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青銀同場比拚地壺球 臺體耐心佈陣奪雙冠
體育
第1802期
青銀同場比拚地壺球 臺體耐心佈陣奪雙冠
2024-12-06
【記者林宜婷台中報導】屏氣凝神,果斷出手,將壺球推至目標。第八屆理事長盃全國地壺球錦標賽於11月30日舉辦,不同於往年都在北部,本屆賽事首次移師至臺中市南屯國民運動中心。來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臺體大隊榮獲大專組及公開組第一名;來自香港的香港A隊則拿下公開組第二名的榮譽。 地壺球為香港原創的運動項目,一場比賽共比六局(註一),每局雙方交換攻防,一隊有三位選手、六個地壺球,每位選手可分得兩個地壺球,輪流發球比賽。各隊需將地壺球推至有效得分區(註二),最終位置較對方更接近得分區中心點,即可得分。 註一:雙方平手加賽一局,再平手則以一球定勝負。 註二:又稱作營壘(house)。 在大專組決賽中,臺體大隊與來自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的臺北海大A隊競爭激烈,臺體大隊在首局拿下一分後,卻節節敗退,在第六局力挽頹勢,以3:3平手加賽一局。最後,臺體大隊挺住壓力,以4:3取得優勝。臺體大隊也在公開組決賽,以加賽局的一分之差,打敗香港A隊。 談到對地壺球的接觸與看法,來自臺體,專長為曲棍球的陳擇表示,會接觸地壺球的選手多半都不是專項專長,因為學校開設的課程,進而認識入手門檻低的地壺球,「它是個蠻新的運動,大家都覺得不難上手也有興趣,在地板鋪上專用墊就可以打了。」曾被選為地壺球國手,來自臺體且專長為劍道的楊廷寬則說道:「雖然這運動看起來簡單,但也是需要體力與智力,鬥智鬥勇的項目。」他說明,比賽會需要靈活的思考及具穩定性的準度,才能應對場地影響及場上的佈局。 遠赴而來的香港A隊員梁小英針對這次的比賽,她認為,身為61歲的長者還能夠與臺灣大學生一同比賽,感到非常高興,「臺灣大學生在力度控制與反應上比較好,學習能力也快。」梁小英也分享,雖然香港地壺球的發展較為成熟,不過透過這次交流,也看好臺灣地壺球的未來推廣,「期望下次還能再來臺灣比賽!」 提及地壺球的發展,臺北海大A隊教練,北海科大健康促進與銀髮保健系助理教授尤欽弘說:「可以在適應體育(註三)進行推廣。」他解釋,雖然地壺球在大專院校較少以社團、校隊進行,不過藉由地壺球易上手的特性,現今常與休閒運動及高齡照護相關科系結合課程,推動在年輕與長青族群之中的接觸。尤欽弘也認為可以規劃教育課程,帶動適應體育的發展。 註三:適合所有人的運動,常推動於身心障礙者、病弱或高齡者,但不僅限上述族群。 目前地壺球仍非大眾熟知的運動項目,此次賽事主辦方,臺體休閒運動學系副教授蔡明昌強調,會將地壺球推廣著重在舉辦賽事,同時也會以社區活動、大學課程與巡迴體驗,以及建立國中小社團進行地壺球發展,「期盼能夠讓大家更認識地壺球。」
活到老「跑」到老! 熟齡馬拉松重燃長者運動熱忱
生活
第1772期
活到老「跑」到老! 熟齡馬拉松重燃長者運動熱忱
2022-11-23
【記者邱楷淇新竹報導】槍鳴聲響,熟齡者衝出起跑線,一旁學生陪走員不時回頭,確認熟齡者健康狀況。20日,國立清華大學「預見科技桃花源」與熟齡創新公司「老玩客」於清大南大校區操場舉辦第三屆熟齡迷你馬拉松,解開熟齡者身、心靈束縛,讓他們重拾運動熱忱。 熟齡者們在起跑線開心地舉著第三屆熟齡迷你馬拉松旗幟合影。 圖/邱楷淇攝今年主辦方擴大比賽規模,邀請200名50歲以上的熟齡跑者一同跑五公里馬拉松,也調整競賽規則,將跑道劃分為「跑」、「跑+走」、「快走」和「慢走」四個分速賽道,讓參賽者依身體狀況,決定完賽方式。活動還加入青年陪走員,除了兼顧熟齡者健康與安全,也讓熟齡者充分感受青銀共跑活力。「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沒想到自己的成績還不錯!」60歲組第一名的參賽者吳傳銘表示,自己平時喜歡做瑜珈、爬山,聽見清大舉辦專屬熟齡者的馬拉松比賽後,便立刻報名參賽,「很難得有這樣的賽制,讓我們熟齡者也可以體驗馬拉松這種和大家一起完賽的樂趣。」他徹底喜歡上馬拉松,更直言未來若有其他專屬熟齡者的運動比賽,都要去嘗試。 今年67歲的吳傳銘首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就表現超群,榮獲60歲組第一名的好成績。 圖/邱楷淇攝馬拉松陪走員由清大學生擔任,穿梭在熟齡跑者間,關心他們身心狀況。化學工程學系碩士班一年級學生孫語恩在比賽時跑在隊伍最後方,直到所有跑者們結束跑程才離去,保證他們健康完賽。「看到熟齡跑者都很認真的暖身、完賽,就覺得好感動,因為家裡長輩都不太愛運動,害我以為愛運動的熟齡者是少數。」他表示自己平常不太跑步,但喜歡和老人家相處,因此報名陪走員,此活動也讓他開始反思家中長輩的運動狀況。 擔任青年陪走員的化學工程學系學生孫語恩享受和熟齡者共跑馬拉松的過程,盡心盡責的他直到場上跑者全部完賽才離開操場。 圖/邱楷淇攝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程表示,熟齡迷你馬拉松讓熟齡者藉由運動鍛鍊身體,「如果不運動,長者的肌肉會逐漸退化萎縮,多出來的時間沒事做的話,對心理也會有影響。」王俊程也表示,未來熟齡迷你馬拉松將繼續擴大舉辦,期盼能吸引外縣市熟齡者,一起來清大體驗青銀共跑馬拉松的魅力。
青銀同跑馬拉松 清大盼造樂齡運動環境
生活
第1737期
青銀同跑馬拉松 清大盼造樂齡運動環境
2020-11-26
【記者林子頊新竹報導】熟齡選手各就各位,準備起跑,一旁學生陪走員不時確認熟齡者的身心狀況,老少協力奔向終點。22日國立清華大學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團隊於清大南大校區操場舉辦「活力健走迷你馬拉松」,邀請大學生和高齡者齊心完成競賽,期望高齡者能重拾運動的樂趣,也讓青年共感長者運動的不便。 高齡奶奶不懼怕運動,根據其身心狀況決定以健走完成「活力健走迷你馬拉松」競賽。 圖/林子頊攝活力健走迷你馬拉松競賽全長5.2公里,以「安全」、「適性」為比賽宗旨。團隊安排大學生陪同長者參賽,期望老年人可以突破對運動的恐懼。年長者透過強度較低的有氧馬拉松,了解自身運動狀況,進一步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此次馬拉松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分速賽道,參賽者可自行選擇賽跑位置,依自己的身心狀況決定靜走、慢跑或是全力衝刺完成競賽。參賽長者萬燦輝讚道:「這是有層次的馬拉松,適合各種運動程度的年長者,分道的設計降低了參賽者的壓力。」 國立清華大學學生陪伴90歲高齡老年完成5.2公里的馬拉松競賽,全程在旁關心奶奶的身心狀況。 圖/林子頊攝 清大學生擔任陪走員,賽中隨時確認高齡者的參賽狀況,從旁鼓勵長者堅持到底。USR團隊成員、特殊教育學系學生林宜蓁全程陪伴90歲的奶奶參賽,他觀察比賽進行到一半時,奶奶雙腳的力量不夠,需使用雨傘成為第三隻腳。他建議主辦單位規劃年長者的運動競賽可以更加貼心,「多準備一些輔助器材,提供更友善的資源。」USR團隊負責人、王俊程說明,此協力比賽讓年輕人認識長者運動過程可能發生的問題,團隊也期望老少能透過運動跨越世代交流。 比賽開始前選手領取運動補給包,並將參賽號碼別在身上作為識別。 圖/林子頊攝清大學生除了擔任陪走員也身兼比賽志工,協助處理行政事務。化學系學生李慕慈選修「產業創新與生涯探索」課程後,對高齡產業深感興趣,於是決定參與協助馬拉松競賽。他與該課程同為高齡組的夥伴在賽後設計「老歌猜猜猜」交流活動,運用經典老歌引發高齡者共鳴,拉近老少的距離。李慕慈說道:「老少互動除了能給予年長者陪伴和關心,也能運用專業知識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此課程集結不同科系學生,共同探討熟齡議題,王俊程表示各領域學生能結合各自專業設計創新服務,「工學院學生能打造智慧科技輔助運動裝置,其他像是音樂系學生也能運用專業,配選出適合高齡者運動的樂曲。」 國立清華大學學生舉辦「老歌猜猜猜」趣味活動,拉近與年長者的距離,播放經典老歌使高齡者產生共鳴。 圖/林子頊攝活力健走迷你馬拉松競賽為清大USR「熟齡健康生活創新研究與實踐計畫」下的活動之一,團隊發現長者缺乏合適的肌力訓練運動設施,因此決定為高齡者設計更友善的運動設備。此外,團隊也舉辦老少交流工作坊分享運動相關知識,期望能讓長者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除了此次馬拉松,團隊也為社區高齡者設計專屬運動課程,由運動指導員教導年長者正確地使用健身器材,讓團隊學生搜集長者運動過程的生理數據,研發偵測身體狀況的健身輔助裝置。清大副校長戴念華致詞表示,此計畫未來將從社區發展至長照中心,推動長照俱樂部,使高齡夥伴們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打造更友善的運動環境。 「活力健走迷你馬拉松」競賽為國立清華大學熟齡健康生活創新研究與實踐計畫的活動,藉由運動期望能促進老少交流。 圖/林子頊攝
青銀同圓夢 老少創市集各展長才
生活
第1731期
青銀同圓夢 老少創市集各展長才
2020-10-08
【記者邱海鳴綜合報導】「老舊社區的巷弄光景不只有親切的老經驗,也還有活潑的新創意。」在忙碌的吆喝聲中,第五屆「Oh Old!市集」開張了。市集中有老少合作擺攤,大學生與在地陶笛樂團一起表演節奏口技(B-Box) ,或結合在地生活故事表演嘻哈饒舌,還有社區長輩組成「Kuso樂團」,穿戴由零食包裝、廢棄海報等回收物做成的創意服裝,穿梭在市集中隨音樂搖擺。3日下午的台南市銀同社區洋溢著「青銀」的笑聲。 由當地長輩組成的「Kuso樂團」,穿上小學生制服跟自製創意服裝,隨著音樂遊街表演。 圖/邱海鳴攝「Oh Old!」團隊邀請台南大學生與銀同社區長輩一同規劃攤位與表演。由於不熟悉彼此生長的年代,所以出現許多有趣的互動 。老街石子路兩旁的攤販一字排開,有人販售日風道袍等潮流服飾,也有人擺出當地長輩手工的勾針小物;有講究泡茶工序的年輕攤商,也有將近90歲的阿嬤在賣咖啡。每半個小時有不同特色的表演,從健康操、陶笛,到街舞、口技表演,老少各自展現不同的長處。 銀同社區位於台南最早開發的舊城區,當地有許多特色古蹟,市集也特別選定在老街上舉辦。 圖/邱海鳴攝國立成功大學嘻哈研究社行政長林琦蓁表示,他們準備四首曲子,歌詞內容除了取材自在台南生活的經驗,也結合長輩的故事與對古早年代的印象,再以放克(Funk)曲風帶動氛圍,在巷弄間快閃表演,長輩們聽了也能不打哈欠、盡情搖擺。另一邊的演出則結合陶笛與口技,帶領陶笛樂隊的在地長者林俊廷笑說 ,大學生喜歡的曲目節奏太快,他們卻沒有太多時間練習,表演起來有點「落漆」。但口技表演者、成大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學生李宗霖也有心得, 他說:「老師一開始竟然說要在大潤發門口表演!原因只是他覺得那裡比較涼!」 國立成功大學嘻哈研究社結合台南生活經驗與長輩們的故事,穿梭在市集裡快閃饒舌表演。 圖/邱海鳴攝「Oh Old!市集」是「Oh Old!」團隊地方青銀共創計畫的其中一環,也是此計畫的發想源頭。「Oh Old!」共同創辦人、「Oh Old!市集」共同草擬人林奕仁表示,一開始想聚集在地青年店家推動地方創生,發現社區長輩雖有意願幫忙,卻缺乏實踐的舞台,才舉辦第一屆市集。在一到四屆的籌辦過程中,長輩與大學生對地方創生愈來愈積極,總體計畫的核心理念由發展地方產業漸轉為青銀共生 ,因此第五屆「Oh Old!市集」,長輩與大學生從市集陪襯,變成活動的主辦者。因為活動改成由在地青銀規劃,市集籌備變成了圓夢過程 ,像是成立陶笛樂隊是林俊廷的夢想,因計畫而成立的陶笛教室,不僅成功招募到有興趣的大學生、社區長輩參與,有了樂團班底後,還展開第二期招生。大學生也藉由提案打造自己想像的社區樣貌,「Oh Old!」團隊成員、成大職能治療學系學生鄭博元創立鷗港咖啡,希望營造所有人都可以互相交流的場所,未來將邀請在地長輩向年輕人分享故事,吸引更多人打開心門,「希望創造一個能讓人去相信陌生人的地方。」 開場表演由當地退休教師林俊廷組成的陶笛樂團,結合口技(B-Box)與歌唱一起演出。 圖/邱海鳴攝青銀共生為社區帶來新的發展動力,林奕仁認為,「Oh Old!市集」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團隊不再舉辦商業導向的市集,轉將資源全數投入長期青銀計畫。推動青銀共生的過程也為學生帶來不同觀點,「Oh Old!」團隊成員、成大工資管系學生林芳伊認為,社區營造並不是在幫助居民,而是與居民一起好好地生活,為彼此圓夢的過程。 「Oh Old!市集」以青銀共生做為市集的核心理念,可以在其中看見許多老少的有趣互動。 圖/邱海鳴攝
跨代交流嘻哈文化 青銀共逐街舞冠軍
生活
第1715期
跨代交流嘻哈文化 青銀共逐街舞冠軍
2019-11-27
【記者李芸台北報導】早晨公園時常出現的土風舞曲響起,舞台上銀髮族隨著音樂跳起晨間舞蹈,忽然間音樂停頓、舞者動作戛然而止。「老師!我們要跳的是嘻哈!」台上年過半百的阿姨向台下自信地宣告。23日在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舉行的「第三屆青銀嘻哈街舞大賽」,從19歲的大學生到94歲的長者組隊共舞,角逐街舞冠軍。 青銀共舞使長者認識嘻哈元素,嘗試街舞舞風,使嘻哈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 圖/李芸攝舞台上長者穿起色彩鮮豔、風格前衛的服裝,一掃平時銀髮族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形象,伴隨強力節拍,與年輕人共同呈現精采街舞表演。雖然動作不似專業舞者靈敏,舞步伸展也受限身體條件,但他們表情投入音樂、渾身透出活力,絲毫不輸青年。參與長者不顯老態,驕傲地說出自身年紀,「我今年剛變成阿祖了!」參賽阿姨一說完立即引來熱烈喝采。 隊伍「復仇者媽咪」為去年冠軍,長者表現不輸年輕人,表情、動作皆到位。 圖/李芸攝為使長者青年能和諧呈現表演,舞蹈編排上需考量長輩身體狀況,練習時也需照顧到不同程度者。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的張凡郁為隊伍「Be young愛舞」的主要編舞者,他表示其中一位團員因膝蓋老化不能蹲下,所以特別幫他改動作、調整位置。同時,為了整合團員程度,他在練習初期會將音樂速度放慢,並個別指導。團員林月娥讚許地說:「凡郁總編真的很有細心耐心跟愛心!」 隊伍「Be young愛舞」為淡江大學學生與長輩合作,自行編舞、設計,雖然規模較其他隊伍小,動作卻一點也不馬虎。 圖/李芸攝不過長者們實力也不容小覷,張凡郁表示,他一開始僅編排簡易舞步,開始練習後才發現太小看媽媽們而提高難度。有的長輩不僅記舞步快速,跳起舞來更散發十足魅力。淡江大學英文學系的周陳瑞麟描述,團中媽媽有次做出一個充滿氣勢的轉頭動作,「超殺超性感!我們都嚇到!」他也分享年輕團員在練習過程中體會到長輩其實臥虎藏龍。 參賽者在舞蹈中加入戲劇橋段,長者青年各個表情到位,融入表演當中。 圖/李芸攝青銀嘻哈街舞大賽由私立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安老所主辦,主要規則為每組至少須包含60歲以上長者和16到35歲年輕人各一名,比賽希望藉街舞為兩個世代間搭起橋樑。第三年擔任本賽評審的舞蹈老師黑嘉麗(藝名)觀察,比起首屆主要由年輕人跳舞,長者僅在一旁擺動作,今年長者的參與度更高,「評分1/3的比例都在長者的參與度,不希望長者被晾在旁邊,而是有參與的。」 青銀共舞為長輩和年輕人搭起橋樑,雙方多了對話的語言,更加了解彼此,打破跨代隔閡。 圖/李芸攝仁濟安老所所長陳維萍表示,比賽性質正式,並非僅為公益目的,「大家真的要把它當成目標,為了名次、榮譽,跨代間來努力。」他認為此形式較能吸引青年參與,為長久之計。他也提到透過比賽不僅能給予老年人機會自我實現,也能使年輕世代理解老一輩想法,「現在高齡化社會跨代間的理解一定更重要,年輕人不要只覺得阿嬤是會在捷運跟你搶位子坐的人,要突破那種觀念。」
照護換取住宿 青銀共居助捷大生租屋
國際
第1714期
照護換取住宿 青銀共居助捷大生租屋
2019-11-20
【記者李芸綜合報導】捷克布拉格的大學生長期為居住問題所苦,學校宿舍供不應求,一般公寓則租金昂貴,因此租屋成為許多學生沉重的負擔。為解決此問題,今年8月布拉格三區政府發布青年居屋政策——學生可透過陪伴當地安養中心長者,以便宜租金承租安養機構中的空房間。近年來,布拉格市區安養中心的住戶減少,出現閒置空房。社會政策委員會成員伊沃・丹內馬克(Ivo Denemark)說明,通常年老者傾向搬離市區居住,導致市區高齡人口數下降。又大學生長期面臨學校宿舍額滿、在外房租昂貴的情形,為因應此情勢,布拉格三區的社會政策委員會(Commission for Social Policy)便提出以照護換取租屋的計畫。此計畫於9月開始實施,為確保學生權益並順利執行養老院工作,區政府限制僅在布拉格就讀大學,並精通捷克語的學生提出申請。學生每月須花30小時在安養中心陪伴長者,如此則能以租屋市場一半的價格承租空房。丹內馬克為此計畫的發想者,他表示靈感取材於法國與荷蘭的相似政策,申請學生須提出如何照護長者的計畫書,「但這並不是『工作』,我們也接受輕鬆的交流計畫,只要學生願意付出時間。」 布拉格的青年居屋政策9月開始實施,學生可以透過設計各式各樣課程陪伴安養中心長者,以便宜租金承租公寓。 圖/姜孟武提供學生可依自身專長和喜好設計活動,計畫參加者、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 CU)學生姜孟武(Cuong Manh Vu)常和長者一同聊天、彈吉他唱歌等,他表示自己對服務老人充滿熱情,因此參與計畫一舉兩得。「和一群『奶奶』們聊天相處的時光,讓我感到十分放鬆。」除了便宜的房租外,他認為和長者共度的愉快回憶是最好的收穫。政府期盼透過此一計畫紓緩學生租屋的經濟壓力,同時促進老青兩代間的交流,消弭世代隔閡。社會政策委員會主席妮可・馬魯諾娃(Nikol Marhounová)表示,此安排幫助年長者充實空閒時間,建立更完善的社交生活,對他們的生活品質帶來正面影響。年長者也對這樣的安排抱持正面評價,他們很開心能透過這些活動和年輕人建立友好關係。以照護換取便宜租屋的計畫9月剛起步,僅執行兩個月,目前收到許多正面回饋,不過未來發展方向仍有待觀察。就讀帕爾杜比采大學 (University of Pardubice, UPCE)的丹妮拉・耶茲迪科娃(Daniela Ježdíková)表示,此計畫目前尚未在他讀書的城市執行,但若有機會也有意願參與,「因為這不只能以十分低價的租金租到房子,還能夠幫助老人。」不過馬魯諾娃說明,計畫未來發展主要取決於安養中心空屋數量,若要擴大,尋找更多的空屋將是政府會面臨的問題。
青銀嘻哈展活力 老少同台秀舞技
生活
第1666期
青銀嘻哈展活力 老少同台秀舞技
2017-11-22
【記者李卓朗新北報導】「青銀嘻哈街舞大賽」18日於淡水捷運站廣場登場。一位年輕老師帶領一群阿公阿嬤在嘻哈的音樂下起舞,他們身穿鮮艷的籃球服裝,活力地享受舞蹈的樂趣,但整個舞團的平均年輕其實已高達72歲。 團體「六克拉舞團」獲得比賽的季軍,他們身穿鮮艷的籃球服裝,活力地享受舞蹈的樂趣。圖/李卓朗攝季軍得主「六克拉舞團」由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簡稱老福系)老師創立,邀請系上擅長跳舞的學生作為舞蹈老師。弘光科大老福系畢業、舞團舞蹈老師劉欣茹以志工身份教這群長輩街舞。他表示,六克拉舞團的長輩都熱愛舞蹈,但曾因沒有舞蹈老師而被迫暫停,讓他覺得很可惜,因此決定從大一開始教長輩們舞蹈。劉欣茹認為,舞蹈可以提升長輩的自信心,訓練聽力和節奏感,也可以提升凝聚力。他坦言,要讓長輩接受年輕人的文化其實不太容易,「年輕人的服裝,嘻哈有時都有黑白的元素,但老人家其實不太喜歡,我們有時也要說服他們,讓他們學習不同文化。」 「典躍舞團x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青銀隊」的長輩以前接觸街舞,面對新事物,他們都表現得十分賣力和認真。圖/李卓朗攝比賽今年首度舉辦,就吸引了11個組別參賽。其中「典躍舞團x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青銀隊」由僑光科技大學學生王建翔和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胡榕任與長輩一同參與。王建翔表示,他平常就有教爺爺奶奶跳舞, 告知比賽資訊後他們都很願意參加。他表示由於長輩在過去並沒有接觸街舞,面對新事物都表現得十分賣力和認真。但胡榕任也坦言長輩在學習街舞仍有限制,例如他們不能蹲、也不方便移動重心。「典躍舞團x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青銀隊」隊員陳玉秀表示,從活動看到年輕人對長輩的耐心,改變了對年輕人的看法,「我回去就跟我小孩子說我在學街舞,他就會說:『我媽媽在學街舞,非常屌!』」隊員邵雲霞表示,賽後仍然覺得對街舞有興趣,希望有下一次參賽的機會。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的凌振皓攜同父親凌華鴻與同學李振瑋一同參賽,父親在表演中展示年輕時跳的Disco。圖/李卓朗攝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演藝事業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凌振皓攜同父親凌華鴻與同學一同參賽,他表示,他和父親都喜歡跳舞,這是促進親子互動的好機會。凌華鴻表示,「很緊張,我有20年沒跳了,我以前是舞棍。」他認為,這次的活動讓他短暫地從現實中抽離,彷彿回到從前。主辦單位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安老所希望透過比賽,傳達老年人也能跳街舞的訊息。仁濟安老所所長陳維萍認為,老人家最初會抗拒,在過程中也會感到辛苦,但在年輕人跳躍的氣氛之下,令他們感到喜悅。他表示如果活動反應活躍,之後還會繼續舉辦下去。
《溫叨》連結青銀 盼藝術在地生根
藝文
第1638期
《溫叨》連結青銀 盼藝術在地生根
焦點
2016-11-24
【記者翁芊儒嘉義報導】「看嘸舞蹈劇場」19日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荷花池畔搭建出一個「家」,演出現代舞《溫叨》,並邀請民眾、老人欣賞,盼藝術走入人群、體現庶民文化。一人坐在另一人的肩上,輕盈的在樹與樹間牽起繩索,將衣服一件一件晾起;草地上幾塊榻榻米和紅色塑膠椅,就地建構出三合院的意象。觀眾是客,「入厝」之後,舞者「奉茶」,隨著第一支迎賓舞開始,觀眾成為《溫叨》客人,表演者融入大自然,以肢體語言訴說家的故事。 天色漸晚,演員在戶外搭建的曬衣架旁替換衣物,象徵農人辛勤勞動後,回家換下髒衣的情景。圖/翁芊儒攝儘管觀眾以年輕人居多,但現場仍來了近20位老人。與家人一同前來的阿嬤陳嘉惠非常讚賞這次的演出,她表示儘管看不太懂表演內容,但很喜歡舞者演唱兒歌《家》的感覺。另一位專程來看孫子表演的阿嬤黃玉婷,則認為演出全程用台語說話很親切。 演員舉起手、擺動身軀,試圖用肢體語言表現兒歌《家》的畫面、將觀眾帶入情境。圖/翁芊儒攝要讓習慣看歌仔戲的老人家在短時間內接受現代舞蹈並非易事,看嘸舞蹈劇場獨立藝術家蘇品文提到,只有青年與長輩產生連結,共同參與活動,才能讓藝術在地生根。除了將庶民文化融入表演,劇組成員也實地走入民雄早市、大林菜市場,邀請居民觀賞演出。劇場製作人、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余祐瑋表示,老人家沒有使用科技產品的習慣,唯有近距離的寒暄,才有助資訊交流。儘管在拜訪過程中,許多老人家都給予正向的回饋,但劇場排練助理、中正外文系學生高尚勤表示,有些老年人不太樂意交談,更有些居民會直接說:「我不識字。」、「沒有人可以帶我去。」這些反應讓他反思,表演者本身要移動、貼近人群,才能讓藝術走進在地生活。嘉義面臨人口老化,大學生畢業就離開,無法與地方發展人文連結。蘇品文希望學生能對土地產生認同,把嘉義當作第二個家,《溫叨》也秉持相同精神,希望觀眾思考家的意義與價值。 爺爺奶奶喝著剛拿到的熱茶。劇組以奉茶的方式提供觀眾茶水,表現從前的農村生活情景。圖/翁芊儒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