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雜技出路少 撥拉棒人才難久留
體育
第1693期
雜技出路少 撥拉棒人才難久留
2018-12-21
【記者郭又華新北報導】「107年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撥拉棒項目15日在新北市文德國民小學舉行。各年齡層組別中,參賽人數明顯隨年齡增長大幅下降,至大專院校組參賽人數僅有兩人。大專院校男子組唯一參賽選手,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郭允觀察,即使學童在幼時花費大量時間訓練,甚至取得比賽成果,也可能因「雜技」職業前途不穩定,轉而將心力放在學業上,造成撥拉棒人才不足的現象。撥拉棒在民間又稱「三枝棍」、「惡魔棍」,選手藉由「挑、轉、拋、甩、繞」等技術,配合音樂及肢體動作呈現表演。入門撥拉棒僅兩個月,便經老師鼓勵參賽的郭允,挑戰將高難度的拋接結合側翻等肢體技術,將豐富的表演藝術修習背景應用於比賽中。已參加此比賽四屆的選手,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學生陳怡瑾則是展現自信與熟練度,靈活展現多種技巧,將撥拉棒與舞蹈動作結合。首次參賽的郭允今年剛升大一,在民俗技藝學系專業選修課中,接觸到撥拉棒,並在老師鼓勵下參賽。他回憶,幼時自己僅利用課餘時間,和全天密集練習的同儕一起訓練扯鈴等民俗技藝。然而,當年一起訓練的朋友中,除自己外,皆因課業或家庭因素放棄民俗技藝。面對雜技沒前途的質疑,他認為,只要興趣夠,努力練習並尋找出路,雜技表演藝術者其實可以有前途。熱愛表演藝術的他,未來的夢想是加入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小因才藝課接觸撥拉棒的陳怡瑾表示,小學時為追上學長姊程度,積極練習,逐漸產生興趣後,在家人支持下持續在此領域精進。她認為,同儕交流和老師指導是撥拉棒進步的重要因素,在撥拉棒練習人口與教學人口稀少的環境下,許多人既無同伴鼓勵,也難以獲得進步的成就感,因此隨著年齡增長,放棄撥拉棒的人就越多。面對撥拉棒人才不足的問題,包括陳怡瑾在內的一些同好近年創立中華民國撥拉棒協會,宣傳並加強培養撥拉棒指導人才。陳怡瑾說明,即使中小學有很多撥拉棒人才,高中大學的潛在學員還是希望有大學生或成人做為指導老師。她建議,政府可以鼓勵大學生參與宣導與教學工作,不僅直接增加高年齡層練習人口,更能培養推廣人才,改善人才減少的問題。 陳怡瑾表演影片/陳怡瑾提供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郭允的演出內容以拋接技術為主。圖為基礎的拋接。 圖/郭又華攝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郭允展現自信與熟練度,將花棒高高拋起。 圖/郭又華攝 身為民俗技藝學系學生,郭允將側翻技巧融入撥拉棒表演中。圖為郭允將花棒拋接後馬上接側翻。 圖/郭又華攝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郭允將操作棒(尾端無裝飾)及花棒(尾端有裝飾)同時拋接。 圖/郭又華攝
台戲師生聯演 傳承歌仔經典
藝文
第1665期
台戲師生聯演 傳承歌仔經典
2017-11-15
【記者王若穎台北報導】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於11日至12日推出師生聯演《梨園秋實》。精選來自傳統武戲、《吳漢殺妻》、《白蛇傳》、《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五段經典戲目。壓軸劇則發想自民間俚諺<三人五目>,跳脫傳統形式,獲觀眾一致好評。「保佑婆婆壽而康,祝願夫君如意吉祥。」大四學生林若珍飾演《吳漢殺妻》的王蘭英,清歌向天祈願。此劇敘述吳漢為報岳父王莽殺父之仇,欲殺妻子王蘭英。然吳漢見妻子為婆婆祝禱上蒼,於心不忍,陷入忠孝難兩全的境地。王蘭英知情後選擇自刎而亡。林若珍說,剛開始拿捏不到角色個性,也沒有參考對象,「是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很模糊、很沒有方向。」透過老師持續的引導,不斷揣摩跟嘗試,才得以詮釋出王蘭英的成熟穩重。吳漢欲報岳父王莽的殺父之仇。然而不忍殺妻子王蘭英,陷入忠孝難兩全的境地。 圖/歌仔戲學系提供<赤壁論文>為劇中少見的花臉戲,由老師呂瓊珷編導並飾演曹操。曹操在傳統戲曲中雖為丑角,但呂瓊珷運用魁武的體型與渾厚的嗓音,展現角色不容小覷的雄才抱負。而戲中弄臣蔣幹滑稽的動作和對白,與高傲的曹操形成鮮明對比,為戲劇添加許多笑料。觀眾、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學生溫鵬皓說,自己最喜歡<赤壁論文>,因為專業的歌仔戲做功對他而言比較難懂,但<赤壁論文>運用到的詩詞較通俗有趣。飾演蔣幹的大二學生呂亦修說:「覺得笑聲比起掌聲更能夠鼓勵我,所以我很喜歡丑行。」但呂亦修說,在演戲上笑聲也是最難的,「我一開始都是豪放地笑,但老師希望節奏更明快、尖銳,有點像彈皮球地笑。」他琢磨許久才改變原本的習慣。呂亦修提到自己並非科班出身,因為家裡是戲班,從小耳濡目染聽戲,所以歌仔戲於他意義非凡,「歌仔戲的基因彷彿融進我的身體裡」。 <赤壁論文>中弄臣蔣幹滑稽的動作和對白,與高傲的曹操形成鮮明對比為戲劇添加許多笑料。 圖/歌仔戲學系提供在《白蛇傳》中,令觀眾眼睛為之一亮的角色小青,在<斷橋>中展現華麗身段與刀法,為演出增添不少精彩。飾演小青的學生林京瑋表示,這是自己第一次嘗試武戲演出,練習的過程中常常不小心打傷其他角色,所以表演的壓力很大。但他說演出後,幸好老師跟觀眾的評價不錯,讓他鬆了一口氣。觀眾、歌仔戲學系學生陸芷姍表示<斷橋>的演員感情很豐富,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飾演小青的學生林京瑋第一次嘗試武戲,在劇中展現華麗身段與刀法,為演出增添不少精彩。 圖/歌仔戲學系提供壓軸劇<三人五目>發想自閩南語俗諺「三人共五目,日後無長短腳話。」敘述一位媒婆撮合跛腳青年與單眼失明女子的故事。此劇由台戲老師群改編、導演,甚至反串角色演出,並在台詞中結合現代流行語,使舞台語言敘事活潑、逗趣。老師趙振華說,時隔二十多年的師生聯演具有傳承的意義,對學生而言是光榮,也是鼓勵跟磨練。 睽違二十幾年的師生聯演具有傳承的意義,讓後輩加以學習並延續歌仔戲文化。 圖/歌仔戲學系提供
重視藝術感染力 空中舞蹈展自我
藝文
第1663期
重視藝術感染力 空中舞蹈展自我
2017-11-01
【記者廖翊庭台北報導】2017 AIRSTARS第二屆空中之星—亞洲空中舞蹈藝術大賽(Asian Aerial Dance Art Competition)在10月28日完美落幕。來自亞洲十多國、超過百位的優秀舞者,翻轉競技性印象,將空中舞蹈以藝術之姿呈現,並一同角逐冠軍「空中之星」頭銜。 本屆「空中之星」帕空.魏(Pragon Wee)在高空吊環上展現高難度舞蹈動作並融入濃烈情緒,為觀眾和評審帶來一場刺激又精彩的表演。 圖/馬小媛提供聚光燈照射在懸掛空中的白色吊環和男舞者身上,隨之響起美國女歌手碧昂絲(Beyoncé)的〈Listen〉。泰國舞者帕空.魏(Pragon Wee)展現高超柔軟度與高難度空中吊環技巧,將濃烈情緒融入表演,舉手投足皆表現出歌曲欲詮釋的迷茫與吶喊。其中一幕他更只以脖子作為支撐,將整個身體吊掛在高空吊環上,精湛且高難度動作博得滿堂彩,最終獲得冠軍、成為本屆「空中之星」。從高空垂縋的絲綢看似柔軟,卻需要舞者精湛的技巧與強而有力的動作才得以完美展現。獲得綢吊組第二名的讀國立台灣戲曲學院高空特技系何海翔將自己懸掛在空中,同時快速轉動手中絲綢,不同於他人,表現出與綢段的互動感。舞台上藍、紫色光束更為此表演增添炫目、神秘氣氛。他表示,練習與表演過程都讓自己能夠更靠近熱愛的舞蹈,看見各國選手都為同一件事燃燒熱情,覺得很享受。「未來要更強化自己,才能與大家飛在一起。」今年競賽組別除了綢吊組、吊環組、鋼管組,還新增不限人數和表演形式的開放組。來自台戲民俗技藝學系的情侶選手黃新宸和許家綺,以情侶日常相處作為創作理念,奪得該組第三名。兩人在白色綢吊上相擁、搖擺,優美舞姿和畫面讓現場充滿甜蜜氣氛。許家綺表示,這次參賽本只想磨練自己、增加經驗,能夠感動大家已非常值得。 來自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的情侶選手黃新宸和許家綺的默契演出,讓全場充滿戀愛氛圍。 圖/馬小媛提供亞洲空中舞蹈協會會長馬小媛說明,相較於競技性質的競賽,此大賽專注於挑選出最具觀賞價值的舞台藝術作品,對選手的創意編排及舞蹈詮釋有一定要求。此次比賽評審綺拉.諾爾(Kira Noire)表示,評選標準綜合空中舞蹈技巧難度、完成度和流暢度,最重要的是舞者是否能感染觀眾。她也提到,這次比賽不像是競賽,而是多場精彩表演,讓她確實感受到場上舞者都是真正的藝術家。 晉級決賽的參賽者在賽後與評審、主辦單位開心合影,宣告2017 AIRSTARS第二屆空中之星—亞洲空中舞蹈藝術大賽完美落幕,期待明年更精彩的演出。 圖/馬小媛提供大賽今年與擁有高空課程及專業劇場技術的台戲民俗技藝學系合作,大大提昇舞台視覺呈現和評分體系水準。就讀台戲民俗技藝學系的學生舒建宏說:「總決賽像是一場秀,每一位選手都讓我起雞皮疙瘩!」因他本身擁有雜技方面專長,所以更能理解表演背後所要付出的努力。馬小媛則說明,大會期待每年都在不同城市舉辦空中舞蹈藝術大賽,以提供各國選手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台,也讓更多觀眾看見空中舞蹈的藝術面貌。
重溫農村時光 「絕響」樹下唱戲
藝文
第1658期
重溫農村時光 「絕響」樹下唱戲
2017-09-28
【記者王若穎宜蘭報導】魯班街大樹下,弦樂與清脆笛聲,悠揚地在紅磚瓦巷中迴盪。「絕響樂團」演奏歌仔戲曲,復刻台灣農業社會時代人們坐在大樹下吟唱的場景。這是她們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合作的「大樹下X小劇場」活動,讓民眾零距離接觸傳統音樂。「我們一起拍手!」演奏時不忘與觀眾互動,以弦樂為主旋律開展敘事,笛聲點綴出有力的節奏。月琴撥彈出音符的跳動感,為傳統樂曲注入一些變化,聽眾也跟著音樂搖擺。「我手上的殼子弦是用椰子的殼做的哦!」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學生鄭雅婷彈奏完《歌仔新調》,指著手上樂器跟觀眾介紹。歌仔戲曲使用的基本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台灣月琴、笛子,因為一般人不太熟悉,新奇感讓現場氣氛也變得熱絡。 鄭雅婷(中)手拿殼仔弦跟觀眾介紹。歌仔戲曲使用的基本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台灣月琴、笛子。 圖/王若穎攝但也由於人們對傳統戲曲的關注度低,導致接觸這些傳統樂器的人不多,使他們在推廣上遇到許多瓶頸。「樂團的行銷、包裝都要從頭開始學,自己慢慢摸。」月琴演奏者的黃昭郡說,團員除了前臺演出,也要處理後臺行政事務。場地規劃、票務、帳務等繁複事項都要一手包辦。「絕響樂團」由台灣戲曲學院畢業生跟在校生組成,團員都是科班出身,音樂底子深厚。「其實技術上不難,難的是呈現情感的原汁原味。」鄭雅婷說道。為了重現歌仔戲發源的場景,團員身穿素色、簡樸的衣著,搬椅子到樟樹下演奏。樂聲與微風交織,帶著觀眾回味過往時光。 團員身穿素雅衣著,演奏傳統歌仔戲曲,帶著觀眾回味過往時光。 圖/王若穎攝
靈活運轉 台戲流星球甩出特優
體育
第1641期
靈活運轉 台戲流星球甩出特優
2016-12-14
【記者邱品懿台南報導】 「105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流星球項目11日展開,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結合特技的精彩表現獲得全場注目。除了參賽累積經歷,他們也透過街頭表演增加舞台經驗。 「105 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流星球項目,11日於國立台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展開,唯一一組大專選手來自台灣戲曲學院。圖/邱品懿攝台戲以小武術方式呈現流星球表演。其中一大亮點為舒建宏一腳站上王鼎超膝蓋、另一腳跨在他肩上,兩人同時單手旋轉流星球。另一亮點則是蕭似綿分別跨站到王鼎超和鄭奇宇肩上,像是揮動翅膀般兩手耍動流星球,堆疊出不同的層次感。六位選手比賽中一直維持輕鬆愉悅表情,也在大專混合組團體賽拿到特優。 台灣戲曲學院學生將流星球雜技融合平時在學校學習的特技,帶來精彩的演出。圖/邱品懿攝賽程除了團體賽外也有個人賽和競速賽。王鼎超原本希望在個人賽中展現優美風格,然而當天身體狀況不佳,沒有呈現出期望效果。對此王鼎超表示,大家只是來享受比賽,不會太在意成績。而競速賽內容需做出指定動作「立五花左右騗馬」,並計算一分鐘內達成次數。立五花為在胸前雙手轉動流星球;左右騗馬則是一邊轉動流星球一邊繞過左腳和右腳。大專組唯一參賽者蕭似綿在此項目中,雖不小心將流星球甩出,仍以總次數29次拿到優等。  台灣戲曲學院王鼎超希望打破過去野性的風格,改走優美路線。圖/邱品懿攝流星球是在繩子兩端各繫一顆球,表演者運用轉、拋、甩、繞等動作組合變化。原先僅有水流星和火流星項目,為了便於練習並能在更多地方展示,而衍生出一般的流星球。火流星較常見是在繩子兩端綁上裝著碳的小鐵籠,點燃木炭舞動便能展示出流星一般的效果;水流星則是在繩子兩端繫上碗,並在碗中盛水,表演者舞動繩子時不得讓水溢出。 台灣戲曲學院蕭似綿選手在這次流星球項目中報名了團體、個人、競速三項比賽。圖/邱品懿攝另外表演者必須學習如何在舞台上吸引觀眾、與觀眾互動,台戲選手為了增強舞台歷練常做快閃表演,對於街頭演出已經不陌生。當日賽後,他們甚至意猶未盡、臨時起意到台南火車站秀才藝。然而當天民眾都站得遠遠的看表演,結束後自由捐贈時間也是在第一位民眾投錢後,大家才紛紛向前捐款。身為台南人的鄭奇宇補充到,可能是台南較少有街頭藝人活動,因此民眾與表演者互動也較彆扭。 到街頭上表演是台灣戲曲學院學生累積表演經驗,並提升自我舞台魅力的方法。圖/邱品懿攝
特技對決京劇 台戲生各顯千秋
藝文
第1641期
特技對決京劇 台戲生各顯千秋
2016-12-14
【記者陳亭蓉台北報導】國立台灣戲曲學院9日舉辦「華菁計畫」菁英決賽。從初複賽脫穎而出的兩位菁英各自組隊,歷經六個月的培訓與練習,在此成果展上競爭。最後分別由台戲京劇學系學生王佩宣奪得菁英首獎,台戲民俗技藝學系學生李軍帶領的特技團隊則獲得團隊首獎。李軍為首的民藝系學生特技表演《What Kind of Man Are You?》分別從各成員的生命延伸故事。開場時燈光微弱亮起,表演者一個接著一個跳舞獨秀,呈現不同的身體流線,代表每個人獨特的自我。而後表演者在台上一字排開,跳起發想自內心恐懼的動作,當有兩人同時啟動時,全體即一同到前台組成「疊羅漢」。散開後,場上一個女生說:「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這些都不是安排好的。」另一個男生又說:「這些都是安排好的,我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呈現此表演雖然看似有演出腳本,卻又沒有一定的形式,李軍表示:「不知道誰會跟自己同時啟動,所以也有了一種驚喜。」 民俗技藝學系學生演出的《What Kind of Man Are You?》中,當兩個角色同時做動作時,全部的角色即到前臺表演「疊羅漢」的特技。圖/陳亭蓉攝李軍透露,這樣任演員自由發揮的表演模式,出自英國導演帝莫西・蘭凱維奇(Timothy Lenkiewicz)的指導,新穎的引導手法讓他們頗不熟悉。導演曾要他們寫下最害怕的事物,過程中不能停筆,最後圈出最深刻的字詞,並將之融入表演中。跳脫以往制式指定動作,展現最真實的自己。李軍表示,未來期望不是無意識地做技巧,而是將意義與人性融入表演,「即使不美,但那一刻的你會是動人的。」王佩宣帶領的京劇系學生則演出經典劇作《白門樓》。「我死後漢室中英雄還有誰?」飾演呂布的王佩宣聲嘶力竭唱出悲痛激昂的情緒。堂堂諸侯淪落至階下囚,被曹操下令斬首,又受到心愛妃子貂蟬的背叛,哀痛欲絕的神情與唱腔流露角色真實情感。「我們秉持遵循傳統的精神,將當中的角色詮釋到位。」王佩宣表示,選擇《白門樓》當作比賽劇目,即因它屬經典好戲,表現唱功的機會多,情緒張力也大,挑戰性相對其它劇目高。 1 京劇學系學生演出的《白門樓》中,呂布被曹操擒去做階下囚,不如以往威風。圖/陳亭蓉攝 京劇系學生演出的《白門樓》中,呂布被斬首前,哀痛欲絕唱道:「我死後漢室英雄還有誰?」圖/陳亭蓉攝評審、台戲藝文中心主任、助理教授楊雲玉表示,李軍團隊因所有表演者都相當融入角色,各自演繹不同生命故事,情緒流轉順暢卻又高潮迭起,獲得團隊首獎。王佩宣則因角色情緒鮮明、唱腔與之前相比更為精進,奪得菁英首獎。
【專欄】苦練「三功」 吳宜蓁舞大刀唱歌仔戲
藝文
第1601期
【專欄】苦練「三功」 吳宜蓁舞大刀唱歌仔戲
2015-06-11
吳宜蓁雖然嬌小,演起男性角色卻威風凜凜。 圖╱吳宜蓁提供【記者李利貞台北報導】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系學生吳宜蓁手握大刀、奮力往前一刺,接著睜大雙眼瞪視前方,鏗鏘有力地唱出經典段子〈風雪山神廟〉中林沖復仇的心情。她雖然個子嬌小,演起男性角色卻相當有氣勢。吳宜蓁曾在「『來宜蘭‧尬歌仔』2014全國歌仔戲大賽」一舉拿下表演組與清唱組雙料冠軍,台上的風光亮麗,全來自台下多年汗水與淚水的累積。吳宜蓁小學五年級時獨自從台中北上,學習歌仔戲。她表示,自己本來連歌仔戲是什麼都不清楚,但家人愛看歌仔戲,期望她擁有一技之長,於是報考台戲,成為歌仔戲演員。吳宜蓁指出,歌仔戲系學生須練習簡稱「三功」的「基本功」、「毯子功」以及「把子功」。「基本功」主要加強腿部柔軟度,如一字腿等;「毯子功」讓學生練習前滾翻、後空翻等翻滾動作;而「把子功」則訓練學生使用刀、槍等武器對打。「三功」的訓練讓吳宜蓁吃足苦頭,其中「把子功」最讓她頭痛。不僅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將各式武器用的順手,揮動武器、轉身、踢腿等對打招式更需要培養默契,才能完美。因天生筋較硬,吳宜蓁認為「基本功」大量的柔軟度訓練相當吃力,須比他人花費更多時間苦練。但她並不氣餒,為防止體力下降,吳宜蓁除了參與學校每日四到八小時的基礎訓練課程,每天也自主加練二至三小時,並藉由跑步增加肺活量,「能夠忍耐、不鬆懈是很重要的。」除了動作,唱腔也是歌仔戲表演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吳宜蓁指出,歌仔戲唱腔須兼顧台語發音與音準。她雖然是閩南人,常聽家人講台語,但自己不常說,講的「不輪轉」,只能硬把台詞背下來。面對重重挑戰,吳宜蓁曾有放棄歌仔戲的念頭,但她認為,放棄就等於賠掉家人多年來對自己的投資。看著常專程北上欣賞公演與比賽、以行動支持她的家人,「咬著牙也就撐過八年多了。」吳宜蓁表示,幸好自己記性不錯,不必花太多時間練唱或記台詞。但她不為此滿足,反而利用多餘時間,努力練習如何詮釋角色。演出前,她總會閱讀歷史故事,深入了解人物背景,訓練自己融入角色。例如演出〈風雪山神廟〉時,她便透過觀賞前輩演出影片及閱讀《水滸傳》,成功詮釋林沖的情緒轉折,最後拿下「金鼓喧天─歌仔戲學系金獎大賽」大專組冠軍。吳宜蓁表示,經過多年的辛苦訓練,現在終於得到一些成績,「會覺得以前吃的苦都是值得的。」曾對歌仔戲一知半解的她,如今能大聲地說:「我喜歡歌仔戲!」
【專欄】自學頂上功夫 楊世豪耍禮帽躍國際
生活
第1595期
【專欄】自學頂上功夫 楊世豪耍禮帽躍國際
2015-04-30
楊世豪自學三年多的帽子雜技,經由小至社區的表演活動,與大至國際上的演出,找到自我價值、發光發熱。圖/楊世豪提供【記者陳君宜台北報導】禮帽沿著手臂翻上頭頂,楊世豪結合現代舞與禮帽雜技律動肢體,呈現不同於一般小丑的搞笑表演類型,為全台不到十人的禮帽雜技圈開創新風格。今年,他更打入「瑞士巴塞爾國際雜技大賽(Young Stage - International Circus Festival Basel)」13強,將台灣表演藝術帶向國際舞台。高中就讀美工科的楊世豪,大學時意外踏進台灣戲曲學院而開啓雜技之路。楊世豪有次看見學長在練習禮帽雜技而引起興趣,他自問:「這是個機會,如果沒有把握住,那我大學四年要做什麼?」因此,他每天都花近七個小時自學,並運用藝術設計的底子為表演的構圖設計加分。此外,苦練禮帽技巧三年多的楊世豪認為,特技若加上舞蹈或戲劇會更有特色。他將即興現代舞融入禮帽雜技,也進一步發揮創意,如融入更換禮帽顏色演出等紅綠燈的生活情境,讓表演藝術更貼近觀眾。數百次的苦練過程中,楊世豪也常因用力抓帽子而刮傷耳朵,但楊世豪說:「下多少功夫會與收穫成正比。」去年,他以出色雜技手法徵選上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經由出訪各國而體認到「應該要為台灣做點什麼」。因此,他希望將雜技結合傳統文化,將台灣本土特色推向國際舞台。「這一條路沒有停下來的一天。」楊世豪大學四年都投入表演藝術,他認為若一直活在舒適圈就無法接觸更多新事物。因此,今年7月他將到法國挑戰亞維儂藝術節,繼續發揚在地文化與雜技以提升台灣藝術的能見度。
【專欄】12年京劇人生 林庭瑜登國家戲劇院
藝文
第1595期
【專欄】12年京劇人生 林庭瑜登國家戲劇院
2015-04-30
從小接觸京劇的林庭瑜,化上熟悉的舞台妝,自信的神情與生動的眼神吸引眾人目光。 圖╱林庭瑜提供【記者丁敦蓉台北報導】台灣戲曲學院京劇系學生林庭瑜去年登上國家戲劇院,擔任台戲京劇團50週年大戲《羅生門》女主角。曾因太過年輕而被小看,但她將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動力,成功演出現代新編京劇,現在的她能自信說出:「現在的失敗,會造就將來的成功。」林庭瑜家中經營餐廳,常有台戲老師光顧,與父親閒談間,老師一句「你女兒的臉蠻適合演京劇。」成了她接觸京劇的契機,這一練,就是12年。11歲進入台戲後,她磨練歌唱、翻滾、耍槍等基本功,後專心鑽研旦角。林庭瑜表示,練京劇很辛苦,有無數次想放棄的念頭,甚至覺得「自己就回去讀書就好」,但因觀眾的肯定及老師的鼓勵,她總安慰自己再堅持一下,更賣力練習。林庭瑜提到,飾演旦角需使用假嗓唱歌,但發聲技巧很難掌握,她甚至曾花兩小時練習發聲,希望將最好的狀態呈現給觀眾。她也時常關在房間鑽研,或是聽自己的錄音,修飾唱腔。去年,她出演《羅生門》女主角,林庭瑜表示,她通常演出傳統劇本,第一次接觸現代新編京劇,因此倍感壓力。同台演員多半年紀比她大上許多,她自認演戲經驗不似前輩豐富,常感到不被信任。排戲時,還曾因無法揣摩角色心理,整個團隊陪她對練十幾次。林庭瑜一度懷疑自己不適任此劇,但前輩戴立吾一席話:「你現在就是要多失敗、等你紅了,跌倒後就再也站不起來。」讓她重拾信心,再接再厲,把握與前輩同台飆戲的機會。林庭瑜提及,過去角色詮釋與唱腔技巧都是靠老師指導,較少思考背後的意義,透過演出《羅生門》,她更了解如何揣摩角色,並在表演中藉眼神及肢體語言表現。從小,在國家戲劇院表演就是林庭瑜的夢想。她提到,登台那天,面對幾千個座位,她又期待又恐懼,既因實現夢想而興奮,又因害怕失誤辜負眾人期望而不安。雖然緊繃,但她仍成功完成三場演出。直到現在,她時常遙望著劇院,不敢相信自己曾經踏上那個舞台。對林庭瑜而言,京劇已成為她的生活。她解釋,在生活中會哼歌、走路聽戲,幾天不碰就不自在,對京劇有種放不下的感覺,「京劇就是永遠都會覺得下一場更好。」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