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5期
2025-10-23

【記者陳雙台北報導】「模糊不是缺陷,而是一種觀看的方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繪畫組碩士生簡伃彣舉辦個展《我記得那不是這樣》,透過刮除、打磨、封存等手法對記憶進行揣摩與質疑,重新建構觀看與認知之間的張力。展覽於9日起在S7美術館4樓展出。

「我記得那不是這樣 。」是簡伃彣在創作時的喃喃自語,從而將這句話作為展覽名字。 圖/陳雙攝

「我記得那不是這樣 。」是簡伃彣在創作時的喃喃自語,從而將這句話作為展覽名字。 圖/陳雙攝

簡伃彣去年前往冰島旅行,並將在當地體驗的感官經歷,以不借助照片或影片的情況下,直接憑藉記憶呈現於每幅作品之中。「風景對我來說不單是名詞,也可能是動詞。」簡伃彣將風景歸類成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觀看、記憶與繪畫相互交織的狀態所產生。簡伃彣認為實地旅行對創作是必要的,他會在旅行過程中漫無目的地尋找靈感。對他而言,這種無法言說的模糊狀態正是一種浪漫,也是他想要用繪畫去體現的感覺。他補充道:「只有在實地旅行我才能夠感受到觀看是如何發生。」

對簡伃彣而言,風景是一個持續生成的過程。而觀者的移動與創作過程的變化等,皆被視為風景的一部分。 圖/陳雙攝

對簡伃彣而言,風景是一個持續生成的過程。而觀者的移動與創作過程的變化等,皆被視為風景的一部分。 圖/陳雙攝

作品〈透明裡的舊景〉靈感源於簡伃彣童年驗光時對「小房子」的深刻印象,而那座小房子正是冰島一間教堂的象徵。當他實地前往教堂的所在之處時,四周環繞著荒原,短時間內的極端天氣使霧氣與陽光不斷交錯,讓教堂在清晰與模糊之間來回變化。簡伃彣在〈透明裡的舊景〉嘗試使用刮除、遮蓋、打磨等手法呈現清晰與模糊交織的狀態,重現記憶中驗光儀與自然環境帶給他觀看的不確定性,並透過自製的半透明凝膠顏料封存對小房子的記憶。

驗光儀中的小房子,雖然是簡伃彣童年短暫看過的影像,卻成為了他嚮往的風景。 圖/陳雙攝

驗光儀中的小房子,雖然是簡伃彣童年短暫看過的影像,卻成為了他嚮往的風景。 圖/陳雙攝

在創作的過程中,簡伃彣不斷以「我記得那不是這樣。」這句話來質問自己,反覆將畫作打磨重畫,希望呈現出記憶中風景的樣貌。當創作完成後,他會將系列作品命名為《我記得是...》,象徵創作歷程中從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的轉變,而省略號透露出他對記憶仍存質疑與不確定,他說:「當去過冰島的人詢問我這是在畫哪裡,我都會回覆不知道、可能吧。」簡伃彣創作時會不斷推翻自己的記憶,使用砂紙將畫面打磨重畫,一層一層地重複遮蓋,形成抽象的色塊。觀眾Sunny(化名)認為,作品中不同比例面積的色塊非常獨特,「他的畫會帶著我的眼睛跟著色塊走,直到看完一整幅畫。」

在作品〈我記得是…-2〉中,簡伃彣首次嘗試直接將顏料直接裱在作品上,象徵著旅途中他所看到的各種礦物質與結晶體。 圖/陳雙攝

在作品〈我記得是…-2〉中,簡伃彣首次嘗試直接將顏料直接裱在作品上,象徵著旅途中他所看到的各種礦物質與結晶體。 圖/陳雙攝

觀眾Ricky(化名)表示,觀展後感覺夢回冰島,雖然有些作品是迷濛的,但作者使用刮除、打磨、遮蓋等方式來具象回憶,令他印象深刻。觀眾Saber(化名)則表示,每幅畫都蘊含作者多重的思考與表達,讓他能感受到作者去冰島旅行的心境。簡伃彣說:「我希望觀眾可以理解,風景不一定要盡收眼底。」他認為,模糊擁有更多的包容性,不是每個作品或風景都需要看得清晰,而是保持質疑的態度去看世界,才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我記得是…-1〉 是簡伃彣反覆回想旅途中看過的山景、平原等地景,並在創作中重疊每個風景的記憶。 圖/陳雙攝

〈我記得是…-1〉 是簡伃彣反覆回想旅途中看過的山景、平原等地景,並在創作中重疊每個風景的記憶。 圖/陳雙攝

標籤:旅行 , 觀看 , 壓克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