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農藥實名制困難重重 制度與實務落差大
專題
第1745期
農藥實名制困難重重 制度與實務落差大
焦點
2021-04-07
【專題記者詹和臻、陳卓希、邱海鳴、江俊緯綜合報導】「頭家娘,啊我酪梨要用什麼藥?」農民熟門熟路地走進農藥行,望向陳列於櫥窗裡琳瑯滿目的農藥,這是南部農藥行的日常。 北部早已沒有人務農,巷弄中,農藥行除了迴盪整日的電視聲外,偶有常客來採買自家用的園藝藥劑,順道嘮家常。 圖/邱海鳴攝農藥行的主要任務,是針對農民的需求販售藥物,並教導用藥方式,讓農民除去作物病蟲害時,也保持外表美觀以利販售。農民與農藥行之間有著互信互助的聯結,因此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1月突襲式公告,7月將正式實行農藥實名制政策時,農民第一時間就趕到農藥行詢問。「現在要實名制,我們(農藥行)麻煩,農民更是不懂。」屏東縣植物保護商業同業公會(以下簡稱植保公會)理事長郭永俊拿出一本登記簿,上頭記載農民的姓名、電話與地址。他表示,實名制是政府的美意,希望從源頭控管食品安全,但目前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更缺乏與農民溝通,「政府把食安的壓力都放在業者身上。」他憤慨地說。政策無配套 實名制增業者經營壓力 農藥實名制政策規定,農藥經銷商與業者必須以POS系統(註一)登記農民身分證字號、作物和病蟲害名稱,並每天向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以下簡稱防檢局)陳報農藥產銷記錄,用以追蹤農藥流向,間接管理農藥殘留的問題。註一:銷售時點情報系統(point of sale,POS),是一種廣泛應用在零售業、餐飲業、旅館等行業的電子系統,主要功能在於統計商品的銷售、庫存與顧客購買行為。實名制雖立意良善,但多數農藥經銷商持反對意見。屏東縣植保公會監事朱正文舉例,像家庭園藝、農地種電(註二)都需要除草,但因實名制僅限農民身份,且需登記種植作物、病蟲害,阻斷諸多農藥需求者的管道,「實名制沒有對應的配套,總不能寫種電除草吧?」註二:農地種電是政府為了發展太陽能產業推動的政策,在農地建設太陽能板,讓閒置的農地發揮最大作用。 農藥實名制強制農民購買農藥需提供身分證字號,用以追蹤藥物流向,卻忽略實際務農的問題。 圖/邱海鳴攝郭永俊提出另一反對理由,從三年前開始,購買農藥就需登記姓名、聯絡電話和地址,並造冊管理;批發商和果菜市場也都會登記農民出售的作物,掌握貨源方便追查。而即將施行的實名制要求出示身分證字號,不免有矯枉過正疑慮,且使農民擔憂隱私外漏,「農民年紀都比較大,對身分證這種個資都很敏感。」過去實名制為宣導性質,但今年變為強制政策,不僅影響農民,對農藥行更是一大衝擊。「我們(農藥行)當然反對啊!現在就已經在做了,突然說要增加POS系統,又要身分證,那之前做假的?」位於大稻埕的農藥行許老闆(匿名)說出諸多同行心聲。農藥經銷商立穎有限公司業務林俊吉補充<b>,現在近八成農藥行沒有年輕人,並超過一半沒裝電腦,農藥商得從手寫登記轉而適應電腦操作。面對實名制,屏東縣農民陳志雄堅定表示,農民絕對願意配合政府的政策,但現在農藥制度有諸多與實務相衝突的現象,尚未被看見和解決,「比起要不要拿身分證,我們只要作物賣得出去就好了。」 約莫下午四點,果菜市場開始傳來此起彼落的叫賣聲,來自四面八方的農民聚集於市場,登記姓名及作物後,交由果菜市場販賣。 圖/邱海鳴攝農藥管理制度不完善 農民難取得有效藥劑 「明明很多農藥是同成份,但濃度不同,就沒辦法噴在同個作物。」郭永俊以農藥「陶斯松」為例,濃度48%可以噴在稻米,但毒性較低的40.8%卻不行。農民陳志雄也說:「我也想用低濃度的,對人體比較好啊!」但礙於需要登記種植作物,農藥商只能賣給農民對應該作物的藥,可見農藥管制不夠完善。屏東縣植保公會常務理事許曹乙舉例,大白菜與高麗菜雖然是同一菜種,用藥卻不能通用,「只因為這藥登記在大白菜,沒有登記在高麗菜啊!」滿福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星叡解釋,農委會規定,農藥僅限用於有登記的植物,只要藥商不願花錢登記多種作物,就會讓有效藥劑只能使用於特定作物,而沒登記的作物,只好不斷重複使用已產生抗藥性的農藥。「農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加重農藥量或密集使用,一個是依照規定使用,然後因為病蟲害嚴重而沒有收入。」黃星叡無奈地說。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以下簡稱毒試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談到,政府有推行「農藥延伸使用」,農民可申請擴大農藥適用的作物種類。例如農民在種植番茄時,發現特定藥物可治某疾病,便可向政府申請,「農民應該要講出來讓政府知道,覺得必要就會幫他們做評估,而且不用錢。」「有在延伸使用應該選擇要變多才對啊!」但許曹乙反駁,成功延伸使用的藥物佔比不高,且申請流程冗長。新藥還在送檢時,舊藥可能因為政策限制、作物出現抗藥性等原因,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困境,因此農民能用的農藥種類越來越受限。黃星叡以多年接觸農藥議題的經驗分享,只要合法推薦用藥有效,實名制就不會遭受那麼大的反彈。但目前大部分的推薦用藥都效果有限,無法精準改善作物的病害,所以農民被逼著提高藥物濃度、使用頻率,導致作物的農藥殘留量倍增。不精準的用藥制度,等同逼農民使用無效藥劑施作,黃星叡感嘆,農民為了保住收成,難免會使用未登記在該作物、但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的藥劑,「嚴格說起來是違法的,但是不噴又不行,會沒有收成。」在惡性循環下,實名制將導致農民無法取得有效藥劑,成為務農的一大阻礙。採收期規定難執行 農民違法護生計除了缺乏有效推薦用藥,農藥上標示的「安全採收期」,也為政策與務農間的模糊地帶。安全採收期規範農民,藥物施用後需隔多久時間才可採收,目的為降低殘留於作物上的農藥量,讓消費者食用不會有安全疑慮。在毒試所教導配藥技術20餘年的楊秀珠解釋:「採收期是有它的意義的,農民貿然去噴、去採,是不是對自己、對產品都會有問題?」安全採收期經過層層檢驗把關,目的就是保障農民和消費者健康。而他也提到,農藥實名制更可加強防治農民使用非法藥物,「農民抗議說沒登記的藥就不能買了,但那本來就不能用啊!」屏東縣農民古先生(匿名)對此提出癥結,現今規範的安全採收期並不符田間實際採收期。他曾因作物的藥物殘留量過高沒通過檢驗,事實上,藥品從噴灑到採收最快三天至一個禮拜,「那像小黃瓜這種每天都要採收的作物怎麼辦?要我噴後放三天讓它爛掉?」他透露,因為制度缺乏與實務配合、變通,農民會為生計而違反規定,「我問櫃檯小姐(採檢單位)這樣怎麼辦,他說:『被抓到算你衰!』」郭永俊分析,政府推行實名制不只是打壓農藥,另一方面是為推行有機農業。有在從農的許曹乙說明,有機農作在台灣的市佔率僅不到1%,「台灣小農居多,一塊田都種三、四樣,病蟲害很多,有機不適合。」也因台灣這樣密集且繁雜的農耕模式,讓農業工作者認為實名制窒礙難行。許曹乙談到,因為土地作物種類多,所以噴農藥時容易污染其他鄰近作物,導致出貨作物的農藥殘留量違規。就算有實名制也難以追溯真正農藥噴灑的源頭,「如果一塊田上種五樣要怎麼噴?防檢局跟我說:『那就噴有機的!』」朱正文道出他從防檢局收到的回覆。 台灣勞力密集式的耕種方式,再加上作物種類繁多,並不適合大面積農藥噴灑,也難以管控農藥流向與殘留藥劑的源頭。 圖/江俊緯攝農藥污名化 大眾認知不足「實名制讓農民只能造假。」郭永俊預測,如果農民沒辦法取得需要的農藥,就會謊報種植作物的名稱,助長不法藥物或讓更多農藥在檯面下販售。而農民能合法使用的農藥數量也不多,屏東縣植保公會監事朱正文解釋,新藥需農藥商花錢做試驗才可核准使用,但通常礙於時長,農民會重複使用舊藥。造成農民無藥可用的原因,可從制度面看起。台灣農藥管理為登記制,農藥商向防檢局提出新藥劑申請,經由毒試所進行檢驗,「要兩年,兩百萬。」楊秀珠提及試驗過程耗時且成本高。郭永俊補充:「一家花錢試驗後,所有廠商都能跟著用,那誰會願意(當花錢的人)?」即使經過繁瑣、嚴謹的試驗過程,但大眾對農藥的認知不足,仍無法消弭消費者對於農藥的懼怕心態。「消費者只要一聽到農藥就覺得是毒藥,農藥不是毒藥啊!它是來幫農民解決問題的。」美林植物保護有限公司經理曾祥義強調,當農民合法使用藥劑,加上遵守政府規定的安全採收期,即為安全用藥。至於電視新聞、農委會常提及作物被驗出「不可使用的農藥」,其實不一定會對人體或環境不好。此類沒有經過試驗核准的藥物可分成兩種:禁用農藥、未核准使用農藥。禁用農藥通常毒性較強,人類攝取可能危害健康,或殘留於環境許久。至於未核准使用的農藥,農傳媒創辦人汪文豪舉例,有支藥物能同時使用於杭菊和茶葉兩種作物,抑制相同的病蟲害,但是藥物僅合法登記於市場廣大的茶葉,因此,未登記的杭菊為未核准使用。諸多媒體不懂其中差別,直接下「毒杭菊」這類誤導消費者的標題,使大眾恐慌、更使農民不滿,「很多記者分不出這些差距,未核准使用不代表它很毒。」汪文豪說。農藥管理為消費者導向 犧牲農民權益 民國108年台灣全面禁用農藥「巴拉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曾表示,考量巴拉刈對人身安全有無法回復之影響,且曾民眾飲用巴拉刈自殺的案例,再加上具有可替代藥劑,所以為了不讓民眾再食用巴拉刈自殺,因而禁用。「那我為了防止別人跳樓自殺,以後就不要蓋大樓。」曾祥義認為,農藥的功能是保護農作物,應該以對植株、環境的傷害程度去訂定農藥規範,而非因為極少數人誤用而禁止。實際上,巴拉刈在溶於水後可被土壤分解,且相較現行的替代藥劑「固殺草」,巴拉刈殘留時間短,對作物與土壤傷害也更小。曾任防檢局局長的黃㯖昌也說:「我當局長時公開反對過禁用巴拉刈,因為那是農民需要的,是最好的除草劑。」台灣農藥的毒性分級是根據對人體的傷害,而非對環境的危害。「其實農藥沒那麼可怕,吸最多的是我們欸!」農民陳志雄坦言,有些藥已經販售十多年,早跟土地和平共存,但「劇毒農藥」的標籤不僅讓民眾害怕,也讓政府禁止劇毒農藥更加名正言順,卻犧牲掉環境與農民的權益。在消費者意識抬頭後,政府也漸以消費者角度制定農藥規範,「因為一講到食安,沒有一個官員敢去說服消費者說農藥是安全的。」曾祥義無力地嘆了口氣。「不斷禁止與限制農藥的使用,反而讓農藥愈用愈多。」屏東縣九如鄉果菜批發市場檢驗實驗室研究員郭哲孝認為,近年來農藥在消費者眼中妖魔化,因此政府不斷禁止使用農藥,或下修農藥殘留量,卻沒有提供可替代的新藥給農民使用,會導致農民為了達到原先的效果,提高噴灑農藥的頻率,反而與農藥減量背道而馳。 許多農民考量自身年紀大、種植面積廣,無法自行噴農藥,因此會請專業農藥代噴,代噴人員時常一個上午要跑許多農田。 圖/邱海鳴攝依據毒試所公告的農藥使用資訊系統,農委會將農藥的作用機制編號,並建議農民不應連續使用相同代碼的農藥,以免讓害蟲產生抗藥性,來延長農藥有效使用壽命並降低成本。再加上合法農藥愈來愈少,也造成農民在選擇農藥時,面臨無藥可選的困境。郭哲孝也補充,近年來防檢局推薦用藥名單更動頻繁,但農村地區時常因通訊設備不齊全,或對科技產品不熟悉,導致政府與農村形成資訊落差。未收到訊息的農藥行,還是推薦舊藥給農民使用,或是農民根本不知道規定改變,仍使用舊藥噴灑,最終被檢測出農產品不合格。「農民不是不接受,是沒辦法做啊!」朱正文雙手一攤,神情窘迫地說。實名制顯露原有政策問題 農藥觀念教育成解方農業工作者普遍認為,當今農業政策是以消費者為定位,忽視實際從農的狀況。對於即將上路的農藥實名制,農民和農藥行紛紛指出「缺乏配套措施」為最大弊端。農藥實名制討論會議4月1日在立法院紅樓展開,農委會在陳報管道、政策輔導期上做出讓步,也承諾給予每人上限1萬5000元的電腦設備補助金。但對於農民來說,最大的難處並非實行農藥實名制,而是實名制顯露出既有農藥政策錯誤。「希望像日本一樣,制定容許殘留量。」屏東縣植保公會的許曹乙認為,除了提出更多可使用農藥給農民,當前單一作物匹配特定農藥的限制,應該要改成僅限制農藥殘留量,規定作物不可以被檢驗出超過一定劑量,並由政府列出合法藥物,讓農民自行依照需求使用。屏東縣九如鄉果菜批發市場特助陳政綱則以自身經驗分享,果菜市場透過主動幫農民檢驗農藥,並以檢驗結果提供不合格的農民施藥輔導。若檢驗通過則給予合格標章,除了是對品質的肯定外,若之後因故被政府檢驗不合格,則可以作為佐證請求複驗,「缺配套其實是缺了一個緩衝期。」陳政綱說。郭哲孝也談到,實名制的重點不應只是開罰,而應該給予農民輔導的空間跟額度。他舉例,長效藥的安全採收期長達兩到三個月,如果政府願意在三個月內給農民兩到三次的複驗次數,並予以農藥施作輔導,「我覺得農民就會願意接受吧。」「也許政府應該把放在實名制政策的心力,用在建立農民、消費者或農藥業者的一個(對農藥)觀念會好一點。」農藥行許老闆(匿名)則感嘆,比起透過農藥實名制強制限縮農藥使用,最應該著手改變的,是一般民眾對農藥的恐懼與不解。回到最直接受衝擊的農民立場。夕陽時分,餘暉落在一位農民身上,他在果菜市場嘈雜的聲音中怒斥,「農藥實名制不可能啦!」他轉身騎上摩托車,揚長而去。 清晨,農民戴上面罩行走於檳榔樹間噴灑農藥,藥物飄散在空氣中,呈現一片霧濛。農民是接觸農藥的第一線,政府把關用藥安全之餘,更應該了解農民實務上所遇問題。 圖/邱海鳴攝
居服員身處失智照顧前線 訓練課程仍待完備
專題
第1744期
居服員身處失智照顧前線 訓練課程仍待完備
焦點
2021-03-25
【專題記者詹湘淇、陳宥菘、甘媄心、黑立安綜合報導】「他(失智長輩)會每天忘記我是誰,但我還是會每天重複自我介紹,面帶笑容、像哄小孩一樣地哄他出門。」居家照顧服務員(以下簡稱為居服員)郭士霞描繪與個案相處的日常,字句中夾帶著溫柔。協助盥洗、陪同外出、照料一切生活起居,這些瑣碎的工作,都由居服員一手包辦。然而,一位居服員通常身兼多件個案,不僅要顧及每位個案的生活細節,罹患失智症的長輩往往還伴隨多種病症,因此需要花費更多額外時間,去選修訓練課程,才足夠因應各類個案的突發狀況。郭士霞感嘆,這些訓練課程立意良好,但實務應用卻有限,「我們去上這些居服的課程,老師教的理論都很有道理,可是這些個案們的症狀、嚴重程度都不一樣。」於是,現今居服員只能透過自身經驗,去思考如何對應不同個案。當前政策所提供的資源,真能有效提升居服員的照顧品質嗎? 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將於民國114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議題成為現代社會中刻不容緩的難題。圖為示意圖。 圖/甘媄心攝<b>衛福部緊縮支付基準 訓練課程恐淪形式隨著我國人口結構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也快速攀升,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為衛福部)曾推估,民國108年的失智症人口恐超過28萬人。對此 ,「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隨之訂定。其中,照護失智症者的居服員在申請「照顧服務員進階訓練(AA11)」項目時,須完成「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才能取得每日新台幣50元的加給費用。在規定頒布初期,因長照需求龐大,亟需於短時間內培育大量居服員,且中央政府尚未建置線上資訊系統,無法一一登錄、對照居服員的訓練紀錄。因此,不論申請AA11項目的居服員是否完成訓練,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皆會支付加給。時至今日,居服員人數已大幅增長,線上資訊系統也建置完成,衛福部遂於1月19日宣布,從3月1日起檢核訓練紀錄,停止將AA11項目的加給費用核予未受訓者。由於公告宣布至規定上路僅相隔一個半月,許多居服員為了持續領有每日50元的加給費用,紛紛報名訓練課程。相較於公告頒布之前,學員多自發受訓,居服員王O云(化名)觀察到,部分課程同學有應付了事的心態,「有上就好,為了要領這個錢而去上課。」甚至有居服員一天即負荷超過10小時課程,同學上課目的出現歧異,課程似乎流於形式。此外,根據居服員與所屬機構簽署的工作契約,薪資計算方式除了月薪制外,另有將居服員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全數加總後,再與所屬機構拆帳的方式。但因現今有許多機構未與居服員明訂修課完成後,50元加給費用的歸屬,加上各機構針對訓練課程2500元的報名費用,由機構支付或居服員自負的規定也不同,許多居服員對於是否進修仍持觀望態度。<b>課程規劃側重理論 居服員籲增加實務演練  失智症訓練課程由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以下簡稱為台灣失智症協會)統籌規劃,內含八門課程、共計20小時,囊括居服員實務照顧上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即便如此,長照政策研究專家伊佳奇對訓練課程提出質疑,他認為失智症照護需仰賴跨領域知識,如:老年醫學、神經醫學、營養學、口腔學等專業層面,居服員應多學習理論內容,以完善失智症患者的日常照顧服務。身擔五件失智症照顧個案的居服員廖仁佑卻持不同想法,他認同理論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實際照顧患者時,卻不見得完全適用,「服務個案時是人與人之間,不是人對書。」修習完課程的居服員王O云,則道出現階段課程設計的盲點,他指出,講師授課多以書面資料講述理論,雖能讓居服員有基本的學理認知與概念,但他卻說:「課本上的問題不會代表是我們(居服員)的問題。」對此,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回應,課程除了規劃理論講習,更設計實作課,「演練對他們後面能不能把知識運用出來,其實是關鍵。」但是,現下實作課程規劃仍無法滿足居服員實務工作需求。中華民國紅心字會社區照顧服務部總主任徐國強便直指,實作演練課程「遠遠不夠」,由於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工作現場變數太多,需透過更多模擬演練,以帶領居服員接近真實狀況。然實際上,訓練課程能帶給居服員的幫助很有限。徐國強坦言,在課程的模擬演練環節中,學員未必能融入情境,並將課程演練與實務經驗相互對照。他補充,關鍵也在於,授課老師是否有足夠經驗與能力去引領學員換位思考。另外,王O云建議,課程可進一步安排居服員前往失智症機構與長輩互動,藉此讓居服員貼近失智長輩的日常生活,從中觀察並習得相關照顧經驗。廖仁佑則提議附上更多案例,幫助居服員在照顧失智患者時,更了解如何應對不同狀況。<b>培訓時數招質疑 課程安排待討論此外,訓練課程時長也招來質疑。在可以正式提供服務前,居服員須先接受90小時的培訓課程,至於失智症患者的照護訓練則非強制,也僅20小時。伊佳奇批評:「20小時都是基礎的東西,我開120門課都不夠,開八門課怎麼夠?」相對於人口老化程度亦高的日本,與失智症相關的訓練課程就已高達200小時,反觀台灣目前的課程規劃,明顯不足以培養居服員在實務照顧上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回頭檢視目前失智症訓練課程能否提升居服員照護品質,廖仁佑認為,課程固然可以增加居服員的知識,但由於居服員大多已有實際服務失智症個案經驗,也具有固定的照顧模式,因此課程對於居服員來說更像「複習」性質,且事後訓練也可能擾亂他們原先已習慣的照顧模式。針對現行居服員訓練課程的不足之處,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專門委員陳玉澤表示,長照2.0是採滾動式修正模式,中央政府每年皆會徵詢各方意見,若有修正必要,將會召開會議討論,並重新頒布課程內容。社福移工未納訓練體系 照顧品質存疑慮國內居服員對於失智症訓練課程持有質疑,但反觀外籍社福移工(註),他們多數長時間陪伴在失智症患者身邊,卻連提出質疑的機會也沒有。註:根據《就業服務法》,社福移工是指外國人受聘僱從事家庭幫傭、機構看護等工作者。 部分銀髮族的生活起居需仰賴照顧者,許多家屬會考量聘用社福移工,長時間陪伴在患者左右。圖為示意圖。 圖/林依瑩提供根據勞動部統計數據,截至110年1月份,在台的產業與社福移工人數已達70萬9853人,其中社福移工25萬426人,約佔總數38%,但他們卻不被列在失智症訓練課程體系的受訓人員當中。陳玉澤說明,目前國內對於社福移工的訓練,僅由護理師或居服員到府指導照護流程。「我其實贊成移工去上課,但我們要如何讓這26萬人都上到課?」徐國強點出,移工人數多之外,外籍移工一旦要受訓,如何籌措預算也是一大問題。他認為,國內若要提供移工課程資源,因不可能提撥公務預算,勢必要請雇主自費。但現實中,會願意自掏腰包的雇主寥寥無幾,「第一是沒有人會願意多花一筆錢,第二是如果移工去上課了,長輩誰來照顧?」失智症患者家屬王挹芬曾聘用移工,以因應24小時照顧家中長輩的需求,然而,每位移工所提供的照顧品質不同,使他曾多次更換移工。此問題更凸顯移工納入訓練體系的必要性,王挹芬同樣對此表示贊同,卻也擔憂移工去上課時長輩無人照顧。徐國強補充,文化認知、教育水準具有差異,也是移工受訓無法展開的原因,「任何的照顧都是生活嘛,所以這就會有文化上的問題。」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林依瑩投入長照服務多年,同樣認為移工應納入訓練體系,但因移工主管機關不同於居服員,屬勞動部管轄範圍,若要使移工接受長照訓練,將難以區分訓練權責,使執行難度更高。<b>失智照顧水準欲提升 實務訓練須充實縱使政府提供給社福移工與國內居服員的訓練資源不一,兩者在長照服務與照護失智症個案中,都擔任不可或缺的要角。然而,現行政策對於居服員工作的實務效益有限,對未接受國內專業課程的社福移工而言,更難保障自身照護品質。湯麗玉坦言,現行失智症訓練課程仍有進步空間,他建議,未來能在居服員受訓後,定期召集居服員進行個案報告,並分享實務工作經驗,藉此相互學習,提升照顧水準。徐國強也分享,居服員所屬機構應能在實務照顧上,扮演臨床督導角色,使居服員的照顧品質更加完備。居服員身處失智症照顧的第一線,面對工作上的重重挑戰,訓練課程的質與量仍未臻完善,難以提升專業能力。郭士霞分享,失智症長輩平時雖然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忘記自己要做什麼,也不太會表達,但郭士霞說:「常常想到,如果他(失智長輩)是我的父母親,或這是未來我自己的模樣,就更能有同理心去體諒。」
戲劇名校減實務課引抗爭 學生憂轉型阻就業
國際
第1741期
戲劇名校減實務課引抗爭 學生憂轉型阻就業
2020-12-24
【記者黑立安綜合報導】學生靜坐校園一隅,高舉的看板上寫著「救救我們的戲劇!」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 Flinders)11日宣布,將重新安排校內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的課程(Bachelor of Creative Arts (Drama), BCA),並關閉其所屬的戲劇中心(Drama Centre, DC)。學生擔憂將無法學習劇場實務,因此發起抗議活動,要求校方重新評估該計畫的可行性。根據《每日報(InDaily)》報導,校方決定調整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課程,並於明年暫停新生。未來的課程規劃預計引進新興藝術領域,像是動態捕捉(註)、聲音演技等課程,福林德斯大學希望透過課程重新規劃,拓展學生畢業後出路。然而,新課程預計縮減三分之二的實務內容,戲劇中心亦可能在新學期遭到淘汰,引發學生大幅反彈。註:記錄或捕捉人類演員的動作,並轉換為數字模型,生成二維或三維的電腦動畫。 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學生認為,實務課程縮減可能使他們無法接受專業訓練,因此於14日發起罷課行動。 圖/拯救戲劇中心提供儘管校方表示,執行決策前會與師生充分討論,課程更動仍引發學生的不安與惶恐。許多學生認為減少實務課程不但縮減學生認識專業領域的機會,也可能阻礙學生追求導演或演員志業。學生羅漢.貝克(Rohan Becker)喪氣地表示,課程取消後,若想成為專業演員,他需要轉學去其他州才能接受正規戲劇教育 ,將造成相當大的困擾。福林德斯大學戲劇中心在藝術界享有極高聲譽,培育許多劇場導演、演員等。澳洲演員兼導演諾妮.哈澤赫斯 (Noni Hazlehurst)、參與過電影《暮光之城》演出的薩維爾.山繆(Xavier Samuel)都曾受到戲劇中心栽培,足見戲劇中心培植人才的能力。由於福林德斯大學在澳洲學術界頗具聲望,創新藝術學士班學生康納‧普林格(Connor Pullinger)表示,實務課程縮減將使學生踏入藝術領域時遭遇困難,他認為校方此舉形同阻斷與南澳洲藝術界交流的管道,感到非常失望,「這對於南澳洲的藝術發展也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為了抗議戲劇中心可能關閉,學生在校內發起靜坐。希望能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向校方表達訴求。 圖/拯救戲劇中心提供為了表示抗議,學生創立「拯救戲劇中心(SAVE Drama Centre)」臉書(Facebook, FB)頁面,並發動聯署,已獲得超過8000名師生響應。同時學生分別於14日與16日發起罷課與靜坐活動,和平示威要求校方正視學生訴求,否則將持續進行抗議。行動引起校方關注,因此預計在明年組織委員會,成員包括四名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學生與戲劇方面專業人士。然而,學生抗議者瑞恩.威廉斯(Ren Williams)表示,雖然委員會已成立,拯救戲劇中心仍每天定期更新傳達學生訴求,「若是委員會無法達成訴求,我們仍持續進行抗議。」 為向校方表達訴求,學生也發起聯署行動,號召校內師生一同拯救可能被淘汰的戲劇中心。 圖/截自Change.org為回應學生擔憂,福林德斯大學副校長彼得.蒙提斯(Peter Monteath)承諾,校方將在適度範圍內調整課程以維持戲劇中心的聲譽,「我們不僅會維持校內戲劇課程的名譽,也希望(重新調整後)可以將戲劇中心的聲譽提至更高。」
平衡實務、創意 節慶鋪床賽考驗選手效率
生活
第1736期
平衡實務、創意 節慶鋪床賽考驗選手效率
2020-11-19
【記者周佩怡台北報導】工作人員按下碼錶,選手兩人一組迅速地將保潔墊、床單、被套鋪上床墊,將枕心塞入枕頭套,最後擺上面具、彩帶、蝙蝠氣球等節慶道具。景文科技大學14日舉辦「2020第二屆JUST—SHOW盃『世界節慶』創意鋪床競賽」,邀請大專院校生、高中職生一同發揮創意,佈置聖誕節、萬聖節、荷蘭鬱金香節等各國節慶風格的床鋪。 有別於他組一人負責一張床,這支隊伍更重視合作,以兩人同鋪一張床的方式,快速並整齊地完賽。 圖/周佩怡攝比賽一開始,選手需在十分鐘內將床具擺放整齊,並放上自備的節慶裝飾,待評審檢查過後,選手兩分鐘內得將床鋪復原乾淨,考驗他們的收拾速度。今年的舖床比賽特別新增大專組,且因應市場趨勢加入多元的鋪床主題。景文科大旅館管理系系主任王斐青形容鋪床為房務工作的基本生產單位,如果曾擔任實際鋪床的房務人員,接任櫃檯人員或管理職位時,更能掌握房間收拾狀況,妥善安排客人入住時間。他補充鋪床除了實際動手,更需要認真思考步驟,才能又快又好又省力地完成任務,「這個工作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勞力工作。」 評審拉開被套、毛毯、床單等等,仔細確認除了外觀,選手是否也打點好內裏。 圖/周佩怡攝景文科大學生許恩慈、李哲緯選擇聖誕節為佈置主題。他們頭戴聖誕帽,快速、正確地鋪好床具,放上自備的糖果禮包,再於床頭櫃擺設聖誕樹,最後不負眾望榮獲金獎。他們說明聖誕節將至,又是許多人慶祝的節日,因此他們採用聖誕老人到各地送禮的概念,購買道具並加工成禮包。兩人比賽過程原先順利,最後關頭枕頭套卻不小心落地,許恩慈、李哲緯重現當時慌張的表情,「兩人互看,想說怎麼會這樣。」他們趕緊撿起來丟進布巾車,幸而沒有影響比賽結果。兩人皆認為細心最重要,例如床鋪邊緣有一定的角度,需要再三拉平整理,否則會造成客人觀感不佳。 工作人員一計時,頭戴聖誕帽的景文科技大學學生許恩慈、李哲緯像是精靈工廠的小精靈,迅速拿起床單鋪上,並細心整理。 圖/周佩怡攝鋪床比賽也考驗隊伍默契。獲得銅獎的景文科大學生林明財、顧鈁勻說明,鋪床過程中兩人不會交談,所以需要隨時注意對方的進度,才不會撞在一起。為了避免主題重複,他們選擇佈置萬聖節主題,「其他人不會想做已經過去的節日。」兩人在床鋪擺上纏著玩具蜘蛛的紅色棉紗、假手、斧頭,床頭櫃放置塞滿棉紗的塑膠南瓜。由於曾在飯店實習一年半,顧鈁勻在比賽中顯得游刃有餘,他們三分多鐘即快速完賽。不過他表示業界的速度更快,「一天需要鋪設20張床。」王斐青解釋現在顧客愈發偏好有風格的旅館,若學生熟悉創意鋪床,未來更能順利達成業界需求。她也提到,旅館主題通常結合節慶或當時流行,因此業者須精心設計,才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譬如「溪頭妖怪村主題飯店」就是成功案例。不過評審、五星級「台北W飯店」客房部總監李家諭坦言,實務上最重視整潔,其次才是裝飾。且爲避免造成人員壓力,不是每個房間都有特色鋪床,反倒會在飲品、點心設計上展現特色。他分享上午場有幾個高中職隊伍用毛巾摺成動物,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種設計較符合實務,「不是擺上各式各樣虛華的東西,比較有意義。」
精油舒壓推筋轉脈 學生芳療賽獻「手」藝
生活
第1717期
精油舒壓推筋轉脈 學生芳療賽獻「手」藝
2019-12-11
【記者陳妍如桃園報導】轉開精油瓶蓋,酸甜香氣在空氣中迸發開來,讓人分不清是橘子、檸檬還是薰衣草。「2019年全國技專校院美容芳療師實務能力競賽」6日於長庚科技大學舉辦,比賽分為「精油聞香鑑定」以及「芳療按摩」組別。在精油的一片清新香氛中,參賽選手使出渾身解數,掌推、揉推、指壓等按摩手勢切換自如。選手在掌中倒上橄欖與維他命E混合的精油,來回搓熱手心,「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按摩師數著拍子、跟著呼吸,充滿韻律感地為模特兒按摩。他們雙手握拳,由脖子開始、經過脊椎、往下至腰,再從身體兩側回到原點;接著變換手勢,用指腹精準有力地按壓上臂筋肉,頭皮則要輕柔地施力,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精油在模特兒背上閃現光澤,被按壓處的皮膚、血管和肌肉得到舒壓,在按摩室暖黃的燈光下泛著健康的淡粉紅色。 按摩師的掌心抹上按摩精油,在模特兒的背部推開,雙手握成拳狀以便於施力按壓。 圖/陳妍如攝長庚科大化妝品應用系學生鄭鈴女談到第一次上按摩課時,同學對施力的方式仍不熟悉,只以雙手使力,「我們才按十幾分鐘,就跟老師說手好痛,每個人大拇指都紅起來!」他解釋,按摩應該使用全身的力,重心隨著移動,才不會幫人按完自己卻腰痠背痛。「就像打太極拳一樣,要有韻律、動感!」他打趣地說。初次參賽的長庚科大妝品系學生巫宛稜也分享,按摩背部的動作對他而言深具挑戰性,「我比較矮,如果模特兒身高較高,從他的頭到腰,我必須滑很遠的距離。」為了在一次呼吸的時間內完成一整組動作,他有時須踮腳、有時又得蹲下,對體力是一大考驗。長庚科大妝品系學生顏玉真也笑著展示他腳下一雙黑色厚底鞋,都是為了配合模特兒的身高。 2019年全國技專校院美容芳療師實務能力競賽於6日舉辦,參賽選手於長庚科技大學內的美容教室進行比賽。 圖/陳妍如攝顏玉真進一步說明,每個人身體健康狀況會反映在背部對應的區塊,稱為「反射區」。若背部有腫塊、膚色暗沉或長痘痘,就可能是對應部位有毒素、狀態不佳,按摩師可以主動詢問對方平常是否會心悸、氣管好不好,「有些來按摩的人還會說『你怎麼知道?』就像算命的感覺!」針對特別怕癢的模特兒則須多安撫幾次,直到他習慣按摩的手勢。「動作要很服貼身體,不能讓他覺得像在跳舞。但有些人不怕癢,可以按到整個背都紅起來!」顏玉真生動地說。不同精油氣味各有特色,外行人卻很難分辨其中差異。鄭鈴女補充,同科目植物的精油氣味較為相似,「例如柑橘類,佛手柑、葡萄柚的味道就很像。」由於長時間接觸同樣的氣味會導致嗅覺疲勞,感受不出精油香,因此選手比賽途中會透過聞咖啡渣舒緩疲勞。 選手從蒸氣箱中取出剛蒸好的毛巾,包裹在模特兒的頭部及背部,並以指腹輕柔地按摩。 圖/陳妍如攝「雖然當被按摩的模特兒很舒服,但我還是想比賽!」鄭鈴女透露,比起靜態的彩妝保養,他更喜歡與客人貼近距離、互動相處的芳療按摩。透過細心觀察身體、熟悉呼吸韻律,按摩師靠著一雙動作多變、靈巧輕盈的手,與模特兒建立起深厚信任。
晶片結合Wi-Fi技術 冷暖機創個人化調溫
新知
第1668期
晶片結合Wi-Fi技術 冷暖機創個人化調溫
2017-12-06
【記者薛惟中綜合報導】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師生團隊研發「WIFI冷暖機」,解決多人共處一室時對室內溫度要求不一的困擾。此設計也獲得「全國電資類群實務專題暨三創競賽」大專硬體組第二名。團隊成員、學生陳瀚翔表示,團隊將細小水管植入床墊,並以馬達推動水的循環,再輔以致冷晶片控制溫度,設計出WIFI冷暖機。使用者可藉由手機網路調整裝置溫度並定時,調溫範圍可達攝氏18至40度之間。「每個裝置都有自己的IP,手機程式輸入不同IP後可控制溫度。」陳瀚翔補充,多支手機可控制同一裝置;同一手機亦可遙控多台裝置。陳瀚翔指出,WIFI冷暖機不同於冷氣、電熱毯、涼蓆等產品。「電熱毯只有升溫的功能,而冷氣是針對整個空間降溫,不是針對個人。」而涼蓆無法保持恆溫,使用時須不斷翻身保持冰涼感,影響睡眠品質,不如WIFI冷暖機的恆溫設計。此外,冷氣需要冷媒以調降溫度,但WIFI冷暖機只需電力即可,較冷氣更為環保。指導老師、德霖科大電子系助理教授沈誦修說明,此設計為針對老年照護的產學合作,方便護理師能夠遠端遙控床墊溫度。除運用於照護層面外,此設計亦可運用於生活層面。陳瀚翔補充,夏天和家中長輩同住時,由於他較為怕熱,但長輩怕冷,因此他經常必須遷就長輩而無法開冷氣,「所以想做出能滿足個人溫度喜好的設計」。陳瀚翔表示,因缺乏致冷晶片與Wi-Fi技術結合的案例,因此在研發時花費一番功夫。最終他透過將程式寫入晶片,並修改手機程式的方法成功將晶片與Wi-Fi連動。沈誦修補充,此技術可運用於同樣需調溫的領域,例如漁業養殖的水溫控制。陳瀚翔則認為產品未來可再裝設壓力感測儀,以掌握使用者是否離床而調整機器溫度。 「WIFI冷暖機」結合直流電供應器、水箱、馬達及寫有程式的致冷晶片,透過手機網路即可調控裝置溫度。  圖/陳瀚翔提供
【社論】技職成績改制 應著重實作能力培養
校園
第1664期
【社論】技職成績改制 應著重實作能力培養
2017-11-08
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於10月13日公佈的重大變革事項中,自107學年度起,各技專校院可自行擇定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的各科目成績採計權重,國、英、數權重定於1至2之間,二門專業科目則定於2至3之間。相較現行技職升學制度,國英數不加權,專業科目加權兩倍,學科成績角色變重,引起不少反對意見,抨擊新制將導致「科技大學一般大學化」。前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執行長張仁家則解釋,如此改革的背後目的,不只可凸顯各校辦學特色,更能找尋合適的學生。例如考生外語能力好,在新加權規則下,就會傾向選擇加權高的學校科系。張仁家表示,如此也讓技職校院與學生更重視專業科目,「因為權重可以拉更大,在新考招規則引導下,會讓高職教學會更重視專業科目與實作。」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4日公佈一項民調[1]指出,超過70%的台灣民眾認為,因「保障就業機會」、「先就業後,保障有機會進入公立科技大學就讀」等原由,學生就讀技職教育是「有前途的」。《30》雜誌亦於1日發表「台灣技職教育大調查」[2],結果顯示近八成以上民眾認為一技之長比畢業證書更重要,兩項調查顯示民眾對技職教育觀感已有改變。據教育部統計顯示,去年高職畢業生10萬多人,整體升學率將近80%,相較民國76年升學率只有2.8%,高職生升學率約為當時的28倍。然而,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於記者會中指出,許多科大老師重視純理論,具實作力的高職生進入科大後,兩者未能順利對接。前任教育部長吳思華也曾於103年接受質詢時表示,技職強調培養學生實務能力,許多師資卻沒有相關經驗,主要是受限於評鑑等行政措施,學校大量聘用具博士學位但缺乏實務經驗的師資。透露出國內的技職教育有必要進一步調整課程設計與規畫。技職教育實務能力培養問題,除民間多有討論,亦為中央改革重點之一。政府曾於102年推動為期五年、總經費200億的第二期技職再造計畫。103年底,研議近30年的《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亦三讀通過。如今教育部更規劃107年開始將再投入百億,推動第三期技職再造計畫,希望透過產學合作讓教學及企業實務對接,打造學生立即就業力、填補產業人才缺口。長期關注技職議題的網路平台「技職3.0」執行長黃偉翔也曾提出建議,認為技職教育應邁向「間斷式學習」,例如技術型高中畢業學生可以先進入職場就業,待職涯發展至一定階段,覺得有需要再踏入科大進修。技職教育改造計畫至今已推行多年,無論民間或官方都各有說法,但科大學生的意見和需求似乎仍未能具體呈現。也許,當務之急是正視學生的意見與就職狀況,讓技職教育重新找回「實作創新能力培養」的核心定位與價值。[1] 調查時間為今年10月22日至26日,有效樣本1074份,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是正負3個百分點。[2] 「台灣技職教育大調查」,是《30雜誌》委由《遠見雜誌民意調查中心》針對全台23縣市20到44歲的民眾共八百一十五份樣本數所做的民調。&nbsp;
應用美容專業於生活 學生為果殼種子上妝
生活
第1601期
應用美容專業於生活 學生為果殼種子上妝
2015-06-11
吳鳳科技大學美容美髮造型設計系學生舉辦「生活美學藝術創作展」,利用簡單素材美化生活。圖/盧俐妤攝【記者盧俐妤嘉義報導】「在看得到的東西上發揮創意,從生活周遭的事物影響身邊的人。」吳鳳科技大學美容美髮造型設計系舉辦「生活美學藝術創作展」,顛覆以往以設計人體妝髮為主的形象,用種子、布料等隨處可得的素材創作,將專業技術運用在生活實務上。在「美學實務」主題中,從桌上的布到盆栽都由學生設計製作。老師帶著學生到校園裡搜集鳳凰木與桃花心木的果殼,學生在猶如月牙彎刀的鳳凰木種子上寫字、彩繪,展現細工。此外,學生用橡皮筋將廢棄布料綁成節狀,並滴進顏料渲染,攤開後即為一條色彩繽紛的染布。他們甚至將造型設計專業運用到植物上,學生以麻繩捆綁苔球,塑造出皮鞋、小熊等可愛造型,並在自製的盆栽上種植多肉植物,點綴綠意。眾人化腐朽為神奇,將平凡無奇的元素變成獨具特色的物品。而這樣一套完整作品,花費竟不超過新台幣100元。指導老師蔡政玲表示,不希望學生花太多成本在材料上,學生應思考除了老師所提供的資源,還能利用何種素材。如原住民學生邱聖杰將作品命名為《原。歸》,他在桃花心木種子上彩繪原民圖騰,並寫著「莫忘初衷」四字,同時自備傳統服飾裝飾作品。他說明:「每幅圖畫都有它的傳說,希望巧用天生擁有的文化,將原始傳統美感作為一種時尚概念,讓大家更了解原生美。」另一主題則是「面具設計」與「整體造型」,學生在臉部塗上石膏並以臉型翻模。冷卻後,學生再加入巧思,做成小丑或毛怪等造型,並縫製成頭套以便配戴。服裝則使用紙張、破布、紗網,甚至是垃圾袋裁剪成一件件華麗的禮服。如作品《宮》,學生摺好紅色及黑色的高磅數紙張,再像扇子般展開並交錯堆疊,打造猶如日本藝妓服裝的設計風格。蔡政玲指出,學生在高職時期多半被栽培往新娘秘書業發展,「然而除了學會初階手技,希望學生能去思考這項技術還能如何發揮。」除了實務課程,學校也積極與業界合作,同時邀請藝術家評點學生成果以衝撞思維。他期盼學生用創意擦出新火花,未來能往時裝或電影特效妝等不同領域發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