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專題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2025-04-17
專題
觀光熱下失控的交通秩序 微電車亂象充斥金門街頭
焦點
2025-04-17
專題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焦點
2025-04-17
專題
誰搶走了門票? 黃牛和粉絲間的共生與拉扯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自閉症家庭無休照顧的出口:喘息服務的供需難處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1
專題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體育
第1799期
邱羿臻短水道破全國紀錄 劉姵吟傷後游出雙冠
2024-11-15
【記者林宜婷高雄報導】哨聲響起,水花四濺,113年全國冬季短水道游泳錦標賽於7日至11日在高雄市立國際游泳池登場,來自臺北市立大學的邱羿臻在18及以上歲級女子組(以下簡稱女子組)游泳50公尺自由式奪下第一,創下24秒85的佳績,也同時打破大會及全國紀錄,成為臺灣首位短水道游入25秒的女將;同樣來自北市大的劉姵吟也在女子組游泳100公尺混合式與200公尺自由式和蝶式榮獲第一的殊榮。 競技游泳中短水道與長水道的長度分別是25及50公尺。短水道考驗選手們轉身蹬牆的能力,藉由轉身到蝶腳(註一)的抗水阻力與蹬牆時的瞬間爆發力,幫助選手提高泳速,也常是比賽致勝的關鍵。 註一:膝蓋微彎,雙腿輕鬆的向上抬起並同時向下壓水,壓水的過程中腳背順著水流壓直,直到雙腿壓直。 邱羿臻除了拿下游泳50公尺自由式的第一外,還囊括了50公尺蛙式、蝶式以及100公尺蛙式的金牌。她笑道:「看到成績進步,心裡就會很開心。」談及打破紀錄,邱羿臻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情緒起伏,還說:「其實蠻意外的,因為早上的狀態不是很好。」對於籌備賽事累積的身體疲勞,以及訓練狀況不佳造成的心理壓力,她表示幸好有透過放鬆及短暫休息的調整,才能將狀態找回來,好好表現,「告訴自己放寬心,不要那麼在意。」 面對選手常會有的低潮期,邱羿臻坦言那是段難熬的時期,她分享在一定的訓練量下,看見自己成績沒有提升,反倒退步,無力感容易襲擊而來,「會開始懷疑要不要繼續游泳下去。」右肩曾脫臼,經歷過開刀手術的劉姵吟則堅定地說:「游就對了,痛也要游,堅持下去。」即便舊傷的疼痛還是會造成訓練上的影響,她仍認為,對於運動選手來說受傷在所難免,最重要的是慢慢將傷養好,並做好復健及準備,重回賽場挑戰自己,才是最終目標。她說道:「想給可能在經歷受傷或是害怕受傷的選手們一些經驗分享。」 談到游泳競技在大專院校的發展,北市大水上運動學系主任、游泳隊總教練許志傑表明,雖然游泳風氣近年來逐漸提升,不過,他發現不同的大專院校在游泳資源挹注上仍存在很大的差異,大專選手會更需要在不同泳式及游泳距離上,進行專項的訓練。許志傑也說明,專業教練的師資及場地設置,會影響大專選手的發展也會間接影響高中選手在未來規劃上對學校的選擇,「並非各個學校都有公開組的訓練資源。」 提及游泳競技發展的未來期許,曾赴日訓練的劉姵吟提出對選手訓練資源的看法,「希望可以效仿日本團隊在水中架設攝影機。」幫助選手對姿勢的檢討與調整。許志傑也強調,透過建立游泳課程及社團,並投入資源發展校隊,延續競技游泳持續發展的可能。
體育
第1740期
短水道泳賽高手雲集 前三齊破全國紀錄
2020-12-17
【記者陳宥菘嘉義報導】出發訊號聲響起,選手奮力跳入水中,激起大量水花。109年全國冬季短水道游泳錦標賽(以下簡稱短水道錦標賽)10日至14日於國立中正大學游泳池盛大登場。其中,18及以上歲級男子組100公尺蛙式決賽,由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國手吳浚鋒以59秒14,一舉刷新全國及大會紀錄59秒88,強勢摘金。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蔡秉融與臺北市立大學陳志明一路緊追在後,分別繳出59秒32、59秒57的成績,同樣打破全國及大會紀錄。 18及以上歲級男子組100公尺蛙式決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浚鋒、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蔡秉融、臺北市立大學陳志明三人最終成績皆優於全國及大會紀錄,創下「三人齊破紀錄」的景象,獲得場邊觀眾熱烈地喝采。 圖/陳宥菘攝相較一般游泳賽事水道長50公尺,短水道錦標賽水道僅25公尺,選手出發不久,雙手便會碰觸對面池壁,也因此碰牆轉身與跳水時的爆發力及技巧成致勝關鍵。100公尺蛙式決賽中,第四水道吳浚鋒從潛泳浮出水面後持續以些微差距領先眾人,最終抱走冠軍。吳浚鋒是國內50公尺蛙式紀錄保持人,擅長短距離(50公尺)蛙式與自由式。此次短水道100公尺蛙式項目,是他第一次報名參賽,對於成功摘金更破二紀錄,他感到相當驚訝,「一般來講我都游50公尺,之前100公尺蛙式都游不太完。」然而,吳浚鋒解釋,透過扎實的基本體能訓練,提升自身肌耐力,讓他順利奪冠。他也提到,未來不排斥繼續參加此項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浚鋒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蔡秉融亦敵亦友,兩人賽後會一同觀看比賽影片,分析彼此賽場上的表現,並討論哪些動作與技巧做得很好或需要改善。 圖/陳宥菘攝100公尺蛙式銀牌得主蔡秉融於月初其他賽會相同項目中游出1分33的成績,與全國紀錄僅差近半秒。對於本次賽會他提到,「我本來想拚冠軍加破全國紀錄,沒想到浚鋒的耐力好起來了!」蔡秉融坦言,吳浚鋒的跳水與轉身兼具速度與力量,比起其他選手更有奪牌優勢。這次賽程前三名選手一同突破全國及大會最佳紀錄,原紀錄保持人、銅牌得主陳志明則説道:「沒有太在意紀錄被破,這是良性競爭,自己也因此有動力練習。」他說明,賽前設定要突破自身全國紀錄,最終也順利達到期許。不過他未來仍會針對跳水、轉身蹬牆進行訓練,盼能再次改寫紀錄。 臺北市立大學陳志明表示,「蛙式」是短水道與長水道比賽中差異最多的泳姿,若選手爆發力好且肌肉量足夠,加上流暢的跳水及蹬牆轉身後的「大划(註)」,選手的速度就會快。圖/陳宥菘攝註:在出發和每次轉身之後, 選手身體完全沒入水中時,可以做一次手臂向後划至腿部的動作。2021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東京奧運)游泳國手、臺體大王星皓則於18及以上歲級男子組400公尺及100公尺混合式決賽中,分別以4分11秒97、53秒69,雙雙突破全國及大會最佳紀錄,也成功囊括400公尺、200公尺、100公尺混合式三項目之全國紀錄。王星皓於2019香港游泳公開賽「200公尺混合式項目」達到東京奧運參賽A標後,直至今年都積極訓練,盼能再搶下與標準僅差0.02秒之400公尺混合式A標。雖目前仍未達標,但他說明,「因為奧運剩將近半年,我現在會完全專注在200公尺混合式上面。」他期望能拚進東京奧運前八強。 混合式中選手依序進行蝶式、仰式、蛙式、自由式,參加混合式比賽的選手,四種泳姿都需具良好基礎,且具良好體力,才有機會取勝。 圖/陳宥菘攝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王星皓在本次賽會中打破18及以上歲級男子組400公尺及200公尺混合式全國紀錄,也順勢成為混合式全三項距離的紀錄保持人。 圖/陳宥菘攝而國立臺灣大學卓承齊幾年前便從游泳競賽轉向公開水域競賽,競賽距離多以公里為起跳。而他在本次賽會共報名參賽多達15個項目,他解釋除了透過「以賽代訓」外,也能同時驗收近期積極訓練成效。「長距離要一點一滴累積,不可能練一下、一個禮拜體力就會很好。」卓承齊目前放眼明年五月的東京奧運馬拉松游泳資格賽前15名,並維持亞洲區排名,以順利拿下東京奧運的參賽門票。 國立臺灣大學卓承齊幾年前轉為公開水域選手,他表示相較於此次「短水道」游泳競賽以「競速」為主,公開水域更注重戰術的運用以及體力的調配。 圖/陳宥菘攝
體育
第1733期
冬季兩項動靜兼具 林憲佑首參賽奪銀
2020-10-22
【記者徐宇昕高雄報導】直排輪選手過彎減速並滑入射擊場,射擊五發子彈後加速滑行。109年第十三屆全國中正盃冬季兩項(直排輪射擊)運動錦標賽於18日在高雄市現代五項暨冬季兩項運動訓練中心登場,冬季兩項原本結合滑雪和步槍射擊,但台灣改用直排輪和手槍射擊替代。本次競賽社會組僅有八位參賽者,包含三位來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直排輪專長的選手,其中林憲佑拿下亞軍。 冬季兩項錦標賽選手分次出發,出發時間間隔五秒,賽後計算「讓秒時間」成最終成績。 圖/徐宇昕攝社會組賽事中選手每滑行1000公尺就必須進入射擊場射擊五發子彈,總共滑行3000公尺、射擊兩次。若有一發子彈未擊中則加罰30秒,最終將競速時間和加罰秒數計算總和得出比賽結果,時間較短的選手獲得勝利。競賽中,兩位臺體選手林憲佑和賴奕翔幾乎全程並肩滑行,而同校的李宗芠雖一路領先其他大專選手,但因林憲佑的射擊命中率較高,加罰時間較少,最終脫穎而出。 社會組在兩輪射擊總共射出10發子彈,一發未擊中則加罰30秒,因此命中率成為致勝關鍵。 圖/徐宇昕攝林憲佑和賴奕翔皆首次參加冬季兩項比賽,賴奕翔說:「射擊和直排輪比賽感受非常不同,在溜完直排輪時容易喘,但射擊卻需要穩定手及槍身,因此難度很高。」此外,林憲佑賽後分享,一般的直排輪競賽只有繞道競速,但冬季兩項增加射擊讓比賽更多元且有趣。他也補充,一般競速的直排輪場地多是橢圓形,而冬季兩項則有S型彎道的柏油賽道,更考驗選手的過彎能力。本次賽會總共有112人參賽,但選手多集中在國小和國中,高中組和社會組參賽人數極少。對此,中華民國現代五項暨冬季兩項運動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副秘書長孔憲文說明,雖然協會用直排輪代替滑雪以推廣冬季兩項,但由於在台灣投入直排輪訓練的人口普遍年齡較低,也造成冬季兩項的參賽者多以小孩為主。 由於參賽選手缺乏射擊經驗,因此在比賽現場有射擊隊的成員輔助選手裝填子彈、操作槍枝。 圖/徐宇昕攝除此之外,這次參賽選手多數沒有射擊相關經驗。林憲佑表示,因學校沒有射擊訓練,若想要精進則需自行找尋機會。孔憲文說明,在台灣由於缺乏滑雪場地,無法培訓冬季兩項選手,只能透過協會推薦相關專長的選手送往國外訓練。但出國訓練成本高,因此也少有選手成功出國培訓。目前協會僅能藉由每年舉辦兩次比賽推廣此項目,期盼以此提升冬季兩項在臺灣的關注度。 來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李宗芠,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參加冬季兩項的相關競賽。 圖/徐宇昕攝 來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賴奕翔(右)、林憲佑(左)都是首度參賽,兩人皆表示未來還想持續參加相關競賽。 圖/徐宇昕攝
體育
第1717期
遙遙領先 余政賢室內划船技壓全場
2019-12-11
【記者李昱亭台中報導】選手們在測功儀上就位,緊抓握把蓄勢待發,待比賽信號響起,背部後仰並奮力拉起握把,在靜止不動的儀器上重複著划船姿勢。108年全國冬季室內划船錦標賽在7日於台中市立大里高級中學舉辦,由就讀長榮大學的余政賢以6分38秒2拿下公開男子組75公斤量級以下項目金牌。室內划船比賽使用的比賽儀器為「測功儀」,透過電腦計算選手的力量強度、滑行時間與距離。用於紀錄成績的屏幕位於儀器前方,顯示出每位選手的代表船隻,隨著選手做出划船動作,螢幕上的小船會緩緩移動,代表目前的滑行距離與力量強度。 中華民國108年全國冬季室內划船比賽7日於台中舉辦,男子公開組75公斤量級以下項目金牌由就讀長榮大學的余政賢(右二)奪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王致邦(右三)則拿下銀牌。 圖/李昱亭攝比賽一開始,屏幕上余政賢的船隻便與其他選手拉開距離,一路領先至比賽終點。雖然奪得金牌,但他認為自己賽前過於緊張,未能發揮平常水準,成績不如預期。「因為對手幾乎為比賽的常見選手,彼此競爭激烈,排名常隨時變更。」他分析,由於不知道其他選手的練習狀況,故自己只能在比賽中觀察對手表現,同時調整自己的力量強度,以保持領先。「我對自己表現不滿意,上一次成績更好。」得到銀牌、就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王致邦坦言,由於先前出賽108年全國運動會戶外划船75公斤以上量級,短時間為此次比賽降低體重,影響到力量強度的發揮,也感受到壓力。比賽帶來的緊張感,他會在腦內反覆模擬比賽情況,以把握比賽中在最佳時機發揮力量的瞬間。 本次比賽儀器為測功儀,以電子感應方式測量選手力量強度與協調性,選手須自行設定合適的風阻係數以模擬戶外划船情形。 圖/李昱亭攝除室內划船賽外,余政賢與王致邦亦常在戶外划船比賽交手。「室內划船比賽過程中不停思考如何撐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余政賢解釋,戶外划船有風浪、翻船等的因素,反觀室內划船相對安全穩定,且較注重體能與心肺耐力,如何在2000公尺的賽程中調整呼吸節奏,讓自身在體力透支的情況下,仍得以撐到終點至關重要。王致邦則分享,為應對浪潮的變化,戶外划船比賽注重技巧性,室內划船則要求速度與體能的協調,因此自己在室內划船比賽中特別注意速度的安排。 男子公開組75公斤量級以下項目需划行2000公尺,非常注重心肺耐力與呼吸節奏的安排。 圖/李昱亭攝中華民國划船協會副理事長林震吉表示,由於台灣天氣與地形因素,戶外划船的比賽場地較為難找。此外,室內划船沒有水域需求,較容易舉辦,因此從室內划船比賽開始推廣划船運動最為合適。他希望未來台灣各校投入資源,在提供室內划船的比賽場地同時,也有助提高此項賽事的能見度,讓台灣人更加熟悉划船運動。
體育
第1716期
資源缺乏致選手不足 現代五項發展受限
2019-12-04
【記者姜期儒高雄報導】「108年全國協會盃現代五項運動錦標賽」11月29日至12月1日於高雄市楠梓現代五項暨冬季兩項訓練中心舉辦。其中,國立臺南大學學生陳柏翰在各分項皆表現亮眼,以總積分994的高分遙遙領先其他參賽者,最終在社會男子組個人賽獲得冠軍。然而,選手之間懸殊的差距,其實也顯示出現代五項運動正面臨選手缺乏的困境。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陳詠怡在射擊項目表現亮眼,最終以總積分786分的成績,獲得社會女子組個人賽亞軍。 圖/姜期儒攝現代五項為一種多項目運動,結合擊劍、游泳、馬術、跑步、和射擊,強調選手綜合性的能力。每個項目皆會計算積分,最終積分最高的即為冠軍。不過,本次賽事因安全考量並沒有進行馬術項目,因此事實上僅進行四項比賽。「因為一天要比很多項目,體力及心態上都要自己做好調適。」就讀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的陳佑薇分享,就算一開始領先,也不可掉以輕心,尤其跑步射擊項目是重要的追分賽,為拉開積分的好機會。 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的陳佑薇為社會組最年輕的選手,她靠著跑步射擊項目的優異成績追分,一舉拿下社會女子組個人賽冠軍。 圖/姜期儒攝現代五項雖為亞洲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項目,但國內參與選手仍少,今年的社會組賽事僅24人報名參賽。「可能只有第一二名是以前就有在練習的選手,之後幾名就只是來參與的而已。」帶領學生參賽的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教練陳瑞斌坦言,台灣非常缺乏現代五項選手,僅左營高中有正規的五項訓練。嘉南藥理大學教練王暉評則點出經費問題,他分析,因現代五項須精通五種運動項目,因此於裝備上、訓練上就會有五項開銷,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 現代五項中的擊劍項目考驗技術性,運動員須輪流與其他參賽者比賽,比賽勝出率達70%可得250分,以此勝率計算每多勝負一場便加減6分。 圖/姜期儒攝「比較困難的點是沒有跑步射擊場地,平常練習要自己架靶位什麼的。」社會女子組個人賽亞軍、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陳詠怡認為,場地不足是限縮現代五項發展的阻力之一,資源缺乏導致練的人越來越少。王暉評解釋,台灣的環境對現代五項並不友善,全台灣合格場地僅高雄一座。「練習就有很大的問題了,所以只能當替代運動。」他無奈地說。 現代五項選手多是游泳或蹼泳選手出身,如拿下社會女子組亞軍、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陳詠怡,及社會男子組冠軍、國立臺南大學學生陳柏翰都是一例。 圖/姜期儒攝「現在五項很坎坷啦,都是老師自主去推廣,不管哪個年齡都是。」北海科大教練陳瑞斌指出,雖然推廣的資源不足,但仍有資源不足的可行作法,期盼協會能有更完整的規畫,以真正培養出選手並提高整體實力。王暉評則建議舉辦雷射手槍射擊體驗,結合學校與社區的力量,讓現代五項有更多公開亮相的機會。 現代五項運動選手不足、推廣不力,雖發展前景堪憂,仍有國小老師自主推廣,帶隊前來參加比賽。 圖/姜期儒攝
新知
影音
第1671期
冬季光照短恐致憂鬱 專家籲規律作息
2017-12-27
【記者劉穎為、林宸佑台北採訪報導】冬天一到,你是否會因為陰冷的天氣狀況,而時常悶悶不樂呢?提醒你,這很有可能是冬季憂鬱的徵兆。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學生周姵吟表示,冬天天亮時間很短,尤其下午四、五點時,會覺得其實還很早,但此時卻已經天黑了,心情因而變得煩躁。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張庭肇也談到,遇到沉重的陰天,便會讓他產生不好的念頭。另外,他還計算12月的晴天日數,「昨天算晴天大概是第四天」。冬季憂鬱是憂鬱症的一種類型,每年一到冬天,光照時間變短,使得腦內調節心理功能的血清素分泌減少,而血清素在抗憂鬱中扮演重要角色,體質敏感的人,常會因為不適應血清素分泌量改變導致情緒低落。此外,調節睡眠功能的褪黑激素,也是影響情緒的因素之一。政大心理學系教授楊建銘解釋,褪黑激素通常在晚上分泌,太陽出來就壓抑下來,但冬天太陽光改變,量變小的時候,褪黑激素也可能產生調節上的問題。日照時間縮短是冬季憂鬱的主因,內分泌激素量改變造成情緒惡化,嚴重的患者甚至會有輕生念頭,需要依靠藥物來控制病情。精神科醫師楊幹雄說明,抗憂鬱藥物主要提升體內血清素跟腎上腺素濃度,像百憂解好了,它是讓血清素回收的抑制劑,讓血清素能留在腦子內。除了藥物治療,專家也表示,多去室外運動、曬曬太陽,都是治療冬季憂鬱的好方法。不過維持穩定、規律的生活型態,才是對抗憂鬱的不二法門。https://youtu.be/ImFRzVdNos8
新知
第1669期
【專欄】潮濕易孳過敏原 專家籲定期清潔寢具
2017-12-13
【記者謝宜臻綜合報導】台灣冬季多雨潮濕,許多大專院校因靠山、靠海等地理環境因素,校舍及學生住宿環境不易保持乾燥,常須透過除溼及定期地烘洗衣物及寢具,才能避免黴菌等過敏原生成,也防止提供床蝨等寄生生物的生長溫床。 大學生無論於校外住宿或是校區宿舍住宿,都應注意日常的寢具清潔,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圖/謝宜臻攝潮濕環境有利黴菌或床蝨生長,若忽略寢具清潔,長期下來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教授鄧述諄表示,黴菌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例如氣喘、過敏等,建議以大約攝氏60度烘洗寢具來殺死黴菌為佳。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2016年所公布「全球氣喘處置及預防策略」(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更新版也提及「減少家中潮溼及可見的黴菌、黴菌味,可減少成人氣喘症狀及藥物使用。」床蝨俗稱臭蟲,為一種體型極小的寄生昆蟲,以吸食人體血液為生,若棲息於床板或床墊便會於人們睡眠時叮咬人體,造成小面積紅腫區域;雖然床蝨不傳播疾病,但人被叮咬後的過敏與痛癢反應,仍將影響睡眠。台大醫學院寄生蟲學科助理教授蕭信宏說明,床蝨一定要有攜源者才會出現,舉凡有人頻繁往返的旅館或客機等,若具備攜源者及適合繁殖的溫濕環境,再加上有人體血液提供養分,即可能造成臭蟲持續繁衍。防止床蝨的方式首先要勤於檢查,注意床墊的隙縫處是否有床蝨或是其排遺,若真發現床蝨,可以使用吸塵器捕捉,若情況嚴重則請除蟲公司處理為佳。黴菌較床蝨常見,在潮濕情況下,床單、枕頭等寢具都可能是黴菌的生長環境。蕭信宏解釋,高溫潮濕有利黴菌生長,但冬天即使寒冷,就寢時床單接觸人體在攝氏37至40度體溫的環境,黴菌依然容易生成。他建議學生於寢室內不要過度緊閉門窗,適時讓空氣流通並定期清洗床單,以預防黴菌生成。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家事管理課程講師楊賢英則認為,減少空間中的雜物是遠離蟲隻、黴菌的基本方法,而保持寢具的乾燥則能真正減少霉味生成,他說:「將床單或棉被裝進黑色的大塑膠袋,天氣好的時候拿去太陽底下曬兩、三個小時。」因為黑色有聚熱的效果,可達殺菌除黴的效果。楊賢英補充,若清潔對象為不易搬動的床墊,可使用熨斗熨燙,減少床墊產生霉味的機會;而若想要去除小範圍的黴菌,則以一比一的比例將水及白醋混合,用濕布輕沾後擦拭黴菌附著的物品,去除黴菌後再以吹風機吹乾即可。 黴菌容易深入附著寢具、牆壁表面等處,民眾宜保持空氣流通及環境乾燥,以避免黴菌生成。 圖/謝宜臻攝
藝文
第1643期
急促堆疊問答《頭路》諷社會冷漠
2016-12-28
【記者陳亭蓉台北報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2016冬季公演《頭路》23日首演。透過緊迫的對話,呈現社會腳步的快速,與各階級人們追趕不及的狀況,並以寫實的角色獨白控訴現代人的冷漠。「貴姓大名?」「有經驗嗎?」「下一位。」上半場中,四名面試官拋出一句句例行問題緊逼四位求職者,口中一致無波瀾的旋律線襯托面試官的無情;求職者則因鮮明的角色背景,各以不同的高低聲調和語速應答。兩方聲音層層堆疊,營造緊張對立感。導演何三希解釋,使用重複卻有變化的語句,帶出音樂中「賦格」的手法,也是現代生活的寫照——身邊的人來來去去,人們不斷追趕以致疲乏,但又不得不勉強前進。觀眾、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學生詹彥旻表示:「它讓觀眾的情緒慢慢累加,如果只有說一次,感覺就不會那麼濃厚。」 四名面試官一句一句緊逼著四位求職者回答例行問題,一問一答形成「賦格」旋律。圖/陳亭蓉攝 然而上半場的面試官看似冷酷無情,下半場的他們卻也流露難處。「我相信會變得更好的。」努力擠出微笑,卻無力改變現狀,欲參選市長的政客即由上半場的面試官飾演。當呼求無法得到幫助,支持民眾紛紛轉身,象徵救世主的政客也愈來愈不相信自己。何三希表示:「前幾段的角色都是求人的人,這裡的政客卻是被求助的人,所有的人都把希望投注在他身上,卻又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藉此表達現代人民的無助,也反觀政客的困頓與限制。飾演面試官、政客的演員張敬表示:「他們的共通點是都身為人。」只是面試官是人的偽裝,政客則某種程度地卸下防備,顯露原本該有的人性。 政客替支持群眾簽名,並開空頭支票。「我相信會變得更好的」,卻是無力改變現狀。圖/陳亭蓉攝下半場不斷出現「請你幫幫我,好嗎?」這類話語,象徵社會中無論哪個年紀、階級的人都渴求幫助。劇中的老婦女,獨身坐在喧鬧的捷運中,回憶年少時隨丈夫來台北的光景。如今丈夫去世、膝下兒子跑路,一人無依無靠,只能喊著:「天公伯呀,拜託欸。放我過,好嗎?」演員何冠儀表示:「我飾演的老婦女相對其他人來說單純的多,因為我只是需要一個人依靠,要把孤苦伶仃的感覺詮釋出來。」何三希則表示,希望呈現台灣城鄉差距,並利用老婦女的孤單,反映時代變遷與社會脫軌的情況。 老婦女獨身一人坐在捷運中回憶年少時,如今只能任憑社會快速變遷而被淘汰。圖/陳亭蓉攝劇中種種求助終究得不到回應,述說社會無情。「這齣戲主要想說的是,現代人難以留住情感而表現出的冷漠,與社會上某些崗位有口難言的背景,以致偽裝與扮演成為必需。」何三希表示。觀眾、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學生薛筑瑄則表示,感受到社會腳步快速導致的失調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