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影音
第1755期
官田菱角節引人潮 攜手大學增地方農產價值
2021-10-29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許如鎧、單師樵台南採訪報導】民眾排著長長的隊伍,為的就是品嚐美味的菱角美食。台南官田菱角節23日在官田體育公園登場,現場湧入大批人潮,為官田帶來熱鬧的氛圍。台南市官田區是菱角的主要產地,為了推廣在地農產,每年地方農會與公所皆會舉辦菱角節,今年更有官田菱角藝術祭的加入,讓民眾以不同角度認識當地的菱角產業。參與民眾林佳苗認為,將菱角納入美食可以與生活更加貼近,且今年加入多元的活動形式,更能讓民眾了解官田菱角的各種面向,「他結合地方的藝術祭下去做舉辦,可以讓我更認識菱角的生態。」菱角是官田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然而採收菱角須長時間泡在菱角田中,相當辛勞,因此多數年輕人不願踏入水中採菱。隨著農村人口老化和青年流失,缺工問題浮出水面,為官田菱角產業帶來衝擊。官田區農會西庄辦事處主任林明輝指出,菱角的產業比一般的農業產業更加辛勞,採收時需長時間蹲、爬於菱角田中,「所以說一般年輕人,都不喜歡從事這個菱角的產業。」雖然當地面臨青年流失的困境,然而幾所鄰近的大學進入社區,推動當地文化發展,試圖建立年輕族群對官田的社區認同。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等校便參與了菱角藝術祭活動,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USR計畫在藝術祭打造了「希望舞台」,讓台南市官田區官田國民中學的學生能共同參與舞台設計與搭建;而南藝大藝術史學系則藉著「藝術進鄉」計畫,在當地推出藝術展覽,推廣地方價值與文化。南藝大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許遠達解釋,藝術進鄉計劃是將藝術大學的力量帶入社區,為社區中的學生創造展示空間,讓他們對自己的家鄉產生認同,「我們今天讓他展出自己家裡或社區裡面的東西、物件,這樣的價值就在於讓他會有一個社區的認同。」在地農會與大學透過一系列活動讓民眾認識官田社區文化,更說明官田與菱角之間共生共存的緊密關係。對於民眾來說,菱角不再只是一個農產品,而是台南官田的代名詞。官田區農會總幹事林定億指出,官田的菱角產地面積占全國七成,是菱角的生產重鎮。而當地農會和公所更會輪流舉辦菱角節,讓官田菱角能成為名聞遐邇的農產品,「舉辦菱角節是為了將在地最新鮮、最好吃的菱角推廣出去,讓全國大眾都能夠知道。」菱角節的舉辦為官田在地注入活水,開闢傳統農業與文化的嶄新道路。大學青年團隊也承擔起社會責任,將地方文化結合藝術慶典,展現多元豐富的社區樣貌,更讓官田「烏金」再次閃耀。
生活
第1739期
過剩農產成「蕉」點 料理賽創意增商業價值
2020-12-09
【記者駱芷萱高雄報導】展示台上擺放香蕉製成的瑪芬、千層蛋糕、蛋塔、布丁、提拉米蘇等甜點,精緻華麗的擺設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觀賞,陣陣果香味更是令人食指大動。5日,高雄市旗山區農會舉辦首屆香蕉創意料理競賽「我創意,我蕉傲!」,在香蕉的故鄉——旗山的公共體育場盛大舉行。主辦單位希望透過競賽研發創新香蕉產品,進而改善香蕉產季過剩問題。 選手為評審們講解甜點的發想與理念,除了外形與味道之外,成品也須符合可以商品化的標準。 圖/駱芷萱攝參賽者們在桌上擺放香蕉葉、五彩繽紛的水果等擺飾點綴作品,再向評審解釋製作過程與理念。此次比賽除了強調參賽者的創意,也重視作品是否可以在市場上販售,考驗參賽者的創新思維及開發新商品的本領。實踐大學觀光管理學系隊伍「實踐DINO」將香蕉泥加入馬斯卡彭起司,製成香蕉提拉米蘇,再擺上香蕉切片畫龍點睛。隊員侯秉宏解釋道:「我們主張食材方便取得,製作方式也很簡單,非常適合量產。」他表示提拉米蘇符合大眾口味,可以裝在方便攜帶的塑膠盒裡販售,也可以精緻包裝後在百貨公司上市,商品化形式多樣。參賽者運用來自台灣各地的特色食材,製作特殊的創意料理。榮獲第一名、正修科技大學參賽隊伍「蕉點」展示作品「花蕉塔」,他們使用旗山香蕉、屏東巧克力,還加入野薑花做成餡料,從眾多隊伍中脫穎而出。成員簡致翔分享道:「小時候阿嬤家務農種植香蕉,旁邊的水溝長滿野薑花,就想試看將兩種不同元素做搭配。」他說明,塔類甜點方便食用,且他們的作品外貌簡單優雅,適合商品化,「沒有過度的裝飾,可以大量迅速出產。」 實踐大學學生隊伍將野薑花融入巧克力做為甜點的餡料,創意的搭配深得評審們喜愛,獲得比賽冠軍。 圖/駱芷萱攝現場參賽作品雖琳瑯滿目,評審葉宗奇卻批評選手們缺乏創意,料理方式較保守。但他特別表揚隊伍「可可果故事館」,隊伍成員以生命樹為理念,在餅乾屑中加入彰化縣北斗鎮農會出產的香菜粉,撒在香蕉瑪芬上,製作綠蔥蔥的「蕉香果樹」。隊伍成員、實踐大學香港僑生金亦敏表示,他們曾在香港飲料店品嚐加入香菜粉的牛奶,「磨成粉的香菜有焙茶的香氣,可以提升香蕉味道的層次。」葉宗奇認為隊伍將台灣的香菜粉融入甜點讓人眼前一亮,「餐飲業看到的香菜粉為西式的居多,中式的香菜粉非常稀有。」由於作品食材別具一格,同時可以推廣台灣在地特產,「可可果故事館」成功獲得第三名。 「蕉香果樹」以生命之樹為主題,運用北斗農會特產的香菜粉模擬大地,在放上外形像香蕉的堅果做裝飾。 圖/駱芷萱攝對於此次競賽主題「商品化」,活動主辦人郭秀勤說明道:「人家來旗山旅遊希望可以帶伴手禮回去,因此方便攜帶很重要。」然而此次比賽作品多數需冷藏,難以量化生產。為克服香蕉氧化後難以維持色相,葉宗奇則建議,選手可以把香蕉低溫烘乾成脆片,或製成餡料也是常見作法。他也提到,香蕉每個部位都可以使用,除了食品,還可以製成保養品、保健品。他期盼研發香蕉多元用途能提升商業價值,也進一步解決過剩問題。
生活
影音
第1736期
文化節水林登場 烤千斤番薯望挑戰金氏紀錄
2020-11-1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廖澄妤、張華真雲林採訪報導】民眾戴上布手套,拿起鏟子往土窯一挖,濃郁的番薯香氣撲鼻而來。被稱為番薯故鄉的雲林縣水林鄉,14日由鄉公所舉辦番薯文化節。今年主題為「今生金氏薯光再現」,主辦單位於現場準備815公斤的烤番薯供參與民眾品嚐,並透過此活動,挑戰烤番薯350公斤的金氏世界紀錄,從早上8點一直烤到破紀錄為止。參與民眾除了可以享用現成的烤番薯外,還能親手炕窯。從挖坑、堆土塊、生火燒窯,到最後利用燒紅土塊的餘溫將食物悶熟,不論是烤番薯、雞肉,還是玉米都不成問題。這項活動不僅得以維繫居民情誼,也讓參與者體驗早年農業休耕期常見的文化,享受箇中趣味。參與民眾蔡英義表示,自己從小炕窯到大,如今已邁入知命之年仍來同樂。他說:「(炕窯)有夠好,又很有趣,尤其又可以帶小孩子來。」番薯對水林的重要性,也能從此活動窺見端倪。有著金黃果肉的台農57號,是水林最重要的農產品。當地每年種植1000多公頃的番薯,會在農曆春節左右收成,因土壤與氣候適宜,使其味道特別香甜,口感較一般番薯來得綿密。品質高產量也多,讓水林番薯成了在地特色。鄉長許山埜表示,當地地質帶鹽份,且半土半沙,再加上受東北季風吹襲而濕潤,因此最適合種番薯,「我們這裡種出來的番薯特別好吃!」參與民眾鄒庭涵分享,過去在飲料店工作時,就常聽說水林的番薯特別好吃,因此自己會在備做地瓜牛奶的原料時偷吃幾口。他覺得,水林番薯相較於其他番薯的口感好上許多,「不像有些地瓜是那種澀澀的,這邊的就比較綿,然後比較好吃。」而為杜絕不肖業者打著水林名號銷售番薯,鄉公所推動「水林番薯產地證明標章」,不僅能保障番薯農民權益,行銷上也能與其他番薯做出區隔。鄉公所農經課課員邱奕融說:「我們公所想要用這個標章來造成市場區隔。」近年來,當地農民更透過契約耕作的方式,事先與廠商協調產品數量及交貨規格等,以改善過度生產導致的滯銷問題。一年一度的番薯文化節,是水林鄉民積極參與的盛會。現場除了烤番薯世界紀錄挑戰、千人炕窯及挖番薯體驗活動外,還有農特產市集與學生表演,吸引許多外地民眾前來參加。主辦單位期望,透過這場盛事,讓更多人認識在地以引為榮的水林番薯。
生活
第1733期
妙烹在地農產 綠料理賽煮出低碳健康
2020-10-22
【記者駱芷萱雲林報導】「人肚子餓就是要吃,當然我們就是要吃好吃的東西,如果好吃又健康那就最好了。」雲林縣環境保護局於雲林縣私立義峰高級中學首度舉辦「綠料理達人PK競賽」,以「食在地,吃當季」為主題。17日決賽中,聚集專業組及達人組各10組參賽者一決勝負。參賽者兩人一組,利用雲林縣20個鄉鎮市在地特色農產品,在兩小時內烹煮出一道蔬食料理。選手們聚精會神且有條不紊地將菜切好、下鍋、翻炒再調味。其中義峰高中餐飲管理科學生蔡府祐和楊訓宇烹煮「繽紛紅蔬食蘑菇燉飯」,他們在翻炒燉飯時一匙接一匙加入火龍果醬,讓白色的料理漸漸染上鮮艷的粉紅色。這道菜從其他料理中脫穎而出,味道、外觀及營養價值上皆獲得評審青睞,最後順利奪冠。 選手在蘑菇燉飯中加入火龍果醬,讓整道菜的顏色瞬間鮮艷起來,深得評審芳心。 圖/駱芷萱攝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學生張凱閔和黃洪鋒在料理中融入多種雲林特產,烹煮出「食素法燉菜配黑蒜燉飯」。他們將自製羅勒油塗抹在五種蔬菜上做成燉菜,燉飯則加入雲林莿桐特產的黑蒜頭和黑金剛花生。黃洪鋒解釋,西餐多使用含肉的高湯、肉類,素食者無法食用。他們經過多次改良,認為使用自製油燜燉可以讓菜更入味,「希望素食者也可以吃到好吃的法式料理。」 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學生黃洪鋒運用自己製作的羅勒油烹調,除了讓料理比較入味之外,也不容易烤焦。 圖/駱芷萱攝評審杜孟家覺得選手們整體的表現不錯,但有部分料理未煮熟和味道過鹹,他說明烹調蔬食的關鍵是掌控火候以及拿捏調味,「蔬食最好是原汁原味,我比較在意的是它原始的味道呈現出來。」評審之一、雲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黃素華則滿意選手們擺盤的特色及食材選用,她解釋不同顏色的蔬菜含有不同營養價值,色香味俱全之外也有益身體健康。 評審們試吃選手們的成品,以味道、外觀及營養價值作為標準,進行一場激烈的討論。 圖/駱芷萱攝為了結合環保與健康,主辦方希望透過蔬食料理比賽,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食在地、吃當季」。雲林縣環保局綜合計畫科科長鄧雅謓說道:「食物有一個里程(註),透過食在地就可以減少碳足跡。」她覺得現場的選手用心選食材,利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美味的料理,符合這次主題的概念。註:食物里程指的是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之間運送的距離,也就是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希望環境教育的推廣不是只是一次性的活動,我們要往下延伸。」鄧雅謓也說明,這一次得獎料理的食譜將做成電子書,分享到網路社群。另外,雲林縣環保局會挑選十處長青食堂,用獲獎的蔬食料理為爺爺奶奶們加菜,他們品嚐之後可以嘗試回家料理,讓減碳生活、低碳飲食深入社區。 「食素法燉菜配黑蒜燉飯」運用了雲林在地的各種食材合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料理。 圖/駱芷萱攝
新知
第1733期
人臉特徵成密碼 助驗證產銷履歷
2020-10-21
【記者崔兆慧綜合報導】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對於食品安全越發重視。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簡銘伸帶領學生團隊,研發「組合式生物特殊辨識技術之智能合約與資訊交換區塊鏈裝置」,對食品供應鏈人員及檢驗單位進行人臉辨識,確保資訊無誤,以保障消費者權益。此技術在「2020第十六屆烏克蘭國際發明展」得到金牌獎。裝置會先透過人工智慧進行人臉辨識,將臉部特徵轉換成區塊鏈(註)上的私鑰(即密碼),並對資料進行加密,接收者透過區塊鏈,便能驗證資料是否正確,而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臉部特徵,可確保交換資訊雙方身分的唯一性。團隊成員、資工系學生蔡侑達說明,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用戶不須透過第三方即可交換資料,使資訊安全更有保障。註:區塊鏈為去中心化的雲端資料平台,平台內資料皆會被加密(稱為區塊),使得區塊內容難以被篡改。 裝置將人臉辨識結果作為區塊鏈加密應用,轉換而成的私鑰可以在區塊鏈上讀取、交換資料。 圖/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提供簡銘伸提到,虎科大設有農業與生物科技產品檢驗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農檢中心),又因校址鄰近西螺果菜市場,團隊於是產生將食品檢驗、人臉辨識及區塊鏈結合的靈感。此裝置可將食品檢驗資料電子化,並儲存在區塊鏈上,從生產端、食品檢驗單位到經銷商等人員交換資料時,都須進行人臉辨識,且後續可進行驗證,資料有誤時也能追查是哪個環節出錯。現有農產品產銷履歷只能查到產地等資訊,且無法得知每份產品的檢驗報告。簡銘伸補充,未來將開發消費者端APP,檢驗單位可先將報告上傳至區塊鏈,消費者在購買食品前,就能以APP查詢相關履歷。也因供應鏈上每一步驟都有經人臉辨識加密,能有效監督業者和檢驗單位、提升產品品質。小型養雞戶、有機蔬菜批發商汪珍寬說:「此裝置對消費者和良心業者都是保障,實名制也讓檢驗人員不敢亂來,支持這種做法。」目前此裝置正在虎科大農檢中心試營運,簡銘伸提及,因擔心伺服器無法負荷龐大流量,現階段還無法提供消費者加入,但已確定實際運作無虞。團隊初步將學校附近農民和檢驗單位的人臉辨識結果,加密放在區塊鏈上,確認裝置可以追蹤每筆資料的來向,使交易變得更公開透明。 虎科大資工系副教授簡銘伸帶領學生蔡侑達、王景寬、吳偉翔,研發結合人臉辨識與區塊鏈的裝置,於「2020第十六屆烏克蘭國際發明展」得到金牌獎。 圖/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提供「此裝置的成本僅3000元,可望在市場中普及。」簡銘伸補充,團隊取得人工智慧系統開發版,得以減去購買系統的成本。未來計劃由團隊提供區塊鏈平台,農民或檢驗中心只需再購入拍攝人臉用的鏡頭,便能引用此技術。此外,他們也希望裝置能夠在民國110年被廣泛使用,為食品產業鏈建構更清楚安全的交易環境。
生活
第1718期
一同作「伴」 禮盒賽盼增農產附加價值
2019-12-18
【記者王薇妮宜蘭報導】說到來台灣必買的伴手禮,你會想到什麼呢?「2019北台灣創意烘焙『在地農特產品創意伴手禮』」決賽14日於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舉行。來自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的郭品志與劉經華以「紫地瓜芋泥米穀紅面番鴨酥」、「霸金紫薯地瓜金沙螺旋酥」與「米穀杏仁角鳳梨酥」三樣酥餅綜合而成的禮盒拿下金獎。 參賽選手以玫瑰作為作品造型,為了統一片片花瓣的形狀,仔細地於手中塑型。 圖/王薇妮攝競賽規定選手在三小時內以芋頭、地瓜及米穀粉為主要材料,做出富有創意的伴手禮禮盒。有選手發揮巧思,以精緻外型取勝,如十二生肖動物造型芋頭糕餅、玫瑰造型芋泥蛋黃酥等,十分吸睛。有些作品外觀雖樸實,內餡卻豐富且創新,如包入芋泥、起司與魚鬆的月餅、撒上可可粉的芋頭酥皆讓人印象深刻。 小動物模樣可愛的造型內選手以芋頭作為餡料,以十二生肖動物為發想的酥餅禮盒在現場備受討論。 圖/王薇妮攝兼顧亮眼造型與多樣化內餡的系列作品讓郭品志與劉經華在本次比賽中拿下金獎。「紫地瓜芋泥米穀紅面番鴨酥」以紅面番鴨為造型,內餡結合芋頭香與紫地瓜的纖維口感,外層則有蓬萊米穀粉增添米香;一口咬下「霸金紫薯地瓜金沙螺旋酥」,滿滿的烤熟黃地瓜與鹹蛋黃溶於口中;外層刷上的金粉為糕點增添質感。在「米穀杏仁角鳳梨酥」中,選手以杏仁角增添口感層次,致力和市面上的鳳梨酥做出區隔。精緻外型與口味和諧的餡料受到評審青睞,然而郭品志透露比賽過程中團隊其實曾遭逢重大挑戰,「我們在將烤好的鳳梨酥翻面時,失手打翻。」所幸剩餘時間充足,兩人才能趕緊重做一次,扭轉局勢。 來自南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的黃志揚隊伍不同於其他組的紙製禮盒,選擇以編織籃和絲巾做為包裝,以響應環保。 圖/王薇妮攝糕點口味僅佔競賽評分標準50%,禮盒的造型與擺設是另一項重點,佔35%分數,因此選手無一不用心設計伴手禮的禮盒外觀。來自南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的黃志揚表示為了環保,他們選擇以編織籃與絲巾為作品包裝,「伴手禮吃完後那些禮盒都是垃圾,但我們的編織籃和絲巾可以再利用。」 此次的冠軍隊伍、來自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的郭品志與劉經華在過程中即使失誤發生意外,兩人也再次共同合作完成作品。 圖/王薇妮攝比賽由聖母醫護餐旅管理科與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社區合作舉行,承辦此賽的聖母醫護學生輔導中心主任黃正璋表示宜蘭產業以農業為主,農產價格與銷量起伏會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他們因此與社區共同發想,利用伴手禮形式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並舉辦此賽期望為社區注入年輕創意。他也提到,比賽規定參賽學生須無償提供配方與做法供社區發展使用,而作品在未來發售時會印上社區與創作者聯名標示,「我們認為這樣才是同時幫助社區,又能讓大學生達成自我實現的方式。」
生活
第1714期
在地農產添新意 戚風蛋糕「捲」入台灣味
2019-11-20
【記者王薇妮新竹報導】鬆軟溼潤的糕體、濃郁的奶油內餡,風靡世界的戚風蛋糕讓觀眾垂涎欲滴。「2019全國創意烘焙競賽——創意戚風蛋糕捲」決賽17日於中國科技大學新竹校區舉行,入圍決賽的15組大專院校隊伍將各自的烘焙技藝結合台灣在地特色農產。最終,南臺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的黃靜宜與陳昭淯以結合桂花和烏龍茶口味的作品獲得評審青睞,奪下比賽冠軍。 參賽選手在柔軟的蛋糕內鋪上奶油、各式水果作為內餡,待捲起後切片即可端上桌。 圖/王薇妮攝比賽要求選手在不到三小時內做出四條戚風蛋糕捲,因此隊上兩人必須合作無間,才能最有效率地打造完美戚風蛋糕。選手抱著鍋盆,快速地打蛋白;另一位團隊夥伴則細心地加熱巧克力片,待其融化。隨著時間流逝,比賽接近尾聲,各家好手紛紛從烤箱端出熱騰騰的蛋糕體,抹上各色鮮奶油,再小心翼翼地捲起蛋糕,最後點綴上巧克力雕花、水果、小玩具等裝飾品,放在佈置好的餐台上讓評審與觀眾一同欣賞。 參賽選手在戚風蛋糕的溼潤度與蓬鬆度上仔細拿捏,無論是烘烤、冷凍的時間都須小心計算。 圖/王薇妮攝冠軍作品「桂花烏龍蛋糕捲」以烏龍茶葉作為蛋糕主體口味,內餡則鋪上鮮奶油與桂花蒟蒻,最後以小藍莓等水果簡單裝飾。桂花與烏龍茶的清爽結合、簡單乾淨卻不失典雅的蛋糕外觀,讓黃靜宜與陳昭淯成功拿下比賽冠軍。黃靜宜提到,他們當初為了增加口味特色,曾將萊姆酒加入內餡的桂花蒟蒻中,但發現萊姆酒味道過於強烈,蓋過桂花的清香,只好在前一天晚上緊急更改配方。談到獲勝關鍵,他則說:「我們和其他組比起來,口味較單純,顏色也很樸實。」即便取消最有特色的萊姆酒,他認為簡單的作品同樣能展現特別之處。 冠軍作品以加入桂花蒟蒻與鮮奶油,再以烏龍茶葉入糕體,清爽的口感與簡約卻和諧高雅的裝飾獲得評審青睞。 圖/王薇妮攝而來自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的翁堂凱和陳欣妤則以香蕉、百香果搭配可可融入作品拿下優勝。翁堂凱表示,要平衡香蕉和百香果的味道十分困難,而陳欣妤則認為糕體的口感最難拿捏,因此他們曾就水果味道的和諧以及蛋糕水分多寡多次修改配方。針對戚風蛋糕的製作訣竅,他們皆認為蛋白是最關鍵的因素,「蛋白如果打得好,整個糕體的蓬鬆程度、密度都會很好看。」 弘光科大選手翁堂凱和陳欣妤的作品以香蕉和可可做雙色蛋糕體,並以百香果搭配夏威夷果做餡料,在酸甜味中融入堅果香。 圖/王薇妮攝多位評審在最終講評時提到,戚風蛋糕非常柔軟,因此溼度和柔軟度需要特別拿捏,裝飾部分則講求簡單、乾淨。許多作品口味多樣但未能平衡,裝飾也太過繁複,因此未來製作蛋糕時應有所取捨。他們也讚許學生們發揮各式巧思,將在地台灣水果、茶葉等農產融入蛋糕中,「無論是否得獎,都希望這場比賽能成為同學們在烘焙路上的養分,未來能持續精進、茁壯。」 在眾多甜的蛋糕作品中,一組鹹味的戚風蛋糕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表皮點綴蔥花、內餡包入黃瓜,驚艷許多學生與評審。 圖/王薇妮攝
生活
第1695期
手作麵包飄果香 烘焙賽盼推在地農產
2019-01-02
【記者蕭佳宜高雄報導】選手打開烤箱,俐落的使用「出爐鏟」取出熱騰騰的麵包。當麵包被小心翼翼切開時,不僅有麵包濃郁的香氣撲鼻而來,更夾雜著水果清香。「2018第二屆帕莎蒂娜正修盃全國創意烘焙大賽」在去年12月26日於正修科技大學登場,本屆賽事要求選手以高雄農特產品作為主原料,在激發學生的創意同時,希望透過新式伴手禮和歐式麵包的開發,協助推廣高雄在地農產品。 計時器響起時,選手俐落地運用「出爐鏟」取出烤箱內熱騰騰的麵包。 圖/蕭佳宜攝本次競賽內容包含製作伴手禮及烘焙歐式麵包兩大項目,參賽者須將指定食材融入作品中,大會規定選用的主原料包括鳳梨、香蕉、荔枝等高雄農特產品。正修科大餐飲管理系學生王武瀚以及李庭翊,以「燕巢珍珠芭樂麵包」和「大樹鳳梨馬林糖」奪得大專組的金牌。在食材選用上,他們選擇市面上較不常見的芭樂作為歐式麵包的主原料。他們表示因芭樂經過烘烤後,其香氣和味道會鎖在果乾內,再混合冰梅、奇亞籽以及核桃,最終製成口感具豐富層次的歐式麵包,獲得評審青睞。 「2018第二屆帕莎蒂娜正修盃全國創意烘焙大賽」中,選手以高雄在地農產品為主原料,製成伴手禮及歐式麵包。 圖/蕭佳宜攝比賽過程中,可以看見選手們不斷切割麵糰,再重新揉捏、塑型,一再重複相同的動作。對此王武瀚透露,製作麵包的關鍵在於「整型」的步驟。在揉捏的過程中需使生麵糰內的果乾平均分佈,以避免麵包外觀以及口感上的不平衡。所以,揉捏麵糰的手感也是不可輕忽的一環。王武瀚進一步說明,無論是揉捏、整型、進爐的時候,都應注意是否傷害麵糰,以避免拉扯造成的皺褶。除了限定原料,商品化也是本次競賽的評分項目之一。參賽者需考慮當產品進入市場後,大量生產時可能耗費的人力和時間成本。獲得銀牌、高雄餐旅大學烘焙管理系學生彭筠堤分享,其他全國性的烘焙競賽則較重視作品的裝飾是否精緻、華麗,與本次比賽不同。主辦人、正修科大餐飲管理系助理教授謝仁宗認為,選手在比賽時應考量成本及產品價值,以應對不一樣的比賽形式。謝仁宗認為,廠商得以透過學生在比賽中的創意發想,看見特定農產品於市場販售的可能性。他以台南龍眼製成龍眼乾售出為例,經由加工處理的新鮮水果,不但得以延長其保存期限,更能夠增加在市場上的販售期。因此,他也表示透過販售伴手禮、麵包等再製品,無形中能為農民提供幫助,解決他們可能面臨的蔬果生產過剩問題。
新知
第1694期
植物生長加速器 提升農產量
2018-12-26
【記者孫佾妘綜合報導】耕作時,除了使用肥料,灌溉用水也可進一步加速作物生長。由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學生創立的「鵬鴻農創」,結合農化背景和淨水器專家林沐德的專利技術「植物生長加速器」,以紅外線共振切割出穩定的小團簇水分子,幫助植物吸收養分,提升作物產量。目前就讀中興土壤環境科學碩士班的邱凱業表示,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老年人口,年輕勞力相對缺乏。因應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需求增加,該項發明除了在有限的資源下增加產量,協助農民以更輕鬆的方式耕種,更重要的是改變大眾觀念,「其實農業也可以賺到錢,其實也可以不要這麼累。」盼年輕人願意踏入農業生產,讓它不只是一個老化的產業。團隊成員陳嘉佑指出,團隊觀察農業環境面臨產量達上限、 土壤劣化、作物營養價值下降等問題,目前市場已經有一套精準施肥或是品種改良的公式,要在短期內發現其他可以提高產值的東西有限,「需要肥料的時候就使用肥料,病蟲害來時就使用化學性的農藥。」他說明這種直接性的「慣行農法」易導致土壤劣化和可耕地下降。水在植物吸收養分過程中十分重要,「植物生長加速器」將水優化成最好吸收的型態,三大特色是將水的團簇變小、降低水張力還有使水分子穩定。一般的水約聚集15至18個水分子,而改變後的小團簇水分子則只有五至八個,大幅增加相同體積水的表面積。水體積變小,可攜帶的養分變多,因此植物吸收養分的速率和比例上升。不但可增加產量,亦可增加肥料吸收率,減少過度施肥的可能性,降低土壤鹽鹼化和水汙染。邱凱業說:「水不穩定的話,可能從土壤到根部就已經沒效了。」他解釋,將水分子變小的技術已行之有年,此項發明最核心的影響是讓水分子穩定。傳統以磁力線切割的水分子容易還原,僅適合用在水耕植物,但以紅外線共振的「植物生長加速器」則可讓水以小分子形式存在至少三天,確保它得以被植物吸收。相對於新技術,傳統技術需消耗磁鐵和電力,一般台灣的農業環境取電不甚方便,耗材又耗能。該項發明於12月14日獲得「2018台灣拜耳創新獎」農業組優勝,而早在獲獎前它便已在全台多處農園實行,包含台南、彰化、宜蘭和桃園,用在荔枝、芽菜、菇類、蘭花等植物。團隊統計目前至少提升三成產量,同時提升作物良率,扣掉成本也能增加三成收益,對農業生產有顯著成效。
生活
第1691期
乳酪融合台農產 12款蛋糕限時烘焙
2018-12-05
【記者許容瑄新竹報導】「比賽開始!」選手快步走向前預熱烤箱,另一人在工作檯前將食材一一拿出,準備大展身手。「2018全國創意乳酪蛋糕競賽」1日於中國科技大學新竹校區舉行,最終由來自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的學生林婉婷與朱芊樺從15組隊伍中脫穎而出,拿下冠軍。 選手因長期的練習而在手上留下印記,參賽者將巧克力擠上冰過的模型表面,希望做出美麗的巧克力裝飾。 圖/許容瑄攝濃郁的奶香從烘焙教室中傳出,選手們小心翼翼地切著裝飾用水果,並撒上巧克力粉點綴。今年烘焙比賽的主題元素為「台灣農產品」,兩人一組的團隊必須在二個小時45分鐘內做出12個含台灣在地農產品的乳酪蛋糕,考驗選手控時的能力。其中的八個蛋糕還得經過擺盤與裝飾設計,並將成品展示在賽前佈置好的餐台上,供評審評分。 大專組冠軍「金質獎」、來自宏國德霖科大廚藝系學生林琬婷與朱芊樺的乳酪蛋糕作品,融合鐵觀音、紫糯米、桂花等多樣元素,層次豐富。團員朱芊樺表示,乳酪吃多容易膩,因此選用「花」、「茶」作為解膩的秘密武器。他們將鐵觀音茶湯與敲碎的消化餅乾融合鋪底,接著倒入香濃的紫糯米乳酪慕斯做主體,淡紫色的慕斯與上層帶有清香的桂花凍完美融合,最後再以海鹽焦糖慕斯點綴。雖獲得冠軍,但他們表示因為器材問題,無法有效掌控時間,所以成品並沒有達到最好的狀態,「場地提供的冰箱比我們想像中的容易發熱,乳酪很難凝固,因此在製作過程膽戰心驚」。 宏國德霖科大獲得金質獎的作品,將鐵觀音茶餅與桂花凍穿插在兩層乳酪之中,除去膩口的的感覺。 圖/許容瑄攝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團隊在比賽中獲得佳作,團員、剛從餐管系畢業的學生許麗玫也認為賽場冰箱溫度不夠低,導致作品來不及凝固成形,「我們索性把蛋糕連同軟式模具一起剪下,才有完整的成品能做最後的裝飾和擺盤。」團隊靠著臨機應變,才勉強做出比賽成品。 國立屏東科大的選手以碗將底部的餅皮一一塑成圓形,配合整體造型的呈現。 圖/許容瑄攝評審、知名飯店烘焙主廚趙嘉林在賽後檢討時表示,多數隊伍把農產元素的比例放太重,導致主食材乳酪的味道不夠突出,「拿捏好主食材跟其他元素味道上的平衡是關鍵,也是大家要再多練習的地方。」比賽主辦方、中國科大指導老師張金印提到,這場賽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學生交流的平台,「相信彼此之間的互相觀摩與學習能帶給大家許多啟發。」他也期望選手們運用今日所學,持續在未來烘焙的道路上精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