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美大法官校園演講遭抗議 學生望尊重墮胎權
國際
第1783期
美大法官校園演講遭抗議 學生望尊重墮胎權
2023-10-26
【記者蔡愷恆綜合報導】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艾米.康尼.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於16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MN)法學院課程演講中途,遭到不滿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的學生組織抗議打斷。示威學生被警方帶離講堂後,依然有約200名學生與教職員在戶外和平抗議。 明尼蘇達大學民主社會學生會與明尼蘇達墮胎行動委員會主張,墮胎權應受到聯邦政府保護,並讓民眾更方便取得墮胎醫療資源。 圖/《Fight Back! News》提供蘇達大學法學院邀請巴雷特演講的消息公布後,學生間傳出不少反對巴雷特過去推翻墮胎權的聲音。近一個月內,約700名學生連署期盼學校取消邀約。明尼蘇達大學民主社會學生會(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UMN, SDS)和明尼蘇達墮胎行動委員會(Minnesota Abortion Action Committee, MNAAC)集結200位學生及教職員,於禮堂外抗議近兩小時。他們手舉「我的身體,我的決定(My body, my choice)」以及「廢掉法院(Abort the Court)」等標語,高喊:「不要法院!不要政府!我們要決定自己的命運!(Not the court! Not the state! People must decide their fate!)」根據《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CBS)》報導,明尼蘇達大學法學院臨時院長威廉.麥吉佛侖(William McGeveran)認為,學院的職責是展示如何有效地傾聽與對談。校方公關傑克・瑞克(Jake Ricker)亦強調說:「言論自由是校方的核心原則。」明尼蘇達大學學生吳宸語表示,他歡迎巴雷特到校園演講,因為可以讓巴雷特和學生互相溝通。參與行動的明尼蘇達大學學生羅賓.哈比森(Robyn Harbison)解釋組織的訴求,「(我們)期望能與校方對話,並讓他們認知到多數學生並不歡迎巴雷特的保守立場。」明尼蘇達大學民主社會學生會成員法奧姆.凱馬納(Fa‘aumu Kaimana)於《Fight Back! News》的文章中表達對墮胎權的支持,「墮胎是人權!對巴雷特說不!」吳宸語對於墮胎議題持開放觀點,認為墮胎應是個人選擇,不應受限制。吳宸語認為,對於任何有爭議的議題,他期望的都不是改變和說服,而是雙方的溝通和理解。他呼籲政府和社會都應該保持一個理性及溫和的態度,聆聽和理解才能延續並鞏固民主社會的價值。 美國最高法院於2022年推翻保障墮胎選擇權的〈羅訴韋德案〉。巴雷特雖未主筆意見判決書,不過仍投票消除墮胎權。 圖/取自Unsplash
派對裝扮引爭議 林奇堡學生盼尊重多元文化
國際
第1715期
派對裝扮引爭議 林奇堡學生盼尊重多元文化
2019-11-27
【記者楊家威綜合報導】每個族群皆有各自的文化特色,若這些文化不被重視、甚至被嘲笑,便可能引起反彈。19日,林奇堡大學(University of Lynchburg)一群學生在主題派對上,以他國文化作裝扮。他們身穿闊邊帽,雨披,黏上假鬍鬚和手繪紋身,展現他們所認為的墨西哥文化。此舉隨即引來墨西哥學生不滿,他們相繼在社交平台推特(Twitter)上公開指責這群學生的行為,並認為墨西哥文化不被尊重。「我認為參與派對的人沒有惡意,但任何人都不能以刻板印象來嘲笑他人及其文化。」林奇堡大學環境科學系學生珍達.菲利普斯(Jade Phillips)表示,過往在校內並沒有類似狀況發生,學生有如此反應,基於林奇堡大學學生組成多元,學校也提供包容性極高的環境。珍達進一步指出,學生的反應完全合理,他們試圖為校園發生的事件做出改變、讓他人了解正確的墨西哥文化。 林奇堡大學的學生因應校內發生的文化、種族衝突事件,在校園組織集會,表達他們的訴求。 圖/盧比.格蘭特提供文化衝突為變革的開端,也是學生需要正視的問題。林奇堡大學生物醫學學系學生盧比.格蘭特(Ruby Grant)指出,有色學生人數佔校園25%,而西班牙裔學生只佔5%,意見容易被忽視。21日學生組織集會表達訴求,並宣導文化及種族的多元性。「他們有權利做出回應,讓他們的聲音和其他人一樣被聽見。」格蘭特坦言,作為白人學生,他無法充分說明其他族裔學生在校園遇到的狀況,也永遠無法體會有色人種的感受。目前唯有支持這群弱勢的學生,並為他們提供協助,讓他們爭取平等的權利。林奇堡大學校內設有「平等與共融辦公室(Office of Equity and Inclusion)」,機構旨在保障不同族群人士的權益,並為他們建立一個公正、包容的環境。林奇堡大學哲學系、政治及犯罪學系學生摩根.史密斯(Morgan Smith)認為,肇事學生對校園多元氛圍帶來負面影響。他建議,校方應對此類行為採取零容忍政策,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抗議期間,學生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讓學生接受多元文化教育、促進各方的對話等,格蘭特提及,「沒有對話,我們的學校就無法發展和變革。」
為同志發「聲」 彩虹管樂團傳遞平等價值
藝文
第1711期
為同志發「聲」 彩虹管樂團傳遞平等價值
焦點
2019-10-31
【記者阮珮慈台北報導】10月26日同志大遊行這天,彩虹旗幟伴隨著宛轉樂聲飄揚,身著黑色翅膀,腳踩高跟鞋的指揮,帶領百人樂隊參與遊行。演奏音樂的是「彩虹城市管樂團」,他們致力成為一個為LGBTQ+族群發聲的樂隊,成立至今不曾缺席每年的同志大遊行,期望透過音樂散播人人平等、不應區分你我的價值觀。  彩虹城市管樂團在遊行當天早上抓緊時間集合練習,團員練習效率極高,超乎團長劉晏呈意料。 圖/阮珮慈攝 今年因應《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又稱《同婚專法》)三讀通過,彩虹城市管樂團特別邀請百位來自四面八方的樂手加入遊行,期望藉此提升大眾對於LGBTQ+族群相關議題的關注。原本互不認識的團員,在兩次團練中迅速搭起友誼的橋樑,團長劉晏呈笑著說:「一切都比我想像的好太多了!他們的加入也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聲音。」他也非常歡迎初次參與管樂團遊行的成員加入,共同凝聚更大的力量。  彩虹城市管樂團因應《同婚專法》通過,今年擴大號召百人一同踩街演奏,期望提升LGBTQ+族群相關議題關注。 圖/阮珮慈攝。 行進隊伍中,隨著小號的樂聲劃破天際,耳邊傳來〈Summon the Heroes〉氣勢萬鈞的聲音,為管樂團踩街拉開序幕,這是美國作曲家約翰.威廉(John Williams)1996年為第26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亞特蘭大奧運會」)所做的曲目。接續在後的則是《大娛樂家》主題曲〈This is me〉,劉晏呈分享,該曲前段歌詞提到「我總是一個人孤單的在黑暗裡」,就像在訴說深櫃中同志不敢誠實面對自我的心聲。歌曲最後以鼓聲作結,象徵LGBTQ+族群不再畏懼世人眼光的決心。第三首是許多LGBTQ+族群心目中的指標性歌曲——凱蒂・佩芮(Katy Perry)的〈Firework〉,歌詞中提到「你不需要認為自己是多餘的,你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表達LGBTQ+族群勇敢忠於自我的精神。最後一首是《動物方城市》主題曲〈Try Everything〉,歌詞「我絕不屈服,直到我抵達終點,然後再次展開冒險」則呼應《同婚專法》的通過對LGBTQ+族群而言還不是終點。對此,樂團首席蔡宗旻說:「在法律通過的同時,並不會改變這個社會對LGBTQ+的歧見。」他希望藉由這些歌曲傳達人人生而平等,須彼此尊重的精神。  除了參與遊行,彩虹城市管樂團也在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駐點演奏,吸引許多民眾圍觀。 圖/阮珮慈攝 負責吹奏短笛的南華大學民族音樂所學生劉仁照期待能藉由音樂,鼓勵同志勇敢大步向前,不用害怕被歧視或霸凌。樂團成員、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學生王偉鑫進一步強調,音樂是沒有隔閡的語言,他相信透過音樂更能向大眾傳遞他們對於落實真平等的理想。在遊行隊伍中的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邱勻芊認為,音樂能輕易帶動現場氣氛,讓參與者情不自禁地搖擺身體,因此他相當喜歡彩虹城市管樂團的表演。  除了參與遊行,彩虹城市管樂團也在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駐點演奏,吸引許多民眾圍觀,現場氣氛相當熱鬧。 圖/阮珮慈攝 
賽夏矮靈祭祈福 盼外地人尊重祭典文化
生活
第1689期
賽夏矮靈祭祈福 盼外地人尊重祭典文化
2018-11-21
【記者林子淇新竹報導】祭場上所有族人載歌載舞,手交叉牽著圍圈,交錯行進後,隊形從大橢圓變換為螺旋狀。雖然夜晚飄雨起霧,仍不減眾人興致,起霧的山林也為祭典增添神秘色彩。賽夏族17日於新竹縣五峰鄉展開一連三天的矮靈祭典「巴斯達隘(paSta’ay)」。兩年一度的矮靈祭有別於其他族的慶典,不僅為豐收祈福、感謝,族人們也以哀傷曲調唱出對於矮黑人的懺悔與不捨。為搭配傳說中矮靈的作息,祭典僅能在夜晚舉行。 跳舞的人們交叉牽手往右移動,隊伍旁有人舉著肩旗引導隊伍。旗上寫著「paSta’ay」,意即「矮靈祭典」。 圖/林子淇攝據賽夏族傳說,過去善於農耕的矮黑人與賽夏族比鄰而居,他們傳授種植技巧予賽夏族人,也因此每逢豐收,賽夏族都會邀請矮黑人一同享樂。然而,部分矮黑人竟趁機多次調戲賽夏族婦女,族人備感恥辱,因此決心消滅矮黑人。但矮黑人消失後稻穀卻不再年年豐收,賽夏族因此認為是矮靈作祟所致,為慰藉矮靈,他們將豐收祭改為矮靈祭以表達對矮靈的敬畏之心。 祭典開始前,工作人員將祭場四個角落的木材堆點燃火,為了讓火不滅,四個點都有人顧火。 圖/林子淇攝祭典開始前,參加者需配掛芒草用以避邪,族人也點燃祭場四周的木材堆。夜幕來臨,人們身穿賽夏族傳統服飾進場,牽手著圍繞在祭場,火光映照在所有人身上。有些人穿戴精緻的「臀鈴」,竹片與簧片前後搖擺,撞擊產生響亮、清脆的聲音。族裡男性一肩扛起巨大「肩旗」,五彩繽紛的旗面鑲著圓鏡、各色彩帶與亮片。各旗皆代表一個姓氏,除引導隊伍,更象徵矮靈休息之處,讓矮靈在旗上與族人同樂。儘管三天的祭典皆從傍晚持續到隔天日出,族人仍神采奕奕地完成任務。主祭在儀式開始前,都會再三告知禁忌,如祭儀期間嚴禁口出穢言,卻仍有人未遵守規定。半夜時分祭典仍進行中,爭吵的聲響甚大引起眾人注意,經警方勸阻後事件才平息。對此,就讀國立台東大學運動競技學士學位學程的夏眹軒認為,作為賽夏族人,他很喜歡祭典並想要將文化推廣出去,但是對外來觀光客未事先做功課、不懂禁忌,而常常在祭典上鬧事感到不滿,「對於他人的文化也需要尊重、入境隨俗。」 繫在背後的「臀鈴」扮演打節拍與避邪招福的功效。即使下雨,矮靈祭典也不能中斷。 圖/林子淇攝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張慧端則解釋,在地賽夏族人從小受長輩教誨,因此深刻了解祭典神聖性與重要性,而觀光客頂多拍照體驗,無法完全領會祭典真正的意涵,「這在文化交流頻繁的現代是常有之事。」他也表示,祭典上鬧事屬偶發事件,僅能以提醒、立告示牌等方式暫緩問題。夜晚雲霧繚繞,但即使地面積水,溫度遽降卻不減賽夏族人參與祭典的熱情。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生趙軒賓也表示,由於口傳產生的謬誤與外來文化的稀釋,祭典的歌曲會有些出入,現在學者與族人積極合作校正,顯示賽夏族保存在地文化的決心。整體來說仍支持外地人參與祭典,「其實觸犯規矩的就只有那些人,文化的推廣是需要時間一步一步慢慢來。」
從觀景窗看世界 《unDifferent》拍出文化尊重
藝文
第1686期
從觀景窗看世界 《unDifferent》拍出文化尊重
2018-11-01
《unDifferent》是蜜菈在銘傳大學的畢業作品,並在該年度票選為前五名的優秀作品。 圖/蜜菈提供【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能和與你完全不同的人認識的機會。」攝影集《unDifferent》中寫到。這是來自瓜地馬拉、目前就讀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的蜜菈(Camila Sáenz)的創作。蜜菈將兩種看似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照片兩兩並置,傳達「所有文化都應受尊重」的想法。從10月7日至11月13日在紅坊國際村展出。蜜菈的作品關注許多面向,其中女人與小孩常是蜜菈作品中的主角。其中一組作品探討「什麼是美麗?」將尼泊爾的婦女穿著紅色綴花的傳統服飾,拿著青色的提袋凝視遠方的照片,與兩位身穿紅黃披肩的肯亞女性,凝視鏡頭的照片組合。觀眾、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學生張家綸表示,尼泊爾婦女的照片令他感動,「就像蜜菈說的,世上沒有大家都覺得美麗的事物,也許真正的美是無形的。」 展覽中,蜜菈的照片多以兩兩並置呈現,傳達「不一樣都一樣」的概念,希望觀眾尊重多元文化。 圖/林傑立攝以小孩為主角的照片則圍繞在童年與快樂等主題。展場中的一組作品「什麼是快樂?」,兩張照片分別展現烏來原住民的孩子以一塊地毯在樓梯間玩耍,及瑞士的孩子爬上山頂眺望群峰。蜜菈說:「當我將相機對著孩子,他們總是微笑以對,但當人長大了就會開始對相機有戒心。」蜜菈想藉這兩張照片,說明人隨年紀漸增,得到快樂的方式已不如童年時單純。 蜜菈藉由將在烏來及瑞士拍攝到孩子的照片,思考「快樂是什麼?」的問題。 圖/蜜菈提供展場中有四張單獨呈現的照片,其中一張是在葡萄牙拍攝,一對父女身邊圍繞著手工藝品,在街邊下著西洋棋。蜜菈為這張照片註解「世界上最讓人快樂的事物從來就不是實體」,說明能帶給人真正快樂的是與人相處的時光,而不是物質的享受。紅坊國際村員工張悅安說:「看到畫面中的爸爸將自己對藝術的信念交給小孩,這讓我感受到和台灣不同的社會風氣。」蜜菈的紀實攝影之路,始於在瓜地馬拉當志工的經驗,他說:「攝影幫助我說故事,讓世人看到現實世界不同的面貌。」她表示,在瓜地馬拉有許多人未受教育,過著貧窮的生活。他希望能藉著攝影,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家鄉並幫助他們。 蜜菈畢業於銘傳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並曾在尼泊爾與肯亞擔任攝影記者。 圖/蜜菈提供攝影集則是蜜菈大學時期的畢業製作,由於攝影集在台灣印製,因而被紅坊國際村負責人羅瑪.梅塔(Roma Metha)看見,羅瑪認為,密菈的照片不批判文化差異,而是欣賞不同文化。羅瑪深受「不一樣都一樣」的概念吸引。因此邀請蜜菈參加紅坊國際村《藝術對畫》計畫。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蜜菈的作品。 《unDifferent》中記錄了蜜菈四年間在33個國家遊歷的經驗,其中的文字內容是她旅行時的日記。 圖/蜜菈提供蜜菈表示,未來不打算再出版攝影集,因為他並不想靠著別人的肖像賺錢,而且四年的旅程已讓他探索到很多不同的事物。目前仍在就學的他,畢業之後將繼續留在台灣,思考如何幫助瓜地馬拉。
「每周三披上穆斯林頭巾」 尊重多元宗教文化
國際
第1642期
「每周三披上穆斯林頭巾」 尊重多元宗教文化
2016-12-21
【記者劉俊華綜合報導】「穆斯林不孤單。」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學生於12月發起「每周三穿伊斯蘭服裝行動(On Wednesdays We Wear Hijab)」,希望通過穿著伊斯蘭服裝(Hijab),消弭大眾對伊斯蘭教的偏見,並鼓勵學生尊重多元宗教。楊大是摩門教學校,活動負責人瑪蓮娜.活登(Melena Warden)十分痛心因宗教仇恨引起的犯罪日增,因此決定透過穿伊斯蘭服裝,向宗教仇恨表達抗議,以及宣揚愛與團結。她曾與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難民工作,深感社會大眾對伊斯蘭教及其服飾的意義有誤解,於是激發出穿著伊斯蘭服裝行動的靈感。然而楊大學生對行動反應兩極,學生約翰.克拉珀斯(John Knaphus)批評行動沒有意義,「非穆斯林穿戴頭巾只是偽善」他表示在美國任何人包括穆斯林都是平等的。拉娜.斯特拉森(Lana Strathearn)則認同以行動支持穆斯林,「頭巾很美麗,我尊重穆斯林女性的選擇。」穿上頭巾的學生善德拉.薩斯(Sondra Sasser)認為「小小的行動足以改變世界」。她覺得行動與政治無關,社會上仍有人對穆斯林有偏見。身為基督徒的她並不擔心此舉會抵觸自己的信仰,「幫助別人是不分宗教信仰的。」行動獲得當地穆斯林社區的認可,活登認為伊斯蘭教與其他宗教一樣,都是傳揚愛與和平的理念,卻有極端分子將伊斯蘭頭巾當作壓迫的工具,因此以行動為起點,打破伊斯蘭教的偏見。 一群美國楊百翰大學學生,發起「每周三穿伊斯蘭頭巾運動」,圖消弭大眾對圖消弭伊斯蘭教的偏見。 圖/活登提供
【社論】長照役犧牲品質 應建長期制度尊重照護專業
校園
第1636期
【社論】長照役犧牲品質 應建長期制度尊重照護專業
2016-11-10
「長照十年計畫2.0」1日起試辦,預計明年元旦上路,推估將有4500至1萬2000名的照顧服務員缺口。為補足人力,衛生福利部計劃向內政部爭取一般替代役投入長照服務,甚至規劃「長照役」。此舉看似能增加照服員數量,實則可能犧牲照護品質。目前國內共有45校設有長照相關系所,而大學長照相關系所畢業生每年將近5000人,但僅三成投入長照產業。其中願意長久以照服員為業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學長照相關科系學生花費四年學習各領域醫療相關知識、長期實習等,最後卻與受訓90小時的一般照服員一樣只能考取丙級證照審核照服能力。缺乏專業分級認證標準,勞動條件差以及社會地位低,使大學生對成為照服員望之卻步。台灣照顧人力長期不足,衛福部不設法讓長照相關系所畢業生願意投入,卻以替代役的短暫服務代替,對於需要長期照顧的家庭而言,不但難以建立雙方信任關係,更無法確實發揮人力效用。「長照2.0」正式上路之前,衛福部當務之急是改善照服員勞動條件,以及外界對照服員的職業印象。透過證照分級制度,專業化各領域照護人才,才能讓人力適才適所,進而提升職業尊嚴,使其願意主動以照服員為業。唯有使照服員人數及素質增加,才能讓更多服務對象獲得長期妥善的照顧。
政大尊重系所專業  放寬「新進教師英語授課」新規
校園
第1623期
政大尊重系所專業 放寬「新進教師英語授課」新規
焦點
2016-04-28
【記者蘇韋宣台北報導】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日前透過人事室發布「新進教師須英語授課」規定之公文,引發校內師生反彈。政大教師會11日與校長、副校長及校務會議學生代表會談,校長承諾將考量各系專業需求、彈性開放規定。18日人事室發布新公文修正後,教師會便於23日校務會議中撤銷討論此案。政大教師會長、法律系教授陳志輝表示,原本的英語授課規定,通盤適用全校各系所,干涉系所依專業考量聘用所需人才的權利。人事室18日發出政人字第1050010855號的修正公文,新增「系(所)有特殊專業考量者不在此限」的明文規範,尊重並保障各系所的徵聘權。 政大人事室修正公文內容。資料提供/政大民族系系辦此外,去年曾發生資訊科學系提出的新進教師人選,通過系教評、院教評後,在送達校教評會之前,竟遭校教評召集人否決人選、退回系所的案例,不符校內聘用教師的「三級三審制」。陳志輝指出,校教評召集人在此階段應不具有否決權。因此教師會為了確保新進教師的徵聘程序合法且公正,故於23日校務會議中提案討論。經決議,確認校教評召集人此階段沒有否決權,但保有在校教評會之前,與系所、院方討論應聘人選的權利。校務會議學生代表陳宏叡表示,學生在此案的立場與教師會相近,故一直都有參與教師會的討論,也在校務會議中與教師會共同提案。他認為,目前的決議已達到一開始訴求的目標。陳志輝也表示,新進教師英語授課一案已暫時落幕,接下來要繼續觀察校長有無遵守承諾。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三】尊重差異 交流促文化理解
專題
第1593期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三】尊重差異 交流促文化理解
2015-04-16
楊佾蓉(右四)的義大利朋友準備lasagna(千層麵)給他們吃。 圖/楊佾蓉提供出國交換的學習不只在課堂中,學生也從生活與外國朋友身上,學習到異國風俗民情。有些交換生因不瞭解當地文化,而鬧出糗事。楊佾蓉表示,她曾想幫一位德國朋友慶生,但適逢聖誕假期,學校放假而無法碰到面,因此決定提前當面給朋友祝福。然而朋友卻阻止她,並說:「我們文化不能先給祝福,會招來厄運。」在法國,兩人見面會互相湊近臉頰、行「貼面禮」。淡江法文系學生陳思菲表示,當時有一位法國男同學在沒有知會的情形下就把臉貼過來。她說:「我當時嚇到尖叫,還倒退好幾步,場面變得非常尷尬」後來和那位法國同學說明後,才解開了誤會。政大英國語文系學生王慧瑀透露,法國人對朋友有明顯分級,分別為點頭之交(connaissance)、一般朋友(copain/copine)、親密朋友(ami/amie)。她說:「我會在意朋友用什麼詞把我介紹給別人。」她表示聽到和自己預期不同的答案,會有些失落。大學生出國交換也可能因文化差異而碰到難以交到朋友、無法適應等問題。韓國人聚會習慣喝酒助興,當地大學生也不例外。然而,政大韓文系學生余映萱表示,自己是基督徒,不大認同飲酒文化,「同學、老師聚會都要找有酒的地方,讓我有點害怕,所以我都會推掉。」她後來在韓國教會認識同樣不飲酒的朋友,才比較認識當地人。種族與文化差異也可能導致歧視。林杰民說明,部分法國人有種族優越感,瞧不起亞洲人,「說我們眼睛小、鳳眼,或認為我們都吃狗肉。」他進入需出示證件場合時,可能因膚色常被相關人員攔下,檢查特別久,「經常會感到不平衡,但好像又不能怎麼樣。」到日本早稻田大學交換的台大日本語文系學生連昱銓則表示,日本人民族性較保守、會和陌生人保持距離,「問路時,他們會先倒退一步才敢回答。」但他發現當地大學生不懼怕陌生人,且樂意認識國際學生,和他原先預想不同。一般人普遍認為伊斯蘭國家較保守,女性仍需戴面紗、穿長袍。政大阿拉伯語文系學生黃寶蓮提到,到突尼西亞交換時發覺當地因法國殖民及茉莉花革命影響,民風漸趨開放,「街上可以看到有女生開始非常時尚的裝扮自己。」但她表示,當地保守派並不樂見這種情況,自己仍會避免穿著暴露,「有時會覺得天氣很熱為什麼要穿長褲,但還是尊重當地文化。」蘇克保表示,學生出國交換難免因風俗習慣不同受挫。他表示,學生可以事前瞭解當地風俗民情,研究他們熱衷的事物,如日本棒球、韓國戲劇等等,便能更貼近當地人的生活。第一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一】盼增廣見聞 學生適應不良難如願第二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二】不諳當地語言 學習頻碰壁第四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四】調整態度 拓展國際視野
置頂