的議題之一,不論學生、老師都一定聽過或遇過這樣的問題。近期由於21日在商學院前,再度發生同學雙腿遭犬隻咬傷事件,這項校安議題也再次引發學生熱烈討論。政大校園中,長年有狗群被特定人士飼養在校區,開放空間有犬隻十分常見,然而這些狗群卻會無故攻擊學生,造成師生與校方困擾。學生也對於此事有兩派不同看法,一方支持學校將具攻擊性的犬隻帶離校園,送至收留中心或他處;一方則認為校方無權利帶走流浪狗。 政大校內犬隻眾多,並非所有犬隻都有危險性,因數量眾多,學生難以辨別哪些為溫馴犬隻,哪些有危險性。 圖/《政大學聲》提供除了學生間意見相左,政大流浪犬問題還有另一項難關,便是長年飼養校內流浪犬的李姓校友。李姓校友除了每天會固定至學校餵食流浪狗,也曾將新的流浪狗帶入校園,導致除了狗隻與師生間的衝突,狗群間的衝突行為也會影響師生。並且由於李姓校友認定流浪狗為自身所有物,每當校方決定移置流浪犬隻,李姓校友便會表達激烈抗議,並且阻礙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抓捕大隊的行動。針對流浪犬隻問題,政大校方早已在民國101年1月的校務會議中通過《國立政治大學犬隻管理原則》,也在108年1月的校務會議中修正第三條條文,更改為「本校校園除導盲犬、政府機關工作犬及依前項規定繫狗鏈或做好防護措施者外,禁止犬隻進入本校建築物內。民眾攜帶犬隻,應依規定繫狗鏈或做好防護措施,否則得不允許其入校,已進入校園者,得予驅離。」並同時增訂第七條,「民眾違反本原則規定,造成他人傷害或損失者,除應負相關法律上之責任外;本校禁止該民眾及犬隻入校,已入校者予以驅離,並取消其使用校園資源設施等權益。」以及增訂第八條條文,「本校得視違規情節逕行通知警察機關及臺北市動物保護處派員到校協助處理。」除上述規範犬隻進出之外,政大也有訂定流浪狗移置相關規定,目前校方依舊以TNR(Trap捕捉,Neuter絕育,Return放回)政策為主。然而這項問題卻始終無解,自101年至今,校園中依舊不時發生犬隻傷人與連續對人吼吠的事件。加上雖有規範與管理原則,卻無法有效規範李姓校友的行為,並且由於規則中未訂立罰則,因此只能對該校友口頭規勸,成效不彰。政大校方現在由於以上諸多因素,僅能表示校園為開放空間,歡迎民眾按規定攜帶犬隻入校,並秉持無攻擊性犬隻若無人檢舉學校並不會特別驅趕。然而由於犬隻攻擊並不固定,難以辨別是否具攻擊性,若真發生犬隻攻擊學生事件,駐警隊也難以在第一時間抵達驅趕犬隻。僅能向學生宣導,若發現任何具潛在攻擊性犬隻,盡可能拍照錄影以確定犬隻身分,幫助校方執行捉捕移置。然而這樣的做法治標不治本,學生在遇到流浪狗攻擊、威脅時,難有多餘心力紀錄、確認犬隻身份或特徵。政大校園中的流浪犬問題除了單純攻擊事件,還面臨校外人士的餵食及阻饒,因此校方在借鑑他校管理流浪犬方式時,需要作出應變及更改,讓制度更加符合校園現況。動物權益固然重要,但是當浪犬已明顯影響師生,校方除更改校內犬隻管理,也該徹底執行管理規則,不應因校外人士干擾而使捉捕行動被延緩。面對程序上執行的困境,學校也該更加積極推廣、幫助學生運用現行管道蒐證,確實執行捉捕移置,兼顧學生與動物權益,讓校園更加安全。
政大浪犬傷人頻傳 學生籲校方積極處理
校園
第1711期
政大浪犬傷人頻傳 學生籲校方積極處理
2019-10-31
【記者楊瑞盈綜合報導】10月21日,國立政治大學有一名學生於校內被流浪犬隻咬傷,此事引發學生於臉書學生交流板議論。大量學生指控校內流浪犬隻問題存在已久,然情況一直沒有得到改善,自民國99年起,已有學生持續向校方投訴,如今又發生攻擊事件,學生期望校方能盡快做出保障學生安全的相應行動。 國立政治大學校內流浪犬隻棲於中正圖書館一帶,有學生表示曾在路過圖書館時被吠,感到十分害怕。 圖/《政大學聲》提供政大頻繁發生流浪犬隻攻擊學生事件,不少學生都曾遭遇被流浪犬隻追逐、狂吠的情況。「我現在看到政大的狗都是離越遠越好。」政大應用數學系學生許茱媛表示,他曾多次被流浪犬隻吠叫、跟隨,造成心理壓力,許茱媛盼校方盡快採取行動,拘捕校園內的流浪犬隻。政大歷史學系學生蔡嘉曦也表示,他本人雖不討厭狗,但因多次被校園內流浪犬隻威脅人身安全而感到害怕。蔡嘉曦指出,校方若有確實保護學生安全的措施,他並不排斥校內有犬隻存在。談及保護措施,政大學生會會長、法律學系學生柯嘉偉指出,從學校今年1月第202次校務會議通過修訂《國立政治大學犬隻管理原則》來看,校方確實有處理此問題的意願,但因目前校方回應消極,引起學生反彈,學生會也承諾持續追蹤校方行動,監督校方確實使用現有規定處理犬隻問題。 政大校內犬隻眾多,並非所有犬隻都有危險性,因數量眾多,學生難以辨別哪些為溫馴犬隻,哪些帶有危險性。 圖/《政大學聲》提供針對此事件,政大校方也在10月23日於政大官方粉絲專頁回應。校方表示,政大校內看似無主且無攻擊性的犬隻若無人檢舉,校方並不會特別驅趕。雖然第202次校務會議通過增訂《國立政治大學犬隻管理原則》第八條:「本校得視違規情節逕行通知警察機關,及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派員到校協助處理。」但實際落實上卻有侷限性。校方坦言,曾請動保處帶走校內具攻擊性的流浪犬隻,不過因校外人士抗議校方任意拘捕犬隻危害動物福祉,並恐嚇校方要依《動物保護法》檢舉政大,導致流浪犬移置作業遲遲無法實施。許茱媛認為目前校方處理態度頗為消極,因同類事件已多次發生,仍然無法解決此問題。經常關注動物保護議題以及校內流浪貓、犬健康問題的政大尊重生命社,也對此發表看法。尊生社社長、外交學系學生劉任竣指出,因該校外人士把具攻擊性的流浪犬隻帶進校內,並在校方或動保處要進行捕捉移置行動時,阻止相關移置作業。劉任竣表示,事實上學校已設立相關法規,如《國立政治大學犬隻管理原則》第七條:「民眾造成他人傷害或損失者,除應負相關法律上之責任外,本校禁止該民眾及犬隻入校,已入校者予以驅離,並取消其使用校園資源設施等權益。」但校方並未按照規定處理,他建議校方應加強執行力,確實按照法規執行。目前,政大校方尚未採取任何拘捕流浪犬隻行動,也未給予學生任何承諾,僅提醒政大學生若發現任何潛在攻擊性犬隻時,可先致電通報總務處環境保護組或駐衛警察隊。電話通報後,學生也應填寫「校園流浪狗騷擾肇事紀錄單」,記錄發生的狀況、時間和地點,以及犬隻特徵,並儘可能拍照錄影,以便校方未來進行捉捕行動。 
跑步帶上毛小孩!人寵路跑倡正確領養觀念
生活
第1710期
跑步帶上毛小孩!人寵路跑倡正確領養觀念
2019-10-23
【記者楊家威新北報導】一聲鳴響,大小朋友連同身邊的毛小孩一同邁出起跑線,展開全台唯一寵物與人共同路跑的活動。「奔跑吧!毛小孩公益路跑」19日於新北大都會公園舉行,本次路跑吸引逾3000名民眾參與,活動以「領養不棄養」為主題,期望社會關注流浪動物的問題。 選手與自己的寵物一同衝過終點線,表情放鬆,並與工作人員打招呼。 圖/楊家威攝19日清晨5時30分,毛小孩與主人紛紛聚集在起跑線上,等待路跑賽事的開始。有些組合選擇奮力向前衝,想在頒獎台上爭取一席之地;有些人則慢慢前行,享受與自家毛小孩的散步時光。而毛小孩直直向前奔,主人在後方追趕,似乎成了今日最常見的畫面。 民眾帶著寵物,清晨時分集結於新北大都會公園的起跑線上,等待喇叭鳴響,全力以赴應對比賽。 圖/楊家威攝本次路跑活動依距離分為4組,長至21公里,短則3公里,希望提供一個人寵互動的平台,並為那些無家可歸的毛小孩籌款。參與路跑的銘傳大學法律學系學生李玟佳表示,因為家中小狗年紀已經不小,連鬍子都變白了,所以今天跟牠出來跑跑步,一同活絡筋骨,享受人寵同樂的珍貴時光。活動參與人、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學生李其芯提及,從活動中可以接觸到特別的寵物資訊,路跑加入人寵同跑的元素也能吸引更多人參與。他相信活動能夠有效推廣流浪動物的議題,因活動內有不少寵物知識的倡導以及募款活動。 除路跑公益活動外,活動地場周邊還設有動物醫療臨時站,供到場毛小孩身體檢查及醫療諮詢。 圖/楊家威攝而對於藉路跑活動傳達流浪動物議題的宣傳方式,李玟佳認為雖有攤位在宣導不同寵物資訊,但他無法實際感受到活動的主軸。「台灣人對領養還是有抵觸及誤解,需要透過更多平台去推廣,大家才會真正認識到領養(流浪)動物的議題。」活動志工、大同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生張育愷則指出,雖然這樣的活動能給予民眾部分資訊,如領養動物的管道,但深入地宣導台灣社會可能還需要更努力推廣,像是把流浪動物的議題加入課程或講座等。「活動希望聚集熱愛毛孩子的人,使其互相交流,或是分享彼此的故事。」社團法人台灣咪可思關懷流浪動物協會理事長馮麗珊表示,只推行領養仍舊無法減少流浪動物數量的增加。他說明,大家對於領養其實並不陌生。我們更該著重於節育、不棄養、寵物醫療等主題,以達致減少流浪動物的目標。 活動參與人完成比賽後,於現場領取成績單及獎牌,與自家毛小孩留下特別的回憶。 圖/楊家威攝
制度矛盾下的法醫困境:人力過剩與不足問題並存
專題
第1705期
制度矛盾下的法醫困境:人力過剩與不足問題並存
2019-06-20
【專題記者許容瑄、黃俐榛、林奕辰、莊珺茹、謝承學綜合報導】「醫師是看活人,法醫是看死人。」傳統觀念中談到「死亡」時,人們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有一群人的工作就是跟死者對話,他們抽絲剝繭,在冰冷的解剖室裡試圖找出致死關鍵,他們是面對死因的最前線——法醫。不過,目前全台僅有五十多位法醫,且並不是全數都能解剖大體,而這些法醫正因矛盾的制度進退兩難。 「可解剖的人太少,不可解剖的人太多」:法醫動刀門檻提高法醫檢驗屍體的過程稱為「相驗」。若遇需解剖的案件,則需由具「解剖資格」的法醫參與相驗。據法務部統計,2013至2018年台灣平均一年送交解剖屍體的案件約2037件,然而全台能夠執刀解剖的公職法醫師僅有三位。因人力嚴重不足,剩餘的案件會分派給擁有解剖資格但不在公部門任職的「兼任研究員」處理,但全台的兼任研究員也只有八位。「這麼多年來,真正專任的法醫很少。」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病理組組長、全台三位法醫病理專科醫師之一的許倬憲表示,一名法醫一年的理想工作量是解剖200具屍體,但目前的專任法醫師人數不足,不得已之下只能將工作委託兼任研究員。弔詭的是,雖然具解剖資格的法醫人力不足,但無解剖資格的法醫職缺卻始終僧多粥少。「當初會想唸法醫研究所是因為小時候看了很多(法醫相關)影集,進來之後發現不是想像的那樣。」國立台灣大學法醫研究所學生李俐融表示,他所屬的「乙組」學生成為公職法醫師後不具解剖資格,且公職法醫師缺額稀少。以2018年為例,全台灣僅招收一名缺額,卻多達11個人報考。激烈的競爭使得許多法醫研究生必須尋找與所學無關的工作、放棄多年努力,究竟是什麼樣的制度和環境,造成台灣法醫界「可以解剖的人不夠,不能解剖的人太多」? 也許要從2015年的一場修法探討起。 醫師法醫執照皆須具備  可解剖法醫人力驟減2015年立法院修訂《法醫師法》,引發法醫界與醫界的軒然大波,亦造成《法醫師法》與《刑事訴訟法》相互矛盾。修法前,依《法醫師法》與《刑事訴訟法》規範,具有「醫師」資格者可進行解剖。也就是說,若為醫師,即便沒有法醫執照,仍可以「顧問法醫」、「榮譽法醫」等名義執行解剖。但是立法院修訂《法醫師法》後,解剖需由「法醫師」執行,然而《刑事訴訟法》中仍規定「醫師」才能解剖。因此在不違背《刑事訴訟法》與《法醫師法》的條件之下,解剖者必須同時擁有法醫與醫師執照。台大法醫研究所教授、現任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孫家棟醫師說明,解剖業務應由法務部法醫所內的專任公職法醫師負責,然而,台灣一年2000多件的案件對現有的三位法醫來說是龐大的負荷,因此會有「兼任研究員」參與解剖。法務部法醫所亦利用審核制度(註)降低解剖數量,以減輕三位公職法醫師的工作量,「無法應付的案件則委託我們這些兼任研究員。」註:審核制度是由法務部決定是否進行解剖的標準,法務部提高標準使受理解剖件數減少。從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受理解剖及鑑定案件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前,每年委託兼任研究員解剖及鑑定的件數約佔五到八成。但在2015年修法後由於需要兩張執照,2016年與2017年委外的案件數大幅下降至約三成。由此可見,2015年《法醫師法》的修訂使得沒有法醫執照的兼任研究員無法進行解剖。在總解剖案件量無顯著變動的情形下,公職法醫師的工作負擔明顯上升。 誘因不足、學制不完善  法醫入行意願低僅管可解剖法醫的工作負擔增加,法務部法醫所卻招不到符合資格的法醫補充人力。除了資格問題,薪資過低也是造成台灣「具解剖資格」法醫數量不足的主因之一。法醫所病理組組長許倬憲解釋,台灣的法醫體系由法務部管轄,且公務人員的薪水不能隨意調動。一般新進醫師的月薪約12萬元,薪水還會隨著晉升增長,但法醫的月薪卻一直都只有十萬元。當醫師的收入遠高過法醫,將導致同時具醫師與法醫資格的人不願投身法醫行列。由於成為法醫的誘因低,一直以來台灣法醫從業人員並不多。政府為鼓勵人才投身法醫領域,於2003年在台大成立法醫學研究所,並以學歷為門檻,分設甲、乙兩組。報考甲組的學生,需具有醫學、中醫或牙醫等學位;而乙組則開放其他醫學相關科系學生報考。兩組學生從法醫研究所畢業後,皆須考取法醫執照才具有法醫資格。甲乙組學生雖皆稱為「法醫」,但其中只有甲組學生能負責解剖工作,乙組畢業生僅能擔任有法醫頭銜的鑑識人員。 如前文所提及,由於2015年《法醫師法》的修訂,沒有醫師執照的法醫,也就是乙組畢業後考取法醫執照之學生,僅能進行屍體相驗與毒物鑑定、證物鑑定等業務。又因為各地檢署每年開出的缺額十分稀少,這些畢業後的學生雖有法醫執照卻始終等無職缺。當初為解決「法醫荒」設立研究所的初衷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衍生出新的問題,擁有法醫執照卻無法成為公職法醫師的「流浪法醫」成了另一個待解決的困境。許倬憲認為,以學校體制培育法醫並不符合職場需求,「你知道一個蘿蔔一個坑,你必須要有一個在職的退休,才有辦法人進來,這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從法醫研究所一年所招收的人數來看,近五年兩組招收學生合計不超過五人,但地檢署開出的職缺每年卻幾乎只有一人。乙組學生李俐融就表示,《法醫師法》立法初期釋出非常多名額給乙組學生,因此頭一兩年順利成為法醫的人並不少。然而,後幾年政府漸漸用多種說法來降低名額數量,如缺額已滿或無人退休等等。李俐融進一步說到,「但是我們所每年還是會不斷地招收新生,假設每年都畢業兩個但是兩年只開一個缺,就會累積越來越多有執照的法醫。」前刑事局法醫室主任、戴德法醫事務所負責人石台平表示,台灣目前主導立法的人皆不具備法醫身份,現任法醫研究所的所長也不是法醫,非法醫專業的學者卻是立法者,才會間接導致制度不適用現況,他形容:「政府的作法是『問道於盲』。」 法醫到底該不該是醫生? 醫界法界意見分歧面對法醫「不足」與「過多」並存的問題,李俐融認為若能鬆綁解剖需有醫師執照之限制,就能夠讓人力重回平衡。他解釋,法醫研究所的學生除了法醫領域的學習也須具備醫學知識,「我們(和甲組學生)也就差那一年(臨床實習),如果要我多上一年我也願意啊。」在此情況下,為何要質疑無醫師背景的法醫在解剖業務上的能力?他也提出疑問,既然大部分醫師並不想擔任公職法醫師,為什麼政府又限制無醫師執照學生的解剖資格?李俐融坦言,身旁同學畢業後的規劃大多為回歸大學科系的專業領域,對成為法醫也已不抱太大期望。李俐融無奈地說:「反正就是又要質疑你,又要你修課。」對於乙組學生來說,即使知道成為公職法醫的道路越趨不明朗,卻也只能硬著頭皮完成學業。不同於李俐融,法醫高大成則認為法醫必須具有醫師資格。他不諱言地說:「人命關天的情況下,不能說醫師不做就讓你們(無醫師資格的法醫)來做。」高大成認為檢驗報告送交法庭後若結果有誤,無法醫專業的法官可能無法察覺。 法醫高大成認為法醫仍須具備醫師執照,因此並不認同設立乙組研究所的做法。 圖/林奕辰攝 許倬憲則認為乙組學生擁有足夠能力執行解剖業務,他反而指出,無醫師執照的法醫面臨的問題不只是資格。大部分死者家屬會認為無醫師執照的法醫專業度不足,法醫在面對法官時也會遇到困難,許倬憲舉例:「法庭上會問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你解剖幾件,你現在學經歷怎麼樣?」同時也須考慮其他先進國家標準,除了台灣和中國,歐美國家都明訂法醫須具備醫師資格。許倬憲進一步說明,其實公部門中具解剖資格的專任法醫師人員不足,並不是資格過度嚴苛的問題,符合資格的大有人在,只是法醫工作的誘因太低。「(台大法醫研究所)甲組每年都有人錄取、畢業,但還是沒有人要來(當公職法醫師)。」他透露,醫師考入法醫研究所有時是為了豐富自身學歷,並不一定會投入法醫工作。為改善解剖人力不足的問題,高大成指出放寬資格並不是解方,應要縮短醫師和法醫的待遇差距。同時,他也提出另一個方法,「請醫學系畢業但沒通過醫師執照的人去上課,給他重新訓練過再去考法醫。」高大成認為,若從落榜醫師們中挑選法醫人才,他們也許願意接受法醫較低的待遇。 修法紓緩人力僅是第一步 改善法醫待遇是重點2019年5月10日,立法委員尤美女等人提出《刑事訴訟法》二一六條條文修正草案,盼將《刑事訴訟法》內容與《法醫師法》統一,讓法醫不必擁有醫師資格仍可行解剖業務。若修法通過,可解剖的人力理應可得到紓緩,乙組畢業生也能順利找到工作。然而修法只是第一步,乙組學生要如何讓法庭認可其能力才是關鍵。「法庭對一個法醫的要求其實是非常嚴苛的,檢驗報告封面的資格要一堆,越多的資格人家越喜歡。」許倬憲認為判定死因是重責大任,如果由多個法醫一起以「法醫機構」的名義合出檢驗報告書,便可以減少外界質疑。儘管放寬資格能否改善台灣法醫面臨的人力困境,各界眾說紛紜,但改變現狀已刻不容緩。修法只是個中繼站,為了讓法醫資格的篩選標準符合工作時真正所需的能力,並使人力達到平衡,台灣法醫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許多年輕人都被修法後門檻卡住,但法醫界需要的是傳承。」正如許倬憲所說,若法醫界無法改善甄補機制,導致不能逐步補入新進法醫,法醫人才將會出現斷層。 
零撲殺未解浪犬問題 修法助動保觀念扎根
生活
影音
第1693期
零撲殺未解浪犬問題 修法助動保觀念扎根
2018-12-21
【記者許芷瑄、林宛賢、謝承學新北採訪報導】犬籠內的一隻黑色小狗來回走動,等待下一個溫暖家庭的懷抱。去年二月,台灣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正案,正式實施「零撲殺」政策。但由於缺乏配套措施,使得台灣多數收容所超收犬隻,不僅收容環境擁擠,保育人員數量也嚴重不足,甚至造成犬隻領養率下降。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八里保育場管理員丸子(化名)觀察,民眾會因公立收容所不再執行急迫性安樂死,因此降低領養意願。社團法人中華親善動物保護協會負責人王文評也表示,若沒有增加教育宣導,或是補充人力,即使收容再多動物,也只會讓動物處於更惡劣的環境。根據動物保護資訊網統計,11月的公立收容所中,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等8個縣市 均發生超收的情形,其中以台北市超收84%最為嚴重。除了超收情況外,收容所員工數量也嚴重不足。根據《動物收容處所設置組織準則》建議,收容所每收容40隻動物,就該配置一位工作人員,然而在台灣卻有將近一半的縣市未達標準。保護動物協會秘書長黃慶榮提到,收容所空間若是過於擁擠,犬隻會為了搶奪住所、糧食打架,並因此受傷。黃慶榮指出,收容所的收容動物總量只要超標,收容品質就會下降。王文評更說:「以國際標準而言,每50至60隻浪犬需配置一位管理員,但目前全國收容量,遠遠超出現有人力能照顧的數量。」在零撲殺政策下,公立收容所若是已超收犬隻,政府就會停止捕捉流浪狗進入收容所,造成街上遭棄養的流浪犬數量居高不下,形成惡性循環。因此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動保法修正案,將動物保護教育納入十二年國教內,期望透過教育提升國民對於動保知識及倫理的認知,進而從根源減少因棄養產生的流浪動物數量。立委王育敏辦公室主任朱詩瑀說:「我們也希望透過教育,讓整個動保向下扎根。」因應先前制定的零撲殺政策,政府藉由修訂動保法、加強配套措施,期望未來全面實行動保教育後,能有效降低犬隻棄養率,並透過增加控制浪犬數量的預算,確實達成流浪動物減量的目標。https://youtu.be/ZOlN_xTYke4?t=1
校園浪犬攻擊事件頻傳 共處之道成關鍵
生活
影音
第1692期
校園浪犬攻擊事件頻傳 共處之道成關鍵
2018-12-13
【記者蕭佳宜、徐佳渝綜合採訪報導】「我看到七八隻狗向著我跑過來,我趕快喝斥他,你要做什麼!」國立政治大學警衛黃小姐描述,儘管當時他手握拳頭喝斥追人的狗隻,牠們仍繼續吠叫,自己只好在看到流浪狗退後時,抓緊時機往反方向跑、逃離現場。近期,政大頻頻傳出校園流浪狗攻擊人的事件,不少學生夜間行經山邊校區時,被多隻浪犬無預警地吠叫、追逐,因此產生心理恐慌。而流浪犬該如何處置,也再次成為校園內的討論焦點。政大總務處環保組組長連國洲表示,若校園發生流浪狗攻擊事件,當下會聯絡派出所警察及動物保護處人員安排移置處理。然而,即使將犬隻移出校園,仍會有新的流浪狗不斷進駐,無法長期根治流浪動物問題。而針對具有追車、兇人等前例的流浪犬,輔仁大學「關懷流浪動物志工團隊(愛狗社)」選擇興建「犬舍」,集中管理較有攻擊性的犬隻。愛狗社社長林勤展表示,前幾年時當犬隻發生如追車、咬傷人等偏差行為,會將牠們帶到狗舍以避免類似事情再度發生。將流浪犬集中到犬舍管理,不僅能避免流浪犬影響校園安全,社員及志工也可以滿足犬隻的生理需求,針對特殊狀況給予照護。林勤展補充,「裡面有一些老年的犬,或者是有受傷的犬隻需要吃藥,我們也會做餵藥的動作。」除了照顧校園流浪犬,輔大志工團同時積極推行浪犬送養計畫。而民間動保團體也積極實施「TNR(誘捕絕育回置)」方案,在捕捉流浪動物後、進行結紮,最後將浪犬放回捕捉地,希望有效減少流浪動物數量。其實,大學校園屬於開放空間,流浪動物進出的情形自然難以避免,一次你在降低浪犬數量的同時,要如何與已生活在校內的流浪動物共處,便成為校園的重要課題。https://youtu.be/0j_P3mXjhAs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