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5期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報導】「他死後化成黑月,再次回到夢的所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陳祖逵創作實驗片《良夜之歌》,入選第十七屆關渡電影節學生單元D拾光意象,12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首映。影片以鬼魂為核心意象,結合家庭影像傳遞出陳祖逵對親情的懷念,更呈現他對往昔時光的追憶。

《良夜之歌》以記錄負像的底片當作符號,藉此模擬鬼魂視角所看到的世界。 圖/陳祖逵提供

《良夜之歌》以記錄負像的底片當作符號,藉此模擬鬼魂視角所看到的世界。 圖/陳祖逵提供

《良夜之歌》紀錄了陳祖逵父親在祖母過世後的生活。片中使用的八釐米底片,是陳祖逵的叔公多年前所拍攝,主要紀錄當時家族成員的生活樣態。「這段影片代表我們家族中一種記憶的傳承。」陳祖逵表示,在祖母過世三年後,他希望透過自己擅長的影像拍攝,傳達對親人的思念,同時記錄這段時間與父親的相處狀態。作品運用實驗片常見的疊影手法處理底片影像,讓影片中的父親看似在海邊漫步,實則在心中不停懷念與祖母的舊日回憶。陳祖逵說:「我經常與父親一起在家附近的海邊散步,他總在散步後對我說很想念祖母。」

陳祖逵認為,生者記得與死者的回憶,死者便存在;反之,若被遺忘,死者等同在世上消失。 圖/陳祖逵提供

陳祖逵認為,生者記得與死者的回憶,死者便存在;反之,若被遺忘,死者等同在世上消失。 圖/陳祖逵提供

陳祖逵在《良夜之歌》中對聲音呈現也下足功夫,「人在悲傷的過程中,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會改變,世界會突然安靜下來。」陳祖逵希望運用靠近聲源的收音,模擬悲傷時聽覺放大的聲音經驗。除了自然的環境音,在父親漫步於沙灘的場景中,他選擇加入孩子的嬉笑聲與海水拍擊沙灘的浪花聲。他說明,這些聲音的設計都是為了表達人處於極端情緒時更為敏銳的感官體驗。

《良夜之歌》定調為實驗片,陳祖逵認為,實驗片多著重於觀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再創造,意即觀者在看到影片時會出現自己的想法與相關經驗的投射,同時代表創作者藉由影片帶給觀者一種想像空間。他說:「透過我的拍攝手法,能夠喚起觀者對於家人、死者和遺憾的記憶,這些都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共鳴。」觀眾陳羿廷說:「《良夜之歌》的處理方式會讓我聯想到,導演在作品裡想呈現的記憶和對亡者的思念。」

鬼魂在《良夜之歌》中並未指涉特定對象,陳祖逵解釋,鬼魂在片中更像是裝載記憶的孤魂。 圖/陳祖逵提供

鬼魂在《良夜之歌》中並未指涉特定對象,陳祖逵解釋,鬼魂在片中更像是裝載記憶的孤魂。 圖/陳祖逵提供

陳祖逵坦言,家庭一直是他的創作主軸,「我的創作總是在處理與家人,甚至是與生死的關係。」而他在大二時拍攝的作品《鳴》,也同樣以家庭經驗作為拍攝主題。觀眾宇(化名)說:「家族中晚輩去挖掘長輩曾生產的影像,並藉此與過去自己沒經歷過的時代產生聯繫,是一個很值得推廣的創作方式。」陳祖逵以家庭影像融合自然環境,傳達對家人的深刻思念。他說:「《良夜之歌》如同一首歌的旋律,旋律一直輪迴不斷,就像記憶也不斷延續。」

陳祖逵出席《良夜之歌》的映後座談會,與現場觀眾分享片中橋段的創作理念。 圖/蔡得曦攝

陳祖逵出席《良夜之歌》的映後座談會,與現場觀眾分享片中橋段的創作理念。 圖/蔡得曦攝

標籤:家庭 , 記憶 , 實驗片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