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中藥產業人才缺 衛福部修法引爭議
2024-11-28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32期
改造養蠶建築群 聯大學生增值苗栗文化
2020-10-14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換上新的地皮,綠色植栽充斥廣場,古色古香的建築配上新的造景,構築城市全新的樣貌。由國立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創院院長吳桂陽帶領多校學生,與科技部合作,於7日起在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展出研究成果展《苗栗城市美學新形塑》。透過建築理念改造苗栗地方建築,賦予在地景觀與文化嶄新面容。 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近日於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展出研究成果展《苗栗城市美學新形塑》。 圖/鍾晨沅攝展覽作品來自聯大與科技部合作推動的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苗栗縣大湖鄉近年藉由草莓產業建構新文化意象,但在日治時期,當地曾是台灣養蠶業的重地,如今養蠶業沒落,原養蠶建築群也逐漸改做他用。為延續在地文化,聯大建築系學生以「文化場域再造式工坊」為主軸,創意改造歷史建築,為建築增加新的附加價值。聯大建築系助教李濟仲認為,文化本身就會存在,唯有被看見才有意義,「我們是希望藉由研究與設計,增加在地文化的附加價值,讓民眾有機會看見。」建築作品〈農業文化聚場〉以大湖鄉忠孝路與民族路口的養蠶建築群為基礎,參展同學黃亘懋在其中設計流線性十足的開放式天橋,串起歷史建築群,讓周遭廣場達到聚集人流的效果。整體景觀以白色地板結合植栽,創造舒適的空間,廣場可用來舉辦文創與農產市集,天橋下緣則提供半戶外的座位區和草地音樂場地。黃亘懋表示,天橋以玻璃為側牆,配合燈光造景,讓光與歷史建築交織,吸引人群夜晚在此聚集,「希望能讓民眾倘佯在歷史建築的氛圍之中。」 黃亘懋以流線性十足的空橋串連歷史建築,水泥地板與植栽結合,提供民眾聚散的好處所。 圖/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提供 黃亘懋配合燈光的照射,在夜晚讓光與建築交織,引入民眾在晚間聚集。 圖/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提供養蠶建築群為當地日治時期的文物資產,另一項作品〈繭思〉以日式建築的「緣側」概念來創作,緣側為日式建築中圍繞主要房間外圈的廊道。參展同學莊婷媓以玻璃為媒材,做為長廊的罩頂,讓建築在下雨時仍可保持開放,民眾在雨中仍能自由穿梭各個建築。長廊的罩頂分為好幾個區段,莊婷媓解釋,他欲藉由改變長廊在不同區間的高度與寬度,表述養蠶的意像。因此,他在造型上參考蠶繭與明代《便民圖纂》中的養蠶步驟,規劃長廊的空間體驗。 莊婷媓以繭與養蠶為意像,打造有頂長廊連接建築群,讓民眾不分天氣都能於建築間活動。 圖/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提供除建築設計圖畫,展場的另一側也展出素描與攝影作品,藉由速寫陶色公路、黃金小鎮和出礦坑等大湖鄉的特色歷史景點與巷弄,喚起觀展民眾的在地記憶。儘管研究成果展的想像離落實還有一段距離,苗栗縣民眾徐惠玲仍樂觀說:「讓年輕人來改造,或許能吸引年輕人回來發展阿。」他也認為,促進地方創生,能改變大眾對苗栗的印象,「也許苗栗不只是能養老,也有很多發展機會。」
生活
第1719期
角逐睡王 睡覺賽助眠奇招百出
2019-12-25
【記者傅有萱苗栗報導】你覺得自己很會睡覺?那要比了才知道!苗栗縣「Lofi Land自然圈農場」內,一群人平躺於鋪著床墊的草地上,在陽光照耀下呼呼大睡,畫面格外愜意。由寢具公司「Qtace旅行的溫度」主辦的「Qtace第一屆睡覺大賽」室外賽22日登場,參賽者準備自己專屬的助眠物品,期待能夠一覺好眠,成為真正的「睡王」。 由寢具公司Qtace旅行的溫度主辦的Qtace第一屆睡覺大賽室外賽22日登場,聚集台灣許多擅長睡覺者參賽。 圖/傅有萱攝「睡得久不算什麼,睡得好、睡得穩才是重點!」主辦單位行銷經理鍾憶萱說明,平穩的睡眠才是勝出關鍵。比賽限時90分鐘,參賽者手指須裝上「心律探測器」以測量選手的心律數據當作評分標準。此外,為了讓民眾體驗在自然環境中睡覺的滋味,主辦單位特別選定山上農場做為比賽地點,「希望可以讓大家在年末,透過這場睡覺比賽,好好地睡上一覺。」 這場睡覺大賽時間為90分鐘,有選手全程戴上耳機,阻隔外界聲音干擾以便進入夢鄉。 圖/傅有萱攝比賽開始前,不少選手都換上睡衣,也帶上幫助睡眠的娃娃、棉被、抱枕等,期盼打造最舒適的睡覺環境。參賽選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生王晨安表示,自己經由同學推薦前往參賽,「大家覺得我很會睡覺,所以叫我來。」然而在參賽後,他才發現原來有許多睡眠更安穩的人。他詫異地說:「我睡一睡被打呼聲吵醒,醒來看到好多人還在熟睡,他們怎麼都不會醒?」 參賽選手帶上自家寵物犬做為自己的助眠小物,可惜小狗在比賽過程中走動,打斷主人的睡眠。 圖/傅有萱攝睡覺比賽看似輕鬆,其實存在著許多變數,參賽者往往因突發狀況而難以持續睡眠。參賽選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學生許娟涓分享,為了能在場上有較佳表現,他刻意減少前一晚的睡眠時間,沒想到適得其反,「我昨晚都沒有睡覺,結果早上竟然睡著了,害得我比賽時有點睡不著,覺得好可惜。」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暨研究所、評審綜合給分獎得主郭昱廷則透露,自己已連續熬夜數天,也在比賽當下以不同技巧幫助睡眠,「我做平常做了會想睡覺的事,像是看論文、背單字,想說這樣會比較快睡著!」 參賽選手穿上頑皮豹、跳跳虎的服裝做為此次參賽的睡衣,角逐「幽默造型笑爆評審獎」。 圖/傅有萱攝除正規獎項外,主辦方也準備了「幽默造型笑爆評審獎」、「睡醜人獎」、「你隔壁這樣你還能睡得下去獎」等獎項,為寧靜的睡眠大賽添增俏皮氛圍。平日從事法律相關行業、扮成法官的參賽選手楊智閔便表示,自己相當鼓勵這類活動,「我平常工作壓力大,這樣來玩一下,感覺很棒!」鍾憶萱也指出,台灣有許多人受失眠及壓力所苦。他們期待透過比賽,讓大家意識到睡眠的重要性,並在自然環境中學習放鬆。 許多參賽者皆換上居家睡衣並戴上眼罩,希望打造平時的睡覺環境幫助自己睡眠。 圖/傅有萱攝
生活
第1711期
「箏」先恐後擊落對手 苗栗六角風箏賽熱鬧登場
2019-10-30
【記者李權洲苗栗報導】哨聲令下,選手拔腿向後奔跑,助手抓準時機放開風箏讓風箏冉冉升空。「2019苗栗風箏文化暨客家美食節」於10月26日舉辦,現場舉辦社區及國際六角風箏競賽,邀請日本、泰國等六角風箏好手一同參加,展現他們熟練的風箏操控技巧。 六角風箏競賽之參賽隊伍設計自己的風箏圖案,使比賽增添不少趣味性。 圖/李權洲攝六角風箏之設計源自日本,發展至今已400餘年。六角風箏競賽規則即是將風箏施放至空中,透過操控風箏將對手擊落,最後存活者即為優勝。若久未分出勝負,裁判將吹兩聲哨告知選手,此時須將天上風箏放下,由助手在落地前將它接住,最快接住者為優勝。 六角風箏向別隊的風箏發動攻擊,欲將對方之風箏線纏住藉以擊落對方。 圖/李權洲攝社區賽一開始,大多數的風箏都平穩地飛向空中,參賽者們各個老練地操控風箏,試著將對方擊落。局勢始終僵持不下,裁判吹起兩聲哨告訴選手收線,只見各組的助手們抬頭看向自己的風箏,追著它左跑右跑,最後順利將風箏收入懷中。下午的國際賽由上午的前三名和其他專業風箏團隊進行比試,其中不乏職業級的選手。比賽中各團隊強勢地發動攻勢,相較社區賽更加激烈,風箏在空中左拐右拐,撞擊並纏繞對方的風箏,使得風箏線全部都纏在一起,限制選手們的移動範圍。最終在兩聲哨聲下,各組接住自己風箏結束這次的國際賽。 比賽途中各隊互相進行攻防,使得風箏線相互纏繞,也限縮選手的移動空間。 圖/李權洲攝第一次參加比賽的國立聯合大學能源工程學系分成教師組和學生組參賽,然而學生組運氣不佳,風箏剛飛起來就跟別組纏在一起,雙雙墜落。聯大能源系四年級學生周冠廷表示,發現風箏纏住的當下,他們就決定犧牲自己把對方拉下來,「一開始我們(教師和學生)就講好誰先飛起來就讓另一組助攻,結果沒想到我們一開始就纏住了。」學生組的兩人平時並沒有對風箏深入研究,在參加苗栗縣苗栗市公所舉辦的六角風箏培訓後,才學會操控風箏的技術。兩人也分享一些培訓時學到的技巧,如須觀察風勢改變六角風箏角度,「風大時讓風箏上方的角揚起飛高,風小時將風箏上方的角下壓以維持高度。」教師組成員、聯大能源系系主任張祐維認為,六角風箏是一項相當依賴運氣的運動。「像吹哨時要把風箏收回,這時就要看風勢怎麼變化。」比賽主辦人、亞洲國際風箏聯合會理事長鄭凱元表示六角風箏較易上手,且飛行也較穩定,他希望藉由在各大風箏節舉辦比賽,來培育台灣的六角風箏選手,也能帶起民眾玩六角風箏的興趣。
校園
第1708期
車禍率全縣第一 聯大生籲政府拓寬車道
2019-10-09
【記者王品淇綜合報導】9月29日國立聯合大學一位新生於聯大路上自撞喪命,讓聯大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學生羅生昊發起組織「還我安全聯大路學生自救小組」,於2日至14日在校內呼籲聯大學生加入「還我安全聯大路」連署,向苗栗縣政府呼籲聯大路修建工程的迫切性。 羅生昊於9月30日自行組織「還我安全聯大路學生自救小組」,在2日便擬出連署書,在校內呼籲學生加入連署行動。 圖/羅生昊提供連接聯大二坪山校區與八甲校區的聯大路經常發生車禍,自民國99年9月聯大路開通後,曾就讀聯大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學生林天琪於《Peopo公民新聞》投稿,100年的車禍案件數從年均76件上升至100多件。此外根據《自由時報》報導,近五年共有150名以上的學生曾在這條道路上發生車禍。《台視新聞》也報導,聯大路為107年苗栗縣車禍率第一的道路,且大多是因超速失控與未注意車前狀況。但羅生昊持不同看法,他從道路設計方面來討論聯大路容易出車禍的原因,他表示由於聯大路被設計成景觀用道路,有較寬廣的人行道,相對壓縮車道空間,導致汽機車經常有搶道問題,因此不符合學生通勤的需求。羅生昊希望能透過改建道路,讓交通尖峰時段容納更多的車流量,降低學生因搶快出車禍的機率。因此羅生昊在連署中提出三大訴求,分別是:廢除八甲往二坪的人行道、種植軟枝灌木叢以緩衝車禍撞擊力道、將S型彎道的中央分隔島混凝土壁改成軟性材質,期望縣政府盡快進行道路改善。不過也有學生認為車禍率高,主要是學生不夠注意騎車安全。聯大化學工程學系學生石佳平說:「聯大路我騎了四年也沒有出車禍,學生要先改變騎車的態度比較實際。」他認為比起改善道路狀況,調整學生騎乘習慣更加重要,「區間測速照相比較實際,罰錢比較有可能改善狀況。」目前聯大路上僅架設「前有測速照相」告示牌,並沒有設置固定式測速照相。截至9日,參與連署的師生已達1000人,但討論聯大路交通安全的活動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像在4月25日,聯大學生會曾舉辦「交通安全教育委員會——提案討論會」,彙整學生對聯大路的想法,並向校方提案。另外9月29日聯大學生車禍喪命時,與出事學生同為電子工程學系的學生們亦有一同向苗栗縣政府陳情。聯大校方對於這次的連署表示十分支持,聯大秘書室公共事務組組長邱燕松說:「校方一直以來都認同學生合理的訴求,除了針對道路工程時常與縣政府溝通外,對學生也有宣導騎乘安全。」 「還我安全聯大路」連署截至9日連署師生已達1000名,圖為副召張皓祖(圖右)與連署學生(圖左)。 圖/羅生昊提供苗栗縣政府土木科科長林朝陽針對本次連署活動回應道:「8日前往聯大再次視察,有和連署代表學生說明目前工程進度。」他解釋,修建方案未來將會縮小人行道範圍,減少汽機車爭道情形。目前交通部已通過聯大路的工程預算,但由於行政院尚未核定,導致工程的確切日期尚未定案,對此林朝陽則是表示通過後會儘速開始相關工程。
生活
第1683期
穿越障礙 無人機選手力爭「最速」
2018-10-10
【記者劉苑杉苗栗報導】2018「飛競苗栗、領航幸福」無人機競速大賽於6日在國立苑裡高中舉行,吸引超過數百位民眾前來參與。現場除了設有無人機競速大賽,更開放趣味闖關比賽,讓民眾實際體驗操控無人機的快感。「嗖嗖——」四架無人機瞬間穿越多個障礙物,展現「空中F1賽車」的獨特魅力。手持遙控器、頭戴FPV眼鏡(First-person view goggles)的飛手們以第一人稱視角操控無人機。飛手們仿佛置身於無人機中,享受極速行駛的樂趣。 手持遙控器、頭戴FPV眼鏡(First-person view goggles)的飛手們以第一人稱視角操控無人機,享受極速行駛的樂趣。 圖/劉苑杉攝無人機競賽四人為一組,每位參賽者須飛行三趟,並採用三趟中的最佳成績,再評選出四強進入決賽。決賽之際,主辦方更關掉音樂,讓飛手全心專注競賽。賽場上,一架架無人機呼嘯而過,極速穿越多個障礙物,更有不少無人機撞向大型拱門而墜落,現場驚呼聲連連。 四架無人機呼嘯而過,展現「空中F1賽車」的獨特魅力。 圖/劉苑杉攝台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電機科學生徐崇毓最終打敗眾多飛手,摘下冠軍殊榮與「最速獎」。即使當天風速較大,造成無人機飛行上的困難,但徐崇毓仍不受影響。他分享飛行秘訣,「注意(角度)高低還有你心情的調試」,他最終以超高飛行技巧贏得評審青睞。另外,高苑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航空電子組學生許峻豪,從高一開始接觸無人機,曾在組裝或設計軟體上都遭遇困難。透過比賽,他希望可以增加經驗,學習如何調試心中壓力。除了專業的無人機競賽外,現場也設有趣味闖關賽讓民眾體驗。現場許多體驗者第一次接觸無人機,難掩興奮和緊張之情。「嗡嗡——」無人機緩慢起飛,偶爾停頓在拱門或小圈圈內,無法跨越障礙物。雖然操控無人機只需兩顆按鈕,但仍有不少無人機飛向人群,嚇壞圍觀民眾。 趣味闖關賽中,無人機在體驗者的操控下,正嘗試跨越障礙物。 圖/劉苑杉攝此次競賽以國際規模籌辦,從選手座椅到障礙物設計,承辦單位都進購了不少國外設備。無人機競賽在近幾年開始興起,承辦單位負責人、飛競鬥士有限公司執行總監林鉅比表示,這項運動可讓飛手接觸到電子機械領域,學習如何組裝與修理無人機。同時,勞工及青年發展處處長彭德俊也希望透過此次競賽,讓學生從小扎根於無人機領域,培養他們對此的興趣。 國手邱思皓於開幕典禮上示範直升機高難度動作,引來現場一陣喝彩。 圖/劉苑杉攝
體育
第1682期
【全民運】流暢四路查拳 國體林逸哲勇奪北拳冠
2018-10-04
【記者何家璇苗栗報導】全民運國術北拳單練決賽,1日於苗栗縣立明仁國中體育館舉行。國立體育大學學生林逸哲以一套流暢的四路查拳,獲總分86.9分,贏得冠軍。恭敬的向裁判抱拳行禮後,踩著堅穩的馬步,踢腿、跳躍、發拳。選手們在場中輕盈跳動,伸展身體,場上不時發出腳踢地面或手腳拍擊的「啪啪」聲,展現擊拳時的勁力。林逸哲伸右腳向前一跨,雙手向後伸展。緊接著他並攏左腳,左手畫弧,隨後重心一轉,快速踢腿,下身穩健,手勢連貫。專精於國術運動的林逸哲,今年8月,他剛在世界大學武術錦標賽中奪得男子刀術銅牌。他表示這次比賽「第一個上場滿緊張的」,也認為今天表現和平時練習時相比仍有差距。林逸哲練習國術已十五年,他提到學習國術的過程一定會遇到困難,有時候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充分,比賽成果卻不如預期,此時就要尋求教練幫助,突破自我。北拳的特色在於動作大,注重腿部動作,以及身體開展。此次參賽選手拳法多樣,包括兇猛狠快的鷹爪拳、雙手如鉤的螳螂拳,以及動作搖晃誇大的醉拳等。林逸哲坦言現在的練習環境已較過去進步,他回想自己剛開始練習時是直接在水泥地練,也沒有鋪置減緩衝擊的力波墊。現在許多國中小體育館有練習的場地,有些縣市,如:宜蘭縣、彰化市,更有專門的武術館供選手練習。同樣就讀國體的邱繼懷,此次比賽雖無緣晉級前三,但也以85.6的高分,獲得第四名。他指出自己在上場動作不夠穩定,表現失常。不過,他也鼓勵想要學習國術者,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下去,把武術當成一項樂趣,讓自己生活中有動力可以往前。 全民運北拳男子組決賽選手進場,向裁判抱拳行禮,以示恭敬。 圖/何家璇攝 林逸哲抵住第一個上場的壓力,以總分86.9,獲得北拳男子組第一。 圖/何家璇攝 林逸哲流暢的四路查拳拳法,獲裁判青睞,勇奪第一。 圖/何家璇攝 國體技擊系大三生邱繼懷以一套黑虎拳,獲總分85.6,排名第四。 圖/何家璇攝 全民運北拳男子組前三名頒獎典禮,左起分別是選手柯宜德、林逸哲、蔡銘澤。 圖/何家璇攝
校園
專題
第1673期
小鼓手擊出大夢想 鼓聲傳遞偏鄉新希望
2018-03-28
【專題記者謝佩旻、李卓朗、曾楷傑綜合報導】苗栗縣通霄鎮坪頂國小,地處偏鄉、弱勢家庭學生比例較高,同時也較缺乏教育資源。校方為了培養學生的多元興趣,因此成立戰鼓隊,小朋友們利用瑣碎的課餘時間努力練習鼓藝,近年來也屢屢在比賽中取得佳績,經常受邀至各地演出。然而,學校無法完全負荷戰鼓隊的開銷,因此校方必須另外尋求經費以維持戰鼓隊,希望滿足學生的多元發展,也期許藉由戰鼓隊的活躍,能為坪頂國小帶來改善弱勢家庭與偏鄉教育資源的契機。<b>勤練不輟創佳績 <b>偏鄉戰鼓隊聲名遠揚「咚咚咚!」震耳欲聾的鼓聲傳入耳畔,每一下節奏明快的敲擊強弱有別,只聽聞鼓聲便能感受到其中的熱情與勁道。「啊——喝!」走近一看,十位穿著紅衣、訓練有素的小朋友正使盡全力揮舞鼓棒、敲打鈸,不論是跳躍、跨鼓、變換鼓陣,每個動作都整齊一致,架式十足。長達六分鐘的表演毫無冷場,眼神中顯露出他們的堅定自信。他們是苗栗縣通霄鎮坪頂國小戰鼓隊,由十二位女孩與三位男孩組成,平均年齡只有十一歲。坪頂國小戰鼓隊創立於西元2000年,至今已成為該校傳統,更在「2017第五屆全國鼓陣錦標賽」中獲得國小混合組亞軍。戰鼓隊隊員以身材嬌小的女生居多,一排出戰鼓隊形,每個女孩都用盡全力吶喊,展現不凡的魄力與耐力。跑數圈操場、做數百下伏地挺身是他們習以為常的基本訓練,因長期握鼓棒在手上留下的厚繭見證了她們的努力,破皮更是家常便飯。為了不影響課業學習,戰鼓隊犧牲短暫的下課時間來練習,十分鐘布置戰鼓,十分鐘排練,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只為呈現出最完美的表演。 坪頂國小戰鼓隊由高年級學生組成,打起鼓來架式十足。圖/李卓朗攝「寒暑假連續五天的戰鼓營隊非常耗費體力,本來擔心孩子會不想練,沒想到他們為了爭取更多表演機會,受傷了就到健康中心纏一纏,繼續打。」校內負責帶領戰鼓隊的老師高豫鳳說,語氣中帶著對孩子們無法遮掩的關懷與驕傲。高豫鳳常對學生說:「只要進入戰鼓隊,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和榮譽。」長達六分鐘的演出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位置與動作,在團隊當中也都是無可取代的主角。為了因應學生人數的減少,他於去年開始首創「師徒制」,開放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可以提早加入戰鼓隊,讓高年級的正式隊員帶領新進隊員練習戰鼓,讓他們盡早成為戰鼓隊的一份子。戰鼓隊正式隊員之一的邱瑋琳開心的說:「比起自己練習,更喜歡教學弟妹,因為可以交到新朋友。」運用這樣的方式,不但能讓學弟妹更容易理解與上手,學長姐也能在編寫口訣時,增加自己對每個戰鼓表演中擊打時機的記憶與動作的熟悉度。<b>不畏困境 攜手出「擊」目前坪頂國小戰鼓隊的十五位正式成員中,有七位學生出身於弱勢家庭。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網站,「推動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社區照顧服務計畫」之服務對象定義,弱勢家庭包含隔代、單親、身心障礙者家庭、原住民家庭、外籍配偶家庭、受刑人家庭、經濟弱勢家庭等。由於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因為各種困難或壓力,導致家庭支持功能相對較為薄弱,使這些孩童大多處於台灣M型社會底層,所需的基本生活需求未必能夠獲得適當滿足,在課業學習、興趣培養方面也較難以自由發展。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研究報告顯示,若是缺乏教育或社會資源的投入,可能造成兒童虐待、中輟生、偏差行為、犯罪等各種兒童與少年問題,甚至形成階級複製,對學生未來影響甚鉅。坪頂國小屬教育部認定之偏遠地區國小,全校僅有五十位學生,具有地遠人稀、交通與生活不便、文化刺激較少等特性。因此,即便戰鼓隊表現優異,發展過程仍十分艱辛。除了平時訓練的必要開銷,外出比賽與演出也須負擔一定支出,使戰鼓隊入不敷出。此外,鼓棒、鈸及服裝都是消耗品,而表演中使用的「大堂鼓」至今也已使用十餘年,近年因參與大型比賽才陸續購入新鼓,但一個就要價兩萬元,讓戰鼓隊在經費上陷入困難。雖然多數戰鼓隊隊員的家長十分支持學生參與練習,但由於每個家庭經濟狀況不同,校方並不會向家長收取費用。而苗栗縣政府也無法提供學校足夠課外活動資源,為了讓戰鼓隊能持續發展並增加演出機會,目前校方和「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多年,由基金會負擔外聘教練的鐘點費,團隊中的弱勢學生也能向其申請經濟補助。 正式隊員示範新進隊員如何正確敲打大堂鼓。圖/李卓朗攝高豫鳳也表示,對戰鼓隊的學生來說,除了為團隊爭取榮譽,到外縣市比賽對孩子們來說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因此他們時時都將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目前由祖父母扶養的邱瑋琳就很開心地說:「上次去台北表演,第一次去101,看到很多高樓大廈,很好玩!」經費與教育資源不足一直是偏遠地區難以解決的問題,畢竟雖然有課本上的知識,仍比不上親身體驗所感受到的真實。再加上部分弱勢家庭中的家長,因為忙於工作或經濟狀況不允許,沒有能力可以攜帶兒女外出同遊,因此,校方積極爭取各方的演出機會,邀請家長共同參與,製造親子共遊的機會。就像去年在高雄舉辦的「2017第五屆全國鼓陣錦標賽」,當時教導主任楊毅立在競賽的隔天,安排選手們至「義大遊樂世界」,以「表演換門票」的特殊方式讓學生免費入園,為這趟旅程留下難忘的回憶。「讓他們知道我們不只是來玩,還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什麼事情。」楊毅立提到,最初是想到園區內有表演舞台,便萌生幫孩子省錢的方法,「在遊樂園裡面表演是個很特別的經驗,還有很多觀眾圍觀。」邱瑋琳用真摯的語氣說到,雖然當時剛比完賽,身心都很疲憊,但在和隊員同甘苦、共患難的過程中,也增進了彼此的情感。 坪頂國小戰鼓隊於「2017第五屆全國鼓陣錦標賽」中獲得國小混合組亞軍。圖/坪頂國小提供<b>設計戰袍不求回報 守望十載教學相長「即使上場前的微微緊張,但是彷彿上到戰場拿到鼓棒,聽著鑼聲響起的那一刻,便知道他們早已準備好了。」高豫鳳的女兒余佳蓁分享她觀賞比賽的感受。從事前的化妝、著裝、搬運戰鼓,到正式上場,每位小朋友都認真對待,絕不馬虎。舞台上戰鼓隊的服裝,以鮮紅色為底,給人熱血之感。正面為以正在打戰鼓的隊員為原型設計出主角,背面則以書法字體印上斗大的「巾幗一戰,萬矚回歸」,簡單的中國風,穿上它一站出來便感受到一股磅礡的氣勢。這身「戰服」並不是出自某位設計師之手,而是來自這位目前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的余佳蓁。她也提到,「 戰鼓隊的有些小朋友雖然在弱勢家庭裡面成長,但是他們很願意利用課餘時間練戰鼓,當作一種興趣的培養,更多是想要在舞台上發光發熱。」在得知他們時常在假日受邀表演後,便決定運用設計長才,為這群小朋友量身打造受萬眾矚目的專屬服裝。由於每次上場前,師長們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小朋友一一上妝,還要使用數種色彩變化圖騰,余佳蓁便發揮創意,設計讓隊員能華麗登場的紋身貼紙,利用紋身貼紙的特點,既與眾不同又節省時間。設計過程中曾多次修改,最後考慮服裝搭配,完成紅藍配色的圖騰,「最開心的就是當他們看到紋身貼紙的設計,眼神散發出的光芒與讚嘆,這大概就是設計師最大的欣慰了。」負責指導學生練習戰鼓的教練胡秉盛,從大學時期就與坪頂國小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於高中學姐因結婚而無法繼續在學校傳授戰鼓技藝,因此將此重責大任交付給他,至今也已近十年。胡秉盛透露,從戰鼓隊設立以來,參加的孩子就一直在十幾個左右,而且坪頂國小位置偏遠,加上近年來少子化影響,他也非常擔心學生人數不足,以及新進成員無法銜接的問題。由於一個月只有四次的上課機會,因此每次的訓練時間都格外珍貴,他說:「小朋友自己會利用課餘時間練習戰鼓,所以我知道他們是很努力的。」「前兩屆有一個孩子他有紅斑性狼瘡,但當時尚未確診,後來練習時臉部出現紅疹,之後住院治療後就再也沒回來過了。」胡秉盛回憶這幾年來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語氣中透露出他的惋惜與難過,「那時候接近比賽,但小朋友就沒有繼續打鼓了。」未來他希望能繼續指導坪頂戰鼓隊的發展,因為從一周一小時的課程當中,不只能傳授自身專長,也能從中得到不少收穫。例如胡秉盛提到,自己在講解動作時,有些低年級的孩子沒有辦法了解他的語意,但後來發現請高年級同儕去指導,反而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b>爭取教育資源 為偏鄉學校注入活泉考量校地偏遠以及學生家境因素,坪頂國小在放學後設有課後照顧班,除了指導課業外,還安排閱讀、體育等課後活動。教務組長楊征斌表示,學校的課後輔導在初期是免費的,但近年來入不敷出,開始收費,唯有低收入戶、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等三類生能申請補助。然而一到假日,學校沒有額外的課後照顧計畫,學生在家中的情況無從得知,尤其對隔代教養家庭或是低收入戶來說,又是另一筆額外的開銷。因此坪頂國小除了與兒福聯盟基金會合作,積極發展戰鼓隊之外,為了改善偏鄉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也透過教育部的「教育優先區計畫」,利用周三的課後時間辦理繪畫課程,讓弱勢學生免費參加。該計畫主要協助隔代教養、單親及寄親家庭、低收入戶等比例偏高的學校,協助學校發展教育特色。近五年來的持續推行,學生的創造力及對美的鑑賞能力皆顯著提升。像參與練習戰鼓的學生邱瑋琳、邱苡萱姐妹就曾分別獲得「日本第46回世界兒童畫展」的特優及優選獎。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小及學前教育組科員劉貴菱表示,由於台灣各地的教育及文化資源分配不均,計畫的初衷是讓各區的教育及學習機會趨向均等。「藉由聘請業界老師,更可以幫助學生發掘潛在的專長。」劉貴菱說,發展的項目並不受限,無論是藝文、音樂或是運動,都可以列入教育特色,教育部會依照地方發展特色並考量現有資源,選擇最適當者推行。教育部在該計畫內還有關於親職教育的推廣活動。包含由學校舉辦的親子教育講座及學生個案的家庭訪視兩部分。藉由親子教育講座,能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增加親子間的連結。而家庭訪視針對不同個案,讓校方了解親子間的互動狀況、家長對學生學習的認知和個別家庭需求等,才能從而著手提供及時的輔導與幫助。在經費支援方面,楊毅立表示,坪頂國小目前配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設立「學校教育儲蓄戶」。教育儲蓄戶顧名思義為協助弱勢學生就學的儲蓄專戶,校方會將有需要的學生人數與需求等資訊於網站上公開,集結社會大眾的愛心,幫助這群孩子順利完成學業。他說:「這幾年的觀察下來,台灣社會有愛心的人還是很多,不論是金錢,還是實質上的物資捐贈,都是很大的幫助。」 繪畫課程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及創作能力。圖/坪頂國小提供<b>榮耀戰鼓聲隆隆 寄託未來希望與期許楊毅立認為,戰鼓訓練不僅讓參與的小朋友在演出中獲得成就及榮譽感,無形中也凝聚了學校、家長、甚至整個社區的情感。目前學校計畫自108學年度起,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戰鼓列為學校的特色課程,每周安排一至兩節課,讓全校學生都能參與。此外戰鼓隊也對隊員們日常生活帶來實質的正面影響與改變。邱瑋琳自五年級起學習戰鼓,在最初嘗試打擊時,學了兩到三個禮拜後才開始上手,經過近半年的苦練,才終於成為正式隊員。她認為,所有動作裡就屬轉圈交換戰鼓最困難,除了個人熟練之外,還需要團隊默契才能成功達成。邱瑋琳表示,她在戰鼓隊中不但結交到許多知心好友,也讓校園生活更多采多姿。而且,和靜態的繪畫相比,這項特殊的傳統技藝更讓她喜愛。同樣是戰鼓隊隊員的張惠婷,是全校唯一一位原住民學生,在加入戰鼓隊前,個性我行我素,隨性不羈,常常做出許多讓師長頭痛的行為。然而,在經過一連串的集體訓練,張惠婷開始學習團隊合作,不再抱持著「只要我想要,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幾個月後,她不但人緣變好了,也因學習自制,連課業表現也提升了不少。雖然目前台灣偏遠地區學校逐漸獲得社會的關注,但與都市成長的孩子相比,在文化資本與教育資源上,仍難以達到相同的水準。從坪頂國小的故事,可以發現「教育」不只是課堂上的知識,讓孩子放下課本、走出教室,不但能培養多元興趣,還能增加學生的學習熱忱,並創造孩子的更多可能性。在教育部門、老師與家長以及外部資源同心協力的共同努力下,為坪頂國小的孩子們在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隨著榮耀的戰鼓聲傳揚,期望孩子們的未來也能在各自的領域擊出響亮的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