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學生走入視障世界 美大學白手杖意識日除社會汙名
國際
第1783期
學生走入視障世界 美大學白手杖意識日除社會汙名
2023-10-26
【記者劉芯妤綜合報導】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康柯德大學(Concord University, CU)於18日在校內舉辦白手杖意識日(White Cane Awareness Day),目的為提升學生對視障及白手杖(註)的認識。白手杖意識日發起人,也是視障者的科爾.斯威尼(Cole Sweeney)喜悅地表示,透過視障模擬訓練,不僅參與者能夠深入了解視障議題,自己也能夠從中得到樂趣。註:白手杖為視障者行動輔具之一,用以探測、保護、辨識環境路況。 在視覺障礙模擬中,參與者戴上視覺障礙模擬護目鏡體驗視覺障礙者平常所看到的世界。 圖/科爾.斯威尼提供斯威尼介紹,白手杖意識日已持續四年,通常於社區內舉辦,今年是首度在校園舉行。參與者在活動中能體驗視障者的生活,如視覺障礙模擬和白手杖障礙體驗。現場的無障礙技術演示讓參與者了解現今技術如何幫助視障者順暢地使用電子產品,甚至享受玩電玩遊戲的快樂。 斯威尼示範無障礙技術,讓參與者了解視覺障礙者如何使用電子產品。 圖/科爾.斯威尼提供「為了讓人們了解視障議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斯威尼強調。他希望透過白手杖意識日的體驗活動讓學習知識變得有趣,改變大眾對視障者的刻板印象。他舉例,在白手杖障礙體驗中,學生們戴上眼罩,讓自己處在充滿黑暗的環境中,並聽從專業的白手杖教練指示,使用白手杖步履蹣跚地走上舞台,最後跌跌撞撞地找到指定椅子坐下。許多參與者反饋,透過簡單的體驗活動,他們獲得深度的啟發性知識,進而對視障者有更多的認識。 參與者透過專業白手杖教練指示,能夠從中體驗視障者的生活視角。 圖/取自Unsplash針對白手杖障礙體驗環節,全國盲人聯合協會(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Blind)發言人克里斯.丹尼爾森(Chris Danielsen)贊同地說:「透過專業的白手杖教練從旁引導,的確可以讓學生了解視障者的不便。」他補充,若只是讓參與者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獨自處在黑暗的環境中,往往會加深大眾對於視障生活的恐懼感。「視障人士的權益需要被重視。」丹尼爾森鄭重指出。他認為雖然近年美國社會對於視障者的包容程度有改善,但仍需做出更多努力使視障人士能夠融入社會。他也提出,雖然視障者輔助功能已存在於電子產品中,但應用層面卻尚未普及,視障人士依然難以使用許多網站及應用程式。「舉辦白手杖意識日不僅僅是因為我是一名視障者,也是為了去除社會對視障的汙名化。」斯威尼期盼,當大眾更瞭解視障人士的生活後,就能減少視障者與社會間的隔閡。
超音波結合鏡頭辨識 智慧手杖改善視障者用路安全
新知
第1776期
超音波結合鏡頭辨識 智慧手杖改善視障者用路安全
2022-12-21
【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唯有機器和AI,這個智慧盲人手杖可以為你24小時工作。」龍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師生團隊以超音波和智慧物聯網(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 , AIoT)技術研發「AIoT智慧靈魂之窗」,幫助視障者偵測路面障礙物。此發明在「2022第九屆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KIDE)」中獲得銅獎。「導盲犬也要睡覺和吃東西,但如果這時候視障者想要出門呢?」指導老師張志聰提及,導盲犬不僅培訓時間和金錢成本高,且工作年限只有3至5年,而白手杖雖可幫助視障者獨立出門,但以碰撞方式確認有無障礙物,有影響路人或破壞物品的疑慮,白手杖較長的體積也無法幫助視障者探測腰部以上的物體。因此,團隊設計「超音波無碰撞手杖」和「智慧視覺帽」,組成AIoT智慧靈魂之窗。 龍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師生研發「超音波無碰撞手杖」和「智慧視覺帽」,幫助視障者偵測和辨識路面障礙物。 圖/研究團隊提供該手杖以超音波感測取代接觸碰撞偵測前方物體,並透過震動提醒使用者,團隊成員黃浤栩解釋,「就像在遊戲裡面碰到物體時,VR的遊戲搖桿會給玩家手感反饋一樣。」為避免超音波大範圍偵測前方物品,影響使用者對環境狀況的判斷,團隊將超音波範圍縮小,並增強手杖的指向性,讓手杖只偵測一個方向範圍的障礙物。團隊也在手杖中設置加速度感測器,辨識手杖是否正在使用,以節省用電,「在(手杖)沒有被觸動的情況下,它會自動進入省電模式,停止以超音波檢測。」團隊成員林泓名補充。加速度感測器更結合藍牙功能,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尋找手杖,而當手杖被呼叫時,會發出提示聲,直到手杖偵測到被觸碰為止。「使用手杖可以讓我們知道前方有障礙物,但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麼。」黃浤栩說明,團隊結合AIoT研發智慧視覺帽,帽子上的鏡頭會拍攝下前方的畫面,再以AIoT回傳到遠端伺服器,並透過語音回傳辨認結果到使用者的耳機內,幫助使用者更清楚地辨識身邊的環境。林泓名也強調,辨識過程只需一秒鐘的時間,且準確率達80%。 AIoT技術將帽子拍下的影像畫面回傳遠端伺服器,經過計算後會透過耳機告知使用者周遭的環境狀況。整體過程只需1秒鐘,且準確率可達80%。 圖/研究團隊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障者家長協會秘書長藍介洲表示,視障者在行走時會高度依賴聽覺辨認周圍環境,而智慧視覺帽的語音會使視障者分心,恐影響自身的安全,「80%的準確度還是不太理想。」團隊也計劃持續改進影像辨識系統的精準度和增加預判性,望能讓使用者提前知道車輛狀況、紅綠燈等路況,保障視障者的安全及便利。 龍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張志聰(右一)帶領學生參加「2022第9屆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KIDE)」。 圖/研究團隊提供
逢甲融光學雷達與iPhone 智能測距APP護視障者行動
新知
第1761期
逢甲融光學雷達與iPhone 智能測距APP護視障者行動
2021-12-22
【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走在人行道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導盲磚上停放著機車,或眾多雜物堆放在上面,對仰賴導盲杖的視障者造成不便。有鑑於此,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黃子騰、余睿霖及温子瑩組成團隊,以iPhone偵測物體距離的lidar技術發明「觸幕可見」手機APP,該發明榮獲「2021 APP移動應用創新賽」二獎。 由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黃子騰、余睿霖及温子瑩組成團隊參賽「2021 APP移動應用創新賽」。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觸幕可見」是一款用來協助視障者行走的APP,不只能偵測物體與使用者的距離,更能辨識各種交通號誌,研發團隊希望除導盲杖外,能有另一種方式讓視障者生活更便利。研發團隊隊長黃子騰說:「盲人只能依靠導盲杖或導盲犬行走,所以我們希望能應用iPhone的lidar,提供他們其他獲得資訊與距離的方式。」黃子騰還補充,過去研究發現iPhone系統對視障者較友善,因此視障者有較高比例是iPhone手機的用戶。 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沒有這一隊」於「2021 APP移動應用創新賽」中獲得二獎的殊榮。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該發明主要結合三種技術:lidar、Core ML及反饋系統。首先,lidar會以立體感知功能計算物體與使用者的實際距離。接著,機器學習系統Core ML會分析物體影像,之後拍到具高度相似的物體,系統就能直接判別,「此項技術主要告知視障者前方看到什麼東西。」團隊指導老師、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許芳榮解釋。最後,反饋系統會以震動及語音方式提醒視障者,黃子騰補充,系統偵測到物體就會以不同頻率的震動即時提示,語音系統也會同時告知前方物體的名字。 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沒有這一隊」在學習各項技術,並討論如何應用於手機應用程式內。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觀測的距離」是此次發明與導盲杖最大的差異,黃子騰說明,正常人的視野距離很遠,但導盲杖為便於攜帶,無法做太長,導致盲人只能知道自身範圍內的事物,他強調,「我們希望利用lidar去測定距離,並告知盲人5公尺內有什麼東西。」他更舉例說明,過去依靠紅外線或雷達的智慧導盲杖本身還是需敲擊,但導盲杖的震動提示將造成盲人辨識的困難。而針對其他穿戴式裝置,他解釋,對一般人來說價格過於昂貴,可能無法負擔。然而使用者體驗卻是該發明的最大困境,黃子騰說道:「一手拿手機,一手拿導盲杖,其實無法讓盲人很方便地使用。」許芳榮則提出可能解方,將該發明與手錶結合,使視障者能以配戴方式感測,再加上手錶本身即具震動功能,就能使視障者更方便使用。而視障者郭亦倫則認為,是否有幫助還必須看實際使用效果,「太慢或太頻繁的提醒都等於沒用。」他表示,要取代導盲杖可能還需一段時間使視障者習慣新的用路方式。 逢甲大學研發團隊與視障者進行相關溝通,進而研究出更貼近視障者生活的發明。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未來研究團隊希望結合物聯網及各種資料庫,來完善盲人生活,黃子騰期許道,透過物聯網的幫助,能讓盲人在更遙遠的地方收到通知,進而幫助盲人定位自己的位置。但結合物聯網還需大量的資料庫,許芳榮說:「要建立這些訊息,成本就會很高,所以未來比較大型的公司跨入該技術的市場可能性較大。」
海大造AI辨識 盼克服視障者防疫障礙
新知
第1758期
海大造AI辨識 盼克服視障者防疫障礙
2021-12-01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疫情爆發至今,落實政府防疫政策已成為我們的日常,不過對視障者來說,各店家擺設實聯制的位置不盡相同,其實是一大困擾。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資訊科技組副教授謝易錚帶領團隊研發「疫起保持社交距離」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裝置,盼能改善疫情帶給視障者的附加問題。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資訊科技組副教授謝易錚帶領團隊研發出「疫起保持社交距離」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裝置,在競賽中大放異彩。 圖/吳家瑄提供因應當前的防疫規範,顧客進店家前都必須掃描實聯制QR code、傳送簡訊至1922,並噴酒精消毒和測量體溫。上述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會造成視障者諸多不便。團隊成員吳家瑄解釋,視障者會去習慣生活的地方,「但是熟悉的環境又多出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其實很難順利地完成動作。」為此,團隊將「疫起保持社交距離」設計成簡易的面罩以及背包,讓視障者可以方便地配戴,並完成實聯制掃描。團隊利用目前速度最快、精準度最高的AI物件偵測演算法YOLO第四版(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4, YOLOv4)進行物件辨識。當辨識到QR code時,裝置會啟用立體攝影機,測量物件的距離及方位,再透過語音引導使用者靠近,「就是可能三點鐘、兩點鐘方向多少公尺這樣。」吳家瑄補充說明。最後,裝置利用內建的通訊設備傳送簡訊,並將發送結果顯示在胸前的螢幕上,供店員確認。 使用者需額外背電源用以裝置運算,團隊成員吳家瑄希望未來能朝向更精簡的晶片化發展。 圖/吳家瑄提供除實聯制外,防疫政策還包含配戴口罩及保持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不過視障者無法得知周遭的行人是否有確實落實,因此團隊更在裝置中增加此項辨識功能。若偵測到左方有行人未戴口罩,且距離逐漸靠近,背包肩帶的左側馬達將會震動,反之亦然。吳家瑄說:「因為如果你是用語音一直跟他說『這邊有人這邊有人』,其實是一種干擾。」目前,裝置並未實際試用於視障者身上,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資訊組組長郭亦倫認為,「要試用看看才會確認實際上能不能夠指揮得很好。」他建議,裝置可以因應每個人不同的使用習慣,在開啟前多一個步驟,讓使用者自己去選擇需要偵測哪些物品以及要以何種方式提示,「或許這樣的設定也可以讓這台機器更省電。」他推測道。 各店家擺設實聯制QR code的位置都不大相同,易造成視障者不便找尋的困難。圖為示意圖。 圖/顏婕儒攝「疫起保持社交距離」使用AI深度學習的技術,因此只要蒐集足夠的資料集,就能辨識更多的物件。謝易錚期待裝置可以有更多元的用途,他舉例道:「在結帳的時候,有些硬幣、紙鈔比較難去判斷,希望以後裝置能增加辨識紙鈔的功能。」團隊也盼望,此裝置的發想能帶給政府一點啟發,謝易錚說:「任何政策都要為視障者準備配套措施,希望可以照顧到所有少數族群。」
克服視覺障礙 黃家皇稱霸田徑賽場
體育
第1711期
克服視覺障礙 黃家皇稱霸田徑賽場
2019-10-31
【記者楊瑞盈台中報導】「加油!還差一點,要到終點了!」選手盡全力衝向終點,場邊的人都向他們呼喊,為他們應援。108年台中市第九屆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10月25日至27日展開,其中田徑項目B3社會男子組中,由來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黃家皇取得視覺障礙100公尺的第一名。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黃家皇全力往前衝刺,成功奪得視覺障礙B3社會男子組100公尺第一名。 圖/楊瑞盈攝身心障礙的田徑項目與一般田徑項目不同,某些項目組別需要人或各項輔具協助選手完成賽事。如視覺障礙B1組的跑步項目,參賽選手皆須要戴上眼罩,在陪跑員陪伴下進行比賽。而肢體障礙T51-54(註)級別的選手,則需要使用競速輪椅輔助完成跑步項目。註:T51-54為肢體障礙選手參與田徑項目分級。 肢體障礙選手會需要使用到競速輪椅進行100公尺、200公尺等競速項目,這是與一般田徑項目不一樣的地方。 圖/楊瑞盈攝本次比賽個人獨得五項冠軍的黃家皇,在視覺障礙B3社會男子組跳遠、100公尺、200公尺、400公尺及標槍都取得第一,收穫滿滿。但他仍認為,自己表現有待改進,尤其是主項目跳遠。他解釋,由於是早上的第一個項目,缺乏足夠熱身時間,導致成績未達預設目標。此外,本次參與太多賽事也是困擾之一,他表示,有些項目比賽時間接近,在未得到充分休息狀況下就要進行比賽,以致成績不太理想。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黃家皇揮臂向前,標槍擲出25.48米的成績,取得視覺障礙B3社會男子組標槍第一名。 圖/楊瑞盈攝黃家皇指出,自己雖為身障選手,但訓練過程與一般田徑選手無異。然而在進行技術訓練時,所需要的時間較多,甚至會把障礙物踢倒,需要更注意安全。黃家皇的教練乃慧芳表示,視障選手在訓練上對場地資訊的了解並不多,不清楚場上有危險,使選手訓練過程更為困難,容易產生意外。而在比賽上,選手需要花更多心力留意周遭環境變化,無法全心投入比賽,使成績與一般選手有差距,且一般選手能輕易完成的動作,視障選手需花上更大的力氣,才能完成。「身心障礙選手需要面對的困難比一般選手多,此次運動會希望讓他們超越障礙,突破自我。」台中市身心障礙體育總會田徑委員會主委黃阿平表示,現在政府推廣全民運動、全民體適能等,但身心障礙運動這一部分一直被忽略,未來希望透過此類活動讓更多身心障礙者投入運動,藉此發掘更多有潛力的身心障礙選手。
盲人節倡視力保健 帶領民眾體驗視障者不便
生活
第1709期
盲人節倡視力保健 帶領民眾體驗視障者不便
2019-10-16
【記者李權洲台中報導】戴上特殊眼鏡,眼前五彩繽紛的世界變成模糊白茫的景象,人們只能依靠身旁的陪伴者,找出前進的方向。「社團法人台灣愛之光公益協會」為響應國際盲人節,於12日舉辦大型園遊會活動,其中的「視障體驗」讓民眾藉由道具感受視障者生活的不便,進而體認到視力保健的重要性。 人們戴上特殊眼鏡,由活動志工協助其前行,體驗視障者生活之辛苦。 圖/李權洲攝每年的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節,旨在推動社會對盲人之關懷及提升盲人的生活品質。愛之光協會自2016年起在台中市區舉辦盲人節的推廣活動,其中的視障體驗讓民眾戴上降低配戴者視力的特殊眼鏡,在視力不佳的狀態下完成繪畫任務。民眾在戴上眼鏡後往往難以行走,必須要由志工陪同才能前進,此外,原本輕而易舉的塗鴉在失去視力的狀態下,也變得艱鉅許多。 視障體驗活動中,民眾先抽取一樣物品,在到達任務區後把抽到的物品畫出來。 圖/李權洲攝「戴上眼鏡後眼前完全是白茫茫一片,只能隱約看到光跟影子。」活動參與者、擁有百萬訂閱者的YouTuber「黃氏兄弟」其中的弟弟瑋瑋(本名黃挺瑋)說。他坦言自己當時因為看不到,失去方向感而感到迷茫。哥哥哲哲(本名黃雍哲)則覺得戴上眼鏡後降低了測量距離的能力,「很難判斷東西到底距離多遠。」兄弟倆也提到由於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常常會有長時間使用電腦的需求,因此更須重視眼睛的保護。哲哲表示自己用眼一小時就會起來走走,這時也會去提醒弟弟休息,「家人和朋友間可以互相提醒,確保不會用眼過度。」 黃氏兄弟上台分享視障體驗活動的過程和心得,同時向粉絲宣導護眼重要性。 圖/李權洲攝活動志工、嶺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學生廖維羿表示,他看到很多視障者在家人陪同下參與活動。他認為社會大眾多會對視障者感到同情,正因如此我們更須將這份同情轉為實際行動去協助他們,「像是過馬路時攙扶他們或是提醒前方行人有視障者通過等等。」參與活動的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學生、全盲視障者呂宗儒提到,現在給視障者使用的公共設施仍有些設計不良之處,對他們來說有些不便,「像是導盲磚有些是連到牆壁,我們會被誤導去撞牆。」他除了希望政府能改善基礎設施以外,也呼籲社會大眾要更重視自己的眼睛,「平常沒事多出來走走,不要被手機電腦綁架了。」
便簽點字機助視障 「點」出有效期限防誤食過期品
新知
第1692期
便簽點字機助視障 「點」出有效期限防誤食過期品
2018-12-12
【記者林莉庭綜合報導】視障者在購買商品時,因商品標示未包含點字設計,無法得知商品保存期限,日後可能會無意間吃下過期食品。日前亞東技術學院工商業設計系學生林荷璇和張雅筑共同研發「掌上型便簽點字機」,讓視障者能在旁人告知保存期限後,用點字機在便簽上輸入食用日期,並黏貼於食品包裝,減少日後誤食過期食品的可能性。 經由旁人介紹,視障者能挑選到自己想吃的食品,同時也能得知保存期限。 圖/林莉庭攝「我從來都不會知道我的東西的保存期限。」視障者、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學生許家敏指出,目前商品標示沒有加上點字,讓他總食用不知是否過期的食品,也不敢購買需要冷藏或保存期限較短的生鮮食品,只能盡量選擇料理完畢可直接食用的外食。 若能得知商品的保存期限或名稱,視障者便能放心挑選想吃的食品與需要的生活用品。 圖/林莉庭攝林荷璇說明,考量盲文文字結構由六個點組成,裝置安排六個按鈕,使用者可以透過按壓按鈕,簡便地操作裝置,加上裝置較桌上型點字機方便攜帶,小巧的設計讓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身攜帶。張雅筑也解釋,他們選用再生紙製成的紙材,達到環保再利用的設計目標,並於背面塗上黏膠,讓使用者能透過裝置輸入保存期限後,將紙黏貼在商品上,隨時得知自己是否吃下過期食品。 將紙材插入裝置後,用按鈕輸入點字,便能在商品上標示出保存期限。 圖/林荷璇、張雅筑提供針對這項裝置,許家敏建議,在輸入點字時,希望裝置由目前手動推紙張進點字機,改為自動推進,他也認為應加入修正功能,讓使用者輸入錯誤點字時能返回修改。指導教授閆嬰紅也建議,可將六顆按鈕設計為不同形狀和材質,讓使用者能透過觸覺辨認按鈕。裝置目前未製作成實體,正根據使用者需求持續改良,針對許家敏的建議,指導教授張惠欽回應,目前還未研究到裝置內部的傳動機構,因此推進紙張和修正點字的機制,皆還有待討論。張雅筑也表示未來若製作出實體,會發送給視障者、廠商與商家使用,供他們藉此標示出商品的保存期限,讓視障者的生活更便利。「我覺得這個(裝置)運用蠻廣的,它不只能運用在保存期限。」許家敏期望,若未來也能將商品名稱或成分標示出來,視障者也就可以自行選購商品。閆嬰紅也認為,若未來能將裝置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標示出遙控器、調味料等器物的名稱,可有效避免視障者混淆物品。
陪跑員相伴 視障者征服馬拉松
生活
第1689期
陪跑員相伴 視障者征服馬拉松
焦點
2018-11-21
【記者黃郁期彰化報導】踩著不穩的步伐,一名馬拉松選手兩側各由一位陪跑員牽引著,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緩慢地、謹慎地通過終點,贏得全場喝采。這名選手並非知名人物,也沒有創造亮麗成績——他是一名視障選手。 兩名陪跑員牽著視障馬拉松選手,引導他在賽事中跑步的方向,圖為他們跑向終點的前一刻。 圖/黃郁期攝2018鹿港馬拉松18日於彰化縣鹿港鎮立體育場舉行,其中36名視障陪跑員在主辦單位免費提供的陪跑員協助下,成功地完成馬拉松賽事。本次馬拉松主題為「愛與和平」,包含愛地球、照顧弱勢族群及人與人之間的愛。 鹿港馬拉松18日早上6點在鹿港體育場旁正式開跑,吸引來自各地的人們報名參加。 圖/黃郁期攝活動執行單位彰化縣二鹿慢跑協會理事長陳信仲表示,視障選手跑馬拉松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希望能讓他們一起參與馬拉松,因此活動免費提供視障選手志願陪跑員。「自從我開始跑馬拉松之後,生活變得健康又快樂。」本次參加比賽的視障選手陳孟俊提到他非常感謝陪跑員的付出,如果沒有陪跑員的協助,他無法完成這場賽事。視障選手參與馬拉松近年漸普遍,然陪跑員幕後嚴謹的訓練卻鮮為人知。事實上,要成為一名正式陪跑員,需參加社團法人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每年舉辦四次的培訓營課程,一同團練共20小時,並完成五場陪跑賽事後,才能領有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頒發的「視障陪跑員證書」。正式陪跑員黃志村說:「成為陪跑員,需要累積很多經驗。」他進而提到,透過反覆練習才能培養與選手的默契,以應付比賽時的未知情況。 社團法人中華視障路跑協會的視障陪跑員帶領視障跑者抵達終點,視障跑者欣喜之情難以言喻。 圖/黃郁期攝「看著陪跑員牽著視障選手的手一起跑,讓我覺得那雙手是非常溫暖的。」參與本次馬拉松的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的蕭義橙表示,自己過去並不熟悉「陪跑員」這項工作,是透過現場觀察才對陪跑員有更多認識。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研究學系學生的游雅君也十分認同陪跑員的付出,他認為「陪跑員是視障跑者的眼睛,使視障者也能享受運動。」
藥物辨識輔具 助視障者減少誤服
新知
第1688期
藥物辨識輔具 助視障者減少誤服
2018-11-14
【記者吳佩容綜合報導】患有多重慢性病的視障者誤服藥物機率相較於非視障病患高,而其死亡率也因此增加。為解決此問題,南臺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張萬榮所帶領的研發團隊,發明視障者藥物辨識輔具,該裝置結合智慧眼鏡,透過影像辨識藥物,再以語音回饋資訊給視障者,藉此幫助視障者能夠順利辨別多種藥物。現下市面上已有QR code語音提示藥袋、點字藥袋等,協助視障者辨識藥物,不過兩者都只能夠告知用藥者藥袋中的內容物和服用方式。而張萬榮表示,他們所研發的藥物辨識裝置創新之處在於,當藥物離開藥袋到視障者手中時,它能夠準確告訴視障者,手中有多少以及哪幾種藥物,如此便可確保用藥者服用的為正確的藥物與數量。此裝置於1日獲得2018全國微電腦應用系統設計創作競賽機器人組第三名。 由南臺科技大學張萬榮老師帶領的團隊,在比賽期間與團隊研發的裝置合影。 圖/陳振豪提供該辨識輔具主要分成三部分,分別為智慧眼鏡、腰掛式藥物辨識裝置和視障者用藥安全雲端管理平台。智慧眼鏡以USB線與腰際上的藥物辨識裝置連結,它會將眼前藥物拍照傳送到藥物辨識裝置,辨識用藥者服用的藥物種類和數量是否正確,而後以語音告知用藥者,最後再將結果傳輸到雲端管理平台。 團隊所研發的裝置,分成三個部分:智慧眼鏡(左二)、腰掛式藥物辨識裝置(右二)和視障者用藥安全雲端管理平台(左一、右一)。 圖/陳振豪提供張萬榮提到,之所以會想到要與智慧眼鏡結合,是因為許多視障者平時都會帶墨鏡,為維持他們舊有習慣,團隊便運用智慧眼鏡結合辨識系統,幫助他們辨別藥物,他表示團隊設計理念是,讓視障者不須再花費時間習慣新技術。「一開始的辨識率低,再加上藥物取得非常不易。」團隊成員、南臺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林承沛學生林承沛說明,他們研發途中為了解決一開始藥物辨識率過低的問題,於是拍了五千多張藥物照片,先在伺服器作辨識訓練,最後再將訓練完成的模組放入辨識器中。而關於藥物的取得,林承沛則表示,研發團隊必需要去各個醫院和藥局,一一說明用意後方能獲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inization, WHO)統計結果顯示,全球視障人口大約有近3億人,在這之中有1.4億人為銀髮族,而在這些視障銀髮族中發現有近八成的人患有多重慢性病。人們隨著年齡增長導致生理機能退化,在需要多重用藥的情況下,視障銀髮族就會更容易誤服藥物,且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不是因為疾病本身,而是因不合理用藥致死。此裝置便是特別為慢性病患研發,團隊研發初衷,便是為降低患多重慢性病視障者誤服藥物機率,張萬榮表示,目前藥物辨識僅限於慢性病症,「針對慢性病患是因為他們需要長期使用多種藥物,若是要辨識所有藥物,那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考慮其經濟效益。」「很多視障者拿到藥袋都會拿來協會問我們要怎麼吃。」社團法人台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理事長張國萍表示,他們只能簡單以釘書針代替點字,為他們標示不同藥物藥袋,但許多視障者仍會誤服藥物,「這個裝置如果能普及當然很好。」 團隊帶著自己所研發的裝置到社團法人台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與視障者們進行交流。 圖/陳振豪提供
低成本手指閱讀器 語音播放利視障者使用
新知
第1688期
低成本手指閱讀器 語音播放利視障者使用
2018-11-14
【記者王昱翔綜合報導】「有些店家有點字菜單,但很少。」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同時也是一位視障者的李紹慈說。生活中舉凡菜單、說明書等文件皆為平面印刷品,然視障者卻無法透過點字或電子設備閱讀。為解決此問題,淡江大學學生團隊開發「中文手指閱讀器」,讓使用者僅須以手指指向文字,便可透過設備轉換為語音讀出,突破過往視障者的閱讀限制。 使用者穿戴中文手指閱讀器後,僅須以手指指向欲辨認的文字,閱讀器便會將其轉為語音讀出。 圖/張嘉鈞提供淡江電機工程學系學生張嘉鈞指出,目前視障者無法閱讀一般文章及產品說明書等平面文書,然若欲重製印刷品為點字版本,則又是一筆額外開銷。他舉例,即便現行有以手機為載具的輔助辨識軟體,然視障者在無法觀看的情況下,仍難以拍攝欲辨認標的。故淡江團隊將中文辨識模組與攝影機結合,搭配類似戒指的穿戴設計,以便視障者閱讀平面文字。張嘉鈞解釋,穿戴中文手指閱讀器的使用者,僅須以手指指向欲辨認的文字,閱讀器上攝影機便會擷取畫面,並將其轉換為語音告知使用者。「裝置的震動馬達則可以讓視障者在手指掃到句首、句尾時震動。」張家鈞補充說,閱讀器能以三種震動模式分別提示跳行、引導句首及句尾換行。「我們的產品利用『深度學習』自行建構模組,不需要連網即可使用。」張嘉鈞表示,相較一般的手機輔助軟體,該模組不須2至4秒連結網路資料庫辨識,僅須1至2秒便可透過內建學習模組判別文字。他進一步說明,團隊使用240萬筆中文字資料訓練該模組,目前可辨認常見約6000種中文字。此外,團隊顧及視障者手指可能無法精準指向文字,還設計傾斜校正系統,提高拍照容錯率。張嘉鈞補充,由於中文手指閱讀器外殼為3D列印打造,且採用較便宜的感測元件,目前產品總價約為4000元。相較國外效能更高的產品OrCam造價7萬元,他認為一般民眾較能負擔此價格,不過目前產品仍處於改良階段,短期內沒有預計商品化。對此,淡江歷史學系學生,同時也是一位視障者的邱嵩堯表示,比起目前要價約9000元的掃描筆,中文手指閱讀器算是相當便宜,且使用上似乎也更為方便。邱嵩堯說:「有一個應用程式可以拍下文字,經過解析照片後再讀出。但我們用視力閱讀都有問題了,拍照更是個大問題。」他說明,自己曾使用過拍照辨識的輔具軟體,然拍照須考量距離與解析度,其實這類輔具並不方便,若能以手指指向文字並辨識,應有助日常的閱讀。李紹慈則表示,平時他若欲閱讀書籍,須花費200至300元掃描為電子檔,他認為該設備能重複使用,也可節省文字掃描費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