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基隆還路於民散步節 檢視道路促人本交通
影音
第1804期
基隆還路於民散步節 檢視道路促人本交通
2024-12-19
【記者周依恩、鄭孟佳、張博媛採訪報導】「步行要安全,行人要尊嚴。」「還路於民零死亡願景散步節」14號於基隆市登場,由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發起,帶領民眾走過大街小巷,檢視基隆的道路規劃。促進會呼籲政府遵循「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去除道路設計的「制度障礙」,保障用路人的步行尊嚴與安全。 還路於民零死亡願景散步節召集人陳薇仲說道:「我們想要讓大家透過身體經驗一起檢討,為什麼現在的道路建設,沒有考慮到讓大家可以安全行走的最基本的權利。」他表示,這次的活動主要會帶民眾走過較嚴重的事故路口,並與參與民眾討論交通空間上的改善方案。 記者實際走訪基隆高事故率路口,發現行人穿越道太靠近車輛轉彎處,導致右轉車可能反應不及,事故風險高。放眼騎樓則停滿違停機車,行人被迫走上馬路與車爭道,險象環生。民眾李林延在活動結束後說道:「改善措施應該是要加強取締機車不能停在人行道上,相對他們(政府)也要去規劃停車空間再來,實體人行道一定要做出來。」 為改善交通環境,基隆市政府自2023年持續推動行人友善政策,藉由劃設綠底斑馬線、設置讓行人優先通行的行人早開時相,並針對未禮讓行人的車輛加強取締等。從工程改善、嚴格執法、宣導教育等各面向,提升行人與駕駛的交通安全意識。 根據交通部統計,基隆市今年一到九月的交通事故中,每月行人死傷人數,相比去年同期下降約1.8%。基隆市政府交通處副處長黃詩涵表示,基隆市近幾年來積極地推動車輛停讓跟行人友善這一塊,也有明顯的成果,他說道:「執法這一塊有可能會在明年一月的時候,我們這邊就會開始來加強。」 然而,基隆市議員陳冠羽表示,基隆市這兩年做為期兩年的行人友善執法,以行車不禮讓的問題為主,「但是我們終究有一個狀況,今年一到八月上半年來看,基隆市的行人死傷數 ,每十萬人行人死傷數是依舊全台灣最高。」他說。 作為行人主要通行空間的騎樓,則經常因地勢起伏導致通行困難。基隆市政府2024年起推動為期四年的騎樓整平計畫,希望給行人暢通的步行空間。黃詩涵說道:「我們希望可以整頓機車停在騎樓上面的秩序,它(機車)一定要讓出一個寬度,讓行人能夠順暢的通過,那我們目前是希望可以保留至少1.3到1.5公尺以上。」然而施偉政說道:「騎樓要整平,但是市長卻開放騎樓停車,那整平的目的難道是為了讓車輛更好停車嗎?這並不是只是單單一個騎樓整平就可以被完成。」他認為,騎樓整平一定要搭配管理,這樣整平才會有意義。 改善交通環境,需要工程、教育和法制三者俱進。期盼民間與政府為行人安全共同努力,將安全友善的空間,還給每位用路人。
山海工作營點亮落寞山城 重塑空間凝地方向心
生活
第1755期
山海工作營點亮落寞山城 重塑空間凝地方向心
2021-10-27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當你看見Keelung,就看見太平青鳥。」23日,基隆港西岸罾仔寮山上的Keelung地標旁,由太平國小廢棄校舍改建而成的太平青鳥書店正式開幕。當天,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總召「老柯」柯濟昇也抱持觀望態度出席;山海工作營在當地駐足深耕六年,進行多場以「空間再生」、「社區藝術共創」、「山海小市集」為主軸的活動,藉此開啟山城與海港之間的連結,找出太平社區創生的可能性。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作品《山海印記》,利用陶瓷不會腐敗或消失的特性,將太平國小的印記永遠留在太平山城113巷中。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太平社區位於基隆港西岸罾仔寮山坡上,因應港口產業形成山城聚落,近年來因青年外流、高齡化及聯外交通不便等因素面臨空間再利用的課題,「地方工作的核心在於發展出屬於本地的生活美學和品質,從最基礎的駐地工作、深度田野開始。」柯濟昇表示,期望從庶民生活淬鍊基隆現代都市生活美學,建立只有在太平山城才會出現的生態模式。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合影。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山海工作營於民國105年暑假開始進駐太平山城,而後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擴大與西岸山城社區的互動與合作,期盼建立海港與山城之間實質的連結。跟著「老柯」徒步走上太平山城,自基隆地標登山步道口進入中山一路113巷後,崎嶇蜿蜒的小道旁可見許多以藍色為主視覺的粉刷牆面及裝置藝術,藍色的三角旗幟隨風飄揚,像極了專屬太平山城裡的海浪,頗有種山海交融的意味。 中山一路113巷內的「山海旗」,如同太平山城裡的專屬海浪。圖/張珈爾攝透過逐年累積的訪談資料與測繪,山海工作營除了改造閒置空間外,也邀請在地商家舉辦小市集,對於市集的規劃,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山海工作營計畫主持人陳冠華說:「市集不是一場煙火,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不影響社區原來生活節奏,所創造屬於基隆的特殊節慶。」期許市集作為生活和美學的延伸,連結到基隆的山與海,以及每位市民的生活。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紀念T恤。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我很驚艷他們真的跟當地社群產生了這麼緊密的連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學生鄭宇彤說道,同樣參與過地方創生的她,深深被山海工作營與太平山城之間和諧的氛圍打動。山海工作營以「參與合作」方式取代「指導介入」,漸進式地在太平社區進行創作,在不打擾當地步調與生態的原則下,點亮了這座一度面臨熄滅的山城。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作品《罾仔寮三部曲》,故事內容取材於歷年來的訪談內容,以社區中的平凡小故事作為整個作品的重要核心。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我希望我們可以是居民的聆聽者,並希望他們樂在其中。」提到未來展望,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連薇婷說道。團隊期許太平山城未來可以是一個適合生活,且兼具人文與創造性的所在,不僅讓青年與長者打破世代隔閡關心扶持,也讓孩子們對其充滿歸屬感,建立一條屬於太平社區的「上山的路,回家的路。」
北市大直闖達陣區 七人制橄欖球摘金
體育
第1740期
北市大直闖達陣區 七人制橄欖球摘金
2020-12-16
【記者陳品融台北報導】草地上揚起陣陣飛塵,選手們手抱球,靈敏躲過防守線,奮力向前衝刺,直至達陣。109年全國七人制橄欖球錦標賽10至13日於台北市立百齡橄欖球場舉辦。其中,男子公開組決賽由臺北市立大學以33:12擊退基隆市,一舉奪冠,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則拿下季軍。 受疫情影響,109年全國七人制橄欖球錦標賽延至12月舉辦,臺北市立大學選手延續11月在「109學年度全國橄欖球十五人制聯賽」的好成績,再度奪冠。 圖/陳品融攝此次賽制為分組單循環賽,上、下半場各七分鐘,隊伍每勝一場得3分,平手各得2分,輸者得1分,最終由積分高者得勝。首日北市大、基隆市及臺師大皆以直落二成功晉級。冠軍賽由北市大對上基隆市,甫開賽基隆市沈明廣便流暢完成兩次達陣及一次加踢,率先拿下12分。然而北市大不甘示弱,於上半場後半加速進攻、積極防守,終將失分追回。延續上半場氣勢,下半場開球時北市大掌握球權,10秒內又再次達陣。比賽進行至最後三分鐘,北市大黃品豪接獲隊友傳球後向前一踢,在接近界線處成功達陣。直至比賽結束,基隆市未再攻擊得分,北市大以33:12奪下本屆公開組冠軍。 冠軍賽由臺北市立大學對上基隆市,基隆市一開始掌握球權,積極進攻,隨後情勢即遭臺北市立大學逆轉。 圖/陳品融攝 冠軍賽進行至最末,臺北市立大學黃品豪將球踢至達陣區,在界線前使其觸地,成功達陣。 圖/陳品融攝「兩天的第一場比賽都沒表現很好,可能大家還沒適應球場,但是半場之後都打得滿順的。」賽後黃品豪說道。北市大剛於11月的「109學年度全國橄欖球十五人制聯賽」中拿下社會組冠軍,如今再創佳績,黃品豪分享,相較15人制橄欖球賽中前鋒與後衛需互相合作,七人制因節奏快,更注重個別球員的敏捷度及速度。他也期許團隊能加強防守端,出戰明年首納入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的橄欖球賽,並奪得雙項冠軍。除了北市大,臺師大亦為此次晉級決賽的強隊。臺師大於決賽首局對上基隆市,起初臺師大穩定掌握球權,短短一分多鐘便達陣成功,緊接著兩次積極進攻,於上半場結束時以17:0大幅領先。然而下半場臺師大幾次掉球失誤,遭基隆市追回失分,最終在關鍵時刻未成功壓制對手,以22:24的些微差距落敗。爾後臺師大又以12:33敗給北市大,無緣冠亞軍。 臺北市立大學隊員成功抵達達陣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隊員一路緊追在後,仍無法將其制伏。 圖/陳品融攝過往臺師大因人數不足,皆需與他校共同組隊,今年隊伍首度集結全為臺師大的選手。臺師大隊員林努阜說明,學校自民國106年開設橄欖球專長,至今才湊齊大一至大四選手參賽。而針對隊伍表現,臺師大隊員張鈞桓表示,首日表現雖不錯,然而第二天卻犯下許多關鍵失誤,「都是對方在攻,我們防守,所以體力一直消耗掉。」不過他仍盼隊伍能在未來的比賽中修正不足之處,並讓學弟們增加經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首度湊齊大一至大四選手參加七人制橄欖球比賽,便拿下季軍。 圖/陳品融攝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理事長黃漢滄表示,過往橄欖球皆以15人制為主,七人制則用來練習,不過自七人制橄欖球於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比賽項目後,其重要性大幅提升,加上人數少,不需有太多替換球員。協會也盼未來能繼續在國內推廣此運動,並培植出優秀的國家代表隊為國爭光。
堆疊成建築 保麗龍箱塑基隆景象
藝文
第1730期
堆疊成建築 保麗龍箱塑基隆景象
2020-10-01
【記者林昕璿基隆報導】大小不一的保麗龍箱,堆疊成迷你的海港城市。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的王煜松,於9月25日起在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展出〈一層層-丘陵,集散地,漁網,魚貨,鳥,港口〉。透過運用從魚市場回收的保麗龍箱、偶然來訪的鴿子及港邊的物件,呈現人與物在港口駐足及離去的意象。 透過保麗龍的層層疊放,除了呈現基隆丘陵地形堆疊錯落的地景樣貌,也結合當地歷史建築意象。 圖/宜東文化提供王煜松把曾經跟隨船隻飄洋過海、裝載魚貨的保麗龍箱,層層擺放出一座小型迷宮,矗立於漁會旁的空地。他說明,作品發想來自基隆海港的觀察與港邊每日來回堆放的貨物。因此,他依據堆放在基隆港口的貨櫃來排列保麗龍箱,彷彿它們曾來自世界各地,並短暫匯聚於此,下一瞬間將又被運往他處。箱中灌入的水泥,因雨水的滴落與鴿子的踩踏,留下時間走過的痕跡。 鴿子偶然於箱子上歇息,下一刻卻又飛離,呈現人群短暫停留後,又各奔東西的流動性。 圖/林昕璿攝同時,保麗龍箱的堆砌方式也參考基隆古蹟海門天險的城牆,表現建築經歲月侵蝕後殘留的樣態。此外,王煜松一格格地疊放箱子,藉以傳達不同時間堆積而成的地層,帶出日積月累的時間感。保麗龍箱包含隨時將被搬移的隱喻,又涵蓋堆疊成遺址的想像,他闡述,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 藝術家王煜松向來訪的民眾分享創作理念,與自身在基隆居住兩個月,所觀察的想法與心得。 圖/林昕璿攝遠觀展區讓人聯想起清晨魚市,步入其中,隱約聽見箱內流動的水聲,依循聲音前進,將見保麗龍箱因枯葉汁液產生的點點斑駁與運輸遺留的擦痕。走至尾端,涓涓細流自箱內噴灑而出,王煜松補充,這個呈現是來自漁船滿載而歸,入港洩水時的情景。王煜松笑著回憶,曾經拉著買菜推車的阿姨上前詢問他有沒有賣魚。他認為,這直接回應他傳達「遠看像漁市場,近看卻像建築」的樣貌。 水柱自箱子流出,取自漁船入港時,船艙洩水的情景,也模擬冰塊正在融化的狀態。 圖/宜東文化提供王煜松說:「我很強調作品的時間性,期望觀者走進作品中,有花一段時間觀看。」策展人陳彥安提及,王煜松的作品需要觀眾踏入展區細細欣賞,才能感受作品想傳達的意涵。基隆居民吳崎牟表示,最初看見作品就感受到強烈的連結性,因為經過基隆海邊,最常看見的就是保麗龍。對於王煜松透過枯葉汁液模擬鏽蝕的箱子,他說:「他(王煜松)觀察得很仔細。」 參觀民眾走進作品中,依循水聲的遠近與強弱,感受作品的氛圍與樣貌。 圖/林昕璿攝
防空洞成展場 聲光塑造氣候災難
藝文
第1710期
防空洞成展場 聲光塑造氣候災難
焦點
2019-10-24
【記者何昀儒基隆報導】淙淙水聲與波動的藍光環繞在防空洞內,象徵海平面若持續上升,海水可能成為人們避難的原因。《未來避難所》於18至20日在基隆市許梓桑防空洞展演,是一齣以防空洞為展場的作品,全劇以聲音與燈光敘事。這次特別邀請到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班的林佩儀負責田野調查,協助媒合場地資源,並由導演李慈湄帶領藝術團隊執行創作。 波動的光影,映照在老舊的防空洞牆面,寓意著海平面若持續上升,在未來,海洋可能成為人們避難的原因,而基隆將會是全台首當其衝面臨海水入侵的地區。 圖/林育全提供2017年開始,台大城鄉所團隊「化被洞為主洞」於基隆展開防空洞的田野調查,透過臉書粉絲專頁與民眾分享調查成果,並首創在當地防空洞內舉辦闖關與展覽活動。團隊成員林佩儀解釋說:「希望引起關注與討論,讓居民更加認識家鄉的環境,藉此推動防空洞空間活化。」近年來,此想法逐漸獲得地方政府與民間的響應,本次活動即是由基隆市政府主動發起籌辦。 出身基隆的導演李慈湄表示,自己對防空洞早就習以為常,開始籌辦此劇場後,才意識到家附近處處可見防空洞遺跡,是件特別的事。 圖/林育全提供「防空洞是地方長輩們津津樂道的童年回憶,小孩子會自製粉筆火把,在洞裡探險玩耍。」林佩儀說明。但自從洞口被柵欄封閉,防空洞與居民的生活脫節,甚至成為治安死角。基隆過去是重要軍港,時常成為空襲目標,防空洞因而遍布街頭巷尾,再加上地形不利於戰後填平、掩埋等大工程進行,造就基隆現存防空洞數量高居全台之冠,約600多個。團隊期望這個承載歷史記憶的空間,能重新被認識與利用,成為展現城市新風貌的另類舞台。 演員馬妞使用粉筆在牆面上塗鴉,搭配五彩迷幻的燈光,象徵防空洞在過去,是孩童探險玩樂的場所,而這個獨特的兒時記趣,如今成為地方長輩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圖/林育全提供而劇本的創作理念則來自導演李慈湄,他在思索老舊防空洞與當今社會的關聯性時,想到將作品結合「氣候難民」的議題,使觀眾更有感。他提到,基隆附近海域是台灣海平面上升最嚴重的地區,但多數居民並不知情。透過「戰爭難民」與「氣候難民」的對比,李慈湄想提醒觀眾,「過去的災難(空襲)仍未遠,未來的浩劫(全球暖化)也許就在眼前,只是我們沒有察覺。」 團隊透過獨特手法,製造各種聲光效果,藉此打破時間的線性,讓觀眾在防空洞裡感受不同時空的縱橫交錯。聲音的部分主要利用重低音製造壓迫與窒息感,營造「避難所」的氛圍。而為與「未來」的主題相呼應,團隊發揮巧思,在拇指琴(註1)和小提琴中,加入硬幣或紅豆,創造未知的聲音元素。以冰塊敲擊水缸,則是能製造冰川融化破裂的聲響。演出的最後,樂手廖于萱在洞口吹奏單簧管,模擬基隆港灣響起的船笛聲,象徵災難過後的希望。 燈光的部分,李慈湄邀請來自新加坡的藝術家黑米(Helmi Fita)負責設計。他利用特殊燈具,製造波動的藍光,建構海水晃動的感覺與意境。觀眾涂千曼分享觀劇感想,他說:「演員用粉筆在牆面上塗鴉,搭配五彩迷幻的燈光,彷彿重回防空洞過往作為孩童遊樂場所的美好時光。」 藝術團隊就地取材,利用樹枝製造幾何形狀的光影,導演李慈湄解釋,幾何圖形是充滿未來感的素材,小至水分子的結構,大至宇宙觀,能夠給予觀眾無限的想像空間。 圖/林育全提供註1:拇指琴又稱手指琴或卡林巴(Kalimba),是一種非洲的傳統樂器,利用椰子殼或木盒再加上鐵片震動發聲,一般以拇指撥動鐵片來彈奏。
老漁船變身海上藝廊 廢棄物構築海洋記憶
藝文
第1707期
老漁船變身海上藝廊 廢棄物構築海洋記憶
2019-10-03
【記者林琬蓉基隆報導】邁入第五年的「基隆潮藝術」表演活動,今年以「流」(flow)為主題,首度將廢棄的遠洋漁船作為展覽場所,藝術團隊共同打造一座停泊在正濱漁港的海上美術館。目前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的何彥諺,展出作品《老軌、蟒蛇、隕石和θ波》,使用老船的廢棄物品,構築出呼應海洋意象的空間。 基隆潮藝術的作品之一:《老軌、蟒蛇、隕石和θ波》位於漁船的冷凍艙裡。 圖/林琬蓉攝《老軌、蟒蛇、隕石和θ波》的展覽場所,位於遠洋漁船儲放漁獲的冷凍艙內,主要以既有存在的物件為素材進行加工。在空間內,觀眾的感官重新被開啟,能透過擺放的物件,以視覺感知作品。登船後走下階梯,步入昏暗的冷凍艙後,空間裡置放爬滿青苔的繩索、漁網與帶著髒污的毛巾,船艙內也特別敞開一扇窗,隨著陽光照射的角度,照入船內的光影也會產生變化。何彥諺也期盼觀眾經由聽覺和觸覺,感知到船員活動的樣態。空間內迴響著儲油槽的環境音和說話聲,定時噴霧裝置也讓空間氤氳著濕氣,在聲音交錯流動、霧氣瀰漫環繞下,空間彷彿是艘行駛在海上遭逢煙雨的船。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的陳臣,看到在密閉的船艙有很多毛巾掛著,「想到當時的船員可能做完體力活,用毛巾擦汗,而噴霧讓他們可以解解暑氣。」 作品使用定期噴霧裝置,讓空間充滿濕氣,主要是為了維護青苔的生長,一方面也能營造出不同的氛圍。 圖/林琬蓉攝  空間中吊掛的毛巾並非全部都是真的,有幾條是以石膏入膜後浸機油製作而成。 圖/林琬蓉攝回想以船作為創作場域的原因,何彥諺表示,靈感來自目睹民眾圍觀和平島上的古修道院遺跡,當時民眾靠著挖掘出來的物件去想像歷史的場景,而他認為建構出的場景,也能讓民眾自行去想像不存在的人事物。他期望透過藝術賦予老船新生命,讓船艙的冷凍庫區變身成藝廊,藉由重新梳理在地文化的脈絡,使報廢漁船承載的海洋記憶,得以被觀眾重新記起。家鄉在基隆的民眾趙書儀表示,能在大船上自由探索的感覺非常棒,實際看到漁船時開始好奇背後的故事,渴望對基隆有更深的瞭解。並且,因船會隨著潮汐搖擺,參觀民眾陳依翎說:「一進到船艙就覺得斜斜的,整個往右偏,在喪失平衡感下觀展的經驗非常特別。」 
討海人的最高榮譽 引水人扮燈塔引領船隻
專題
第1700期
討海人的最高榮譽 引水人扮燈塔引領船隻
焦點
2019-05-02
【專題記者李冠杰、洪靖淳、高海葳、張庭瑀、蔡明衡綜合報導】台灣四面環海,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船經過或靠港停泊,這些船隻不僅是台灣的經濟命脈,更是與世界交流的第一線。但台灣複雜的港口地形對初來乍到的外籍船隻是不小的考驗,這時候引領船隻進港的英雄——引水人便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每次船隻順利出航的背後靠的是資深引水人的豐富經驗,不僅僅是大型遊輪,一艘艘裝滿貨櫃的大小貨櫃船也都得仰賴引水人的細心指引才能順利地進出港口。 4月20日下午五點,停靠在基隆港的盛世公主號準備啟航前往沖繩,該船隻重達14萬噸、長330公尺,巨大的船身佔盡眼前視線。 圖/洪靖淳攝「看清楚!這種船可不是天天有的。」領港船陳船長興奮地說。停靠在基隆港的盛世公主號佔據眼前大半視線,潔白的船身、雄偉的外貌、十幾層樓的高度令人嘆為觀止。然而這艘長330公尺,重達14萬噸的船隻要進出基隆港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三位熟悉港口形勢的人指引,前往錨地(註1)掉頭,才能順利出入港口。(註1)錨地:指有天然掩護或人工掩護條件能抵禦強風浪的水域,船舶可在此錨泊、等待靠泊碼頭或離開港口。4月20日傍晚,基隆港引水人辦事處主任方信雄帶領其他兩位引水人一同參與盛世公主號進出港的任務,早上5時靠岸,下午5時一到,盛世公主號便鳴笛準備啟航。只見引水人們俐落地由領港船跳上由盛世公主號所放下來的繩梯,以飛快速度爬上船,教導船長如何出入港。沒有他們,船隻可能會觸礁、發生碰撞。結束任務回到領港船上的方信雄,扶著欄杆和甲板上的乘客揮手道別,看著船隻漸行漸遠。「最愉快的就是看到這麼多客人,我們把他們送出去,再把他們接進來,這就是最大的享受啊!那很實質的,我們對社會上一點點的貢獻。」方信雄訴說著自己的工作內容,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 基隆港引水人辦事處主任方信雄,領完盛世公主號出港後,藉由繩梯下到領港船,結束任務。 圖/洪靖淳攝<b style="font-family: Bitter, Georgia, serif;font-size: 18px">考試重實務經驗    引水人資格難取得指引船隻進出港雖讓引水人備受旁人敬佩,但要成為引水人其實並不容易,「我想考也不能考,不是人人都有資格當上引水人的。」領港船陳船長感嘆地說。欲考取引水人執照,除了年齡須在50歲以下,還需擔任3000噸以上船舶的船長達三年以上資歷。現職高雄港引水人胡延章進一步補充,成為船長前,必須先擔任大副兩年才有資格應考船長;而要考大副,還得先有三副、二副一年半以上的海上資歷,「所以當你真正做到船長時,你前面三、二和大副(註2)的時間可能就超過十年了。」(註2)大副,二副(資深船副)和三副(資淺船副)皆屬船副的一種,屬於一船舶艙面(甲板)部門之高等海員(中華民國交通部正式名稱為甲級船員),為一船舶之主管人員,並依船長命令進行管理和值勤,負責航行當值、主管事務、督率海員等工作。 高雄港引水人胡延章擔任三副時,受到當時的船長賞識,加上自身努力,二副、大副和船長考試都是第一名,讓他成為當時台灣最年輕的船長。 圖/蔡明衡攝「我自己算是運氣很好,35歲就考到引水人。」胡延章如此說道。他當三副時,船長便一路提拔他,他也不負船長期望,每每國家考試都考第一名,最後在28歲時成為台灣當時最年輕的船長。在成為引水人的路上,胡延章雖然走得順遂,但他仍謙虛地說:「這一行很看個人機遇,即使你考上大副,船公司也不一定會馬上用你,可能要你繼續做三、二副,如此一來,許多有資格考引水人的人年紀也不小了。」   目前我國考試院每兩年舉辦一次引水人專業證照考試,每次只得報考一個港口,一旦考上僅能在該港口工作。考試除了國文、憲法等普通科目外,還包括專業科目,如船舶操縱、引水相關法規、應考港口的港灣詳情(包括水道方位、水深、流向、潮汐等及其變化情形)、專業英文和體能。而考試項目中,體能和專業英文是其他海上職業證照裡較為少見的項目。加考體能是因為引水人在上大船時,必須攀爬繩梯,因此考生體能須達到一定標準。此外,有鑑於引水人在領港時,須不斷與來自各國的船長溝通,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更將英文定為工作語言(Working Language),所以英文對引水人來說也相當重要。胡延章表示,當初考引水人時,花最多心力準備的項目就是英文,還特別報名台大作文班。成為引水人前,不論擔任何種職位,長年在海上工作是誰也躲不掉的過程。方信雄提到,在過去電話不發達的時代,能與家裡聯絡的機會極少,有一次他從美國打電話回家給妻子和小孩,「家中孩子說:『媽媽,有個叔叔找你。』這個多悲哀啊。」除剝奪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海上工作也讓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與世隔絕,完全脫離陸地生活。「如果待在船上(當船長)一個人22歲畢業,做到65歲退休,在船上四十幾年,那回到陸上會怎麼樣?很可憐、很孤單、沒有人際關係,談的話跟人家不一樣、搭不上邊。」<b>海上工作生死一線 高報酬背後的艱辛除考試難度極高、與家人相處時間少外,引水人的工作也往往伴隨著極高的風險。「我自己就從船上掉下來過<b>,但是掉在陸地上<b>,那才真的是最扯的事。」現職高雄港引水人胡延章回憶,十年前曾經領過一艘約4、5000噸的船進港。那時領港結束準備下船,船員卻因偷懶不想放置旋梯,因此詢問是否可以爬繩梯下船。「我當時想說無所謂,反正只有我下船,用繩梯就好。」他笑著繼續分享,當他跨上繩梯那刻,固定在船上的繩梯突然鬆開,胡延章從五公尺高的船上墜落,一股刺痛感如電流般從尾椎直達腦頂,他身體向後一倒,失去意識。待他回神,發現自己幸運地掉落在碼頭邊緣,距離落海只有些微差距。由於壓迫性骨折,胡延章休息整整半年,加上一年的時間復健,才終於重返工作崗位。但此次經驗並沒有打消他對工作的熱情,反而讓他往後上下船隻更加小心。 胡延章在進行領港任務時的模樣,引水人得攀爬繩梯到達船上,指引船長如何進出港口,高聳的船身和變化莫測的海象都為任務帶來極高的風險。 圖/胡延章提供此外從領港船登上大船時,他們還需肩負著國防第一線。胡延章指出,引水人登上船後,必須先觀察船長和船員舉動,並隨時回報海洋委員會海巡署等官方單位,以保障港口安全。他進一步解釋,「今天我們跟中國的關係如果更緊張,他可能就派一艘船過來碰撞碼頭,像敢死隊一樣,那我們港口就被封掉了。」工作雖然危險,但引水人也十分享受將船隻穩穩靠岸後,所得到的榮譽感和船員們敬佩的目光。胡延章談到自己當船長時,曾問過外國引水人從事這份工作的原因。「Very important for reputation !(榮耀至上!)」外國引水人當時如此回答,也讓胡延章了解為何引水人是討海人心中的至高榮譽。基於引水人職業高門檻、高風險的特性,引水人的薪水也十分優渥。方信雄表示,基隆港引水人薪水是以船的噸位來計算,船越大收入越多。「我們一個月(薪水)差不多和總統一樣,50萬。」他補充,高雄港規模較大,比起基隆港也有更多船隻進出,因而該地引水人每月收入可高達80萬。除報酬高外,引水人也擁有許多假期,目前基隆港引水人採「做二(一天早班加一天晚班)休一」,也就是每九天能休息五天的制度,而高雄港則採取彈性排班。收入高及休假多成為多數人對引水人的印象,但卻往往忽略了他們背後所需承受的風險和犧牲。<b>法律規範不周  引水人就業安全疑慮多引水人一個月動輒數十萬的收入雖然看似豐厚,但由於引水人僅是透過國家考試取得證照,並非公務人員,因此無法享有國家公務人員體系的福利和保障。胡延章指出,引水人並沒有底薪或是退休金,「我們的薪資就是接越多賺越多,像是業務那樣按件計酬,若沒有船隻進港,引水人便不會有收入。」此外,為了方便和進出港的船公司接洽,引水人會聯合籌組各港口的引水人公會,由於公會屬於民間機構,引水人需自行負擔租金、電費和人事成本,這些因素皆是引水人工作背後的隱藏成本。 高雄引水人辦事處,由於引水人不受公務員體系保障,必須自行籌組辦事處,接洽國內外的船隻。 圖/蔡明衡攝除不受國家公務員體系保障外,引水人的安全也並未受到國家制度完善的照顧。目前國際海事組織針對海上工作及港口運作有一套法律規範,得以加強引水人的安全保障。然而,由於主權問題,台灣並沒有加入該組織,對於海上、港口作業標準也無嚴密的法律規範。對此,方信雄表示,因為缺乏法律規範,造成船隻過大、次標準船(註3)充斥,「那對我們來講,次標準船很危險,設備很不安全,繩子快斷了你叫我爬,他就是鑽法律漏洞到我們國家啊。」(註3)次標準船:所謂次標準船,通常係指該船舶之安全有問題,或該船舶之狀況能造成海洋環境之威脅,或可能危及船上船員福利者。此外,方信雄也指出,船隻在過去最長僅兩百公尺,現今因為商業壓力,船越造越大,船身三百公尺甚至更大艘的都有,但港口地形卻不會改變,「就像大卡車卡在巷子裡面,所以要倒車,那這個就是超過我們港口的容量。這就是商業跟安全在交易,妥協就有風險在,超過港口負荷,就必須承擔(後果)。」對此,方信雄建議,政府應設立船隻標準及大小的相關規定,過大的船隻應前往高雄港,而不是讓他們進入基隆。<b>熱情不隨時間改變  引水人將一生獻予海洋隨著時代變遷,人類造船技術日趨進步,船隻越造越大,使引水人工作難度增高,時時處於危險之中。為保障自身安全,多數引水人養成運動習慣以應變緊急狀況,但也有不少引水人選擇急流勇退,但退休仍無法抹滅他們對海洋的熱愛。1976年從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海學系(現為商船學系)畢業的徐國裕,縱橫海洋近40年,見識過許多大風大浪。這樣的海上男兒從引水人的職位退休後,生活依然離不開海洋。徐國裕常常奔波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和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在兩間學校向年輕一代傳授知識,甚至還受邀到中國大連海事大學擔任客座教授。除此之外,身為中華海洋事業協會榮譽理事長的他,在許多兩岸海運論壇及學術研討會上,也經常可見他的身影。他期許自己,在退休後可以盡己之力,將海上所學回饋社會。 徐國裕(左二)退休後,仍致力於參加各式與「海」相關的學術場合,不遺餘力的教導後輩,盡己所能回饋社會。 圖/徐國裕提供引水人為港口與船隻的橋梁,工作雖然充滿艱辛和挑戰,但少了他們,船隻便無法順利進出港。引水人作為港口背後的無名英雄一直默默地承擔起這份責任。每天看著載運國人辛苦成果的巨輪在自己的引航下出港,協助國外物資入港,引水人雖沒有獲得大眾掌聲,背後付出的喜悅卻不是單純的勞務薪資能夠比擬的。如同胡延章所說:「我每天領一艘船進港,每次所面對的考驗都不同,把船順利引入港後,船長感謝我,又可以施展操船技術,讓我感覺非常有存在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總是堅守崗位,日復一日為此努力工作著。
劍道選手性別比懸殊 女子項目遭合併
體育
第1687期
劍道選手性別比懸殊 女子項目遭合併
2018-11-07
【記者呂立竹綜合報導】「第四屆全國中正盃劍道錦標賽」4日於基隆市立體育館開打。中國文化大學學生王正旻在女子個人賽中,以矯健的身手和調配得宜的步調屢次進攻成功,奪下冠軍。然而在個人賽項目中,男子組劃分為社會男子與大專男子,女子組則將大專學生與社會人士合併為同一項目,男女參賽人數比例懸殊。竹劍清脆的聲響在賽場上此起彼落,放眼望去,不管是在場地上對戰的選手,還是在場邊揮劍練習的人,皆以男性居多。此次團體得分賽、團體過關賽以及個人賽三個項目,男子組設有社會組、大專組、高中組、國中組與國小組,女子組則以國中組與國小組為主,並無開設大專女子與高中女子組。 劍道比賽在男女參與比例上有相當的落差,女子個人賽就將大專學生與社會人士合併於同一項目當中。 圖/呂立竹攝王正旻提到,小比賽若沒有女子項目,多數女生就不會報名參加,有些比賽若女子組人數較少,會被併入男子組中,甚至有競賽當天遭到取消的狀況。「雖然沒有女生組,我們還是出來打」,亦報名大專男子組的王正旻表示,參加男子組對一般女生來說比較吃力,但因為自己平日練習即以男生作為目標,已能適應與男子對打。她也提到,男女的力量不一樣,對戰時女生自然居弱勢,加上女生穿著內衣,若遇上對手攻擊胸側部位會非常疼痛,但「想打的人還是會出來打」,藉由與實力較強的選手競爭,磨練自己的能力。參加女子個人賽的文大學生黃亭安表示,不管是道館或學校社團,男性成員都多於女性成員。沒有開設女子項目,確實減少比賽機會,若參加男子組比賽,會因男生擁有身材優勢,害怕自己實力不足影響隊伍。但黃亭安也提到,和男生對打是一種挑戰自我的方式,碰上困難會嘗試在心裡設定目標,並加強訓練,藉此調適自身狀況。台灣體育總會劍道協會秘書長簡至毅表示,目前台灣劍道比賽中,男女總參賽人數比例大約為四比一至五比一,其中國中組為四比一,國小組相對來說女生較多,比例約三比一,社會、大專與高中組則幾乎沒有女生參加。4日的比賽即因女生報名人數太少,團體得分賽與團體過關賽女子組部分只有開設國中組與國小組。簡至毅提到,以全世界的運動人口來說,女性運動選手原本就佔少數。欲提升女性參與劍道的比例有許多困難要克服,劍道非亞奧運項目、女性運動員有生產負擔等,都是需考量的因素。他談到,目前協會期盼藉由增加教練人數與場地,鼓勵女性參與。
塑膠回收難解環境問題 減量為根本作法
新知
影音
第1671期
塑膠回收難解環境問題 減量為根本作法
2017-12-28
【記者廖翊庭、徐安萱綜合報導】閃爍的藍色燈光照映夜空,為歡慶聖誕佳節,基隆市政府與地方教會合作,展出全台最大的LED環保聖誕樹。高達17公尺的聖誕樹,全由7000個寶特瓶搭建而成,主辦單位期盼民眾在享受聖誕氣氛之餘,也能關心環保議題。基隆市基督教聯合關懷協會理事長卓志傑表示,聖誕樹具有節慶意義,教會想到可以將其結合環保意識,因此有了這棵環保聖誕樹。然而7000個寶特瓶數量相當可觀,蒐集的過程由許多民眾共同合作。卓志傑表示,聯禱會呼籲所有教會,請教友、家庭留意一起蒐集寶特瓶。絢爛奪目的環保聖誕樹,吸引許多民眾前往打卡拍照,享受聖誕氣氛之餘,同時喚起環保意識。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學生黃新硯說:「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設計,近年還空汙這麼嚴重,或是環境汙染,所以我覺得要多往這方面去發展」。根據環保署資料統計,台灣每年能回收將近九至十萬公噸 ,相當於45億支的寶特瓶,回收率高達95%。然而回收再利用的循環中,其實存在許多問題。寶特瓶的材質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當PET再製成循環塑膠物料(rPET)時,須經過多次高溫熔解,因而造成微量毒素殘留。《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第二條明文表示,塑膠製食品容器及包裝不得回收使用。即使台灣PET回收率是全球數一數二,也無法將再製成的rPET用於瓶裝水、飲料寶特瓶,因此台灣每年仍須消耗7000萬公升以上的原油製作拋棄式飲料容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陳姿蓉表示,當我們無法確地這些寶特瓶,在回收前裝入什麼液體,那麼它的再製品就會存在其他汙染的疑慮。由於塑膠製品回收再製的過程,依舊耗費大量能源、造成環境汙染,並不是沒有消耗原油就等於環保。「希望都會區居民自主攜帶水壺,減少飲用瓶裝水。」陳姿蓉期盼,政府可以提供以獎勵代替限制的方式,例如鼓勵各縣市推動飲水機的設置。回收並不是萬靈丹,減少使用拋棄式的塑膠製品,才是對環境友善的根本作法。https://youtu.be/Qr2QhXJ0wQk
慾望劇團逆轉時光 復刻委託行興衰史
藝文
第1666期
慾望劇團逆轉時光 復刻委託行興衰史
2017-11-22
【記者謝宜臻基隆報導】受基隆市文化局委託,由慾望劇團製作的舞台劇《雨信委託行》,於基隆文化中心演藝廳開演。劇中使用大量閩南語,並參雜山東口音與山東淄博方言,時光濃縮在台灣解嚴前後,呈現基隆委託行榮衰,還有抗戰老兵急切企盼聯繫中國山東老家的心。 基隆在地劇團「慾望劇團」製作原創舞台劇將觀眾帶到過去,以雨信委託行及老兵邢福三的故事緬懷基隆的在地歷史。 圖/慾望劇團提供民國58年,雨信委託行內百貨羅列,電話頻繁地響、老闆熱情地招呼來往的客人。基隆的委託行是過去進出港口的船員寄賣各項商品的地方,全盛時期有兩百多間;當時民眾尚無法自由出國,便藉由委託行取得外國舶來品。然而委託行不少商品是走私來的,《雨信委託行》劇中船員穿上層層的進口服飾,躲避警察的視線,將商品從港口帶至委託行,呈現當時進口商品的不易。編劇黃品文表示,當年的委託行搭建遮雨棚,為的是讓蜂擁的人潮能在多雨的基隆自由穿梭在一間間委託行逛街,可見當時榮景。但如今委託行街十分冷清,「一眼看過去鐵捲門幾乎都拉下了,而僅存不到二十幾間的委託行,商品主要都賣給老顧客。」演員、崇右影藝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學生陳紅名說:「委託行以往店面較現在小,人潮多、商品多的情況下也擁擠許多。」現在只能以想像的方式去體會委託行全盛時期的模樣。76年解嚴後,由於取得國外商品相對容易,委託行漸漸失去客源。劇中的年輕人志明聽到長輩嘆生意難做,大喊:「歹做就不要做!」一句話喊碎雨信委託行老闆阿通多年來對委託行的情感。最終雨信委託行敵不過時代的遞嬗,一箱箱的物品運出,在昏黃的燈光中人去樓空。觀眾陳欣儀表示,舞台上逐漸消失的招牌,讓他感受到榮景沒落的無奈。《雨信委託行》劇中的重要角色是因國共內戰而隨政府撤退來台的山東老兵,邢福三,他為戰爭跛了腳卻不失威嚴地至委託行查緝走私品。四十多年過去,老兵思念家鄉的情感堆疊,遲遲等不到政府開放兩岸探親,感慨地說:「以為三、五年就可以回去咧!」便請委託行協助寄信回老家,絲毫不曾放棄等待老家的消息。黃品文說:「基隆是雨都,而信是代表劇中很重要的家書。」因此委託行取名為「雨信」,同時串接整齣劇流動在委託行和老兵身上的情感。 劇中隨政府撤退來台的山東老兵邢福三,朝朝暮暮盼望接到來自老家的消息。 圖/慾望劇團提供老兵曾心痛地向女兒說:「你家在這裡,可是阿爸的家不在這裡!」觀眾張雁喬表示,他出生於本省家庭,邢福三的故事讓他了解到外省老兵在當時的苦衷。而身為外省第三代的觀眾張宸睿說:「我爺爺是山東人,17歲來台灣後就沒有再回去,我看完戲之後滿有感觸的。」他補充,外省老兵的故事在台灣並不少見,但要如何使不同族群了解並感受故事的情感,值得眾人深思與努力。 《雨信委託行》以委託行的興衰與抗戰老兵的思鄉情,刻劃58年到76年的基隆光景。演出尾聲,所有演員以停格的表現方式凝聚當時的美好。 圖/慾望劇團提供演員、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生施恩表示,現今的科技造成人際間的冷漠,他期望觀眾藉由劇中委託行與老兵的故事,記得以往的人情味與淳樸民風。而演員、台藝大戲劇學系學生黃鈺賢希望,無論是否為基隆在地人,都能對自己的家鄉多一點點理解與認同,「甚至願意因為這些小小的感動,為社會盡一份善良的心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