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抗議新公民法 印生盼納穆斯林權益
國際
第1718期
抗議新公民法 印生盼納穆斯林權益
2019-12-18
【記者李權洲綜合報導】警方和學生對峙,雙方以石塊互相攻擊,警方投擲的催淚彈使場面一發不可收拾。位於印度德里的國立伊斯蘭大學(Jamia Millia Islamia, JMI)師生於13日發起遊行,表達對《公民身份修正案(Citizenship Amendment Bill, CAB)》排除穆斯林的不滿,然卻與警方發生衝突,造成多名學生受傷。 警察與學生在國立伊斯蘭大學發生衝突,現場布滿當時留下的痕跡,一片狼藉。 圖/賈米亞之鏡提供印度政府12日通過修正案,讓部分移民能取得合法身分,免於繼續待在難民營。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推特(Twitter)上說:「法案將可減輕難民營人們的痛苦。」然而此法案的保障對象包含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佛教及基督教徒,唯獨缺少伊斯蘭教徒。此舉引發穆斯林不滿,認為將導致穆斯林在印度社會被邊緣化。法案通過後,德里大學(University of Delhi, DU)、國立伊斯蘭大學皆傳出學生抗議的消息,其中超過半數學生為穆斯林的國立伊斯蘭大學更發起遊行至國會大廈前抗議,希望政府修正法案,保障穆斯林權益。 大批民眾上街抗議,表達他們反對法案及政府對穆斯林的歧視政策。 圖/沙希姆.納澤提供國立伊斯蘭大學學生賈米亞之鏡(Lens of Jamia)(化名)表示,學生只想以和平的遊行向政府表達訴求,「希望能讓政府看到,人們因為這個違憲法案所承受的苦痛。」他也譴責警方對學生使用暴力,「警察已經不是人民的保護者,而是聽命於莫迪政府的傀儡。」「印度是民主的國家,不是莫迪,也不是穆斯林或印度教徒的。」德里大學學生沙希姆.納澤(Shahim K Nazer)批評政府獨斷的行為。他認為法案不應有宗教之分,而是給所有應受保護的人。國立伊斯蘭大學學生沙吉.謝赫(Sajid Shaikh)認為政府本身對穆斯林有偏見,因此以法案削弱穆斯林權利,「法案帶有對穆斯林的歧視,違反基本人權,因此我們才會上街抗議,希望政府也將穆斯林納入保障名單。」除了穆斯林外,也有非穆斯林聲援抗議行動。德里大學學生、印度教徒桑達.達法理(Sundar Dafaali)提到,政府不顧憲法規範,僅依自身意識形態(註)立法,讓很多非穆斯林也有所不滿,「除了為受到歧視的穆斯林抗議,也為維護印度的憲法價值抗爭。」註:印度現任總理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 BJP)帶有濃厚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目標為打造一個法律規範皆遵從印度教教條的「印度教國家(Hindu Rashtra)」。 學生在校園寫下他們的訴求,表達他們對法案的不滿及對正義的訴求。 圖/沙吉.謝赫提供抗議發生後,國立伊斯蘭大學亦對此做出回應。根據《印度報(The Hindu)》及《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校方宣布大學將停課至1月5日,並推遲所有考試。謝赫表示學生將會持續抗爭,期許能改變政府想法,還給穆斯林他們應得的正義。
泰警資蒐惹議 學生連署要求維護人權
國際
第1706期
泰警資蒐惹議 學生連署要求維護人權
2019-09-25
【記者呂心喻綜合報導】泰國穆斯林學生聯合會(Muslim Students' Association, MSA)與其他22個民間組織於19日發布聯合公報,呼籲泰國皇家警察(Royal Thai Police, RTP)停止蒐集穆斯林學生的個人資料,以維護學生權利。 穆斯林人口為泰國國內第二大的團體,也因此在許多問題上引起衝突。 圖/法新社提供泰國皇家警察蒐集學生資料的原因與8月的炸彈襲擊有關。8月2日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在曼谷舉行區域安全會議,當天,曼谷市中心同時發生三起炸彈案件,至今仍未確認嫌犯身份是否為穆斯林,但現在卻將蒐查目標轉往穆斯林群體,並要求大學交出穆斯林學生的住處資料與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等。泰國皇家警察發言人克里斯薩娜・帕塔納沙羅恩(Krissana Pattanacharoen)表示,長官的一切命令都是基於安全考量,希望維護人民生活秩序。 2019年3月,泰國穆斯林學生參加了大學贊助的論壇,有各種政黨候選人發表政見。 圖/法新社提供警察蒐集穆斯林學生資料的消息一出,引起穆斯林學生極大的反彈並連署進行抗議。泰國穆斯林學生聯合會(Muslim Students Federation of Thailand, MUSTFETH)主席阿什拉夫・阿瓦(Ashraf Awae)對《路透社》強調,大學應該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同時保護他們的權利。詩納卡寧威洛大學(Srinakharinwirot University, SWU)宗教哲學系學生納塔查・斯里拉撒(Nontacha Srirasa) 表示,此次警方蒐集學生個資的行為已超出大家所能接受的程度。宗教對於很多人而言是隱私的事情,況且警方並沒有同時蒐集其他學生的資料,「我的穆斯林朋友們看起來非常不開心、很壓抑,我最近只能盡量不要談到宗教議題,給他們多一點尊重。」泰國國家人權委員會(National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NHRC)前委員安卡娜・尼帕基特(Angkhana Neelapaijit)則表示,蒐集特定學生的資料已經干涉到個人權利和宗教的歧視。人權委員會長期關注泰國人權議題,希望可以呼籲政府重視各宗教族群的意見。泰國國立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 TU)跨領域社會科學系學生薩加・皮克(Sacha Piik)提及,如果在有犯罪嫌疑的情況下追蹤穆斯林學生是合理的,但無法容許警察因為「學生是穆斯林」而追蹤他們。 沙克胡(Sheikh)伊斯蘭教辦公室秘書斯山姆・布恩馬爾特(Sutham Boonmalert)(右)向泰國警察要求取消蒐集學生資料的行為。 圖/Benarnews提供穆斯林是泰國第二大宗教團體,人民因為宗教問題而群起紛爭,甚至提出警察違背泰國憲法的人權主張。泰國總理帕拉育(Prayuth Chan-ocha)對此回應,警察蒐集學生資料是為了建立情報的數據庫,如果沒有數據,政府將無法保證國人安全。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CU)應用美術學系學生梅瑪傑昂・渥拉卡莫(Maymaejang Worakamol)對此說:「我贊成警察蒐集學生資料,這樣人民的安全才有保障。」針對如何兼顧國人安全和學生權利,雙方各有說法,學生支持的程度也不同。此次資料蒐集事件將長期以來泰國境內種族議題的隱憂搬上檯面,未來泰國政府如何走下一步值得關注。
喀什米爾流血衝突頻傳 印度生盼停殺戮
國際
第1694期
喀什米爾流血衝突頻傳 印度生盼停殺戮
2018-12-26
【記者張庭瑀綜合報導】學生用膠帶將嘴封住,舉著標語坐在地上抗議。印度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Aligarh Muslim University, AMU)學生於19日,在校園舉行靜默遊行,抗議15日於查謨-喀什米爾普爾瓦馬地區部隊射殺平民的事件。在該校學生會發表的聲明中,學生除了嚴厲譴責軍人的冷血行徑外,也提出對喀什米爾人實施「關懷包容政策」、「禁止部隊使用顆粒散彈槍」等訴求。 印度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學生於19日,高舉標語,抗議發生在喀什米爾南部地區的平民殺戮事件。 圖/埃米提雅茲・侯賽因提供幾個星期前,一名19個月大的喀什米爾籍嬰兒遭顆粒散彈槍擊中眼睛,因而失去視力。15日,在查謨-喀什米爾邦普哇馬地區更有七名平民被武裝部隊殺害,身上佈滿子彈所造成的傷口。抗議發起人、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學生埃米提雅茲・侯賽因(Emtiyaaz Hussain)表示,自1980年代起,喀什米爾流血衝突不斷,該地區最近因為殺戮事件, 多數地方都停止上工並實施宵禁,「我們受不了頻傳的暴力事件,因而發起抗議。」該校學生沙希杜爾・喬杜里(Shahidul Chaudhury)說:「近來的暴力事件,已造成許多平民死亡。」他表示,自己也有朋友在事件中身亡,令他感到悲痛萬分。根據印度內政部的資料顯示,2018年該地區就發生多達587起軍隊暴力事件,與2016年相比,平民死亡人數增加167%。喬杜里更呼籲政府正視喀什米爾的暴力事件,「武裝部隊經常用顆粒散彈殘忍地殺害當地居民,令人髮指,希望政府重視此問題。」目前為止受傷的人數超過6000人,學生因而提出「禁止部隊使用顆粒散彈槍」的訴求。 抗議學生用黑膠帶封住嘴巴,席地而坐,舉著標語「停止濫殺無辜」,抗議喀什米爾近日此起彼落的平民殺戮事件。 圖/埃米提雅茲・侯賽因提供喀什米爾的主權紛爭不斷,印度目前控制了約45.5%的地區,並成立了查謨-喀什米爾邦,因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土地爭議,此地區也被稱為「印控喀什米爾」。該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喀什米爾人多半認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OHCHR)對此提出一份喀什米爾過度使用武力的報告,然而卻遭到印度外交部的強烈否認。印度和巴基斯坦過去曾因爭奪喀什米爾爆發戰爭,信仰不同是導致流血衝突不斷發生的主因。然而印度學生仍選擇站出來捍衛喀什米爾人的權利,校方對於抗議活動也表示支持。該校學生沙姆斯・瑞薩・契斯堤(Shams Raza Chisht)則說:「我真心希望不要再有人因為部隊攻擊而受傷害,我期盼一切的殺戮都能劃下句點。」
【再教育營紀實】新疆倖存者的自白 中國無所不在的監控
國際
第1685期
【再教育營紀實】新疆倖存者的自白 中國無所不在的監控
2018-10-25
【記者劉苑杉綜合報導】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CERD)於8月30日指出,中國政府以打擊宗教與極端主義為藉口,將大批穆斯林少數民族拘留於「再教育營」,涉及人數從數萬至100萬不等。中國政府全盤否認所有指控,但立即遭到聯合國與各家媒體的強烈抨擊。中國官媒中央電視臺16日報導新疆「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即再教育營)的狀況,然曾身處再教育營20多天的哈薩克族人奧米爾・貝加利(Omir Bekali)控訴中國政府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目的,意圖同化所有少數民族,並表示他父親「已經被他們(中國政府)逼死了。」 奧米爾・貝加利的父親享年78歲,逝世於再集中營。奧米爾表示他的家人依然身處再教育營,無法得知他們的生死。 圖/奧米爾・貝加利提供 無法復原的傷痛 再教育營與拘留所的日子「我爸爸原來是78歲的退休工人,有4000多元人民幣(約新台幣 1萬7907 元),這樣的人有需要學什麼技術?」奧米爾批評,中國政府把包括自己父親的所有穆斯林當成恐怖分子,且試圖隱瞞全世界人民。奧米爾是少數從再教育營出來後,公開闡述自己與再教育營裡穆斯林遭遇的人。2017年3月,奧米爾自哈薩克斯坦前往烏魯木齊處理公事後,再至友人家拜訪,卻突然被兩名警察無預警扣留在派出所,長達七個多月,之後更遣送到再教育營裡度過20多天。後因哈薩克斯坦外交人員的介入,奧米爾最終才從再教育營被釋放。奧米爾表示,他在派出所審訊期間,無法尋求律師的幫助,且警察連續四天四夜都不讓他睡覺。經過一番拷打與折騰後,他被關到監獄裡。奧米爾描述,他長時間被腳鐐固定在床邊,「綁了三個月,吃、睡、拉、尿全部在那個地方,根本就動不了。」他坦言,他的左腳到現在還像癱瘓一樣難受,偶爾站不穩還會摔倒在地上。身處再教育營20多天,奧米爾必須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參與升旗儀式並高唱中國國歌,平日也須歌唱多首讚揚中國共產黨的「紅歌」。他表示,身處再教育營期間從未遇過有人從再教育營離開,再教育營裡每天都會有七、八人被關押進去。「我爸爸78歲,已經被他們逼死了。」奧米爾表示他的父親已在再教育營逝世,其他家人依然身處再教育營,他無從得知他們的生死狀況。 經由哈薩克斯坦外交人員的介入,奧米爾・貝加利最終從再教育營被釋放。圖攝於被釋放後的第10天,奧米爾・貝加利正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圖/奧米爾・貝加利提供 嚴密監控 不能說的新疆「再教育」從中國前來台灣交換的大學生小馬(化名)表示,「我父親會和我講,新疆現在一個人失蹤很正常,突然被抓去很正常,但不知道被捉去哪裡或幹嘛。」小馬補充說明,確切聽到「再教育營」,是在今年的7月份。小馬提到,因為自身是穆斯林,在大學認識了很多來自新疆的穆斯林朋友。「新疆的朋友不太願意提到他們的情況,而提到(新疆)也是比較謹慎的。」小馬提及哈薩克族朋友艾曼(化名)在寒假回去新疆時,被檢查身份證事件,「他在微信上跟我講,講了都會撤回。」小馬指出,2017年7月自己和艾曼從西安坐高鐵回到南京,他親眼目睹艾曼被警察攔下,艾曼手機裡的所有資訊都需傳輸進警方的電腦裡。艾曼更向小馬透露,他常年出入上海,到處都有警察需要檢查其身份證,就連進出商場都要安檢,好讓中國政府掌握新疆人民的物理行蹤。 敏感禁忌 無法擺脫的監控與跟蹤一名現居美國加州的維吾爾族人麥麥提.塔西(Memet Tash)指出,他於2014年前已發現,自己在中國的親友都設法迴避與海外的人接觸。他表示當時尚未有關於再教育營的說法,但經常聽到朋友勸告,「說話小心,別被帶進去。」麥麥提解釋,中國政府會分析維吾爾人的行為後評分,其中也包括通訊行為。無論是回覆國外的問候訊息或接聽國外電話都會扣分。當分數降至一個層級以下,該名維吾爾人便會自動成為嫌疑人,成為「教育轉化」的目標。為顧及家人安危,麥麥提於2017年初與父親最後一次通話,至今便與家人斷了聯繫。 手持美國國旗的麥麥提.塔西(右一)與著名的維吾爾族科學家艾爾肯・斯蒂克(Erkin Sidik)合照。 圖/麥麥提.塔西提供「我可以說我個人情況是維吾爾知識份子階層的縮影。」麥麥提在中國大學畢業後,便前往日本修讀國際關係學,2006年他和日本學者返回新疆展開博士研究論文。麥麥提回憶,當時在喀什市書店被四位便衣警察盤查,「他們詢問我們的行蹤和目的,然後命令我們離開喀什。」麥麥提只好把研究課題轉移到海外維吾爾離散團體(Uyghur Diaspora)上,但因議題相對敏感,他表示在日本仍會遭遇中國大使館派遣來中國留學生跟蹤。 麥麥提.塔西(左一)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時,組建「維吾爾留學生文化交流協會」,目的是讓日本社會認識維吾爾人與其文化。圖為2011年的第二次文化交流會。 圖/麥麥提.塔西提供在奧米爾離開再教育營,站出來控訴中國政府的同時,在新疆卻仍有數以万計的中國穆斯林持續被關押,甚至像奧米爾父親一般,在再教育營逝世。被譽爲「民俗活化石」的維吾爾族,在中國政府眼中卻成爲極端主義的禍端,隨時隨地都逃不了被政府監控的魔爪。2016年,聯合國將「和平、正義與健全的司法」列爲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之一,中國政府卻因爲政治利益而把少數民族的特色一一抹去。據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報導,在短短3年間,再教育營從一片荒漠,持續擴張至多排巨型建築物。當再集中營關押的人數漸漸攀升,我們不禁要問,在這宣稱民主的社會,還會有多少不人道的事情正在持續發生?各國媒體的輿論壓力,是否可以成功阻止中國政府「同化」少數族群的決心?當中國政府使出渾身解數遮掩真相的同時,越來越多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把關於新疆不能說的秘密一一道出。新疆再教育營事件在全世界鬧得沸沸揚揚,然而在中國政府的嚴密監控下,中國人民對自己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依舊全然不知。    
「每周三披上穆斯林頭巾」 尊重多元宗教文化
國際
第1642期
「每周三披上穆斯林頭巾」 尊重多元宗教文化
2016-12-21
【記者劉俊華綜合報導】「穆斯林不孤單。」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學生於12月發起「每周三穿伊斯蘭服裝行動(On Wednesdays We Wear Hijab)」,希望通過穿著伊斯蘭服裝(Hijab),消弭大眾對伊斯蘭教的偏見,並鼓勵學生尊重多元宗教。楊大是摩門教學校,活動負責人瑪蓮娜.活登(Melena Warden)十分痛心因宗教仇恨引起的犯罪日增,因此決定透過穿伊斯蘭服裝,向宗教仇恨表達抗議,以及宣揚愛與團結。她曾與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難民工作,深感社會大眾對伊斯蘭教及其服飾的意義有誤解,於是激發出穿著伊斯蘭服裝行動的靈感。然而楊大學生對行動反應兩極,學生約翰.克拉珀斯(John Knaphus)批評行動沒有意義,「非穆斯林穿戴頭巾只是偽善」他表示在美國任何人包括穆斯林都是平等的。拉娜.斯特拉森(Lana Strathearn)則認同以行動支持穆斯林,「頭巾很美麗,我尊重穆斯林女性的選擇。」穿上頭巾的學生善德拉.薩斯(Sondra Sasser)認為「小小的行動足以改變世界」。她覺得行動與政治無關,社會上仍有人對穆斯林有偏見。身為基督徒的她並不擔心此舉會抵觸自己的信仰,「幫助別人是不分宗教信仰的。」行動獲得當地穆斯林社區的認可,活登認為伊斯蘭教與其他宗教一樣,都是傳揚愛與和平的理念,卻有極端分子將伊斯蘭頭巾當作壓迫的工具,因此以行動為起點,打破伊斯蘭教的偏見。 一群美國楊百翰大學學生,發起「每周三穿伊斯蘭頭巾運動」,圖消弭大眾對圖消弭伊斯蘭教的偏見。 圖/活登提供
澳大生創穆斯林APP 盼除恐怖主義迷思
國際
第1595期
澳大生創穆斯林APP 盼除恐怖主義迷思
2015-04-30
【記者黃聖凱報導】想到穆斯林你會想到什麼?澳洲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 Curtin)學生發明「52個星期五(52JUMAA)」,透過此行動應用裝置(Mobile application, APP)的「每周任務」協助穆斯林學生和社會交流,打破西方人將穆斯林和恐怖主義畫上等號的刻板印象。並防止穆斯林學生受激進團體蠱惑,踏出錯誤的一步。根據澳洲官方統計,今年已有30名穆斯林大學生投身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 ISIS),震驚社會。「澳洲人對穆斯林的態度十分不友善,讓他們生活更艱難,使他們容易受激進團體招攬。」拉合爾管理科學大學(Lahore 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Sciences, LUMS)學生賽義德.穆罕默德.阿里(Syed Muhammad Ali)表示。西方媒體的長期渲染,讓許多人產生穆斯林和恐怖主義的聯想,尤其在伊斯蘭國的殘忍行為曝光後,更加深了此種傾向。來自哈薩克的政治大學學生葉光明(Yernur Nurbauliyev)說:「這樣的誤解讓他們很受傷。」4月激進右翼愛國團體「重申澳洲(Reclaim Australia rally)」發起大規模反伊斯蘭抗議,他們不滿政府替穆斯林通過依照伊斯蘭教教義而訂的《伊斯蘭教法(Sharia Law)》,認為政府正在把澳洲社會「伊斯蘭化」。抗議發起人安東尼.哈德威克(Anthony Hardwick)在接受《哇今日(WAtoday)》採訪時說:「伊斯蘭是全世界面臨的最大威脅。」不僅如此,在雪梨大學(Univerisity of Sydney, USYD)在3月也發生百名學生衝入全場都是猶太學生的演講會場,大喊「恐怖主義的支持者」。阿里認為,這樣的抗議行動,使得穆斯林學生的處境更加困難。科廷學生阿巴杜拉喜.阿卜迪(Abdulahi Abdi)看見穆斯林學生的困境,決心協助改善,他和同學發明「52個星期天」,希望藉由手機的高普及率,協助穆斯林學生融入社會。「52個星期天」提供正確的《可蘭經》知識,防止穆斯林學生受極端團體影響,相信曲解後的教義而加入該組織。阿卜迪在接受《哇今日》採訪時表示,「這個APP長期使用後,會讓使用者充滿力量,並確實減少誤入歧途的情況。」除此之外,該APP每周五都會發派一項任務給使用者,如到社區做志工、參加學術討論活動等,希望透過和社會的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進而泯除「恐怖份子」的刻板印象。葉光明說,其實穆斯林就像一面牆,牆的一面是少數的恐怖份子,另一面則是溫和的穆斯林,許多人只看見少數的恐怖份子。他認為透過「52個星期五」將有助於讓牆倒塌,使社會看見真正的穆斯林。
美密大撤播反恐片 生:違反自由權
國際
第1593期
美密大撤播反恐片 生:違反自由權
2015-04-16
【記者吳盈蓉綜合報導】西元2014年12月25日上映的好萊塢戰爭片《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涉及將穆斯林塑造為恐怖份子而在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UM)引爆了另一場紛爭。校方原於2015年4月8日決定聽取抗議學生意見,更換「學生電影之夜(UMix)」片單《美國狙擊手》為《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然而此決議引發外界抨擊,認為這違反了自由權。在輿論壓力下,校方在9日撤銷該方案,並依原訂計畫播映《美國狙擊手》,並增加《柏靈頓:熊愛趴趴走》供學生選擇。「密大自由與平等聯盟( Students Allied for Freedom and Equality , SAFE)」成員、密大學生拉蜜思・麥卡利(Lamees Mekkaoui)在得知此校方將播映《美國狙擊手》後,7日發起請願。她表示該電影對伊斯蘭的刻板印象讓穆斯林學生感到不舒服,連署數百位學生希望校方取消播映。「密大中東與阿拉伯聯盟 (Middle East and Arab Network, MEdAN)」成員、密大學生米蕾・菲利浦(Miray Philips)表示:「《美國狙擊手》將伊拉克人民描繪成次等公民,並加深了他們為恐怖份子的刻板印象。」8日時,負責籌辦校內學生活動的「密大校園參與中心( Center for Campus Involvement, CCI)」發出聲明表示:「我們對校園中部分族群受到傷害感到抱歉,同時也很感謝學生所提供的意見。」他們取消播放《美國狙擊手》,並改放映《柏靈頓:熊愛趴趴走》,然而校方臉書更改播放片單的貼文下方引來許多批評聲浪,認為穆斯林學生若覺得不適,可以拒絕前往觀看。「密大校園參與中心」在聲明中提到,活動的本質是娛樂學生,不希望有學生因此感到不安全或是不受歡迎,菲利浦表示:「我很高興校方願意傾聽與尊重我們的聲音。」然而,這項決議引起各界譁然,認為這個做法違反了自由權。密大校方9日撤回取消決議,並表示這種做法有違密大尊重意見自由的最高價值。菲利浦對這個作法感到非常失望,並認為這證明了校方不尊重少數族群,特別是伊拉克裔學生。《美國狙擊手》會依照原本行程播映,同時多提供學生《柏靈頓:熊愛趴趴走》這項選擇。播映當天有數百名學生前往觀賞《美國狙擊手》,然而卻只有六位學生選擇觀看《柏靈頓:熊愛趴趴走》。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狙擊手》並不是第一次在美國校園引起爭議,3月中旬密蘇里大學( University of Missouri, Mizzou)伊斯蘭學生曾表示對此電影將於4月17日校園中播映感到不滿,然而校方並沒有更改播映內容。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