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事】課業、軍訓難兼顧 國防學士班制度待改善
校園
第1741期
【大學事】課業、軍訓難兼顧 國防學士班制度待改善
焦點
2020-12-24
【記者王崴漢綜合報導】國立中正大學14日宣布將與國防部合作開辦「國防學士班」,盼結合學術與軍事專業,培育國軍人才。民國108年起,國防部陸續與多所大學簽約設立國防學士班,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等皆列其中。然而,首間開辦國防學士班的清大,在其第一屆錄取的九名學生中,就有四名因學業壓力不堪負荷而退出,顯示學生適應問題為一大挑戰。「國防學士班」源自美國施行百年的預備軍官訓練團預備軍官訓練團(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ROTC)軍事制度,國防部為拓展軍官來源管道,招募民間大專院校在學青年。學生投入課業時也接受軍事訓練,畢業後依專長分發,服役至少五年。除享有四年學雜費全免,國防學士班學生每月還可領取1萬2000元獎學金。但相比普通學士班學生,國防學士班學生平日不僅需面對系上課業,每周六還得前往教育中心研習軍事課程,寒暑假也必需配合三軍官校參與訓練,形同擔負雙倍學業壓力。 國立清華大學為首間與國防部合作開辦國防學士班的大學,每屆招收10人,並將計畫取作「將星計畫」。 圖/莊庭羽提供清大國防學士班首屆學生,現正為資訊工程學系的陳致詠坦言,他起初受福利待遇吸引,但本身對資工領域較無興趣,過往「死背」的讀書習慣,也導致他較難負擔講求知識運用、分析與設計的資工專業。且第一屆學生早期需往返位於桃園的教育中心,每周六早上五、六點出門,傍晚結束課程,不僅需負擔部分車資,也壓縮念書時間;此外,陳致詠也談及,學生於學期間需參加為期兩天的部隊參訪,時程接近期末考周,學生難以兼顧課業與訓練。回應學生訴求,清大已於109學年成功於校內設教育中心,避免舟車勞頓,國防部也將部隊參訪時間移至寒暑假避開期末考試。「他們(國防學士班學生)的課業壓力確實比較大。」清大教務處教務長焦傳金說明,學生承擔課業壓力的同時還得鍛鍊體能,固然會不適應。對此,校方亦安排總導師協助生涯規劃、心理輔導。第二屆清大國防學士班學生許耿豪也補充,學校特別為國防學士班學生開設微積分、普通物理學等加強課程,確保學生能跟上學習步調。 國防學士班學生平日應付一般學業,周六則在教育中心接受軍事課程訓練。 圖/莊庭羽提供而陳致詠提到,學生對於規範提出疑慮,處理程序卻通常耗時過久。他解釋,國防學士班當時正處起步階段,部分規範尚不明確,諸如設置教育中心、參與寒訓、衣著要求等,學生需頻繁向學校反映,再由校方及國防部商討配套措施,「這就是要一直反映、解決、反映、再解決。」針對此問題,焦傳金回應,校方雖不時舉辦座談了解學生困境,並向國防部反映;但國防部以往習慣按規定行事,礙於層級限制,導致校方處理能力恐受限。他呼籲,國防部應從制度面著手調整,提升協商調整規範的彈性。另一方面,也應檢視國防學士班學生投身軍旅適用的相關措施,以免學生服役五年後隨即退役。 第二屆清大國防學士班學生莊庭羽肯定道:「如果可以把我喜歡的東西合在一起,我就會想走這條路。」他對電機與軍事深感興趣,而國防學士班提供機會讓他能鑽研電機領域知識。有志從軍的他,期許未來能將電機所學結合軍事專業,幫助國家提升國防戰力。         國防學士班學生享有四年學雜費全免,每月1萬2000元的獎學金,畢業後依照專長分發不同軍事單位服役。 圖/莊庭羽提供
兩岸交流團惹議 學生組青抗盟抵制統戰思想
校園
第1710期
兩岸交流團惹議 學生組青抗盟抵制統戰思想
2019-10-23
【記者劉庭莉綜合報導】國立台灣大學學生會及台大研究生協會等學生團體,因不滿台大校方執意與中國的天津大學合作舉辦,疑似具有傳遞兩岸統一思想的海峽兩岸青年學生領導力論壇,16日於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宣布組成「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以下簡稱青抗盟),呼籲全台學生及校方停止進行以交流為名,實則宣傳兩岸統一思想的相關活動。 國立台灣大學學生會、台大研究生協會等學生團體,舉行「拒絕參加統戰交流團,共抗校園中國因素」記者會,呼籲學生停止參加統戰交流團及旅遊團。 圖/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提供海峽兩岸青年學生領導力論壇由天津大學主辦,自民國100年起,便與台大進行交流活動。今年邀請台大、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的學生自治組織參與。不過學生組織發現,該活動企圖宣傳兩岸統一思想,拒絕參加。「我們在文宣與邀請函中發現,所有話語皆在傳輸『兩岸一家親』、『和平統一』等資訊。」輔大學生會秘書長黃亭偉說。台大學生會與台大研究生協會也認為,此營隊有宣傳兩岸統一意識之嫌,拒絕推派成員參與。但台大校方不放棄與天津大學的合作,另闢管道找尋願意出訪的學生代為參加,此舉更遭台大學生會反彈,並與其他學校的學生團體組成青抗盟,向校方抗議。黃亭偉指出,青抗盟不反對正當意義與學術交流的活動,但以學術交流包裝,傳輸兩岸統一思想,青抗盟無法接受。此外,此論壇由天津大學校方補助食宿、交通及活動相關費用,參與學生僅需自行負擔往返機票,單一學生補助高達萬元。加上此活動也由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台辦)贊助,因此,青抗盟質疑該活動與政治目的有關。「背後出資者目的不單純,統戰團(交流團)不只是學術交流。」東吳大學學生會權益部部長黃彥誠認為,該活動以學術交流的名義,促進台灣學生對中國及其政府的好感,間接使參與學生接受他們的政治語言、政治文化,影響學生的意識形態,恐對台灣的民主自由有相當程度的威脅。 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鄧喻安參加台灣高校傑出青年北京考察團,於北京參訪時,被安排聽專題講座,主題為「兩岸邏輯與兩岸認同」。 圖/鄧喻安提供交流團補助經費高,往往是部分學生選擇報名的原因,但因不清楚交流團背後的經費贊助來源,導致發現活動內容與宣導政治理念相關,而感到有所落差。「看到便宜好玩就報名,結果不斷在宣傳總有一天兩岸會統一。」政大統計學系鄧喻安曾參加台灣高校傑出青年北京考察團,於出團期間,被要求上台朗誦余光中〈鄉愁〉,「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活動企圖讓參與學生接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讓擁有不同政治立場的鄧喻安感到氣憤。 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鄧喻安於「台灣高校傑出青年北京考察團」與其他團員各自介紹來自哪裡。 圖/鄧喻安提供曾參與中華傑出青年交流促進會北京暑期實習活動、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謝雅媜表示,中國主辦方要求參與學生填寫問卷,內容包括是否有感受到中國最近幾年的惠台政策,或是問對「兩制」台灣方案的建議等政治相關議題。「我認為協會的宗旨就是洗腦年輕學生。」不過謝雅媜也指出,若學生本身能夠堅定自身政治立場,很難受影響。「去不一定會被洗腦,但這種活動不必由台灣學校跟中國學校合作來達到。」曾參加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營隊「孔子行腳」、社會教育學系學生洪若菱認為,很多學生都是透過學校取得交流團資訊,但他認為學校沒必要協助招攬學生參加這類活動。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謝雅媜參加傑青會北京暑期實習活動時,去阿里巴巴參訪。 圖/謝雅媜提供面對來自青抗盟及參與學生的質疑,台師大及台大校方表示尊重學生意見。台師大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技術師胡世澤說明,與中國大學彼此都是基於姐妹校的情誼才會互相邀請。台大校方則表示,此論壇活動依教育部來函相關規定辦理和公告,學校尊重學生的看法。身屬青抗盟的共同發起團體、台大學生會會長凃峻清表示,此類交流團「假學術之名,行統戰之實」已經存在許久。他表示,未來會去各校宣傳此類交流團的問題及因應方式。青抗盟也指出,未來他們會積極呼籲全台學生及校方停止宣傳兩岸統一思想的相關活動,並期望立法院完成相關立法工作,對抗名目與實際不符、宣傳政治思想的交流活動。為回應青年訴求,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蘇巧慧23日在立法院質詢,也指出中國以學術交流為名,實則宣傳兩岸統一思想的交流團問題,並建議各級學校主動揭露相關交流團資訊。教育部長潘文忠回應,不會限制與中國的交流活動,但將建立相關登錄機制,避免各校陷入中國圈套。
步步「圍」營配對賽 台清組合勇奪冠
體育
第1706期
步步「圍」營配對賽 台清組合勇奪冠
2019-09-26
【記者支琬清綜合報導】黑白棋錯落於棋盤上,四名選手圍著棋盤神色凝重。隨著賽事進行,選手交替下棋的速度加快,各處棋鐘敲響,提醒選手們賽事即將結束。這是圍棋配對賽,不同於一般圍棋比賽,是男女搭檔的二對二智力運動,更加考驗選手們彼此默契。「第30回國際業餘圍棋配對賽台灣代表選拔賽暨第6屆世界大學生圍棋配對賽」20日於台北舉行。本屆比賽由中華民國圍棋協會主辦,不僅為業餘棋士帶來展現棋藝的舞台,亦是大學生棋士爭取前往國際賽機會的場域。最終比賽結果由國立台灣大學佟鈺麒和國立清華大學林曉彤勝出,獲選代表台灣出賽於12月在東京為期六天五夜的世界大學生配對賽。 因中華民國圍棋協會的秘書長目前正在海外,本次比賽的裁判長由周平強老師擔任,向參賽選手宣讀比賽規則。 圖/海峰棋院提供「出國比賽可以遇到很多不同背景的人。」已經兩度代表台灣出賽的林曉彤分享,自己生性害羞,前幾次出賽僅跟會講中文的選手溝通。但去年有嘗試與歐美國家選手聊天,並表示外語能力真的很重要。而談到即將來臨的世界大學生配對賽比賽,他則有點擔心的說:「因為大學的比賽本來就比較難下,換了新搭檔,所以不確定能不能好好發揮<b>,也不確定練習時間夠不夠。」 林曉彤坦言自己其實比賽當天未完全發揮實力,有幾局一開始下錯棋步,是到最後才反敗為勝。 圖/支琬清攝對此,去年曾在國際賽場拿下第三名的蔡昀哲與陳芊瑜建議,參加國際賽事保持平常心即可。他們認為,出國比賽可以提升下棋的信心,也增加不少比賽經驗。另外,曾經同樣是學生代表的國立政治大學覃大中則表示,在國外比賽能夠學習各國選手的特長,以及不同國家選手下棋的方式。 去年於國際賽事獲得第三名的蔡昀哲、陳芊瑜面對緊張的第二場選手,思索下一步的棋招。 圖/支琬清攝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副理事長劉儷琳指出,日本在配對賽上的表現一向較好,加上日本有成立配對協會,比起台灣有更多資源,也經常搭配練習。他表示,台灣在國際賽事上的表現其實不差,更曾獲得亞軍,但在默契上仍需長時間的練習與磨合。劉儷琳說:「大學生組都是精挑細選的,像林曉彤今年是第五次參賽,比賽經驗很多,希望今年能拿下好成績。」棋協解釋,配對賽因在規則上不同於傳統圍棋,充滿趣味性且易入門,希望選手在享受比賽的同時也能奪得好成績。 比賽經歷五輪對戰後,於下午6時結束,並頒發得獎名次,所有受獎者與裁判長一同合照,留下紀念。 圖/海峰棋院提供
制度矛盾下的法醫困境:人力過剩與不足問題並存
專題
第1705期
制度矛盾下的法醫困境:人力過剩與不足問題並存
2019-06-20
【專題記者許容瑄、黃俐榛、林奕辰、莊珺茹、謝承學綜合報導】「醫師是看活人,法醫是看死人。」傳統觀念中談到「死亡」時,人們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有一群人的工作就是跟死者對話,他們抽絲剝繭,在冰冷的解剖室裡試圖找出致死關鍵,他們是面對死因的最前線——法醫。不過,目前全台僅有五十多位法醫,且並不是全數都能解剖大體,而這些法醫正因矛盾的制度進退兩難。&nbsp;「可解剖的人太少,不可解剖的人太多」:法醫動刀門檻提高法醫檢驗屍體的過程稱為「相驗」。若遇需解剖的案件,則需由具「解剖資格」的法醫參與相驗。據法務部統計,2013至2018年台灣平均一年送交解剖屍體的案件約2037件,然而全台能夠執刀解剖的公職法醫師僅有三位。因人力嚴重不足,剩餘的案件會分派給擁有解剖資格但不在公部門任職的「兼任研究員」處理,但全台的兼任研究員也只有八位。「這麼多年來,真正專任的法醫很少。」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病理組組長、全台三位法醫病理專科醫師之一的許倬憲表示,一名法醫一年的理想工作量是解剖200具屍體,但目前的專任法醫師人數不足,不得已之下只能將工作委託兼任研究員。弔詭的是,雖然具解剖資格的法醫人力不足,但無解剖資格的法醫職缺卻始終僧多粥少。「當初會想唸法醫研究所是因為小時候看了很多(法醫相關)影集,進來之後發現不是想像的那樣。」國立台灣大學法醫研究所學生李俐融表示,他所屬的「乙組」學生成為公職法醫師後不具解剖資格,且公職法醫師缺額稀少。以2018年為例,全台灣僅招收一名缺額,卻多達11個人報考。激烈的競爭使得許多法醫研究生必須尋找與所學無關的工作、放棄多年努力,究竟是什麼樣的制度和環境,造成台灣法醫界「可以解剖的人不夠,不能解剖的人太多」? 也許要從2015年的一場修法探討起。&nbsp;醫師法醫執照皆須具備  可解剖法醫人力驟減2015年立法院修訂《法醫師法》,引發法醫界與醫界的軒然大波,亦造成《法醫師法》與《刑事訴訟法》相互矛盾。修法前,依《法醫師法》與《刑事訴訟法》規範,具有「醫師」資格者可進行解剖。也就是說,若為醫師,即便沒有法醫執照,仍可以「顧問法醫」、「榮譽法醫」等名義執行解剖。但是立法院修訂《法醫師法》後,解剖需由「法醫師」執行,然而《刑事訴訟法》中仍規定「醫師」才能解剖。因此在不違背《刑事訴訟法》與《法醫師法》的條件之下,解剖者必須同時擁有法醫與醫師執照。台大法醫研究所教授、現任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孫家棟醫師說明,解剖業務應由法務部法醫所內的專任公職法醫師負責,然而,台灣一年2000多件的案件對現有的三位法醫來說是龐大的負荷,因此會有「兼任研究員」參與解剖。法務部法醫所亦利用審核制度(註)降低解剖數量,以減輕三位公職法醫師的工作量,「無法應付的案件則委託我們這些兼任研究員。」註:審核制度是由法務部決定是否進行解剖的標準,法務部提高標準使受理解剖件數減少。從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受理解剖及鑑定案件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前,每年委託兼任研究員解剖及鑑定的件數約佔五到八成。但在2015年修法後由於需要兩張執照,2016年與2017年委外的案件數大幅下降至約三成。由此可見,2015年《法醫師法》的修訂使得沒有法醫執照的兼任研究員無法進行解剖。在總解剖案件量無顯著變動的情形下,公職法醫師的工作負擔明顯上升。&nbsp;誘因不足、學制不完善  法醫入行意願低僅管可解剖法醫的工作負擔增加,法務部法醫所卻招不到符合資格的法醫補充人力。除了資格問題,薪資過低也是造成台灣「具解剖資格」法醫數量不足的主因之一。法醫所病理組組長許倬憲解釋,台灣的法醫體系由法務部管轄,且公務人員的薪水不能隨意調動。一般新進醫師的月薪約12萬元,薪水還會隨著晉升增長,但法醫的月薪卻一直都只有十萬元。當醫師的收入遠高過法醫,將導致同時具醫師與法醫資格的人不願投身法醫行列。由於成為法醫的誘因低,一直以來台灣法醫從業人員並不多。政府為鼓勵人才投身法醫領域,於2003年在台大成立法醫學研究所,並以學歷為門檻,分設甲、乙兩組。報考甲組的學生,需具有醫學、中醫或牙醫等學位;而乙組則開放其他醫學相關科系學生報考。兩組學生從法醫研究所畢業後,皆須考取法醫執照才具有法醫資格。甲乙組學生雖皆稱為「法醫」,但其中只有甲組學生能負責解剖工作,乙組畢業生僅能擔任有法醫頭銜的鑑識人員。&nbsp;如前文所提及,由於2015年《法醫師法》的修訂,沒有醫師執照的法醫,也就是乙組畢業後考取法醫執照之學生,僅能進行屍體相驗與毒物鑑定、證物鑑定等業務。又因為各地檢署每年開出的缺額十分稀少,這些畢業後的學生雖有法醫執照卻始終等無職缺。當初為解決「法醫荒」設立研究所的初衷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衍生出新的問題,擁有法醫執照卻無法成為公職法醫師的「流浪法醫」成了另一個待解決的困境。許倬憲認為,以學校體制培育法醫並不符合職場需求,「你知道一個蘿蔔一個坑,你必須要有一個在職的退休,才有辦法人進來,這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從法醫研究所一年所招收的人數來看,近五年兩組招收學生合計不超過五人,但地檢署開出的職缺每年卻幾乎只有一人。乙組學生李俐融就表示,《法醫師法》立法初期釋出非常多名額給乙組學生,因此頭一兩年順利成為法醫的人並不少。然而,後幾年政府漸漸用多種說法來降低名額數量,如缺額已滿或無人退休等等。李俐融進一步說到,「但是我們所每年還是會不斷地招收新生,假設每年都畢業兩個但是兩年只開一個缺,就會累積越來越多有執照的法醫。」前刑事局法醫室主任、戴德法醫事務所負責人石台平表示,台灣目前主導立法的人皆不具備法醫身份,現任法醫研究所的所長也不是法醫,非法醫專業的學者卻是立法者,才會間接導致制度不適用現況,他形容:「政府的作法是『問道於盲』。」&nbsp;法醫到底該不該是醫生? 醫界法界意見分歧面對法醫「不足」與「過多」並存的問題,李俐融認為若能鬆綁解剖需有醫師執照之限制,就能夠讓人力重回平衡。他解釋,法醫研究所的學生除了法醫領域的學習也須具備醫學知識,「我們(和甲組學生)也就差那一年(臨床實習),如果要我多上一年我也願意啊。」在此情況下,為何要質疑無醫師背景的法醫在解剖業務上的能力?他也提出疑問,既然大部分醫師並不想擔任公職法醫師,為什麼政府又限制無醫師執照學生的解剖資格?李俐融坦言,身旁同學畢業後的規劃大多為回歸大學科系的專業領域,對成為法醫也已不抱太大期望。李俐融無奈地說:「反正就是又要質疑你,又要你修課。」對於乙組學生來說,即使知道成為公職法醫的道路越趨不明朗,卻也只能硬著頭皮完成學業。不同於李俐融,法醫高大成則認為法醫必須具有醫師資格。他不諱言地說:「人命關天的情況下,不能說醫師不做就讓你們(無醫師資格的法醫)來做。」高大成認為檢驗報告送交法庭後若結果有誤,無法醫專業的法官可能無法察覺。 法醫高大成認為法醫仍須具備醫師執照,因此並不認同設立乙組研究所的做法。 圖/林奕辰攝&nbsp;許倬憲則認為乙組學生擁有足夠能力執行解剖業務,他反而指出,無醫師執照的法醫面臨的問題不只是資格。大部分死者家屬會認為無醫師執照的法醫專業度不足,法醫在面對法官時也會遇到困難,許倬憲舉例:「法庭上會問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你解剖幾件,你現在學經歷怎麼樣?」同時也須考慮其他先進國家標準,除了台灣和中國,歐美國家都明訂法醫須具備醫師資格。許倬憲進一步說明,其實公部門中具解剖資格的專任法醫師人員不足,並不是資格過度嚴苛的問題,符合資格的大有人在,只是法醫工作的誘因太低。「(台大法醫研究所)甲組每年都有人錄取、畢業,但還是沒有人要來(當公職法醫師)。」他透露,醫師考入法醫研究所有時是為了豐富自身學歷,並不一定會投入法醫工作。為改善解剖人力不足的問題,高大成指出放寬資格並不是解方,應要縮短醫師和法醫的待遇差距。同時,他也提出另一個方法,「請醫學系畢業但沒通過醫師執照的人去上課,給他重新訓練過再去考法醫。」高大成認為,若從落榜醫師們中挑選法醫人才,他們也許願意接受法醫較低的待遇。&nbsp;修法紓緩人力僅是第一步 改善法醫待遇是重點2019年5月10日,立法委員尤美女等人提出《刑事訴訟法》二一六條條文修正草案,盼將《刑事訴訟法》內容與《法醫師法》統一,讓法醫不必擁有醫師資格仍可行解剖業務。若修法通過,可解剖的人力理應可得到紓緩,乙組畢業生也能順利找到工作。然而修法只是第一步,乙組學生要如何讓法庭認可其能力才是關鍵。「法庭對一個法醫的要求其實是非常嚴苛的,檢驗報告封面的資格要一堆,越多的資格人家越喜歡。」許倬憲認為判定死因是重責大任,如果由多個法醫一起以「法醫機構」的名義合出檢驗報告書,便可以減少外界質疑。儘管放寬資格能否改善台灣法醫面臨的人力困境,各界眾說紛紜,但改變現狀已刻不容緩。修法只是個中繼站,為了讓法醫資格的篩選標準符合工作時真正所需的能力,並使人力達到平衡,台灣法醫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許多年輕人都被修法後門檻卡住,但法醫界需要的是傳承。」正如許倬憲所說,若法醫界無法改善甄補機制,導致不能逐步補入新進法醫,法醫人才將會出現斷層。&nbsp;
毛小孩體能運動會 推廣動保觀念
生活
第1691期
毛小孩體能運動會 推廣動保觀念
2018-12-06
【記者蕭佳宜台北報導】爸媽們帶著「毛小孩」在草皮上奔跑、跳躍,穿越重重障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日於總統府前南、北廣場,以動物保育為主題,舉辦「微笑動物日—2018 動物保護友善環境嘉年華」。其中,首度舉行的「毛孩體能運動會」邀請飼主與寵物一起參與犬類敏捷賽,讓主人與毛小孩同樂。 報名參加「毛孩體能運動會」的飼主帶著寵物穿過各項障礙,要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終點。 圖/蕭佳宜攝犬類敏捷賽是犬類競技運動的一種,由一系列的障礙物,例如:隧道、A型障礙、連續障礙(Weave Poles)等組成。寵物需在主人的引導下,依照正確順序通過障礙物,完成比賽。正式的競賽中,主人不得以牽繩、玩具或零食引導寵物。但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參與敏捷賽,「毛孩體能運動會」以推廣賽的形式進行,並且開放主人於比賽過程利用牽繩引導寵物通過障礙物。比賽以競速為標準,在最短時限內、完整通過所有障礙物的參賽者,即可贏得冠軍。比賽中不少狗卻步、在跨欄前駐足不前。主人們只好「拚盡全力」呼喊寵物的名字,吸引他們跳過跨欄或穿越隧道。參賽者賴哲毅與他飼養的傑克羅素犬Asuka,以23秒的佳績奪冠。有別於其他參賽者,賴哲毅是唯一沒有使用牽繩引導寵物的選手。除了憑藉過去比賽經驗,他指出訓練寵物也需要技巧。賴哲毅進一步舉例,在訓練過程中,在寵物做對動作的同時,也要及時給予獎勵、並且稱呼牠的名字。此外,飼主應時常觀察寵物的狀態,如果發現牠們的身體或心情有異狀,便要停止練習。他認為,寵物和人一樣,應該要讓寵物保持在開心的狀態,而不是被迫受訓,牠們才能自在地奔跑。由於台灣缺乏較空曠、適合犬隻自由奔跑的場地,賴哲毅表示,平時會以自製障礙物進行訓練。「毛孩體能運動會」不僅讓狗在空曠的草地奔跑,也能促進飼主與寵物之間的互動。他更建議政府除了舉行年度的活動、比賽,平日也能以主題式的教學活動,主動提供民眾教育、養育寵物的資訊以及合適的活動場地。 報名參加「毛孩體能運動會」的飼主帶著寵物穿過各項障礙,要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終點。 圖/蕭佳宜攝「微笑動物日」以動物保育、友善環境為主題。除了比賽和闖關活動,也邀請各縣市動物保護處以及民間動保團體擺設攤位,提升民眾的動保觀念。甫畢業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輔大愛狗社的成員連若均認為,「微笑動物日」聚集許多動保團體,也吸引許多民眾到場參與,對於動保議題的推廣有實質的幫助。 「微笑動物日」邀請許多民間動保團體擺設攤位,幫助現場參與民眾認識動物保育議題。 圖/蕭佳宜攝現場除了分享一般大眾認知的伴侶動物相關之養育知識,也有許多和野生動物、經濟動物有關的推廣攤位,包括鯨豚保育以及解放「蛋雞」。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的學生陳芃瑄認為,透過關注不同議題的各式團體,不僅讓民眾對陌生的領域有所認識,更可以提升動物及環境保育的觀念。 志工高舉著倡導動物保護議題的標語,並向現場民眾宣導正確觀念。 圖/蕭佳宜攝 許多民眾帶家中的「毛小孩」到現場參與活動、互相交流。 圖/蕭佳宜攝
無聲演繹 《憂國》暗喻日本戰後歷史
藝文
第1691期
無聲演繹 《憂國》暗喻日本戰後歷史
2018-12-05
【記者謝承學台北報導】中尉舉起刀,奮力往腹部一刺,展現他殉國的決心,妻子麗子也義無反顧地跟隨其腳步。曉劇場在2日於台灣戲曲中心演出改編自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作品《憂國》,此作品是首次以舞台劇呈現,且以台車為舞台,視覺效果更與眾不同。本劇以麗子的視角回顧兩人共同赴死前的畫面,影射三島由紀夫對日本衰敗的不滿。 在《憂國》中,四名男演員輪流飾演中尉的角色,其中一人在飾演時,其他人就負責旁白或是台車的移動。 圖/曉劇場提供全劇沒有對白,演員只發出台詞開頭的注音符號表示台詞,再搭配字幕和旁白,讓觀眾自行想像對話,例如:「好了,開始準備吧。」演員便以「ㄏ」表達。就讀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系的演員周均潤表示,沒有對白能讓演員更著重展現肢體。「為了完全忠於文本,不得不刪減的台詞就讓旁白來念。」《憂國》導演鍾伯淵表示,授權時對方要求不能增刪劇本內容,因此將劇中一男一女的角色,由四男二女輪流演出,剩餘的人負責念旁白和移動台車。 麗子和中尉在死前的交歡、愛撫。劇中以布簾遮擋演員在演出時裸體的身體也是一個表演的媒介。 圖/曉劇場提供中尉為了以純淨的身體自殺而去洗澡,麗子則開始整理家裡,台車開始轉圈,代表兩人各自走到浴室和客廳。台車舞台有兩面,一面代表一個場景,中間有門可以讓角色穿梭,隨著台車轉圈,場景也跟著轉換。觀眾趙亞娟認為,台車舞台的移動和反轉能突破空間限制,「讓換場的過程中不會冷場。」 中尉深情地看著義無反顧將要與他一起自殺的麗子,對於這種純粹的信賴感到欣慰。 圖/曉劇場提供「每一個台車都像是一座島,就像日本有很多的島嶼,每次換場都像是到另一個島嶼。」鍾伯淵解釋,台車的滑動和轉圈,表現出描寫女性視角時最重要的意識流動,例如等候丈夫回家時,麗子以打理家中各處來掩飾自己的焦慮不安,「台車的舞台設計是練習中最難克服的。」他補充,台車位置、大小、演員走動方式都要很講究。趙亞娟表示,移動台車舞台,使他能更明白劇情發展,進而專注欣賞。 中尉決定以切腹自殺來殉國,看著身邊的妻子,也不動搖自己尋死的意志。 圖/曉劇場提供本劇以「二二六事件(註)」為背景,反映出三島由紀夫對於日本自衛隊自貶主權的行為非常不滿,他試圖以演講勸說日軍卻失敗,最後決定自殺明志。「堅持自己所相信的,就算不是當前的主流想法。」鍾伯淵期待觀眾能重新審視內心,堅信自己的想法。「自殺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可以看出麗子對中尉的絕對信任。」就讀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飾演中尉的演員李廷羿認為,劇中中尉陷入兩難時選擇自殺,妻子大可獨活,卻義無反顧追隨,「在隨波逐流的世風下,這種純粹追求信念的表現值得現代人反思。」註:二二六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東京的一次失敗政變,日本陸軍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數名士兵,刺殺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最終政變遭撲滅,直接參與者多判死刑,相關人物亦非貶即謫。二二六事件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
馬拉松接力重團隊精神 北市大睽違12年再奪冠
體育
第1687期
馬拉松接力重團隊精神 北市大睽違12年再奪冠
2018-11-07
【記者李育軒新北報導】「2018MIZUNO馬拉松接力賽」4日在新北市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開跑。台北市立大學睽違12年再度摘下大專甲組冠軍,乙組冠軍則是由國立台灣大學以2小時37分23秒成績改寫該組大會紀錄。 台北市立大學最後一棒跑者張致遠衝過終點線,拿下大專甲組冠軍。 圖/李育軒攝擔任北市大隊最後一棒選手張致遠認為,隊友皆發揮正常實力,加上加油團打氣,團隊氣氛融洽,「把榮耀歸給大家。」此次比賽是北市大相隔12年再度獲得冠軍寶座,也中斷連續11年蟬聯大專甲組冠軍的國立體育大學連霸紀錄。張致遠表示,雖快到終點時已知即將摘下冠軍,但他還是希望提升團隊成績,盡力跑到最後一刻。北市大第三棒選手邱于朕也提到,團隊在賽前就已設立奪下前三名的目標,自己在接棒時也受到隊友大喊的加油激勵,賣力向前跑,順利拉開與對手的距離。 睽違12年再度拿下冠軍的台北市立大學開心的在終點線後揮舞隊旗。 圖/李育軒攝獲得大專乙組第一名的台大以1分7秒之差打破去年國立清華大學締造的大會紀錄。被隊友稱為比賽獲勝關鍵的台大選手施正心表示,隊友間彼此信任才能造就這次的成績。她提到,自己在八、九月時受傷,因此沒有跟著隊友訓練,但自己已有多年路跑經驗,才能在比賽時發揮好表現。最後衝過終點的台大學生洪嵩麟雖然在最後上坡時已耗盡腿的力量,但場邊隊友的吶喊讓他覺得有望破紀錄,因此開始加速,在看到終點的計時器後全力衝刺,衝過終點刷新紀錄,他說:「跟隊友一起破紀錄才有意義。」 拿下大專乙組第一名的國立台灣大學最後一棒洪嵩麟雖然已耗盡腿的力量,還是全力衝過終點。 圖/李育軒攝有「台版箱根驛傳」之稱的MIZUNO馬拉松接力賽是國內著名馬拉松賽事,吸引各地跑者參與。相較於一般個人馬拉松,接力賽需要隊友相互配合及支持。施正心表示,接力賽有隊友一起朝同個目標前進,所以較喜歡接力賽;張致遠則認為,國內接力賽事較少,但比賽過程較刺激。此外,張致遠提到,自己目前訓練以場內賽為主,強度較無法負荷全程馬拉松賽事,若之後有能力,會朝全程馬拉松挑戰。 大專甲組頒獎,由台北市立大學奪下第一名,睽違12年再度奪得冠軍寶座。 圖/李育軒攝 國立台灣大學以2小時37分23秒刷新大專乙組成績,團隊開心拍大合照。 圖/李育軒攝
自復位建築新結構 消能減震盼緩震災
新知
第1687期
自復位建築新結構 消能減震盼緩震災
2018-11-07
【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台灣地震頻繁,強大地震波能量會造成建築物受損,即使建物當下沒有倒塌,結構也已變形。來自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周中哲的團隊,發明「雙核心預力拉伸自復位消能支撐裝置」(Dual-Core Self-Centering Brace, DC-SCB),改良傳統減震裝置,藉彈力構件鋼絞線助變形結構自復位。 地震來襲時,建築物結構會因地震波的能量而變形,即使地震結束後,也會因外力過大導致結構傾斜,形成「殘餘變形」。 圖/林傑立攝地震波侵襲建物時,建物結構也隨之變形,即使地震搖晃結束,不再有外力施加在建物結構上,建物結構仍不能回復至原本樣態。DC-SCB因可助建物結構自復位,解決建築物「殘餘變形」的問題,被認為具有高度建築市場價值,於10月25日獲得2018國家發明創作獎發明金牌獎。DC-SCB是結合鋼絞線及三組鋼造管狀結構而成的斜撐裝置,所謂斜撐裝置即在建築構造中加裝斜向支撐柱,以減緩建築物的水平晃動。而裝置裡頭的彈力構件鋼絞線,可將變形結構拉回原位,使建物達到自復位效果。周中哲形容該裝置就像是汽車避震器,鋼絞線好比避震器中的彈簧,用來穩定建築物結構,配合構造中的消能裝置以抵抗地震能量。DC-SCB的兩端配有兩塊凸起構件,當地震來臨時,突起的鋼板互相摩擦就會消釋地震能量,以達到減震效果。早在2016年周中哲及其學生鍾秉庭、蔡文璟就共同發明「雙核心預力拉伸自復位挫屈束制斜撐減震裝置」。DC-SCB與之同樣擁有自復位功能,唯一不同的在於消能原理,DC-SCB所使用的是摩擦力消能,而挫屈束制則是透過裝置內鋼材的變形代替建物吸收地震波能量。 裝置到目前仍在嘗試不同的材料來改進抗震裝置,目前正嘗試以鋼筋做為消能裝置,以解決突出鋼材摩擦磨損的問題。 圖/林傑立攝現行建築物制震裝置可簡單分為傳統、減震與隔震三種,周中哲發展的DC-SCB屬於減震裝置的一種。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黃世建說明,傳統抗震裝置是在主要結構上加裝樑柱,讓地震波能量破壞樑柱,以保護主要結構;減震裝置則是增加消能器以取代樑柱結構,避免大量能量傳至結構體;效果最好的隔震裝置則是透過橡膠與鋼板層層堆疊,吸收大量地震能量。其中減震裝置又分為位移型及速度型,速度型的減震裝置透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當地震波的速度越大,減震效果越好;位移型則透過樓層間的相對位移達到減震效果。而DC-SCB將傳統位移型減震裝置上增加自復位功能,使裝置在減震同時還能穩定建築結構。DC-SCB自2014年起開始研發,團隊成員、台大土木系研究助理鍾秉庭說:「一開始的發想非常困難,因為這樣的裝置是從無到有。」發展至今最大問題在於成本,周中哲表示,由於裝置具複合性功能,所需花費一定比一般斜撐裝置還多。但他也強調,DC-SCB可以撐過兩次七級以上大地震,且如果裝置磨損須替換,替換工程也比修復傾斜房屋容易。 周中哲教授與學生團隊,進行裝置中預力拉伸的測試,日後將利用模擬地震測試裝置。 圖/林傑立攝
雙北市長青年論壇 聚焦性平租屋議題
校園
第1685期
雙北市長青年論壇 聚焦性平租屋議題
2018-10-25
【記者李育軒綜合報導】由台北市及新北市各校大學生籌備的「雙北市長青年論壇」台北場,21日於國立台灣大學舉行。本論壇邀請四位台北市長候選人接受青年提問,內容包含大學生住宿與婚姻平權等問題,學生希望候選人能改善租屋環境,也呼籲他們正視婚姻平權議題。 「雙北市長青年論壇」開始前,四名候選人進場接受媒體拍照。 圖/李育軒攝論壇中,學生指出學校附近租屋環境惡劣,中國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認為政府可成立整合平台,對學校附近租屋處設立分級制度;無黨籍參選人李錫錕表示,政府可替學生把關學校附近的租屋環境。而民主進步黨參選人姚文智則指出,會設立學生與政府間的申訴管道;另一位無黨籍候選人吳萼洋認為租屋合約應由政府擬訂,保障學生住宿權益。面對候選人的回覆,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學生應孟儒表示,他較同意丁守中的回應,若能有租屋整合系統,能協助學生更了解租屋環境,讓學生租屋時更為安心。長庚大學護理學系學生周天觀則認為,候選人雖提出政策的大致方向,實際上卻缺乏實際的時間表和計畫。 四名候選人接受青年提問,回答有關交通、住宿等與青年有關議題。 圖/李育軒攝青年關注的婚姻平權議題,李錫錕和丁守中都認為應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但也提到現階段還不適合立《民法》,因此主張另立性別平權專法;吳萼洋則表示自己絕對尊重、包容,但並未對立法表達立場;姚文智提及自己有簽署社會民主黨召集人范雲發起的「多元性別友善城市公約」,但對於修法,他也未表達明確立場。對此,應孟儒表示,他很高興能在會中聽見候選人對婚姻平權的看法。周天觀談到,年輕人重視婚姻平權議題,候選人的回應會直接影響青年選民對候選人的支持度,他進一步指出,在台灣設立專法無法保障同性伴侶,若推動專法仍屬另類歧視。 「雙北市長青年論壇」關注青年議題,但學生參加人數不多。 圖/李育軒攝「雙北市長青年論壇」是由台北市以及新北市多所大學學生會共同籌備,論壇發言人、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生林義翔表示,當天論壇參加人數接近兩百人,跟團隊預估人數差不多。不過,周天觀表示,台北地區年輕人多,參加人數卻不如他預期,「我覺得蠻可惜的。」他認為青年應更關注與自身相關的權益。此外,周天觀也認為候選人不注重在回答問題上,反而在會上相互揶揄;應孟儒也提到,候選人較未針對青年議題回應,反倒是在陳述自己的政見。林義翔談到,他們希望藉論壇建立政府及青年的對話管道。籌備過程中雖遇到邀請候選人及對外說法遭曲解的困境,最終仍順利舉辦,讓候選人針對青年發表政見,喚醒年輕人的公共參與意識,達到論壇舉辦的初衷。 「雙北市長青年論壇」21日於台大綜合教學館舉行,四名青年代表與候選人合照。 圖/李育軒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