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新知
第1804期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記者李香霆報導】每釀製一噸的酒精就會產生近十噸的廢棄物,蒸餾後留下的廢渣與廢液通常會被自然排放,加速水質優養化等污染現象。育達科技大學人文管理學院院長龍清勇,攜時尚造型設計系的助理教授黃筱晴、學生吳思樺、徐湘茹、范心妍、鄧羽棠設計「釀酒廢棄醪液製成天然洗髮護髮雙效產品」。活用釀酒後留下的廢液,濃縮製成有利頭皮健康的酒醪液(註)洗護髮產品,奪得第11屆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金獎。 註:釀酒過程中,糖類發酵後產生乙醇後製成酒精,所剩餘的副產物即為釀酒廢棄物,其經濃縮後可得到具應用價值的酒醪液。 團隊嘗試以不同方式釀酒,以此產生可循環利用的酒醪液,他們將釀酒的基礎材料替換成品質與供應量都相對穩定的二號砂糖,並改採液態發酵法,使二號砂糖中的礦物質與特殊培養的菌種反應後,可高效轉換為酒精,廢液經濃縮後還能產出帶有胺基酸、胜肽、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酒醪液。龍清勇說道:「製程中都是食用等級的材料與技術,所以基本上這個醪液也是食用等級的,對人體不會有負面影響。」團隊將釀酒廢液全數回收再利用,製作以酒醪液為基底的天然產品,提高使用價值。 對頭髮來說,充足的蛋白質有助於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提升髮根的穩固性。團隊提取酒醪液中有利於強健毛髮的蛋白質等成分,製作成洗護髮產品。然而蛋白質分子團大,並不利於髮根吸收,所以加入天然沈香露,改變酒醪液中營養成分的聚集狀態,使分子團變得更小、更容易溶解。不同於一般採遠紅外線縮小分子團的方式,希望多以天然成分取代化學原料與製程,實現循環經濟理念。 在產品的清潔、護理功效上,團隊以自身的美容美髮專業知識,嘗試以天然中草藥取代矽靈、界面活性劑等化學成分。團隊在研發階段時添加枇杷葉、菊花等配方,「枇杷葉的抗菌特性可以能夠改善頭皮屑的問題,菊花對於頭皮發炎也都有改善,甚至頭髮也都會比較強健一點,不容易掉髮。」吳思樺補充道。 此產品雖然能夠提升釀酒廢棄物的價值,但是價格也普遍高於市售洗髮精。因此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蔡慶修說:「該產品若要上市,應該考慮原料來源與成本,與大型酒廠合作可以取得相對低廉的原料。」不過他也肯定利用酒醪液或酒醪渣來研發新用途,有助於實現循環經濟的效用。
餐桌上的海鮮陷阱 軟體動物微塑膠含量高
新知
第1742期
餐桌上的海鮮陷阱 軟體動物微塑膠含量高
2020-12-30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今晚我想來點蚵仔煎配蛤蜊湯!」不過,你知道牡蠣和蛤蜊等軟體動物可能帶有高含量的微塑膠(註1)嗎?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赫爾約克醫學院研究所學生伊萬格洛斯・丹諾普洛斯(Evangelos Danopoulos)研究海鮮中的塑膠微粒與人類攝取習慣,在軟體動物(註2)體內發現較高的微塑膠含量,首次提出微塑膠汙染量化依據。此研究發表於12月的《環境健康視角》(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註1:微塑膠(Microplastic)又稱塑膠微粒,指直徑或長度少於5毫米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註2:軟體動物指軀體柔軟的無脊椎動物,海洋軟體動物包括牡蠣、田螺、文蛤等貝類。 牡蠣為海洋軟體動物之一,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的常見食材,但最新研究指出,軟體動物具有較高的微塑膠含量。 圖/取自Pexel圖庫微塑膠是近年備受討論的新興汙染物(註3),然論文中提到,至今尚未有直接證據證實其會危害人體。為了解微塑膠汙染情況,研究團隊從人類常攝取的海鮮著手,分析微塑膠在生物體的分布。丹諾普洛斯強調:「必須先了解微塑膠藉由何種管道接觸人類以及接觸程度,才能進一步討論影響。」研究團隊以後設分析統整過往海洋微塑膠汙染研究,並篩選掉可信度較低的報告,最終針對50篇論文進行討論,共計5000多筆樣本數量,包括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甲殼類動物以及一般魚種。註3:新興汙染物指新認定且尚未受法規規範的汙染物,可能對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具有風險。據研究統計,軟體動物中的微塑膠含量為0至10.5(MPs / g)位居第一,甲殼類動物為0.1至8.6 (MPs / g),魚類則為0至2.9 (MPs / g)。丹諾普洛斯推測,軟體動物體內具有較高微塑膠含量,可能與其棲地位於海洋底部及濾食特性有關。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柯風溪則解釋,牡蠣、貝類等軟體動物因消化構造較簡單,能夠代謝的廢棄物少,不像魚類具有完整的攝入與排出系統,故汙染較容易殘留在生物體內。然而,他也補充:「其他化學污染已經被證實有生物放大作用,但現今尚無未證實微塑膠汙染會藉由食物鏈傳輸。」 塑膠難以被自然分解,民眾濫用塑膠製品的習慣,將造成海洋中大量廢氣物汙染。圖為示意圖。 圖/取自Pexel圖庫丹諾普洛斯闡述,人類除了經由食用海鮮攝入微塑膠,生活必需品糖、鹽、自來水也是微塑膠進入人體的方式。他強調,唯有避免過度使用塑膠,才能有效解決海洋汙染問題。長期關注海洋環境保育的「海洋廢人」創辦人鄭博元則強調海洋教育的重要性,他觀察大多數民眾對塑膠使用存在認知誤差,造成塑膠袋被濫用,「起初塑膠的發明是為了取代紙用品,來解決樹木濫伐的問題。」他無奈地說,現今因為塑膠唾手可得,人們往往短暫使用後就丟棄,產生許多自然界無法分解的廢棄物。 海洋保育組織認為,應透過普及海洋教育,讓民眾意識到環境保育刻不容緩。圖為示意圖。 圖/取自Pexel圖庫此外,研究團隊更發現,於亞洲沿海採樣的軟體動物受塑膠污染情形較其他海域嚴重,又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多為軟體動物的消費大國,故丹諾普洛斯希望藉由此量化研究,提供人們食用海鮮的依據,以降低接觸微塑膠汙染的風險。他更透露,未來規劃持續研究海洋中的微塑膠,以探究其對人體是否帶來危害。
【USR】高醫生推廣空汙教育 助氣喘兒與病共處
生活
第1736期
【USR】高醫生推廣空汙教育 助氣喘兒與病共處
2020-11-19
【記者黑立安高雄報導】一群學生手上拿著肺功能機,引導小朋友對準儀器大口吹氣,進行肺功能檢測。高雄醫學大學第10屆兒童氣喘營於15日在小港區大坪頂熱帶植物園舉行,由高醫呼吸治療學系學生帶領國小學童藉由營隊的方式,教導小朋友認識氣喘疾病。 第十屆氣喘營今年起受到「小港USR」支持,在高雄空氣污染較嚴重的小港區進行活動。  圖/黑立安攝高醫為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推出「小港區環境教育與健康促進永續發展計畫」(以下簡稱小港USR)。師生藉由辦理衛教活動及健康教育,帶領高雄地區孩童認識空氣汙染的危害。氣喘營為企劃一環,主要招募患有氣喘的兒童,由高醫呼吸治療學系學生規劃營隊內容,帶領小朋友認識造成氣喘的因素,並介紹用藥須知,讓病童更加認識自身疾病,學習與氣喘共處。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用戲劇方式,教導小朋友如何正確使用定量噴霧劑。 圖/黑立安攝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6年調查,台灣12歲以下兒童5.6%患有氣喘,當中卻有高達67.2%的病童完全沒有使用治療氣喘的藥物。營隊中,學生扮演成小朋友喜歡的蠟筆小新,戲劇中小新與過敏原對抗,讓孩童認識氣喘成因,並了解如何使用氣喘用藥「定量噴霧劑」。戲劇結束後,學生再透過有獎徵答與大地遊戲加深孩童印象,台下小朋友們都踴躍搶答。除此之外,學生也會替學童進行肺功能檢測與心肺功能測試,確認小朋友的健康狀況。參與營隊的小朋友鄧崴仁表示,今年是他第二次參加營隊,透過營隊他才知道花粉也可能造成氣喘,也是因為營隊的課程,媽媽才去買定量噴霧劑給他使用。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也自己手繪海報,以有獎徵答方式小朋友有吸收上課內容。 圖/黑立安攝氣喘營原本預計五月舉行,卻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延期,經過一個暑假,學生需重新熟悉並修改活動內容。學生李晏瑩認為,籌備活動最困難的是不斷地換位思考,以小孩容易理解的方式設計遊戲,或適時從旁給予提示。擔任總召的學生李博瑞今年第二次參與活動,他認為比起期望小朋友學到什麼,他更希望他們可以在營隊中無壓力地開心玩耍。此外,李博瑞表示,由於團隊成員合作,對於交代事項執行力高,使得活動順利進行,「我反而不覺得當個主導者是很累的事情。」 營隊也請來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學生,替小朋友進行心肺功能測試。 圖/黑立安攝營隊發起人高醫呼吸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莊逸君提到,他在美國唸書時曾聽聞類似的衛教營隊,促使他回到台灣後辦理氣喘營。他認為在醫院面對病人需有同理心,然而這些內容難以在課堂中學習,因此他希望學生辦理氣喘營的過程中能被感動,因而激發同理心。辦理10屆氣喘營過程中,莊逸君除了看到小朋友玩得很開心,更多的是學生辦完活動的成長。學生不但應用專業知識幫助小朋友,從中獲得成就感,也能夠提早接觸專業領域,這些回饋成為莊逸君持續辦理營隊的動力。 高雄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學生利用專業儀器,替小朋友檢測肺功能。 圖/黑立安攝目前小港USR才剛起步,未來將持續培育人才與教育孩童空汙知識。小港USR計畫團隊專案助理林曉凌說明,團隊未來將推出空汙課綱、桌遊,以推廣孩童的空污教育,或是在大學開設創意教案設計課程,幫助學生培育創新的能力。期待透過計畫讓學生跳脫書本中的內容,將知識技能回饋給社會。 
器官晶片仿人體肺部細胞 促減少動物實驗
新知
第1717期
器官晶片仿人體肺部細胞 促減少動物實驗
2019-12-12
【記者徐品蓁綜合報導】現代科學家時常以動物實驗作為藥物研究方法之一,但因動物和人類生理構造不同,常導致實驗結果與現實有落差,且動物實驗仍存道德爭議。因此國立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冠宇帶領研究團隊,研發全台首件仿照細胞於人體內生長環境的器官晶片系統,盼能減少動物實驗,獲得更精準的醫療預測。 國立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的器官晶片系統不僅取得多項專利,更於2019未來科技展上榮獲最佳人氣技術獎。 圖/陳冠宇提供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師生為精準探討空氣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於是研發器官晶片系統,該系統中使用多孔薄膜隔開上下通道,上層培養肺部上皮細胞,下層則培養血管內皮細胞。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博士生、研究團隊學生陳學倫說:「此構造仿照人體肺泡組織,讓細胞進行氣體交換。」而器官晶片外觀則由兩片透明六邊形塑膠片組成,陳學倫則解釋,其壓力差及流速控制皆與人體較相似。 國立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仿生肺部器官晶片,不僅十分精巧、方便且低成本。 圖/徐品蓁攝使用此器官晶片系統,需先抽血或取得皮膚細胞,再透過具有自我更新與分化功能的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技術(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將之轉換為幹細胞,最終分化為肺部細胞,進一步放入晶片中。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博士生、研究團隊學生楊家維說明,團隊對晶片中的細胞進行染色,並從顯微鏡觀察細胞的生長情形,以此得知相關數據進行研究。陳學倫指出,該晶片系統已經過多次測試,團隊將顆粒狀的空汙樣本噴霧化置入晶片後,透過對細胞屏障之間的蛋白進行染色,觀察其在肺細胞沉積的狀況和屏障功能遭破壞的程度,以準確了解不同環境的空氣對人體的影響。陳學倫說:「正常人的細胞屏障功能是非常完整的,但若通入PM2.5的粒子培養一周後,可以觀察到細胞之間的屏障功能蛋白流失。」 透過將晶片內的細胞染色,再以顯微鏡觀察細胞生長狀況,就可獲得更精準的研究資料。 圖/徐品蓁攝「於人體外模仿細胞在體內複雜且動態的生長環境非常困難。」楊家維說,團隊耗費四年的時間,才得到穩定的成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劉湘瑤表示,使用器官晶片系統的前提需掌握大量的生物學發展資料,而資料建構時有時仍無法避免動物實驗,他說:「如果遇到未知的問題,往往還是得從最傳統的資料建構開始。」目前團隊已和醫院合作,獲得人體檢體後便可製作個人化晶片,「以現在的技術我們著重的是怎麼讓它走向空汙的快篩。」陳冠宇指出說,因各個環境的空汙粒子組成不同,目前很難去界定空汙對每個人的影響,若透過器官晶片做快篩後,便可初篩空汙粒子,未來盼交由環境保護署進行分析,以獲得對人體健康更加有用的資訊。
金紙搭上環保潮 實質效力存疑慮
專題
第1702期
金紙搭上環保潮 實質效力存疑慮
焦點
2019-05-23
【專題記者葉伸怡、呂立竹、許芷瑄、何庭賢、李育軒綜合報導】現今許多廟宇為減少空污,紛紛降低香品燃燒量,像是龍山寺在今年五月起禁點蠟燭。不僅廟方響應環保,部分民眾也購買「環保化」的祭祀用品,像是環保金紙及金爐等。然而目前國內卻無法規明確規範環保金紙的成分,有些業者稱環保金紙的原料是環保特點、有些業者則認為提升金紙面額,以減少燃燒量即為環保。業者對於環保金紙定義分歧,政府亦未立法規範,環保金紙是否名副其實達到環保效果,仍無確切依據。<b>各地金紙原料定義不同 環保和傳統差在哪?「我做的環保金紙都使用純竹漿,沒有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永芳環保金紙面製造老闆曾世杰解釋,他將台灣本地的竹子切成小段並加水研磨,不摻雜其他物質,成分單純,因此製成的金紙燃燒所產生的煙以及灰燼較少。金紙製造商黃專員認為,傳統和環保金紙最大的差別在於材質不同,竹漿製成的環保金紙重量輕,燃燒速度快,不易悶燒而產生黑煙。 中南部金紙製造商所製造的環保金紙,多以天然竹子為原料。 圖/何庭賢攝然而,製造商與販售業者對傳統金紙與環保金紙的認知不同,舉例來說,北部金紙販售業者認為竹製金紙是傳統金紙,然而中南部金紙製造商則以竹子做為環保金紙的原料。黃專員解釋,由於全台製造商位於不同地區,長久以來習慣不同,因此對金紙的產製過程及材質定義不同。現今環保金紙除了講求使用天然紙材,金紙上所黏貼的「箔」也有所不同,販售金紙的林姓業者提到,目前金紙上的箔分為三種,分別是機器壓製、手工黏貼及機器燙金。傳統金紙多使用手工黏貼或機器壓製的方式,以含量較高的錫來製作箔。然而,因為錫的燃點高,箔無法完全燒化,燃燒後會留下金屬殘渣。曾世杰表示,他目前改用燙金的手法,將低含量的鋁箔電鍍到金紙上,使其可完全燃燒。 金紙製造的過程包含在紙張成形後,先燙上箔,蓋上紅色印章,最後再裁切成符合的大小,即可包裝出貨。 圖/呂立竹攝有別於曾世杰以鋁、電鍍燙金改善箔的燃燒問題,黃專員提到,他們將環保金紙上的箔改成亦可完全燒化的紙箔。他也補充說明,傳統習俗中,燒金紙主要目的在於燃燒金紙上的「箔」,箔的面積越大,金紙的面額就越大,因此亦有業者藉由加大環保金紙上的箔,提高金紙面額,讓民眾燃燒時能以較少張數的金紙達到需要的額度。 曾使用過環保金紙的民眾林太太認為,環保金紙摸起來比較細緻,厚度也比傳統金紙薄,大約只有傳統金紙的一半。林太太提到,環保金紙燃燒後產生的灰燼與傳統金紙一樣都會飛散,使用起來並無太大差別,因此他仍選擇燃燒傳統金紙。民眾宋小姐表示,雖然環保金紙燃燒速度快,但因其重量過輕,燒化時容易丟不準,灰燼也更容易飛散,因此他認為環保金紙反而更不環保。目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並無相關法規規範環保金紙製造及成份,因此各業者對於環保金紙的定義並不相同,黃專員認為,各業者的環保金紙規格、品質都不一樣,因此「環保」的定義仍處於模糊地帶。<b>環保金紙現無法規定義 僅有金紙成分檢測標準「我們並沒有任何機構去鑑定什麼叫做環保金紙。」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第二科科長陳宜佳表示,因考量燃燒金紙與民俗活動和宗教信仰相關,環保署並未強制規範環保金紙,因此由公會或業者建立自主管理及認證制度。但目前自主驗證機制仍由業者評估當中,待制度成熟後將再研議後續規範。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以下簡稱檢驗局)為了檢測商品,並把關市售金紙的紙質對人體是否安全,檢驗局針對市面上所販售的金紙訂定「CNS 15095 金、銀紙 國家標準」。「我們依照CNS15095金紙的標準,所以檢測的項目包含了鉛跟鎘(重金屬)以及游離甲醛。」檢驗局第二組第二科科長楊禮源說明,檢驗局分別在2007年和2014年進行多次市購計畫,也於2017年6月和2018年1月間配合關務署,查核進口及國產共235件金紙,結果全數合格。楊禮源說明,檢驗局是依照金紙成分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制定檢測標準,舉例來說,鉛和鎘若超標,將影響人的神經及泌尿系統。楊禮源解釋,檢驗局主要關注消費者的安全,業者所販售的金紙只要符合國家標準,便是達到安全性標準。他表示,目前檢驗局並無訂定專屬環保金紙的檢測標準,主因在於金紙皆已通過安全檢測標準,因此將不再另進行其他檢測及研究。楊禮源認為,確認環保金紙的品質或是相關環保標章,證明環保金紙是否環保等工作應屬於環保署的權責。<b>改變金紙原料未必減少污染  燃燒方法及設備乃環保關鍵陳宜佳表示,雖環保署對環保金紙無強制規範,但燃燒金紙仍受限於《空氣污染防制法》(以下簡稱《空污法》)(註),若違反《空污法》,民眾可能遭罰新台幣12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此外,燃燒過程所排放的物質也受《空污法》約束,若排放量超過標準,可能遭罰新台幣2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b>註:《空污法》第32條規範:在各級防制區,不得有從事「燃燒、融化、煉製、研磨、鑄造、輸送或其他操作,致產生明顯之粒狀污染物,散布於空氣或他人財物行為」。陳宜佳補充說明,若民眾在自家門前燒金紙,遭他人檢舉,也將依《空污法》加以規範。嘉南藥理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教授米孝萱指出,民眾在自家門前使用未淨爐的金爐燒環保金紙,對環境的污染並不亞於燃燒傳統金紙。但由於燒金紙是台灣傳統習俗,政府若要管制民眾燒金紙實屬困難。環保署考量部分民眾仍有燃燒金紙及香品需求,因此建議民眾使用環保材料及金紙集中燒等方式,落實「少香、少金、少炮」,以減少污染源頭。然而金紙燃燒後會產生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細懸浮微粒、苯、甲苯、甲醛、多環芳香烴等多種有害化學物質,但其排放量不易估算。根據環保署統計資料估計,2018年國內金紙焚燒數量約為20萬公噸,然而此資料並非金紙確切的焚燒數量。陳宜佳解釋,因金紙的來源、品質及燃燒設備等不定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僅能以金紙進口及生產總量推算民眾使用金紙的狀況。「只要在良好的燃燒環境下燃燒金紙,在燃燒的過程中都可以控制這些污染物的生成。」米孝萱表示,不同材質的金紙燃燒產生的物質差異並不大,若燃燒時的溫度夠高、空氣足夠,金紙燃燒後的污染物質也經過適當的處理,如此一來,燃燒金紙產生的污染便能符合排放的上限標準量。他建議,民眾若集中在環保金爐燃燒金紙,並集中處理燃燒排放物質,即可減少污染,像是過去環保署鼓勵民眾集中燃燒金紙,目的在於希望透過處理乾淨的金爐燃燒金紙,後續污染物也可經由污染防治設備統一處理。 近年來,環保金紙的市占率提高,然而,卻無確切數據佐證環保金紙是否真的環保。 圖/何庭賢攝「不論是環保金紙還是一般金紙,基本上它們產生的污染物是不會差太多的。」目前國內並無確切數據顯示環保金紙比起傳統金紙更不會造成空氣污染,米孝萱也提及,燒金紙時,重點在於燃燒方法及技術,紙質則是其次。而民眾在選購金紙時更應注意檢視業者在商品包裝上的說明及商品資訊,並優先選購符合環保標章規格及CNS規範的香品及金、銀紙,且應盡量集中燃燒金紙,以降低環境污染。
分解戴奧辛 基改植物內生菌望解土壤污染
新知
第1688期
分解戴奧辛 基改植物內生菌望解土壤污染
2018-11-14
【記者邱于瑄綜合報導】基因改造後的植物內生菌可望分解「世紀之毒」戴奧辛,以解決土壤汙染問題。國立中興大學「NCHU iGEM Team」研究發現,透過合成生物學技術改造植物內生菌,讓植物從土壤吸收戴奧辛時,可有效分解,同時幫助植物在不累積戴奧辛的情況下,正常生長在汙染土壤中,而此技術與現有的分解技術相比不但成本低,也能保護土壤生態。 NCHU iGEM Team研究發現,透過合成生物學技術改造植物內生菌,並與植物結合,可解決戴奧辛土壤汙染問題。 圖/NCHU iGEM Team提供NCHU iGEM Team指導老師、中興生命科學系教授黃介辰表示,目前雖已開始利用微生物分解戴奧辛,但此法必須將受戴奧辛汙染的土壤與微生物混合,其中搬運大量土壤、混合等工程成本太高,且微生物不易均勻分布在土壤中,而現今主要採用的熱處理方式,則是將受汙染土壤挖出,並加熱到超過攝氏850度,此作法不但耗時,燃燒過的土壤也無法再利用。NCHU iGEM Team利用「植生復育」的方式,處理戴奧辛土壤汙染問題,團隊隊長、中興植物病理學系學生孫祖望說:「我們希望將植物種在汙染土地上,利用植物去吸收、清除土壤中的戴奧辛。」研究透過合成生物學技術,將TonB-dependent transporters、脫氯酶和漆酶組合,建構代謝戴奧辛的路徑於植物內生菌中,形成高效分解戴奧辛植生復育系統。黃介辰解釋,當植物從土壤吸收戴奧辛,TonB-dependent transporters可讓戴奧辛進入細胞,並利用脫氯酶將戴奧辛苯環上的氯以羥基取代,以大幅降低戴奧辛毒性,而在該酵素組合移植至植物內生菌以外的菌株時,漆酶則可幫助原先不具戴奧辛分解能力的菌株執行分解。此系統不但可讓植物分解、不累積戴奧辛,更可促進其在受戴奧辛汙染的土壤上能正常生長,未來此系統可移植至其他不具戴奧辛分解功能的菌株上,以解決土壤汙染問題。黃介辰表示,利用植生復育的方式,雖然植物吸附速度和分解效率比較慢,但在植物不會累積戴奧辛的情況下,若未來種植土地被發現含有戴奧辛,也可確保人類食用安全。黃介辰說:「此研究偏向長時間解決低濃度的土壤污染問題。」他也提到,此技術相較熱處理、微生物分解等方法成本更低,也能保護土壤生態,未來此種利用基因工程解決戴奧辛汙染的技術,也可能成為趨勢。此項研究於10月29日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基因工程機器競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金牌。
空氣變肥料 電漿氮肥技術降低土地汙染
新知
第1684期
空氣變肥料 電漿氮肥技術降低土地汙染
2018-10-17
【記者吳佩容綜合報導】國立成功大學、長庚科技大學、國立台灣大學三校合作,將原先為生物醫療而研發的電漿技術,轉型改良用於農業。研發團隊仿造大自然產生天然養份的模式,製作出能夠直接將空氣轉換為電漿氮肥的機器。而電漿氮肥相較於一般市售氮肥,較不會產生金屬殘留土壤的問題,對環境更加友善。固態、液態、氣態為大家所熟知的三個物質狀態,而電漿則屬於第四態,介於液體和氣體間,現多使用在工業鍍模、電漿電視或醫療器材等處。此研發團隊偶然接觸到臺灣的生物農業產業,因此開始研究電漿氮肥。該電漿氮肥製造機並於9日在2018第二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以「電漿科技在生農領域之應用」為題,一舉奪得冠軍和工研院公益委員會特別獎。團隊成員、台大醫學院暨工學院醫學工程學研究所學生黃書葦表示,市面上的氮肥無法只以純粹的氮為原料,需搭配其他化學合成物質,如:硫酸、硝酸等。這些植物無法吸收的化學物質便會殘留在土地中,許多土地都因此而酸鹼化,造成植物生長不佳,又會再需要更多化學肥料,因此形成惡性循環。該機器則是以空氣、水和能量為原料,經過機器處理後轉換為自然的電漿氮肥讓植物吸收,因此並不會對土地造成長期或永久的汙染。關於機器的運作原理,指導老師盧仁傑說:「其實就和閃電的原理一樣。」氮的性質非常穩定,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閃電時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卻能夠使氮分子分離成兩個原子,氮原子便會與氧結合生成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其中二氧化氮溶於雨水浸滲到土壤後,土壤中的細菌會將其轉化成植物所需的養分,便成為天然肥料。 指導老師盧仁傑正在解釋機器的應用與相對應的位置,一個手掌能夠拿起的機器就有辦法直接將空氣轉換為天然氮肥。 圖/吳佩容攝而團隊所研發的機器,正是複製了大自然雷雨的情境,將閃電時所發生的化學變化人造到機器中,因此對土地的危害相對較小。機器本身十分輕巧,且只要將其安裝在供水的源頭或是出水口,接上管線,便能同時達到施肥和澆灌的功用。 機器的兩面有IN與OUT字樣,分別接上流入和流出的水管,透過機器運作,電漿氮肥會和灌溉的水源一同流出。 圖/吳佩容攝團隊現今已在臺灣各地尋找農民試驗機器,盧仁傑表示:「研發確實困難,但最令人頭痛的部份是說服農人們使用,第一步就是要先學會說台語。」由於臺灣政府大量實施肥料補貼政策,面對便宜的肥料,起初農民們對機器不屑一顧。研發團隊只好轉向先和政府、農會合作,再透過他們去接觸農民,才終於得到一些回應,目前在臺灣各地都有合作的田地。世界近年來由於施肥過度,對土壤的傷害加劇,全世界的可用耕地越發減少。然而人類平均所得越來越高,消費水準也隨之增加,因此對於糧食的需求亦跟著上升,而有越來越多糧食短缺的狀況發生。盧仁傑表示,因此團隊希望由根本解決問題,期待在不改變現有農業灌溉方式下,降低肥料對環境的傷害。 指導團隊與所研發機器的合影(中左為盧仁傑,中右為洪健耀,為此次競賽之指導老師)。 圖/吳佩容攝
【專欄】柔珠非汙染主因 專家籲應減少海洋廢棄物
新知
第1671期
【專欄】柔珠非汙染主因 專家籲應減少海洋廢棄物
2017-12-27
【記者徐湘芸綜合報導】市面上部分主打去角質的洗潔產品,會添加塑膠微粒(microbeads),俗稱柔珠。但柔珠易造成環境汙染,故年中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宣布柔珠禁用相關政策,新制也將於明年上路,但另有專家稱汙染主因並非柔珠,籲大眾需更加重視塑膠垃圾問題。 主打洗淨、磨砂產品的潔淨產品多添加柔珠,又易吸附汙染物進入食物鏈,進而對環境造成傷害。 圖/環境資訊中心提供柔珠化性穩定、不易分解或孳生細菌,近年漸取代天然纖維顆粒,添加在訴求「深層潔淨」的產品,如洗面乳、磨砂膏等。然柔珠難以過濾、回收,隨廢水排放後又因顆粒具親油性易吸附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汙染物質,一旦海洋生物誤食,毒物便進入食物鏈,進而危害生物健康與環境。近兩年各國開始立法限制柔珠,我國也於明年1月起禁止製造、輸入,7月禁止販售。「即使禁藥妝產品添加柔珠,還是不能降低多少整體上的汙染。」藥妝品牌霓淨思(Neogence)創辦人、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研究所博士謝玠揚,援引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論文(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PANS),指出,造成海洋汙染的微粒直徑多介於1-5毫米,但市售清潔產品所添加的柔珠大小主要落在 1毫米以下,「在數據中的佔比極小,可說是幾乎沒有」。相較保養品中添加的柔珠,謝玠揚認為工業製程的塑膠微粒才是主要汙染源,如塑膠袋、免洗餐具甚至煙火。然近年柔珠成為被撻伐的對象,進而立法限制,汙染海洋的塑膠垃圾卻仍舊被忽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長期關注海洋廢棄物的陳姿蓉則認為,即使柔珠產品不是海洋主要汙染源,仍對環境有所影響。他也舉證指稱業者曾於公聽會上坦承添加柔珠清潔成效有限,「柔珠又不是必需品,只是因為產品設計錯誤,讓每個使用者都成為汙染海洋的幫兇」。「台灣在海洋汙染和廢棄物這塊的研究非常少,」陳姿蓉說「台灣一直用陸地、而非海島國家的方式去看待海洋。」他認為,台灣把海洋當作資源庫掠奪如漁獲,卻不關心其環境與或整體海洋生態。每年政府會計算淨灘垃圾公斤數,但他認為,若不找出垃圾源頭,海洋的汙染就不會有消失的一天。「希望政府可以從各方面全盤地思考海洋廢棄物。」陳姿蓉提到,目前海洋廢棄物仍無主要的管理機構,如民生垃圾便屬廢管處,水質檢測屬水保處,若與掩埋場有關則屬環境督察總隊的管轄範圍,管理責任分散且力度不彰。謝玠揚也表示環保仍需身體力行,「若禁用了柔珠卻還是濫用塑膠製品,那對環境來說有什麼用?」
台中反空污大遊行 籲減煤救台灣
校園
影音
第1670期
台中反空污大遊行 籲減煤救台灣
2017-12-21
【記者李昶毅、毛凱恩台中採訪報導】「要好肺、要好腦」民間團體手舉標語,高喊口號。「2017反空污大遊行」,串聯數十個環保相關團體,齊走上台中街頭,呼籲終結「一個天空,兩個台灣」,希望改善中南部空污問題。現場也有許多大學生來至現場,透過團體參與及藝術創作,表達對空污議題的關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生周文奕表示,最近pm2.5濃度越來越高,而像是小學、中學、高中及大學,都會有運動會和戶外體育課,所以假使空氣達到嚴重汙染程度,在外面呼吸等同慢性自殺。而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學生蕭竹均說:「當政府不全力解決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自己站出來。」不然危害便是自身健康。近年來台灣空污問題日趨嚴重,尤其pm2.5(空氣懸浮粒子),今年濃度更多次達到「紫爆」狀態。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葉光芃表示,空氣污染它對人體的危害是全面的。當我們吸入污染物之後,它會隨著血液循環全身,經過人體腦血管、心血管、肺泡等,甚至會流至胎盤,引起全身血管的發炎反應。目前民眾出外多會參考空污指數資料,而此資料為行政院環保署提供的空氣品質指標AQI,它是以八種空氣污染物的濃度作為基準。但主要指標污染物數值,如臭氧(O3)及pm2.5等,是由近期平均值計算而出,並非代表當下空氣品質,也引起環保團體討論。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便提到,現在環保署的AQI為滑動平均的結果,但這樣可能較不妥,因為一般大眾在看空氣品質時,多半在意的是現在的空氣品質。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研究員許心欣說明,當前AQI的指標無法給民眾即時的防護警告,因此要求環保署檢討AQI目前的移動平均值的計算方式。現場也有許多團體反對燃燒煤碳,認為這是造成空污的主因。但綜觀現行台灣的火力發電結構,仍是以燃煤與燃天然氣為主,分別佔百分之46.2及46.3,其中台中火力發電廠為全台最大的供電設施,更是世界第二的燃煤發電廠,因此遊行訴求即是希望中火燃煤量可以年減百分之十。莊秉潔也對此提供相關可行方案,表示當前能先從閒置的天然氣機組下手,讓其發電取代高污染的燃煤機組。而至遊行尾聲,民眾以手機照亮天空,象徵著點亮空污治理之路,希望政府能正視空污議題,並與民間多方合作,一同掃除霧霾籠罩的恐懼,打造真正健康、公平的社會。https://youtu.be/-V_40BrKjRE
簡易監測站 及時掌握空氣品質
新知
第1668期
簡易監測站 及時掌握空氣品質
2017-12-06
【記者薛惟中綜合報導】台灣冬季空氣汙染嚴重,為掌握即時空氣品質,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師生團隊開發「簡易式空氣品質監測站」,除了低成本、可移動、太陽能供電,還能在無網路時上傳空氣品質資訊至雲端,獲得「2017通訊大賽智慧城市應用服務競賽」佳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4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每年11月至隔年5月東北季風盛行,常挾帶境外空氣汙染物影響台灣空氣品質。民眾若想查詢空氣品質資訊,僅能依靠各地大型監測站偵測。然而,目前監測站數量過少且相隔遙遠,導致民眾無法確切得知所在位置的空氣品質。「簡易式空氣品質監測站」的發明,便能讓使用者隨時掌握所處位置的空氣品質資訊。團隊成員、中教大資工系學生鄭穎謙說明,「簡易式空氣品質監測站」結合低耗電、低功率,傳輸範圍較遠的無線通訊技術(Wireless Smart Utility Network, Wi-SUN)與擁有多節點、大型網路拓樸(Network topology)的網際協定第6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搭配RPL路由演算法(IPv6 Routing Protocol for Low-Power and. Lossy Networks, RPL)的多跳技術,讓裝置可自動尋找網路父節點上傳資料,並在父節點故障或電量過低時重新尋找新父節點以維持資料傳送。本作品也搭載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模組,可準確定位使用者所在位置,進而觀看該地的空汙情形。「國內幾乎沒有太多使用Wi-SUN的應用。」指導教授、中教大資工系副教授李宗翰表示,團隊尋找適合的無線傳輸技術時遇到瓶頸,常見的藍芽(Bluetooth)及Wi-Fi皆容易因距離而斷訊,因此最終採用傳輸範圍可達數公里的Wi-SUN技術。鄭穎謙亦補充,Wi-SUN技術較新穎,國內尚未廣泛應用,因此不易尋得參考資料。「希望讓民眾對空污更有警惕心,也更注重周遭的生活品質。」李宗翰補充,產品功能目前尚未完整,未來可加上濕度,紫外線強度等監測功能,提供更完整的數據給民眾參考。鄭穎謙亦表示,待加裝更多的感測器後,會考慮申請專利。 《簡易式空氣品質監測站》的外型小巧,且能夠隨身攜帶,打破以往大型空氣監測站無法移動的特性。 圖/鄭穎謙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