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新知
第1798期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2024-11-08
【記者黃詠欣報導】台灣長期面臨警力不足,導致員警負擔過重,進而對社會治安造成隱憂。根據數據顯示,警方平均需花兩個月處理一宗對大眾構成威脅的案件,然而每天執勤的時間多半耗在處理瑣碎事務上。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學生樓宗翰及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陳俐妤所組成的「資電台達地縛靈」開發「警囊妙計」,首創將生成式AI運用在警務平台,為基層警察提供全方位的輔助工具,大幅簡化案件處理流程,減少人力資源浪費。團隊10月19日於2024未來科技館首次公開發表成果,榮獲2024GenAI Stars創意創客組大專社會組特優。 警方追查嫌犯,需花大量人力及時間成本蒐集人證、物證,在頻繁出勤且依規定須親赴現場處理各類案件及行政協助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辦案週期冗長,甚至延伸出吃案、刑事紀錄造假的情況發生,而當前警局多數案件處理方式較少結合軟體,偏向以紙本作業。樓宗翰補充,雖然市面上有部分功能相似的產品,但功能皆分散在不同系統、裝置中,且成本較高。如國外有一款面部拼圖程式,但其生成的肖像過於真實,若出現錯誤與嫌疑人的容貌嚴重偏離,恐將取代目擊者原有記憶。 警囊妙計是一個整合性平台,其中包含四大功能分別是嫌犯人像生成、重建犯罪現場、犯罪數據庫與智能助手,從各層面減少警方辦案時間,協助提升處理案件的效率。平台透過學習並記憶相關論文、法規等,提取使用者所需資訊,並藉由Claude-3.5-Sonnet和SDXL-1.0等AI模型分析後,精準生成文字和圖片。樓宗翰分享道,生成式AI首先要解決一定是大量且重複的問題。針對日常繁瑣的事務,智能助手支援多語言及圖片輸入方式,民眾可直接用語音、照片輸入報案資訊,系統會自動分析內容並歸類,一鍵生成所有類型的表格,減少警方和民眾的溝通障礙,也大幅降低文件的處理時間,警方能更專心處理重大案件。 大部分的目擊證人觀察時間短,證詞準確度較低,而傳統側寫師需畫幾十張肖像才能較接近嫌犯的樣貌,但仍有錯誤產生的機率。樓宗翰說:「因為人類在記憶一張臉的時候,記的是五官的相對位置,還有一些整體的特徵,而不會去記單獨五官的樣子。」因此生成人臉時,警囊妙計會依犯罪學原理調整五官的權重,在生成時優先考慮眼睛、臉型等,也同步支持使用者加入主觀、模糊的描述調整肖像,例如:嫌疑犯看起來兇狠、嘴巴離下顎位置近一些等,使用者再從多個選項中挑選最接近嫌疑犯的人臉。使結果不但符合學理依據及一般人記憶長相的方式,更能貼近嫌犯的真實五官。 樓宗翰認為,其實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有各式各樣新型的犯罪,但是其實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我們有新的工具可以來幫助我們打擊犯罪。團隊期許警囊妙計能提升國人的生活安全保障,而如何提升生成式AI的準確度,是目前團隊和軟體界的共同課題。現服務於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三重分局偵查隊員朱立軒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犯罪數據庫可生成圖表,能讓警方更快速的整理與比較資料,對警界是一大幫助。
反建設入保護區 印度生控再開發危生態多樣
國際
第1741期
反建設入保護區 印度生控再開發危生態多樣
2020-12-24
【記者周佩怡綜合報導】部分印度大學生質疑政府將於果阿邦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家公園進行的開發案將造成環境浩劫。抗議學生藉19日總統拉姆.納特.柯文德 (Ram Nath Kovind)發表「果阿解放紀念日演說」的機會,向其抗議並遞交請願書,表達對開發案的擔憂。然而,數名青年卻於過程中遭警方無故逮捕。 抗議民眾手持看板,以危及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為由,堅決反對即將進行的開發案。 圖/米西拉・帕博乎迪賽提供開發案的爭議源自印度政府計畫於果阿邦莫林國家公園(Mollem National Park)與巴萬・馬哈韋野生動物保護區(Bhagwan Mahavir Wildlife Sanctuary)內,延伸西南鐵路、擴大國道,同時修建電力傳輸線。政府宣稱,開發案擴大貨物和旅客列車運行,將滿足果阿邦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並提供國家急需的電力。然而《投資印度(Invest India)》數據顯示,果阿邦是印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Per Capita Gross National Product, Per Capita G‧N‧P)(註)最高的邦之一,經濟發展良好。其境內國家公園、保護區內的西高止山脈是世界上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西元2012年更被宣告為世界自然遺產。如今政府卻要再開發此地,因而引發爭議。註: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商品和勞動總值的按人口平均值。 大眾原先在網路上發聲抗議,自11月起轉為在不同地點舉行和平聚會,以表反對開發案之意。 圖/米西拉・帕博乎迪賽提供開發案的威脅可分成三個層面:在生態環境方面,開發案將破壞動物棲息地,動物會闖入人類居住環境,加劇人類、動物間的衝突,增加人畜疾病的傳染機會;經濟方面,旅遊業是果阿邦主要經濟來源,旅遊業者擔心遊客對受損的景觀失去興趣,衝擊當地觀光;在居住權部分,居民深怕家園開發後會被迫撤離。大學生米西拉・帕博乎迪賽(Mithila Prabhudesai)憤慨道:「果阿邦期望自我改造成一個更加步調緩慢、綠色的旅遊景點。但這些項目沒有實現這一目標,還阻礙了發展。」反對開發者認為開發案對果阿邦毫無幫助,僅使煤礦產業相關者受益。抗議民眾雪莉・費爾南德斯(Sherry Fernandes)指出,進口的煤炭屆時將透過延伸的鐵路、擴大的國道,運往相鄰的卡納塔克邦鋼鐵廠,增加企業家的收益。他認為修建電力傳輸線的意義不明,「總理、電力部長對這些項目將如何造福人民,都沒有答案,平民百姓沒有被考慮在內。」政府4月宣布計畫案後,大眾5月開始寫信抗議,但政府卻否認收到信件,因此大眾開始線上發聲,11月起果阿邦民眾陸續在西南鐵路線的軌道附近抗議,吸引數千人點燭、呼喊口號守夜。抗議者也善用社交軟體,以「守護莫林」、「使莫林的未來自由」等標籤串連示威者,傳播該區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百位研究人員和學者更因此組成抗議小組,致信印度野生動物研究所(Wildlife Institute of India),呼籲他們審慎評估環境。示威者預計在社群軟體上發起挑戰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開發案的威脅、加入抗議,帕博乎迪賽説:「我們可能會很累,但我們不會放棄,會繼續前進,繼續發聲。」根據《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果阿前進黨主席維傑・薩爾德斯(Vijai Sardesai)譴責政府拘留學生的舉動,認為政府試圖壓制異議人士的行為與葡萄牙殖民者無異。此外,民眾也轉發被捕者直播的影片,撻伐警察執法無據。馬尼帕爾理工學院(Manip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學生吉爾伯特・索欲思(Gilbert Soyus)認為沒有證據能證明青年威脅到國家或任何人,「警察的行動十分輕率、不公平,基本上根本莫名其妙。」 
「聽」見藻礁悲歌 水下聲景證開發危害生態
新知
第1736期
「聽」見藻礁悲歌 水下聲景證開發危害生態
2020-11-18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土地開發與環境生態間的平衡,長久以來都是政府與學者爭論不休的議題,中油近年於桃園市觀音區開發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威脅附近大潭藻礁的生態。為了阻止開發案,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溫國彰與其研究團隊,以海下聲景重現周遭生態,並分析沉積物中魚類耳石組成,期望以科學數據舉證開發案對周遭環境的危害,研究成果登上「海洋與淡水域水生生態系保育」(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國際學術期刊。桃園⼤潭火⼒發電廠⽬前為台灣最⼤燃氣電廠,為達成西元2025年非核家園⽬標,中油將在靠近⼤潭電廠的觀塘⼯業區,建置國內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以適配經濟部能源局欲增加天然氣發電量的需求。但開發地正好落在具7500年歷史的⼤潭藻礁區域,且緊鄰觀新藻礁野⽣動物保護區,因此引起環境保育爭議,而團隊研究即證實周遭生物數量確實受到影響。團隊首先錄製水下聲音,以觀測藻礁特殊生態環境,溫國彰表示,在巨浪中出現細微聲響,是無脊椎動物槍蝦攻擊獵物的聲音,反應著當地生態的豐富性。且海洋研究因水下可視性不足,利用聲音更能體現完整生態,有助於團隊進行生物數量等多方面的分析。他也補充,過往水下聲景分析依賴人為監聽,此次研究創新採用電腦機器學習技術,過濾出聲檔中音量較大的片段,再由團隊判別其為何種生物的聲音,省下不少人力。 團隊利用電腦機器學習技術,過濾出海下聲檔中聲音較大的部分,再由人為判別為何種生物。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其次,團隊也針對魚類耳石進行分析與鑑定,耳石是魚類耳朵裡固結成塊的結晶,在魚死後會沒入沉積物中。過往耳石研究大多是觀測岩石中沉積現象,團隊則將此技術用以觀測大潭藻礁下的海底泥砂,並發現100顆魚類耳石,此舉不僅是耳石在該種沉積環境首次記錄,也是學界初次將耳石應用於藻礁魚類生態學的分析上。而耳石是魚類曾在該生態存在的證明,其數量與多樣性也反映此地魚類群聚的結構,可做為判斷生態健全與否的根據。 團隊於海底泥沙的沉積環境發現魚類耳石,是學界初次將耳石應用於藻礁魚類生態學的分析上。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然跨領域研究方式也為團隊帶來不同的難題,因西海岸風浪巨大,器材常遭吹毀。另外,藻礁的觀測非常注重潮汐變化,研究生董濰禎表示,團隊需把握每月一至兩次大潮退潮前後一個小時的時間,「經常需要半夜去海邊調查,想睡覺路又看不清楚,當下都覺得好痛苦,但能看到日出會開心很多。」 因藻礁研究十分注重潮汐變化,研究團隊為把握每月一至二次的大潮退潮前後的一個小時,需於半夜前往觀測。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  團隊研究生董濰禎說:「經常需要半夜去海邊調查,當下都覺得好痛苦,但能看到日出會開心很多。」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針對爭議許久的開發案,溫國彰補充,團隊近期採樣到的潮池魚種不論是數量或種類都大幅下降,推論這幾年來沿岸開發已降低大潭藻礁魚類群聚。團隊希望藉由專業領域的研究,以數據阻止有害生態的開發,也期許民眾對在地生態的維護意識更抬頭。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則表示,開發案的攔阻已刻不容緩,希望學者的研究能作為強而有力的辯證,扭轉當前局面。
花蟹吃「蚤」餐 海大開發營養新餌料
新知
第1736期
花蟹吃「蚤」餐 海大開發營養新餌料
2020-11-18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秋冬盛產螃蟹,其中花蟹為國人喜愛吃的熱門海鮮之一。然人工繁殖花蟹,卻常遇到投餵餌料營養不足、花蟹幼苗無法順利變態的問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助理教授潘彥儒、徐德華於是帶領學生團隊開發新餌料,從東北角純海水中的橈足類,分離與培養適合花蟹生長的「石垣偽鏢水蚤」。 花蟹蚤狀幼體共有六期,其中第四期到第六期為決定能否順利變態成大眼幼體的關鍵階段,因此需要足夠的營養提供其攝取。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花蟹通常被培養在鹽度千分之35的純海水鹽度環境,故此研究選在東北角海水尋找、分離出能適應環境的純品系橈足類作為花蟹餌料。團隊定期在新北市貢寮的水生生物研究暨保育中心採樣,於夜間提燈至岸邊,持浮游動物網蒐集橈足類,再送回實驗室進行鑑種。而目前技術需人工分離純種的橈足類,「可能挑個二、三十隻才開始繼續培養,滿累的,因為要在顯微鏡下一隻一隻挑,然後牠們又很小。」團隊成員、海大養殖系學生呂昂說道。 因橈足類有趨光性,團隊只能在黃昏、夜間進行採集,並且需使用浮游動物網捕撈。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團隊先觀察眾多橈足類樣本的身體特徵,透過拆解五對游泳的附肢,研究附肢上的細微結構,再輔以檢索書籍來鑑定品種。最終,團隊篩選出五到十月都可見其蹤跡的夏季優勢種——石垣偽鏢水蚤做測試,並餵食此種水蚤富含DHA、EPA不飽和脂肪酸的微細藻,發現等鞭金藻及蘇卡達紅隱藻對其發育的成效最好,因此以這兩種微細藻來培養水蚤。 花蟹苗的發育過程需先從蚤狀幼體脫殼變態成大眼幼體,才會發育成稚蟹,而稚蟹即為一般常見的螃蟹形體。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石垣偽標水蚤能在純海水的環境下存活,體型、泳速皆符合花蟹攝食的標準,同時在夏季海水佔橈足類總數的60%以上,因此適合作為花蟹餌料。團隊透過比較組實驗,證實傳統豐年蝦投餵養殖的花蟹幼苗,存活率會較低,而食用石垣偽標水蚤的花蟹存活率較高,同時花蟹會主動食用在水中漂浮的水蚤。 在找尋餵食石垣偽鏢水蚤的餌料時,團隊曾嘗試等鞭金藻、周氏扁藻等,發現等鞭金藻、蘇卡達紅隱藻最為適合。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此計畫是因應新北市政府推廣萬里蟹地方品牌,包含三點蟹、花蟹及石蟳。野柳船家林淑瑜說:「現在海裡面的東西都很少,包括小卷、白帶魚,用釣的也沒有,不只有螃蟹,所有的都在減少。」徐德華表示,野生海洋資源逐漸稀少,雖然現況還不至於需要禁捕或調整捕捉量,但在未雨綢繆的思維下,因應花蟹屬萬里蟹中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團隊著手開發花蟹的人工繁殖技術。 圖為石垣偽鏢水蚤雄蟲,石垣偽鏢水蚤是從東北角的卯澳灣海水分離出的橈足類。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潘彥儒補充,台灣傳統水產養殖的餌料多為豐年蝦以及輪蟲,豐年蝦無節幼生可以從市售的休眠卵孵化而來,輪蟲則方便培養且對水質的適應力較強,但此兩種餌料的營養不足以支撐花蟹幼苗變態成幼體。此外,台灣雖有應用橈足類於水產養殖的先例,不過是將海水引進養殖池,讓隨機的物種在池中生長,再餵食給魚苗、蝦苗,然並非每種橈足類都適合作為餌料,導致養殖品質不穩定,而團隊開發的新餌料,即可解決此窘境。
東海開發空床數預測系統 提升轉院成功率
新知
第1637期
東海開發空床數預測系統 提升轉院成功率
2016-11-17
【記者周瑩慈綜合報導】高雄氣爆和八仙塵爆先後共造成800餘人輕重傷,大量的燒燙傷患者湧入醫院,再再考驗台灣的醫療體系和送醫效率。因此,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最佳決策系統研究團隊」開發出「重度級急救醫院網絡空床數預測系統」,讓救護人員能預測 1 小時後各醫院空床數,提高病患轉院及到院成功率,避免患者空等床位,或在轉院過程中加重病情。「重度級急救醫院網絡空床數預測系統」利用資料採礦技術,蒐集政府資料開放平台(Open Data)中歷年的醫院等候人數、病患到院分佈及治療時間,計算出未來一小時的空床數。經過大量數據分析、情境模擬後,成功結合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當病患或醫護人員打開行動應用程式,便可得知最近的三所醫院,以及未來每20分鐘的各類空床數量。團隊領導人、東海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副教授翁紹仁表示:「我們共有12間醫院的合作,研究結果系統的精確度對七成醫院的空床預測是100%。」衛生福利部民國102年12月底要求醫學中心設置急診即時訊息,但僅把各醫院網站連結列出,查看相當麻煩、耗費時間。由非政府組織零時政府(g0v)推出的「急診即時看板」亦只能顯示過去資訊,無法預測未來空床數。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副護理長凃炳旭則表示:「除了醫護人員,民眾自發性的救護也是災害之中的一大部分,這時候若是預測系統好上手,能讓民眾得知即時的病床資訊,實際效用也許就會顯現。」研究團隊4日獲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頒發最高榮譽「科技管理獎」,系統也獲第一屆「守護台灣Open Data & Open Source雲端災防應用開發者大賽」全國第三名。團隊目前也向衛福部提出新計劃,希望將系統應用於救災資源分配,透過獲取不同區域內的救護車數量、受害人數、救護站數量等各項資源,利用系統運算,達到有效資源分配,提升救災效率。
鋁罐低成本解砷汙 有望助開發中國家
新知
第1633期
鋁罐低成本解砷汙 有望助開發中國家
焦點
2016-10-19
【記者楊采翎綜合報導】飲用完的汽水鋁罐除了回收,竟然還可以改善環境汙染。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鄒裕民與助理教授劉雨庭偕同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所大學,利用鋁罐開發新實驗技術,降低水中砷濃度,為砷汙染處理添新招。鋁罐解毒為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將隨處可得的鋁罐剪成小碎片,加一道溶液提高其酸鹼值至微酸性,待鋁離子沈澱後,即可同時吸附並移除五價砷。最後搭配砂濾床,短時間內將含砷的沉澱物從水中移除,過濾出乾淨的水。鋁罐取得容易且可取代昂貴的零價鐵及化學藥劑。和現行在地下設置零價鐵反應牆相比,以氧化移除砷的處理方式成本較低。然而台灣砷汙染案例已於1960年代普及自來水系統後大量減少。據行政院環保署最新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網資料顯示,全台目前有兩筆公告為砷汙染的場址,一筆是金瓜石廢煙道;另一筆是在彰化與台中交界的工廠,鄰近烏溪流域。台中市環保局許專員表示,目前工廠砷汙染已在廠內控管,無汙染外流問題,但大肚土壤砷濃度本來就偏高,環保局將會持續追蹤。鄒裕民表示,台灣目前宜蘭及台北關渡土壤仍有砷含量過高及西南沿海地區抽地下水養殖漁產的問題,若不當清淤或豪大雨來時,底泥中的砷有再釋出的可能,砷的毒害仍有可能藉由食物鏈來影響人體健康。目前台灣主要利用地下設置零價鐵反應牆控制砷汙染。台灣處理砷汙染技術成熟,鄒裕民期望這個低成本實驗能推廣到開發中國家,例如孟加拉。孟國約有3至7千萬人受到砷毒害,但政府沒經費接自來水管改善砷汙染,此技術將提供他們一個低成本處理選項。
爛蘋果喻人為破壞 蔡名捷倡環保
藝文
第1596期
爛蘋果喻人為破壞 蔡名捷倡環保
2015-05-07
蔡名捷以蘋果潰爛代表環境已被破壞的部分,並用人字壓克力板代表人類所製無法回收的垃圾。 圖/蔡名捷提供【記者林琪諭台北報導】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所學生蔡名捷 4日於水谷藝術舉辦個展《夢的邊境》,他以潰爛蘋果放在堆滿壓克力板的玻璃箱中,象徵地球遭人類破壞,無法回收的垃圾充斥環境,呼籲人類在經濟開發同時應注重環境平衡。「我希望人不要那麼注重在物質化的生活,應該更強調永恆生命。」在裝置作品〈撒旦捎來的噩耗〉中,蔡名捷放了一顆半潰爛的蘋果,並在蘋果外圍放置許多「人」字形壓克力切割板。他以蘋果潰爛的區域,比喻地球遭破壞的部分,並用人字壓克力板代表無法回收的人造垃圾。他解釋,展出後,蘋果會由新鮮漸漸腐敗,壓克力板卻持續存在,如同現實環境中,人類製造的垃圾難以銷毀,持續侵蝕生態。裝置作品〈巨人的遊戲〉中,蔡名捷將泥土、蚯蚓、蝸牛、以石膏製成的青蛙放在木盒中,盒上開二個小洞,觀眾可從洞口窺視內部生物。他說,觀眾可能會拍打盒子,或從洞口戳裡面的生物,使牠們心生害怕。他試圖製造一個縮影,再現人類任意干預自然生態的行為。除了以裝置作品模擬真實情境,蔡名捷也創作油畫。他在畫作中以母雞代表山川的原始環境,機械象徵工業化。畫作〈綠色驚悸〉中,蔡名捷畫出一半身體為機械的母雞,上面纏繞一條青蛇。他將母雞的眼睛挖空,意味對生態復原感到絕望,以蛇纏繞母雞則隱喻狡猾的商業集團為了開發山林,破壞生態平衡。「藝術不能解決問題,但在藝術中可以找到真相。」蔡名捷是宜蘭人,在外地讀書返家時,常經過雪山隧道,他觀察雪隧開發前後的變化,有感人類為了便利破壞生態,土地過度負荷,便以作品探討環境議題,希望觀眾意識到,過度貪婪開發將帶來不容小覷的災害。
開發橋梁偵測系統 聖約翰俄發明展奪金
新知
第1593期
開發橋梁偵測系統 聖約翰俄發明展奪金
2015-04-16
【記者呂欣綜合報導】第18屆「俄羅斯莫斯科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5日公布得獎名單,中華創新發明學會率領台灣108件作品角逐比賽,最後共獲得41面金牌、31面銀牌、12面銅牌與5座大會特別獎,名次僅次於主辦國俄羅斯,位居全球第二名。發明展中的最大贏家聖約翰科技大學更是囊括了七面金牌獎,其中聖約翰科大電機工程系教授郭政謙和研究生林宗柏發明的「橋梁振動及裂縫狀態之無線即時監測系統」,系統使用通用封包無線服務技術(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或3G傳輸橋梁狀況,最終資料會被送入電腦。郭政謙說:「偵測器透過設定上、下限值可以分辨橋梁破損程度不一的情況。」只要在有手機訊號的地方,透過網際網路遠端監控橋梁的一切狀況,就能擺脫距離限制。目前台北市的橋梁年齡皆10歲起跳,且多有裂縫或下陷的隱憂,此技術成本低於人力檢查,每組只要新台幣2000元,「依據不同的需求,每個橋墩可以裝設一組。」這項發明將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檢測橋梁下大大小小的安全威脅。中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駱樂攜研究生彭健鈞共同研發「非接觸式智慧型電梯控制」,獲金牌獎肯定。過程中無須觸碰電梯按鈕,乘客只要在攝影機前做出數字手勢,經過演算法讓攝影機了解手勢的意思,即可到達想去的樓層。駱樂表示,有鑑於醫院常有具傳染性的病患與剛做完手術的醫生碰觸電梯按鈕,他決定投入研發非接觸式智慧型電梯。他說:「這不只是按鈕多髒的問題,而是上面可能帶有致病的感染細菌,嚴重的話,可能會危害生命。」彭健鈞認為,研究過程中最困難的是用大量的演算法教會攝影機辨認手勢,讓它擁有這方面的知識,就像人一樣。駱樂補充,依照不同的手勢比法習慣,也可做不同的設定。另一項獲得金牌獎的作品是高苑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林文傑和學生一同研發的「智慧型RF無線穿戴收發裝置」。透過將感測器綁在手腕上,偵測揮球力度,可分辨使用者姿勢是否正確,初學者也能無師自通。「作品現在是測試階段,檢測數據以桌球最為完整。」團隊仍在研究其他球類的運動動作,並蒐集更多資訊,他們期望未來能發展出全方位偵測球類正確姿勢的感測器。此裝置還有另一項功能,它能將使用者的練習量以無線傳輸至電腦,計算出期間所擊出的球數。林文傑說:「如果你預定的練習目標是一千顆乒乓球,用心算是不可能記錄的,這時裝置就派上用場了。」
芝麻開門 史丹佛古哲明開發聲控門鎖
國際
第1593期
芝麻開門 史丹佛古哲明開發聲控門鎖
2015-04-16
古哲明(左)所創造的「芝麻開門」在市場獲得巨大成功,圖為產品拍攝廣告現場。圖/古哲明提供【記者黃聖凱綜合報導】一位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學生,透過「芝麻開門(Sesame)」智慧型門鎖在募資網站「凱克史塔特(Kickstarter)」募得97萬美元(約新台幣3030萬元),廣受媒體報導,他就是來自台灣的古哲明。古哲明從臺灣大學畢業後,就前往美國攻讀機器人學研究所。他受到賈伯斯(Steve Jobs)的故事啟發,「賈伯斯曾聽到有人對他說,『我的口袋只會放三樣東西——鑰匙、手機、錢包』」古哲明認為,錢包也已經漸漸被手機的電子錢包、線上支付行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lication, APP)等功能取代,「未來人類口袋只剩鑰匙和手機。」由於古哲明不喜歡帶鑰匙出門,同時注意到APP的市場潛力,他便投入開發「芝麻開門」APP,透過聲控可遠端操控門鎖,不需鑰匙即可開門,並可同時監測進出紀錄。這款突破多項技術的智慧型門鎖果然在市場得到很大迴響,還未上市預購就突破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124萬元)。他提到,在美國的生活經驗給他很大的啟發,「台灣跟美國在教育這部分沒什麼差別,但周邊環境不一樣。」他以史丹佛為例,該校出校門有十幾間創投公司和育成中心,美國募資網站的風行也為新創業家給了足夠的後盾。「在台灣要不到錢,我在美國一開始就得到創投的錢,才能開始做事情。」他認為在台灣創業很難,大環境給的支持力量不夠,無法得到資金。但他也分享自己的經驗,他表示在產品開發前就有十足信心能夠得到市場的正面迴響,「在過去有一間公司做過類似的產品,雖然做得很失敗,但卻有200萬美元(約新台幣6248萬元)的銷售量。」他從過去產品銷售量做為參考標的,突破過去界線,「很多都是首創的新技術」,建議想創業的學生能夠汲取過去其他產品開發經驗,用跳脫性思考創造新機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