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中藥產業人才缺 衛福部修法引爭議
2024-11-28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39期
過剩農產成「蕉」點 料理賽創意增商業價值
2020-12-09
【記者駱芷萱高雄報導】展示台上擺放香蕉製成的瑪芬、千層蛋糕、蛋塔、布丁、提拉米蘇等甜點,精緻華麗的擺設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觀賞,陣陣果香味更是令人食指大動。5日,高雄市旗山區農會舉辦首屆香蕉創意料理競賽「我創意,我蕉傲!」,在香蕉的故鄉——旗山的公共體育場盛大舉行。主辦單位希望透過競賽研發創新香蕉產品,進而改善香蕉產季過剩問題。 選手為評審們講解甜點的發想與理念,除了外形與味道之外,成品也須符合可以商品化的標準。 圖/駱芷萱攝參賽者們在桌上擺放香蕉葉、五彩繽紛的水果等擺飾點綴作品,再向評審解釋製作過程與理念。此次比賽除了強調參賽者的創意,也重視作品是否可以在市場上販售,考驗參賽者的創新思維及開發新商品的本領。實踐大學觀光管理學系隊伍「實踐DINO」將香蕉泥加入馬斯卡彭起司,製成香蕉提拉米蘇,再擺上香蕉切片畫龍點睛。隊員侯秉宏解釋道:「我們主張食材方便取得,製作方式也很簡單,非常適合量產。」他表示提拉米蘇符合大眾口味,可以裝在方便攜帶的塑膠盒裡販售,也可以精緻包裝後在百貨公司上市,商品化形式多樣。參賽者運用來自台灣各地的特色食材,製作特殊的創意料理。榮獲第一名、正修科技大學參賽隊伍「蕉點」展示作品「花蕉塔」,他們使用旗山香蕉、屏東巧克力,還加入野薑花做成餡料,從眾多隊伍中脫穎而出。成員簡致翔分享道:「小時候阿嬤家務農種植香蕉,旁邊的水溝長滿野薑花,就想試看將兩種不同元素做搭配。」他說明,塔類甜點方便食用,且他們的作品外貌簡單優雅,適合商品化,「沒有過度的裝飾,可以大量迅速出產。」 實踐大學學生隊伍將野薑花融入巧克力做為甜點的餡料,創意的搭配深得評審們喜愛,獲得比賽冠軍。 圖/駱芷萱攝現場參賽作品雖琳瑯滿目,評審葉宗奇卻批評選手們缺乏創意,料理方式較保守。但他特別表揚隊伍「可可果故事館」,隊伍成員以生命樹為理念,在餅乾屑中加入彰化縣北斗鎮農會出產的香菜粉,撒在香蕉瑪芬上,製作綠蔥蔥的「蕉香果樹」。隊伍成員、實踐大學香港僑生金亦敏表示,他們曾在香港飲料店品嚐加入香菜粉的牛奶,「磨成粉的香菜有焙茶的香氣,可以提升香蕉味道的層次。」葉宗奇認為隊伍將台灣的香菜粉融入甜點讓人眼前一亮,「餐飲業看到的香菜粉為西式的居多,中式的香菜粉非常稀有。」由於作品食材別具一格,同時可以推廣台灣在地特產,「可可果故事館」成功獲得第三名。 「蕉香果樹」以生命之樹為主題,運用北斗農會特產的香菜粉模擬大地,在放上外形像香蕉的堅果做裝飾。 圖/駱芷萱攝對於此次競賽主題「商品化」,活動主辦人郭秀勤說明道:「人家來旗山旅遊希望可以帶伴手禮回去,因此方便攜帶很重要。」然而此次比賽作品多數需冷藏,難以量化生產。為克服香蕉氧化後難以維持色相,葉宗奇則建議,選手可以把香蕉低溫烘乾成脆片,或製成餡料也是常見作法。他也提到,香蕉每個部位都可以使用,除了食品,還可以製成保養品、保健品。他期盼研發香蕉多元用途能提升商業價值,也進一步解決過剩問題。
生活
第1738期
料理賽推廣原味佳餚 考驗選手臨場反應
2020-12-03
【記者張華真台北報導】桌上擺滿龍葵、刺蔥、山蘇和甲酸漿葉等原住民特色食材,選手一邊挑選一邊構思菜譜。11月28日原住民族委員會舉辦第二屆「原味達人料理競賽」決賽,比賽題目現場才會公布,除了磨練參賽者臨場應變能力,也考驗選手掌握原住民食材特性。主辦單位盼透過直播料理賽,讓大眾更加認識原住民的傳統食材與料理方式。 主辦單位提供刺蔥、山蘇、龍葵、番茄、香菇和南瓜的豐富食材,希望選手可以運用多樣食材料理出具原住民特色的風味料理。 圖/張華真攝主持人熱烈倒數,準備公開決賽題目,選手區的氣氛越趨緊張。評審揭開布幕,公布指定主食材「山苦瓜」和「雞腿肉」,選手立即挑選配菜、構想料理方式,在30分鐘內交出完整食譜,並在接下來60分鐘內完成料理。主辦單位除提供選手多樣原民特色食材和簡單的調味料,評審谷桑.路法尼耀指出此次比賽只提供糖、鹽、胡椒粉、醬油和米酒等,且規定選手不得自帶食材與香料,「運用現場有限的食材烹調出具原民特色料理不容易。」 崑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及廚藝系學生洪萾潔和林雅茹將蝦漿混和時蔬填入苦瓜中,他們的特色苦瓜封讓評審留下深刻印象。 圖/張華真攝今年比賽分為公開組與學生組,並規定每隊至少有一位參賽者具原住民身分。學生選手巧妙運用配料,克服調料限制,以交疊多種食材做出一道道原民風味料理。崑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及廚藝系學生洪萾潔和林雅茹活用刺蔥,他們在香菇傘劃上十字花刀,再鑲入用刺蔥調味過的馬鈴薯。這道「原味醞釀」獲得評審青睞,奪下學生組冠軍,評審張克勤讚道:「在素鮑魚中鑲入刺蔥真的很讓我驚豔。」有些參賽者則凸顯主食材特性,製作創新菜餚。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西餐廚藝系學生林柔和張恩衙選擇保留山苦瓜原味,他們川燙山苦瓜瓣,放上糖蜜牛蒡、雞肉跟地瓜,再刷上刺蔥醬,「苦」和「甜」兩種味道疊出新層次,林柔和張恩衙以這道「苦盡甘來」奪下學生組季軍。許多學生在料理賽中運用常見的原民食材——刺蔥,刺蔥梗可以熬湯,葉子則能運用在各式料理中,像是刺蔥烘蛋、香腸和炒飯等。谷桑.路法尼耀提醒,刺蔥的莖或葉子的背部有尖刺,料理時要小心處理。林柔分享處理刺蔥的獨門妙招,「使用前用刀子一拍,它的刺就會掉了,再把葉子拔下來就好了!」 決賽開始前,主辦單位特別舉行「原味探索工作坊」,藉由專業廚師進行料理示範,和選手分享原住民食材的多元處理方式。 圖/張華真攝然而刺蔥和甲酸漿葉等原民食材在都市不常見,來自阿美族的林雅茹落寞地說:「刺蔥大部分只出現在花東地區,西部很難找到。」食材取得不易是推廣原民料理的難關,張克勤指出原民食材無法大量種植、不易取得,所以大眾對原民食材較為陌生。對此,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秘書王美蘋說明,近年除透過舉辦料理競賽,還藉參與食品展向國內外民眾介紹原民特色香料,盼藉不同管道推廣原住民食材與料理。
生活
第1737期
精進策劃能力 景文生首辦蛋料理賽
2020-11-26
【記者江俊緯新北報導】景文科技大學學生們忙著替參賽者檢錄,承辦此次比賽的學生們各司其職,比賽因此能順利進行。第一屆「CAS蛋品料理競賽」21日於景文科技大學舉行,由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委託景文科大國際廚藝研究社承辦。比賽要求參賽學生發揮創意,將料理蛋的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打破大眾平日對蛋料理只有茶葉蛋、蛋包飯等的想像。景文科大學生融合自身參賽經驗及平時所學,策劃本次料理競賽,同時累積舉辦比賽的經驗。 學生舉辦此活動必須非常了解每個環節,事前也花費許多時間準備,但透過此活動社團成員能學習更多與人溝通技巧。 圖/江俊緯攝這次比賽分為烹調實作及簡報說明兩部分,烹調實作選手必須準備三道菜餚,主題分別為「有形蛋」、「無形蛋」、「皮蛋及鹹蛋」;簡報說明則要求選手向評審介紹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註)、蛋類營養價值以及此次作品的理念。比賽項目由景文科大國際廚藝研究社學生與中央畜產會共同討論決定,學生負責宣傳賽事並規劃比賽流程,中央畜產會則適時指導社團學生規劃比賽。註: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是國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認證標章,目的在於推廣優良農產品及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能使消費者安心購買農產品,這次比賽的蛋品皆經過CAS認證。 圖/江俊緯攝透過辦理廚藝比賽,學生能夠學習課堂沒有的內容。景文科大餐飲管理系周柏瑩此次協助簡報組評審計時,過程中他聽取每位選手的簡報和評審間的討論,從中學習每位選手的優點,以及了解參賽者的失誤。舉辦比賽必須考慮到許多細節,景文科大餐飲系、國際廚藝研究社社長謝瑩霓提到,這次活動中最困難的是設計比賽規章,「比賽規章必須吸引選手報名參賽,內容必須非常詳細,選手才能知道如何準備比賽。」 評審評分時會仔細觀察選手的擺盤、創意、味道等細節,在評分結束後也會講評每位隊伍的優缺點。 圖/江俊緯攝經學生與中央畜產會討論,比賽限時90分鐘,且指定料理「有形蛋」和「無形蛋」中雞蛋佔比需達60%以上。景文科大餐飲系洪偉誠奪得此次金牌,他自信地說:「雖然過程中有許多小插曲,但因非常熟練製作流程,所以都不構成影響。」這次料理以蛋為主題,評審徐炳坤表示,比賽時許多組別並沒有將蛋的味道凸顯出來,例如有組別使用鴨胸,然而鴨胸的比例過多,蛋反倒成為配角。 高中職組的選手正在將蛋黃與蛋白分開。CAS的蛋品皆經過洗選程序,能降低雞蛋遭細菌汙染的風險。 圖/江俊緯攝學生社團與業界合作舉辦比賽,從實作中學習。中央畜產會課長孫玉玫表示,委託學生社團舉辦此比賽是為了落實食農教育。校方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舉辦各類活動,景文科大餐飲系主任蔡淳伊說:「學生能從活動中學習團隊合作、人際溝通、安排企劃,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歷練。」他也希望未來學生能多參與類似活動,並傳承給下一屆的學生。 高中職組的選手正在將蛋黃與蛋白分開。CAS的蛋品皆經過洗選程序,能降低雞蛋遭細菌汙染的風險。 圖/江俊緯攝
生活
第1737期
道地食材拚創意 擺盤妙展肉燥飯新面貌
焦點
2020-11-26
【記者張華真台南報導】熱騰騰的白飯澆上香濃滷汁,一碗碗晶瑩剔透的肉燥飯端上桌,油脂包覆著飯粒,令人食指大動。首屆「台南肉燥飯爭霸賽」21日於台南市政府民治市政中心前廣場開戰,比賽分為名店組與創意組,參賽者需使用「國產豬肉」與「台南米」煮出最道地的肉燥飯。台南市政府盼藉此讓更多人認識台南美食,也希望在明年美豬開放進口前,加強推廣國產豬肉。 台南肉燥飯爭霸賽中所有參賽者皆需使用「國產豬」與「台南米」做出最道地的肉燥飯。台南被譽為美食之都,小吃林立且競爭激烈,光是在今年台南市政府推出的「台南肉燥攻略地圖」,就有701家和肉燥相關的店家。 圖/張華真攝為了爭取最佳肉燥飯頭銜,名店組31間台南在地店家紛紛端出招牌肉燥飯應戰。一旁創意組由台南市的學生、農會及一般民眾組成,選手小心翼翼地將作品擺上展台,相較名店組著重評比口味,創意組強調料理的創新、配色、裝飾及擺盤。選手各自發揮巧思,有的將肉燥飯捏成壽司,有的做成甜點,有的化身七彩便當。雖然不像名店組提供觀賽民眾試吃肉燥飯,但創意組特別的造型與擺盤,依然吸引大批民眾圍觀拍照。比賽主辦人、中華多元國際餐飲師資培訓協會理事長邱英洋表示,設計擺盤很重要,「現代人吃飯時習慣讓手機先吃,肉燥飯不能看起來只是一碗肉燥飯,還要有不同的變化。」 主辦單位特別邀請現場超過200位民眾擔任名店組評審,以票選的方式分別選出最佳口味獎、最佳廚藝獎、最佳優選獎、最佳人氣獎與最佳活力獎。 圖/張華真攝為了端出讓人驚豔的肉燥飯,參賽者活用多元手法,呈現肉燥飯的不同樣貌。獲得創意組優選、崑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及廚藝系學生林子鈞將米烤乾、打碎,再放上肉燥醬汁凍,做成冷盤小點打破大家對肉燥飯的印象。林子鈞提到肉燥飯在台灣很常見,用創新的料理方式比較能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創意組優選、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餐飲系學生徐佩妤和吳婕瀅則一改傳統肉燥飯油膩,採用油脂部位較少的胛心肉,並加入啤酒軟化肉質,做出兼顧健康與口感的黃金肉燥飯。 相較於名店組,創意組強調料理的創新、配色、裝飾及擺盤,選手各個發揮創意翻轉大家對肉燥飯的印象。 圖/張華真攝靜態料理賽除了考驗選手創新的料理技巧,也講究盤子的形狀與裝飾。例如圓盤通常盛放體積較大的食材,像是羊排、牛排或是雞腿;狹長型盤子的運用方法較多元,除了能擺放片狀的食物,也可以利用盤子的對角線,排放多個壽司大小的料理,設計和諧的擺盤。獲得創意組優選、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魏澤榮提到,他們在比賽前嘗試過不同大小、形狀和材質的盤子,最後選出霧面長方盤,擺上三粒用鍋巴和肉醬做成的七彩小船,「盤子如果挑不對,擺起來就不美觀。」 創意組選手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魏澤榮和陳冠佑以聖誕節為主題,將白飯捏成雪人後淋上肉燥醬汁,再戴上糖果做的紅色帽子,他們以這道「榮耀」獲得創意組優選。 圖/張華真攝此次比賽要求選手們使用國產豬肉與台南米,台南市長黃偉哲提到,這場肉燥飯爭霸賽不只要選出最有特色與美味的肉燥飯,主要目的是提倡食用國產豬肉。邱英洋自信地說:「台灣的豬肉品質很好,價格也不昂貴」,林子鈞也大力贊同道:「台灣豬吃起來比較甜,口感比較有彈性。」
生活
第1735期
水果酸甜入餚 廚藝賽解構素食印象
2020-11-05
【記者張華真台北報導】「好香喔!是三杯雞嗎?」選手們大火翻炒食材,九層塔、迷迭香、香茅和咖哩等各式香料味從鍋中溢出,環繞整個台北花博公園,吸引大批民眾圍觀。10月31日「第14屆台北國際菩提金廚獎素食大賽」學生組總決賽盛大登場,今年以「果」為主題,參賽者須在70分鐘內,運用台灣在地蔬果,做出具備創意且色香味俱全的素食料理。 為了凸顯食材原味,選手們以蒸、煮、炒和炸不同的料理手法搭配多樣香料,製作出色香味俱全的素食料理。 圖/張華真攝全台規模最大、擁有素食界星光大道之稱的「菩提金廚獎」,吸引中式、日式和法式料理的高手前來挑戰。比起葷食,烹煮素食更著重凸顯食材原味,無論在食材搭配或調味上都較困難。因此許多擅長葷食料理的廚師也會參賽,藉此嘗試不熟悉的領域。今年比賽規定選手用水果製作佳餚,評審、涵碧樓大飯店中餐副主廚陳宗佑表示,水果具有酸味,且加熱後酸度會提升,參賽者需反覆實驗才可以掌握不斷變動的酸度,得到水果在料理中的黃金比例。相較往年,今年參賽選手的料理手法和調味皆有很大突破,其中萬能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林欣慧和龔義雄製作的「楊枝甘露」,讓評審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活用「分子料理」技術,將芒果泥擠入鈣水中,形成一顆顆飽滿的小球,再放入花瓣模樣鳳梨乾中,並點上帶有紅龍果色澤和果香的西谷米。林欣慧和龔義雄以這道太陽花狀的楊枝甘露,奪下學生組總決賽銀牌。 萬能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林欣慧活用分子料理技術,在鈣水中擠入芒果泥,打破民眾對於楊枝甘露的印象。 圖/張華真攝除了活用分子料理技術,許多選手還製作異國風味的素食料理,翻轉素食侷限於中餐的印象。獲得學生組總決賽優勝、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餐旅廚藝管理系學生黃政愷和古文威製作「canapé」(註),加入蕃茄糊、迷迭香和糖漬栗子,結合百香果、鳳梨、椪柑和香蕉做出四個精緻小點。擅長西餐料理的黃政愷表示製作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尋找替代食材,素食料理不能加入西餐中常見的大蒜和洋蔥,只能選擇搭配不同香料增添風味,「我會去大菜市場找一些特別的食材,像是松本茸和一些當季水果。」註:法式開胃小菜,通常加有乾酪、魚子醬、肉等的薄麵包或脆餅。 今年參賽者無論在料理調味或擺盤上,都十分出色,甚至讓評審們忘記自己在吃素食料理。 圖/張華真攝除了食材選用受限,素食料理十分考驗廚師的烹調技巧。相較海鮮和肉類等味道強烈的葷食食材,素食料理以味道較清淡的蔬菜和豆類為主。為強化食材香氣,廚師不只需要深入了解食材特性,選用調味料和控制火侯更是關鍵。評審、觀世音素食餐廳老闆林美華表示,今年參賽者活用多樣香料,各組在料理的調味上皆十分出色,「我都不覺得我在吃素食了!」
生活
第1733期
花生油創意入菜 行銷北港傳統味
焦點
2020-10-22
【記者林子頊雲林報導】攤位上頻頻傳來香濃的花生味,數十支隊伍運用蒸、煎、煮等技巧,將北港花生油料理出不同風味,一種味道卻述說百種故事。第五屆全國北港「報馬仔盃」創意料理大賽,18日於武德宮廣場盛大舉行。今年主軸為推廣在地農作──花生,主辦單位要求以在地花生油烹煮創意料理,拉近外地人與北港的距離,進而行銷北港的地方產業及文化風情。 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團隊,小飯糰靈感來自日本壽司,結合北港花生油,體現多國創意於料理中。 圖/林子頊攝北港形象商圈發展協會為了行銷北港,舉辦全國北港報馬仔盃創意料理大賽,為「2020北港國際糕餅麻油節」中最盛大的活動。35組參賽者包括社區居民及專職學生,他們來自台灣各地、擁有不同背景。參賽者配有簡單的廚具及卡式爐,需運用小巧思將北港花生油融入料理。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杜明軒過去多次參與國際廚藝大賽,他說道:「雖然比賽的配備簡陋,但可以讓學生以及職業師傅們發揮實力,有更多機會嘗試傳統料理的新發展。」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團隊學生分工合作,趕在時間內交出精緻料理。 圖/林子頊攝位於台北市深坑區的東南科技大學團隊特地南下參賽,團隊中有兩位馬來西亞學生。他們將深坑豆腐搭配北港花生油,炸出創新豆腐料理。另外,為了降低負擔,主食炸豆腐還佐以西式生菜解油膩,帶來中西料理混合體驗。第一次參加廚藝比賽的餐旅管理系學生黃偉康描述,整個活動現場充斥著花生油的香氣,他藉由創意料理大賽認識北港的花生油。帶領團隊的餐旅管理系助理教授柯榮貴表示,若有政府單位的支持,能讓比賽規模進一步擴大至國際,甚至用網路推銷北港產業,得以讓更多人認識北港傳統文化。 東南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周品佑、黃偉康和陳俊廷,將深坑豆腐結合北港花生油,帶來傳統文化創新。 圖/林子頊攝同樣在雲林縣的環球科技大學今年派出四支隊伍參賽,學生運用專業技術和創意推廣自己家鄉的文化。餐飲廚藝系學生葉亭均說:「在製作過程中會有許多人過來觀看,問我們在做什麼,然後遊客就會了解我們是在推廣家鄉的特色。」社團法人雲林縣北港形象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威任表示,多數人不喜愛花生油較濃厚的香氣,加上現在不開伙的年輕人佔多數,導致越來越少人知道花生油的烹調技術。他期望能藉由這個比賽推動家庭開伙,從做家常菜認識北港的故事。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團隊學生,結合中西式飲食文化,創造出花生油的新滋味。 圖/林子頊攝今年創意料理大賽多數參賽隊伍只用花生油提升香氣,較少隊伍將花生作為料理主角。陳威任表示現在餐廳很少使用高單價的花生油烹調,原先期望評審團隊能吃到記憶中花生油的美味,但是許多參賽團隊只把花生油當成小配角,沒有詮釋出它的濃、醇、香,對此他感到十分可惜。此外,陳威任也說道:「推廣在地產業創新是長期的,一開始看不出成效需要慢慢地扎根,希望大家初步能從動手做料理了解花生油的價值。」
生活
第1733期
妙烹在地農產 綠料理賽煮出低碳健康
2020-10-22
【記者駱芷萱雲林報導】「人肚子餓就是要吃,當然我們就是要吃好吃的東西,如果好吃又健康那就最好了。」雲林縣環境保護局於雲林縣私立義峰高級中學首度舉辦「綠料理達人PK競賽」,以「食在地,吃當季」為主題。17日決賽中,聚集專業組及達人組各10組參賽者一決勝負。參賽者兩人一組,利用雲林縣20個鄉鎮市在地特色農產品,在兩小時內烹煮出一道蔬食料理。選手們聚精會神且有條不紊地將菜切好、下鍋、翻炒再調味。其中義峰高中餐飲管理科學生蔡府祐和楊訓宇烹煮「繽紛紅蔬食蘑菇燉飯」,他們在翻炒燉飯時一匙接一匙加入火龍果醬,讓白色的料理漸漸染上鮮艷的粉紅色。這道菜從其他料理中脫穎而出,味道、外觀及營養價值上皆獲得評審青睞,最後順利奪冠。 選手在蘑菇燉飯中加入火龍果醬,讓整道菜的顏色瞬間鮮艷起來,深得評審芳心。 圖/駱芷萱攝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學生張凱閔和黃洪鋒在料理中融入多種雲林特產,烹煮出「食素法燉菜配黑蒜燉飯」。他們將自製羅勒油塗抹在五種蔬菜上做成燉菜,燉飯則加入雲林莿桐特產的黑蒜頭和黑金剛花生。黃洪鋒解釋,西餐多使用含肉的高湯、肉類,素食者無法食用。他們經過多次改良,認為使用自製油燜燉可以讓菜更入味,「希望素食者也可以吃到好吃的法式料理。」 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學生黃洪鋒運用自己製作的羅勒油烹調,除了讓料理比較入味之外,也不容易烤焦。 圖/駱芷萱攝評審杜孟家覺得選手們整體的表現不錯,但有部分料理未煮熟和味道過鹹,他說明烹調蔬食的關鍵是掌控火候以及拿捏調味,「蔬食最好是原汁原味,我比較在意的是它原始的味道呈現出來。」評審之一、雲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黃素華則滿意選手們擺盤的特色及食材選用,她解釋不同顏色的蔬菜含有不同營養價值,色香味俱全之外也有益身體健康。 評審們試吃選手們的成品,以味道、外觀及營養價值作為標準,進行一場激烈的討論。 圖/駱芷萱攝為了結合環保與健康,主辦方希望透過蔬食料理比賽,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食在地、吃當季」。雲林縣環保局綜合計畫科科長鄧雅謓說道:「食物有一個里程(註),透過食在地就可以減少碳足跡。」她覺得現場的選手用心選食材,利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美味的料理,符合這次主題的概念。註:食物里程指的是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之間運送的距離,也就是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希望環境教育的推廣不是只是一次性的活動,我們要往下延伸。」鄧雅謓也說明,這一次得獎料理的食譜將做成電子書,分享到網路社群。另外,雲林縣環保局會挑選十處長青食堂,用獲獎的蔬食料理為爺爺奶奶們加菜,他們品嚐之後可以嘗試回家料理,讓減碳生活、低碳飲食深入社區。 「食素法燉菜配黑蒜燉飯」運用了雲林在地的各種食材合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料理。 圖/駱芷萱攝
生活
第1716期
百變手法巧烹秋刀魚 料理賽盼推在地漁業特色
2019-12-04
【記者楊家威高雄報導】一艘艘漁船停泊在岸邊,隨風飄來魚產鮮味,讓人彷彿置身大海中。「2019高雄秋刀魚節」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高雄市前鎮漁港西岸碼頭舉行,活動透過烤秋刀魚、秋刀魚創意料理展演等環節,期望帶出「生生不息,永續漁業」的理念,並讓高雄市民對秋刀魚有更深的認識。 首屆秋刀魚節在高雄市前鎮漁港西岸碼頭舉辦,活動吸引當地市民前去參與,一同品嚐秋刀魚的滋味。 圖/楊家威攝「滋⋯」數十條秋刀魚同時排列烤爐上,煙霧飄散挾帶魚油香氣。工作人員把秋刀魚亮滑身軀烤至金黃色,外脆內軟的秋刀魚隨即完成。民眾接過熱騰騰的秋刀魚,在碗中挑食細嫩魚肉,香氣充斥整個會場。除現場烤秋刀魚外,活動也邀請三所高雄本地大學學生到場進行秋刀魚創意料理演示。 秋刀魚節中,「千人烤魚活動」提供免費秋刀魚,由工作人員協助烤煮,供民眾享用。 圖/楊家威攝「想加入天馬行空的想法,讓秋刀魚變得美味、有創意。」大仁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的蘇敬焜和董宥伸以作品「秋刀魚煎餃」獲得季軍。董宥伸提及,由於秋刀魚腥味偏重、油脂較多,因此學生利用煎煮方式,把魚脂逼出,蓋過腥味,「讓缺點轉為優點,把(秋刀魚)口味發揮到最好。」製作秋刀魚煎餃須把魚刺全部剔除,以確保口感及食用安全,因處理過程繁瑣,團隊為活動準備至當日凌晨3時才正式完工。另外,蘇敬焜認為,料理是漁業與大學生間理想的橋樑,學生能透過接觸海鮮食材,對漁業有進一步的認識。秋刀魚為新穎比賽題材,不少大學生因首次接觸而遇上難題。冠軍隊伍成員、正修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邱奕瑄指出,秋刀魚的腥味讓作品「紅燒秋刀魚卷」在醬料搭配上有挑戰性,他們因而下了許多功夫調配適當醬料。且料理在烹煮過程中須經蒸燒炸三個步驟,十分繁複。正因手法多變,口感突出,讓試吃民眾讚不絕口。團隊成員、正修科大餐飲管理系胡雲淳也指出,活動優點在於讓參賽者了解更多漁業知識,並學習如何處理海鮮料理。 正修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在舞台上專注地展示其作品的做法,吸引不少民眾圍觀。 圖/楊家威攝參與民眾楊端紋提及,官方過去並無特別推廣秋刀魚,本活動能讓民眾認識秋刀魚不同的吃法與煮法。高雄是台灣遠洋漁業重鎮,而秋刀魚作為前鎮漁港產量最高魚種,在高雄漁業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高雄區漁會助理幹事彭湃表示,活動希望通過料理比賽,讓價錢較低但營養豐富的秋刀魚料理精緻化,進一步使秋刀魚成為高雄在地特色。
生活
第1714期
料理搭起世代橋梁 粄條節融合新舊創意
2019-11-20
【記者楊家威屏東報導】一個食材,能煮出多少種吃法?第五屆「屏東粄條文化節」活動以「老青共創粄藝傳奇」為主題,於16日邀請六堆在地居民及高屏地區餐飲科系學生到屏東台糖縣民公園擺攤販售自家製作的粄條料理,並在「料理秀環節」邀請老一輩及年輕廚師向民眾展示自家拿手好菜。活動透過粄食料理,讓老青兩代展開對話,共同傳承屏東地區粄條文化。 主辦單位邀請樂團到現場作開幕表演,樂團把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餐飲器具變成他們演出的工具,表演方式奇特、台風搞怪,成功吸引民眾注視。 圖/楊家威攝活動於下午4時正式開幕,現場各攤位早已準備就緒,製作各式各樣的傳統、在地美食。料理秀環節中,主辦單位邀請嘉賓到台上示範製作粄條料理,而台下12組廚師也專注於即將要展示的作品上。老一輩廚師運用多年手藝,煮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口味面帕粄;而年輕人則用盡心思,製作出有別傳統的創新粄食料理。 粄條不單是麵條的形態,更能轉變成不同的風味及類型。圖中的粄食料理名為阿英婆芋頭粄,它以煎煮的方式料理,香氣濃郁。 圖/楊家威攝展示環節中,12鍋口味各異的粄食並排陳列長桌上,陣陣香氣撲鼻而來。大仁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的作品「怪味雞絲面帕粄」,將四川風格的怪味醬料以涼拌手法混合粄條,酸甜苦辣麻的多重滋味配上粄條彈牙的口感,吃起來格外清爽。大仁科大餐旅管理系二年級的江志龍表示,「怪味雞絲面帕粄」不只跳脫傳統粄食料理概念,做法也十分容易上手。 製作怪味雞絲面帕粄的原材料,從上到下,左至右;分別是粄麵、蘿蔔絲、香葉、雞絲、怪味醫、青瓜絲,簡單而且口感豐富。 圖/楊家威攝本次粄條文化節希望透過料理交流讓粄食文化得以傳承。大仁科大團隊成員、白鈞益提及,老一輩能把過去的粄條知識透過活動傳授給年輕人,但活動未能提供足夠時間讓大家互相交流,較為可惜。江志龍則認為,本次活動讓他對面帕粄有更深層的認識,並達到不同世代交流的效果。現場攤販、竹田老人關懷協會成員曾韻嬌提到,年輕人會主動到他們攤位上跟他們交流,詢問他們客家小吃的做法,他期望年輕人能藉此理解老一輩過往生活經驗。「老一輩有其獨特的(料理)祕方,年輕人便會跟他們產生對話。」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處長陳麗萍表示,活動提供參與者互相接觸的契機,共同認識不同粄食,他也期望民眾在創新之餘仍能不忘傳統。他坦言,不希望今天受邀同學製作料理的初衷僅是為應付活動,「很多年輕人不是第一次來,他們一次一次的不一樣。」他也期待同學明年受邀來活動時,能創造出不一樣的味道。 大仁科技大學師生專心致志地聆聽活動嘉賓所提供的意見,活動嘉賓指他們所調配的味道十分恰當,讓口腔充滿醬料的餘韻。 圖/楊家威攝
生活
第1714期
國產肉品入菜 料理賽推CAS認證機制
2019-11-20
【記者李權洲高雄報導】煎鍋裡的油滋滋作響,伴隨陣陣香氣,向大家宣告美味的雞腿捲即將上桌!第一屆「CAS肉品廚藝競賽」16日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登場,24組參賽者做足準備,要用精心製作的料理擄獲評審的胃。CAS(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推廣的認證機制。主辦單位為推廣國產CAS標章認證肉品,要求參賽者使用CAS認證的肉品入菜,且肉類須佔料理比例50%以上。選手須完成3樣作品,分別為雞肉、豬肉以及「神祕箱料理」,前兩道為各組預先準備之料理,第三道「神秘箱料理」則考驗選手隨機應變的能力,在現場領取食材並自行發揮創意完成料理。 各組製作的菜餚將於會場中的展臺展示,選手可依自己菜餚的主題自行佈置展臺。 圖/李權洲攝比賽一開始,各組拿出預先準備的食材,除了主菜肉品外,還有紅龍果、芋泥等配料,用以擺盤裝飾或襯托主菜。賽場中可見各組埋頭製作料理,或翻炒煎鍋、或噴槍炙燒。隨著比賽進行,各料理桌逐漸傳來陣陣撲鼻香。料理結束,選手將餐點送至品嘗室及賽前布置的展臺上,作品搭配風格化的擺設,為料理增添藝術價值。 比賽中規定使用CAS認證肉品,選手依照第一階段提交之設計圖進行菜餚準備及烹煮。 圖/李權洲攝參賽選手無不發揮創意,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團隊以「鳳化葫蘆羽化仙」及「虎踏青草牧笛吹」兩道菜獲得第二名的肯定。「鳳化葫蘆羽化仙」沿用傳統菜餚葫蘆雞做變化,「虎踏青草牧笛吹」則由豬腳魚翅搭配紅糟肉豬棒腿做成。團隊成員、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四年級學生鐘仁佑表示,團隊將傳統辦桌菜色改良成符合現代飲食的清爽料理,「傳統老菜多是高負擔的餐點,比較不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的習慣。」 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的作品「鳳化葫蘆羽化仙」,從傳統料理葫蘆雞去做變化,獲得評審青睞。 圖/李權洲攝賽後,評審委員張志騰肯定選手努力,但也不忘點出選手在比賽中待加強的部份。他提到選手在料理中加入許多食材,卻不一定能為成品帶來加分效果,「比賽是扣分制,有的時候多放食材不見得能加分反而會扣分,因此要選擇適合的食材加入。」此次競賽除了料理組外,另加入了簡報說菜組,讓選手以簡報說明的方式向評審說明料理準備的過程及CAS的相關知識。活動承辦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系助理教授林致信表示,透過向評審解釋料理概念及方式,能幫助評審了解這道料理,也提供學生和評審討論的機會。「分成兩組(料理組與說菜組)的目的是為了把說菜時間拉長,選手能更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想法。」林致信也期許這次活動能讓選手了解CAS肉品的優點,藉由競賽達到宣導效果,向大眾推廣這項認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