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猫は液体 Melty Cat》展夏日回憶ㅤ宮田大生以貓擬人喚童心
藝文
第1813期
《猫は液体 Melty Cat》展夏日回憶ㅤ宮田大生以貓擬人喚童心
2025-09-26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人類在日常中多處於忙碌狀態,心理上很少有休息時間。但看著貓咪時,心中自然會產生療癒感。」日本神戶藝術工科大學生宮田大生,19日於壹貳壹藝術空間舉辦《猫は液体 Melty Cat》個展,打破從人出發的觀點,以貓咪視角體會生活中的不平凡。 《猫は液体 Melty Cat》中的液態狀白貓,是宮田大生根據貓咪喜歡鑽進各種物體、猶如液體般靈巧的特性所發想。而白貓在作品中更代表著他的化身,「在每個場景中,我會透過白貓描繪我可能會做或想嘗試的事情。」畫作裡總是出現在白貓身旁的黑貓,則扮演著類似父母的角色,陪伴在宮田大生的身邊。例如作品〈帰省〉(歸鄉),以鄉間公車站班次很少的背景出發,表現出黑貓白貓等車期間一起聽著懷舊音樂,沉浸在回憶裡的模樣。而公車亭背後的舊演歌海報也透露出宮田大生對營造鄉村情懷的重視。 本次展覽以夏日氛圍為核心,透過細膩的場景描繪,展現日式鄉村與海灘風情。宮田大生在作品〈冷たいごちそう〉(涼夏盛宴) 中描繪黑貓白貓吃西瓜的情景,並特別著墨在不顯眼的榻榻米色彩與線條陰影,強調夏季時光與道地的日本鄉村氛圍。坐著吃西瓜的擬人化風格則表現出貓咪體驗人類生活的模樣,宮田大生說:「貓咪在現實中不可能像人類一樣行動,而當我用擬人化的方式(呈現作品),容易讓觀眾產生親近感。」他藉由貓咪平易近人的形象,重新喚起人們心中的童趣。 此外,宮田大生風趣又帶有玩心的性格也融入到作品中。漸層的天空與湛藍的海洋,衝浪板、沙灘球與救生圈,貓咪們躺在沙灘椅,手上拿著飲品享受夏天獨有的愜意,作品〈思い出のビーチ〉(追憶海岸)藉由兩隻貓咪的體驗,將海灘上常見的行為轉化為詼諧有趣的畫面,引領觀眾重新感受日常間的行徑。「(宮田大生的作品)會讓人覺得很貼近生活,並且產生共鳴。」壹貳壹藝術空間策展人小J(化名)認為,有些藝術給人的感覺比較有距離感,宮田大生的作品卻富有親和力,「即使沒有很懂繪畫,也能了解他想傳達的意涵。」 「這些畫作給我一種很溫馨的感覺,好像也跟著作品一起回到小時候的夏天回憶。」觀眾小庭(化名)表示。作品裡隱藏於不起眼之處的小細節,是宮田大生對還原夏日題材的堅持,而作品通過貓咪創造出的故事性,結合了個人情感與記憶,塑造出他獨有的個人魅力。「不只是因為畫風而叫做 Melty Cat,登場角色的性格、打扮、背景與意義等各方面加起來,才構成了 Melty Cat。」
以童趣元素隱喻現實暴力 李兆起藉繪畫詮釋文學意涵
藝文
第1803期
以童趣元素隱喻現實暴力 李兆起藉繪畫詮釋文學意涵
2024-12-13
【記者林偌甯台中報導】「在大眾想像中,鳥在空中飛翔,象徵自由,但展中的牠卻被束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李兆起即日起於台中毛刺空間,舉辦個展《想要勾著一些樹和鳥》。李兆起結合歷史文學與個人觀察,運用壓克力顏料和裝置展現對當代社會與自我生命歷程的無力感。 談起展覽理念,李兆起表示他習慣先以直覺創作,再分析作品意涵。他提到作家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ño)與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Pedro Llosa)筆下對政治暴力和權力爭鬥的描繪,使他反思當前社會危機。為此,李兆起以「無力感」為題,在作品中融入童趣元素與低對比色調,運用簡化、平面化的畫作構圖,塑造童真的外表,隱喻現實中的多重暴力。「我們現在面臨著一個大威脅,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視它。」他補充道。 「我喜歡文學具有的時間感和豐富內容。」李兆起說道,為呼應文學複雜的層次,他嘗試在畫布上隨機塗抹、打磨礦物粉,堆砌作品的厚度與質感。他將任意灑落於畫布上的礦物粉視作草圖,「不打草稿會不知道畫面要畫些什麽,礦物粉(在畫布)上面的隨機樣態幫我決定畫面。」作品〈小薩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倒霉的〉取自作家尤薩的《酒吧長談》(Conversaciones de bar),李兆起藉礦物粉與樹脂形成的不規則、斑駁痕跡,呼應小說主角小薩在20世紀祕魯動盪中的掙扎心境。 李兆起除了揉合壓克力顏料與礦物粉作畫,也透過讓仙人掌快速生長的種植方式「嫁接」,隱喻當代強勢文化侵略弱勢文化的常態。他說道:「嫁接是把仙人掌的頭切掉,再移植到另一株台木上,就像砍掉你的頭,換上別人的頭,讓你為它生長。」由於仙人掌外型酷似飛彈,李兆起遂將其擬態為武器,反思當代社會的威脅與衝突。 畫作〈遠離名為進步的天使〉引用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保羅.克利(Paul Klee)作品〈新天使〉(Angelus Novus)的詮釋:「天使背對未來,面向過去,看到歷史中的廢墟,卻被「進步」的風暴推著他向前,所以無力改變。」李兆起認為,災難不斷重演,人民在不同時代持續被政權壓迫,觀察者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感正與「天使」相呼應。他在裝置與畫作中重複使用斷裂的房屋和手指等符號,串聯藝術家與天使共有的無力感。房屋象徵歸屬感,但畫中建築被分割,暗示社會不安;被切割的仙人掌則轉化為斷裂的手指,暗喻被侵襲的生活。 大學畢業後,李兆起經歷數份工作,深刻體會求生存時必須承受的不合理壓力,再將這份無奈體現於〈失敗的戰車〉。作品呈現出古代戰車的場景,但李兆起特意將駕馭戰車的馬匹,替換成一群被鐵鍊束縛著脖子的犬型戰士,象徵無法掌控自身生活方向的處境。觀展民眾張婷表示,作品中的留白為他帶來更多想像空間,「生而為人,進步未必是每個人的終點。」觀者小明(化名)則對作品〈Sweet Go〉提出見解,他認為作品中描繪的狗既想尋找出口又懼怕外界干擾,反映藝術家渴望突破創作卻難以接納他人建議的矛盾心境。
《天使注視》展童趣「織」境 張瑄祐重整過往經驗
藝文
第1790期
《天使注視》展童趣「織」境 張瑄祐重整過往經驗
2023-12-20
【記者黎昕俞台北報導】小女孩將粉嫩的色彩注入作品,童趣之中試圖重整過往感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張瑄祐,12日起在天鵝座芝藝術展覽空間舉辦個展《天使注視》,張瑄祐利用平面創作或布織品,以第三人稱視角觀看過往自身經驗。談及選擇以《天使注視》作為個展主題的動機,張瑄祐說:「有時候我會用第三視角去看我以前經歷過的事。」他表示在這個狀態下進行創作,如同神話中記載的天使般,帶著純潔的眼光,溫柔呵護凡間的萬物。因此,在創作本次個展作品時,張瑄祐皆嘗試跳脫自我,試著用第三者的角度重新看待自身過往經驗。觀眾王同學(化名)認為個展彷彿張瑄祐的內心世界,夢幻卻黑暗。觀眾Luke(化名)則表示使用柔軟的布料、便條紙日常的塗鴉作為媒材,「像是把自己幻想的房間搬到展場玩扮家家酒,日常又不日常。」模擬中世紀宗教畫構圖的作品〈無題〉,張瑄祐抹去宗教的意涵,將其轉現成他在犯錯後,罪惡感作祟卻又希望能被救贖的心境變化。畫中白色頭髮的女孩象徵無道德瑕疵的個體,其他圍繞在他身旁的女孩,則代表犯錯者自責懊悔的複雜情緒。張瑄祐表示,這些女孩其實都是他自己,「如果我犯錯,會很在乎他人怎麼想,但其實對其他人而言或許並不代表什麼。」 作品〈無題〉中,張瑄祐取材自中世紀宗教畫的構圖,探討人犯錯後的心路變化。 圖/黎昕俞攝在系列作品《布拎布拎》中,張瑄祐以「布」織出不同造型的建築物,表達他對安全感的想像。談及使用布作為媒材的原因,張瑄祐表示比起繪畫,觀者可以直接透過布料的材質,對創作者的作品有初步的想法。因此,在作品〈小屋〉中,張瑄祐將粉色系蕾絲內褲拼接成屋頂,並將乾淨的保險套裝入亮粉,再拼貼成拱門的造型。他試圖描述青少女對性的想像,並利用材料的質感,讓觀眾能直接明白主題。「這些全新的材料都不具有生活痕跡,代表少女對性沒有過多遐想的純真。」他補充道。 〈小屋〉是張瑄祐以活潑童趣的方式,想像青少女對性的幻想後縫紉而成的布製品。 圖/黎昕俞攝同為系列作品之一的〈燈塔〉,則是作者在閱讀完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後,將文章中給予作者及當地居民安全感的燈塔,以布料縫製而成,藉此比喻為上大學後的家鄉,並投射自己在外讀書時對家的感受。他刻意選用涼被材質的布料,讓觀眾聯想到在家蓋棉被的兒時回憶。此外,他也在作品中縫製絲綢等較可愛的元素,除了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表達鄉愁,也希望用隱晦的手法去講述思鄉的憂愁情緒。 作品〈燈塔〉以兒童常蓋的涼被材質製成,象徵張瑄祐上大學後對家的投射。 圖/黎昕俞攝
水墨結合童趣 羅婕繪出童話幻想
藝文
第1687期
水墨結合童趣 羅婕繪出童話幻想
2018-11-07
【記者陶怡軒台北報導】一幅幅描繪著旋轉木馬、甜點與玩具的畫作,在雙層絹布與刺繡的搭配下,畫作中的小女孩躍然紙上。今年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水墨組畢業的羅婕,3日起在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舉辦水墨畫個展《嚐一口甜甜》,以繽紛童趣的畫風帶領觀眾進入他的幻想世界。羅婕表示,他嘗試在童趣的畫面中投射現階段的心境。如在多幅作品中出現的仙人掌,代表他認為自己如仙人掌般,兼具堅強與脆弱,而仙人掌開花時無比美麗,他以此期許自己永遠準備在最好狀態,等待開花時機。畫作中的旋轉木馬,則象徵他長大後為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追尋。展覽的畫作皆以絹布為媒材,搭配刺繡點綴。羅婕表示,絹布為國畫常見的媒材,「利用布的特性去做刺繡,再利用透明的特性做兩層效果。」羅婕在兩層絹布上繪畫,使觀者無法一眼看透全部的畫面。民眾傅資貽認為兩層的畫作呈現讓整體更有層次感,「感覺比較立體,背景的部分讓它的畫面更有深度。」 民眾觀賞展場內的畫作,本次展出的作品皆由兩層絹布呈現,配上刺繡點綴,更具層次感。 圖/陶怡軒攝羅婕大部分的畫作中皆有一名綁著辮子的小女孩,卻總是背對觀眾,或被遠方飄來的雲朵遮住臉龐。羅婕認為,女孩不願顯露太多情緒,如同自己的投射。這次展出的〈我是小豆醬〉,則讓女孩露臉,更賦予其名字。羅婕表示,在研究所畢業後,越來越多人關注他的作品,小豆醬的出現象徵他心境上的轉變,「露出臉是接受讓大家知道我是誰,願意告訴大家我的故事。」民眾張銘芸表示,自己特別喜歡童趣的畫風,羅婕的作品讓他感到心情放鬆,而作品〈果凍山水〉同時結合山與果凍的意象,顛覆他對於果凍的想像。傅資貽也表示,在展品中能看到不同的故事與細膩的細節,也能感受到羅婕畫筆下勾勒出的夢幻情境。 羅婕的畫風童趣可愛,並且以「嚐一口甜甜」為展覽命名,希望前來觀展的都可以舒適的觀展體驗。 圖/陶怡軒攝
《月亮媽媽》重現 童趣手法詮釋死亡
藝文
第1633期
《月亮媽媽》重現 童趣手法詮釋死亡
2016-10-20
【記者翁芊儒台北報導】奶奶試圖撐起身體從床邊站起,但她顫抖的雙手卻無力與老邁的身軀抗衡。頑劇場民國104年首演後,13日起連續四天在永安藝文館表演36房感動重現《月亮媽媽Mamma Luna》,以童趣手法展現衰老和死亡。表演剛開始,飾演奶奶的頑劇場團長、導演黃凱臨就已入戲十分,在觀眾的輕語交談中詮釋行將就木的老奶奶。換幕後,一位小丑女孩闖入老人的房間,抵抗象徵死亡的巨大月亮,但最後卻不敵月亮降臨,就像人終究要走向衰老一途。黃凱臨以獨角戲方式分飾老奶奶及小丑女孩兩角,並以小丑女孩對抗巨大月亮的無知與恐懼象徵初接觸奶奶衰老身軀時,不解與害怕的心理反應,連結小時候幫奶奶洗澡的記憶片段。「就像很多的小孩子在看到自己的爺爺奶奶,對他們來講老人就像是另一個星球的生物,他們其實都會害怕的。」為了呈現小丑女孩的天真,黃凱臨以童趣的想像重新詮釋平時只能跟「衰老」產生連結的器物。劇中小丑將拐杖化為抓背的工具、薩克斯風,甚至是抵抗月亮的武器,讓現場歡笑聲四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生林彥表示,老年人的象徵體,在一個小女孩的心裡可以變成像薩克斯風一樣有趣的東西。小丑女孩不知道手中把玩的枴杖最終只能成為用來攙扶自己年老身體的器具,就像人類終究仍抵不過衰老,只能被囚禁在佝僂的身軀裡。經歷去年首演、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Off d'Avignon)、新加坡M1藝文小劇場藝術節的洗禮,《月亮媽媽》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中更臻完善。黃凱臨說:「戲不停地在成長、進化,經歷了前面的旅程之後變得更成熟了。」她表示,演出片段的變動,是為了讓觀眾能進入劇中的世界,更能領會戲劇欲傳達的信息。表演過程中,小丑女孩把玩各式物品之餘,也不忘與觀眾互動、索取掌聲。正如小丑需要現場的觀眾才能完成演出,每一個劇場的設計與不同觀眾的回饋都會讓黃凱臨在演出當下有不同的表演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范安妮則提到:「人生會追尋很多東西,可是當你老了以後你要去面對的是你自己還有你的身體,只有你去擁抱她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感受到活著的美好。」她認為,儘管劇中沒有太多語言的傳遞,但正因如此,才能從演員的情緒去感受到她內在心境的真情流露,「因為她感動所以更感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