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多重風格描繪動物習性ㅤ《Miceseek》建構奇幻寓言
藝文
第1813期
多重風格描繪動物習性ㅤ《Miceseek》建構奇幻寓言
2025-09-26
【記者熊子萱台北報導】「有一則寓言流傳,若是在晚上剪指甲,老鼠會吃掉指甲並變成你的樣貌。」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謝雨彤以此寓言為開端,創作影像作品《Miceseek》,於20日在政大傳播學院劇場首映,並在第十一屆影視編導實務成果影展《前奏 Take 0》播出,以衝擊性的視覺美學,帶觀眾進入寓言世界觀。 《Miceseek》以老鼠作為守舊表徵,因為牠常被聯想到偷東西及藏匿於窩中的形象,象徵對事物的執著與留戀。與此相對,鯊魚則代表求新,「鯊魚是一個停止前進就會死掉的動物,因為牠必須不斷往前游才能讓水進到鰓裡面。」謝雨彤認為,陸上動物跟水中動物的組合充滿趣味性,觀眾無法想像兩個不同維度的生物同時出現在畫面中,讓兩者的相遇和衝突畫面更有衝擊力。 影展策展人許維心認為,偏向寓言故事的《Miceseek》在影展中獨樹一幟,「以風格來說,這部片最為強烈,把動物性回歸到人身上的呈現方式蠻有趣的。」謝雨彤認為,增加動物性能讓觀眾更直觀的接受劇情,「如果用動物來呈現,會讓整部片的設定離現實更遠。」他指出,這樣的手法讓觀眾即使無法理解劇情,也不影響觀看。而謝雨彤在上一支作品《呱》中,也是以兩隻青蛙為主角,動物性已然成為他的創作風格。 在服化設計上,老鼠的服裝選用顏色不同的毛堆疊出皮草,讓層次看起來更加豐富;打鬥武器則是傳統編織網子,表現老鼠想抓住和守護看到的事物。鯊魚的服裝則使用會反光的PU材質,並加入背鰭和魚尾,搭配充氣流星鎚和小電腦,打造前衛、未來科技感的風格。觀眾蔡季妍說:「對這部片最印象深刻的是完成度很高,包含服化、美術陳設都很成熟,讓人覺得不像學生製片。」 除了動物性和強烈的視覺性,謝雨彤在片中使用兩段動畫,幫影像的敘事結構分章節。第一段是中國風的精緻動畫,建立出寓言故事的背景和老鼠的角色特性;第二段則是類似蠟筆筆觸的手繪動畫,描繪出鯊魚過往的挫折和心態轉變,讓他的人物設定更飽和。「我想以視覺衝擊呈現這部片,讓觀看的人可以完全專注在裡面。」謝雨彤在《Miceseek》中,用手繪動畫、字卡和章節標示等視覺表現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我最喜歡的是《Miceseek》的視覺呈現非常豐富,很容易讓人進入到這支片的世界觀。」觀眾包依依說。謝雨彤用自己的風格打造《Miceseek》,「我沒有特別想要傳達什麼,或是讓觀眾看懂什麼,就是希望大家看得開心就好。」
法官駁回跨性別者禁賽令 美學生質疑錦標賽公平性
國際
第1802期
法官駁回跨性別者禁賽令 美學生質疑錦標賽公平性
2024-12-06
【記者周依恩報導】美國聯邦法官肖恩・加藤・克魯斯(Shane Kato Crews)於11月25日允許聖荷西州立大學(San José State University, SJSU)女子排球隊上的一名跨性別球員布萊爾・弗萊明(Blaire Fleming)繼續參與西部山區聯盟(Mountain West Conference,MWC)女排錦標賽。然而,賽季中的六所大學學生試圖禁止跨性別球員參賽,共12名大學排球運動員與教練對此提出緊急禁制令,請求法官撤銷弗萊明的參賽資格並重新排名種子隊伍,卻遭到法官克魯斯駁回。 賽季期間,有五所大學陸續棄權,認為與跨性別球員對戰可能帶來安全隱憂。原告指控,聯盟政策違反《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的平等保護條款,剝奪女性公平競爭的機會,構成性別歧視。 據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 AP)報導,法官克魯斯裁定,跨性別球員弗萊明並未違反現行規定。克魯斯指出,弗萊明已在此前兩個賽季中代表聖荷西大學參與大學級別賽事,參賽資格已是既成事實。他也指出,自2022年起生效的規定就明確要求,將拒絕與跨性別者對戰的隊伍視為棄權,各大學早已知悉相關後果。因此,克魯斯駁回了緊急撤銷弗萊明參賽資格,及重新排名種子隊伍的要求。 「或許跨性別者應該自組隊伍,並只與跨性別者競爭。」支持學生提出訴訟的民眾,馬修・卡特(Matthew Carter)說道。他主張跨性別者生理上仍然是男性,讓有力量優勢的他們和女性競爭有失公平。「女性球員就算自幼努力練球,也不敵跨性別者的身高優勢。」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地理與環境學系學生瑪格麗特(化名)說道。他認為,跨性別者與非跨性別生理女性仍有生理上的差異,即使定期追蹤參賽者體內激素的濃度,也無法達到實質平等,尤其在等級越高的賽事中,越可能因細微差異而造成不公平。 根據科學期刊網站洛桑前沿之聲(Frontier)的評論,跨性別運動員是否在體能上具備優勢,目前科學界尚無共識。研究指出,青春期後的荷爾蒙變化確實會導致性別間的身體表現差異。然而,接受長期控制體內雌性荷爾蒙的「荷爾蒙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後,多數的性別差異便會隨著時間減少、甚至消失。該評論也提及,順性別運動員之間存在體型差異也是常態,因此將體能差異視為跨性別運動員的獨特優勢並不全面。 弗萊明所在的聖荷西大學在11月30日敗給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跨性別者參賽的爭議暫時目前止步於西部山區聯盟女排錦標賽,不過各界對於跨性別者參賽仍持有不同態度,面對跨性別運動員參與運動賽事的具體政策管理,仍尚待社會凝聚共識。
故宮微型展走入校園 盼傳統美學貼近青年生活
生活
第1795期
故宮微型展走入校園 盼傳統美學貼近青年生活
2024-10-04
【記者花苡軒報導】故宮校園巡迴微型展(以下簡稱校園微型展)《故宮潮古的》於9月24日至10月4日在國立中央大學總圖書館舉辦,展覽以「復古風潮」為主題,將現代年輕族群間風靡的復古文化,連結古代文人「崇尚復古」的風氣,讓大學生們能以現代觀點審視古典之美。 校園微型展由故宮校園大使自行策劃主題,以時下青年會感興趣的題目發想,推廣故宮的傳統文化美學,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世代的關注。故宮館方表示,期許透過校園大使將故宮的文物及資源帶入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拉近與年輕世代之間的距離。 策展人之一,中大文學院汪昱秀說道:「大部分年輕族群對故宮的想法就是『都是一堆古器物』,與日常生活相差甚遠,因此沒有興趣深入瞭解。」經過策展團隊三人討論後,選擇大學生較有興趣的「復古風潮」為主題,希望提高觀展意願。另一位策展人,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賴弈慈表示,近年台灣年輕族群吹起復古風潮,像是許多人酷愛穿古著、購買復古文具收藏等,因此便以潮流為題,希望更貼近現代大學生的生活。 除了古字畫及器物展出外,展場內設有創作互動區,參展民眾能在大字版上留下對於復古潮流的看法、或是分享生活中的復古情懷,像是畫出收藏的懷舊小物等,具體連結現代及古代的崇古風潮,並和其他人交流對復古文化的想法。前來觀展的中大夏同學(化名)分享,一般博物館較少設置觀眾互動區,在這裡能夠了解到其他觀眾的想法,讓他覺得十分有趣。「校園微型展的呈現方式不像大博物館那樣制式,在輕鬆觀展之餘還能學習傳統美學文化的感覺很好。」另一位參觀者,中大陳同學(化名)說道。校園微型展聚焦特定主題的作品,像是明代仿古畫、古器物等,吸引人深入瞭解作品背後的意義。 「現在很多年輕族群認為傳統美學文化和自己的日常生活遙遠,與自己無關,因此缺乏對於傳統美學文化的興趣及好奇心。」策展人之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盧展桐說道。他希望能夠透過結合青年潮流的展覽,減少年輕世代對於傳統美學文化的隔閡感。
平價也能很美好 鍾佩蓉以版畫探討質感生活定義
藝文
第1776期
平價也能很美好 鍾佩蓉以版畫探討質感生活定義
2022-12-2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鍾佩蓉為觀眾介紹作品〈能量色表〉。 圖/詹晶雅攝【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美好的物品對每個人的定義不同,但從中感受到的滿足感是相似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鍾佩蓉舉辦個展《立志成為拾寶專家》,藉版畫探討人類賦予商品的價值以及平價物品帶來的精神滿足。展覽於11日至22日在鬧空間展出。 作品〈能量色表〉全貌,柔軟的絨毛布上,整齊地排列數十個透明水晶盒,每個盒子裡皆擺放一張染著不同顏色的塑膠魚缸石圖畫,經長時間蒐集,最終呈現多達55種色彩的〈能量色表〉。 圖/詹晶雅攝柔軟的絨毛布上,整齊地排列數十個透明水晶盒,每個盒子裡皆擺放一張染有不同顏色的塑膠魚缸石(註)圖畫。談及作品〈能量色表〉,鍾佩蓉解釋,人們對水晶往往抱有信仰,相信可以為自身帶來能量,而塑膠魚缸石形似水晶,因此,他透過畫作模糊兩者區別,希望藉作品探討物品因信仰被賦予的價值,「我把這些東西(塑膠魚缸石)神性化,但其實它也可以什麼都不是。」鍾佩蓉說。註:塑膠魚缸石用於魚缸造景,常見的顏色包含紅、綠和藍。 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全貌,紅牆上掛著八幅帶有蝴蝶元素的飾品圖,圖畫外層均以印有「LEVEL UP」字樣的包裝袋包覆。 圖/詹晶雅攝紅牆上掛著八幅帶有蝴蝶元素的飾品圖,圖畫外層均以印有「LEVEL UP」字樣的包裝袋包覆。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啟發自鍾佩蓉購物時的觀察,他發現不論商品本身或是店內的裝飾、擺設皆常出現蝴蝶相關的元素,「蛹化成蝴蝶破繭而出,有一個昇華的狀態。」談及作品理念, 鍾佩蓉解釋,隨著工商業發達,人們為彰顯身分地位而將藝術商品化,購買藝術品成為是否具有文化的評斷準則,忽略其中的精神內涵。於是,鍾佩蓉在圖畫外包裹一層塑膠袋,以此凸顯藝術品變成商品的轉變,「他買藝術作品可能是投資,未必說他對這個作品有得到精神滿足。」他說。 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局部,蝴蝶飾品中鑲嵌許多閃鑽以營造華美之感。 圖/詹晶雅攝「『如何使生活更加美好?』可以從精神層面或物質層面達到個人定義的質感生活。」鍾佩蓉表示,在二手市集、跳蚤市場拾寶的過程相當有趣,而以銅板價格購入商品則讓他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因此,鍾佩蓉希望透過展覽喚起觀眾對物品價值的思考。他認為,即便是微小簡單的事物,依然能撐起美好的生活,「期待大家能從生活經驗中,尋找到那些雖然微小,但足以支撐精神的信念。」鍾佩蓉說。 作品〈能量色表〉局部,水晶盒中的圖紙僅薄薄一張,鍾佩蓉認為圖中的塑膠魚缸石雖然沒有厚度也並非立體,但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也能產生能量。 圖/詹晶雅攝「透過最常逛的生活百貨,從便宜主打在地美學的物品延伸創作讓我印象深刻。」觀眾林知諺說,雖然鍾佩蓉的創作主題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不過卻能引起觀者的共鳴。鍾佩蓉的友人阮原閩則分享,模仿商品包裝的創作手法展現鍾佩蓉對生活事物細膩的觀察,並從中感受到他的成長,「從生活表徵到精神層面有更細緻地觀察,展示大程度level up。」阮原閩說。
望平風波反惹議 美學生媒體道歉遭質疑
國際
第1714期
望平風波反惹議 美學生媒體道歉遭質疑
2019-11-20
【記者王薇妮綜合報導】10日,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NU)學生媒體《西北日報(The Daily Northwestern)》為報導校內學生抗議活動發布道歉啟事。此舉一出,許多資深媒體人於推特(Twitter)上質疑《西北日報》學生的道歉斷送新聞自由,引起更大的討論聲浪。5日,上百名西北大學學生因不滿帶有種族與保守主義色彩而備受爭議的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政治人物傑夫・塞申斯(Jeff Sessions)到校演講而展開抗議行動。多名學生手舉標語高聲吼叫,並試圖爬窗進入演講廳,導致場面混亂。《西北日報》記者詳細報導現場情況,卻引起抗議學生不滿,他們認為記者於推特上發出拍攝到自己的照片,以及利用西北大學名冊(Northwestern’s directory)(註)找出他們的電話號碼並發訊詢問採訪事宜等採訪方式侵犯了隱私權。迫於輿論壓力,《西北日報》隨後發布道歉聲明,表示報導未能考慮抗議學生隱私而造成傷害,他們已為此重新探討正確的採訪方式。註:西北大學名冊(Northwestern’s directory)為網路上公眾皆可取用的資源。名冊列出所有學生與教職員的姓名,學生可自由選擇是否要顯示電話號碼於名冊上,而電子郵件信箱則一律為西北大學的個人電子郵件信箱。 西北大學於官方網站發出道歉啟事。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屬於全美頂級新聞學院,許多優秀媒體人皆畢業於此,因此備受關注。 圖/取自《西北日報》官方網站本為平息校內輿論的道歉啟事,卻引發更多社會關注。多位資深媒體人認為學生的道歉「不尊重新聞專業」。《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編輯及主要查證人格倫・凱斯勒(Glenn Kessler)於推特上寫到:「頂尖新聞學院的學生媒體竟為基本的報導手法道歉?這簡直滑稽且羞愧!」《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記者薩布麗娜・西迪基(Sabrina Siddiqui)則說:「作為前西北大學新聞學院學生,看到他們為這樣的事道歉真心讓人難過。你們可以爭論該如何報導事件,但這些取得受訪者資訊的方式不就是你們在課程中所學到的嗎?」而《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通訊記者馬特・皮爾斯(Matt Pearce)表示從未懷疑學生記者的真心誠意,「但我擔心持續在新聞的基本採訪上讓步,我們最終會讓新聞自由落入強大利益集團手中。」面對各界鋪天蓋地的質疑,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教務長查爾斯・惠特克(Charles Whitaker)12日嚴正發表聲明,希望各界給學生一點喘息空間。他認為學生在公眾羞辱下選擇為報導道歉是期望能平息風波,「這說明了他們對社區的責任感。」針對業界媒體人的批評,惠特克則表示他能了解媒體人更為專業且經驗豐富,「但在這場烈火中你並沒有和他們同在,請不要隨意評論他們的勇氣。」對於惠特克的聲明,西北大學學生傑克・伊左(Jack Izzo)表達贊同立場,「雖然我認為非必要,但《西北日報》為何決定發布道歉啟事是很能夠理解的。」 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教務長查爾斯・惠特克發表聲明,表示新聞業經常遭受抨擊與爭議,但仍期望學院學生能展現健康且相互尊重的溝通方式。 圖/取自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官方網站此外,也有許多學生為《西北日報》發聲,西北大學學生奧利維亞・德米特里德(Olivia Demetriades)認為他們的報導並未逾矩,「我能理解記者可能會需要隱藏抗議者的個人資訊。但報導應傳遞正確、全面的資訊且尊重受訪者與閱聽人,而他們全都做到了,因此我認為他們不需要道歉。」《西北日報》學生記者萊納斯・霍勒(Linus Höller)則說:「那些抗議學生害怕被學校處分,但他們明明是在公眾場合實行抗議行動的,因此拍攝十分合情合理。」他也提到包含自己在內的多數《西北日報》記者都不贊同道歉啟事,「道歉啟事只是展現作為媒體遇上爭議時會進行必要的自我審查與反思,新聞自由的確不該被約束,但外界也不需過度放大這件事。」
擁抱生活美學 陶作茶具傳遞人情溫暖
藝文
第1642期
擁抱生活美學 陶作茶具傳遞人情溫暖
2016-12-21
【記者劉祐齊花蓮報導】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學生,16日至25日於東華CRE8 HUB創意中心舉辦《一茶一座》作品成果展。透過手拉坯或手捏方式創作陶作品,融合生活體驗表達對茶具的感想。東華藝創研究所學生彭譯萱選擇手拉坯方式,模仿她很喜歡的一個茶壺,練習不同的壺形,創作出〈習作-美好的午後〉。「用最舒心的方式喝一杯午茶是一段很美好的時光。」彭譯萱表示,希望飲茶者能夠與這套茶具度過美好的午後,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美學。彭譯萱解釋,創作初步的壺形時,她先將土放置在逆時針旋轉的轆轤上塑形,然後將壺體放到一定的乾度,再放回轆轤用修胚刀細部修飾。接著放入窯中進行「素燒」使得壺體有支撐度,擦拭上面的灰塵、上釉,再放回窯中燒窯。彭譯萱也提到此次選擇「還原燒」的方式,在燒窯的過程中利用瓦斯將氧氣排出,使得作品顏色質感較為溫潤。「陶器經過使用才會有感情而不是物件本身。」彭譯萱表示,燒製完成一組陶器後並不算真正的完成,而是要經過人的使用之後才算是一件成品。 作品〈習作-美好的午後〉,希望飲茶者能夠與這套茶具度過美好的午後,並用最舒心的方式喝一杯午茶。圖/劉祐齊攝「我以『伴』為主軸,就讓我們互相作伴,喝上一杯吧!」東華藝創系學生袁嘉蔓的作品「伴」,由四個大小、杯緣不盡相同的茶杯組合,傳達出朋友之間互相扶持、不孤單的情意。「因為環境乾濕度太乾,手中的土乾得很快。」她表示土的乾濕度是手捏的關鍵,不同於手拉坯,手捏在每個動作前都需要加水保持濕潤。袁嘉蔓表示,不會預先設定成品的形狀,而是在過程中產生新的想法、變化,「陶藝創作就像是玩樂,過程相當隨性。」 作品〈伴〉由四個大小、杯緣不盡相同的茶杯組合,傳達出朋友之間互相扶持、不孤單的情意。圖/袁嘉蔓提供「泡茶,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最好的潤滑。」策展人、東華藝創系兼任教授劉得劭在第一堂課時,和全班同學一起泡茶聊天,希望同學能感受其中的氛圍與氣息,將之融入作品中。他也表示,陶土能傳達溫度、有手感,是最適合用來做茶具的材料,「茶具不只是工藝品,更是能貼近人的器具。」
書法篆刻多變 鑿出文字美學
藝文
第1640期
書法篆刻多變 鑿出文字美學
2016-12-08
【記者周欣儒新北報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與泉州師範學院書法系,4日至10日於台藝大美術書畫大樓合辦《當代書法篆刻觀摩展》。兩系師生以手工篆刻藝術品,展現書畫藝術在電腦發達的時代無可取代的價值。 許宸家(左)、邱奕寧(中)、余玟陵(右)三人在邱奕寧的書法作品前合影。圖/周欣儒攝台藝大書畫藝術學系進修部學生邱奕寧,對多種篆刻樣態皆有深入研究。系列作品《半弄室印存》,調整每一個篆刻作品中的紅白比例,結合中西手法,時而奔放,時而收斂,呈現深厚功力。字體從古代的經文體到現代篆書,彷彿可以看到濃縮的篆刻史。邱奕寧表示,每一個作品就如同自己的兒女,都是無價之寶。 邱奕寧作品《半弄室印存》,包含多種佈局、字體呈現,並將篆刻史濃縮在作品中,充分展現她深厚的功力。圖/周欣儒攝系列作品《道》以鳥蟲篆篆刻,雖複雜難懂,卻十分細緻清新,如溫婉嫻靜的大家閨秀,規矩中不失花俏。台藝大書畫藝術學系進修部學生許宸家表示,鍾情於戰國時代鳥蟲篆,利用《老子》的經典名句,展現作品的禪風。台藝大書畫藝術學系進修部學生余玟陵,則用大膽、粗獷的風格,呈現典雅的情詩於系列作品《虛度時光》中,展現篆刻中的霸氣,獲得評審青睞。余玟陵表示,篆體字講究力度,但力氣較其他人小,所以每次比賽前都要練習很久,才能刻出滿意之作。 許宸家作品《道》,運用戰國時代的鳥蟲篆表現道家《老子》的經典名句。圖/周欣儒攝 余玟陵表示,喜歡將優美的情詩雕刻在作品上,此為作品《虛度時光》。圖/周欣儒攝傳統篆刻要求甚多,從印文選擇到裝裱必須花許多時間。首先,挑選印文時必須謹慎,若刻到一半發現挑錯文字,只能重新開始。接著,將印文的所有字濃縮於方寸之間,思考如何均勻呈現每一個字的形體。再使用毛筆、墨水將印稿描繪到石章上,利用平口刀鑿出作品。最後依篆刻作品的排列,決定使用紙張類型、裝裱方式,才能完整呈現。沒有涉獵篆刻的民眾欣賞篆刻時,通常注重是否能看懂字裡行間的意義,而非注意篆刻的視覺效果。例如運筆用刀的輕重、墨跡乾溼程度、作品的紅白分布、字體均勻度。台藝大書畫藝術學系系辦公室助教林育正表示,欣賞篆刻作品時,對它們的想像不能只是寫字、刻字,應要跳脫是否看懂,觀察創作者如何運用工具巧妙的排列出方寸之間的大千世界。觀眾劉宜涵說:「看了展覽後,發現中國文字之美,除了想看懂文字、想了解外,更會因此想學。」 紅白色的部分為篆刻作品面拓印,而黑白色部分為石章非作品面經設計後,雕刻拓印而成。除了注重作品面外,更要注重各面的設計。圖/周欣儒攝
翻糖重美學 拉線成關鍵
生活
第1638期
翻糖重美學 拉線成關鍵
2016-11-23
【記者曾智怡嘉義報導】參賽者彎下腰,小心翼翼調整蛋糕上的翻糖配件,深怕一個閃神心血全毀。第一屆「大同盃櫥窗展示結婚蛋糕競賽」20日在嘉義大同技術學院舉辦,現場擺滿華麗的三層翻糖蛋糕,小巧的空間營造皇室下午茶一般的莊重氛圍。 大同技院烘管系學生方品涵與廖語柔的作品「愛神的祝福」,希望新人長長久久。圖/曾智怡攝蛋糕底層擺滿山茶花與玫瑰、中層環繞一圈簍空白線條、頂層擺放帶有翅膀的愛心,這是大同技院烘焙管理系學生方品涵與廖語柔的作品「愛神的祝福」。廖語柔表示,該作品費時近三週,中層的「拉線」最為困難,原因在於其易斷性,尤其飄浮在半空中的拉線須先用釘子固定住,拉完線條、待它風乾再把釘子拔掉, 「只是如果拔掉、線掉了就要全部重來。」製作翻糖蛋糕需要極大耐心,考驗選手的毅力。翻糖蛋糕製作過程必須在蛋糕體與翻糖之間抹上一層糖霜作為黏著劑,而糖霜甜度極高,因此參賽者會運用其他食材減低甜度。大同技院烘管系學生方品涵與廖語柔「愛神的祝福」作品便加入香橙巧克力,讓橙皮的酸甜、巧克力的苦甜中和翻糖的甜膩。而台中市私立明台高級中學學生黃品瑄與劉佩諭因應現代人對低醣飲食的重視,特別在蛋糕體中加入胚芽,平衡外層翻糖的甜度。首屆結婚蛋糕競賽冠軍由黃品瑄與劉佩諭摘下,評審、大同技院烘管系助理教授專技講師認為,該組作品的細節度與色彩表現皆可圈可點。黃品瑄表示,兩人因為喜愛翻糖而認識、組隊參賽,「我們會晚上視訊,面對面畫設計圖。」就讀普通高中的她們運用課餘時間學習翻糖技巧,更預計大學時修讀烘焙相關科系,對翻糖的熱愛表露無遺。 首屆賽事冠軍黃品瑄仔細黏貼糖線配件,眼神極為專注。圖/曾智怡攝近年來,翻糖蛋糕逐漸廣為人知,但此次競賽參與者仍為數不多,對此,主辦人大同技院烘管系副教授王穎愷表示,大專院校鮮少獨立出烘焙系所,多半囊括在餐飲相關科系,以致賽事訊息散佈艱困、選手人數略低。此外,台灣各式烘焙比賽仍以口感為評量主軸,「偏向美學的烘焙競賽在大專院校裡面是比較少見的。」他希望藉由翻糖蛋糕注重美學的特性,將烘焙推廣到另一個層級。 評審仔細觀看每個參賽作品,評分過程嚴謹。圖/曾智怡攝 粉藍漸層是「命中注定的高跟鞋」作品精華所在。/曾智怡攝
紀柏舟獲亞洲青年動漫最佳導演獎 看重基本美學素養
藝文
第1611期
紀柏舟獲亞洲青年動漫最佳導演獎 看重基本美學素養
2015-12-08
《急救時刻》劇照。 圖/紀柏舟提供【記者蘇奕菲台北報導】以《光之塔》入圍坎城影展觀摩片及奧斯卡獎「學生奧斯卡」並獲得28項國際大獎的台灣動畫導演紀柏舟,今年以《急救時刻》拿下「2015年亞洲青年動漫大賽」動畫類最佳導演獎。這是他第一次以幽默手法製作動畫,闡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紀柏舟認為台灣動畫界應更著重前製人才的培育,也建議學生多到企業實習,瞭解產業現況。不同於表達細膩情感的《光之塔》或《回憶抽屜》,《急救時刻》的故事性更強烈、更強調動作節奏感。紀柏舟故意讓《急救時刻》的角色沒有表情、台詞,「等於是演默劇,用肢體語言講故事。」他採用自己在美國當分鏡藝術師時接觸最多的武打動作和美式幽默手法,並運用大量分鏡做出角色的快速動作。該片也是紀柏舟首次嘗試較商業性的動畫。紀柏舟表示,此次獲得最佳導演獎是很棒的鼓勵。他認為作為動畫導演最大的挑戰是「無中生有」,「是最好玩、最痛苦,也是最難的部分。」除了必須擅長編造故事,也需具備良好繪畫能力,將腦海裡的想像用視覺呈現。他嚮往成為宮崎駿那種類型的導演,將心中的故事畫成美術作品,並獨立畫出整部電影的分鏡。他也說明,分鏡藝術師是在服務導演,導演則是必須向整個劇組負責。 《急救時刻》影片海報。 圖/紀柏舟提供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的紀柏舟,讀完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後,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的美術研究所攻讀動畫。他認為台灣的動畫產業狀況不錯,後製能力比前製更強,動畫界人才較擅長3D技術,卻缺乏好的導演、美術人才和分鏡腳本等前製人才。現在面臨大陸挑戰,他說:「我們的後製已經沒辦法跟人家拚。」必須更著重於培養前製人才。他指出,目前台灣只能靠教育來提升作品高度。他認為學動畫最重要的是「美學素養」和「說故事的能力」。紀柏舟在大學時先修習藝術,到研究所才學動畫。他認為台灣的動畫教育需要更強調基本美學素養,否則學生容易透過漫畫或卡通學習插圖。事實上,最根本的素描、彩繪等藝術創作能力最重要;有好的繪畫風格才能使動畫得到更多關注。紀柏舟觀察到,台灣動畫領域有產學脫節現象。台灣有100多所動畫相關系所,培養出大量新血,但動畫相關企業的數量較少。企業需要較商業性的動畫人才,與學校的訓練方向可能產生斷層。他建議學生可以多參與企業實習,報名與企業合辦的課程,更加了解產業實況。紀柏舟熱愛在每一個新作品中嘗試不同技巧,此次也不例外。不同於過去的動畫短片作品,目前他正在籌劃個人首部長片,身兼多職,導演、分鏡、藝術執導都自己來。故事講述小男孩與傳說中的怪獸展開冒險,預計於西元2018年發布。 紀柏舟在工作室。 圖/紀柏舟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