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食物補助金走入校園 加州學生有望告別糧食危機
國際
第1767期
食物補助金走入校園 加州學生有望告別糧食危機
2022-10-06
【記者陳孟樺綜合報導】「學生們迫於預算常需要做出選擇,我有時就要捨棄健康食物買速食。」今年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畢業的學生黃瀟(Sho Nakamura)無奈地說道。不過,未來學生將有機會迎來更寬裕的預算,9月27日起,加利福尼亞大學開始與加州補充營養援助計畫(CalFresh)(註一)合作,嘗試為校園內的糧食安全問題(註二)找出解方。註一:加州補充營養援助計畫CalFresh是加州的食物福利計劃,由州政府撥款,透過電子福利轉帳卡(Electronic Benefits Transfer, EBT)發放給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商店設有EBT機器的便可以用此方式購買商品。註二:糧食安全(food insecurity),指能夠穩定地讓所有人取得足夠食物的狀態。 加利福尼亞大學校園附近的超市Trader Joe’s與Ralph’s也有參與加州補充營養援助計畫。 圖/黃瀟提供2016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校內糧食倡議組織(Global Food Initiative)調查結果顯示,約42%學生面臨糧食安全問題;黃瀟也指出新冠疫情對學生生活費的支出更是雪上加霜。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校內媒體《每日熊報》(DAILY BRUIN)報導,校方多年來積極爭取推廣加州補充營養援助計畫,自2021年宣布邁入與州政府協調的最後階段,好消息終於在今年到來。校方目前規劃最高每月提供250美元(約新台幣7900元)補助金,改善學生的糧食安全問題,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生黃學溥相信這是一項好的嘗試,校方過去提供許多學雜費和保險費相關補助,但這是首次出現關於生活費的救濟。黃學溥進一步解釋:「正常大學生一個月生活費大概是800美元(約新台幣2萬5000元),而食物支出就佔了2/3。」他也補充,較拮据的學生平時外食的機會少,大多在家自己下廚,而計畫恰好補助了食物購買的費用。加州補充營養援助計畫揭開補助學生生活費的序幕,然而黃學溥卻認為,這對負擔更大的學生,如有小孩的族群,卻略顯不足。因此他提議,應針對不同族群適度拉高或降低補助額度,使資源更對症下藥。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生張孟凱也表示,雖然校方目前有另外提供食物券,價格也相對到食堂自費購買來得划算,限制使用地點與時間卻造成學生的不便,他因而期望校方多管齊下,持續增加學生的補助選擇。
倫大驚現紅蘿蔔山 傾銷理念反遭批浪費食物
國際
第1732期
倫大驚現紅蘿蔔山 傾銷理念反遭批浪費食物
2020-10-15
【記者林子頊綜合報導】約24萬根紅蘿蔔混合著數以百計的馬鈴薯,突然被一輛紅色大貨車傾倒在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 UOL)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 GC)的校園中。這是藝術與設計碩士學生拉斐爾・佩雷斯・埃文斯(Rafael Perez Evans)於校內藝術展《MFA》所展示的裝置藝術品。佩雷斯・埃文斯於6日將其作品《Grounding》,以「紅蘿蔔山」的形式展出,期望大眾重視農產品價格下跌的問題,卻被許多學生批評為浪費的行為。 「紅蘿蔔山」是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學生拉斐爾・佩雷斯・埃文斯在藝術展《MFA》所展示的裝置藝術品,期望能喚起大家對農產品價格下跌問題的意識。 圖/goldsmithscarrots提供反對此作品的學生創立了Instagram帳號「金匠學院紅蘿蔔(goldsmithscarrots)」表達不滿。他們批評佩雷斯・埃文斯的行為是浪費食物,甚至認為他是全球糧食問題加害者。在金匠學院紅蘿蔔的平台上,創建者貼出紅蘿蔔山的近況更新,讓學生們於留言區自由發表對該作品的意見。除此之外,他們也將浪費食物的譴責化為行動,把紅蘿蔔製作成糕點賣給學生。同時也利用該平台宣傳,並將所得回饋給在地的食物銀行。該校研究生游珺媃回應,單看此作品無法接收到藝術家想表達的內涵,「只覺得有點浪費。」他建議在作品旁放置解說牌,引導觀眾理解他的思路。 約24萬根紅蘿蔔混合馬鈴薯傾倒在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的校園中。 圖/goldsmithscarrots提供佩雷斯・埃文斯在一篇聲明中表示,作品創作靈感來自於年少時的務農家庭背景。他曾親身經歷過家人因檸檬價格崩盤,不得已只能自己承擔銷售損失。他寫道:「當時農民們就將好幾噸的檸檬傾倒在大街上,製造出一片『黃海』,而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國際貿易是如何影響著農民的生活。」「傾銷」是歐洲農民向中央政府抗議農產品價格崩盤的一種形式,農民經常透過拋棄貶值的農產品,將其傾倒城市中。藉由阻礙交通吸引更多關注,進而改變政府的政策。作品名為《Grounding》意為「接地」,象徵農產品價格再次回到原點。佩雷斯・埃文斯也於聲明中回應,這些紅蘿蔔都是英國食品業者認為不值得上架的農產品。展覽後也將全部收集去餵養動物,將不會造成食物浪費的問題。 Instagram帳號金匠學院紅蘿蔔(goldsmithscarrots)將紅蘿蔔製成糕點賣給學生,再將所得回饋給食物銀行。 圖/goldsmithscarrots提供該校亦有學生肯定佩雷斯・埃文斯的創意,並且對他的創作理念產生共鳴。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研究生劉雅婷說:「《Grounding》用了一個強烈且粗暴的方式呈現,這種方式通常會引起大部分的反感甚至憤怒。」他也表示,藝術沒有絕對「正確」的表達方式,這個裝置藝術是一種「抗議」的象徵。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研究生王冠華也表示此作品能成功抓住視覺,在理解作品內涵後,能夠重新思考現今的糧食生產、消費行為與土地及作物的相互影響。《Grounding》呈現理念的方式雖不被所有人接受,但這個作品的確獲得不少關注,也讓有共鳴的人去反思作品背後的意義。
藍綠南瓜傳遞善意 打造繽紛萬聖
國際
第1712期
藍綠南瓜傳遞善意 打造繽紛萬聖
焦點
2019-11-06
【記者傅有萱綜合報導】萬聖節來了,南瓜燈就變藍綠色了!今年萬聖節,「藍綠色南瓜計畫(Teal Pumpkin Project)」(註1),於世界各地引發討論,參與計畫的人在住家門口與萬聖節派對現場擺上被漆成藍綠色的南瓜(註2),藉此聲援受食物過敏所苦的孩子,盼他們能放心參與「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ing, 以下簡稱要糖行動)」的活動。註1:藍綠色南瓜計畫於2012年,由美國一個支持食物過敏的組織負責人貝基.巴斯洛(Becky Basalone)在田納西州發起,2014年起,由美國「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組織(Food Allergy Research & Education, FARE, 以下簡稱食物過敏組織)」將其宣傳並擴大規模。註2:藍綠色已被設定為象徵「食物過敏」的顏色長達20年,專家以此代表色來推廣並提升大眾對於這類疾病及症狀的認識。 藍綠色被當作宣導「食物過敏」的代表色已超過20年,不少萬聖節活動會以此色作為主題,藉此聲援因此症狀所苦的孩童。 圖/安德烈.摩爾提供2014年,食物過敏組織擴展藍綠色南瓜計畫,呼籲民眾將南瓜漆成藍綠色,表達對食物過敏孩童的善意。當看見藍綠色南瓜時,人們可以用紙條、飾品、玩具等物品代替糖果餅乾,避免他們因零食中的成分而引發不適。對此,食物過敏組織通訊助理凱瑟琳.維克(Kathleen Vickers)說:「沒有人應該為飲食限制失去享受萬聖節的權利!」 藍綠色南瓜計畫由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組織於2014年擴展,至今已有超過上萬人響應。 圖/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組織提供這個計畫之所以再次掀起話題,起因於10月13日一名來自夏威夷的母親奧邁里斯.泰勒(Omairis Taylor)在臉書(Facebook)發表一篇貼文,說明兒子因患有自閉症,導致在要糖行動的過程遇到不少困難。因此,他以藍綠色南瓜計畫為發想,邀請世界各地的自閉症孩童,在萬聖節活動中帶上南瓜造型的「藍色桶子」或漆成藍色的南瓜讓人們了解他的病症,並友善地對待他。 民眾在派對現場及自家門口放上藍色及藍綠色的南瓜傳達理念,並用各式小禮物取代糖果餅乾。 圖/蕾娜.麗西亞.維拉提供為響應藍綠色南瓜計畫,不少年輕人及大學生在萬聖節派對中放上藍綠色南瓜,並在其中放入精美小禮物,希望讓更多人正視食物過敏問題。主治過敏、哮喘及免疫學專業的醫生佩爾.古普塔(Payel Gupta)認為,許多人聽到「過敏」兩個字便會輕忽,認為只是偶發性症狀,但其實對食物過敏的患者而言,生活中的任何因子都是潛在危險。他也提到,此計畫能使食物過敏患者在要糖行動過程中安心許多,「當患者待在沒有安全感的環境時,萬聖節對他們而言就不是一個愉快的節慶。」 許多學生、年輕人會在萬聖節派對現場擺上藍色及藍綠色的南瓜,以此表達對自閉症及食物過敏患者的友善。 圖/佩爾.古普塔提供然而,雖然這項計畫受到不少人支持,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法國普瓦捷大學(University of Poitiers)台籍學生傅有鵬便表示,比起藍綠色南瓜計畫,屬於自閉症孩童的藍色南瓜計畫更有存在的必要性,「對自閉症孩童而言,開口與人溝通比較困難,藉由藍色南瓜可以讓旁人更清楚孩子的情形並主動關心他。」他也認為,對食物過敏孩童較好的方式,應是讓他們清楚自己對哪些食物過敏,並在參與要糖行動時告知對方,一方面培養對自己生理狀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建立溝通能力。 有參與藍綠色南瓜計畫的民眾,會以玩具、紙條、飾品等小東西取代糖果餅乾,避免對於食物過敏的孩子造成影響。 圖/樂喜.戴維森提供隨著全球民眾及相關單位的努力,藍綠色南瓜計畫的規模已漸趨盛大,從原本的社區型活動,逐漸擴展為全球響應的共通語言。而考慮要糖行動在台灣並不普及,傅有鵬認為,若能在台灣更多地區舉辦相關活動,並執行藍色及藍綠色南瓜計畫,或許能帶來雙贏的局面,「除了傳遞正面理念外,一定也能給予台灣的自閉症及食物過敏孩童更大的支持。」
機車廢熱再利用 節能外送箱保溫食物
新知
第1710期
機車廢熱再利用 節能外送箱保溫食物
2019-10-23
【記者劉書妤綜合報導】近期食物外送產業興起,外送箱保溫的效能也漸受重視。中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翁輝竹帶領四位該系學生設計「廢熱儲能式外送箱」。該系統先以銅片傳導機車排氣管的廢熱至控溫保溫板,再將保溫板放入外送箱中,以此維持食物的溫度,並於「2019年台灣能--潔能科技創意實作競賽」大專儲能應用組獲銀牌。 中原大學團隊的作品「廢熱儲能式外送箱」於2019年台灣能--潔能科技創意實作競賽中獲得銀牌。右二為帶領他們參與比賽的學長。 圖/鍾昇翰提供目前市面上外送箱內部雖有鋁箔反光隔熱層替食物保溫,但普遍功能不佳,而另款一體成型的硬殼式加熱外送箱,成本則較高且易耗費許多電能。因此團隊著手研發能降低用電的廢熱儲能式外送箱,將其分為保溫箱、控溫保溫板及廢熱加熱裝置三部分,方便拆卸的結構可降低成本且其未來更具可發展性。 控溫保溫板為中空且密閉的設計,上面加裝銅球閥,將水從銅球閥上方注入,抽取空氣以降低保溫板內部的壓力,使水的沸點降為70度後再加熱,讓保溫板的溫度能維持在沸點約一小時。廢熱加熱裝置則裝設在排氣管旁,以銅片連接保溫板與排氣管,利用其熱傳導回收排氣管的廢熱,並裝在皮革材質的黑色袋內,將保溫板一同放入便能達到加熱的效果。 銀色方形的板子即為控溫保溫板,上方銅球閥可抽取氣體以改變內部的壓力。 圖/鍾昇翰提供「做實驗是最困難的部分。」團隊成員鍾昇翰提到,部分測驗結果不足以符合理論公式,因此他們投入許多時間實驗,每次約至少耗費五小時。團隊於今年3月發想主題,7月開始密集製作,並在實際測試過程中慢慢修改細節,最終促成現在的作品。此外,他們未來考慮將廢熱加熱裝置應用於商家烹煮時的廢熱,以因應政府推行電動車的政策。 團隊成員鍾佳瑋坦言,作品目前仍有改善空間,除了在保溫箱內層加上絕熱材質,降低保溫箱的熱散失,團隊也預計裁掉部分廢熱加熱裝置的銅片,使作品輕量化。指導老師翁輝竹也說:「若能維持加熱板的結構,改用更輕量化的材質,可減少外送過程的負擔。」 普遍外送員將食物送至消費者手中的時間並不長,食物不至於冷掉,「外送箱的保溫效能重要,但也要考量消費者多半選擇離家30分鐘內路程的食物。」常訂購外食的民眾、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的謝宛軒提出疑惑。不過他也提到,此發明或許可以應用在外送火鍋和比薩等短時間內易冷掉的食物,或者於冬天時外送較需要保溫外送箱。 作品安裝在機車上的示意圖,排氣管上方的黑色袋子為廢熱加熱裝置。 圖/鍾昇翰提供
肯大師生秤剩食重量 反思食物浪費
國際
第1689期
肯大師生秤剩食重量 反思食物浪費
2018-11-22
【記者黃俐榛綜合報導】美國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校園廚房(Campus Kitchen)」組織為響應全國「零飢餓周(Zero Hunger Week)」,13及15日於學校餐廳駐點,將被丟棄的食物秤重,藉此提醒師生食物浪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並邀請大眾一同關心食物浪費造成的飢餓問題。籌備活動的成員鎖定兩天中午,共四小時的用餐時間,在學生餐廳將被丟棄的食物秤重。根據肯大校園廚房的統計,兩天下來共秤得231磅(約105公斤)的食物遭到丟棄,平均一個學生浪費的食物重量為0.5公斤。「很多美國人並不認為食物浪費的問題與自己有關。」參與活動、肯大食品營養學系教學助理坎德菈.巫(Kendra Oo)表示,部分人甚至不願將剩餘的食物打包,認為這會涉及食品安全問題。 成員將學生餐廳被丟棄的食物秤重,藉此邀請師生加入連署活動,支持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以及美國的飢餓問題。 圖/肯大校園廚房提供校園廚房是一個非政府組織計畫,他們在美國各地區的學校設置據點,由各校加入計畫的學生組成。學生成員將校園內的廚餘、當地超商剩餘的食材重新利用,製成餐點供應給社區的低收入戶民眾。校園廚房計畫也經常舉辦校內外活動,呼籲平均分配食物資源的重要性。肯大校園廚房發言人、美國志願隊(Americorps Vista)工作人員可拉.庫柏(Cora Kerber)說:「任何解決方案都比把食物丟掉好。」其實,美國的食物浪費問題十分普遍,根據肯大農業食物與環境學院(College of Agriculture, Food and Environment)的調查指出,美國的消費者平均浪費40%購買來的食物,但與此同時,肯塔基州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面臨飢餓問題,食物資源的分配極度不平均。坎德菈也說道,人們通常會把飢餓視為第三世界的問題,「但其實美國就有許多人沒有固定且安全的食物來源。」為了讓師生能夠關注食物、土地與社區的連結,除了食物秤重的活動之外,肯大校園廚房也在校內播放食物浪費的紀錄片,以及舉辦「感恩節剩餘食材重新再利用」工作坊。根據主辦單位最終統計,為期三天的系列活動也召集了536名師生簽署「零飢餓運動(Zero Waste Campaign)」,對解決美國的食物浪費和飢餓問題表達支持。可拉表示,「零飢餓運動能提醒大家國內其實有足夠的食物,關鍵在於如何重新分配它們。」 「肯大校園廚房」致力將校內廚餘、社區超市剩餘食菜重新利用,並回饋社區的居民,以此減少食物浪費與飢餓問題。 圖/肯大校園廚房提供
食物列印機以蟲為料 雲科大一口膠囊盼紓糧荒
新知
第1682期
食物列印機以蟲為料 雲科大一口膠囊盼紓糧荒
2018-10-03
【記者孫佾妘綜合報導】「新世代的休閒食品,你『蟲』來沒有吃過。」食態Foodtype團隊替自家品牌下的標語寫道。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應屆畢業生陳秉辰、王旻晨設計了「一口膠囊食物列印機」,畢業後合夥創立食態團隊繼續推廣食蟲文化,該作品更在9月28日獲頒德國紅點設計獎。 創作者陳秉辰、王旻晨於2018紅點設計概念獎新加坡頒獎典禮合影。 圖/陳秉辰提供因為人口成長及氣候變遷,人類所需的蛋白質在多年後即將供不應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早在五年前發布報告表示,食蟲可能是糧食問題的一大解方。食態團隊的作品便包含專為小農設計的麵包蟲飼養模組和膠囊食物列印機,最終目標是成為一個從飼養、製作食物到膠囊回收的完整產業鏈。 麵包蟲分層飼養模組示意圖,依據幼蟲不同生長時期將裝置分成四層,方便小農飼養。 圖/陳秉辰提供依照麵包蟲成長的四個階段以及不同使用者需求,食態團隊設計不同大小的分層模組,以類似工具箱的方式產出。食物列印機的原料膠囊則有昆蟲和大豆等,以較新穎的環狀列印技術和熱對流烘烤。陳秉辰說:「有點像市面上的旋風烤爐,可以在列印時烘烤。」但他也補充,目前都還停留在概念階段,要量產還面臨很多技術上的考驗。雖然短期無法量產機器,但食態團隊仍致力於對昆蟲食品研發與推廣。推廣食蟲所面臨最大的挑戰,除了國人的飲食習慣外,還有法規問題。陳秉辰說:「它是比較新型的非傳統食品,未來可能要面臨許多相關檢驗。」但多虧年輕族群多半勇於嘗鮮,且樂於和同儕分享,理念的散播將會愈發容易。王旻晨談到,最初發想源頭是從所學的工業設計尋找範圍,進而接觸食物設計,然後他偶然發現麵包蟲具有營養素可做為食物,才開始以此為題材結合市場需求做產品研究,並探討它可能對減緩糧食問題帶來的幫助。指導該畢製的雲科大工設系助理教授謝毓琛說:「糧食問題是現在的趨勢,我們在不造成地球負擔之下,創造一個新的食品來源。」他說明昆蟲不但易生長,又具有優良的蛋白質和營養素,並肯定兩位學生的創作理念。謝毓琛表示,以3D列印機的概念參加各項設計比賽,目的是增加話題性及注目度,但他認為,創業應以生產昆蟲食品著手較易成功,「從蟲子發展成零嘴或是健康食品,才是實際創業的概念。」王旻晨也說:「或許得獎無法對我們現在的行業帶來實質效益,但能給予在設計界比較好的形象。」他表示將繼續用食品推展他們的創業理念。 一口膠囊食物列印機操作圖及APP介面,將膠囊放入機器,運用行動裝置便可完成操作。 圖/陳秉辰提供
偵測變質狀況 預警裝置避免食物浪費
新知
第1670期
偵測變質狀況 預警裝置避免食物浪費
2017-12-20
【記者王若穎綜合報導】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約13億噸,大部分食物是因變質而遭丟棄。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學生團隊開發「食物腐敗預警裝置」,可監控冰箱、儲藏室中的食品狀況,在食物尚未腐壞前提醒使用者食材的有效期限,於10日獲得「2017高雄KIDE國際發明暨設計展」金牌獎。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學生團隊開發「食物腐敗預警裝置」,可監控冰箱、儲藏室中的食品狀況,提醒使用者食材的有效期限。 圖/元培科大學生團隊提供「食物腐敗預警裝置」運用電子筆感應器與物聯網技術,可偵測食物腐敗時產生的二氧化硫、氨氣等,預警食品初步變質,並減少細菌等生成物擴散,以防止其餘食物腐敗。裝置外部裝有一顯示面板,使用者只須注意面板上的警示燈,便可了解目前冰箱含菌量。該檢測器可搭配行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lication, APP)進行連動,當偵測器的警戒值到達一定程度時,手機便會主動通知使用者,讓使用者能隨時掌握冰箱情形。 「」可偵測食物腐敗時產生的二氧化硫、氨氣等,使用者只須注意面板上的警示燈,便可了解目前冰箱含菌量。 圖/元培科大學生團隊提供元培科大醫學影像暨放射技術系學生聞其瑋表示,透過此發明裝置能減少食物浪費。他提到,世界上的飢餓發生率正在上升,食物不足人口已從西元2015年的7億多增至2016年的8億,希望能將食物分享到面臨飢餓的落後國家,並減緩當地糧食不足造成的原物料價格上漲。團隊成員邱瑋蘋表示,過期食物不易處理,大量廚餘被送進焚化爐和掩埋場,就環保而言,利用裝置減少食品變質情況發生,也可降低環境污染。指導教授郭宗德表示,裝置偵測到的數據會與資料庫進行比對,預警的準確度高。他認為,發明的使用年限長,材料也易更換,因此適用於量販店與餐廳的食材管理。裝置與手機應用程式結合後,也能提醒家庭或是忙碌上班族食材的新鮮度,讓食物控管上變得更輕鬆。 檢測器可連動手機APP,當偵測器的警戒數值到達200時,手機便會主動通知使用者。 圖/元培科大學生團隊提供
3D列印重製食物 有望解全球糧荒
新知
第1669期
3D列印重製食物 有望解全球糧荒
2017-12-13
【記者劉蘭辰綜合報導】台北醫學大學奈米醫學工程研究所學生陳柏宏、醫學系學生曾敬華與劉曉盈合作研發「食材回收再製系統」(Earthworminator),運用仿生科技解決世界愈趨嚴重的糧食問題,除於6月通過中華民國專利申請,更於本月3日在2017年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奪銀。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於今年7月的雙年會議上指出,飢荒人口在兩年內從八千萬躍升至一億八百萬人,達二戰以來新高。若能救回被浪費食物中的1/4,則能徹底解決飢餓問題。劉曉盈表示,現代全球食物生產量其實足以供給世界人口所需,但因分配不均導致糧食問題加劇,還同時浪費製作食物的能源。 糧食危機已達二戰以來新高,若世界能救回被浪費食物中的1/4,就能徹底解決飢餓問題。 圖/劉蘭辰攝曾敬華指出,透過食材回收再製系統,不僅能減少食材浪費,還能降低自然資源與包裝提袋的使用。「我們觀察到蚯蚓善於分解食物,讓這些物質重複被大自然利用。」曾敬華表示,他們受蚯蚓的消化機制啟發而研發出食材回收再製系統,欲將糧食更有效配送至飢荒地區。例如,此系統將未售出的蘋果風乾後,碾製成粉延長保存期限,再封裝成罐方便運輸。送至缺乏糧食的國家後,再將粉末加入3D列印機(3D Printer)重製成蘋果供給飢荒民眾。 食材回收再製系統運用仿生科技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於本月3日在2017年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奪銀。 圖/曾敬華提供食材再製回收系統源於團隊參加全球仿生科技競賽(Biomimicry Global Design Challenge),曾敬華指出,起初只為達成社區食物共享,但在接觸糧食議題後才發現非洲、印度等地飢荒問題更加迫切,因而尋找食物資源再生方法,「過去人們利用蚯蚓來製造肥沃土壤,卻沒能想到仿效此套機制來解決糧食短缺。」團隊盼此套仿生系統能與跨部門跨國合作後成功打擊飢餓。劉曉盈則表示,系統尚停留在理念階段,但研發過程讓他意識到世界糧食資源的重要性。曾敬華認為團隊花了許多心力確立主題與方向,並反覆確認系統可行性。此外,他也表示利用影片和海報呈現系統概念並不容易,也讓負責製作動畫的他學到如何用具體方式呈現抽象概念。面對未來導入市場的挑戰,指導教授陳祥和表示,目前3D食物列印機只能製作微小食物,應用範圍太窄。陳柏宏則認為系統還需投入大量時間與專業研發,才能於實際推出時真正平衡不同地區間的食物供需。
【專欄】含糖食物皆易導致蛀牙 正確清潔為上策
新知
第1639期
【專欄】含糖食物皆易導致蛀牙 正確清潔為上策
2016-11-30
【陳婉琪新北報導】「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資料統計,民國105年牙醫門診醫療給付預算總額逾新台幣400億元。說到牙齒問題,多數人聯想到的可能是吃零食或潔牙不周,但其中,蛀牙可能由任何含糖食物造成。吃零食真的容易蛀牙嗎?其實不盡然。蛀牙的形成與細菌、宿主(牙齒)、糖以及時間有關。口腔的細菌會與食物殘渣中的糖作用,而產生酸;經長時間酸蝕,牙齒表面才會形成蛀牙。也就是說,凡是含糖食物其實都可能導致蛀牙,不僅是零食。有些人即使勤於清潔牙齒,依然容易蛀牙。對此,豐華牙醫診所院長李宗翰表示,可能是因為潔牙方式不正確,或是先天體質的問題。口腔環境、牙齒厚度、結構及結晶程度等都有可能導致蛀牙,例如:口腔環境越酸,越容易造成蛀牙;或是齒質脆弱,導致蛀牙機率提高。李宗翰表示,口腔清潔是唯一且有效預防蛀牙的方式。唯因剛吃完東西時口腔呈現酸性,琺瑯質較脆弱,此時刷牙恐怕會對牙齒造成侵蝕。因此。他建議,飯後半小時刷牙較為恰當,在此之前可以先使用牙線等較溫和的方式潔牙。另外,牙膏中的氟能夠強化牙齒琺瑯質,對預防蛀牙十分有幫助。至於網路上針對「氟中毒」的討論,李宗翰則表示,牙膏的含氟量遠低於造成人體不適的量,且人體會自行代謝,不會累積,所以可以放心使用。
政大生矇眼嚐異國料理 「猜」解食物方程式
生活
第1597期
政大生矇眼嚐異國料理 「猜」解食物方程式
2015-05-14
在食物方程式關卡中,冠軍組將越南炸春捲剖開分析,看出內有蝦子、絞肉、米片等食材。圖/林琪諭攝 【記者林琪諭台北報導】政治大學於12至14日舉行「世界嘉年華」。其中,「萬國食堂」邀請各國學生擺攤端出家鄉美食,讓校內師生品嚐世界美食。而今年更新增「神農嚐百草&食物方程式」比賽,學生須矇眼吃食物,以味道辨別其所屬國家,深入了解各國料理特性。 比賽分為兩個關卡,在第一關「神農嚐百草」中,六組學生戴上眼罩吃馬來西亞沙嗲、斯洛伐克罌粟花餃子與捷克啤酒燉豬肉等美食,再猜其來自何種國家。在限時內,多數選手僅淺嚐一小口,便聚精會神分析口中食物。冠軍組成員、國際經營與貿易系學生欒昌駿說:「只要吃到起司就會往歐洲方向猜,因為歐洲國家較會使用起司加入料理」。 而「食物方程式」關卡中,晉級的三組參賽者須品嚐甘比亞雞肉串及越南炸春捲,並在答案單上選出此道料理所運用的食材。此關卡原先以「吃」為主要判斷方式,但冠軍組因摸不著頭緒而突發奇想,將越南炸春捲「解剖」觀察,看出內有蝦子、絞肉與木耳等食材,順利奪冠。 主持人、企業管理系學生陳儀汶說,此賽讓學生不只吃到攤位上的食物,更能真正明白食物來自哪裡,進而了解各國文化。參賽者、社會系學生吳秀娟以巴西巧克力舉例,有些食物雖吃得出是什麼,卻難以判斷來自哪個國家,讓她更想在賽後去攤位中尋找答案。 此外,現場22個販賣各國美食的攤位中,也有幾位本籍生幫忙外籍生一起烹飪食物。「跟外國人一起擺攤不但有趣,也能更清楚了解他們的國家。」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學生徐沁認為,課堂學習只是口頭傳遞知識,親自擔任攤位幫手能更深入各國文化。 國際合作事務處專員林盈秀解釋,每年活動設計與攤位安排會隨交換生數量與國家而改變。她表示,政大因外籍學生眾多,將持續舉辦世界嘉年華活動,讓各國學生能有進一步的交流。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