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親密關係隨時代流動出新定義 「速食愛情」乘客如何上岸?
校園
第1767期
【社論】親密關係隨時代流動出新定義 「速食愛情」乘客如何上岸?
2022-10-06
近年來,全球吹起一股戀愛綜藝的風潮,許多觀眾厭倦了電視劇固定的劇情模式,轉而投入戀愛綜藝「相對真實」的情節裡;其中,又以韓國推出的《換乘戀愛》、《我們離婚了》以及《交換情侶》吸引了我的目光。相較於其他戀愛綜藝節目由素昧平生的素人組成,《換乘戀愛》找來五對交往過的情侶、《我們離婚了》聚集「已經離婚」的明星、藝人、網紅,《交換情侶》則是邀請四對面臨分手危機的情侶。節目中透過約會、對話的形式,促使嘉賓反思自己在過去親密關係裡的態度,以及新關係的可能性。不論是習慣拋頭露面的藝人、明星,或是第一次上節目的素人,他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透過參與節目重新審視這段關係,思考自己想要的幸福型態。 這類型新穎的節目題材令我不禁好奇:數位時代下,親密關係的建立是否隨著時代的趨勢,而重新被形塑與定義?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在《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中提及,因著城市快速發展以及消費社會的興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流動、液態,關係的界線變得相對容易跨越,人際之間的相處如水一般緊密的同時,卻又容易抽離、消散。數位時代下,戀愛的風氣自由、開放,我們藉由社群軟體或交友軟體認識新對象,透過螢幕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與全球各地的人產生連結、建立親密關係。然而,在如此「速食」的關係建立下,我們應該如何適應並保護自己?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在《親密關係的轉變》中提出,「純粹關係」象徵著現代親密關係的轉變,純粹關係意指當個人不為任何外在原因,只為了藉著和他人之間某種持續的關係而獲益,且只在雙方都覺得這個關係帶來足夠的滿足時才維繫這個關係;在純粹關係中,我們必須了解對方的特質,以平等自決的態度在親密關係中不斷溝通,以取得一段使雙方皆感到滿意的關係。 從《換乘戀愛》和《交換情侶》的最終選擇分析,《換乘戀愛》第一季共有兩對嘉賓牽手成功,然而離開節目後,只有選擇復合的一對繼續交往,選擇新對象的兩個人則是維持朋友的友好關係;另外,《交換情侶》第二季的最終選擇中,四對情侶中三對嘉賓選擇修復彼此關係,剩下的一對情侶則決定分手,獨自離開節目。從最終選擇中,不難發現短短幾週所建立的情感連結,並不足以讓嘉賓們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親密關係,過於「速食」的相處模式反而讓他們對自身情感猶疑、不自信,從而放棄踏入新關係。「速食愛情」雖然看似缺乏互相信任、理解的情感基礎,但我認為這樣的模式並不失為一段親密關係的基石,若是通過相處與溝通累積雙方對於這段關係的滿足,也能成為新時代下一種健康的親密關係模式。我們身處的時代瞬息萬變,與上一代相比,需要面對相對浮動、流動的親密關係,學習順勢漂流,並建立安全的界線,保護自己與他人;但與此同時,新時代、數位網路以及社群媒介也賦予了人們重新拾起破碎關係的機會,因此「速食愛情」的利弊端看我們如何思考與應對。 立足於這個新的時代,我們與親密關係的互動也在回應著時代。
交換故事 便利貼繪出自我情緒
藝文
第1668期
交換故事 便利貼繪出自我情緒
2017-12-06
【記者薛惟中新竹報導】牆上五顏六色的便利貼畫滿不同形狀的細胞,觀眾上前取下之後再將自己的回饋貼回牆面。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黃瑩瑄3日於新竹或者書店舉辦創作展《我將會感到__?》開幕式,邀請民眾與展覽互動並一同創作。展場牆上貼有數百張便利貼,畫有黃瑩瑄手繪的細胞,民眾可近距離觀看,留下心得後,便可帶回自己最喜愛的展品。觀展民眾彭虹禎將自己的文字留於牆上,他說明,自己帶回的細胞展品外觀形如宇宙星系,因此在便利貼上寫下「每個人都要保有自己心中的小宇宙。」期盼帶給他人「忠於自己」的觀念。 牆上觀眾與藝術家的作品並列,觀眾留下自己的心得,亦是將自己的情感留給下一位觀眾感受。 圖/薛惟中攝「便利貼是交換跟承載故事很好的媒介。」黃瑩瑄表示,他運用便利貼的留言功能引導觀眾留下各自的感受。他說:「像我把這幅畫留給觀眾,觀眾可以留故事給我。」便利貼易隨手撕下的特性亦呼應黃瑩瑄欲拉近藝術與觀眾距離的理念。他補充,多數民眾認為藝術品遙不可及且難以取得,但觀眾在此展覽中則能夠輕易將作品帶回,真正擁有藝術品。「你用的材料跟藝術家是一樣的,因此有一起創作的感覺。」觀展民眾王美介認為展覽互動性強,能將展覽品帶走的新穎形式更是前所未見。他取下一幅三顆相連的細胞,以此代表出遊的一家三口,兩歲的女兒則童言童語地說:「細胞像星星!」。 展覽並未限制年齡層,因此不時可看到孩童提筆畫下自己的觀展心得並貼於牆上。 圖/薛惟中攝黃瑩瑄表示,創作初期自己拿起筆後,最直覺畫出的東西是細胞,因此選擇用其表達抽象的情緒。細胞沒有特定形狀,讓他在創作時更能自由發揮。策展人、就讀台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陳語軒指出,展覽理念探討人的情緒面,因此黃瑩瑄以直覺而感性的方式創作,在細胞造型上的表現性強烈。「第一次看到有人拿細胞創作,蠻驚豔的。」觀展民眾彭冠謙表示,遠看雖覺得各個細胞外型相似,但近看後才發現每個細胞都有不同情緒。陳語軒認為,觀眾解讀細胞的情緒取決於自己,「你是拿你的感覺,去檢視別人的感覺。」黃瑩瑄亦說明,創作時並未賦予細胞特定的情緒,期盼觀眾感受更多的內在可能,如同展名《我將會感到__?》。展覽以醫學上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作為理念,意指病患由於相信治療有效,即便獲得無效處方,身體仍會產生病癒的心理反應。「實質上藝術品沒給你什麼,但你卻會覺得被治癒。」黃瑩瑄表示,觀看藝術品的過程如同安慰劑效應,他希望藉著展覽讓觀眾釋放深層的內在,舒緩壓抑的情感。 觀眾可近距離觀看牆上的藝術家創作或其他民眾留下的便利貼,並取下自己喜愛的作品做為紀念。 圖/薛惟中攝 
水墨膠彩巧妙融合 張維元展最高氣韻
藝文
第1642期
水墨膠彩巧妙融合 張維元展最高氣韻
2016-12-21
【記者楊采翎新北報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研究所學生張維元,7日至20日於新北市藝文中心B1藝廊舉辦《張維元創作展─漫遊吾境》。結合水墨、膠彩及西方油畫元素,展現異於傳統書畫的手法與氣韻。男孩盪著鞦韆,仰臉遠望,雙腳隨鞦韆擺動,閃爍細微光芒的青藍色褲管被風吹得發皺,表現童趣的愜意。〈暢〉運用色澤飽滿的膠彩及水墨的薄淡清雅,展現收放之姿。暖黃色調襯出男孩褲管的鮮藍,卻讓腿部半透明呈現輕盈動感。張維元表示,因為懂得安排用色、收放結構,所以從水墨入膠彩很簡單。他也認為,做畫的基本原則相通,不因媒材而變,重點是表現「氣韻生動」。選擇淡化主角腿部色澤,便是為了表現氣韻的最高境界。 〈暢〉是張維元從敦煌回來的啟發,從主角衣服的皺褶可以看出東方畫法的線條,加上水墨技法收放自如,經營高度氣韻。圖/楊采翎攝自幼學習水墨的張維元,在民國101年前往東京藝術大學繪畫科日本畫專業交換,才開始接觸膠彩課程。「水墨是一次性的,雖然可以堆疊,但是畫錯就畫錯了,不能重來。」張維元提到,水墨下筆無法調整,膠彩卻可以層層堆疊。兩種極端的差異,促使張維元運用墨的暈染跟撞水技巧與膠彩疊合,豐富作品層次。他解釋,墨裡面的膠碰到水時,會產生排斥,呈現暈霧效果。〈輪轉〉是張維元在日本交換下半年的作品,面臨將回國的壓力,覺得人生似乎仍在輪迴漂浮。畫中的馬來熊看似自在地在池中玩耍,卻沒有生活方向,抓住球便寄望獲得某個去處,就如他的心境。張維元表示,為求突破,他大膽地在畫作上貼金箔、肆意灑墨。似西方油畫的畫法及日本動漫的線條,展現速度感。 〈輪轉〉呈現張維元在日留學的徬徨心境,藉由馬來熊的意象表徵自己,也運用創新的仿西畫膠彩畫法及日漫畫法,讓層次更多元。圖/楊采翎攝觀眾、台藝大書畫藝術學系學生江慧娟表示,水墨墨色跟濃淡之分做得很好;膠彩色澤雖較華麗,但與偏向插畫的作品搭配,反而相互映襯。 張維元喜愛透過畫作寄情,膠彩因為以礦物作為顏料,光線能在礦物間折射發光,更顯畫作形象。圖/楊采翎攝 張維元臨摹清末畫家〈臨 郭雪湖〉,巧妙融合水墨及膠彩的技法,使之雖為東洋畫,卻有水墨的氣質。圖為原畫局部。圖/楊采翎攝
空間小租金高 台科大陸交換生宿舍爭議延宕
校園
第1637期
空間小租金高 台科大陸交換生宿舍爭議延宕
2016-11-17
【記者陳玟蓓綜合報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10月起爆出陸籍交換生住宿爭議,學校規定陸籍交換生需居住於指定校外宿舍,其空間狹窄、租金卻過於高昂,遭陸生抱怨。而學士班陸生與陸籍交換生的住宿規定也有所不同,爭議延宕多年未能解決。 台科大陸籍交換生宿舍活動空間狹小,一間房間需容納四位住宿生,十分擁擠。圖/台科大學生議會提供台科大學生議會議長卓承賢指出,陸籍交換生宿舍格局多為三房兩衛一廳、整體空間不及30坪、四人一間的雅房型態,人均居住空間不到三坪,每人每個月的房租竟高達新台幣6800元(不含水電瓦斯),不合理的租金招致陸生們的反彈。陸籍交換生除了希望學校能介入處理之外,房租計價也能夠按照屋舍品質降至2500-4500元。 宿舍公共空間僅能容納一張大桌子供所有住宿生使用,學生並沒有自己專屬的書桌。圖/台科大學生議會提供針對陸籍交換生住宿爭議,台科大國際事務處大陸事務組助理管理師林子欣表示,當初與中國學校洽談學生交換事宜時,考量到交換生來台時間短暫,校外找房不易,所屬學校便希望台科大協助安排學生住宿,但是如果學生來台後仍無法適應宿舍生活,台科大校方也尊重其意願,讓學生另覓住處。林子欣也補充,由於簽訂租約的當事人為陸籍交換生與物業管理公司,若遇爭議情形也應交由雙方協調,而學校方面將願意協助雙方商談爭議細節。 台科大陸籍交換生宿舍屋況較為老舊,一整戶公寓總租金卻要價新台幣8萬1600元,十分驚人。圖/台科大學生議會提供卓承賢指出,陸籍交換生住宿問題已爭議多年,但由於多數陸籍交換生只來台一學期,若等到學校出面解決,早已回中國,因此陸籍交換生雖對宿舍偶有怨言,但並不曾向學校發起劇烈的抗議。今年則是因為學生議會的介入,陸籍交換生與學校才有更進一步的溝通管道。不同於陸籍交換生,學士班陸生則可自由選擇是否住校內宿舍。陸生、台科大企業管理系學生劉瀟表示,校方安排欲住宿的學士班陸生住在校內宿舍中,住宿費也與本地生相同,每人一學期約6000-7000元。 住宿生床位為上下舖床型,多人共住一間房間,居住空間狹小。圖/台科大學生議會提供另有其他學校同樣因校地不足的問題,而採取類似台科大提供學校附近民宅供國際學生住宿的方式。陸生、台北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學生周易表示,自己過去曾住在國際學生宿舍一間約莫三坪大小的二人雅房,但是一個月一人的住宿費竟也要價6300元(不含水電瓦斯),並不便宜。 宿舍內線路規劃不當,學生只能連接延長線供日常使用。圖/台科大學生議會提供台灣陸籍交換生住宿問題已非首例,世新大學去年5月就曾爆出住宿生費用與品質有落差的問題。世新大學學生勞動權益行動小組、社會發展研究所學生曾福全指出陸籍交換生僅在台灣短期停留,因此校方統一安排住宿。住宿品質不一的情況下,每個月的租金卻一致收取高達8000元,引發交換生不滿。同年12月底,世新校方針對住屋品質較差、兩人房僅三至五坪的小九份宿舍學生,以一人退費4000元的方式暫時平息學生怨言。不過,增設宿舍、比照校內宿舍收費標準等訴求皆未落實。
港大迫生至中國交換 新政惹不滿
國際
第1595期
港大迫生至中國交換 新政惹不滿
2015-04-30
【記者徐霈芯綜合報導】香港大學副校長何立仁4月17日於港大學生會晚宴的演講提及,學校正在擬定「一國際、一中國」計畫,強制規定學生,需於在學期間至中國及他國各交換一次,並說:「如果不想去中國交換,就不該入讀港大。」,言論引發爭議。校方稱此計畫有助學生建立寬闊的國際視野。但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指出,計畫爭議在其強制性質,且為何強制交流的地方必須為中國,而非學術成就較出色的英美學府。港大學生岑韵瑜表示,雖明白學校立意,「但學校卻未能解釋清楚為何中國價值就是世界價值,為何每一位學生都需面向中國。」此外,何立仁僅在其就職後首次論壇稍微提及此計畫,便聲稱已與學生充分溝通。港大學生會校園電視(Campus TV)的問卷調查結果,約1400位填卷學生中,有97%不同意強制學生到任何地方交流學習;78%表示不希望到內地參加交流,明顯反映校方跟同學的意見脫節。港大學生關嘉茵認為,若學生修讀的科目,在其他國家可能會有更適切的對應科目,「強制的中國交換經驗,將會打亂學生對學分的安排」。港大學生溫學晴認為「一國際、一中國」計畫無需強調「中國」的部份,將中國學習經歷的選擇包含在「國際」方面,會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大的靈活性。何立仁4月20日態度軟化,對其言論致歉,並改口說:「此並非強制性的交換計畫,我們將會和學生討論運作細節。」,前後說法明顯不一致。隨後他公開港大「學術發展計畫(Academic Development Plan, ADP)」的部份內容。資料顯示,港大預計在西元2020年前達成全港大學生皆有「一國際、一中國」交換經驗的目標。引起學生質疑要如何在非強制的規定下達到目標,港大發言人表示,校方是期望2020年前全部學生均能享有最少一次到海外及一次到中國學習的「機會」,而非強制每位學生都要參與,雙方對文件內容的解讀不同。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二】不諳當地語言 學習頻碰壁
專題
第1593期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二】不諳當地語言 學習頻碰壁
2015-04-16
吳憶韻在聖公會大學上課時,韓國朋友教她玩桌遊遊戲——花牌。 圖/吳憶韻提供許多學生出國交換,除體驗當地文化外,藉由修課充實語言能力與專業知識也是一大目標。然而,學習環境、課程內容常與原先預期有所落差,導致學生學習成效不佳。「其實真的學不到什麼。」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系學生曾知盈交換至英國伯恩茅斯藝術大學(Arts University Bournemouth, AUB)插畫系。當地低年級學生一同修習工作坊課程,但因程度差距大、內容過於簡單,而收穫不多。相反地,亦有學生修課後才發現程度太難,跟不上進度。葉睿涵因興趣選修當地文學課,卻未預料其內容偏難,難以吸收。她說:「課聽不懂就跟法國同學借筆記來讀,成績雖然有及格,但並沒有很好。」交換生因不熟悉當地語言,導致無法適應教授以當地語言授課。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學生楊佾蓉至德國天主教愛希施泰特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Eichstätt-Ingolstadt, CU)交換。原本非相關科系的她,較難理解基礎經濟學的專業術語,但她嘗試在課前預習課程內容,漸能掌握重點。「就算我完全聽不懂,教授也是用韓文來教。」世新大學廣播電視系學生吳憶韻表示,在韓國聖公會大學交換時,原本預期教授會以英語為授課語言,但其實老師完全都用韓文授課,讓她聽不懂上課內容。她建議學弟妹,交換前應先學會基本外語發音和語法,課程才較好上手。交換生不了解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等,造成學習困難。台大政治系學生蔡孟珂曾至中國農業大學交換。她表示,老師上課常提及近代中國的人物事件、政策法律等文化背景知識,但台灣學生因不熟悉,難以即時理解課程內容。她建議學生應於課後利用網路查詢,補足欠缺的資訊。部分學校提供學生交換前的諮詢平台,協助學生規劃學習課程。世新設立「英語沉浸園」(English Corner),除提供學生全英語學習環境外,也安排外籍交換生當小老師,幫助學生了解當地大學課程資訊。世新英語系主任黃裕惠表示,學生應在交換前透過校內管道詢問課程資訊。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系主任扈貞煥表示,交換生應主動告知教授有學習上的問題,「要open mind、要勇敢在課堂發言,教授才會知道交換生的需求。」第一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一】盼增廣見聞 學生適應不良難如願第三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三】尊重差異 交流促文化理解第四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四】調整態度 拓展國際視野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三】尊重差異 交流促文化理解
專題
第1593期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三】尊重差異 交流促文化理解
2015-04-16
楊佾蓉(右四)的義大利朋友準備lasagna(千層麵)給他們吃。 圖/楊佾蓉提供出國交換的學習不只在課堂中,學生也從生活與外國朋友身上,學習到異國風俗民情。有些交換生因不瞭解當地文化,而鬧出糗事。楊佾蓉表示,她曾想幫一位德國朋友慶生,但適逢聖誕假期,學校放假而無法碰到面,因此決定提前當面給朋友祝福。然而朋友卻阻止她,並說:「我們文化不能先給祝福,會招來厄運。」在法國,兩人見面會互相湊近臉頰、行「貼面禮」。淡江法文系學生陳思菲表示,當時有一位法國男同學在沒有知會的情形下就把臉貼過來。她說:「我當時嚇到尖叫,還倒退好幾步,場面變得非常尷尬」後來和那位法國同學說明後,才解開了誤會。政大英國語文系學生王慧瑀透露,法國人對朋友有明顯分級,分別為點頭之交(connaissance)、一般朋友(copain/copine)、親密朋友(ami/amie)。她說:「我會在意朋友用什麼詞把我介紹給別人。」她表示聽到和自己預期不同的答案,會有些失落。大學生出國交換也可能因文化差異而碰到難以交到朋友、無法適應等問題。韓國人聚會習慣喝酒助興,當地大學生也不例外。然而,政大韓文系學生余映萱表示,自己是基督徒,不大認同飲酒文化,「同學、老師聚會都要找有酒的地方,讓我有點害怕,所以我都會推掉。」她後來在韓國教會認識同樣不飲酒的朋友,才比較認識當地人。種族與文化差異也可能導致歧視。林杰民說明,部分法國人有種族優越感,瞧不起亞洲人,「說我們眼睛小、鳳眼,或認為我們都吃狗肉。」他進入需出示證件場合時,可能因膚色常被相關人員攔下,檢查特別久,「經常會感到不平衡,但好像又不能怎麼樣。」到日本早稻田大學交換的台大日本語文系學生連昱銓則表示,日本人民族性較保守、會和陌生人保持距離,「問路時,他們會先倒退一步才敢回答。」但他發現當地大學生不懼怕陌生人,且樂意認識國際學生,和他原先預想不同。一般人普遍認為伊斯蘭國家較保守,女性仍需戴面紗、穿長袍。政大阿拉伯語文系學生黃寶蓮提到,到突尼西亞交換時發覺當地因法國殖民及茉莉花革命影響,民風漸趨開放,「街上可以看到有女生開始非常時尚的裝扮自己。」但她表示,當地保守派並不樂見這種情況,自己仍會避免穿著暴露,「有時會覺得天氣很熱為什麼要穿長褲,但還是尊重當地文化。」蘇克保表示,學生出國交換難免因風俗習慣不同受挫。他表示,學生可以事前瞭解當地風俗民情,研究他們熱衷的事物,如日本棒球、韓國戲劇等等,便能更貼近當地人的生活。第一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一】盼增廣見聞 學生適應不良難如願第二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二】不諳當地語言 學習頻碰壁第四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四】調整態度 拓展國際視野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四】調整態度 拓展國際視野
專題
第1593期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四】調整態度 拓展國際視野
2015-04-16
出國進行交換,遇到課業、交友或是文化適應上的問題在所難免,然外在環境無法改變時,轉變心態就格外重要。有些學生被動害羞,但在國外不管是學習或交友,都應更加主動。台大政治系學生呂宜庭在香港一開始因語言不通,交友遇到困難,後來她主動邀請香港同學一起吃飯出遊,漸漸交到不少朋友,甚至因此學會了些許廣東話。在異國文化薰陶後,反思自身文化也是提升自身國際觀的一環。到廈門交換的台大國際企業系學生劉瑄表示,中國的富裕與人民的愛國情操讓她驚訝,反觀台灣,因為政治經濟自由開放,民眾反而有太多事情可以抱怨、辯論。例如政治貪污、媒體操弄、民生議題、就業環境等,都讓台灣人費心於爭執謾罵,「台灣不是鬼島,我相信生長在台灣的人其實都很愛我們的家鄉。」台大國企系學生楊昕妮,大四上曾前往法國交換。她認為,環境迫使她的心態更為獨立,「一種快速轉大人的感覺,因為很多事情複雜的程序都要自己一手處理,」她補充,國外要獨自跟房東簽租約,租約內容都是法文,自己要非常細心的讀,才不會吃虧。國外人事物與國內極為不同,保持好奇心與敏銳觀察力,交換生能有更多不同體驗。東吳日文系教授陳淑娟指出,交換期間可以觀察國外的教課方式有那些優點,以及國外社團運作模式,體會跟國內不同的校園氣氛。黃裕惠說:「交換時心態要獨立,思想要開闊。」她補充,希望交換歸國的學生不要有「出國就驕傲」的自負心態,而應該學會謙虛。第一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一】盼增廣見聞 學生適應不良難如願第二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二】不諳當地語言 學習頻碰壁第三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三】尊重差異 交流促文化理解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一】盼增廣見聞 學生適應不良難如願
專題
第1593期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一】盼增廣見聞 學生適應不良難如願
2015-04-16
【副刊記者/黃鈞浩 邱柏勳 劉翊怜 卜舒綺 李丞凱 余聰傑】許多學生對出國交換抱持美好憧憬,除了學習當地語言,還能體驗各國民俗風情、結交外國朋友。然而由於文化與制度差異,不少交換生到當地後才發現國外生活不如預期美好,適應不良。與其抱持過度美好的想像,不如轉換心態,抱持平常心,把握交換機會充實自己。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出國學習、體驗異國文化,已是許多大學生的「必做清單」中的一項。不少教授也鼓勵學生出國交換,增廣視野。然而若事前未做好完整規劃,並對當地有充分了解,不僅交換過程中會遇到困難,甚至可能因為無法融入國外生活,最後空手而歸。根據台灣大學國際事務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在近三年的交換學生考試當中,一般組的報考人數從391人增加到487人,成長近1/4。而錄取人數也從157人增加到260人。不只學生出國交換的意願提升,成功出國的人數也有顯著增加。「我認為理解一個國家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他們之中。」淡江大學法國語文系學生葉睿涵表示,希望藉由出國交換,可以考驗自己,並提升語言能力。東吳大學日文系教授蘇克保指出,許多學生出國回來後較敢開口講外語,國外的環境對學生來說是很好的磨練。然而儘管越來越多的人想在大學時期出國,不少交換歸國的學生卻表示,國外生活未必如預期中一帆風順。許多人未做足功課,到了當地才發現,在文化、課程、交友、溝通等方面,都跟當初想像的有落差。政治大學教育系學生林杰民曾透過扶輪社到法國交換一年。由於出發前忙於考試,未能充實語文能力,到了法國後完全無法用法語與人溝通,課程上也毫無收穫。他說:「原本預期三個月內能掌握基本對話,然而一直到了第七個月左右,才能夠完全聽懂日常的溝通。」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學生桂瑭霖同樣經由扶輪社到巴西交換,但到當地後才發現對方沒有為她提供語言學校,只能自學第二外語。「剛開始什麼都聽不懂,真的滿沮喪的。」她表示,所幸巴西人都很有耐心,也很樂意幫忙,情況才慢慢改善。政大韓國語文系學生黃冠蓁,大四時前往韓國交換一年。她認為,很多人都對出國交換抱持過高期望,到當地才發現有很多需要重新學習跟適應的事,反而會讓人有種失落感。「雖然感覺都像在玩,但我真的覺得交換其實很辛苦。」黃冠蓁說,一個人隻身在國外,很多瑣事都要自己處理、自己去問。一開始雖然對出國很嚮往,但當問題發生,或發現沒有當初想像的那麼美好時,心中就會有股小小的遺憾。第二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二】不諳當地語言 學習頻碰壁第三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三】尊重差異 交流促文化理解第四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四】調整態度 拓展國際視野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